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英]查尔斯·狄更斯 页数:581 译者:主万,叶尊
Tag标签:无
前言
这套中文简体字版“企鹅经典”丛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携手上海九久读书人与企鹅出版集团的一个合作项目,以企鹅集团授权使用的“企鹅”商标作为丛书标识,并采用了企鹅原版图书的编辑体例与规范。“企鹅经典”凡一千三百多种,我们初步遴选的书目有数百种之多,涵盖英、法、西、俄、德、意、阿拉伯、希伯来等多个语种。这虽是一项需要多年努力和积累的功业,但正如古人所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由艾伦·莱思创办于一九三五年的企鹅出版公司,最初起步于英伦,如今已是一个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尤以面向大众的平装本经典图书著称于世。一九四六年以前,英国经典图书的读者群局限于研究人员,普通读者根本找不到优秀易读的版本。二战后,这种局面被企鹅出版公司推出的“企鹅经典”丛书所打破。它用现代英语书写,既通俗又吸引人,裁减了冷僻生涩之词和外来成语。“高品质、平民化”可以说是企鹅创办之初就奠定的出版方针,这看似简单的思路中植入了一个大胆的想象,那就是可持续成长的文化期待。在这套经典丛书中,第一种就是荷马的《奥德赛》,以这样一部西方文学源头之作引领战后英美社会的阅读潮流,可谓高瞻远瞩,那个历经磨难重归家园的故事恰恰印证着世俗生活的传统理念。 经典之所以谓之经典,许多大学者大作家都有过精辟的定义,时间的检验是一个客观标尺,至于其形成机制却各有说法。经典的诞生除作品本身的因素,传播者(出版者)、读者和批评者的广泛参与同样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必要条件。事实上,每一个参与者都可能是一个主体,经典的生命延续也在于每一个接受个体的认同与投入。从企鹅公司最早出版经典系列那个年代开始,经典就已经走出学者与贵族精英的书斋,进入了大众视野,成为千千万万普通读者的精神伴侣。在现代社会,经典作品绝对不再是小众沙龙里的宠儿,所有富有生命力的经典都存活在大众阅读之中,它已是每一代人知识与教养的构成元素,成为人们心灵与智慧的培养基。 处于全球化的当今之世,优秀的世界文学作品更有一种特殊的价值承载,那就是提供了跨越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理解之途。文学的审美归根结底在于理解和同情,是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与投入。阅读经典也许可以被认为是对文化个性和多样性的最佳体验方式,此中的乐趣莫过于感受想象与思维的异质性,也即穿越时空阅尽人世的欣悦。换成更理性的说法,正是经典作品所涵纳的多样性的文化资源,展示了地球人精神视野的宽广与深邃。在大工业和产业化席卷全球的浪潮中,迪斯尼式的大众消费文化越来越多地造成了单极化的拟象世界,面对那些铺天盖地的电子游戏一类文化产品,人们的确需要从精神上作出反拨,加以制衡,需要一种文化救赎。此时此刻,如果打开一本经典,你也许不难找到重归家园或是重新认识自我的感觉。 中文版“企鹅经典”丛书沿袭原版企鹅经典的一贯宗旨:首先在选题上精心斟酌,保证所有的书目都是名至实归的经典作品,并具有不同语种和文化区域的代表性;其次,采用优质的译本,译文务求贴近作者的语言风格,尽可能忠实地再现原著的内容与品质;另外,每一种书都附有专家撰写的导读文字,以及必要的注释,希望这对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会有一定作用。总之,我们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绝对不低的标准,期望用自己的努力将读者引入庄重而温馨的文化殿堂。 关于经典,一位业已迈人当今经典之列的大作家,有这样一个简单而生动的说法——“经典”的另一层意思是:搁在书架上以备一千次、一百万次被人取下。”或许你可以骄傲地补充说,那本让自己从书架上频繁取下的经典,正是我们这套丛书中的某一种。 人民文学出版社鳊辑部 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 2011年4月
