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悖论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张宏杰  页数:335  字数:286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当历史扑面而来    莫言    张宏杰的笔总是能如此轻松地割开时间帷幕,让那些本来离我们极其遥远的历史人物的气息甚至体温扑面而来:    吴三桂真正过人之处在于他的处事能力。他情商极高,善于感觉别人的情绪变化。不论什么场合,他都能镇定自若。在战场上,他表现出的勇气和沉着使他能赢得所有军人的尊重;而在社交场合,他的沉稳风度使他能够永远成为人群的中心……虽然年纪轻轻,又是名门之后,可他身上见不到一点儿纨绔之气,和任何人交往都是一派和颜悦色,彬彬有礼。    写历史人物就像写自己身边一个极熟悉的朋友,这种笔法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或者说,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张宏杰的作品之所以呈现出一些特别之处,原因就在这里。    张宏杰不是从政治、道德或者学术的角度,而仅仅是从人性的角度去接近古人。他不批判也不仰视,他只是报着悲悯之心,替他笔下的人物设身处地,悲欢与共。也仅仅因为此,那些在历代史书中伟大或者邪恶得光怪陆离的历史人物被他还原成了可以信赖的人,与以往的描述面貌迥然不同。    比如说,在我们心目中汉奸的代名词“吴三桂”三个字,经过壮观的剧场里,人性却有机会表现它平庸生活中难得展示的一面。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中,各种各样出人意料的事情都已经发生过了:改朝换代、家破人亡、非同寻常的诱惑与考验、传奇般的危机和奇遇。在张宏杰的这本书里,好像上帝为了分析出人性的每一种成分,他老人家进行了千奇百怪的实验:他把个性色彩反差极大的吴三桂、钱谦益、吴梅村一起放到明清易代的大背景下,看着他们不同的人格结构在共同的历史重压下如何抵抗、伸缩、变形、扭曲、断裂。任何一个小说家极尽想象力,也写不出这样精彩的剧本。这些剧目对上世纪70年代生人张宏杰来说是如此具有吸引力,所以他循着对自己性格和命运的关心闻声而来,来到了这里,做了这冷清剧场内的一个有心的看客。    张宏杰是个观察和记录的高手。他冷静细致的笔法,把人性的复杂、深奥、奇特、匪夷所思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原本熟悉的历史事实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新鲜而又迷人,让我们这些历史书页背后的观赏者触目惊心、目眩神迷、欲言又止。当历史扑面而来,我们只好在造物者的深刻面前一再确认自己的浅薄。

内容概要

  十五年前,文学青年张宏杰将历史散文《无处收留:吴三桂》投入邮筒,这是张宏杰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此后的作品,大都保持着此文所确立的纵横捭阖、杂交各种文体的“合金体写作”特色。  2000年1月,张宏杰出版了第一本《千年悖论》。《读史与论人:千年悖论》是《千年悖论》的大幅增补版。除了原有的“合金体”散文,如写曾国藩、慈禧、袁世凯、朱元璋、柳如是、顾眉等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文字之外,张宏杰还敞开心扉,回顾了自己的投稿生涯以及不同阶段的生命体悟,畅叙对自我、欲望、爱情、记忆等的看法,同时披露了数枚此前从未示人的童年和文学青年时期的照片。

作者简介

张宏杰,1972年生于辽宁。就职于渤海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等。即将出版的作品有《坐天下很累》、《饥饿的盛世》。

