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王英志 编 页数:74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清代唐宋诗之争流变史》把清诗分为顺康雍(上编)、乾嘉(中编)、道咸同光宣(下编)三个发展时期,重点探讨每一时期唐宋之争的各自内涵,以及前后时期的异同和发展、变化,描述出其动态的发展过程。 上编在具体研究清初期究诗人的宗尚变化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论述唐宋诗之争所涉及的诗学思想,梳理此期宗唐、宗宋之风的发展历程。力图通过勾勒清初期宗唐与宗宋阵营的人员构成、力量对比,论述重要诗人和理论家在一定的诗学背景、诗学渊源、诗友交游与个人气质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唐宋诗宗尚观,考察宗唐、宗宋之风在清初诗坛的消长情况,来显示清初期唐宋诗之争的整体面貌与流变趋势。
书籍目录
总论上编:顺康雍时期唐宋诗之争流变史绪论:清代“唐宋诗之争”研究述评第一章 明清之际宗唐之风的流布 第一节 云间派的复古宗唐诗论及其广泛影响 第二节 王夫之、顾炎武的宗唐抑宋倾向第二章 顺治至康熙前期宋诗风的兴起 第一节 钱谦益唐宋兼宗开清代宗宋先河 第二节 浙派初祖黄宗羲大力提倡宋诗 第三节 《宋诗钞》与宋诗风的兴起第三章 顺康年间宗唐之风的发展 第一节 吴伟业与唐宋诗之争 第二节 中晚唐诗风的流传历程 第三节 明七子宗唐诗学在各地的沿袭和发展第四章 康雍年间宋诗风的广泛传播 第一节 汪琬等人对宋诗的接受及对唐宋诗之争的审视 第二节 叶燮《原诗》对唐宋诗之争的理论解析 第三节 查慎行诗的宋调特征 第四节 康雍年间的宋诗选本与宋诗风的传播第五章 康熙中后期唐音的兴盛 第一节 庙堂之上的宗唐抑宋 第二节 王士稹的宗尚衍变与“神韵说”的形成第六章 清初人选清初诗与唐宋诗之争结语中编:乾嘉时期唐宋诗之争流变史第一章 雍乾之际宗唐之风的再度盛行 第一节 反拨宋诗热潮,重奏盛世雅音 第二节 宗唐诗人对宋诗风潮的批判 第三节 沈德潜的宗唐学说 第四节 宗唐诗人的理论建树 第五节 取法唐诗者的创作风貌与成绩第二章 雍乾之际浙地法宋风气的蓬勃发展 第一节 雍乾之际宋风的流播 第二节 主宋与宗唐的对立 第三节 厉鹗等人对宋诗创作精神、风格与方法的继承 第四节 浙地杭世骏、全祖望等对构建学人诗理论的贡献 第五节 秀水诗群对黄庭坚诗风的接受第三章 乾隆前期融通唐宋思想的逐步升温 第一节 薛雪对拟古与优唐劣宋诗学观的批评 第二节 吴雷发对拟古格调的批判与无分唐宋论 第三节 李重华的折衷唐宋论与诗学批评第四章 乾隆后期至嘉庆朝唐宋融通思潮的空前高涨 第一节 融通思想普及时代的到来 第二节 讨伐异说,先破后立——性灵派无分唐宋主张的确立 第三节 袁枚“无分唐宋”说辨析 第四节 赵翼对唐诗美学风格与宋诗创作精神及方法的融合 第五节 张问陶的“五师”论及其对肌理派的批评第五章 乾嘉年间宗宋思潮的不断上扬 第一节 乾隆三十年至嘉庆末的宗宋热潮 第二节 精深细密之风与以学为诗 ——论翁方纲对宋诗的接受 第三节 宗黄之风的广为流播 第四节 乾嘉后期的学人诗潮第六章 乾隆后期至嘉庆朝宗唐之风的渐趋衰退 第一节 “吴中七子”等人对宗唐思想的因革 第二节 高密诗人宗法中晚唐之风及对唐宋诗之争的参与 第三节 其他地区寥落的宗唐之音结语下编:道咸同光宣时期唐宋诗之争流变史第一章 道咸同年间宗宋诗风的初兴 第一节 道咸同年间宗宋诗风的兴起 第二节 宋诗派对乾嘉宗唐末流的批判及对学人诗的倡导 第三节 桐城诗派的诗歌崇尚:诗学唐宋、以宋为主第二章 道咸同年间宗唐态势的衰微及宗唐诗人群体 第一节 道咸同年间宗唐诗风的低迷 第二节 江左宗唐诗人群体概说 第三节 闽粤等地宗唐诗人群体概说 第四节 湖湘派:对宋诗及宋诗派的反动第三章 道咸同年间融通唐宋思潮的持续发展 第一节 潘德舆折衷的唐宋诗学观 第二节 林昌彝的诗论:性情和学问并举,唐诗与宋诗齐平 第三节 何曰愈性情、理趣、才学三者并重及平和看待唐宋诗优劣 第四节 龚自珍兼取唐宋的创作实践第四章 光宣民初宗宋诗风的空前高涨 第一节 陈衍与同光体的兴盛 第二节 陈衍对学唐宗唐者的批判 第三节 同光体以宋为主、唐宋兼融的理论主张 第四节 同光体诗人多元宗宋诗趣 第五节 同光体之外众多的宗宋群体第五章 光宣民初调和唐宋潮流的不断上扬 第一节 张之洞的唐宋诗调和论:“宋意唐格” 第二节 李慈铭及其门生的唐宋兼融理论及主张:“八面受敌” 第三节 “诗界革命”派:超越唐宋诗之争,主张觅求新诗界第六章 光宣民初宗唐风气的日趋活跃 第一节 湖湘派后期诗人的宗唐取向及斥宋诗学观 第二节 宗法晚唐、反对宋诗的西昆派 第三节 湖湘派之外尊奉魏晋、六朝、盛唐诗人的诗学宗尚 第四节 南社之宗唐主流及其唐宋诗之争 第五节 光宣民初其他宗唐诗人群体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宋琬诗论的显著特征,是经历了从诗必盛唐到诗法中晚唐再到兼宗唐宋的嬗变过程。