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呼吸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法)博尔戈  页数:270  字数:115000  译者:方颂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第二次呼吸》由菲利普·波佐·迪·博尔戈所著,《第二次呼吸》的内容如下:
“他让人受不了,虚荣、骄傲、粗鲁、无常,但很有人情味。没有他,我会腐烂而死。阿伯代尔不间断地照顾着我,仿佛我是个待哺的婴儿。
他洞察纤毫,在我每一次神不附体时他都会出现,当我在牢篱中他会将我解放,当我怯弱时他给予我保护。当我崩溃的时候他使我欢笑。他是我的护身魔鬼。”
一个是四肢瘫痪的权富,一个是巴黎郊区的北非后裔青年,他们之间这一段近似不可能的缘分,由奥利维埃·纳卡什和埃里克·托勒达诺导演、弗朗索瓦·克鲁泽和奥马尔·西主演,这就是法国二〇一一年票房最高的影片《碰不得的人》。

作者简介

一九九三年,当菲利普·波佐·迪·博尔戈在一次滑翔伞事故中四肢瘫痪时,他身为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LVMH)下属伯瑞香槟公司的副总裁。作为法国两大家族的继承人,他在这次事故后感到被社会遗弃了。移民出身的阿伯代尔成为他的“护身魔鬼”,守护他生活了十年,十年间的故事可谓悲喜交集。本书的这一增补版补充了他们近十年生活的记述,并作为素材形成了影片《碰不得的人》的剧本。

书籍目录

新版前言
卷一 第二次呼吸
被解放的记忆
我的感觉
天使的屁股
第一章 镶金的童年
我一生下来……
……就粘满通心粉
千般笑容的母亲
第二章 贝阿特莉丝
新生
接吻机器
贝阿特莉丝
小天使降临!
心脏手术
拉比当斯
第三章 天使之跃
折断的双翼
疯狂的飞行
凯尔巴普
阿伯代尔加盟
第四章 第二次呼吸
证言
贝阿特莉丝的柏树
科西嘉的灵魂
黑血岛
萨布里娅
餐桌众生相
天之尽头
福临颂歌
卷二 护身魔鬼
我们的天父
烂仔
狼河的嘉布遣会修女
“望德”童女
安抚剂
涵化战线
诸事不顺!
繁殖的世界
角色游戏
慷慨的教父
我的连珠炮
摩洛哥的炽热风情
玫瑰之城
拉腊·卡迪娅
奥德赛

章节摘录

  被解放的记忆  要从今天这个忧伤的日子出发,带着怀旧的哀愁回到过去,为一个没有希望的未来而怨叹吗?我既不能欣赏过去,也不能投身到未来。一切都在此瞬间。  我骨骼和呼吸的那条断裂线,应该形成于事故发生的那一天。一九九三年六月二十三日,我陷入了瘫痪。  一九九六年五月三日,圣徒菲利普的纪念日,贝阿特莉丝过世了。  我不再有过去,我不再有未来,我是个现时的痛苦。贝阿特莉丝也不再有过去和未来,她是个此刻的悲伤。然而,还有一个将来,我们两个孩子的将来,拉蒂茜娅和罗贝尔—让。  直到我发生事故时,我都是个出入上层社会的人,我关心的是在物的流转中印上我的记号,关心着创造。  事故发生后,千般思绪向我涌来。贝阿特莉丝去世后,则是万种痛苦。  从这些雪泥鸿爪中,一些晦暗如墨的回忆重现于我的记忆。在我以咖啡为伴的那些夜晚,残疾造成的灼烧感和缅怀的悲痛感使这些画面含混不清。  在我的内心深处,我重寻到故人的身影。我的安静让一些被遗忘的幸福时光又跃然而出。我的人生通过一系列连续的画面自行展现开来。  最初的几个月,气管切开术使我不能说话。一位朋友把一台电脑的屏幕安放在我身边,并将其连接在一个放在我头下面的遥控器上。字母表在屏幕上排列着,我点击光标,一个字母就显示出来。一点一点地,这些字母形成一个单词,然后组成一个句子,直到半页纸。遣词造句和这种令人筋疲力尽的操作都显得那么美妙;我没有犯错的权利。每个词的分量更为深沉地扎进句子里;我品味着精确。  曾有这样一个战友,他将眼睛的眨动当作笔,直到为最后一句话划上句号才死去。  当我想到那些没有说过什么、没有证明什么、没有希望过什么便在孤独中死去的人时,我无语凝噎。  我躺在我的床上,到了夜里,我无法安睡。我是瘫痪的人。后来,他们在我的肚子上放了一台录音机。当录音机听不到任何声响的时候(或者在它愿意停的时候)便会停下来,等到再听到一个词后才会重新启动。我从不清楚我的话是否被录了下来。常常,我都会遇到故障。  这样说话真的很吃力,没有白纸和铅笔进行涂改;不能坐在桌子边,面对一张纸,左手搭着前额思索;也无法让自己在这张变黑变皱的纸上恣意挥洒。只有一种近乎消失的声音固定在一盘录音带上,没有回转,无法修改。一种犹疑记忆在瞬间定格。  我失去了线索,天黑了,我感到不舒服。我的头搭回到肩上。刚碰到右肩肩头,就仿佛一支匕首刺来,将我的头弹了回去。我不得不停下来不动。那只被我叫做“升F调”的猫,它在我颤抖的身体上爬来爬去地消遣着,它仰面紧贴在我身上,仿佛在向上天哀求。痉挛使我浑身震颤,我身子瘫软下来。猫以这个身体为乐,在此度过了整个夜晚——它需要通过我的惊跳来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第二次呼吸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2条)