内容概要
狄更斯编著的《远大前程》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孤儿皮普父母双亡,和姐姐、姐夫生活在一起。圣诞节前,皮普到墓地去悼念父母,遇到了逃犯马格威奇。皮普为他拿来了食物充饥,令马格威奇非常感动,但最后他还是被警察带走了。圣诞过后,皮普被邀请到村里最富有的哈维沙姆小姐家做客,遇到了哈维汉姆小姐收养的女孩埃斯特拉,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她。但埃斯特拉是个傲慢又刻薄的女孩,根本不把皮普放在眼里。这令皮普很伤心,他暗自下决心要成为一名绅士好让埃斯特拉不再歧视自己。机会终于在几年后来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愿意资助皮普到伦敦去过上流社会的生活。皮普满心欢喜地来到伦敦,学习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绅士。然而命运并不如皮普所希望的那样:已长得亭亭玉立的少女埃斯特拉从国外学习归来后,穿梭于许多男人之间,并选择了其中一个恶棍成为她的丈夫;多年来资助皮普的人终于出现了,竟然是多年前被皮普搭救过的逃犯马格威奇,最终他被警察抓住,死在了监狱,赠给皮普的遗产也被充公。皮普的“远大前程”化为泡影。《远大前程》是一本经典外国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
作者:(英)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1812年生于英国的朴次茅斯。父亲过着没有节制的生活,负债累累。年幼的狄更斯被迫被送进一家皮鞋油店当学徒,饱尝了艰辛。狄更斯16岁时,父亲因债务被关进监狱。从此,他们的生活更为悲惨。工业革命一方面带来了19世纪前期英国大都市的繁荣,另一方面又带来了庶民社会的极端贫困和对童工的残酷剥削。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不公正的社会制度使狄更斯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15岁时,狄更斯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抄写员并学习速记,此后,又在报社任新闻记者。在《记事晨报》任记者时,狄更斯开始发表一些具有讽刺和幽默内容的短剧,主要反映伦敦的生活,逐渐有了名气。他了解城市底层人民的生活和风土人情,这些都体现在他热情洋溢的笔端。此后,他在不同的杂志社任编辑、主编和发行人,其间发表了几十部长篇和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雾都孤儿》、《圣诞颂歌》、《大卫·科波菲尔》和《远大前程》等。 狄更斯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与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相关联的事件。他在书中揭露了济贫院骇人听闻的生活制度,揭开了英国社会底层的可怕秘密,淋漓尽致地描写了社会的黑暗和罪恶。本书起笔便描写了主人公奥利弗生下来便成为孤儿,以及在济贫院度过的悲惨生活。后来,他被迫到殡仪馆做学徒,又因不堪忍受虐待而离家出走。孤身一人来到伦敦后,又落入了窃贼的手中。狄更斯在其作品中大量描写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对平民阶层寄予了深切的向情,并无情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他在小说描写的现实性和人物的个性化方面成绩是突出的。他成为继莎士比亚之后,塑造作品人物数量最多的一个作家。
书籍目录
远大前程《远大前程》中的自我、家庭与社会
章节摘录
