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研究

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杨宇明,田昆,和世钧 主编  页数:711  字数:1099000  

前言

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保护问题不仅在中国,乃至在全球都凸显出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衰减三大环境问题中,生物多样性衰减还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时,随着对环境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注意力开始从最初重视对环境中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等的直接治理,逐步转移到重视利用生物多样性功能和生物因子作用的生物综合治理。因为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因子在环境中最重要的表现和存在形式,生物多样性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导致环境的改变,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或衰减常常是不可逆转的。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生物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已被认为是当今解决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最重要的方面,而建立自然保护区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就地保护形式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党中央和我国政府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出来,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战略发展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工作期间,认真思考怎样既能促进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又能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并多次与各方面的科学家进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我对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生态环境从地理学上看,属于著名的滇、黔、桂石灰岩区域,是我国古生带地层出露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出现了古生代六个地层中的五个地层,同时还出现了中生代和新生代的三个地层,其地层古老性和丰富性实属罕见,是我国地质历史最古老的地区之一;从构造体系看,文山正好处在中国两大著名地质构造域——东部的滨太平洋构造域和西南部的特提斯一喜马拉雅构造域的交错转变地带。这一地区古老地层和两大构造体系的结合、交叉与过渡,决定了文山生物地理区系的古老性、丰富性和特殊性。同时文山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使该地区作为许多种子植物的避难所或保存地,成为中国三大特有物种分布中心之一的“滇东南一桂西古特有中心”最为重要的部分,蕴藏了大量的古老、珍稀特有物种资源。以被子植物中最古老的类群——木兰科的分布为例:全球共有15属246种,我国分布有1l属99种,文山保护区就分布有8属40种,是世界上木兰科树种现代分布最集中的地方。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木兰科分类学家刘玉壶教授数度进人文山考察,发现了木兰科的华盖木属,轰动了国际植物学界。因为华盖木属是被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它的发现证明了文山在生物地理区系起源上的古老性,对于,研究探索被子植物起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华盖木有着极高的园林观赏价值,目前在全球仅存6株野生植株,只分布在我国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的小桥沟,这一次把它的分布区划人了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它得到了有效保护。可见,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南部不可多得的生物物种就地保护的物种基因库,是地球北回归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内容概要

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生物多样性三大特有物种分布中心之一的滇东南一桂西古特有中心的核心地带,其地理位置特殊,生境条件复杂,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是我国南亚热带地区保存较好的、具有代表性的生物资源宝库。《中国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研究》是以全面深入系统的综合科学考察为资料基础,从地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三大学科领域对涉及的18个专题进行了专门研究。第一部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地理背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从植被及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两个方面阐述了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生物资源现状;第四部分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社区经济、生态旅游和民族历史文化作了专题论述。第五部分对保护区管理工作进行了评价和建议。  本可共从事生物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的科研工作者和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参考,同时可作为综合大学生物、地理、旅游和农林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书籍目录

序前言综合评述 1 导言 2 保护区的自然地理背景 3 保护区自然地理背景影响评价 4 保护区物种多样性评价 5 保护区物种的敏感性与脆弱性 6 保护区物种的古老性与特有性 7 保护区的科学价值与社会生态价值 8 保护区现有保护基础和管理模式参考文献Comprehensive Survey of Wenshan Nature Reserve in Yunnan Province of China 1 Preface 2 Geographical Background 3 Evalu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Reserve's Natural Geographical Background 4 Evaluation of Bioversity 5 Sensitivity and Vulnerability of Wildlife Species of the Nature ReserveC 6 Antiquity and Uniqueness of the Species of the Nature Reserve 7 Scientif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Values of the NR 8 Existing Protection Conditions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the Nature Reserve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概况 1 地质地貌 2 气候 3 土壤第二部分 植被及植物资源 4 植物区系 5 植被类型 6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7 木兰科植物区系特征及华盖木生态生物学特性 8 资源植物 9 蕨类植物 10 高等真菌第三部分 动物资源 11 哺乳类 12 鸟类 13 两栖爬行类 14 鱼类 15 昆虫第四部分 社会经济 16 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概况 17 历史文化 18 生态旅游资源第五部分 评价与建议 19 生物多样性及其评价 20 老君山片区社区林业与自然保护区管理附录 云南文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名录中国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机构及人员名单彩图

