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法) 程抱一 页数:164
Tag标签:无
前言
早年在俄国旅行时,他曾向往过僧侣生活。后来在意大利的阿西西山城(Assisi),他仰慕圣·弗兰茄斯可(San Francesco)的事迹。诗创造,在他心目中,是一种苦修、一种圣德。接受做诗人,是宗教式的献身。 …… 献身么?和其他的诗人或艺术家相比,他的生命既无凡·高的悲怆,又无舒伯特的冷落;荷尔德林的激越成疯、波德莱尔的死于毒疾也不是他的方式。自从第一句诗从心底涌出,他就尽力拒弃其他的生活可能,把生命交给诗。诗的生命。然而,不是“诗意”的生命。因为诗,不再是诗意的抒写,而是存在的基本方式。只有诗,能够收纳生命的基本现象,把它们提升为另一种存在。于是一开始,他就无暇颐及他事。瞪目注视大自然的动态,裂心感受人间的伤痛。无遮 本书的第一封信和第二封信,曾经在《欧洲杂志》上发表。后承浦家麟先生热院鼓励,交由远东图书公司以单行本出版过。这两封信,经过增改,已和原文颇有距离。后来,又写了第三封信,发表在《纯文学》上。如今,加上这篇引言,可以说我对于里尔克要说的话都说尽了。真说尽了么?不,还有那么多他的作品未曾谈及,那么多牵涉到的问题未曾探讨。只能说,里尔克作品中曾经使我发生兴趣或是给与我影响的那一部分,我反复揣摩了一下。这主观的偏爱是否竟会比那客观的、全面性的介绍更能激起研读里尔克原作的兴趣呢?
内容概要
“不管在什么领域里,每逢基本问题时,总不免要想一想:里尔克曾经说过什么?”
无论在人生历程还是精神境界上,程抱一与里尔克,有很多息息相通之处。所以,程抱一对里尔克人生、诗文作品的阐释、解读,就有了不可替代的独特性。该书包括程抱一三封解读、阐释里尔克诗文作品的长信,以及程抱一翻译的里尔克诗文作品,包括《致奥非斯商籁》、《杜伊诺哀歌》、《祈祷书》《图象书》、早期诗、中期诗、《关于塞尚的信》、《马尔特手记》等。
他是个真诗人。面临“机器的统治”,面临“欲望的混浊”,他坚持足以保全生命真粹的精神。他的有些观点近乎“道”,有些经验近乎“禅”,基本上却是继承奥菲斯的传统,也就是欧洲诗最真纯的传统:出死入生,让爱的裂心开向一切;将一切纳入内心的空间,提升为灵魂的旋律与节奏。
作者简介
程抱一(Franois
Cheng),本名程纪贤,祖籍江西南昌,1929年8月30日出生于山东济南。1949年获奖学金赴巴黎留学,1973年入法国籍。1971年起,先后任教于巴黎第七大学及东方语言文化学院。1982年后三度回大陆讲学及探亲。2002年6月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从此成为与伏尔泰、拉马丁、雨果、巴斯德、瓦雷里等并列的不朽人。
主要著作有小说《天一言》(1998,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此情可待》(2002),诗集《树与石》(1989)、《四季一生》(1993)、《万有之东--程抱一诗辑》(2005)等,论著和译著《中国诗语言》(1977)、《气--神》(1989),《水云之间--中国诗再创》(1990)、《虚与实--中国绘画语言》(1979)、《梦的空间--千年中国水墨画》(1980)、《朱耷:笔墨天才》(1986)、《石涛:生命世界的滋味》(1998)、《美总是独特的》(2004)、《美的五次沉思》(2006)等。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封信:谈《致奥菲斯商籁》和《杜伊诺哀歌》
