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奥] 茨威格 页数:505 字数:400000 译者:张玉书,张意
Tag标签:无
前言
让我们向他脱帽致敬——纪念斯台芬·茨威格逝世七十周年 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奥地利杰出作家斯台芬·茨威格在巴西逝世。在我们纪念茨威格逝世七十周年之际,回顾这位作家成长的道路,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茨威格出生在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里。父亲是经营纺织厂的企业家,性情沉稳,事业心强,经商得法,遂成富翁。母亲的娘家更是一个国际金融世家,在餐桌上交谈时随随便便就使用几种语言,视野开阔,交际甚广。茨威格出生在这个富商之家,属于维也纳上层社会。这样一个犹太人家庭,是否以追求金钱和锦衣玉食为人生的目标?是否考虑人活着,到底为什么,该追求什么?在茨威格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里,他以相当大的篇幅,详细谈论犹太精英的特点。一般人囿于成见,往往把犹太人想象成贪婪阴险,唯利是图。其实犹太精英之家并不以传授敛财秘方为教育之本,第二代,第三代也不沾染张扬炫富的恶习,而是以重视学习,充实知识,力争在学术上、事业上攀登高峰为终极目标。不论干哪一行,都要出类拔萃。因此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奥地利和平发展的鼎盛时期,维也纳的出版界、工商界、司法界、教育界、文艺界许多重要岗位上的代表l生人物中,都不乏优秀的犹太裔奥地利人。文坛上“青年维也纳”派的领袖阿图尔·施尼茨勒,十七岁便一鸣惊人,蜚声文坛的天才诗人胡戈·封-霍夫曼斯塔尔都是范例。 茨威格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这样的社会气氛中,不可能变成纨绔子弟。母亲从小就教育他勤俭,从未给过他高额的零花钱,父母也没有竭力督促他用功学习,父亲以身作则,谦虚敬业,一丝不苟,不重虚名,并不在乎儿子是否善于挣钱。茨威格上维也纳大学,学的是日耳曼学,博士论文是评论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的学术思想。他把继承父业,经营工厂的任务让给哥哥,自己从事文学创作。这个行业竞争激烈,难有胜算,但是充满挑战和魅力。他凭着过人的勤奋和出众的天分,又受到榜样——文坛神童胡戈·封·霍夫曼斯塔尔——的激励,也在十七岁上发表诗作,一炮打响,成为文坛新秀。既然初战告捷,为何不能节节胜利?他听从诗人兼翻译家德默尔的忠告,通过翻译学习写作。他掌握几门外语,便充当翻译家,吸取别人的滋养,充实自己的头脑,训练自己的文笔。他博览群书,扩充知识,学习前人写作的技巧,接触当代新颖思潮,尤其深入研究振聋发聩,开人心智的新时代的思想家的成就,尼采的超人哲学和弗洛伊德的深层心理学。在现代派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使人眼花缭乱的写作技巧中寻找适合于自己的写作方法,终于找到建立在弗洛伊德深层心理学理论之上的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这种又叫做“内心独白”的写作方法需要作者研究人的内心世界,开拓和探索人的心灵,以人生为课堂,把内心世界当作文学创作的新天地。意识流为茨威格提供了一件得心应手的工具。如何使用它,达到什么目的,完全取决于作家对人生的观察和理解,取决于生活经验的积累。茨威格对人生,对人的命运充满关切,尤其是对女性充满敬意的态度和他个人的学养,生活的积累,使他创造出千锤百炼,令人拍案叫绝的中短篇小说,成为二十世纪当之无愧的三大杰出中短篇小说家之一。这里有天资聪颖的成分,更多的是勤学苦练,谦虚学习前辈,学习他人。 茨威格勤奋过人,交友、学习都能做到虚怀若谷,即使在成名之后也是如此。一旦成为朋友,终身忠于友谊。正如他的挚友罗曼·罗兰所说:“我不知道有哪一个朋友比茨威格对友谊表现出更加深刻、更加虔诚的敬意。崇敬友谊就是他的宗教。” 还在大学时代,茨威格就前往法国、比利时游学。