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枣随笔选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张枣 著,颜炼军 编选  页数:28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对这个时代最大的感受就是丢失。虽然我们获得了机器、速度等但我们丢失了宇宙丢失了与大地的触摸.最重要的是丢失了一种表情。我觉得我们人类就像奔跑而不知道怎么停下来的动物。所以对我来说.梦想一种复得.是我诗歌中的隐蔽动机我追求浪费和缓慢其他一切都不令我激动.都是悲哀。

作者简介

  张枣(1962—2010),湖南长沙人。先后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学院.获英语文学硕士学位。1986年赴德,后在德国特里尔大学获文哲博士学位,在图宾根大学任教。21世纪初回国,曾在河南大学任教,2007年开始在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任教。2010年3月8日,因肺癌在德国图宾根去世。在国内出版的张枣诗集有《春秋来信》、《张枣的诗》。张枣的诗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享誉海内外。张枣也是一名优秀的学者和翻译家,他谙熟德、英、俄、法等语言,翻译过里尔克、策兰、希尼、夏尔等诗人的作品。与陈东飚合译了史蒂文斯诗文集《最高虚构笔记》,还翻译两本德国绘本童话:《暗夜》《月之花》。他长期寓居西方,在大学从事汉语诗学及世界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出版有若干种外文学术和散文作品,主编过一本德汉双语词典,诗选集《空白练习曲(与宋琳合编)等。

书籍目录

枯坐 
“世界是一种力量,而不仅仅是存在”
自己的官方 
庆典 
略谈“诗关别材”
温洁与每个人的拜伦
销魂 
散文诗二章 
当天上掉下来一个锁匠
俄国诗人G.Ajgj采访录
诗人与母语
一则诗观 
艾略特的一首短诗:Morning at the Window
《普洛弗洛克情歌》讲稿
关于《长干行》及其庞德英译本 
谈谈叶芝短诗When You Are Old
秋夜的忧郁
《野草》讲义 
 《秋夜》讲评 
 《腊叶》讲评 
 《过客》讲评
 《一觉》讲评 
 《立论》讲评 
 《求乞者》讲评 
 《好的故事》讲评 
 《火的冰》与《死火》之间的写案关系 
关于当代新诗的一段回顾 
朝向语言风景的危险旅行
 ——中国当代诗歌的元诗结构和写者姿态
文学史……现代性……秋夜
访谈三篇 
 “甜” 
 环保的同情,诗歌的赞美
 诗歌与翻译:共同致力汉语探索
 ——欧阳江河、赵振江、张枣对话录 
Anne—Ka0诗歌奖受奖辞
译稿两篇 
 论诗人(里尔克) 
 论诗人(C.G.荣格) 
附 录
风的玫瑰——致张枣
张枣生平与创作
编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母语在哪儿?她就在我们身上,她就是我们,是我们挑起事件的手指,是我们面临世界的脸孔。对于个人而言,活着的母语从来就不是一个依附于某个地理环境的标志,是附体于每个人的。而我们是每个人。我们漂流异乡可能有五年了,十年了,百年了,或者我们今天才加人流浪的队伍,或许我们仍滞留在中国,在那个惯常被误认作是母语的腹腔之中,那儿母语在日常的喧嚣之中吞云吐雾,或者在黄昏的广旷中声嘶力竭,在那儿,我们的心不同样在流浪吗?母语请求我们歌唱,而在那儿,不依旧是“无声的中国”吗?对于一个永为异乡人的个人而言,母语是一支流浪的歌。她在我们心中。 “太初有言。”母语第一次逼视并喊出“山,水,鸟,人,神”的时候,古致翩翩,令人神往。词与物欣然交融,呼声中彼此相忘。真理同我们共同午睡。我们的神话以奇异的抒情方式开始:“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通过这一短促、自信、精确并且余音袅袅的口吻,我们那些早已失传的诸神在阳光朗朗的匿名的自叙中同时向我们昭示了我们诞生的秘密,大地、粮食、祖先、君王与我们的生存关系,并承诺了“百禄是何”那露珠般来自天空的祝福。我直觉地相信就是那被人为历史阻隔的神话闪电般的命名唤醒了我们的显现,使我们和那些馈赠给我们的物的最初关系只是简单而又纯粹的词化关系。换言之,词即物,即人,即神,即词本身。这便是存在本身的原本状态。存在清脆的命名抛掷出存在物和宇宙图景,那儿没有命名,那儿便是一片浑沌黑暗。为我们点亮世界的母语是我们生存的源泉。但母语在给我们足够活下去的光亮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作为人的最危险本质——我们对我们自身的觉悟。

