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

出版时间:2012-11-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爱尔兰]威廉·特雷弗  页数:230  字数:160000  译者:管舒宁  
Tag标签:无  

前言

  好的短篇小说就是精灵,它们极具弹性,就像物理范畴中的软物质。  它们的活力并不取决于量的多少,而在于内部的结构。作为叙事艺术,跑不了是要结构一个故事,在短篇小说这样的逼仄空间里,就更是无处逃避讲故事的职责。倘若是中篇或者长篇,许是有周旋的余地,能够在宽敞的地界内自圆其说,小说不就是自圆其说吗?将一个产生于假想之中的前提繁衍到结局。在这繁衍的过程中,中长篇有时机派生添加新条件,不断补充或者修正途径,也允许稍作旁骛,甚至停留。短篇却不成了,一旦开头就必要规划妥当,不能在途中作无谓的消磨。这并非暗示其中有什么捷径可走,有什么可被省略,倘若如此,必定会减损它的活力,这就背离我们创作的初衷了。所以,并不是简化的方式,而是什么呢?还是借用物理的概念,爱因斯坦一派有一个观点,就是认为理论的最高原则是以“优雅”与否为判别。“优雅”在于理论又如何解释昵?爱因斯坦的意见是:“尽可能地简单,但却不能再行简化。”我以为这解释同样可用于虚构的方式。也因此,好的短篇小说就有了一个定义,就是优雅。在围着火炉讲故事的时代,我想短篇小说应该是一个晚上讲完,让听故事的人心满意足地回去睡觉。那时候,还没有电力照明,火盆里的烧柴得节省着用,白昼的劳作也让人经不起熬夜,所以那故事不能太过冗长。  即便是《天方夜谭》里的谢赫拉查达,为保住性命必须不中断讲述,可实际上,她是深谙如何将一个故事和下一个故事连接起来的。每晚,她依然是只讲一个故事,也就是一个短篇小说。这么看来,短篇小说对于讲故事是有相当的余裕,完全有机会制造悬念,让人物人套,再解开扣,让套中物脱身。还可能,或者说必须持有讲述的风趣,否则怎么笼络得住听众?那时代里,创作者和受众的关系简单直接,没有掩体可作迂回。许多短篇小说来自这个古典的传统。负责任的讲述者,比如法国的莫泊桑,他著名的《项链》,将漫长平淡的生活常态中,渺小人物所得出的真谛,浓缩成这么一个有趣的事件,似乎完全是一个不幸的偶然。短篇小说往往是在偶然上做文章,但这偶然却集合着所有必然的理由。理由是充分的,但也不能太过拥簇,那就会显得迟滞笨重,缺乏回味。所以还是要回到偶然性上,必是一个极好的偶然,可舒张自如,游刃有余地容纳必然形成的逻辑。再比如法国都德的(愠后一课》,法国被占领,学校取消法语课程之际,一个逃学孩子的一天。倘是要写杂货店老板的这一天,怕就没那么切中要害。这些短篇多少年来都是作范例的,自有它们的道理。法国作家似乎都挺擅长短篇小说,和精致的洛可可风气有关系吗?独具慧眼,从细部观望全局。也是天性所致,生来喜欢微妙的东西。福楼拜的长篇,都是以纤巧的细部镶嵌,天衣无缝,每一局部独立看也自成天地。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是将一个小世界切割钻石般地切成无数棱面,棱面和棱面折射辉映,最终将光一揽收尽,达到饱和。短篇小说就有些像钻石,切割面越多,收进的光越多,一是要看材料的纯度,二是看匠人的手艺如何。  短篇小说也并不全是如此晶莹剔透,还有些是要朴拙许多的,比如契诃夫的短篇。俄国人的气质严肃沉重,胸襟阔大,和这民族的生存环境、地理气候有关,森林、河流、田野、冬季的荒漠和春天的百花盛开,都是大块大块,重量级的。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即便篇幅极短小,也毫不轻薄,不能以灵巧精致而沦,他的《小官吏之死》、瞳色龙》、《套中人》,都是短小精悍之作,但其中的确饱含现实人生。是从大千世界中攫取一事一人,出自特别犀利不留情的目光,入木三分,由于聚焦过度,就有些变形,变得荒谬,底下却是更严峻的真实。还有柯罗连科,不像契诃夫写得多且著名,却也有一些短篇小说令人难忘,比如《怪女子》,在流放途中,押送兵讲述他押送一名女革命党的经历——俄罗斯的许多小说是以某人讲故事为结构,古时候讲故事的那盆火一直延续着,在屠格涅夫《白净草原》中是篝火,普希金的《黑桃皇后》则是客厅里的壁炉,那地方有着著名的白夜,时间便也延长了,就靠讲故事来打发,而在《怪女子》里,是驿站里的火炉。一个短暂的邂逅,恰适合短篇小说,邂逅里有一种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可超出事情本身,不停地伸展外延,直向茫茫天地。还有蒲宁,《轻盈的呼吸》。在俄罗斯小说家那里,这轻盈又不是那轻盈。一个少女,还未来得及留下连贯的人生,仅是些片鳞断爪,最后随风而去,存人老处女盲目而虔敬的心中,彼此慰藉。一个短篇小说以这样涣散的情节结构起来,势必有潜在的凝聚力。俄国人就是鼎力足,东西小,却压秤,如同陨石一般,速度加重力,直指人心。