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西班牙] 苏珊娜·富尔特斯 页数:193 字数:150000 译者:詹玲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等待卡帕》由苏珊娜·富尔特斯编著。
1935年,两个流亡中的年轻人在巴黎相遇相知,开始携手创建自己的摄影事业。他们为自己起的假名日后成为20世纪摄影史上最闪耀的名字:他是罗伯特·卡帕,《一名士兵之死》的作者,最著名的战地摄影师;她是姬达
·塔罗,人类史上第一位在战地殉职的女记者。她是卡帕的创造者,也是令他一生刻骨铭心的恋人。
西班牙内战的硝烟是他们声名鹊起的开始,爱情、战争与摄影标志了他们跌宕起伏的一生,他们将生命献给摄影事业,并先后牺牲于战场,他们携手共创了战地摄影史上最浪漫、最辉煌的传奇,而在她离去后,他唯有再次拿起相机,从工作中寻求慰藉,于炮火间找寻救赎……
《等待卡帕》向所有牺牲的通讯记者致敬,他们有男有女,每天都有可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失去生命,为了让我们其他人知道当我们安静地享用每顿早餐时,世界怎样开始新的一天。
作者简介
苏珊娜?富尔特斯(Susana
Fortes),西班牙作家。1959年生于西班牙北部蓬特韦德拉省。毕业于圣地亚哥大学地理历史系及巴塞罗那大学美洲历史系。2001年曾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教授西班牙语,并于旧金山州立大学开设文学讲座。目前定居于西班牙瓦伦西亚,教授新闻与文学。
苏珊娜的第一部小说作品《亲爱的科尔多?马戴斯》1994年赢得最佳新人小说奖。2001年,她以小说《沙地边界》获春天小说奖。2003年,她以作品《阿尔巴尼亚情人》获西班牙行星文学奖,该书随即迅速登上西班牙畅销排行榜,作品随即被翻译为多国语言。
苏珊娜的作品还包括有《邦帝号的灰烬》、《温柔与背叛》、电影笔记《再见,玩偶》、《劳拉的运气》等。《等待卡帕》于2009年出版后,获当年费尔南多?劳拉小说奖,次年获第二十届瓦伦西亚评论文学奖,并于2011年进入曼达拉切小说奖决选。小说同名电影将由迈克尔?曼执导,预计2012年上映。
罗伯特?卡帕生平简介: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匈牙利人,1913年生于布达佩斯,原名安德烈?弗里德曼,卡帕是他的笔名。他17岁时就立志要当摄影家。弗里德曼在中学时对政治极感兴趣,曾有意加入共产党,因此被政府当局盯哨跟踪,而家人也被盘问,弗列德曼不得不立刻偷渡出国,前往德国求学,在照相馆里做师傅的助手,就这样和摄影结了缘,三年后他到巴黎闯天下,并且制造出一位世界最著名的莫须有摄影家——罗伯特?卡帕。
安德烈?弗里德曼和他的女友姬达?塔罗在巴黎租了间办公室,号称是美国一位年轻富有的摄影师罗伯?卡帕的经纪代理公司。弗列德曼负责制造照片,塔罗则负责推销出去,每张照片要价一百五十法郎。这个价码三倍于当时最高的行情,然而硬是让塔罗给—一推销出去了。几个月后,市面形成了一股“卡帕热”,欧洲重要报刊都争相索取这位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大摄影家”的照片。不过,这个骗局终于被《视觉》(Vu)杂志拆穿了。就这样,安德烈?弗列德曼不得不以罗伯?卡帕正式亮相。
1936年西班牙内战时,卡帕在西班牙战场拍摄了一个战士中弹将要倒下,这幅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的作品以《一名士兵之死》、《中弹的士兵》、《阵亡的一瞬间》等标题发表,立刻震动了当时的摄影界,成为战争摄影的不朽之作,也成为卡帕的传世之作。和卡帕一起到西班牙采访的还有他的年青女友,德藉女摄影家姬达?塔罗。他们共同奋不顾身地出没于硝烟弥漫的战场,塔罗不幸死于坦克履带下。悲伤的卡帕,从此永远凝视关注着战场。他一生的摄影创作多取材于战争。他把照相机作为揭露战争的武器。卡帕说:“照相机本身并不能阻止战争,但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战争,阻止战争的发展”。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第二年卡帕与《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一同约定赴延安采访,但是了西安,受到国民党的阻挠,卡帕未能成行,当时他是抗日战争中唯一到中国战区采访的盟军战地记者。