后记

转眼间,张枣先生病逝已经一年多了。生活和死亡在继续,诗人与诗歌也在继续。《张枣的诗》出版后,我开始搜集张枣先生的散文作品。期间,一些动人的情景不时将我牵回逝去的时光:    2月28日,车过法兰克福,给枣叔发了短信说想去看他,半晌,他回信道:“换上桃花的心情,说话声音细中带喜,别再吵吵嚷嚷,嘿,我要睡了……”这是一位歌唱家朋友关于张枣先生最后时日的回忆。张枣发出上面提到的短信时,离他去世还有八天。    如果我们把八天放大为一段更长的时间,放大成诗人乃至我们所有人在世间的年华,那么,张枣先生这种面对死亡的言语姿态,正如他留下的为数不多的诗篇一样,无疑是言说存在的典范:对于生命的困境和苦难,最终采取赞美的姿态。他曾说,伟大的诗歌最终都是赞美而非抱怨。在死神即将降临之际,他依然不失喜乐的情怀,悠然叹息人生的短暂和病痛。    他的散文随笔,也是这种典范的呈现。比起许多诗人,张枣先生较少涉猎散文写作。他先后在德国改读学位和任教,留下了一部用德语写就的博士论文,一些用英语和德语写就的诗学论文和散文作品。颇有深意的是,他对用汉语写散文非常吝惜,记得他跟我说过,他只把汉语留给诗歌。我想,这远不是懒散和浪费的借口,而是一位长期寓居西方的优秀汉语诗人内心的流浪的写照;因此他留下的汉语散文不多,且多为“被动”之作。当然,即便是如此少的作品,不管是往事、记趣、诗话、闲谈和演讲,我们依然从中感到了诗人的“别材”。    诗歌与散文的关系,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张枣先生有言:“诗歌开始于散文停止之处。”按照语言学家洪堡的话说:“诗歌对那使它自己成为现实的东西无动于衷。”一位优秀诗人进行散文写作时,他得把诗歌之少,贡献给散文之多,得让潜藏于诗歌语言中的杳渺和空白,在散文语言中玲珑地现形。在这本小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努力。纵览张枣先生的散文作品,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如下优异性:在修辞上,他借重丰厚的西方语言文学素养和开阔的文化眼界,有意识地采集古典汉语中各种甜(张枣先生的诗学关键词)的元素,发明了一种文雅而精确的文风;在精神内涵上,他力图因地制宜地在生活中萃取出那些最不可思议的、最能安慰我们的存在的部分,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即寻找内在于生活的秘密庆典。    张枣先生人生履历丰富,生性萧散不羁,常着迷于食色趣味,作品也因此四处流散。经过多方努力,笔者将目前能找到的张枣先生的汉语散文随笔作品荟萃于此,其中包括散文诗、序跋、演讲稿、课堂讲稿、访谈和少许译文等。对一位向来都以少胜多的诗人来说,足以展现诸多面貌。特别值得申说的是,张枣先生在关于《野草》的文章和讲稿中提出一个新的新诗史观,他认为,《野草》而非《尝试集》才是现代汉语新诗的真正源头。    另外,书中还附上了笔者在编辑张枣先生的诗文过程中草就的一份简陋的“张枣生平与创作”(其中附上因后来才发现而未及收入《张枣的诗》的五首诗作),供有兴趣的读者了解张枣先生的大致生命轨迹和文学生涯。    在本书辑集完成之际,德国汉学家苏桑娜得知我在编张枣的随笔,慷慨发来她回忆张枣先生在德国的文章,文章由芮虎先生热心译成中文,他们赞成将之收入本书。苏桑娜深情而优美地记录了张枣先生在德国的诸多细节,为诗人之谊留下了精彩的写照。在本书编辑过程中,得到了柏桦、宋琳、刘淑玲、陈东东、北岛、冷霜、赵振江等师长前辈的倾力帮助;课堂讲稿由张枣先生在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陈立波、张光昕、郭爱婷、陈涛、陈斌斌、马婷婷、郭梦贝、王小兵等同学根据录音稿合力整理成稿,其中陈立波出力尤多,在他们的整理的基础上,笔者作了修订。本书之所以能及时出版,得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脚印老师的关心和支持。在此一并向为此书付出努力的师长和朋友们致谢。    因能力和学识有限,本人的编辑工作肯定有疏漏和讹误,恳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以推进张枣先生诗文作品版本的改进和完善。    颜炼军    2011年10月31日于杭州

编辑推荐

《张枣随笔选》是继《张枣的诗》之后,诗人张枣的又一本书。张枣人生履历丰富,生性萧散不羁,常着迷于食色趣味。《张枣随笔选》中张枣把诗歌贡献给了散文,让潜藏于诗歌语言中的杳渺和空白,在散文语言中玲珑地现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张枣随笔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2条)

 
 

  •   翻了又翻,看了又看,张枣是一位真正的诗人
  •   可以了解张枣生前的一些思想、文论,受益匪浅
  •   张枣的诗文,没什么可说的。。。
  •   近三十年来最精彩的诗学随笔。
  •   还没看,慢慢看。。我相信诗人的随笔一定写得好
  •   据说诗人的散文写得是最好的,正在看……
  •   为跟这样优秀的诗人同代深感幸运吧!为这样优秀的诗人早逝惋惜吧!还好有颜炼君君,有东东等,拜读
  •   中国诗人绕不过去的一位。
  •   正如喜欢他的诗歌一样。
  •   看了就知道为什么好
  •   只此一首镜中
  •   颇有可观处
  •   张枣的诗读得不多,但我喜欢读诗人的随笔.很棒!
  •   人民文学社张枣随笔选集
  •   朋友也是旅德回来的,要买这本书,她看了说一般。
  •   难得一见的佳作
  •   在这本随笔集里,张枣透露了太多诗歌秘密——既是他作为诗人的秘密,也是他自身诗歌的秘密。非常值得读。
  •   货有翻阅痕迹,无大碍。读了几篇,的确物超所值。
  •   很喜欢张枣的诗,配合诗集一起读。
  •   内容不怎么好,自己买得不好呗
  •   看了就知道为什么好。
  •   美的危險之旅正值盛年不幸離世可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