 
 

  •   就像一个沉在低谷很多年的人,被一个热气球慢慢带离了深井,来到阳光洒满的大地,每一口呼吸都是幸福。
  •   之前已经看过电影了交《触不可及》,很幽默搞笑,书的内容更加生动!很好
  •   故事很感人,配合电影更好
  •   包装印刷很好,内容还没看完,以前看过不少外国名著,都是一个感觉,人名记不住~
  •   看过电影,觉得有必要看看这本书
  •   书我觉得是挺好看的。问题是当当的包装比淘宝还差?1个袋子。收到之后惊呆了。
  •   读过之前的故事,对这个有很大希望和预期
  •   因为喜欢电影,所以过来看书
  •   看完电影来买书。探究人心的上乘之作。
  •   电影拍得蛮好,买书来看看。
  •   还没看,不过照电影,书应该很好看
  •   看了书和电影,感觉有些不同,但同样精彩。
  •   现在的世界太浮华,需要一本书来沉淀自己
  •   这书看了后能收获作者内心一样的平静,很值得一看.
  •   看过电影再来看书的,还未看完,喜欢这种人生得味道。
  •   GOOD~值得去看!!!
  •   听说不错。书是没看到过了。有一点要说下,快递给力!
  •   帮朋友买的,据说挺好看的
  •   这书令我好感动
  •   是妹妹让我买的书,看了一下简介,感觉挺不错的
  •   新书,会继续支持
  •   买了不少励志的书,非常喜欢。
  •   看过电影,所以买了这本书,书与电影很不一样,书更像是作者内心的独白,电影有喜感,更有人情味。
  •   看过电影 还是觉得电影比较好些 这本书不仅仅只是写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   第一次买这些小说来看
  •   电影表现不出,相信原著更不错吧!~
  •   人生的各种不幸似乎都发生在了作者身上,很难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体验这种感觉。品读作品体会主人公的经历,会让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发生变化。
  •   看了电影来买的书 很感人
  •   同学让我翻了翻。。。看不懂。。我还是看电影去吧。。。。。。。。。
  •   还没来得及打开包装皮,不过挺期待的。
  •   很感人的一部书,希望可以带给我新的启发。
  •   看完之后心里隐隐作痛!
  •   没有电影好看,更偏重于他本人的心境变化
  •   因为看了电影才买这本书,不过看过之后没有电影那么有劲头
  •   可惜不咋样
  •   书一般,省着买更好的书吧。
  •   书印刷质量是不错的。但内容而言,感觉没有电影好看。
  •   告诉你人生的各种可能性
  •   太经典了,坎坷的人生,绚丽的人生
  •   还不错,算本好书吧
  •   法国人的名字真难记
  •   只看就喜欢
  •   看过电影了
  •     我基本没怎么看过只写经历苦难的作品,数的出来的也只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与地坛》。这还是小时候看的,没什么体会,既觉得可怜,但转眼也就忘了。至于其他的书,我觉得大多数都是无病呻吟,其中就包括各种怎么抵抗挫折,怎么高唱坚强,怎么努力化险为夷的桥段,在我看来都是鸡汤。但是这一本书并没有写怎样度过挫折——作者双腿截肢,显然不可能“度过”,也没有写“我要努力活下去,我要坚强”,这很和我的胃口。顺便提一句,看这本书完全是因为被书名吸引,要是我知道内容是关于苦难,我一定斜瞅一眼,弃之如履,丢在一边,当然这样也就失去一次看好书的机会了。