在比利时认识了现代派著名诗人维尔哈伦,在巴黎结交了在法国文坛享有盛名的罗曼·罗兰,后来又通过罗曼·罗兰结识了高尔基,通过书信往来结识了弗洛伊德。他对他们都执弟子之礼,对他们的尊敬始终不变。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各国民族主义情绪强烈,维尔哈伦发表了激烈的言论,茨威格只是深表遗憾,对于维尔哈伦一九一六年的猝死,他表示沉痛哀悼。他把罗曼·罗兰视为学习的楷模、欧洲的良心、反战的战友。一次大战后他为《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作者在德语国家得到承认,费尽心力,到处做演讲、写文章,盛赞罗曼·罗兰的人品与成就,对于罗曼·罗兰后来政治倾向的突变,他只是感到遗憾,不加任何责怪。一九二八年,茨威格应高尔基之邀,前往莫斯科参加托尔斯泰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罗曼·罗兰表示惊讶,表示鄙夷不屑。几年后罗曼·罗兰自己当作苏联的贵宾前往莫斯科,写下了令人震惊的《莫斯科日记》,反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定稿之后注明:“在我死后五十年再公开发表”。罗兰当时应该理解茨威格对苏联敬而远之的态度,可是他没有明确表态。时代的限制,迫使这两位实际上志同道合的多年挚友的交往未能有始有终。 高尔基对茨威格的高度赞赏,使茨威格深受鼓舞。这两位作家论年龄、论教育、论人生道路、论生活经历都千差万别,一位是听着伏尔加河上深沉阴郁的纤夫之歌,从黑暗的夜店里走来的文坛巨人,另一位则是伴着飘逸轻盈的维也纳华尔兹的舞曲,在多瑙河畔成长起来的缪斯宠儿,两人相遇,惺惺相惜,竞成了跨国界跨文化的一对知交,二十世纪世界文坛的一则动人佳话。高尔基为在苏联出版的《茨威格文集》作序,茨威格则发动欧洲各国文化名人推荐高尔基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又是二十世纪怪异的客观因素,使得这则文坛佳话到一九三六年无疾而终。 有始有终,善始善终的是茨威格和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友谊。是茨威格出于对大师弗洛伊德的仰慕之忱,首先在一九。八年把他的诗集《早年的花环》寄赠弗洛伊德,得到弗洛伊德积极的反响,从而开始了他们两人长达三十年的交往过程。两人素昧平生,但彼此都有所听闻,于是书信来往,互赠著作。被茨威格视为师友的弗洛伊德对这位文坛新秀充分肯定,热情赞赏,也对某些问题提出批评。茨威格虚心接受,也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发表热情洋溢的评论,盛赞弗洛伊德在逆境中顶风前进,维护学术的尊严,宁折不弯,勇气可嘉。最后,茨威格决心写作《精神疗法》,全面介绍弗洛伊德的为人和他的深层心理学。尽管他对弗洛伊德极为尊敬,也接受他的理论,但并非无条件地予以肯定。他对“恋母情结”表示异议,对“人的强烈欲望无法控制”这一论点表示怀疑。这点弗洛伊德后来自己也做了修正。友谊的基础在于坦诚相待和彼此信任,这对志同道合的忘年交,在这点上堪称我们的榜样。真正的尊敬不会因岁月流逝而削弱,一九三六年,弗洛伊德已年近八旬。茨威格、罗曼-罗兰、托马斯·曼等人联名写信,祝贺他的寿辰。一九三八年希特勒并吞奥地利,流亡英国的茨威格在友人的帮助下,成功地把弗洛伊德一家救出奥地利,平安到达伦敦。在弗洛伊德重病期间,茨威格经常前往病院探望。在弗洛伊德的葬礼上,茨威格发表悼词,表达一个学生对老师的怀念和眷恋。 世纪交替时期,在名家如云,高手辈出的德语文学文坛,能独树一帜,博得桂冠,已属不易,在世界范围内,也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更为难得。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经过了欧洲政坛的风云突变,克服了褐色恐怖、赤色恐怖,冷战时期分裂的天空和又一次世纪交替时期新的大国崛起,旧的帝国衰微,一百多年里,世界发生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巨变,而一代代热情的读者对茨威格的兴趣有增不减,茨威格成功地创造了一个传奇:时代变了,读者对他的热情始终不衰。因为政治千变万化,人性亘古长存。