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4-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韦君宜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韦君宜文集(1-5卷)(套装共5卷)》主要内容包括:一过年、二她也有少年时代、三儿子走了、四在家馆里、五小姑娘自杀、六打官司去、七卖书的杂货店、八他们在打牌等。
作者简介
韦君宜(1917-2002),作家、出版家。文集共分5卷,包括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及回忆录、诗歌、编辑手记、日记等。其中已出版的著作有《母与子》、《思痛录》、《露莎的路》、《老干部别传》、《旧梦难温》、《女人集》、《似水流年》、《故国情》、《海上繁华梦》、《我对年轻人说》、《前进的脚迹》、《老编辑手记》,未出版的包括日记、工作笔记、诗歌及清华校刊上的文章。
书籍目录
一 过年二 她也有少年时代三 儿子走了四 在家馆里五 小姑娘自杀六 打官司去七 卖书的杂货店八 他们在打牌九 演戏风波十 中国会亡吗十一 到哪里去十二 出走十三 武汉的春天十四 黄鹤楼头十五 新创业十六 在快乐的日月里发生的十七 已退婚的女婿十八 第一次任务十九 她的家训二十 “我是兵”二十一 退伍者二十二 书店砸了二十三 旧垒来人二十四 白昼杀人二十五 乡镇隐士二十六 孝子离娘二十七 在敌人追踪下二十八 虎口寻儿二十九 苦守三十 被隐瞒的真相三十一 荒村的夜三十二 远望云山三十三 该解冻了三十四 回家问题三十五 起飞后记 露沙的路一 到了延安二 浪漫的婚姻三 在晋西北的日子四 第二次结婚五 “抢救”运动六 “坦白”七 在中央党校里八 生活在圣地九 奔赴晋察冀十 斗争“四阎王”十一 路在哪里后记 思痛录缘起一 “抢救失足者”二 解放初期有那么一点点运动三 我曾相信“反胡风运动”四 我所见的反右风涛五 “大跃进”要改变中国面貌六 “反右倾运动”是反谁七 一个普通人的启示八 缓过气来之后九 “文化大革命”拾零 (上)我这个走资派 (下)这些人的罪行十 当代人的悲剧十一 忆大寨之游十二 “取经”零忆十三 那几年的经历——我看见的“文革”后半截十四 编辑的忏悔十五 十年之后十六 记周扬 女人集清醒参考资料月夜清歌访旧奖品家训十五年后离离草一还乡老华工同伴女人畸人阿姨的心事三个朋友群众龙后记 老干部别传告状母女平常疑案洗礼夕阳赋教授夫人后记 旧梦难温弱者妯娌愤世者检查组的记录业余侦察记伏枥功罪之间我们的习惯试红妆招魂旧梦难温飞灰八岁半的小朋后记 似水流年寄不出的信告诉牺牲者的自白一段补白读《可爱的中国》后答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女孩子乘公路汽车旅行记一个炼铁厂的历史对梦呓的注解我们的老高忆西榆林忆郭小川写诗心中的楷模 ——参加邵荃麟同志追悼会归来纪念冯雪峰同志两村行天安门情思花明楼之行忆孙兰 ——为纪念“一二·九”运动而作后记 故国情金陵怀古三返延安故国情路遇柳暗花明又一村新人啊,你在哪里?