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法)米歇尔·图尼埃 页数:264 字数:150000 译者:姚梦颖
Tag标签:无
前言
短篇小说的物理 ——“短经典”总序 王安忆 好的短篇小说就是精灵,它们极具弹性,就像物理范畴中的软物质。它们的活力并不决定于量的多少,而在于内部的结构。作为叙事艺术,跑不了是要结构一个故事,在短篇小说这样的逼仄空间里,就更是无处可逃避讲故事的职责。倘若是中篇或者长篇,许是有周旋的余地,能够在宽敞的地界内自圆其说,小说不就是自圆其说吗?将一个产生于假想之中的前提繁衍到结局。在这繁衍的过程中,中长篇有时机派生添加新条件,不断补充或者修正途径,也允许稍作旁骛,甚至停留。短篇却不成了,一旦开头就必要规划妥当,不能在途中作无谓的消磨。这并非暗示其中有什么捷径可走,有什么可被省略,倘若如此,必定会减损它的活力,这就背离我们创作的初衷了。所以,并不是简化的方式,而是什么呢?还是借用物理的概念,爱因斯坦一派有一个观点,就是认为理论的最高原则是以“优雅”与否为判别。“优雅”在于理论又如何解释呢?爱因斯坦的意见是:“尽可能地简单,但却不能再行简化。”我以为这解释同样可用于虚构的方式。也因此,好的短篇小说就有了一个定义,就是优雅。 在围着火炉讲故事的时代,我想短篇小说应该是一个晚上讲完,让听故事的人心满意足地回去睡觉。那时候,还没有电力照明,火盆里的烧柴得节省着用,白昼的劳作也让人经不起熬夜,所以那故事不能太过冗长。即便是《天方夜谭》里的谢赫拉查达,为保住性命必须不中断讲述,可实际上,她是深谙如何将一个故事和下一个故事连接起来。每晚,她依然是只讲一个故事,也就是一个短篇小说。这么看来,短篇小说对于讲故事是有相当的余裕,完全有机会制造悬念,让人物入套,再解开扣,让套中物脱身。还可能,或者说必须持有讲述的风趣,否则怎么笼络得住听众?那时代里,创作者和受众的关系简单直接,没有掩体可作迂回。 许多短篇小说来自这个古典的传统。负责任的讲述者,比如法国莫泊桑,他的著名的《项链》,将漫长平淡的生活常态中,渺小人物所得出的真谛,浓缩成这么一个有趣的事件,似乎完全是一个不幸的偶然。短篇小说往往是在偶然上做文章,但这偶然却集合着所有必然的理由。理由是充分的,但也不能太过拥簇,那就会显得迟滞笨重,缺乏回味。所以还是要回到偶然性上,必是一个极好的偶然,可舒张自如,游刃有余地容纳必然形成的逻辑。再比如法国都德的《最后一课》,法国被占领,学校取消法语课程之际,一个逃学孩子的一天。倘是要写杂货店老板的这一天,怕就没那么切中要害。这些短篇多少年来都是作范例的,自有它们的道理。法国作家似乎都挺擅长短篇小说,和精致的洛可可风气有关系吗?独具慧眼,从细部观望全局。也是天性所致,生来喜欢微妙的东西,福楼拜的长篇,都是以纤巧的细部镶嵌,天衣无缝,每一局部独立看也自成天地。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是将一个小世界切割钻石般地切成无数棱面,棱面和棱面折射辉映,最终将光一揽收尽,达到饱和。短篇小说就有些像钻石,切割面越多,收进光越多,一是要看材料的纯度,二是看匠人的手艺如何。 短篇小说也并不全是如此晶莹剔透,还有些是要朴拙许多的,比如契柯夫的短篇。俄国人的气质严肃沉重,胸襟阔大,和这民族的生存环境,地理气候有关,森林、河流、田野、冬季的荒漠和春天的百花盛开,都是大块大块,重量级的。契柯夫的短篇小说即便篇幅极短小,也毫不轻薄,不能以灵巧精致而论,他的《小官吏之死》、《变色龙》、《套中人》,都是短小精悍之作,但其中的确饱含现实人生。是从大干世界中攫取一事一人,出自特别犀利不留情的目光,入木三分,由于聚焦过度,就有些变形,变得荒谬,底下却是更严峻的真实。还有柯罗连科,不像契柯夫写得多而且著名,却也有一些短篇小说令人难忘,比如《怪女子》,在流放途中,押送兵讲述他押送一名女革命党的经历——俄罗斯的许多小说是以某人讲故事为结构,古时候讲故事的那盆火一直延续着,在屠格涅夫《白静草原》中是篝火,普希金的《黑桃皇后》则是客厅里的壁炉,那地方有着著名的白夜,时间便也延长了,就靠讲故事来打发,而在《怪女子》里,是驿站里的火炉。