茨威格在中国的介绍和传播的过程生动地说明了这点。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茨威格便已介绍到中国。然而当时正是烽火连天,硝烟遍地的抗日救亡年代。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强虏,主旋律是战斗,是还我河山,是投笔从戎,是浴血奋战,连《啼笑姻缘》的作者张恨水都写出《虎贲万岁》来歌颂抗战,茨威格的作品描述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以情爱为主的小说,自然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 五十年代,纪琨翻译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在《世界文学》发表,使人耳目一新。然而它和主旋律相悖,也未能受到足够重视。非但如此,在随后发生的十年浩劫中,这部作品被视为毒草,译者几乎遭到灭顶之灾。所幸对茨威格的介绍不多,那些以挥舞大棒进行评论的文痞,实在找不到多少有关作家和作品的材料,茨威格才没有遭到《红与黑》与《约翰·克里斯多夫》被口诛笔伐的命运。 七十年代,茨威格乘着拨乱反正的春风化雨来到中国文坛。《象棋的故事》率先登场,紧接着《陌生女人的来信》《家庭女教师》《看不见的珍藏》也被一同推荐给读者,一时形成茨威格热,来势之强劲,出人意表。整整一个时代,尤其是噩梦中的最后十年,人性和个性遭到忽视,甚至受到批判。爱情似乎成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专利,受到禁锢和排斥。垄断文化生活达十年之久的剧目中、小说里竟然没有爱情的一席之地,正常的人性遭到漠视。人们羞于谈情说爱,怯于描写爱情,似乎一写爱情便犯了天条。这时,《陌生女人》飘然而至。人们看到了这样诗意浓郁的纯情的爱,对恋人的心理刻画得如此深刻,如此生动,如此令人信服。难怪敏感的中学生和大学生首先为之风魔,接着一大批读者成为茨威格的忠实朋友,同情他的命运,欣赏他发掘人的心灵,再现人的感情的卓越技巧。茨威格之友的群体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反应灵敏的出版界立即采取行动。以前一直不知所措的译者们苦于找不到用武之地,唯恐一动笔就触及“封资修”的雷区,全都按“笔”不动。这时都欣然开译茨威格的作品,单单小说集便出了两部。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以不同的译名:《爱与同情》《永不安宁的心》《同情之罪》几乎同时问世,以纪念这位不幸大师的百岁诞辰。难怪这场声势浩大的中国茨威格热,惊动了德国出版界和海峡对岸的台湾出版界。台湾两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拙译的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德国《图书交易报》副总编,亲自约请本人为他们的刊物撰文,介绍茨威格在中国何以如此深受欢迎。笔者在介绍了一般数据之后特别指出,人的内心世界,对于中国读者原来一直是个未被发现,未被开发的“陌生世界”,现在通过茨威格的作品展现在读者面前。 就在大家交口称赞茨威格的小说的时候,中国读者又渐渐发现他在其他方面的成绩。除了诗歌戏剧,茨威格在传记文学方面贡献尤为突出。人的内心世界是片辽阔的大地,他探索过、开发过,工具是内心独白。既然他把感情激荡,爱恨交织情况下人的心灵刻画得如此深刻生动,他自然也会用同样的工具,去破解历史巨变中的秘密,剖析历史人物的心灵,他们行动的动机,他们的爱恨情仇,对历史的走向,风云的聚散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个人的野心、嫉妒,灵感来时的神来之笔,关键时刻的一念之差,都会造成影响历史走向的原因。 一九二六年完成的《人类星光灿烂时》和一九二九年面世的《约瑟夫·富歇》,显示了茨威格研究历史人物的兴趣,以心理分析的方法描述历史人物的才能。他善于寻找悬念,创造悬念,利用时代气氛,烘托人物性格,让人看到,历史的发展竟然也可以系于某个事件的特定瞬间,和某些个人的性格特点。