寻找青春的聚会天津杂记忆南开 ——为母校南开校庆作阳朔秋游西德之旅陌生人蜡炬成灰 ——痛悼杨述纸墨长留负疚心 ——敬悼王翰、张清华夫妇她这一辈子 ——记我的四妹悼萧殷忆魏东明王翰传盲聋人写光明的书 ——介绍《我生活的故事》读《夜谭十记》随笔婚礼谈往八年行脚录后记 海上繁华梦海上繁华梦病室众生相饥饿之忆惨淡的北平“二二九”那一天纪念“一二·九”的几天五十年后访老师忆《文艺学习》女孩们的晚会一个革命人道主义的事业 ——访上海风城街道福利工厂并非发生在“走资派”身上的事房门口的绿病榻上的困惑我的心得我所认识的中国女作家我也说说大众小说我没有门道谈《金瓶梅》的文学性读《跋涉者》女人的文学 ——《妇女小说选》序《南渡记》漫谈给孙恂的一封信悼余修同志追念雪峰同志他走给我看了做人的路 ——忆蒋南翔我所认识的胡耀邦同志令亦可行,禁亦可止谨陈三愿我想当个个体户儿子的“冤案”延缓衰老随想小学“助教”的呼声我们都发横财了吗?应该敢提“俭”字天然相声访衣记再来宜昌京沪生活优劣论川行寄语老北京自己的“马大哈”故事祭郭清 ——录自一九三六年北平学生追悼郭清烈士大会八年行脚录还乡记后记 我对年轻人说 同时代人“大师姐”夏英喆“南开英才”毛桷她死得好惨 ——哭韦毓梅 附一向蒋美清算血债 附二女县长“求仁得仁复何怨” ——记烈士黄诚“学生头”何礼埋头苦干的出版家 ——陈翰伯琐记儒将张仲翰毁家纾难为抗日 ——记牛荫冠不该被遗忘的人 ——记杜绍西我的老同学王瑶忆齐燕铭我的妹夫黄云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缅怀在抗日战争中献出生命的“一二·九”运动战士我所知道的钱伟长杂家于光远他被“错划”以后 ——刘志云的厄运 名人和普通人在钱大姐身边成长记我见到邓大姐的琐事胡乔木零忆敬悼冯友兰先生我的老师——尹荃先生不能忘记的老师负疚帮助我的人抹不去的记忆 ——忆向阳湖畔十个无罪者 病中杂记童年生活琐记流亡的开始《应该敢提“俭”字》有姊妹篇两代人的婚礼我家的小保姆女诫周总理安排吃饼干回忆一个曾受群众欢迎的剧团忆老北京的早点北京胡同的名字北京街上的树忆延安的茶馆延安的时装我为穿衣挨批评波海楼的盛会我对年轻人说穿耳、缠脚和束胸孩子们怎么玩?忆南开我青年时代的愿望我曾经想自杀今昔选美关于选美“新潮”说说《文学故事报》文学的绿叶延安出版工作零忆从买书与卖书的怪圈想起的为宣传“大款”说一句后记 前进的脚迹妹妹的故事为什么和工农出身的老同志处不好?我更感到祖国的可爱我听到苏联同志讲思想性和学生们谈爱国主义的实践养孩子和进步党所照亮的路英雄的剖白稳步前进!长知识从花衣服的问题谈起后记 老编辑手记为人民当一名德才兼备的好编辑有感于编辑从事写作问题——《美的探索》序我们的选稿标准写给投稿文学青年的信好作品从深厚的生活中来从出版《生活的路》所想到的“高晓声双包案”写给一位作家的信老一代有什么难懂的呢?——为《一二·九漫语》出版题读一本评论集的心得活生生的英雄形象《将军吟》的出世《未完成的画》读后祝红灯《爱与仇》及其作者印象记《不尽长江滚滚来》编后记事《苗儿青青》读稿札记《银海红浪》读稿札记我的文学道路附录:编辑的素质、修养、职责和作风——韦君宜访问记后记 鸿泥集自序少年书愤少年习作清华园别天津登舟怀乡(二首)清华杂忆(十首)流亡宜昌忆清华悼孙世实(二首)闻岚县捷空室清野战地书怀以代家书夫子庙拾炭诗米脂之春在绥德延安春早又作“八一五”日本投降除夕晋察冀行军过云中山离延安别延安兴县塞上怀延安宁武怀道林管涔山初入河北境潜入北京潜还津偷渡界河还乡吟悼念刘光一九四九年开国大典作于天安门下参观巴库油田悼陈波儿一九五七年有感蝶恋花无题下放怀来告别怀来官厅谣重访怀来南行四首嘉鱼燕子窝悼世实旅居沙面夜观珠江有感安阳四·清重见纺车作向阳湖即事敬悼周总理敬悼毛主席邓公登台游七星岩敬悼荃麟访天津农场葡萄园及酒厂访天津农场牛棚玉楼春静眺倚窗记“一二·九”家——在老区被抢救后作痛悼蒋南翔 集外文存理论能拉住事实吗《中国大学生日记》由一本书看到——读《革命哲学》后小坑哀鲁迅第一道光我们能恋爱吗谈清华的静斋他第一次照像毕业以后将如何?