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聚散机理与定量模拟

出版时间:2007-9  出版社:科学  作者:庞雄奇 罗晓容 姜振学 李素梅 康永尚  页数:212  字数:314000  

内容概要

本书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第10个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它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承担,庞雄奇教授和罗晓容研究员负责实施。课题研究主要在四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一是基于油气成藏体系定量研究提出了门限控烃作用理论模型,阐明了油气“聚”和“散”的定量关系,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油气资源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二是揭示了油气运聚过程中的损耗机制,并建立了损耗烃量与主控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式,三是提出了构造变动破坏烃量的四种研究方法,四是定量解析了渤海湾盆地混源油气藏的地质特征,确认了不同凹陷、不同源岩层和不同演化阶段生排烃量对八面河地区油气成藏的相对贡献。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理论,为新的、更加复杂的地质条件下的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书既可作为石油质量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工作参考书,也可以作为相关院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尤其是博士生培养的教学参考书。

作者简介

  罗晓容,男,1959年6月生。1994年5月于法国MontpellierII大学获地球物理学专业博士学位。现工作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1、沉积盆地分析及模拟方法;2、盆地异常流体压力;3、油气运移;含油气系统。主要科研简历及成果:长期从事我国含油气盆地内油气地质基础研究,设计和研制数值盆地模型并分析和研究了在各种地质条件下盆地模型的适用性和建模的方法;系统、定量研究了沉积盆地内异常压力产生和消散的机制,研究了在异常压力在不同盆地内的分布特征;研究地下异常压力与温度场、应力场间的耦合关系;以盆地模型作为定量的研究工具,研究含油气盆地内与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有关的问题;利用数学模型分析和研究流体渗流过程及特征参数。发表有关论文20余篇,其中5篇发表于国际SCI核心刊物。  庞雄奇,男,汉族,1961年生,湖北崇阳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地质专业,1985年获大庆石油学院硕士学位,1991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系博士学位,曾任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教育部石油与天然气成藏机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科研助理。《Petroleum Science》主编、《石油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大学学报》、《天然气地球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等十多个杂志编委,目前担任中国石油学会油气运移学组组长。长期从事盆地分析、油气资源评价、油气成藏机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及油田企业科研课题26项。发表论文120余篇,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7部。作为主要贡献者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得过黑龙江省首届青年科技奖、孙越崎青年科技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3项。此外,还获得过大庆市劳动模范、国家学术带头人出国留学基金、全国优秀教师奖章等荣誉称号。199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0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被评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

书籍目录

丛书序一丛书序二丛书前言本书序本书前言  0.1 叠加盆地油气聚散机理及定量研究的意义  0.2 研究内容及工作情况  0.3 主要认识总结  0.4 致谢1  叠加盆地油气聚散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  1.1 油气成藏体系的概念及其划分  1.2 叠合盆地门限控烃作用与研究方法  1.3 叠合盆地油气散失量与模拟  1.4 叠合盆地聚集烃量与模拟2  叠合盆地油气运移路径特征与模拟  2.1 油气运移路径的物理模拟实验  2.2 油气运移路径的数学模拟  2.3 油气运移路径中的滞留烃量模拟计算3  叠合盆地构造变动破坏烃量定量模拟研究  3.1 构造变动破坏烃量正演模拟法  3.2 构造变动破坏烃量反演模拟法  3.3 构造变动破坏烃量地质解剖法  3.4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构造变动破坏烃量研究4  叠加盆地混源油气来源定量解析  4.1 油气藏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4.2 油源分析  4.3 油气源相对贡献量模拟  4.4 成藏体系定量评价  4.5 有勘探区预测参考文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聚散机理与定量模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