例如,收集在《人类星光灿烂时》中的以下几篇历史小品:拿破仑兵败的原因,竟然是由于拿破仑皇帝麾下格鲁希元帅的资质平庸,而《马赛曲》的创作得益于如火如荼、慷慨悲歌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热血沸腾的爱国激情和革命气氛。清唱剧《弥赛亚》的灵感是作曲家亨德尔和病魔搏斗之后的大彻大悟,《玛丽亚浴场哀歌》反映的是七十四岁的大师歌德与十九岁的少女乌尔里克的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 法国大革命后弥漫法国各地朝野上下的投机革命,利用革命牟取个人私利,达到个人目的的风气极为严重。路易十六被推翻,拿破仑帝国随之兴起,宫室越发华丽,服饰更显鲜艳,礼仪依旧,称谓依旧,所不同的是这批新贵并非当年被推上断头台,死于断头机下的波旁王室的旧日皇亲贵胄,而是昨天以自由的名义革别人的命,今天自己却成为拿破仑皇帝这个人民之子新建王朝的权贵。于是像当年极端激进,血腥屠杀保王党人的还俗修士约瑟夫·富歇,昨日当上主教,今日脱下袈裟,还俗从政的塔勒朗等投机分子便分别成为拿破仑皇帝手下的警察大臣和外交大臣。这样一批革命者,很难让人看出革命理想的崇高,这样一批政治性人物,也就理所当然地为茨威格所不齿。所以他才这样鄙夷政治性人物,自己决心不做这样的人。 这位一直声称自己不是“政治性人物”的作家,由于他在小说上取得的杰出成就,使人误以为他真是一个“不问政治”,“只晓风月”的文人。而他的传记作品又使人得出“沉溺往昔”,“忽视当前”的印象。可是,一个如此热爱人,如此重视人性的人,不可能不关心人的命运。当人们在践踏人性的纳粹褐色恐怖统治下,失去自我,噤声不语时,只有深爱他们的人才能设想他们的痛苦,尤其是他们内心的痛苦。 由于纳粹的蛊惑人心的宣传,这批人民公敌被美化成人民救星,俨然也代表“人民”的利益,“工人阶级”的利益,也高举社会主义的大旗,又高呼民族主义的口号。所谓的“纳粹”(NAZI)就是“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的缩写,似乎代表了德国广大人民的利益,是绝大多数德国人的政党。他们标榜民族纯洁,纪律严明,实际上却背叛一切动听的口号,镇压人民,推行独裁专制政治。一九三三年一月底,希特勒上台,三月初便导演了国会纵火案,逮捕共产国际主席季米特洛夫和德国共产党主席恩斯特·台尔曼,接着取消工会和民主党派。于是康德、歌德、贝多芬的祖国竟成了一座其大无比的监狱,集中营林立,盖世太保横行。犹太人、共产党人、进步人士、持不同政见者都纷纷被捕,遭到严刑拷打,长期囚禁。 一九三三年五月十日,在柏林洪堡大学门前的广场上,纳粹大学生大举焚烧书籍,马克思、海涅、弗洛伊德、托马斯·曼的书籍均在焚毁之列,茨威格的作品也未能幸免。听到这个消息,茨威格立刻看出纳粹的罪恶本质。在很多人还对纳粹抱有幻想的时候,茨威格已猛然惊醒。他向克劳斯·曼表示,要以他擅长的武器,文学写作,投入反法西斯的斗争。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四日,茨威格收到日内瓦牧师让·肖尔的信件和资料,关于十六世纪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者卡斯台利奥反抗新教领袖加尔文②的斗争。 十六世纪,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不满天主教的腐败,反对天主教的宗教法庭镇压民众,把不同政见者当作异端分子处以极刑,于是奋起反抗,展开如火如荼的宗教改革运动。欧洲大陆的基督教一分为二,除了俄罗斯、希腊的东正教外,派别众多的新教——耶稣教崛起,似乎代表开明进步,思想开放,更富人性,和保守反动,缺乏人性的旧教——罗马天主教相对持。 不料日内瓦的新教领袖加尔文一旦大权在握,从受迫害者转变为统治者,也居然成为迫害者,推行更加残忍的思想迫害,政治高压。新教教规之严格,思想控制之严密,政治迫害之凶残,竟比天主教有过之无不及。茨威格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日内瓦道德契卡(秘密警察)对百姓的全面监督,致使民众动辄得咎,不断受罚,随时皆可抄家,人人都会告密或被人揭发,终日惶惶不安,不知所终。加尔文之所以采取这样阴险凶残的措施,归根结底是由于蔑视人,不把人当人。人只是贱民,只配受他统治,不配享有人权。于是他把日内瓦变成一座思想牢笼,稍有不同意见或对他有所不满者,立即受到控告,遭受酷刑。