      这本书的作者——在我看来——也是个可怜人,尽管出身富庶之家,但是爱人身患绝症,走在自己前面,自己也失去双腿失去自由。煽情的话在这种时候也显得可笑,只有作者对妻子的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永恒。大多数挫折其实算不上挫折,只能算波折,因为最后一定会有一个结果,一定会慢慢好起来。但像是地震、恐怖袭击之类的天灾人祸,或者人生转折点上的彻底失败——是没有结果的,只有后果,就算有结果,也不会随着时间好起来,经历这些的人要么随着时间遗忘,要么随着时间变偏执。
      有时候我觉得我很坚强。我也经历过车祸,导致高考失利。但是我还是很乐观,依然在努力。有时候我又觉得我太脆弱玻璃心,或者说肥皂泡心。车祸之后我好像就没有顺利过,我想做的事情一件也没有做成,想达到的目标一个也没有达到,包括大一转专业,大二大三努力保研,大四找工作……这些事情说出来也就一句话的事情,好像也没什么。有多少波折不会有人愿意耐着性子听,听了也不会信,信了别人也体会不到,就像小时候读《我与地坛》,读完就忘——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感同身受”。有时候我觉得实在熬不过去,想找个人说点,开口却又变了,也只有到这种时候我才会理解“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我以前一直说车祸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五年之后算什么呢?但现在也四年多了,我才觉得这件事带给我的影响有多么深刻多么巨大。
      一说就说多了,说多了就容易矫情。我正在努力学习不矫情,这两三年我已经基本不跟人提过去的事情了,也只有遇到波折的时候才会想起来,回味几分。忘记是谁说的“在这个世界上既没有幸福也没有不幸,只有一种处境和另一种处境的比较。惟有经历过最大厄运磨难的人,才能感受到最大的乐趣。必须想到过死的痛苦,才能懂得生的快乐。”经历什么都是财富,幸福喜悦当然好,但无论是波折还是挫折,遇到了难免会恼怒,我这个人遇到问题会逃避、会沮丧,但是人非完人,我允许自己生气,难受,但绝不能允许自己一直生气,一直难受。如果看开一点,平和一点,不要自怨自艾,也许就能沉静下来,变得会思考,有思想,并且宽容,并且博爱。
      愿每个人都有一颗平和的心。
  •     菲利普·波佐·迪·博尔戈,酩悦·轩尼—路易·威登集团(LVMH)下属伯瑞香槟公司的副总裁,法国两大家族的继承人,中年时在一次滑翔伞事故中四肢瘫痪。如此是人生变故,让如同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上层阶级的一个如日中天的资产者如坠深渊。身体上的伤痛已经令当事人痛不欲生,作者在书里自述说:“从我的双肩到我四肢的末端,一种持续的火焰在灼烧,极常见的情况是越烧越旺。我说得出明天是晴是雨,因为我身体的灼烧感能使我做出预报——要下雨。我的双手、臀部、大腿边缘、膝盖周围和腿肚下方,都有一种强烈的被咬噬的感觉。 我的四肢被人拉开,希望这样能减轻一些我的痛苦。但是疼痛依旧。他们叫它是“幽灵之痛”。这个捣着我的……蛋的幽灵!我哭了,不是因为忧伤而是因为疼痛。我等待泪水使我平静。我等待昏沉过去。”
      
      更让当事人痛苦的事是早已患病多年的妻子也“舍弃”他而去:“事故发生后,千般思绪向我涌来。贝阿特莉丝去世后,则是万种痛苦。 从这些雪泥鸿爪中,一些晦暗如墨的回忆重现于我的记忆。在我以咖啡为伴的那些夜晚,残疾造成的灼烧感和缅怀的悲痛感使这些画面含混不清。 在我的内心深处,我重寻到故人的身影。我的安静让一些被遗忘的幸福时光又跃然而出。我的人生通过一系列连续的画面自行展现开来。”这些发自肺腑的伤痛,读来让人唏嘘!什么叫上天入地,这难道不是活生生的例子?!
      