第二封信:谈《马尔特手记》和《关于塞尚的信》
第三封信:谈早期及中期诗
跋
附录
章节摘录
早春尚未化尽风雨。这大西洋畔的法国渔村,背靠淡山疏林,宛如微启的贝壳,半含大气,半吐轻烟。黄昏时分,海潮涨起,汹涌而来,唏嘘而去,和大地作无尽的交谈。我又来为你提笔了,可是我能述说什么呢?夕阳在天际骤然显现,仿佛是大自然的眼耳,要在临去之前收聚一切色彩和声息。凝视么?倾听么?在这群星将拥出夜幕,作太空的狂歌醉舞的时际,人类的语言显得多么无足轻重啊!不,我没有忘记瓦雷里的名句:“神圣的语言,人类的光荣……”也许诗人会教导我们作更深刻的观察,更透澈的表现,更恒久的完成。上次,我和你谈到里尔克最后的作品;可是我想,探讨一下他早期如何学会接触现实,把握现实,对我们当有更丰富的教育意义。 在西欧诗史上,里尔克的作品可以说最独特、最具个人风格,但他却是最知道领受影响,吸取教示的人。他的心路历程是漫长的、广博的追寻,每一次旅行,每一次邂逅,他都知道以谦逊的态度,从中提取精华,营养自我。对整个人类的使命,他不是曾说过:“我们在有形世界狂热地采掇纯蜜,为了丰富那无形世界的金的大蜂房。”在前信中,我已经对你描述,他怎样在晚年发现瓦莱山谷,把它作为创造的摇篮;怎样毫不自矜地赞扬和译介较他年轻的诗人瓦雷里。在早年,他作过别的重要的旅行。首先是到俄国,在那儿,他拜访了托尔斯泰。斯拉夫灵魂的那种内心的苦恼和感应,对他是强烈的启示。然后是到德国北部,和沃普斯维德(Worpswede)的风景画家们共处。大自然以更生动的方式渗透他的心灵。那时,女画家波拉·培克的作品已经为他后来对塞尚的欣赏作了准备。同时,他更结识了女雕刻家克拉娅·维丝托夫。你知道的,克拉娅不久以后成为他的妻子。她曾是罗丹的学生;通过她,里尔克得以熟识大雕刻家的灿烂的作品。自此,他只有一个欲望:到巴黎去拜访罗丹。 里尔克于一九○二年八月到达巴黎。那一段在巴黎度过的日子在他生命中起了最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个古老又跃动的大城,在他心目中成为取之不尽的生命矿穴。他和巴黎初次见面的印象是“失望和惊喜相参”。在修整平衡的美丽景色周遭,铺展暴露着无边的忧愁和苦难,好像裂开了的烂熟水果。那些灰郁的房屋、街道、面孔、时辰逼使他以新的眼光和感觉来接触一切。他步步踱人现实的地狱。他开始了解,所有发生的和存在的事物都有不可测的含意;为了把握这些事物,首先必须丢弃陈年的成见和梦幻,而作至诚、客观的观察。这客观的态度,并不是自然主义式的,相反,正是为了突破现实的表层,掏取生命的核心;为了在苦难的死地捕捉事物内部的变化和事物之间隐藏的关系。是的,里尔克自认过去的经验太浮浅,太止于印象;抓住了枝叶便引为满足。现在他决心寻根究底,观看种种现象,甚至那难以忍受的,甚至那难以想象的,甚至死亡。只有那些被连根拔来的事物,才能在诗人的爱心里最终复活,最终透露它们的意欲。从这一点来说,里尔克实在是二十世纪现象派哲学的前身。现代德国大哲学家海德格尔不是曾经长时间研究里尔克的作品么?他认为哲学家所寻索的,诗人本能地看到了,感到了。 然而,巴黎赋予里尔克的并不只是这些。穿过巴黎,他得以亲密地接触在拉丁文化中达到最纯粹最古典形式的法国文化。是的,他知道诗人是运用文字的艺术家。极早,他就把德文的特有音乐性提升到相当微妙的境地。同时,德文的活动性和隐约性也适于表现他那些圆浑的闪烁的形象。到了巴黎以后,他对现实的体会愈来愈尖锐,愈来愈具体。他欢欣地在法文以及法国建筑和绘画中发现那种精简、明朗、准确、细致的特性。他学习同化这些特性来加深自己的表现可能。