1943年,卡帕来到非洲的阿尔及尔,拍摄沙漠,枪炮,死尸。1944年,他随联合国部队开辟第二战场,参加了在法国北部诺曼第的登陆战,拍摄了极为精彩的报道照片。
1946年,卡帕与朋友奇姆、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和玛利亚?艾伊斯奈尔组成了马格南图片社,在巴黎和纽约设办事机构。后来陆续加入一些其它著名摄影家,如美国的罗嘉,瑞士的比索夫等。在马格南图片社成立后的三十年中西方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发生大事,都有他们的摄影记者在场。他们以忘我的热情,甚至不惜以鲜血和生命深入到第一线去拍摄,为新闻摄影的形式和内容树立了新的典范。
1954年
,卡帕不顾亲友的劝阻,悄悄来到越南战场。他用照相机反映了《越南的悲剧》(卡帕的最后一幅作品题名),不幸误踏地雷身亡,时年四十一岁。
1954年6月25日,美国各晚报都登出卡帕的死讯。第二天《每日新闻》用大标题报道卡帕之死,纽约各地电视台,电台和时报也以极大篇幅刊登报道,一致赞扬他是一个最勇敢的战地摄影家。为了纪念他,世界上曾举办十三次卡帕个人作品展览,许多有世界影响的摄影书刊都介绍过他。卡帕的作品在美国,英国,法国出版过专集。
1955年,美国《生活》杂志和“海外记者俱乐部”设立了“罗伯特?卡帕金质奖”,用以鼓励在新闻摄影上有成就的摄影记者。
书籍目录
序:她等待属于自己的ICON
等待卡帕
作者手记
苏珊娜·富尔特斯访谈
章节摘录
有人记得,在一九三八年,那个与荷兰电影导演尤里斯·伊文斯一起来中国,担任其电影《四万万人民》的剧照摄影师的罗伯特·卡帕,在自己随身携带的钱包里放着一个名叫姬达·塔罗的女人的照片。在中国,他不时拿出这张照片示人,告诉人家,这是他的“费昂赛”(未婚妻)。只是他没有跟人家说起她已经去世。 姬达·塔罗,只是一个属于某个男人的女人吗?她只是令某个男人念念不忘的“费昂赛”吗?也许事实并非如此。只是,姬达·塔罗,在她死后八十年,才有机会以她自己的职业形象获得后人足够的关注。 如今,她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死于战地的女性记者。她不仅是文字记者,而且也是摄影记者。而摄影记者这个职业,在八十年前,更不是女性可以轻易染指的行当。在历史的云遮雾障中,人们更容易有意无意地忘记许多应该记得的事实。尤其是,她的那个比她年少三岁的情侣、新闻记者同行卡帕的光芒太过耀眼,转眼间,她竟然湮没无闻了八十年。 只是到了二〇〇八年,与那个口口相传的“墨西哥手提箱”出现几乎同时,姬达·塔罗的摄影作品图录与摄影个展分别于二〇〇八年和二〇一〇年出版与举行。二〇〇九年,更有西班牙作家苏珊娜·富尔特斯的传记小说《等待卡帕》出现。 为了说好小说主人公姬达·塔罗的故事,必须、也一定是要把她与卡帕放在一起写的。当然,作为这本小说的主人公的女性,也无法不与某个、或某些男性联系在一起被加以呈现。这事出有因,也理所当然。就像《等待卡帕》这个书名所提醒的,这看上去仍然像是一个女性以某种被动形态来等待一个男人的故事。但实际情形并不如此,而且小说也以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笔致告诉我们,塔罗在巨大的矛盾中,毅然走出了某个男人的有点不便言说的自私,最后成为了她自己。当然,从结果看,她付出的代价非常沉重。 卡帕来自匈牙利,一九一三年出生于布达佩斯(明年是他诞生一百周年),原名安德烈·弗里德曼。塔罗来自德国,一九〇〇年出生于斯图加特,原名葛尔德·波赫利拉。两人都在一九二〇、一九三〇年代那个动荡的时代里因为卷入政治而先后流亡巴黎。卡帕触犯了匈牙利的独裁者,而年长卡帕三岁的塔罗,则无法忍受纳粹的高压统治而去国。二战前的“花都”巴黎,是当时世界上吸引了最多的各国移民、尤其是欧洲移民的城市,其中包括了大量的犹太人移民在内。在犹太人移民中,不少又是欧洲反犹运动的受害者。因此,许多人实际上是难民。而且,巴黎也不算是个对移民友好的城市。也许任何有可能吸纳移民的城市都是如此。因此,移民的生存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 移民要生存,最初总有个如何起步的问题。