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生物学卷

出版时间:2005-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罗桂环等编  页数:44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科学技术史:生物学卷》是由中国科学院“八五”重点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史:生物学卷》阐述了中国古代生物学的发展史,从远古时代的生物学萌芽,一直到近代的西方生物学传入。内容包括生物的分类、形态、遗传、生物资源保护等。

书籍目录

总序第一章 概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生物学史研究的简单回顾第二节 中国古代生物学的特点一 以“多识”为基础的生物学知识积累二 本草学的影响三 地方性生物资源著作四 园林花卉著作发展的影响第三节 中国古代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一 先秦时期二 汉晋南北朝时期三 隋唐宋元时期四 明清时期第二章 中国古代生物学的萌芽第一节 远古人类对动植物的利用和认识一 古人的狩猎和采集活动二 自然历(物候学)知识的掌握第二节 古人对动植物的驯化和生物知识的积累一 栽培植物的出现二 家畜饲养的发端三 其他经济植物的应用第三节 新石器时期器物等反映的生物学知识一 陶器上的各种动植物图纹二 生态学知识的积累等第四节 甲骨文等反映的生物学知识的积累一 《夏小正》中记述的生物学知识二 商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玉器和铜器中反映的生物学知识三 甲骨文中反映的生物形态和分类学知识四 菌类的利用第五节 《诗》所反映的生物学知识一 《诗》与古代生物学的关系二 《诗》中包含的生态学知识三 《诗》中包含的其他生物学知识四 《诗》中述及的动植物种类第六节 春秋战国时代的生态学认识一 植物地理分布描述的开始二 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和生态系统的认识三 关于植物的垂直分布和生态序列四 大范围的动植物分布的泛述五 当时典籍中关于环境与生物关系的记述六 早期有关食物链的记载第七节 《楚辞》中有关江南动植物知识的记述第八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生物形态描述和动植物分类一 形态描述二 生物分类第九节 《尔雅》中述及的生物种类及相关知识一 《尔雅·释草》中所涉及的植物二 《尔雅·释木》所涉及的植物种类三 《尔雅·释虫》中涉及的动物四 《尔雅·释鱼》涉及的动物五 《尔雅·释鸟》所涉及的鸟类六 《尔雅·释兽》所涉及的动物第十节 人体解剖知识的积累和当时人们的优生观念一 解剖认识二 生理学知识三 遗传学知识的积累四 优生观念的产生五 关于人体胚胎发育的认识第十一节 应用微生物学的起源一 曲蘖酿酒的起源二 制酱与酿醋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制曲酿酒第十二节 环境保护观念的产生及其实践第十三节 关于生物的由来和发展的推想第三章 描述性生物学体系的奠定(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生物学)第一节 本草(博物)系统的建立一 “本草”渊源二 《神农本草经》和三品分类法三 《吴普本草》对《神农本草经》的发展四 陶弘景和《本草经集注》第二节 动植物的名实考证研究一 名实研究渊源二 《方言》中所著录动植物三 《说文解字》与生物分类知识四 陆机与动植物分类描述五 郭璞和《尔雅注》第三节 记载动植物的“志”、“记一异物志的出现二《南方草木状》和《南方草物状》第四节 专谱的出现一 《陶朱公养鱼经》二 《相马经》与铜马式三 《竹谱》第五节 《齐民要术》中的生物学知识第六节 昆虫研究一 探索家蚕生长发育与温度的关系二 昆虫寄生的发现三 以虫治虫的发明第七节 对亲代与子代关系的探索一 古代的选种意识二 王充的物生自类本种说第八节 应用微生物学的形成一 汉代的制曲酿酒二 汉代的制酱三 豆豉的最早记载四 醋的制造五 《齐民要术》中的制曲酿酒六 齐民要术》中的酿醋七 黄衣、黄蒸和制酱八 《齐民要术》中的豆豉九 《齐民要术》中的乳酸发酵第四章 古代生物学的全面发展(隋唐宋元时期生物学)第一节 动植物形态和分类学的发展一 本草著作中的动植物形态、分类二 名实考证研究的发展第二节 南方动植物研究的发展一 段成式《酉阳杂俎》动植物篇二 段公路《北户录》三 刘恂《岭表录异》四 宋祁《益部方物略记》五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第三节 园艺植物研究的兴盛一 经济树木的研究二 果树研究三 蔬菜的研究四 花卉研究第四节 应用微生物学的提高一 制酱技术的提高二 豉汁最早制法的记载三 宋代黄酒的酿造四 红曲的最早记载五 元代的制酱技术六 高等真菌的栽培研究第五节 昆虫研究的发展一 对昆虫形态和生活习性的认识二 益虫研究的发展(蚕、蜂、白蜡虫、五倍子、紫胶虫)三 害虫防治研究第六节 鸟类等其他动物的研究一 鸟类研究渊源二 鸟类学专著——《禽经》三 中国历史上的白雁第七节 其他有关的生物学著作一 《格物粗谈》二 《蟹谱》和《林泉结契》三 李衍和《竹谱详录》四 关于生物分布的认识五 关于树木年轮方面的认识第八节 解剖学的发展一 烟萝子《内境图》二 杨介《存真图》三 《洗冤录》中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四 藏医中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九节 生物遗传与变异一 对遗传变异的认识二 对遗传变异的利用三 无性杂交第十节 朱熹论有机体的发展第十一节 对古生物的认识第十二节 生物资源保护思想的发展第五章 古代生物学发展的高峰(明清时期生物学)第一节 综合性本草著作中体现的生物学成就一 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的一般情况第六章 近代生物学的传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科学技术史·生物学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周总理说过,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今,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的“强国”了,但是崛起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我们依然需要进取,需要继续强国。