他的诗学主张嬗变与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尤其与他两次系狱有关。顺治七年(1650)和顺治十八年(1661),宋琬两次人狱,第一次入狱时间较短,而顺治十八年(1661)十一月入狱直到康熙二年(1663)十一月才得放出,对宋琬的人生产生极大影响。早期,宋琬严格地遵守七子派的诗必盛唐论。他在《赵雍客诗序》中论道:"夫诗之有初、盛、中、晚也,犹《风》、《雅》之有正、变也。运会迁流,作者初不自知,而其畛域判然如寒暑黑白之不可淆。自虞山之诗选出,而学者无所折其衷,其言日:‘诗一而已,无所为初、盛、中、晚也。’于是心耳浅薄之士,往往奉为蓍蔡,以平肤汗漫为容与,以便偎粗率为简易,以稗官埋说、里巷卑琐之音为典要。率天下而出于是,岂复有诗也哉!"明确反对钱谦益的唐诗不分期论。宋琬此说,明显是以初盛唐为高,对学中晚唐者讥笑为浅薄、粗率。在顺治十八年(1661)之前,宋琬对个人功名、对朝廷政治还是充满信心的,他继承了明末复古派的责任感、古典主义精神,宗尚盛唐诗,便是这种精神气质的表现。然而好景不长,顺治十八年(1661),宋琬以反清罪名全家系狱。其诗歌主张也由"怨而不怒"逐渐发展到"怨而近怒"、"怨而且怒",他开始接受以苦调、幽深为特点的中晚唐诗。其《初秋即事》云:"皮骨秋来强自支,愁中喜读晚唐诗。孤灯寂寂阶虫夜,秋雨秋风总不知。"他在狱中所作的《雨中读书》记录了读李贺诗的感受,诗云:"古人生我前,忧乐端非一……幽幽泣鬼神,往往托纸笔。当时每见嗤,千载遥相恤。我忧竟何如,辘轳井中繘。"又为王琦作《昌谷集注序》,通篇论述了韩愈、李贺等人诗中的骚怨精神,为李贺辩解道:"以区区奉礼之孤臣,上不能达之天子,下不能告之群臣,惟崎岖驴背,托诸幽荒险涩诸咏,庶几后之知我者。而世不察,以为神鬼悠谬不可知。其言既无人为之深绎,而其心益无以自明,不亦重可悲乎!"宋琬入狱后,历尽人世冷暖的感慨,胸中悲愤郁积,对李贺托鬼神以寄托怀抱的抒情方式有了很深的认同,评价可谓入骨。康熙二年(1663)出狱后,宋琬开始为时8年的流寓生活,备尝人情冷暖。康熙十年(1671),吴之振携带《宋诗钞》进京时,宋琬也在京师,与吴之振有交游,吴之振《送友人南归诗》中有诗写宋琬,又有《读宋荔裳观察安雅堂集题赠二首》其二云:"安雅堂中一卷诗,风流蕴藉是吾师。驱除王、李聱牙句,摒当锺、谭喻呓词。"对宋诗,宋琬主要师法陆游,《安雅堂未刻稿》有《舟中病齿效陆放翁体》,又有《读剑南集》一首云:"高人最爱孔巢父,佳句惊看陆放翁。" 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宋琬的诗学取向越来越宽,而且对诗言性情的本质特征认识越来越深入,尤其强调诗歌寄寓穷愁的功能。他认为"文章者,性情之枝叶也","人之性情必有所寄。无以寄之,则繁伤侘傺,蹇产于邑,如水之失防也,泛滥溃决,颓放而不能自止"。宋琬认为怨愤之情如果不寄寓于诗,会使人颓放委靡,无以自处。而这种怨愤之情必然是真实而强烈的,才能写出佳作。宋琬重性情,也非常强调诗如其人,有什么样的性情才能写出什么样的诗作。他在《竹巢诗序》中日:"人不奇,恶能诗!有意为之,弗可也。人有意而为奇,则且为颠、为放、为回惑、为披猖。诗有意而为奇,则且为诡、为僻、为诘曲、为支离。此殆有性情焉,非可强而致之也。"他反对"有意而奇",认为只有有不同常人的性情,方能写出自成一格的诗篇,说到底是强调性情之真,强调诗人的个性特征。 (二)诗歌创作 "南施北宋"的得名,并不以诗学,而是以诗歌创作成就。王士稹在《池北偶谈》中日:"康熙已来诗人,无出南施北宋之右,宣城施闰章愚山,莱阳宋琬荔裳也。昔人论《古诗十九首》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施五言云:‘秋风一夕起,庭树叶皆飞。孤宦百忧集,古人千里归。岳云寒不散,江雁去还稀。迟暮兼离别,愁君雪满衣。’此虽近体,岂愧《十九首》耶?……宋浙江后诗,颇拟放翁,五古歌行,时闯杜、韩之奥。"二人的诗集都曾请王士稹删定,王士稹可谓深知二人之长。
编辑推荐
《清代唐宋诗之争流变史》力图通过勾勒清初期宗唐与宗宋阵营的人员构成、力量对比,论述重要诗人和理论家在一定的诗学背景、诗学渊源、诗友交游与个人气质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唐宋诗宗尚观,考察宗唐、宗宋之风在清初诗坛的消长情况,来显示清初期唐宋诗之争的整体面貌与流变趋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