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俄]列夫·托尔斯泰 页数:560 字数:360000 译者:汝龙
Tag标签:无
前言
这套中文简体字版“企鹅经典”丛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携手上海九久读书人与企鹅出版集团(Penguin Books)的一个合作项目,以企鹅集团授权使用的“企鹅”商标作为丛书标识,并采用了企鹅原版图书的编辑体例与规范。“企鹅经典”凡一千三百多种,我们初步遴选的书目有数百种之多,涵盖英、法、西、俄、德、意、阿拉伯、希伯来等多个语种。这虽是一项需要多年努力和积累的功业,但正如古人所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由艾伦·莱恩(Allen Lane)创办于一九三五年的企鹅出版公司,最初起步于英伦,如今已是一个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尤以面向大众的平装本经典图书著称于世。一九四六年以前,英国经典图书的读者群局限于研究人员,普通读者根本找不到优秀易读的版本。二战后,这种局面被企鹅出版公司推出的“企鹅经典”丛书所打破。它用现代英语书写,既通俗又吸引人,裁减了冷僻生涩之词和外来成语。“高品质、平民化”可以说是企鹅创办之初就奠定的出版方针,这看似简单的思路中植入了一个大胆的想象,那就是可持续成长的文化期待。在这套经典丛书中,第一种就是荷马的《奥德赛》,以这样一部西方文学源头之作引领战后英美社会的阅读潮流,可谓高瞻远瞩,那个历经磨难重归家园的故事恰恰印证着世俗生活的传统理念。 经典之所以谓之经典,许多大学者大作家都有过精辟的定义,时间的检验是一个客观标尺,至于其形成机制却各有说法。经典的诞生除作品本身的因素,传播者(出版者)、读者和批评者的广泛参与同样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必要条件。事实上,每一个参与者都可能是一个主体,经典的生命延续也在于每一个接受个体的认同与投入。从企鹅公司最早出版经典系列那个年代开始,经典就已经走出学者与贵族精英的书斋,进入了大众视野,成为千千万万普通读者的精神伴侣。在现代社会,经典作品绝对不再是小众沙龙里的宠儿,所有富有生命力的经典都存活在大众阅读之中,它已是每一代人知识与教养的构成元素,成为人们心灵与智慧的培养基。 处于全球化的当今之世,优秀的世界文学作品更有一种特殊的价值承载,那就是提供了跨越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理解之途。文学的审美归根结底在于理解和同情,是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与投入。阅读经典也许可以被认为是对文化个性和多样性的最佳体验方式,此中的乐趣莫过于感受想象与思维的异质性,也即穿越时空阅尽人世的欣悦。换成更理性的说法,正是经典作品所涵纳的多样性的文化资源,展示了地球人精神视野的宽广与深邃。在大工业和产业化席卷全球的浪潮中,迪斯尼式的大众消费文化越来越多地造成了单极化的拟象世界,面对那些铺天盖地的电子游戏一类文化产品,人们的确需要从精神上作出反拨,加以制衡,需要一种文化救赎。此时此刻,如果打开一本经典,你也许不难找到重归家园或是重新认识自我的感觉。 中文版“企鹅经典”丛书沿袭原版企鹅经典的一贯宗旨:首先在选题上精心斟酌,保证所有的书目都是名至实归的经典作品,并具有不同语种和文化区域的代表性;其次,采用优质的译本,译文务求贴近作者的语言风格,尽可能忠实地再现原著的内容与品质;另外,每一种书都附有专家撰写的导读文字,以及必要的注释,希望这对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会有一定作用。总之,我们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绝对不低的标准,期望用自己的努力将读者引入庄重而温馨的文化殿堂。 关于经典,一位业已迈入当今经典之列的大作家,有这样一个简单而生动的说法——“‘经典’的另一层意思是:搁在书架上以备一千次、一百万次被人取下。”或许你可以骄傲地补充说,那本让自己从书架上频繁取下的经典,正是我们这套丛书中的某一种。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 二○一一年四月
内容概要
俄国贵族涅赫柳多夫引诱了,姑姑家的婢女卡秋莎,她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后沦为妓女。在卡秋莎被指控谋财害命的审判中,涅赫柳多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过的女人,眼睁睁看着昏庸的法官判她流刑,他深受良心的谴责,决定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
涅赫柳多夫到监牢里探望卡秋莎,也遇到其他犯人,听到他们的经历和故事,慢慢察觉到在自己迷人、繁华的贵族生活外,世界充满压迫、痛苦和野蛮的行径,以前他是视若无睹的。他看见人们无缘无故被铐进枷锁、无缘无故被打、无缘无故被囚禁在地牢。这些片段犹如一格一格的底片在他眼前曝光。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描述了涅赫柳多夫试图帮助卡秋莎脱离痛苦的经过,并着重描写了他内心对于赎罪的挣扎。
