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控制研究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魏益民、刘为军、 潘家荣 科学出版社 (2008-08出版)  作者:魏益民 等 著  页数:170  
Tag标签:无  

前言

食品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中国也迫切需要加强和改革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国务院各部门及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关注食品安全的阶段性目标、源头管理策略、管理体制、法律法规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等宏观战略问题。《中国食品安全控制研究》一书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魏益民教授、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为军博士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潘家荣研究员共同完成的。魏益民教授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级岗位杰出人才,早年留学德国,多年来一直从事食品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先后多次访问德国、瑞典、丹麦、意大利、巴西和欧盟等国和机构的食品安全研究与管理部门,参加相关国际会议。近年来主持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发表了多篇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是科技部“十五”、“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总体咨询专家组成员。刘为军博士作为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年轻学者,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历史变迁、发展,食品安全控制的基本理论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参与了“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的过程管理,参加了该专项的验收工作,期间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部论著也是对“十五”食品安全专项实施及成果情况的一个很好总结。潘家荣研究员长期从事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电子溯源方面的专家。该书以食品安全控制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对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是一部关于中国食品安全管理问题很重要的论著。该书在全面评价中国食品安全历史变迁及特征的基础上,基于“十五”期间中国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综合示范的实践,分析了江苏、福建、陕西等省市食品安全控制的具体案例,从政府监管、企业控制、科技支持、消费者行为等方面提炼了食品安全控制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食品安全目标控制模式,对于解决“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品供应链上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食品安全是一个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问题,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食品安全方面取得更多成果。

内容概要

  本书在有关食品安全控制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控制的基本经验,对中国食品安全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各阶段食品安全控制的变迁特征、变迁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视角总结了食品安全系统化、综合化控制的总体趋势,提炼了食品安全控制的关键影响因素,最终提出了新型食品安全“网-链控制”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解决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作为一部食品安全管理领域的学术论著,本书适合于从事食品安全研究的科研人员、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行政管理人员及食品企业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校教师、本专科学生及硕士研究生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魏益民,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级岗位杰出人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1982年毕业于原西北农学院农学系,获农学学士学位;1990年在德国吉森李比西大学农学院获得农学博士学位;1991年在德国卡塞尔大学国际农学系获得农业项目管理博士后证书。1991年初回国,先后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工作,致力于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在谷物科学与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在国内、国际有一定的影响;在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建设方面有自己的见解和实践,参与申报和建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博士点;在食品和食品污染溯源技术研究方面,受到国际同行和专家的关注,并与国际同行合作。主持国家“十五”、“十一五”“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课题。刘为军,男,1977年生,江西于都人,博士,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食品经济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等方面的教学及科研。2006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曾于2004~2007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从事客座研究,期间在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借调工作1年。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知识创新项目、企业横向合作等各类课题10余项,在《中国农村观察》、《中国科技论坛》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1篇,参编著作4部,编写国家农业开发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等各类可行性研究报告20余份。潘家荣,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获农业生理物理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主持和参与了科技部“十五”、“十一五”、“863”等研究项目,在农用化学物资在农业生态环境中的迁移研究,尤其在利用标记化合物进行农用化学物质残留、降解研究,以及在标记合成、放射性示踪和放射性测量中有一定的经验和基础,曾获得省、部以上奖3项。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中,建立了人畜共用性腺技术的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农药残留免疫分析技术和转Bt蛋白放射免疫检测技术,先后研制了畜禽E2雌二醇(E2)、Bt蛋白放免试剂盒和甲胺磷、对硫磷、乐果和多菌灵酶联免疫试剂盒,获发明专利1项。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1章 导论1.1 研究背景1.1.1 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引起全球关注1.1.2 世界各国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采取了各种控制措施1.1.3 中国食品安全控制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2.1 研究目的1.2.2 研究意义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1.3.1 关于对食品安全问题认识的研究1.3.2 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或因素研究1.3.3 关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方法与对策研究1.3.4 简要评述1.4 研究思路与方法1.4.1 研究思路1.4.2 研究方法1.5 本书的创新之处第2章 食品安全控制的理论基础2.1 基本概念界定2.1.1 食品2.1.2 食品安全2.1.3 食品安全控制2.2 食品安全控制的基本理论2.2.1 风险分析:食品安全控制的科学基础2.2.2 “从农田到餐桌”:食品安全控制的现代理念2.2.3 利益相关者:食品安全控制的主体2.2.4 食品供应链:食品安全控制的路径和载体2.2.5 GMP/HACCP:食品安全控制的基本方式第3章 食品安全控制的国际比较3.1 食品安全国际组织及主要职能3.1.1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3.1.2 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3.2 主要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考察3.2.1 以欧盟、加拿大、德国、丹麦、澳大利亚为代表的统一控制体系3.2.2 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分类分环节控制体系3.3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控制的基本经验及一般原理3.3.1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控制的基本经验3.3.2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控制的一般原理第4章 中国食品安全控制的历史变迁及评价4.1 中国食品安全的历史阶段划分4.1.1 全球食品安全的历史阶段划分4.1.2 中国食品安全历史的三阶段划分4.2 中国食品安全控制的历史变迁4.2.1 食品安全孕育期(1949~1984年)4.2.2 食品安全起步期(1984~2000年)4.2.3 食品安全发展期(2001年至今)4.3 中国食品安全控制的历史评价4.3.1 中国食品安全控制的变迁特征分析4.3.2 中国食品安全控制的变迁趋势分析4.3.3 中国食品安全控制的变迁动力分析4.3.4 中国各阶段食品安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5章 现阶段中国食品安全综合示范控制的实证分析5.1 现阶段中国食品安全综合示范控制的背景分析5.2 现阶段中国食品安全综合示范控制的典型模式剖析5.2.1 江苏苏果超市模式5.2.2 福建银祥猪肉模式5.2.3 陕西洛川苹果模式5.2.4 北京物流控制模式5.2.5 山东寿光蔬菜模式5.3 现阶段中国食品安全综合示范控制的绩效分析5.3.1 食品安全控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5.3.2 现阶段中国食品安全综合示范控制的总体绩效5.4 现阶段中国食品安全控制绩效关键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5.4.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5.4.2 模型设计及数据来源5.4.3 模型构建与分析5.4.4 政策含义小结第6章 中国食品安全控制的目标模式选择6.1 食品安全系统综合控制趋势分析6.1.1 理论分析6.1.2 实践分析6.2 中国食品安全控制的目标模式——食品安全“网-链控制”模式6.2.1 现有主要食品安全控制模式的比较分析6.2.2 食品安全“网-链控制”模式的提出6.2.3 食品安全“网-链控制”模式的构成要素及关联分析6.2.4 食品安全“网-链控制”模式是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6.3 食品安全“网-链控制”模式的协作机制设计6.3.1 食品安全网链协作的必要性分析6.3.2 食品安全网链协作机制的路径选择第7章 中国食品安全控制的保障体系及微观策略7.1 中国食品安全控制的保障体系7.1.1 中国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的现状7.1.2 中国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的发展方向7.2 中国食品安全网链控制的微观策略7.2.1 食品供应链控制7.2.2 食品安全管理链控制7.2.3 食品安全科技链控制7.2.4 食品安全信息网控制第8章 结论8.1 主要研究结论8.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参考文献附录后记作者简介