我父亲姓皮里普,我的教名是菲利普。童年时候口齿不清,我把自己的姓名念来念去全都念成了皮普,随便怎样也没法念得更完整,更清楚点儿。这样我就管我自己叫皮普,后来人家也都跟着就管我叫皮普了。 我说我父亲姓皮里普,那是瞧见他的墓碑,后来又听姐姐说起,这样才知道的。姐姐嫁了个名叫乔·加杰里的铁匠,人家都管她叫乔·加杰里大嫂。我既没有见过自己的亲生父母,也没见过他们的画像(他们那时候离拍照片的日子还远着呢),因此,我第一次想象到他们的模样时,完全是根据他们的墓碑胡乱揣摩出来的。父亲墓碑上的字体使我有了一种古怪的想法。我认为他是一个矮胖结实、皮肤黝黑的人,生着一头拳曲的黑发。从墓碑上“暨夫人乔治亚娜”这几个精细的字体上,我又得出一个幼稚的结论,认为母亲脸上一定长着雀斑,而且体弱多病。父母的坟墓边上还有五块菱形小石碑,每块大约有一英尺半长,整整齐齐地排成一行。那就是我五个小哥哥的墓碑——他们在挣扎着谋求生存的斗争中,很早就放弃了希望,一个接一个地撒手归西。我见了那些石碑,竟然有了一种虔诚的想法,认为我这五个小哥哥管保都是仰面朝天、双手插在裤袋里呱呱坠地的,而且从此也没有把手再抽出来。 我们家乡是一片沼泽地,附近有一条河。沿河蜿蜒向下,不到二十英里就是大海。我第一次看见四周的景物,在脑海中留下了极为鲜明、广阔的印象,那似乎是在一个难忘的阴冷的下午,黄昏时分。从那次起,我才明白了那片长满荨麻的荒凉地方就是教堂公墓;本教区已故居民菲利普·皮里普和他的妻子乔治亚娜都已经去世了,葬埋了;他们的婴儿亚历山大、巴塞洛缪、阿伯拉罕、托拜厄斯和罗杰,也都夭折了,葬埋了;墓地前面那一大片黑茫茫的荒地就是沼泽地,沼泽地上堤坝纵横,有不少土堆和水闸,还有疏疏落落的牛群在吃草;沼泽地的那边,有一道低低的铅灰色线条,那就是河流;远处,那一阵阵疾风有个风源,就是那片大海;望着那片景象吓得浑身哆嗦、抽抽噎噎哭泣的那个小东西,就是皮普。 “别哭!”一个人从教堂门廊一边的墓地里忽地一下跳出来,吓人地大吼一声。“你这个小鬼!不许哭,要不我就把你的脖子割断!” 好个可怕的人,浑身上下穿着一色粗布灰衣服,一条腿上拴着一副大铁镣,头上没戴帽子,只裹着一块破布,脚上蹬着一双破鞋。他在水里泡过,满身都是烂泥;两条腿被石子绊得一瘸一拐,被石片儿划出了许多伤痕,又被荨麻刺破,被荆棘划开I走起路来蹒跚、哆嗦,同时还瞪着两眼,嘟哝着抱怨。他大步走过来,伸手捏住我的下巴,自己的牙齿也格格打战。 “啊,大爷!别扭断我的脖子,”我吓坏了,这样央告着。“求求您,别这样,大爷。” “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那个人说。“快说!” “我叫皮普,大爷!” “再说一遍,”那个人瞪眼瞅着我说。“大点儿声!” “皮普,皮普,大爷。” “你住在哪儿?指给我瞧瞧!”那人说。“指出来在哪儿!” 我指着离海边不远的平地上我们住的那座村庄,四周有一大片桤木林和截头树,离教堂大约有一英里多路。 那个人朝我望了一会儿后,把我的身子倒提了起来,使我口袋里所有的东西全都倒在地上。其实口袋里并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块面包。等教堂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因为他手脚利索、有力,一下子就使整座教堂在我眼前翻了过去,只瞧见教堂的尖顶到了我的脚下——话说,等教堂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他让我坐在一块高高的墓碑上,不住地哆嗦,自己却拿起我的那块面包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你这小畜生,”那个人吃完面包,舔舔嘴唇,说,“你的脸蛋儿多胖啊!” 就我的年龄来说,我当时的身个儿其实比较矮小,体格也并不强壮,不过脸蛋儿倒比较胖。 “我要是吃不了你的脸蛋儿,那才见鬼呢!”那家伙又吓唬人地晃了一下脑袋,说,“我要是不想吃你,那也真见鬼呢!” 我连忙恳求说,希望他不要吃我的脸蛋儿,一面紧紧抓住他把我放在上边的那块墓碑。我这么做,一是怕摔下去,一是为了不让自己哭出来。 “喂,你妈在哪儿?”那个人说。 “就在那儿,大爷!”我说。 他吃了一惊,转身跑了几步又站住了,回过头来瞧瞧。 “大爷,就在那儿!”我怯生生地解释说。“您瞧‘乔治安娜’。那就是我妈。” “噢!”他这才退回来,说。“跟你妈葬在一块儿的是你爹I罗?” “不错,大爷。”我说,“他也葬在那儿,喏,‘本教区已故居民,。” “哈哈!”他端详着低声说。“你如今跟谁一块儿生活呢?——要是我饶你一命的话;不过饶不饶你的命,我还没有打定主意。” “跟着我姐姐加杰里大嫂,大爷,就是铁匠乔·加杰里的媳妇,大爷。” “铁匠吗?”