要谈短篇小说,是绕不开欧亨利的,他的故事,都是圆满的,似乎太过圆满,也就是太过负责任,不会让人的期望落空,满足是满足,终究缺乏回味。这就是美国人,新大陆的移民,根基有些浅,从家乡带了上路的东西里面,就有讲故事这一钵子“老娘土”,轻便灵巧,又可因地制宜。  还有些集市上杂耍人的心气,要将手艺活练好了,暗藏机巧,不露破绽。好比俗话所说: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欧·亨利的戏法是甜美的伤感的变法,例如《麦琪的礼物》,例如(愠后的常舂藤叶子》,围坐在火盆边上的听客都会掉几滴眼泪,发几声叹息,难得有他这颗善心和聪明。  多少年过去,到了卡佛,外乡人的村气脱净,已得教化,这短篇小说就要深奥多了,也暖昧多了,有些极筒主义,又有些像谜,谜面的条件很有限,就是刁钻的谜语,需要有智慧并且受教育的受众。是供阅读的故事,也是供诠释的故事,是故事的书面化,于是也就更接近“短篇小说”的概念。塞林格的短篇小说也是书面化的,但他似乎比卡佛更负责任—些,这责任在于,即便是如此不可确定的形势,他也努力将讲述进行到底。把理解的困难更多地留给自己,而不是读者。许多难以形容的微妙之处,他总是最大限度地传达出来,比如《为埃斯米而作》,那即将上前线的青年与小姑娘的茶聊,倘是在卡佛,或许就留下一个玄机,然后转身而去,塞林格却必是一一道来。说的有些多了,可多说和少说就是不同,微妙的情形从字面底下浮凸出采,这才是真正的微妙。就算是多说,依然是在短篇小说的范围里,再怎么样海聊也只是一次偶尔的茶聊。还是那句话,短篇小说多是写的偶然性,倘是中长篇,偶尔的邂逅就还要发展下去,而短篇小说,邂逅就只是邂逅。困惑在于,这样交臂而过的瞬间里,我们能做什么?塞林格就回答了这问题,只能做有限的事,但这有限的事里却蕴藏了无限的意味。也许是太耗心血了,所以他写得不多,简直不像职业作家,而是个玩票的。而他千真万确就是个职业作家,惟有职业性写作,才可将活计做得如此美妙。意大利的路伊吉·皮兰德娄,一生则写过二百多个短篇小说。那民族有着大量的童话传说,像卡尔维诺,专门收集整理童话两大册,可以看出童话与他们的亲密关系,也可见那民族对故事的喜爱,看什么都是故事。  好像中国神话中的仙道,点石成金,不论什么,一经传说,就成了有头有尾的故事。比如,皮兰德娄的《标本鸟》,说的是遗传病家族中的一位先生,决心与命运抗争,医药、营养、节欲、锻炼,终于活过了生存极限。  要照民间传说,就可以放心说出:。从此他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在这里。事情却还没有完,遗传病的族人再做什么?再也想不到,他还有最后一搏,就是开枪自杀,最后掌握了命运!这就不是童话传说,而是短篇小说。现代知识分子的写作渐渐脱离故事的原始性,开始进入现实生活的严肃性,不再简单地相信奇迹,事情就继续在常态下进行。而于常态,短篇小说并不是最佳选择,卡佛的短篇小说是写常态,可多少晦涩了。卡尔维诺的短篇很像现代寓言,英国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短篇更接近于散文,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则是一个例外,他在冗长的日常生活上开一扇小窗,供我们窥视,有些俄国人的气质。依我看,短篇小说还是要仰仗奇情,大约也因为此,如今短篇小说的产出日益减少。  日本的短篇小说在印象中相当平淡,这大约与日本的语言有关,敬语体系充满庄严的仪式感,使得叙述过程曲折漫长。现代主义却给了机缘,许多新生的概念催化着形式,黑井千次先生可算得领潮流之先。曾看过一位新生代日本女作家山田咏美的小说,名叫“《YO-YO》,写一对男女相遇,互相买春,头一日她买他,下一日他买她,每一日付账少一张钱,等到最后,一张钱也不剩,买春便告罄结束。还有一位神吉拓郎先生的一篇名叫《鲑鱼》的小说,小说中妻子给闺密写信,因出走的丈夫突然归来停笔,再提笔已是三个月后,“他完全像鲑鱼那样,拼命地溯流而归…”浅田次郎的短篇《铁道员》因由影星高仓健主演的电影而得名,他的短篇小说多是灵异故事,他自述道是“发生在你身上……温柔的奇迹”,这也符合我的观念,短篇小说要有奇情,而“温柔的奇迹”真是一个好说法,将过于夯实的生活启开了缝隙。相比较之下,中国的语言其实是适台短篇小说的。简洁而多义,扼要而模糊,中国人传统中又有一种精致轻盈的品位,比如说著名的《聊斋志异》,都是好短篇,比如《王六郎》,一仙一俗,聚散离合,相识相知,是古代版的《断背山》,却不是那么悲情,而是欣悦!简直令人觉着诡异,短篇小说是什么材料生成的,竟可以伸缩自如,缓急相宜,已经不是现代物理的概念能够解释,而要走向东方神秘主义了!现在,“短经典”这套世界现当代短篇小说丛书的出版,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会有多少意外发生呢?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六日上海

