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声腔源流史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廖奔  页数:248  字数:179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戏曲声腔源流史》运用了大量文献资料和文物资料,对中国戏曲声腔之形成及发展脉络作了详细的阐述介绍。戏曲声腔源流的探讨,主要应该是音乐流变的探讨,但戏曲声腔旋律早已消失在历史的时空里面,后人研究只能利用文史资料,而没有音声资料。但戏曲声腔源流的探究又是如此的重要,它是戏曲史研究的根基与魂灵,没有它,一部戏曲史就会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何解释戏曲史上的众多悬疑之处?怎样廓清声腔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历史迷雾?

作者简介

  廖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原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研究员、教授、博导,著名学者,出版《中国戏曲发展史》、《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中国戏曲声腔源流史》、《中国古代剧场史》等著作20余种,主编《中华艺术通史o宋代卷》、“蓦然回首丛书”等数十种,发表论文、散文、杂文、诗歌、剧本、词赋600余篇(首)。先后获得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田汉戏剧理论奖等奖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南曲和北曲(宋、元——明中叶)
 第一节 南北曲的形成
 第二节 南北划地相角
第二章 南曲单腔变体勃兴(明中叶——明末)
 第一节 南曲单腔变体的产生
 第二节 南戏诸腔调述略
第三章 北方弦索腔种崛起(明末——清初)
 第一节 从弦索小唱到戏曲
 第二节 南昆、北弋、东柳、西梆
第四章 南北复合腔种形成(清初——清中叶)
 第一节 吹腔与梆子腔
 第二节 二黄与西皮
第五章 地方剧种的繁荣(清中叶——民国)
 第一节 地方小戏的兴起
 第二节 地方剧种腔系概观
附录:关于柳予声腔寻源的争论
插图目录
重版补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京腔六大名班的名字,今天已不能明确知道。见于文献记载而可信的,只有四个:一、宜庆班,二、萃庆班,三、集庆班。四、王府班。李斗《扬州书舫录》卷五“新城北录”下说:“京腔奉以宜庆、萃庆、集庆为上。自四川魏长生以秦腔入京师,色艺盖于宜庆、萃庆、集庆之上,于是京腔效之,京、秦不分。”李斗确切指明了宜庆、萃庆、集庆三班是京腔班。它们既然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魏长生进京以前称雄于京师,自然应该是上面六大名班里的成员。道光二十九年(1849)李有光撰《乡言解颐》,卷三谈京城优伶,曾说到:“时则有若宜庆、萃庆,昆、弋间以乱弹;言府言官(自注:京班半隶王府,谓之官腔,又曰高腔),节奏异乎淫曼。”也至少印证了宜庆班、萃庆班属于高腔。而清乾隆进士戴璐《藤荫杂记》则说:“京腔六大班,盛行已久,戊戌、己亥时,尤兴王府新班。”山戊戌、己亥时,即乾隆四十三、四十四年(1778—1779),这时王府新班的影响已经超过宜庆等三班之上,跃居为第一。王府戏班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这是不用说的,它能够在戏衣、行头、舞台装饰上夺得头等,在征聘出色艺人方面也自有其令人称羡的地方。王府戏班还有强大的政治力量,这一点从戴璐记载的一则佚事里充分表现出来了: 一次,湖北、江西两省在京同僚设宴,请了王府戏班去演戏助兴。戏班到后很久,生角迟迟才来。侍郎鲁赞元责骂他,那位生角想是心里不愤,“出言不逊”,于是鲁赞元大怒,打他一个耳光。谁想几天以后,我们这位鲁侍郎就被罢了官,理由是失了官员的身份和面子。山王府新班能够跃居头名,得力于王府的威势。但这件事一出,却又使它走向了反面。缙绅官僚们互相告诫,谁也不敢再请王府新班,这使它生意锐减。接着魏长生秦腔入京,市风转变,六大名班伶人竟至失业,王府新班也就从此一蹶不振了。 上海文瑞楼石印木《雨村诗话》卷十过录《燕兰小谱》“魏长生。条,与原文稍有不同。其中提到魏氏兴后,“京中王府、萃庆、大成、裕庆、馀庆、保合六大部,几无人过问。”有人据此认为京腔六大名班应该就是这里提到的六个戏班。这与上述有所不同,没有宜庆、集庆而多出大成、裕庆、馀庆、保合。但我觉得这条资料颇不可靠。

编辑推荐

《中国戏曲声腔源流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戏曲声腔源流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对戏曲声腔源流的系统梳理,虽已有大量成果,但不成体系,此书可补空白。
  •   看完书再来评价吧,应该不错的说
  •   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有材料,有深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