——赠毕业队友中古风味的襄阳城陕北农村一勺那个村子工作好?——工作杂谈之一“手工业”和“机械工业”——工作杂谈之二悼纪毓秀——“一二·九”人物壮丁队化到童子军化——工作杂谈之三新娜拉们走后怎样和晋西青年朋友见面记一个前线刊物的诞生延安陷落忆延安从一个测验看区干部的理论与文化学习读《夏红秋》我怎样从看小说到学习社会科学“一二·九”回忆读《牛虻》为什么要大胆地放?编辑人员也有苦恼从《马路天使》引起的问题最后的访问——悼念作家李劫人《当代》发刊的几句话新形势下的文学出版工作美国的中国书热敬悼茅盾先生和美国同行们相处的日子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社回顾与展望关于文学与文化的经济体制关于出版物的经济效益问题忆延安的《中国青年》短篇创作气象新出版家的社会责任书市站柜台售书有感文学书刊当前遇到的难题读者想买的书买不到,书店想卖的书卖不掉关于发行工作未说完的话假如改革失败了 日记日记(1938年2月15日至11月26日)附录:韦君宜著作年表
章节摘录
一 过年 一九三五年的阴历除夕。天上飘着一点看不见的细雪毛儿,一下子就被弥漫天空的浓烟全熏化了。 崔家的年夜饭和春酒都已经备办好了,可还吃不上。——家里大少爷还没有回家。送到大房那边去的请春酒菜单,还没有得到大伯爷的审查批准,还得他说了话再加最后一道工。 过年,在苏北内地小城市的生活里本是件大事。穷人要躲债,债主要讨账,商家要结账盘点,伙计要回家享受一年仅有的休假。中产以上家庭的主妇也是家家忙,忙着办年饭请春酒。这差不多得算是各家主妇展览她们的治家能力的年终评比。除了自己家吃之外,还得请亲眷、请西席老夫子、请常来常往的医生、请商号里同人。大家都得把自己拿手的烹调拿出来。还有家腌的腊肉,自制的变蛋,总之是尽力张罗。然后由家里男人开出一张通红的知单,请亲友来咂嘴品评,是谁家的鲫鱼烧得好些,谁家的米粉肉油头大。 崔沈明贞坐在自己的卧室里。屋子的横头摆着一张黑漆雕花木床,冬季也吊着绸帐。这种木床是家家主妇必备的,连在室内放置的位置都是固定的。床上的雕花是主妇身份的标志。经常是雕刻着流云蝙蝠、岁寒三友,甚至有雕着全套《西游记》故事的。明贞这张床,虽没有那么工细,也雕着各色折枝花卉,得要专门站在床前欣赏才能看得清。床门边有床屉,床前有一对方凳,光是床,就成为一套。另加黑木柜一对,都是一色黑漆,这一般是主妇的嫁妆。明天过年准备去大伯爷家穿的一套宁绸棉袄、青绸布腰旧式百褶裙,已经取出来放在床前方凳上了。这几乎可以算是这地方寡妇家出客时的“制服”。另外还有非过年不戴的镶珠勒额。她身上却仍穿着家常的明华葛蓝袄裤,脸上也还没有扑粉。尽管听见厨房里刀勺直响,她手里还拿一本《唐诗详解》,靠在刚装上一个月的电灯前面看着。用惯的煤油灯依然擦得亮晶晶地摆在旁边,权充摆设。 “新太太!这瓶通红通红的洋酱到底怎样搁法呀?陈师傅问哩!”门外一个响亮的声音忽然闯进小屋。明贞一回头,见女工李大娘已经站在门口,一只油手在围裙角上擦着,另一只手还捏着大伯爷崔甫廷发下来的那瓶番茄酱。她是专做针线的大娘,饭平时是厨子陈永兴做,她不做的。但是今天要备酒,不同往常,她才下厨房,负责来向新太太请示。 明贞无奈,回答一声:“不用搁就算了,又问什么?”一面只得把书推开。 “新婶!我来辞岁了。”门外忽有一个男子声音。明贞连忙扔下书站了起来。进来的是一个三十五六岁的男子,身上只穿长袍,并没套上一般过年行礼穿的马褂。他见了明贞这个长辈,也只双手一拱,并不下腰行礼。明贞倒忙着沏茶点烟招呼大少爷。’