在国立图书馆里,他不倦地阅读波德莱尔、马拉美、维庸(ViUon)等的作品。在同代的作家中,他和纪德、罗曼·罗兰、凡尔哈仑等来往。他观赏夏尔特大教堂、凡尔赛宫、卢浮宫、卢森堡公园、植物园等。不用说,最珍贵的教示来自罗丹。但较少为人所知的还有塞尚(CSzanne)的不可磨灭的影响。塞尚去世后一年——一九○七年——巴黎秋季沙龙为他主办的纪念展览对里尔克来说是巨大的发现,在他生命进程中划下了一条鸿沟,那以后出版的诗集,他题名为:《新诗集》。的确,他进人了一个新阶段。从形式上来说,较之以前,节奏更紧凑了,音调更铿锵了,韵脚更谨严多变了。他多采用精炼的古典诗体。一些诗意效果如头韵(allit&afion)和谐音(assonance)也经常被有意巧妙地运用。此外,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对比及平衡不能不使人想到塞尚的作画手法。从内容上来说,虽然重要的主题和以前一样,可是形象及比喻更具体、更明确了,更多样而有分寸了。日常的卑微的物品以及各种花草、动物开始大量地进入他的作品。他更学会"让事物们自己表达”,诗人只要以爱力去温暖和照亮它们,有如塞尚画面的颜色一般;它们互相呼应,互相超越,使作品永久保持大生动和大形成。他的许多杰作,如《羚羊》(Die Gazelle)和《豹》(Der Panther),在其间,他设身处地地描写了动物们内心的感应,这些作品就是在那个时期,参观了植物园以后创作的。
后记
奥国籍诗人里尔克辞世已经整整一甲子了。他的作品,无论在他生前或死后均曾起过极深影响。如今在西方,他被公认为近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他的重要性,一方面固然基于其作品本身的独特内容,一方面也来自他那一生不断地探求、吸收,以及自我超越的形象。诗到了他手中,不只用以抒写、咏叹,而成为寻索生命真谛,尝试存在可能的工具。他白青年时代就开始辗转各国。欧洲包括俄国的名山大川和文化中心,他均殷勤游玩过。此外,他曾涉足埃及,想望过古代埃及文化。旅行北非洲时,也对伊斯兰发生兴趣。未曾去过亚洲,对佛教的某些意念却有本能的同感。至于中国,他所知有限。偶在巴黎的图书馆中念到李白的法译诗,他叹为“异响”。我们不难想象,中国古典诗词那种对人情、季节的幽深感应,一定能在里尔克敏感的心灵中激起共鸣的。 …… 由于时代的限制,由于个人生活的限制,里尔克作品内容中有很多成分,不合乎今日的理解,我们不得不以选择的态度去接受。粗看起来,他的思想有些近乎“道”或“禅”,其实是属于西欧的基本传统:希腊传统、基督教传统,以及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中的某些传统。那传统的最高理想是:出死人生,让爱的裂心开向一切,将一切纳入内心的空间,提升为灵魂的旋律与节奏。也就是歌德所提出的:“先死而后达成!”提到歌德的名字,我们又回到诗,我们有没有意识到,里尔克不是哲学家,而是诗人。他在诗作上的造诣使他被公认为是歌德、荷尔德林、海涅之后最重要的德文诗人,可是他的光芒远远超越德国范围。正如他自己曾吸纳其他国家的诗传统:丹麦的雅可卜逊,俄国的普希金、莱蒙托夫,意大利的但丁、米开朗琪罗,英国的济慈、布朗宁夫妇、霍普金斯,法国的拉贝、波德莱尔、兰波、马拉美、雅姆、瓦雷里等,让我们尝试全心地收纳他作品的精华吧。 一九八八年
编辑推荐
《与友人谈里尔克》编辑推荐:著名作家、法兰西学院首位亚裔院士程抱一,里尔克译作大陆首度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