砷与健康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张爱华 科学出版社 (2008-06出版)  作者:张爱华 著  页数:26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砷与健康》主要阐述了砷的地球化学与环境水平、生物转运和转化、砷毒作用表现及其机制、砷暴露与生物学标志、危险度评价、质量控制及常用分析技术。其突出特点是充分体现了作者理论研究结合工作实际,较系统、深入地从基础、临床及预防和控制角度介绍了我国地方性砷中毒和职业性砷中毒近30年的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中的重大疾病——地方性砷中毒的预防与控制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简介

张爱华,贵阳医学院,贵阳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贵州省省管专家。 1978年毕业于贵阳医学院医疗系,曾赴法国、美国、加拿大、泰国、日本学习或进行学术交流。现任贵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农工民主党贵州省委副主委和贵州省人大常委。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毒理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会常务委员、贵州省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及贵州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副理事长,并担任《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国地方病学杂志》、《环境与职业医学》、《癌变•畸变•突变》等杂志编委。 2001年以来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地方病防治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及全国预防医学优秀科技工作者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教育部、卫生部和省级基金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160余篇;2001年以来获省部级科技奖8项,其中首届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除军队奖外,余均为第1获奖者)。近10余年侧重进行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环境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砷及其化合物的来源及体内代谢第二节 砷及其化合物的生理及药理作用第三节 砷及其化合物的毒性作用第四节 砷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第五节 砷对健康危害的预防和控制第六节 砷与健康研究的成就与展望第二章 砷的地球化学及环境水平第一节 砷及砷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第二节 自然环境要素中砷的存在状态与含量水平第三节 砷在环境中的迁移、富集与分布第三章 砷的生物转运与转化第一节 无机砷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第二节 有机砷化合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第四章 砷的毒作用机制第一节 毒作用机制第二节 阻断毒性作用第三节 PBPK模型第五章 职业性砷中毒第一节 职业性砷中毒的流行病学第二节 职业性砷中毒的毒理作用及病理改变第三节 职业性砷中毒的临床表现第四节 职业性砷中毒的诊断第五节 职业性砷中毒的治疗与预防第六节 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第七节 非职业性砷中毒第六章 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第一节 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流行病学第二节 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毒理作用研究第三节 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病理改变第四节 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临床表现第五节 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诊断第六节 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预防和治疗第七章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第一节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流行病学研究第二节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毒作用机制研究第三节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病理改变第四节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临床表现第五节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第六节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预防和控制第七节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第八章 砷暴露与实验动物和体外系统效应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砷毒性效应第二节 体外系统中的砷毒性效应第九章 砷及其化合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第一节 砷及其化合物的理化特性第二节 环境因素第三节 机体因素第十章 砷暴露与生物学标志第一节 暴露生物学标志第二节 效应生物学标志第三节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第四节 生物学标志的选择与验证第五节 生物学标志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用展望第十一章 砷与其他化学物的交互作用第一节 砷与氟的交互作用第二节 砷与镉的交互作用第三节 砷与硒的交互作用第四节 砷与其他元素的交互作用第十二章 砷的人类健康危险度及环境效应评价第一节 人类健康危险特征和评价第二节 环境效应评价第三节 变异性和不确定性第十三章 砷及砷化合物的检测分析第一节 样本准备和处理第二节 常见分析方法第十四章 砷中毒研究的质量控制第一节 实验设计中质量控制第二节 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的质量控制第三节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第四节 数据管理的质量控制主要参考文献附录附录1 英汉名词对照索引附录2 砷中毒诊断标准附录3 部分砷及砷化合物标准检测方法(GB、WS)及限值彩图砷与健康有关图片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绪论砷(arsenic,As)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多以砷化合物和硫砷化合物形式混存于金属矿石中。人类对砷化合物的认识已有很长历史。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我国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中有将雄黄(砷的硫化物)作为中成药的记载;公元前1世纪,世界上第一部药物著作——《神农本草经》,对雄黄药用功能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我国宋朝人编辑的《开宝本草》医药书籍记录了砷的药理作用;1905年,埃力切(Ehrilch)首次合成有机砷化合物胂苯胺,并在证明了其抗锥虫的疗效之后,含砷药物开始应用于临床。人们在认识砷的药理作用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它的毒性作用。西汉时代《淮南万华术》一书中就有关于砷化合物毒性的记载:“夜烧雄黄,睡虫成列”。1596年,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有“砒,性猛如貔,故名”、“生者为砒黄,炼者为砒霜”等有关砒霜即三氧化二砷(arsenousacid anhydride,As2O3)毒性的描述。早期人们将这些剧毒含砷化合物或含砷药物用于自杀或他杀以及某些杀虫剂等。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各种无机砷和有机砷化合物农药、杀虫剂大量出现和广泛使用;含砷矿石的开采、焙烧、冶炼,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造成环境污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健康。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Organization,WHO)颁布环境污染专题报告,把砷的危害排在首位;1974年,日本将砷列为第四公害病;1983年,WH0向全球发出了砷危害的警报,并将砷作为重要环境治理的化学物质;1992年,我国将地方性砷中毒正式纳入地方病管理,“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列入重点防治疾病,2001年,开始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Found,UNICEF)进行“减轻砷中毒的危害”的国际合作研究。由于砷中毒危害的严重性,砷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已引起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

编辑推荐

《砷与健康》内容较全面、系统、实用,可供广大从事砷中毒预防和控制工作和研究的科技工作者、环境保护人员、预防医学学科的教师和学生参考,对从事砷中毒相关临床工作的医学工作者也有参考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砷与健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书中对于砷中毒的有些问题解释的比较泛,缺乏深度。作为指导手册其实还是蛮不错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