      为了生命的延续,当事人必须雇佣生活帮手,应征者里仅有一名其同种族人士,然而却不合心意,于是作者与一位北非族裔男子结识。书里,作者如此描述这位护工:“‘碰不得的人’,这个词形容我们两个人,在多重意义上都恰如其分。北非血统的阿伯代尔在法国自感属于边缘人群——就像印度的“贱民”阶层那样;旁人不能‘碰’他,否则会有被猛击一拳的风险,而他跑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在他当烂仔的那段漫长历程中,那些‘条子’(照搬他的原话)只成功抓到过他一次。 对于我来说,在巴黎私邸环绕的高墙背后(阿伯代尔称这是我镶金的监狱),我因我的财产可以衣食无忧,我仿佛属于‘外星人’”,“他(阿伯代尔)将我们这些权贵阶层的生活看成是个外星人的世界,他了解的唯一现实就是大街上的暴力。但他还是很有爱心地照料我的儿子......”。两个阶级如此悬殊,生活方式也截然不同的人,就这样交集在一起了。
      
      阿伯代尔绝非温文尔雅的,可以说是具暴力倾向的人,不过作者却通过接触得出如此出乎一般人意料外的论语:“我在阿伯代尔身上感觉到一种个性,一种随机应变的智慧,还有一种近乎母性的东西。”真所谓人不可以貌相,此书可以令人对人是复杂的有更深刻的了解!
      
  •     《第二次呼吸》
       “你第一次买避孕套是什么时候?15岁or16岁?我十五岁。我想震住我的同学们。我走进了一个挤满人的药店。排到我的时候我说道,‘我要一盒、、、、、、(低声地说)避孕套。’女售货员让我重复一遍。我窘得已经 涨红了脸,我照做了。‘小号,中号还是大号的?'她又问道,带着嘲弄。我溜了。 她当然说的是盒子的大小。”
       以上内容为摘抄,是作者已经受到了人间疾苦的残忍之后,回忆中的自己的曾经。在经历了人世间最残忍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惨事情之后,还能用如此幽默风趣的口吻写文字是有着如何强大的内心 。应该是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的吧。
       文中说“四肢瘫痪者是贵族”,说这样可以“带着优越感看别人” 。他们伤员内部的人都互相称呼为“蝌蚪”,因为蝌蚪就像全瘫的人那样,没有胳膊没有腿,只有小尾巴在晃动。
       额,多好的文字,不是?看不到半点悲伤,大悲降至之时,却让看此书的人莫名的轻松自如,感觉到作者的幽默富有想象力的文字,是多么的难得。这也许才是人生的追求,把悲伤留给伤痛,把伤痛却化为快乐的因子,散发别样的趣味,很感动,为这样的语言感动不已。
       文中的“我”生活,从小生活在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里面,就是那个世纪顶级的富裕家族的那种。文中有相关的描述,这里不做说明了。这里要说的是,在贵族的世界里,他们总会找到他们的规则,才能延续贵族。“我”的祖父,父亲,哥哥们都是极其成功的人。用文中的话说:他(这里指代“我”的父亲)以在北非石油工地上当工人为开端,之后发展出一个完美的职业生涯,对此他归功于自己的工作能力,活力和高效。同样,对“我”的外公也有一段这样的文字描述:在二十年代,他告别了军官职业,成为这家香槟公司的老板,他经营并极大地发展了这家公司,直到他在1973年退休。从一个家族小公司起家,他创建了一个帝国。
       从这几段文字可以看出,贵族给他们创造平台的同时,更多的是给他们注入了贵族的勇于奋斗的血液,这就是他们真正的贵族之处。
       文中的“我”与父亲及兄弟几次航海的经历:
       “我”说:这些长距离的远航对于我们这些男孩子们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说:我在风和水的力量中学会了坚持,面对大自然我懂得了谦卑,但也学会了对它们嗤之以鼻的艺术。
       看到这两个句话特别有共鸣,也特别喜欢。看到这里停顿了好久,想要继续看,或者深刻地写下,但似乎感觉不可以。用更多的语言去解释或者修饰这两句话都似乎是多余的。特别是后一句:我在风和水的力量中学会了坚持,面对大自然我懂得了谦卑,但也学会了对它们嗤之以鼻的艺术。
       原谅我又摘抄了一遍,并且独自一个人在房间里,朗读了好几遍,实在是写进了人的心坎里的话啊!
       当在航海中灾难来临,“我们”得到了救助及帮助的时候,“我”这样总结到:我们受到了一种殷勤备至的接待,这是人性本善的遗迹。仿佛只有贫穷才是它的先决条件。
      