西班牙神学家塞尔维特由于在阐释《圣经》时和加尔文的观点略有差异,便被逮捕,遭受酷刑,判处火刑,成为新教建立以来第一个被当作异端分子活活烧死的牺牲品。这一案件使日内瓦全城噤若寒蝉。 生活在这种高压之下,人们通常有三条道路可走。第一是勇敢地奋起反抗,最后遭到镇压,以丧失性命为代价。第二是遁入内心,表面上容忍这种政权,骨子里则是反抗、拒绝,不直接和暴力正面冲突,思想上保持反抗暴力主张人性的态度,人文主义者大多采取这条道路,不卖身投靠,助纣为虐,也不引火烧身,以明哲保身,超然物外的姿态,苟全性命于乱世。第三便是去国离家,走上流亡的道路。这本《良心反抗暴力》的主人公,哲学家、语言学家卡斯台利奥看到加尔文采取卑劣伎俩,施行暴力,残杀无辜,感到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公然反抗加尔文,对他的暴行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若非英年早逝,眼看就要遭到灭顶之灾。 茨威格之所以从尘封的故纸堆里找出十六世纪宗教改革时期发生在日内瓦的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一场“蚊子抗大象”的力量悬殊的战斗,——撰写人文主义者卡斯台利奥不顾个人安危,孤身一人反抗势力强大的教会领袖加尔文的感人故事,固然是歌颂这位英勇无畏的人文主义者的精神和品质,但并非仅仅是缅怀往日,抒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针对现实,鞭笞现实生活中的施暴者,不遗余力地施行褐色恐怖的纳粹分子。反动血统论,纳粹种族论把人分成高贵的雅利安族和不高贵的贱民非雅利安族,犹太人,反法西斯分子,均属此列,算是“人民公敌”,“国家敌人”。卡斯台利奥当年提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什么人是异端分子,谁有权对他们进行迫害?”加尔文等极端分子以是否反对上帝作为衡量的标准,实际上是以是否反对加尔文作为标准。纳粹分子则以反对国家作为罪名,实际上是因为反对了纳粹。纳粹第二号头目戈林直言不讳,明目张胆地承认:“谁是国家的敌人,由我决定。”加尔文当年把持不同政见者打成异端分子,对他们施以极刑,都是加上离经叛道的罪名,实际上是当权者施暴者的私利受到侵犯或仅仅只是权力受到威胁。 在十六世纪,天主教以宗教法庭剥夺人民的言论自由。加尔文执政以后,依然沿用这条老路,剥夺人民发表意见的自由。他和纳粹分子一样,采用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乃是“恐惧”。人人自危,整日忐忑,大家朝不保夕,不敢犯上作乱。似乎人民噤声不语,江山就能稳定,天下才能太平。加尔文斥巨资设立密探网络,鼓励告密,犹如纳粹的盖世太保深人民间、军中、社会的各个方面。 可是茨威格不仅批判施暴者,也批评受害者。老百姓的逆来顺受正好助长了敌人的凶焰,人们统统变成顺民,犬儒主义、市侩哲学盛行,人民的素质受到毒害,人民的性格遭到扭曲,独创性、想象力硬遭壅塞。足足两个多世纪,日内瓦硬是没有产生出像样的艺术家和诗人。城市黯淡无光,人民精神委顿,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艺术的独创。 茨威格批评人文主义者说得多,做得少,是言语中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面对专制暴政,不敢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这些批评似乎是冲着十六世纪日内瓦城里的知识分子,实际是针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德国纳粹分子所裹挟的那些有眼无珠,不辨是非,受过良好教育,却无抗暴勇气的软骨头。这本书也是茨威格的自我批评。纳粹上台后,他也曾经想退缩退让,来逃避这些暴徒们的凶焰,但是焚书的烈焰,使他下定决心以自己擅长的方式来反击纳粹,那就是口诛笔伐。小说《象棋的故事》和回忆录《昨日的世界》都是反法西斯的利器,而这本《良心反抗暴力》更是最为强烈的炮火。读过这本书,不会再说茨威格是不问政治的人,遁世避祸,无视哀鸿遍野。面对禽兽不如的暴君,不敢反抗。 茨威格最后两年的生活,反证他并非向往隐士生涯的出世之人,一味追求离群索居,贪恋逍遥自在。