他说,一边说一边低下头看看自己的腿。 他阴沉地看了看自己的腿,又看了看我,这样看了好几次,随后走到我坐的墓碑前边,抓住我两只胳膊,把我的身体拼命往后推去,两眼咄咄逼人地向下盯视着我的眼睛,我的眼睛却只是万般无奈地看着他。 “你听着!”他说,“现在的问题是,让不让你活命。你知道什么叫锉刀吗?” “知道,大爷。” “你也知道什么叫吃的吗?” “知道,大爷。” 他每问一句,就把我的身子往后推上一下,好叫我觉得自己走投无路,处境十分危险。 “去给我弄把锉刀来。”说着,他又把我往后一推。“再给我弄点儿吃的来。”他又推了我一下。“把两样东西都给我拿来。”他又推了我一下。“要不然,我就把你的心肝全挖出来。”他又推了我一下。 这可把我吓坏了。我双手紧紧地揪住他,只觉得头昏眼花,连忙说道:“大爷,请您行行好,让我直起身子来,免得我头发晕。对您的吩咐也好听得更清楚点儿。” 他干脆松开手,使劲儿把我一推,使我一个倒栽葱滚了下来。我觉得整座教堂一下子简直跳得比堂顶上的风信鸡还高。接着,他抓着我的胳膊,让我在墓碑顶上重新坐好,继续说了下面这些吓人的话: “明儿大清早,给我把锉刀和吃的送来。送到那边那座古炮台那儿交给我。你照我的话办,不要走漏一点儿风声,也不要露出一点儿迹象,让人知道你看到了我这么个人,或是随便什么人,我就饶你一条命。要是你不这么办,不照着我的话做,那么只要稍微走漏一点儿风声,我就要挖出你的心肝来,烤熟了吃。别以为我就一个人。还有一个年轻的伙伴跟我待在一块儿;跟那个伙伴比起来,我的心肠可好多啦。我在这儿说的话,那个小伙伴句句都听得清楚。他有一套独特的秘密办法,专会抓住小孩儿,挖小孩儿的心肝吃。哪个小孩儿也躲不过我那个伙伴。哪怕你锁好房门,暖暖和和地睡在床上,钻在被子里,用被子蒙住头,自以为舒舒服服,安安稳稳,那个伙伴也会悄悄爬到你身边,扒开你的胸膛。这会儿,我费尽心思,才拦住了他,不让他来伤害你。我这么做,不让他来挖你的心肝,可真不容易。现在,你说怎样?” 我说我一定替他弄把锉刀来;至于吃的,我能弄到什么零零碎碎的东西,好歹准给他捎来,明天一清早准送到炮台那儿给他。 “你得发个誓,说如果你不去,就天打雷劈!” 我照着他的话发了誓,他这才把我放下来。 “听着!”他接着又说,“别忘了你答应做的事!也别忘了我那个年轻的伙伴!好,回家去吧!” “晚——晚——晚安,大爷!”我吓得结结巴巴地说。 “得啦,得啦!”他说,一面又朝四周那一大片又冷又湿的沼泽地瞥了一眼。“但愿我能变只青蛙。要不然,变条泥鳅也成!” 同时,他用两只胳膊紧紧接着自己那瑟瑟发抖的身子,一瘸一拐地朝那道低矮的教堂围墙走去,一路上把身子抱得那么紧,仿佛手一松,浑身的骨骼就要散开似的。我看着他在那一大片荨麻和萦绕着坟头的有刺灌木中择路前行时,幼稚的心灵中觉得他好像是在躲避那些死人,怕他们从坟墓中悄悄伸出手来,揪住他的脚踝,把他拖进去。 他走到那道低矮的教堂围墙前边。翻过墙头,样子就像一个两条腿已经冻僵、麻木了的汉子;过了墙头,他又转过脸来瞧瞧我是不是还在那儿。我一瞧见他重新转过身,就连忙拼命朝家里跑去。过了一会儿,我回过头瞧瞧,看见他仍然用两只胳膊紧紧抱着身子,拖着疼痛的双脚,在那一块块大石头之间,又向前朝河边走去。那些大石头本来是放在沼泽地上准备下大雨或是涨潮的时候当踏脚石用的。P1-5
媒体关注与评论
狄更斯的脸庞……是一个经常在奋战的人的脸庞,他公开战斗,毫不畏惧;这同时也是一个豁达愤怒的人的脸庞,换句话说,这样的一张脸庞正是十九世纪自由主义和知性的典范,而与腐朽颟顸的传统体制互不相容,我们今天继续在此抗争的,仍然还是类似这样的体制。——乔治·奥威尔
编辑推荐
狄更斯(1812—1870),英国十九世纪文豪。《远大前程》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 孤儿匹普从小由姐姐抚养,受雇于贵族郝薇香,并且爱上了她的养女艾丝黛拉,一心想成为“上等人”。他小时候好心搭救的一名逃犯在国外发财致富,为报答救命之恩,巧妙安排他去伦敦接受上等教育,进入上流社会。然而命运并不与匹普的希望接轨:艾丝黛拉另嫁他人,逃犯被擒、遗产充公,匹普的“远大前程”转眼化为泡影。整部小说情节扣人心弦又感人至深,希望由萌生而至幻灭的过程唤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鸣。不少西方评论家将其推崇为狄更斯最出色的作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