       我一度喜欢诚恳而接地气或者有过亲身感受经历再写出的文字。显然《第二次呼吸》在这一点上是符合我的口味的。似乎在吃一道入味并火候拿捏精准的私家小菜,吃起来够劲而不腻。这里也再度写出了家庭坏境对人的成长影响深远的种种。这也是与我思想一致的地方。不得不说读到一本喜爱的好书,就如在谈一场美妙的恋爱一样,并且总感觉这书贴心,温暖并懂你的内心想法,与你的思维方式也一致,温柔的一塌糊涂,真是太棒了的感觉。
       比如,在谈论这个家庭对我的影响时,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遗传因素,以及这两个大家族生活方式(一种是旧时代,一种是与时俱进的)带给我的品位,两者结合到了一起。在我身上,奇怪地既有责任感,又混有一种对身边环境冷漠。一种能不辞辛劳的高傲感。
       这里面有几个词,不得不特别强调一下:遗传因素——把家族给自己的影响说成遗传因素,可见影响至深,用词非常贴切而让人感觉到“我”对于家庭坏境给我的影响持十分肯定的态度。责任感,冷漠,不辞辛劳的高傲感——精准的词语造就了经典的语言及著作。
      
      
       好了,令人向往的爱情,感情戏也同样出色。我决定只摘抄几句自己特别喜欢的,不然我要把整本书照抄不误了。
       “我”和“我的她”(贝阿特丽丝)的观点:她把生活看成是一出人间喜剧,我却更多地感到是出悲剧。
       真心高兴啊,我也和文中的女主角一样认可着:人间本就是一出喜剧,生活总是阳光灿烂着的。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这句话:“好的爱情是你通过一个人看到整个世界。”看到这本书里面的“我和她”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进步,甚至一起无忧无虑相依相偎着的样子。我感觉我就想要这样的爱情。看到这里,我在想:这是一本为我量身打造的书,为我量身打造的爱情世界。哇!太美了。我发誓在此之前我没看到过这么美的爱情描写。但是还是决定不抄写,决定留给看这篇评论的人一个美的悬念。对,想要如此美的爱情的人,一定不能错过《第二次呼吸》关于爱情描写的标题叫“接吻机器”这一章节和后面的好几个章节!
      哎,还是忍不住摘抄一句,就一句。(不能贪心哦,贪心的孩子自己去看):当我们一起欣赏美的时候,我算不算得上与她琴瑟相和,在不止一首歌里,我从我的内心深处体验到一种近似于灵欲和谐的感觉,我只在她的节奏中呼吸。
       哇!老天,我愿意做一个纯善的人,请赐予我这样的爱情!哇!老天,我愿意一直进步一直学习一直成长,请赐予我这样的爱情!哇!老天,我愿意永远美丽,永远热情真诚,请赐予我这样的爱情!(好吧,本人已经疯掉。)
      
       后来“我”与“她”都经历了人间疾苦,人间最大的悲痛!贝阿特丽丝是百病缠身,最后死在了冰冷的医院,而且这时候的“我”已经因为发生的事故,已经全瘫痪。这篇文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回忆的过往生活及现状的。关于悲伤的一部分,我看得很快,而且作者也没有把最痛最苦的语言用上,只是简单的用真实的感受去描写,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书写人生。这是一本有着灿烂生命力的书,它的极致悲痛已经被忽略掉,我看到的是他们这样的生命的骄傲,感觉到了岁月的燃烧啊!这些早已超过了它本身的那些疾苦。包括后来结识到的几个人物也是极好的。比如全职仆人,比如医院里面一起生活的病人等等。
      