书籍目录

序:当历史扑面而来…………………………………………………………………………莫言
自序:我的文学青年生涯
人物
无处收留:吴三桂他既不是忠臣,也已不是孝子,命运撕掉了他所有的面具,现在,他只是一个因为女人而狂怒的男人。
意志力的化身:曾国藩经过一年多的乡居,再出山时,曾国藩如同变了个人。他斩关夺隘,没有被挫折打垮,反而本领大长。行动作事,由原来的方正,一变而为圆通。
女人慈禧她精力充沛,她热爱生命。她不像别的女人那样缺乏生命的热度,自甘于生命火焰有气无力地默默燃烧。!
1913年前后的袁世凯如果袁世凯在1913年死去,他会做为一个进步人物,一个****的政治家被永载史册。不幸的是,他又多活了三年。
为朱元璋画像当他终于削平群雄,登上帝位,由一个赤贫的农民而成为天下的主人时,他也没有表现出一点慌乱和底气不足。
事件
科举之路:千年悖论岁月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地流去,武则天那卢舍那大佛一般丰满安详的脸庞在历史之幕上逐渐模糊,山河渐渐变得冷落萧条。科举制一点点完善,稳定之后,又一点点地凝固,僵硬。最后,朱元璋出现了。
酷刑:残忍的游戏应该说,这是一种由探索、猎奇的健康心理与折磨、作弄的邪恶目的混合驱动的行为。而人类之使用酷刑,正与此类似。
从武勇到优雅:满族汉化史明末那出天翻地覆的历史大戏的结局实在出人意表。谁也没有想到,是穿着树皮鞋的满洲人从斜刺里冲上舞台,从演得如醉如痴的两大主角李自成和崇祯皇帝手里夺走了权杖。
神女生涯:柳如是与顾眉明未的秦淮河畔,是道貌岸然的中国历史没有遮好的一处隐私。
定居的成吉思汗它供奉的,不是成吉思汗的尸体,也不是骨灰,而是弓箭、马鞍和奶筒。
蒙古无边在草原的静默中,牧人依然在思考草为什么青了又黄了,人为什么生了又死了。
隐士们隐士们像传说中的翩翩白鹤优雅地盘旋在中国历史的上空。
慕古者说心中常会涌起一个怪异的冲动:穿上古代的宽大衣袍,骑上一匹马,在大街上缓辔而行,安然地收获满眼的惊诧,好奇和不解。
生命
所谓七十年代人而实际上,毫无疑问,我们还处于青春期末尾,精神上的几何裂变刚刚结束,心理地震余波未尽。
我是谁“我”的出现,意义不亚于宇宙在大爆炸中诞生。
记忆力那个时候的我对记忆力缺乏足够的尊重。觉得在智力结构里,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象出身高贵的贵族,不会轻易降临一个人的大脑;而记忆力,不过是个收收发发的壮劳力,属于蓝领,任何人都能拥有,出众的记性和发达的肌肉一样没什么了不起。
欲望所有的午夜叹息,所有的清高孤傲和逃避沉沦啊,所有不结实的花,所有船的残骸啊,你们不是毫无意义的。你们本身就是宇宙之中那个神秘旨意的组成,你们本身就是意义所在。
时间虚云说:“如果我该死在你手里,就请便吧!”
在爱情以外人们小心翼翼地计算之后,再投入,在进展过程中认真衡量仔细观察,随时准备抽身退步,置对方于一脚踏空的境地。
松赞林寺它是日常的,现在的,是藏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可少的东西,就象她们的厨房。因此洒在金顶上的阳光是安详的,心平气和的,无思无虑的。
灭蚊记只有蚊子,是游击战的专家,它惯于单枪匹马,行迹飘乎,取鲜血于狡猾自私的人类如探囊取物,颇有古代侠客遗风。空气没有痕迹,而蚊子已经飞过。
话语
别管我叫作家我喜欢落伍。我不喜欢跟着大部队前进。
“通俗历史”的“启蒙作用”更多的人不明白,为什么学财经的我把笔伸向了历史。
出书记(代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吴三桂的算盘打得很准,就在他在勤王的路上缓缓行进之时,三月十九日,农民军攻陷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用一根白绫,给大明王朝三百年的统治打上了一个句号。吴三桂得到这个消息时刚刚走到河北丰润,距京城尚有数百里之遥。他忙撤兵返辔,率领大军奔回山海关。这座依山傍海的雄关,将是他用来换取后半生前程的砝码。明朝的灭亡,使得这座关城已经姓吴了,他不知道这是他的幸运还是不幸。不过,他知道,这座关城不论是对李白成还是对皇太极都是沉甸甸的。