一般流亡作家,除了写作,别无其他谋生手段,经济拮据,生活困难,流落他乡后陷入困境。有的因为绝望,愤而自杀。茨威格和他们不同,他在巴西依然受到当地政府的礼遇,当地读者的推崇。居住在巴西风景优美,民风淳朴,远离尘嚣,和平宁静的避暑胜地彼特洛波利斯,没有经济困难,依然生活优裕。烽火连天的欧洲和亚洲战场都远在天边。就是遭到日本人偷袭的珍珠港,也远在太平洋上,对于身在南美的茨威格形不成威胁,他的生命和安全都得到保障。所缺的只是“人气”。作家写的是人,人的生活、人的命运、人的感情。在这里茨威格鲜有谈话对手,只有满目青翠,一片晴空,天际云霞,林中清风。即便是桃花源里,尽管人们“老死不相往来”,毕竟还有“鸡犬之声相闻”。而在彼特洛波利斯,这种近乎死寂的幽静,只会使人意志消沉,生死界限模糊。为谁而写,为谁而活?这个渴望宁静,追求和平的作家竟堕入虚无空幻之中,和往日的掌声、鲜花形成天渊之别,想到未来不寒而栗。他深信漫漫长夜之后会迎来黎明,但是在废墟上重建物质的家园易,重建精神的家园难。什么时候大家才会静下心来,和他一起探寻心灵的奥秘,欣赏人生的美奂,恢复人性的尊严? 他已经六十一岁,要他再等多久?人活着,本身并不是意义所在。没有尊严地活着,醉生梦死地活着,其实生不如死。这样的活着有什么意思?他研究过这么多作家和历史人物的生平,描写过他们最后的结局,不会不受影响,从而做出取舍。尼采和荷尔德林这两个天才,最后突然精神失常,坠入永恒的黑暗之中,失去灵性,失去记忆,不辨晨昏,不觉冷暖,在一片混沌之中呼出最后一口气。恐怕没有一个人会对此表示艳羡。司汤达猝死巴黎街头,莱瑙陈尸莫斯科城下,托尔斯泰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病死在荒村小站,令人唏嘘喟叹。只有克莱斯特掌握自己命运,自我了断。茨威格不懂“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样的庸人格言,更难忍受任人摆布、尊严尽丧的晚景凄凉。我活过了,我爱过了,我已疲倦,已经失去耐心。他一生视奖项、荣誉为过眼云烟,从不孜孜以求,绝不为此谗上媚俗,低头弯腰,更不在乎百年之后有多少身后哀荣。理解我的人,会为我一掬同情之泪,会追思我们共同经历的愉快往事。不相干的人对我的褒贬,与我何干。这个外表文静,似乎柔弱的作家性格刚毅,一向特立独行,于是他在头脑清醒的情况下,与妻子相伴同行,离开人世,步入永恒,不失尊严。让我们向他脱帽致敬,不要打扰他的长眠。他是我们的朋友,他爱我们,让我们回报以爱、同情和尊敬。 张玉书 二○一二年十月十五日 于蓝旗营
内容概要
2012年是奥地利中短篇小说大师斯台芬·茨威格逝世的第70个年头,为缅怀这位文坛巨匠,人民文学出版社特推出由张玉书教授翻译的《茨威格读本》,不仅收入了茨威格最负盛名的中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6篇名作及重要散文和书信。
《茨威格读本》是外国文学大师读本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斯台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识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一九三四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一九四二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书籍目录
中短篇小说
夜色朦胧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看不见的珍藏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里昂的婚礼
象棋的故事
传记
良心反抗暴力——卡斯台利奥反抗加尔文
一 引言
二 加尔文攫取政权
三 《纪律》
四 卡斯台利奥出场
五 塞尔维特案件
六 谋杀塞尔维特
七 宽容宣言
八 良心奋起反抗暴力
九 暴力压倒了良心
十 两级相碰
后记
人类星光灿烂时(节选)
亨德尔的复活
一夜天才
滑铁卢:决定世界命运的一刻
玛利亚浴场哀歌
争夺南极
西塞罗
散文与书信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与弗洛伊德通信选