内容概要

《雨后》是威廉·特雷弗著名的短篇小说集,1996年出版后被《纽约时报》、《波士顿环球报》评为年度好书。特雷弗以充满同情的笔触,讲述了十二个直抵人心的动人故事。特雷弗自称是讲故事的人:“也许,我的小说的确有时揭示了人的种种境况,但我并非有意如此。”无论是否有意,特雷弗用他的悲悯、深刻的创作感动了一代代读者。

作者简介

爱尔兰文学界元老,当代短篇小说大师,素有“爱尔兰的契诃夫”之称。就读于都柏林圣三一大学,主修历史。1952年移居英国。1964年,凭借小说《老男孩》获得霍桑顿文学奖。从此,便全身心投入写作。几十年来,特雷弗创作了大量作品,获得了各种最具声誉的文学奖项。他的大多数作品关注的都是小人物内心丰富而隐秘的悲哀。特雷弗因其巨大的文学成就,于2002年被授予英国荣誉爵位。虽然,特雷弗至今仍居住于英国,但他坚称自己“骨子里永远都是爱尔兰人”。

书籍目录

钢琴调音师的妻子们
友谊
蒂奠西的生日
孩子的游戏
小生意
雨后
寡妇们
吉尔伯特的母亲
土豆贩子
失去的阵地
一天
嫁给达米安

章节摘录

  这项业务主要是维奥莱特开发出来的。两人结婚那会儿他还同母亲住在巴纳高姆大宅的门房里。之前他已经开始给钢琴调音了——两架在巴纳高姆大宅,一架在巴纳高姆镇上,还有一架在一家农户里,他要走上四英里。那时候人们都可怜他是个瞎子,所以他时不时被叫去修理马桶或是椅子的海草坐垫,这也是他学来的本事,或者在某个重要场合拉奏小时候他母亲给买的那把小提琴。婚后,维奥莱特改变了他的生活。她住进了那间门房,她跟他母亲也不是一直都处得好,但好歹还是过下来了。她有辆车,这便意味着只要她在哪儿发现一架长期疏于照料的钢琴,她就可以开着车带他去。她驾车去那些人家里,最远的在四十英里外呢。她算上车子的油耗和损耗,确定了他的收费。她备了个地址簿,还在日记里记下每家下次调音的日期,这些都很管用。她记下一笔笔可观的收入增长,发现迄今为止最赚钱的还属拉小提琴:在寂寥的酒馆里那些乡村与西部音乐的晚会上拉奏,夏天里,在十字路口搭起的舞台上为舞会拉奏——一项在一九五一年问还没有完全绝迹的活动。欧文·德罗姆古尔德喜欢小提琴,在哪儿都愿意拉,不管有没有钱,不过维奥莱特看中的是钱。于是,这第一段婚姻就这样忙忙乎乎地发展着,后来,维奥莱特继承了她父亲的房子,便把丈夫接去同住。它曾是一座农台,但因为家里几代人都嗜酒如命,把农场的地都喝没了。不过,还好维奥莱特没有沾染上这一困扰着她家的恶习。  “好了,告诉我那儿有什么。”早些年她丈夫经常这么问,维奥莱特便把这所她带着他人住的房子的情况告诉他,房子坐落在偏僻的山脚下,这些山有时候看上去是蓝色的,房子就在一条巷子拐弯处靠后一点的地方。她描述着屋子里的角角落落,当东边吹来的风形成的气流影响到那间过去被叫做客厅的屋子里的炉火时,他可以听到她拉启和闩上木百叶窗的声音。她描述着铺在屋里仅有的那段楼梯上的地毯的花纹,厨房碗柜上那蓝白相间的瓷把手,还有那扇从不曾开启的前门。他听得津津有味。他的母亲,从来没有迁就过儿子的苦恼,当初可投有这么耐心。他父亲过去在巴纳高姆大宅当马夫,跌了一跤后死了,他对父亲一无所知。“瘦得跟条猎狗似的。”维奥莱特这样描述他父亲留下的一张照片。她让巴纳高姆大宅那宽敞、冰凉的大厅历历在目。“通往楼梯的这一路上我们绕着走的是一张桌子,上面摆了只孔雀。这是一只银色的大鸟,张开的尾翼间点缀着一小片一小片的彩色玻璃,代表它五颜六色的羽毛。绿的和蓝的。”他问起颜色时她说道,哦,还有,她确信那不过是用玻璃做的,不是什么珠宝,因为有一次,在他全力以赴对付客厅那架破得不成样子的大钢琴的时候,有人告诉过她。