他完全有理由相信,李自成会为这座关城开出一个大价钱。李自成会找上门来的。崇祯十七年四月,明朝覆亡后的第十天头上,李自成的信使到了。带来了封他为侯的檄书,带来了四万两犒师银子,同时,还带来了老父吴襄的一封信。一切都按照吴三桂的设想到来了,尤其是老父的这封信。皇帝已经死了,可是父母仍然在,这就是吴三桂在这个世界上堂而皇之地活下去的理由。忠臣是做不成了,因为他已经失去了效忠的对象;可孝子这冠冕堂皇的社会角色还可以继续扮演下去。他的行为照样可以获得社会伦理观念的认可。父亲的信说得多么有理:……今尔徒饰军容,逊懦观望,使李兵长驱深入,既无批亢捣虚之谋,复无形格势禁之力。事机已失,天命难回,吾君已矣,尔父须臾!呜呼!识时势者,可以知变计矣。……我为尔计,及今早降,不失封侯之位,而犹全孝子之名。万一徒恃骄愤,全无节制,主客之势既殊,众寡之形不敌,顿甲坚城,一朝歼尽,使尔父无辜受戮,身名既丧,臣子俱失,不亦大可痛哉!是啊,大势已失,天命难回,国家已亡,家族仍在。父母家小还有那日夜思念的陈圆圆都在李自成的手里,为了父母的生命牺牲自己的名誉情有可原,顺理成章。在大明他是平西伯,到了大顺他就是归命侯。寇贼杀了皇帝,寇贼就成了皇帝。从行脚僧起家的朱元璋可以做明太祖,那么同样用血汗挣得天下的李白成为什么不能顺天应命抚驭万民呢?现在,吴三桂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抛弃一直虚掩在身上的忠臣的外壳,不过里面还有一张孝子的面具,可以用抵御社会正统价值评判系统的正面杀伤。在命运的逼迫下,吴三桂的生命欲望就像一只见不得光的软体动物,急匆匆地从一只外壳迁入另一只外壳。吴三桂点齐兵马,把山海关交给大顺农民军,踏上了第二次西进的征途。命运却同他开了一次让他无比尴尬的玩笑。走在西进之路上的吴三桂虽然心中还有点紧张,但是心境和第一次入关毕竟大大不同了。他不断幻想着到京城之后会遇到的盛大欢迎场面,不免有几分激动。李白成也许会亲自迎接,所有新朝权贵都会出席接风宴会。封侯建府,钟鸣鼎食,他在大顺王朝可能前程更为远大……毕竟,他送给李白成的这份礼物不轻啊!可是,四月五日,当吴三桂来到永平以西的沙河驿时,突然遇到了从京城里逃出来的家人。这个家人因多日逃亡形同乞丐,一见到吴三桂就痛哭失声。原来,大顺军入城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追赃助饷,剥夺高官显宦们的家财来解决财政困难。吴襄虽有招子降顺之功,也不能例外。昔日巨富的吴府现在已被搜刮得空空荡荡。吴三桂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半天沉吟不语。他没想到李自成竟然送给他这样一份见面礼。看来他的如意算盘打的也不是太准。可是,自己已经走到这一步,没有回头路了,也许他到了北京可以摆平这些。突然,他想起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陈妾现在怎么样?”家人告诉他,陈圆圆现在已经是李自成驾下“权将军”刘忠敏的人了。轰的一声,那些美好的幻想在吴三桂眼前彻底崩塌了。吴三桂像被人当众打了一顿耳光,原本白皙英俊的面庞一刹那涨得血红血红。他觉得自己的头好像涨大了一倍。三十三岁血气方刚的吴三桂简直不能相信这样的奇耻大辱会劈头盖脸落到自己身上。好一群流贼,他把山海关拱手而献,他们却夺走了他最心爱的女人!什么封侯之赏,什么犒师银,都是敷衍,他们分明把他吴三桂当成了玩物!有生以来,没有人这么污辱过他!吴三桂一把拔出腰间的佩剑,刀光一闪,面前的桌案已经被劈成两半。“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吴三桂出屋上马,调转马头。三万大军像一头发怒的雄狮直扑山海关。守城的农民军还不知是怎么回事,已被袭杀殆尽,而闻讯应援的白广恩部,刚刚接近关城,也遭到痛击,竟然全军覆没。在战场上,很少有人能成为他的对手,尤其是在他狂怒之际!一场激战之后的山海关出奇的寂静,吴三桂一个人坐在大厅之上,没有任何人敢进来。他既不是忠臣,也已不是孝子,命运撕掉了他所有的面具,现在,他只是一个因为女人而狂怒的男人。在狂怒过去之后,他发现自己真的无家可归了。