一个短暂的邂逅,恰适合短篇小说,邂逅里有一种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可超出事情本身,不停地伸展外延,直向茫茫天地。还有蒲宁,《轻盈的呼吸》。在俄罗斯小说家,这轻盈又不是那轻盈。一个少女,还未来得及留下连贯的人生,仅是些片鳞断爪,最后随风而去,存入老处女盲目而虔敬的心中,彼此慰藉。一个短篇小说以这样涣散的情节结构起来,是必有潜在的凝聚力。俄国人就是鼎力足,东西小,却压秤,如同陨石一般,速度加重力,直指人心。 要谈短篇小说,是绕不开欧·亨利的,他的故事,都是圆满的,似乎太过圆满,也就是太过负责任,不会让人的期望有落空,满足是满足,终究缺乏回味。这就是美国人,新大陆的移民,根基有些浅,从家乡带了上路的东西里面,就有讲故事这一钵子“老娘土”,轻便灵巧,又可因地制宜。还有些集市上杂耍人的心气,要将手艺活练好了,暗藏机巧,不露破绽。好比俗话所说: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欧·亨利的戏法是甜美的伤感的变法,例如《麦琪的礼物》,例如《最后的常春藤叶子》,围坐火盆边上的听客都会掉几滴眼泪,发几声叹息,难得有他这颗善心和聪明。多少年过去,到了卡佛,外乡人的村气脱净,已得教化,这短篇小说就要深奥多了,也暧昧多了,有些极简主义,又有些像谜,谜面的条件很有限,就是刁钻的谜语,需要有智慧并且受教育的受众。是供阅读的故事,也是供诠释的故事,是故事的书面化,于是就也更接近“短篇小说”的概念。塞林格的短篇小说也是书面化的,但他似乎比卡佛更负责任一些,这责任在于,即便是如此不可确定的形势,他也努力将讲述进行到底。把理解的困难更多地留给自己,而不是读者。许多难以形容的微妙之处,他总是最大限度传达出来,比如((为埃斯米而作》,那即将上前线的青年与小姑娘的茶聊,倘是在卡佛,或许就留下一个玄机,然后转身而去,塞林格却必是一一道来。说的有些多了,可多说和少说就是不同,微妙的情形从字面底下浮凸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微妙。就算是多说,依然是在短篇小说的范围里,再怎么样海聊也只是一次偶尔的茶聊。还是那句话,短篇小说多是写的偶然性,倘是中长篇,偶尔的邂逅就还要发展下去,而短篇小说,邂逅就只是邂逅。困惑在于,这样交臂而过的瞬间里,我们能做什么?塞林格就回答了这问题,只能做有限的事,但这有限的事里却蕴藏了无限的意味。也许是太耗心血了,所以他写得不多,简直不像职业作家,而是个玩票的。而他千真万确就是个职业作家,惟有职业性写作,才可将活计做得如此美妙。 意大利的路伊吉·皮兰德娄,一生则写过二百多个短篇小说。那民族有着大量的童话传说,像卡尔维诺,专门收集整理童话两大册,可以见出童话与他们的亲密关系,也可见出那民族对故事的喜爱,看什么都是故事。好像中国神话中的仙道,点石成金,不论什么,一经传说,就成有头有尾的故事。比如,皮兰德娄的《标本鸟》,说的是遗传病家族中的一位先生,决心与命运抗争,医药、营养、节欲、锻炼,终于活过了生存极限,要照民间传说,就可以放心说出,“从此他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在这里事情却还没有完,遗传病的族人再做什么?再也想不到,他还有最后一博,就是开枪自杀,最后掌握了命运!这就不是童话传说,而是短篇小说。现代知识分子的写作渐渐脱离故事的原始性,开始进入现实生活的严肃性,不再简单地相信奇迹,事情就继续在常态下进行。而于常态,短篇小说并不是最佳选择,卡佛的的短篇小说是写常态,可多少晦涩了。卡尔维诺的短篇很像现代寓言,英国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短篇更接近于散文,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依斯的《都柏林人》则是一个例外,他在冗长的日常生活上开一扇小窗,供我们窥视,有些俄国人的气质。依我看,短篇小说还是要仰仗奇情,大约也因为此,如今短篇小说的产出日益减少。 