楼梯是弧形的,因为经常跑上跑下修理育婴室那架夏贝尔钢琴,所以他知道。第一层的楼梯过道黑得跟隧道似的,维奥莱特说,有两张沙发,两头各一张,墙上还黑魃魃地挂着几排面无笑容的画像。“我们现在经过的是杜西加油站,”维奥莱特会说,“菲利神父在泵那儿加油呢。”  杜西加油站售的是埃索汽油,他知道这个词怎么写,因为他问过别人。标识用的是两种颜色;那个图形与他感觉得到的形状做过比较。借助维奥莱特的眼睛,他看见了奥格希尔郊区麦克科迪大宅那荒凉的外墙。他看见了基勒思那个文具商没有血色的脸。他看见了他母亲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双手交叉在胸前。他看见了群山,有时是蓝的,有时雾散去又变灰了。  “报春花没那么鲜艳,”维奥莱特说,“更像是稻草或者是乡村黄袖的颜色,中间有一点颜色。”他就会点点头,知道了。淡蓝色的,就跟烟一样,她描述着山峦,中间那块不是红色,更像是橙色。对于烟,他知道的也并不比她告诉他的多,但是,他能分辨那些声音。他坚持认为他知道红色是什么,因为他听得出它的声音,也知道橙色,因为尝得出来。他看得见埃索招牌上的红色,还有报春花里的那点橙色。说“稻草”和“乡村黄油”他就明白了,维奥莱特说惠腾先生脾气古怪也就够了。有个院长嬷嬷看上去很严肃。安娜·克雷吉喜欢异想天开。锯木厂的托马斯是个邋遢的家伙。巴特·康伦的前额长得像梅里克家的那条猎犬,每次看到梅里克家的布罗伍德,就要摸摸它。  在前妻去世尚未续弦的这段日子里,钢琴调音师独自一人也就这么过来了,那些有钢琴的人家得开着车接送他,买东西、家务活也需要有人帮忙。他感觉自己成了他人的累赘,心知这可不是维奥莱特所希望的。她也不会希望她为他一手建立起来的事业因为她的离去而被荒废。他在圣科尔曼教堂演奏管风琴令她骄傲。“永远也别放弃。”在轻声说出临终几句话之前,她就轻声说过这话,于是,他独自去教堂。在差不多过去两年后的一个星期天,他与贝尔再续前缘。当年贝尔被拒绝之后,一直不能摆脱嫉妒之情,她气不过维奥莱特貌不如己,令她痛苦的是,在她看来,似乎失明这一惩罚也像是加在她头上的。除了惩罚,你还能管眼前一抹黑叫什么呢?除了惩罚,还有什么能将黑暗置于她的美貌之上?然而,并没有什么罪孽可惩罚,他俩原本应该是称心的一对,她和欧文·德罗姆古尔德,她把美貌给予了一个并不知晓美貌的男人,那应该是一种德行。  因为不幸无休止地折磨着她,贝尔一直未婚。她起先是帮父亲,后来是帮她哥哥看家里开的这个店,给留在店里等着修理的钟表写写标签,记录一下体育奖杯上要雕刻的文字。她在店里唯一一张柜台后头给顾客服务,圣诞节期间她最忙,玻璃制品和气象指示器是最受欢迎的结婚礼物,打火机和廉价首饰买的人少些。有的时候,钟表不过是需要装个电池,于是礼品这部分的生意就扩大了。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镇上始终没有出现一个男人能比得上那个被人从她身边夺走的人。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雨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威廉·特雷弗的小说就像笼罩在雾中的爱尔兰小镇,你第一次来到那里,镇上的人会带着陌生的脸孔,在离你很近的地方突然出现,然后又消失在雾中;你必定会再次遇到他们,几次之后,他们的生活完全展现出来,就像笼罩小镇的雾被阳光不知不觉驱散的时候,你正好来到能够俯瞰小镇之处。小说里每个角色都是自足的,各人有各人的心事,各人走在各人的街角,唯独你看得一清二楚。
      