    有些人说都21世纪了,网络那么发达,电子书那么方便,还看书?还买书?你钱太多啊?还是脑袋进水了?我说:是你脑袋进水了,不是我!为什么呢?
    首先,时代进步了,不代表文化就可以退后,文化虽然多远了,也不代表就可以以某种方式代替以往的方式。造纸是中国的四大房名之一,用纸书代替简牍确实是一种革新,而用电子书完全代替纸书却不一定完全正确。有些东西是电子书无法传达的,比如一个图谱,比如将书捧在手里厚实的感觉……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子书是一个趋势,但是它不可能一统天下。
    其次,电子书往往都是通过网络或者手机平台进行传播,而过度上网或者玩手机对身体是不好的,本来我们看书用的只是眼睛,单纯的眼睛,除去以往墨水含有铅之外,基本没其他坏处;而电脑的辐射及手机的辐射是一重更重要的害处,可见,电子书也有缺陷,很大的缺陷。
    因此,我喜欢购买纸书,而不是电子书,买书买回来就是自己的东西,去借是另外一回事了。买书也是读书的一个动力,买了就会百般珍惜,百般琢磨。当然,人类历史几千上万年,书籍很多,好书也很多。就说中国吧,从诗经开始算起,我们应该阅览的图书是数不胜数的。要是每个国家的好书都看几部,一辈子也看不完。因此,选择看什么书很重要,这个必须结合书籍的用途及我们的爱好。这里不再赘言,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五年来,我买了不少的书,不过,由于时间有限,到目前为止,看过的书也就100多200本,算下来每年看过30本左右,按照董俊珏老师的说法,这是文科生的要求,看来我还是挺厉害了(当然我不看那种消遣类的书籍,我的事纯文学或者是专业相关的及哲学等)。到目前为止,虽然我看的书还是不够,看的面够广但也足够乱,因此,还必须继续努力。而如今我不仅仅是要看纯“课外书”了,关于专业的相关书籍也该看些了。生物技术是一个发展异常迅速,又在社会上异常重要的专业,很多信息更新很快。然而,我们不能像研究哲学一样,随便找个切入点,然后尽情发挥。理工科有基础,有原理,有些东西会过时,但是有些东西即便过时了也有他的时代价值,因为科学的进步是以其基础为前提的。这也是我最近半年不断充电的原因。
    之前买下了《GENES IX》《Molecurlar biology of the gene》《基因工程原理》《分子科学前沿》《分子生物学》《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等专业相关书籍,就是为了更好地给自己一个理论基础。虽然研究生学习理论已经是退其次的东西了,不过做一个实验连原理都不懂,要能够很好地得出结论势必也是不可能的吧?有些人就是这么看的。其实,我们不仅需要动手能力,而且理论是很重要的。一个连理论都不知道的人,无法想象他是怎么从事科学研究的。这与那些认为纸书已经被淘汰而电子书取代了其历史地位的人一样,其看法是片面的。其实,我是喜欢生物的,虽然我当时只是被调剂过去读了本科,这也导致我后来不得不继续报考硕士研究生,生物技术是尖端学科,本科生出来只配做些简单的东西。
    俗话说,既来之,则安之。没错,虽然以后的路我们无法知晓,哪怕我在生物的某个方面特别强,我以后也未必就是从事这个行业。不过,既然来了,我们就要问心无愧,这个方面厉害不一定只是为了找到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工作,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比如在科研过程中,我们会养成一个良好的时间安排观念,一个严谨的做事风格等等。因此说,还是必须努力的。
    按照我自己的意愿,我是希望我能够在生物技术方面更精通些,想必是有用的。买这些书,看这些书就是这个目的,当然,我没有忘记多动手,多思考,多总结。
    这里,对于这本书的内容,我当然是无法进行说明的,但是这是一部代表中国文化5000年中关于中国生物进展的书籍,也许它的内容基本都过时了,但我说过,科学不是断层的,而是连续的,层层递进的。作为一名中国人,即便我国的生物科技还处于兴起阶段,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只学习国外的东西,看点国内的,也许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兴趣,这也是搞好科研工作的一个要点。我还准备买下《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及《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生物卷)》,虽然我有《中国大百科全书》的CD,但是我还是喜欢厚实的感觉。这种书,买的人不多,但是正是因为买的人不多,才体现出它的价值,没什么矛盾的,事实就是这样,因为,社会发展到如今,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隐藏的了,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很多人都走上了“从众”的道路,那么,对于明智的人来说,我们要用清醒的头脑来武装自己,我们要适应社会发展,当然也要有自己的个性……
    而看这本书,不可以说不是一种个性的体现。不信?看看目前什么
  •   经典之作,适合专家之用。信息量极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