日本的短篇小说在印象中相当平淡,这大约与日本的语言有关,敬语体系充满庄严的仪式感,使得叙述过程曲折漫长。现代主义却给了机缘,许多新生的概念催化着形式,黑井千次先生可算得领潮流之先。曾看过一位新生代日本女作家山田咏美的小说,名叫《YO—YO》,写一对男女相遇,互相买春,头一日她买他,下一日他买她,每一日付账少一张钱,等到最后,一张钱也不剩,买春便告罄结束。还有一位神吉拓郎先生的一篇名叫《鲑鱼》的小说,小说以妻子给闺密写信,因出走的丈夫突然归来停笔,再提笔已是三个月后,“他完全像鲑鱼那样,拼命地溯流而归……”浅田次郎的短篇《铁道员》因由影星高仓健主演的电影而得名,他的短篇小说多是灵异故事,他自述道是“发生在你身上……温柔的奇迹”,这也符合我的观念,短篇小说要有奇情,而“温柔的奇迹”真是一个好说法,将过于夯实的生活启开了缝隙。相比较之下,中国的语言其实是适合短篇小说的,简洁而多义,扼要而模糊,中国人传统中又有一种精致轻盈的品味,比如说著名的《聊斋志异》,都是好短篇,比如《王六郎》,一仙一俗,聚散离合,相识相知,是古代版的《断臂山》,却不是那么悲情,而是欣悦!简直令人觉着诡异,短篇小说是什么材料生成的,竞可以伸缩自如,缓急相宜,已经不是现代物理的概念能够解释,而要走向东方神秘主义了! 现在,“短经典”这套世界现当代短篇小说丛书的出版,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会有多少意外发生呢?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六日 上海
内容概要
这些故事,要么是童话故事,以神奇而传统的“在很久很久以前”作为开头;要么是短篇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生活中残忍而肮脏的片段。如果说刚开始,沉重伤感的短篇小说凭藉它的真实性使人们信服,那么随着夜深,童话则以它的美丽和力量取胜,最终散发出令人无法抵抗的光辉,魅力四射。
《爱情半夜餐》收录了《沉默的恋人》、《诸圣瞻礼节的蘑菇》、《德欧巴特之死》、《蒙特的纪念日》、《布莱丁和她的父亲》、《非洲奇遇》、《露西和她的影子》、《站着写作》、《公路幽灵》、《危险的怜悯之心》等作品。
《爱情半夜餐》由米歇尔·图尼埃编著。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米歇尔•图尼埃 译者:姚梦颖米歇尔•图尼埃,1924年出生于巴黎,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说《星期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出版于1967年,荣获当年的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1970年出版的《桤木王》更荣获龚古尔文学奖,随后,他进入了伽利玛出版社的审读委员会,并于1972年当选为龚古尔文学奖评委。在近三十年的文学生涯中,米歇尔•图尼埃创作了九部长篇小说和六部短篇小说集,深得读者喜爱和评论家的好评,成为当代法国文坛上引人瞩目的小尝试在小说和寓言故事里超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和康德。虽然他的作品颇具哲学意味,但他坚持以简洁、明澈的风格来写作,使得他的小说拥有众多青少年读者。《皮埃罗或夜的秘密》和《阿芒蒂娜或两座花园》是他自认为最好的作品,因为其灵感来自形而上学却令六岁的小孩都无比着迷。
书籍目录
沉默的恋人
诸圣瞻礼节的蘑菇
德欧巴特之死
蒙特的纪念日
布莱丁和她的父亲
非洲奇遇
露西和她的影子
站着写作
公路幽灵
危险的怜悯之心
星空下的乞丐
稻草上的婴儿
东方三博士之法斯特王
安古斯
皮埃罗或夜之秘密
面包的故事
音乐与舞蹈的故事
香水的故事
绘画的故事
两场盛宴与纪念
章节摘录