他原是到号里来结账的。但坐下后,却一句也不提账上盈亏多少,说了几句过年的闲话,然后就从腰里掏出那张大红纸恭楷写的请春酒菜单,说:“爹过了目,说菜还可以,要弄两样细点心,最好苏州式的。不要老是鱼肉,村里村气叫外人见笑。”说罢便站起身来。明贞双手接过,嘴里答应,却再不问什么叫苏州式的。只说了句“大少爷走好”,送走了他,便回到屋里。 李大娘见人走了,又进屋来说:“这酱不放可不行。大老爷吩咐过的,这回请的客有位南京回来的程三爷,人家家里洋派!” 李大娘还是把那瓶又红又亮的东西拿在手里摇来晃去,两眼还炯炯地盯着她。明贞只得把书合上,站起身来,说:“好吧!我来!” 她从内室出来走到堂屋。这堂屋原是和她的卧室通连的,两明一暗。如今已经陈设好了。条几中央祖先牌位上的浮尘已经扫去,条几前面方桌上的杂儿古董东西也都挪走,方桌旁边圈椅上还准备好了一块年年此时都要出现的红拜垫。条几上放好锡蜡台和香炉,一对蜡烛也已横放在旁边了。气氛倒也有点儿肃穆。只不过却有两个孩子伏在大方桌上下棋。那个十三岁的男孩子还把大半身都趴在桌上,一只脚在红拜垫上,另一只脚蹬着刚擦干净的圈椅椅背,有点儿破坏了这份肃穆的气氛。这是明贞的女儿琼华和小儿子建华。建华正下得高兴,手里举着棋子喊叫:“你才下不过我!你们女校就没人下得过我!', 他的姐姐只比他大三岁,也不相让,嚷道:“呸,你看不起女孩子!你顽固!叫二哥回来骂你!” 明贞走过去,边走边喊:“建建,快些把棋收了,一会儿该你写‘包袱’了!” “我才不写呢!那是迷信!”建华仍然下他的棋,连头也不抬地回了两句。 “你写一写有什么要紧?这又碍不着你反对迷信!”明贞只得站住脚,想开导这孩子将就将就。 “怎么碍不着?”小建华可认了真了。他把棋子放下,一对大眼睛睁得圆圆地望着妈妈,理直气壮地大声反驳道:“把一些锡箔叠成纸元宝,和我们在小学做的手工玩意一样,装在纸袋里,再写上寄至酆都城崔家祖先什么什么人收,一袋纸玩意就变成银元宝,走阴司邮局到了阴司地府了!妈妈你不是听大哥、二哥都讲过,没有阴司地府,没有阎王爷。这不是迷信,什么是迷信?” “好了!好了!你不写算了!小琼来写!”明贞只得在小儿子振振有词的反驳前面让步。 “我也不写!”不想一向听话的琼华却也不干。撅着嘴说:“我要写了,回头叫大伯爷知道,又该不依了。”大伯爷是一向不准女孩子担任这“写包袱”的神圣任务的。不过,如果瞒着他,其实也不是混不过去。明贞晓得这是女儿也不愿意写,在找理由推托。她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好吧,你们这些小爷、小姑奶都不写。那难道我来写?我写又不行!”她轻轻地摇了摇头,又低下头叹了口气。孩子们却看不出她内心里在活动的思想,琼华就帮妈妈想办法道:“你还是回头等大哥回来叫他写!他才听话!” P1-3
后记
当我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想起一个真实的人。 她去世之后,田家英同志曾为她作过碑文。录如下: 女共产党人杨肖禹,江苏扬州人。笃信真理,教子革命,年四十八人中国共产党。尝毕其私蓄,为党兴办事业;殚其精力,为党掩护工作。爱子成仁而不顾,镣铐在前而不屈,险巨备经,忠贞若一。一九四五年来解放区,明年患脑溢血。方期愈可,再事辛劳,而药石无灵,终以不起。一九四八年八月卒于河北平山,享年五十又七。呜呼,大慈大勇,吾党范型。斯人不萎,含哀永念。所生四子二女,并两媳两孙,尽革命中人。长子本基,一九四。年被逮,不违母教,从容赴义。 田家英敬撰一九四八年十月 还可以录一首她自己一九四○年在国民党统治区写的诗,以见其人: 故乡 故乡的园柳是否在春风中荡漾? 