这本《复活》是“企鹅经典”系列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年),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生于图拉省一个世袭贵族家庭,童年时失去父母。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学习,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51年,他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托尔斯泰一生的创作浩如烟海。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小说占据主要地位,其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三部长篇小说不仅是俄罗斯文学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此外,托尔斯泰还写了六量中短篇小说、剧本和自传体小说等。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书籍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分
走向西伯利亚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尽管好几十万人聚集在一块不大的地方,而且千方百计把他们居住的那块土地毁坏得面目全非,尽管他们把石头砸进地里,害得任什么植物都休想长出地面,尽管出土的小草一概清除干净,尽管煤炭和石油燃烧得烟雾弥漫,尽管树木伐光、鸟兽赶尽,可是甚至在这样的城市,春天也仍然是春天。太阳照暖大地,青草在一切没有除根的地方死而复生,不但在林荫路的草地上长出来,甚至从石板的夹缝里往外钻,到处绿油油的。桦树、杨树、稠李树生出发黏的清香树叶,椴树上鼓起一个个正在绽开的花蕾。寒鸦、麻雀、鸽子像每年春天那样已经在欢乐地搭窝,苍蝇被阳光晒暖,沿着墙边嗡嗡地飞。植物也罢,鸟雀也罢,昆虫也罢,儿童也罢,一律兴高采烈。惟独人,成年的大人,却无休无止地欺骗自己、欺骗别人,折磨自己、折磨别人。人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并不是这个春天的早晨,也不是上帝为造福众生而赐下的这个世界的美丽,那种使人趋于和平、协调、相爱的美丽;人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是他们硬想出来借以统治别人的种种办法。 因此,省立监狱办公室里的人认为神圣而重要的,就不是所有的动物和人都在领受的春天的恩情和欢乐,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是前一天收到的一份编了号码、盖着官印、注明案由的公文,那上面要求今天——四月二十八日上午九时以前,务必把三名受过侦讯且看押在监的犯人,一男两女,送到法院受审。在那两名女犯当中,有一名是主犯,必须单独押送。于是现在,四月二十八日上午八时,遵照那个指令,看守长走进了女监昏暗而恶臭的长廊。跟着他走进长廊的是一个女人,面容疲惫,鬈发花白,穿着制服,袖口上镶着金黄色的丝绦,拦腰系一根蓝边的腰带。这是女看守。 “您是来提马斯洛娃的吧?”她问,跟值班的看守长一起走到长廊上一个牢门跟前。 看守长哗啷一响开了铁锁,拉开牢门,顿时有一股比长廊上还要臭的气味冲出来。他吆喝一声:“马斯洛娃,过堂去!”说完,他又关上牢门,等着。 就连监狱的院子里也有新鲜的郊外空气,令人精神爽快,这是由风刮进城里来的。然而长廊上的空气却饱含着伤寒病菌,充满粪便、焦油、腐物的臭气,凡是新来的人立刻感到萎靡不振,心境郁闷。女看守虽然已经闻惯恶劣的空气,可是乍从院子里走进来,也还是生出这样的感觉。她一走进长廊,就忽然感到疲乏、困倦。 牢房里响起忙乱的声音,那是女人说话声和光着脚板走路的响声。 “我说,快着点,马斯洛娃,手脚麻利点!”看守长对着牢门喊道。 过了两分钟光景,一个身量不高、胸脯颇为丰满的年轻女人迈着矫健的步子走出牢门,很快地转过身来,在看守长身旁站住,她里边穿着白上衣和白裙子,外边套一件灰色长囚衣。这女人脚上穿着麻布袜子,袜子外面套着囚犯的棉鞋,头上扎着一块白头巾,分明故意让几绺鬈曲的黑发从头巾里滑下来。这女人整张脸上现出被长期幽禁的人们脸上那种特别惨白的颜色,使人联想到地窖里马铃薯的嫩芽。她那双短而宽的手和从囚衣的肥领口里露出来的丰满的白脖子都是这种颜色。在那张脸上,特别是由惨白无光的脸色衬托着,她的眼睛显得很黑、很亮,稍稍有点浮肿,可是非常有生气,其中一只眼睛略微带点斜睨的眼神。她站得笔直,挺起丰满的胸脯。她走到长廊上,微微仰起头,直瞧着看守长的眼睛,停住脚步,不管对方要求她做什么,她准备一律照办。看守长打算关上牢门,不料有—个没戴头巾的白发老太婆从牢门里探出她那张苍白严厉的皱脸来。老太婆开口对马斯洛娃讲话。可是看守长用牢门抵住老太婆的脑袋关上去,那个脑袋就缩了回去。牢房里响起女人的哄笑声。马斯洛娃也微微一笑,转过脸去瞧牢门上一个安着铁条的小窗口。老太婆在里边把脸凑到小窗口上,用沙哑的声音说:“顶要紧的是别说废话,要一口咬定你的话不改。”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复活》是托尔斯秦创作的最后的高峰,或许是最高峰,否则就是最巍然壮观的高峰,它那望不见的峰巅淹没在云雾之中。这部小说与《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不同之处在于情节紧凑,几乎没有离题的插曲。小说对人物的肖像刻画非常成功,观察深刻。堪称“毫不留情的,现实主义”。 ——罗曼·罗兰
编辑推荐
《复活》对沙皇专制制度和贵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做了无情的批判,暴露了俄国国家机器反人民的本质,揭露了俄国官办教会的欺骗性,否定了整个俄国的反动统治,《复活》描述了涅赫柳多夫试图帮助卡秋莎脱离痛苦的经过,并着重描写了他内心对于赎罪的挣扎。
名人推荐
《复活》是托尔斯泰创作的最后的高峰,或许是最高峰,否则就是最巍然壮观的高峰,它那望不见的峰巅淹没在云雾之中。这部小说与《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不同之处在于情节紧凑,几乎没有离题的插曲。小说对人物的肖像刻画非常成功,观察深刻,堪称“毫不留情的现实主义”。 ——罗曼·罗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