对于文化背景复杂、语言多样的各国移民来说,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生存下来,是个大问题。有意思的是,当时的欧洲已经盛开视觉文化之花,供市民阅读的各式画报纷纷出现,画报与报刊对照片的需求也急速成长。摄影师这个职业,对于在文字语言上难以谋生以至出头的移民,似心忡忡,因为还没能拍到一张有价值的照片。 “我们必须靠得更近些。”卡帕说。 “好。” “我们只有两种选择。”他把地图摊在她面前,用一支手电筒照亮。“托莱多或科尔多瓦。” 在托莱多,煽动暴乱的莫斯卡尔多元帅①和拥戴他的一千名士兵,连同其家人、女人、孩子正监守在控制着这座城市的堡垒中。此外,他们扣下一百多名左派邻居作人质。共和党的部队一连好几个礼拜围攻阿尔卡萨尔堡垒,却一无所获。它坚不可摧。据说来自煤矿的一队阿斯图里亚斯人要投放炸药,他们在城墙下挖掘了两条放置爆炸物的通道,好以此打开一个入口。 在科尔多瓦共和政府发动了一次大规模进攻,想把该城从瓦莱拉元帅手中夺回来。当局每天都通报新战况。打一次胜仗的需要使得忠诚的部队已攻入城中的谣言散布开来。姬达和卡帕在仔细分析过局势之后,得出的结论是,那些投放炸药的弟兄应该还会在隧道里待很长时间。 他们选择了科尔多瓦。 卡帕还并不知道,在那儿等待着他的是那张他一生的经典照片。一个令他扬名的形象,将登上全球主流杂志的封面,那张照片将使他变作二十世纪真正的偶像。一张使他对自己的职业猝然产生彻骨仇恨的照片,或许这种仇恨是指向他本人的,因为自那一刻起所有的一切都面目全非:那名在布达佩斯街区成长起来的匈牙利男孩已不复存在,再也不会重新拥有二十二岁。 西班牙的战争还将延续漫长的三年,而世界大战的战火则会持续七年,由此后果又连带了更多战事:巴勒斯坦,朝鲜,印度支那……以及其他诸多充满厌倦与绝望的年份里,他在世界上各地的旅馆,靠在窗台上回忆。 战争中挤满了只能回头顾盼的人们。因为有时候生活转变了方向,个人只能想方设法对付。 那个晚上,马德里《声音日报》的记者克莱门特·西莫拉走进了那家位于格兰大道的奇科特酒吧,里面宽敞的窗户被土渣袋挡护起来,西莫拉一只耳朵塞着耳机,另一个耳机耷拉到下巴底下。他总是随身带一台矿石收音机,那是《国际先驱论坛报》的一个记者给他的礼物。这么做有点出于虚荣,还有点想处于世界最新潮流之巅的意味。那是个小小的黑色机子,调频指示板是绿荧荧的颜色。 在那家装修现代的咖啡馆,经常来光临的客人是民兵和作家,向所有人夸赞奇科特的鸡尾酒的外国记者,身着皮衣,抽淡烟的国际纵队队员,还有几个戴假珍珠项链,以老式方法化妆,抹着脂粉的年轻女子。所有人乱糟糟地围在这位经验丰富的记者周围,急不可耐地等待一个定论。 “该死的法国人!”他吐了口痰。 当天的新闻是法国政府拒绝给共和党政府提供武器。对于英国,没有人指望他们什么,然而,法国人是门挨门的邻居,入民阵线的兄弟政府。多丽丝·伊瓦露蒂,一位在索莫拉斯特罗矿区成长起来的巴斯克妇女,她的话依旧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她作为矿工的女儿和妻子,以那种浑厚的嗓音在巴黎市区冬季体育馆召开的最后①多丽丝-伊瓦露蒂(1895-1989),西班牙女政治家。曾任西班牙共产党代表。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西班牙内战的硝烟是卡帕和姬达声名鹊起的开始,爱情、战争与摄影标志了他们跌宕起伏的一生,他们将生命献给摄影事业,并先后牺牲于战场,他们携手共创了战地摄影史上最浪漫、最辉煌的传奇,而在她离去后,他唯有再次拿起相机,从工作中寻求慰藉,于炮火间找寻救赎…… 当我想到那么多杰出之人在这场战争中丧生,我觉得不管怎样,继续活下去不公平 --姬达·塔罗 在罗伯特·卡帕的时光里,枪声总是风景里永远的特征 --欧文·肖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本书一如任何战争体验,在我作为小说家的生涯当中代表了一个无法回归之处。我的一部分将永远驻留在那些血腥的年月,姬达·塔罗穿着睡衣甜蜜地从炮火轰击的梦中醒来 --苏珊娜·富尔特斯 “写些有关卡帕的人生的念头不止一次在我脑中打转,我觉得我们国家亏欠他,至少,欠一本小说,是欠他们两个人” --苏珊娜·富尔特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