来自巴西的书信
绝命书
附录
名家点评
茨威格生平与创作年表
推荐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门口停着一辆轿车,我们驱车到你的寓所。我又听见你的声音,我又感到你温存地待在我的身边,我又和从前一样如醉如痴,又和从前一样感到天真的幸福。相隔十多年,我第一次又登上你的楼梯,我的心情——不说了,不说了,我没法向你描绘,在那几秒钟里我是如何对于一切都有双重的感觉,既感到逝去的岁月,也感到眼前的时光,而在一切和一切之中,我只感觉到你。你的房间没有多少变化,多了几张画,多了几本书,有的地方多了几件新的家具,可是一切在我看来还是那么亲切。书桌上供着花瓶,里面插着玫瑰花一一我的玫瑰花,是前一天你过生日我派人给你送来的,以此纪念一个你记不得了的女人,即使此刻,她近在你的眼前,手握着手,嘴唇紧贴着嘴唇,你也认不出她来。可是,我还是很高兴,你供着这些鲜花:毕竟还有我的一点气息、我的爱情的一缕呼吸包围着你。 你把我搂在怀里。我又在你那里度过了一个销魂之夜。可是即使我脱去衣服赤身裸体,你也没有认出我是谁。我幸福地接受你那熟练的温存和爱抚,我发现,你的激情对一位情人和一个妓女是一样看待,不加区别的。你放纵你的情欲,毫不节制,不假思索地挥霍你的感情。你对我,对于一个从夜总会里带来的女人是这样的温柔,这样的高尚,这样的亲切而又充满敬意,同时在享受女人方面又是那样的充满激情;我陶醉于过去的幸福之中,又一次感觉到你本质中这独特的两重性,在肉欲的激情之中含有智慧的精神的激情,这在当年使我这个小姑娘都成了你的奴隶。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个男人在温存抚爱之际这样贪图享受片刻的欢娱,这样放纵自己的感情,把内心深处披露无遗一一而事后竟然烟消云散,全都归于遗忘,简直遗忘得不近人情。可我自己也忘乎所以了:在黑暗中躺在你身边的我究竟是谁啊?是从前那个心急如火的小姑娘吗?是你孩子的母亲,还是一个陌生女人?啊,在这激情之夜,一切是如此的亲切,如此的熟悉,可一切又是如此异乎寻常的新鲜。我祷告上苍,但愿这一夜永远延续下去。 可是黎明还是来临了,我们起得很晚,你请我和你一同进早餐。有一个没有露面的用人很谨慎地在餐室里摆好了早点,我们一起喝茶,闲聊。你又用你那坦率诚挚的亲昵态度和我说话,绝不提任何不得体的问题,绝不对我这个人表示任何好奇心。你不问我叫什么名字,也不问我住在哪里:我对你来说,又不过是一次艳遇,一个无名的女人,一段热情的时光,最后在遗忘的烟雾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媒体关注与评论
茨威格最让我欣赏的一点就是具有独特的天赋,能够凭借心理上和艺术创作上的技巧栩栩如生地重现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和人物形象。 评价茨威格毕生的作品并非易事,倾尽毕生之力也不见得能完成。 ——托马斯·曼 我必须对您说,您驾驭语言至为纯熟,据我所知,无人能达到您的程度。您善于表达一个对象,使得它的最精致的细枝末节都变得形象鲜明具体,使人认为迄今为止,根本没有用语言表达过的各种情况和各种质量均已牢牢把握在手。 倘若落在我手里的这样一部小说集是出自一位我素昧平生的小说家之手,我肯定会毫不犹豫地确定,我是碰到了一位第一流的作家,这本书是匠心独运的最高成就。 ——弗洛伊德致茨威硌信
编辑推荐
《茨威格读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名人推荐
茨威格最让我欣赏的一点就是具有独特的天赋,能够凭借心理上和艺术创作上的技巧栩栩如生地重现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和人物形象。评价茨威格毕生的作品并非易事,倾尽毕生之力也不见得能完成。 ——托马斯·曼 我必须对您说,您驾驭语言至为纯熟,据我所知,无人能达到您的程度。您善于表达一个对象,使得它的最精致的细枝末节都变得形象鲜明具体,使人认为迄今为止,根本没有用语言表达过的各种情况和各种质量均已牢牢把握在手。倘若落在我手里的这样一部小说集是出自一位我素昧平生的小说家之手,我肯定会毫不犹豫地确定,我是碰到了一位第一流的作家,这本书是匠心独运的最高成就。 ——弗洛伊德致茨威格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