沉默的恋人 伊夫·乌达尔。这是我的名字。我于一九三○年三月二十一日出生在伊波尔,父亲是打鱼的,母亲来自一个成员众多的家庭。我的父亲靠一条小船在沿海一带捕鱼。他本可以独自一人驾船出海,却还是和另一个渔民一道捕鱼,同时等待我哥哥长大成为他的副手。正是这个哥哥的存在改变了我的生活。我嫉妒他,并时时感觉到针扎一般想要超越他的渴望。至于超越的方法,每次我们到费康①去参加周三大市集时,我总觉得它就在我眼皮底下。费康是一个港口城市,那里聚集着很多捕鳕船。将来,我哥哥只能在近海捞些鲭鱼、鲱鱼还有圣贾克贝,而我则要去远洋捕捉鳕鱼。他每天驾一条七米长的小船早出晚归,而我一出海就是四个月,乘坐一条足足七十米长、十一米宽的拖网渔船——-在冬天,为了给接下来的远征做准备,人们会在干坞里修补它,那时我总是很羡慕地看着。他做的是小生意,而我则要干大事。我将会和其他五十名船员一道前往纽芬兰,甚至北极的深海浅滩,到全世界最冰冷的海域去。如今对我来说只有一件紧要事,那就是尽快离开学校,登上捕鳕船出海。法律禁止雇佣年龄低于十五岁的小水手,不过我知道只要在一个亲戚的监护下,我们甚至可以在更年幼的时候出海。就这样,多亏了一个当船长的远房叔叔,我在十三岁时签下了人生第一份合约。 我不清楚在工厂里的孩子们过得如何,在煤矿井底的生活又是什么样,或是孤单单生活在博斯那些平原上的绵羊堆里的感觉,但是我知道一个在大渔场见习的小水手的生活是什么样子,那简直就是地狱。就像当时的拉鲁斯大辞典在“受尽折磨”这一词条下注释的那样,“见习水手在渔船上受尽折磨,是船员中最悲惨的”。至于见习水手遭到众人剥削、践踏,挨打,甚至被鸡奸,船员们有两个依据为此辩护:“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也要和别人一样”以及“这个工作就是这样”。这个工作,它包括“清洗”鳕鱼,也就是说放干它的血,并且把它放在大木桶里漂洗干净,然后扔到渔船货场。这个活儿需要双手在一个捕鱼“日”里持续浸泡在海水中长达十六到二十个小时。完全可以想象双手在腥咸的海水中长期浸泡后,发紫、开裂,甚至腐蚀,然后变得丑陋残破,甚至完全变形的样子。时至今日,我依然保有这可怕的学徒期留下的痕迹。 但是这活儿还不算是最惨的。因为在船员里还有一群“更肮脏的人”,他们处于阶层最底端,负责照顾那些因为劳累、紧张或酗酒而倒下的船员们。他们一般辅助厨子,拿着大汤碗、咖啡壶和饭盆穿梭在一个甲板与另一个甲板之间。或是挨个儿给围成一圈的船员发烟,并为他们点上,那呛人的烟味足以使他窒息。甚至就连他短暂地眯着眼睛睡一会儿的时候,也经常会被别人一顿拳打脚踢打醒,从草垫子上被拉起来,为值夜班的船员服务。我怎么能抱怨呢?况且这是我坚持了那么久才最终得到的工作!“真是个废物,这是你自找的啊!”然而在所有这一切之上,船上的成员之间却奇怪而又异常强烈地团结一致,不是因为任何政治思想的灌输,而是由于我们都是这个社会经济体系的受害者。这样的情况在所有被剥削的阶层里都普遍存在。悲惨和苦难让他们对彼此仇恨,然而他们又都非常清楚,这悲惨和苦难应该归咎于机器以及他们的主子。在捕鳕船上,主子就是船主。捕鳕船上普通的船员是看不到船主的,他就像一只神秘的吸血蚂蟥,一个躲在暗处的食人魔。只有船长才能够在每次捕鱼归来时见他一面。船长会向他做一个口头报告,用一些简明的数字说明这次出航的收益,顺带提一下船上人员的情况。说实话,对于一名船主来说,出海捕鱼期间一例重伤事故,甚至一起突发死亡,还不如账面赤字更让他印象深刻。正是这次会面决定了船主是否让整个船队再次出海捕鱼。 在我自己成为船长之前,我还从没有见过我的船主。倒是在我十六岁的时候,他的两个孩子出现在我作业的福瑞艾尔号渔船上。那是一艘有船尾跳板的拖网渔船,出海八天去考察格陵兰岛的海岸,却没什么大收获。船上的气氛本来就很紧张,而船主的这两个孩子一一个十八岁的男孩和一个十岁的小女孩——的到来,让这一切更糟了。尽管如此,从他们被一艘私家豪华游艇带到船上那一刻起,船长就竭尽所能地让他们对福瑞艾尔号感到满意,甚至引以为豪,同时他还给他们俩对这个伟大的行业进行了一番启蒙教育。由于繁杂的工作占据了所有时间,我根本没有功夫追踪他们在船上度过的四十八个小时都干了些什么。然而我却无意间给他们的行程添了一笔,成为一起突发事件的主角。当时我正在刷后甲板,大副领着这两位客人突然出现。大副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家伙,总是对自己一脸精心打理的黑胡须以及花样层出不穷的名牌雪茄洋洋自得。