      
  •     完全没有体会到感人在哪里,简直就是一个花花公子瘫痪前后的风流故事。关于这个护身魔鬼”的介绍貌似还没有自己在医院里勾搭女护士的情节多,并且还是在妻子死了不久以后就开始勾搭。当然,主人公和妻子生孩子的痛苦经历确实让我同情了一小会,但是可能这样的情节不是我的喜欢的类型,我是抱着去看看男人之间伟大友谊的心态才买的书有木有?友谊呢?
  •      看完书,真心觉得电影拍得太过荒诞,很多细节都没有顾及到,当然,这跟电影时长也有一些关系。书中用很大篇幅描写菲利普与妻子的过往,当读到妻子几次怀胎未果,甚至孩子在母体中已成型却被迫流产,面对有强烈母性渴求的妻子,菲利普尽显无奈与心疼。
      
      
       记得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时间带给我一种不曾感受过的财富——宁静。在宁静中,是意识在做主宰,它决定着环绕你的氛围。在宁静中,一种无人感在统治。起初,某种恐惧侵袭着你,不会有任何声音将你带走,不会有任何感觉使你流连,芜蔓而没有生机的巨大荒原。必须使自己变得渺小,才能在这没有活力的一片荒凉中找到生命的元素。然后,你看见了微小的生物。
      
       对于有过强烈生命碰撞的而最终豁达走出的那些人来说,或许都有这么一段感受。尤其是与之前的生活有着巨大反差甚至做梦都想不到自己会有如此境遇的人们,起初总是恐惧和荒凉的,虽时常有亲戚、朋友探视,但日子还长,终归一切都要平静。面对无穷无尽的时间以及宁静的周遭和残酷的事实,只能一个人自己面对。没有任何人能救你,只能自我救赎。如若整日深陷无穷尽的悲痛与抱怨,痛苦只能越陷越深,日子只能越过越糟。当你跳出病痛,你会发现就连空气中的尘埃都是活着的生命,那些动静皆宜的生命见证了你无法自拔的岁月与自我的救赎,最终你会豁达乐观地接受上帝带给你的这些美好的经历,体会到别样的人生。
      
      
      
  •      看了简介之后一直期待这个让人又爱又恨却让人离不得的“护身魔鬼”在书中的倾情演绎,他像一个咒语有一种魔力。悲剧的是,书中描述的内容却大都与“魔鬼”无关。
       书中用了大笔墨描述了滑翔伞失事瘫痪后,男主生活发生的灾难性的变化,以及在心理上对此变化的艰难接纳,在这个巨大变化面前,他的妻子与他温暖相伴,用强大的意志撑起他对生活的希望。身患重症多年的爱妻,她的坚强乐观、对生活的巨大热爱的能量激励着他,她的离世也令他伤怀不已。
       由此书改编而成的电影<Intouchable>取得了2011年度法国票房奇迹,在法国的朋友也评说此电影非常感人,是法国的电影历史上的奇葩。这么好的一部电影中国至今未能引进,在网络上也不能获取资源,真是遗憾死了。
       虽说电影与书内容差异较大,不过此书还是值得一读的。它告知我们世事无常,要有坚强的内心和强大的能量面对艰难和不幸,就像可爱的贝阿特丽丝一样。
  •     看看《碰不得的人》会有更深的理解哦。
      很爱的一段话:“他让人受不了,虚荣、骄傲、粗鲁、无常,但很有人情味。没有他,我会腐烂而死。阿伯代尔不间断地照顾着我,仿佛我是个待哺的婴儿。他洞察纤毫,在我每一次神不附体时他都会出现,当我在牢篱中他会将我解放,当我怯弱时他给予我保护。当我崩溃的时候他使我欢笑。他是我的护身魔鬼。”
  •     我不理解作者的行文方式……裹筋啊这是。
      
       而且完全感动不了我,像我泪点如此之低的人。
      在菲利普的老婆死后,他行文中很少说到,但是那种深沉的痛苦却没有太多能从字里行间让读者体会到。我知道他很痛苦,但是他就是无法让我能更进一步体会到,给人感觉就是差那么一个火候和味道。
      这是有货卖不出麽?
      