亲友是否俱无恙? 暴日是否那样疯狂? 吃人的人是否还是照样? 这三年在大后方, 见多少青年, 有的是青云直上, 有的是堕落彷徨。 我的儿女都奔波四方, 他们都是为了劳动人民, 为民族解放奔忙。 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 站在自己岗位上。 我虽然年迈, 并不徒伤, 决不能让时代巨轮, 将我抛弃在路旁。 海燕不断在天空中翱翔, 忽然故乡消息来到后方: 他们说故乡的园柳依然在春风中荡漾, 他们说亲友俱无恙, 他们说暴日还是那样疯狂, 吃人的人可怜的像狗一样。 但海燕还是不断在天空中翱翔。 她这样一个老年女子,平生所为,可以说出乎常情以外,为那个时代那个身份的妇女所很少有。我想:她能够参加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而且为此做出牺牲,足以说明革命的巨大感召力。在知道了她的故事之后,就老想把它写出来。积此夙愿已经二十多年。而且在十年内乱之前已经开了一个头(即现稿的前几页)。但是终于搁置。首先因为,她的出身不好。那时写这样一个人物,必将招致“歌颂地主阶级”的谤议。而这是我所无力承担的。后来呢,在十年内乱刚结束之后就想拾起来,这时又有意无意地听到另外一种议论:社会已经走到七十、八十年代,一切过去被认为神圣的感情已属于过去的时代,现在要挖掘的是新型的人物,他们的真正复杂的内心。于是我有点踌躇,写这么个题材,人家是否会说我写的是简单的英雄传记?而且,我自己也同意这一主张:写过去也应当站立在现在去写,不应当限于老是回首往事。那没多大意思。可是,对于这个题材又怎么做呢?我不能强加于人物。所以又搁了几年。 到一九八三年我鼓勇写起来,——我也老了,我得还愿。写作中间感到相当困难,因为我和这个人物究竟也已不是同一代的人。我写的并非英雄传记,是小说。我力求从理解人物出发去写,而理解还是不够。只怕自己糟蹋了这个素材。 但总算是在这一年之内把它写完了,完了一桩心事。虽然很不理想。当此交稿之后,作为作者,还有什么可以对读者说的呢(大多数年轻读者和这个主人公可是隔了两代的人了)?我想说的就是:人生的道路是各种各样的,人的心思、志量、感情,也是各种各样的。读作品的时候请去了解各种人吧。不是一切时代一切人的思想感情都和现在的自己一致的。如果只那样想,恐怕有一点新的简单化。 当然,不是说我把这个人物写出来了。我写的也可能是从我的角度来看的另一种简单化。这个也没有办法了。 作者 一九八四年三月
编辑推荐
韦君宜,原名魏蓁一。女。湖北建始人。中共党员。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曾参加“一二·九”运动。1939年赴延安。历任《中国青年》编辑、总编辑,《文艺学习》主编,《人民文学》副主编,作家出版社及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社长。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顾问、第六届名誉委员,期刊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文联委员。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 《韦君宜文集》是她的小说、散文、随笔文学作品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