他在我身边停下来,对叼在嘴上的一支刚好熄灭的雪茄做了个手势。由于拿着刷子行动不便,我勉强从口袋里拖出一只较大的铜质汽油打火机。接着我按下打火机,这也是学徒的职责之一。打火机里顿时喷出一条长长的火龙,还冒着烟。当我将火靠近大副的雪茄时,倒霉事儿发生了。海潮的撞击使我失去平衡,身子向前一倾,火焰迅速蔓延到他那乌黑发亮的大胡子上,发出劈劈啪啪的声音。他一声咆哮,向后猛地一跳。在他手边有一个装鲱鱼用的木桶,上面躺着一条肥大的鳕鱼。他抓住它的尾巴用尽全力甩了我一耳光。在船上我们称之为“海上马鞭”——一种黏乎乎还带齿的皮带,所有见习水手都吃过这样的鞭子。我对这种粗暴的对待已经非常有经验了,所以也没觉得这么一下有多痛苦。但很显然,那个船主的年轻儿子似乎比我还不能忍受这样的行为。他和妹妹只转了半圈,便说:“走吧,娜黛姬。”我看着他们走远,思量着他们的不满只会加重大副眼中对这件事的看法。不过至少我知道了那个小女孩,还有她的名字。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康德告诉我们,美,举世皆乐见而无概念可言,这是一个没有尽头的终结点,是一种主观的必然性。在我看来,文学价值也归于康德这一定义的范畴。作家的角色是创造文学价值。别无其他。 ——米歇尔·图尼埃 我自幼就喜欢读小说,并且一直以为自己可以写小说,直到二十七八岁时,读到了图尼埃的一篇小说,才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在不知不觉之中,小说已经发生了很人的变化。现代小说和古典小说的区别,就像汽车和马车的区别一样大。……现代小说的名篇总是包含了极多的信息,而且极端精美,让读小说的人狂喜,让打算写小说的人害怕。 ——王小波 图尼埃是学哲学出身的,他能违反他固有的职业习惯,在文学中避免追求明确清晰的哲理,殊非易事,实乃明智之举,这样,他小说中哲理寓意的含混性与模糊性,就给他的小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刻意难求的妙处:哲理寓意的多重含义。他的作品往往可以使人感受到不止一种哲理寓意,就像读者面对着一颗棱形多面的钻石,它的每一面都发射出不同的色泽光彩。 ——柳鸣九
编辑推荐
《爱情半夜餐》编辑推荐: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和龚古尔文学奖得主,米歇尔•图尼埃 经典短篇小说集。
名人推荐
每当前辈向我提起法国作家米歇尔.图尼埃时,都是种肃然起敬的表情。还有人时常跟我说读他的作品要认真地读,千万不能轻视。从此,图尼埃在我心中种下了小小的魔力,有期待,也有忐忑。《爱情半夜餐》是我读过的第一部图尼埃作品。 图尼埃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巴黎,因《星期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而一举成名,小说改写自《鲁滨逊漂流记》。并荣获当年的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之后一发而不可收。图尼埃算是大器晚成的作家,成名时已四十三岁。然而,他四十八岁时即当选为龚古尔文学奖评委。所以,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与图尼埃的“君子厚积薄发”倒是相映成趣。女人和男人追求成名的路径是不一样的,就像对爱的理解。 其实,图尼埃的理想根本不是当作家。他毕生的理想是去大学的哲学系当教授。可在德国学习哲学的他,居然在考取教授资格时落榜了。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地去从事电台、电视台制作人和出版社编辑等工作。也许,除了哲学教授以外,干什么工作对于他来说,都是一样的。然而,写作却给了他释放哲学理想的空间。