      爱尔兰是个小国家,文学上却是巨人,从斯威夫特、哥尔德斯密、劳伦斯·斯特恩,到王尔德、肖伯纳、叶芝、詹姆斯·乔伊斯、塞缪尔·贝克特,无论是诗、小说,还是戏剧创作上都有**的大师,现代爱尔兰文学仍然人才济济。不过,从乔伊斯之后,短篇小说的发展非常突出。诞生了好几位世界级短篇小说大师,如:弗兰克·奥康纳、肖恩·奥弗兰、阿尔弗雷德·爱德伽·科珀特、约翰·麦克格汉等,威廉·特雷弗也在此列。最近还有中国读者熟悉的科尔姆·托宾、克莱尔·吉根等。
      
      爱尔兰短篇小说的崛起与爱尔兰的独立运动有关系,弗兰克·奥康纳曾将爱尔兰短篇小说产生与发展的背景与德国谣曲(歌德、海涅都写过很多)相比较。它们都短小精悍,在启发民智方面特别直接和实用。而且它也追求贴进民众,逼真再现自然和生活。就是在这条务实的道路上,爱尔兰的短篇小说才越走越远,使普通人的生活呈现出越来越奇妙的质感。
      
      所有这些爱尔兰小说家都有某种背井离乡的经历——与爱尔兰历史(大饥荒和政治动荡)有关。这种经历也可看作广义的“流亡”,“流亡”使他们继承了乔伊斯《都柏林人》和《尤利西斯》里的爱尔兰乡愁。这种乡愁更准确说是一种带着疏离感的忧伤。它可以将岁月表现地像老照片上那些划痕一样粗糙、杂乱、沧桑。爱尔兰是天主教国家,对出身于新教徒家庭的威廉·特雷弗来说,他的爱尔兰乡愁更多了点疏离,而少了些忧伤。
  •   人性深处的悲悯情怀在平静的叙述中,如水一般将你淹没,孤独绝望的母亲,失恋的女子,被丈夫背弃却要装作不知情的中年妇人,孤独年迈的被同性恋儿子疏远的老夫妻,重新组建的家庭里的两个无助的孩子......喜欢威廉特雷弗的语言,平静的,象是一个老人在自言自语,却在那冷静中将你击中,震撼人心,如同一个看透世事的智者,透过纷扰纠缠的表象,表现出那种淡然,但绝不是冷漠,因为其中深藏着深深的悲悯——用他惯用的语言就是:一切都会到来,因为这是现实的一部分。
  •   第七本短篇小说集
  •   短篇小说中的瑰宝,好看
  •   出色的短篇集。
  •   送书很快,内容丰富。简练
  •   很好的一套书,我要买齐
  •   值得推荐的一本书,很不错
  •   买书好快啊 不错 很喜欢这本书
  •   不错的书,买来慢慢学习
  •   可以可以可以娘的 还得超过18个字 我是替别人买的 不难为你们啦!~~
  •   看了豆瓣的介绍买的, 真的不错.
  •   书的质量不错,内容还没看,感觉还不错
  •   序言就很好看了
  •   目前只看了这一篇,还是觉得妙不可言,虽然威廉·特雷弗有点喜欢点出主题,但是还是有些说不出来的感觉。可以反复品味,估计隔段时间再度,会有不同的体会。
  •   促销时买的,可以闲时慢慢看。
  •   有错别字,翻译不够好,信达雅只完成了信和达
  •   这个短经典系列都好。就是封面差了点。太薄。应该镀膜。再在折口放个作者照片就更好了。
  •   短经典:雨后
  •   八分之一的冰山与八分之七的悲喜交缠
  •   爱尔兰生活场景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