章节摘录

在我国,由于长期受粮食短缺的影响,许多学者界定“食品安全”也都是从“粮食安全”开始的。在《中国粮食经济》2004年的“专家谈食品安全”栏目中,数位专家都将“粮食安全”视为“食品安全”11。另外,甚至包括某些领域的院士也曾将与“粮食安全”相近的“食物安全”理解为“食品安全”[12]。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研究重点转向食品的质量安全。大部分学者认为食品安全的内涵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食品数量安全,它涉及食品供给数量的保证,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二是食品质量安全,它涉及食品质量的保证,以避免食品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危害。学者们认为,食品数量安全和食品供给安全是两个不同的议题,但二者也有一定的联系,对人类健康有共同的影响。食品供给安全以保障供给为目标,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则是在保障食品供给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于食品安全的科学内涵,不同学科也有不同表述。许多学者还从如下意义上对食品安全做了界定:第一,食品安全是个科学概念。食品安全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涉及生物、化学、医学、物理学等学科,以及公共卫生科学。每一次食品安全大的进步,都与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对新的病菌或危害的确认有关,或是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引发人们对公共卫生和食品加工和处理方法的重视。第二,食品安全是个政治概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都是企业和政府对社会应承担的最基本的责任和必须做出的承诺。食品安全与生存权紧密相连,具有唯一性和强制性,通常属于政府保障或者政府强制的范畴。第三,食品安全是个经济概念。食品作为一种必需品,有着巨大的市场。无论是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随着富裕程度的增加,食品贸易不断增长,这一方面带动了全球食品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疯牛病、二嗯英等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又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第四,食品安全是个法学概念。市场失灵会导致政府干预,这种干预大多是以法律法规形式出现,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张涛[13]从食品不安全所损害的是社会公共利益,符合经济法调整对象的性质等角度出发,提出食品安全保障需要国家运用经济法形式进行干预。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从环境、生态、社会等层面对食品安全进行了界定。张文学等[14]在对食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食品安全的环境责任”概念。2003年吴泳将食品安全提到生态安全的层面上,并用生态文明的理论对食品安全进行了探讨。周应恒等[15]从经济学角度对现代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多层面分析,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是现代生产和消费方式的产物。李磊[16j认为食品安全是一个社会性概念,是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分配和制作过程中,确保安全可靠、有益于健康并且适于人类消费的种种必要条件和措施,是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保障。

后记

《中国食品安全控制研究》由“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课题(2001BA804A42)、“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食品污染溯源技术”课题(2006BAK02A16)、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食品经济管理”(J50703)、上海海洋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食品供应链安全控制模式研究”(B-8204一08-0227)和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食品供应链安全控制模式及其协作机制研究”(B-8101-08-0029)资助。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科技部“十五”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总体咨询专家组及专家组办公室的大力支持,陈君石院士、吴永宁研究员、岳永德教授、李聪研究员等专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徐俊处长、麻名更副处长,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安道昌副主任、赵清华处长、周乃元主管的热情指导。本书的很多观点和思想都是在参与食品安全科技综合示范区调研的过程中形成的,感谢江苏省科技厅杨天和副处长,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赵林度教授、王海燕教授,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朱诚教授,河南农科院科研处张玉亭副处长,广东农业科学院科研处陈琴苓副处长等专家的热情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食品安全课题组以及上海海洋大学食品经济管理系也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大力的帮助,借此机会向他们一并表示感谢。

编辑推荐

作为一部食品安全管理领域的学术论著,《中国食品安全控制研究》适合于从事食品安全研究的科研人员、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行政管理人员及食品企业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校教师、本专科学生及硕士研究生的参考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食品安全控制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