他自许为“哲学走私者”,将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康德的哲学观点融入到小说和故事里,成为法国新寓言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所以,《爱情半夜餐》里的故事寓意深刻,富于哲思。由此可见,他不仅是才华横溢的小说家,而且是睿智敏思的哲学家。 本书的开篇《沉默的恋人》,讲述的是一名水手娶了船主的女儿,婚后两人的生活并未如曾经期待的那么幸福,女人抱怨男人的沉默,男人却矢口否认。结果,你一言我一语地争吵起来。小说的对话很有趣,常常是女人讲一大堆话,男人也就回应一句话。图尼埃对生活的洞察力是高超的,男人和女人采用的是两种完全不同思维的模式,不吵架才怪呢。他不露声色地将吵架的根源泄露给了读者。最后,俩人达成一致意见,请朋友们来评评理,夫妻要不要离婚?顺带召开一次有关爱情和婚姻的盛大聚会、一场午夜盛筵。所以,才有了这场爱情半夜餐。 这本书集结了二十个故事,有点像薄伽丘的《十日谈》,可以当作短篇小说集来读。当然,当长篇小说来读也不错,因为这是在一个夜晚连续讲完的故事,有一气呵成的感觉。所以,在全书的结构安排,我们会发现图埃尼独具匠心,越往后的故事越短促,越神化。夜深了,怕是讲故事的也困了,听故事的也累了。如果我们阅读细心的话,会发现讲故事的人们身份各异,夫妇俩的朋友可真不少。 整部小说的主题是写爱。爱的定义颇为宽泛,包括父子、母子、夫妻、恋人或朋友之间。图尼埃不是在为爱找理由,而是要诠释爱的本质,爱就是爱,纯洁而没有杂质。他试图在充斥着伦理和世俗的世界里,找寻爱的本质。在《德欧巴特之死》中,德欧巴特教授深爱妻子,甚至懦弱到纵容忍耐屡次出轨的妻子,最后他却自杀并且陷害妻子及其情人进行报复。他的爱在生命里的最终呈现方式是同归于尽。可你难道能说他不在爱吗?在小说中“因爱你而去杀死你”的主题屡见不鲜,可图尼埃却为复仇的动机设置了一个隐匿的机关-孩子,就像为炸药的导火线坠上一只火种。这是他在文学领域里的高明之处,短篇小说的精髓。 《蒙特的纪念日》是位作家朋友讲的故事,一个用一生书写的复仇故事,儿子为了二战时受尽同村人凌辱的母亲复仇。故事发生在一个村里的烟花厂。图尼埃在书里这样评论烟花,“然而烟花,不正是无意义的奢侈的标志吗?为了几分钟的快乐而将财富挥霍一空,化为乌有。”我们的人生其实也像烟花,有时为了一时的快乐,所付出的却是一生的代价。快乐有时就是一种奢侈品。极时行乐的人生态度是在迅速地消耗生命,代价总会不请自来,真有点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意思。复仇的故事我们读过很多,这是推理最精彩的一篇,“等我长大,我要杀了你”。 读图尼埃小说里的语言是一种享受。不华丽,却回味无穷。我至此才体会到前辈们所说的深意。他的小说表面上简单易读,但其中的字句却需琢磨体味。他的句子总是出其不意的跑到在读者前面,如果不认真读的话,会不小心被漏掉。比如在《非洲奇遇》里,他说,“年轻人的失业问题是我们整个国家的伤疤”;在《站着写作》里,他说,“作家应该站着写作,绝不能跪下。生活就是一项工作,应该永远站着完成它。他字如玑珠,句子像只武器,对这个社会充满震慑力。 图尼埃认为作家是身负历史使命的,包括重建文明轶序、呼唤人性反思。诸多流俗的社会题裁,在他的笔下都重新获得解读。《露西和她的影子》和《星空下的乞丐》,这两篇对于人类之间爱与尊重的关系建立,就像露西的丈夫尼古拉写给安布鲁瓦兹的信,“我们应该完全翻开新的一页,为了继续生活下去,我们要坚强。” 或许前面的格调太沉重了,从小说的后几篇开始,图尼埃渗入了神话、宗教的色彩。全书的调性明显欢乐起来。无论是《稻草上的婴儿》中选择把孩子生在稻草上的母亲、《皮埃罗或夜之秘密》里的粉刷师、面点工和洗衣女、《音乐和舞蹈的故事》里的亚当和夏娃,还是结尾篇《两场盛宴与纪念》里的两位厨师和国王,图尼埃想说的是生活中的快乐总比痛苦多、正义比丑恶多,真、善、美还是人类拥有的原始优点。人性的率真和朴素的价值观是我们一生的追求。生活就是不断地重复,而爱就是通过生活不断地重复才得以永恒存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