       书籍字大空白多,感觉凑字数之嫌。
      
       一家之见,我只是很想吐槽电影这么好看的原著如此shit。
  •     撇开金钱、地位、傲慢和偏见这些环境所外加的因素。单纯的人与人的相处和沟通,对方所给予我们最真诚的关心与帮助,反而比那些外加的因素更能让人体会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当他们真正彼此磨合走到一起的时候对方就是我的双腿,对方是我的呼吸,是我的一切,是我第二次的生命。
  •      怀着诚意品读着这本书,原先只是猜到这是一部讲述一部上等人在生理残疾后对人生的第二次认知.
       文章中说到:残疾和病痛是一道断层,也引发了种种退化,在人们感到生命大限的那些时刻,希望就是一种不断扩大的维持生命的气息;正确的去呼吸这种气息,就是第二次呼吸.
       因此,可以懂得,那些在痛苦边缘的感官体验,触及到上等人的道德认知,使他在轮椅的余生中以新的角度聆听世界的不同.他对贝阿特丽丝的灼热思念,燃烧着他的躯体,使他于冰地中死亡的躯体得以延续温暖.
       但是,那仅仅是法国式的人生哲理.仅仅而已.
       这本书的前篇<第二次呼吸>在出版时并未得到重视,而是在电影的宣传下得到群众的第二次追捧."护身魔鬼"阿伯代尔没有像电影那样充满人性的回归,而是在现实中暴力,色情,充满性的饥渴,对金发女郎的留宿的故事更是体现他恶的一面,这种"魔鬼",更甚于中国传统中超越道德底线的恶人.如果说不是上等人那丰厚的薪酬带给他生活的满足,或者直言说夜晚的满足,我并不确定他会如此悉心的一直照料着上等人.
       为何称作者菲利普 波佐是上等人?看看他的生活吧,他只是以一个上等人的身份看待周围的事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他无法说服其他身患残疾的人重新渴望生活,换句话说这本书压根无法去激励其他的残疾人. 为何?因为他的第二次呼吸,身边尽是美女和无尽的生活享受,你能保证其他残疾人的生活不是每天面对着镜子无事可做的无聊与无趣?而对生活的极度消极和放弃自我往往便是对平淡的无法忍受.
       更何况,那哪里是对贝阿特丽丝的爱,那种爱早被无形的时间和思念软化成一种生活乐趣的替代.一个男人可以一边思念一个女人一边怀抱着一群美女,这就是法国的哲学,你无法否认这样的浪漫,你也无法从心里接受.
       因此,这只是简简单单的一本,波佐家族给予我们用来消遣,给予上层人用来观摩的床头书.而已.
      
  •     1.关于书和电影
      无论你看的是《触不可及》,《不可触碰》,《无法触碰》,都和这本书有关,都是它,都是它。
      说到电影的译名,《碰不得的人》应该是比较准确的方向,Intouchables,这样一个词在没有解释的情况下译错是正常的,但注意这个词的复数形式,虽然在法语中形容词也有复数,但作为标题,有复数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提醒,这个标题是个名词。
      
      2.关于书名
      第二次呼吸是Le second souffle,偏巧有部经典电影是Le deuxieme souffle,还被重拍过。非常遗憾,两者毫无关系。
      第二次呼吸,释义上来看,指的是长跑中越过极限呼吸重新畅通的过程,寓义新的开始。
      
      3.关于书
      这本书前半段是2001年出版的,阿伯代尔(就是片中的Driss)只在最后一个章节里提到,这本书当时也没怎么引起重视。在巴黎,也有读书会当时组织过这本书的读书活动,但主要话题是作者的社会主义思想倾向和他残疾后对社会的关怀。一般来说,人经历残疾后必然会引起思绪万千,同时与弱势群体的近距离接触,是很容易使他产生对社会的反思和关怀,这在《潜水钟和蝴蝶》里也可看到。
      电影导演慧眼独具,发现了这本书,但他们并没有拍书的内容,而是与作者联系,了解了他的近况,将他与阿伯代尔后来的故事拍上了银幕。
      在电影大火的情况下,出版社请作者写了续篇(就是“护身魔鬼”),与原作加在一起,就是现在各位看到的书了。
      另,“护身魔鬼”这个词,源与“守护天使”,天使变成了魔鬼,才会有这么多既温情又喜剧的故事。
      