章节摘录

这主要与文山自然保护区的地形地貌复杂有关,该保护区地处喀斯特地貌地区,具有岩峰、泉点、洞穴、伏流、湖泊和瀑布等生境,水域河流既有急流,也有缓流,再加上地下伏流和洞穴,为不同鱼类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生境,为鱼类的分化提供了独特的条件,如金线鲃鱼类和小垫墨头鱼等鱼类均生活在喀斯特地貌具有溶洞或与溶洞相通的河流中。14.1.3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对鱼类来说,老君山地区的盘龙河干流与支流的生活环境是很不相同的。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一些特别适应于该环境的生物和非生物条件的种类。在盘龙河上游支流及那么果河的海拔相对较高,水流湍急,石滩多,这里生活的鲤科野鲮亚科、鳅科、平鳍鳅科、鱿科鱼类一般个体不大,在这种环境条件下身体结构或生活习性形成了一系列适应特性。它们中的一类,如鲤科野鲮亚科和鳅科鱼类有修长的体型,具较强的游泳能力,以克服流水的冲击,甚至有的在口部形成口吸盘,如野鲮亚科的墨头鱼、东方墨头鱼、小垫墨头鱼和云南盘鲍等。另一类,如平鳍鳅科和鱿科鱼类则为扁平的体型,可整个黏附在急流中的石滩上而不致被水流冲走,而鱿科鱼类产生了胸吸着器,更增强了其附着能力,如大孔鱿、平吻褶鱿和间棘纹胸鱿等;平鳍鳅类即使在吸附状态下仍可以摄取食物,产卵也就在湍流的环境中,产出的卵粒具胶质,黏附于石块上发育。在地形稍微平缓的河段,河水比较平缓,在这里生活的是一些呈纺锤形体型的中小型鱼类,主要是鲤科鲃巴亚科的种类,如四须钯、白甲鱼、光唇鱼等,它们摄取食物主要靠下颌锐利的角质以刮取石块或泥土上的着生藻类。总的来说,在支流中,由于严酷的自然条件,食物的种类贫乏,吃鱼的凶猛鱼类稀少,大多数鱼类适应于刮取着生藻类或以底栖动物为食。由于保护区内的河段属于上游,缺乏宽阔河面、水流平缓的河段,所以一些生活在阔水流域的大型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在文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缺乏。调查期间,在盘龙河下游(船头)以及从那么果河至南溪河交汇这一段元江支流,观察到这里河面比较宽阔,水流平缓,饵料丰富,在这里生活的鱼类种类较多,有专靠猎食小型鱼类的凶猛鱼类,如鲇、巨刍丕、海南长臀鲵和鳢等,它们的个体往往均较大;也有虽是凶猛鱼类,但本身也常遭受大型凶猛鱼类的捕食,如红鲌;更多的小型鱼类如缎虎、鳑皱、麦穗鱼、鲍类等。由于种类繁多,鱼类种间关系显得十分复杂,在自然状况下,大多是充当凶猛鱼类的食物。此外,还应提到另一批中型鲤科鱼类,包括四须钯、光唇鱼、白甲鱼、瓣结鱼、鲤、鲫等,它们具有纺锤形体型,活动于水体的中上层,多健泳,在背鳍和(或)臀鳍上长有硬刺,因此,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使得它们也较少受到凶猛鱼类的侵害。

编辑推荐

《中国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研究》可共从事生物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的科研工作者和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参考,同时可作为综合大学生物、地理、旅游和农林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