  •   借机看到了一个贵族的生活方式。
  •   电影网上有哦
  •   电影 网上早有了啊 我记得是上半年看的
  •   暴风影音有1080高清的片源叫做《无法碰触》,确实很好。
  •   蓝光版的看过至少5次了,好电影
  •   谢谢大家 已经看了 非常好看!
  •   触不可及 intouchables
  •   空白多是因为原著即如此。因为作者的身体原因,他只能一段一段地把故事说出来,但凡有空白之处,就是完全的另一层内容,绝对不存在凑字数的问题。原著在法国也是一半人说好,一半人说糟,毕竟书一上来作者就说,不是想写本纯粹消遣的书。但是电影的确是有心取悦尽可能多的观众的。
  •   我就是觉得味道不够。不能够说感动得受众们哭得死去活来就是消遣的书,那这样说,一大半书都会被拍死。作者本身的原因导致成书的难度高出很多倍,我也很佩服。但是,我就是觉得差一点火候,感觉不到位。个人鄙见而已。
  •   也许是自己太功利了,确实没能在这本书中吸收多少,相对于菲利普,更喜欢她的妻子,感觉她妻子更激励人
  •   我觉得也不全是功利的问题,这部书背后的故事和种种远比书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和情感更多。作者也许是身体原因,也许是不愿倾其所有,试图用各种磨难感染读者,赚取本没打算赚取的眼泪。作者只是捡起想说的,说出来,你买不买账他就不管了。
  •   原著是作者本人写的,导演有自己的手法,两者并无可比性,只是要感谢导演和主演把这个的一个题材发挥到这样的一个极致高度。
  •   严重同意
    原著看得我错乱 最后是胡乱翻完的
  •   写得一般,关键翻译水平也有待提高
  •   人类社会无论在什么阶段,不平等是必然存在的。关键是不同阶层的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菲利普的确是通常意义上的“上等人”,不过,他应该是有良心的富人。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想基本是受到社会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这两种20世纪主要思想的影响。在事故前,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工作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尽管他的出身为此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在事故后,他投身到公共事业中,在商学院的讲座里强调对穷人的关心,同时,积极地为一些慈善机构和慈善协会做事(这在书中不显眼的地方可以看到),最后,他的归宿是在摩洛哥为一些穷苦人家的孩子提供教育。教育是改变穷人的唯一途径(这一点阿伯代尔恰恰是个反例),也是规范富人行为的最佳途径。我认为,他作为富人已经做得很好,这个社会如果可以改变得更好一些,有他这样的富人是非常重要的。
    在法国,接受一个阿拉伯人长期在自己的家里确实是需要勇气和大度的,尤其是像阿伯代尔这样有诸多毛病的人,这一点,也证明了作者的价值观。
    此外,作者的勇气还体现在他可以毫不避讳地将一些自我的隐私拿出来分享。涉及到爱和性方面的内容,我个人认为他的描写还是非常客观的,尤其他可能是最先将全瘫残疾人性爱问题直白揭示出来的人,这个问题之前如果不是一个禁忌,也肯定从未有人提及。他对阿伯代尔在性方面的一些观点和行为是持否定态度的,但这个问题的解决可能还要归结到教育、社会福利和财富分配这样的话题。当然,不同读者对于爱情和性的理解是见仁见智的。
    说到作者对残疾人的激励,归结起来就是“希望”二字,而每个人具体的希望是什么,如何实现,只能靠各自的乐观和努力,有些并非需要财富就可实现。
    我曾经看过法国人对这本书和这部电影的评论,有很多来自残疾人的评论,这些残疾人基本打的都是高分,因为这部作品可以给他们带来共鸣,引发他们无数的话题,我想,这一点也应该足够了。
    以上只是提供我的另一种看法,仅供参考。
  •   看下?
  •   个人觉得这本书挺糟糕的,西方人的那种思维,翻译成中文简直就是。。。矫情!
  •   M 喜欢''第二次呼吸''这个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