后记

出书记    一    到现在,我已经出了N本书。虽不能说著作等身,但也可以说是著作等脚脖子了。    想当初,还处于因为在“纯文学”期刊(也就是韩寒所说的供作家们手淫的角落)上露个脸就兴奋得不行之际,还没有想过要出书。出书,那是多么神圣的事啊!我们的老祖宗教导过我们:“敬惜字纸。”过去是不许撕书擦屁屁的,据说,如果谁那样做了,到了阴间,就要罚他把那页粘了尼尼的纸吃下去……小时候我和人辩论的时候,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书上说的”,话如果印到了书上,那还能有错吗?能够出书的人,那能是一般人吗?    1999年我到北京出差,因为刘元举先生介绍,认识了时事出版社工作的祝勇。他读了我的几篇文章,大惊失色,叹曰:呜呼怪才也!(据祝勇同志回忆,读过我的大作的当天晚上,他夜不能寐。他夸张地说:“他的作品仿佛使我受到棒喝,使我一连度过了几个不眠之夜,甚至几次通过电话与友人分享阅读的巨大快感。”)遂问我,给你出本书,行不?    能不行吗?狂喜。我把2000年以前的几乎所有长一点的作品都放在这本书里,才勉强凑够一本书的厚度。书的内容也不统一,有历史人物,文化随笔,也有纯文学类的散文。祝勇要在2000年1月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把书印出来,时间只有一个月了。我业余时间全部用于选择文章,安排顺序,撰写目录提要……忙得心花怒放。然后就天天盼着见到书。不断地想,今天封面设计该出来了吧?今天该进印刷厂了吧?今天该装订了吧?真恨不得搬到印刷厂车间去住。    不到一个月,书出来了。《千年悖论》。虽然封面做得如同一本业余教材,虽然稿费只有每千字三十元,还是感觉很爽。二十八岁就出了一本书,真是有为青年!在这本书的《自序》中,我这样表达自己的惊喜:    上小学时,我的作文总是这样结尾:到了2000年,我们将……那时候,2000年仿佛是一个传说中的数字,永远不会到来。不提防在寻找生活位置的忙忙碌碌中,这个神话般的日子翩然降落,真让人一时有点措手不及。正好,在2000年立足未稳之际,我将几年来的散乱文字收成一本薄薄的书,算是对少年时无数空洞许诺的一个交待。    唯一不满意的是,书的封面设计得太失败了:明黄色,书名是红色宋体,腰封是“新生代挑战余秋雨”。封面上印着一把椅子,因为设计者张清先生认为,“论”者,坐着谈论之意也。祝勇的意思也许是想把它弄成一本畅销书,甚至是超级畅销书,期望它最好卖得比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系列还要好。但是苦于他和时事出版社都没有做畅销书的经验,所以就弄成了这样一个怪异封面。    出第一本书的感觉是,出书原来是这么简单的事啊!    二    出第二本书,才知道出书的艰难。    那是2002年初的时候,云南人民出版社发行部负责人项万和来电话,说他在《天涯》上看到我的几篇文章,想给我出几本书。    注意,是“几本”书!    项万和说,云南人民出版社有着强大的发行能力,吴思的《潜规则》在他们社已经发行到了十八万本。项万和说,我对你的东西充满信心,你写得比吴思好(吴思老师,这是项万和说的,和我无关)。我们准备把你手头的东西收拢收拢,连续推出你几本书,再配以适当的宣传炒作,一定会火!    乖乖,那还等什么?把我所有存货都打包给项老师发过去,并且和云南人民出版社签了阶梯式版税的合同。项老师那边开始编稿,校对,商量着请吴思写序。为了证明他们社的实力,项老师还请我在北京和吴思老师一起吃了个饭,饭局上用随便提到的口气通知吴思老师:你的书又加了五万册,版税过几天就付。    这次可真得浮想联翩了。搞不好,我真要成为“知名作家”了。是不是有必要练练签名呢?至于版税,按项万和的推测,是可以买辆车了。买什么车呢?我得开始琢磨了。不管怎么样,我终于可以给那些见面总问我下一本书什么时候出的人一个准确的答案了:明年年初。大家都说,出了记得给我留一本!    然而,预定出了N本之后,大事不好。先是吴思老师的《潜规则》被点名。接着,项万和老师打来电话,出版社成立了审稿委员会。    又过了一个月,项老师又打来电话:审稿委员会请了一个退休的美编(审稿委员会全部由退休的政治上可靠的老同志组成,至于为什么请美编来审我的稿子,不知)审读我的稿子,从中发现无数条不符合历史教科书的观点。因此,枪毙!    最让我难过的还不是买不成车了,而是无法向那些等着读我书的朋友交待。不过,想到自己码的字居然能威胁到国家的安全稳定,也感觉自己挺了不起。    那怎么办?辛辛苦苦编出来的稿子,不能就这样废了啊!怎么办?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找来自己平时喜欢读的几本书,查到编辑的名字,在2003年初把打印出来的书稿一份份发出去。也许这些伯乐正愁遇不到千里马呢!    那时我还不知道有“民营出版机构”这么回事,寄出去的都是传统出版社。等了半年,寄出去的五份书稿有四份音讯皆无。只有上海的一个老编辑认真地回了信,称我的作品有一定基础,但尚未达到出版水平。他鼓励我继续努力下去,不要放弃,再写个十年八年,有志者事竟成!    但是我等不及十年八年了。好在想起《千年悖论》出版后,天津百花的副总编谢大光老师曾经向我约过稿子,虽然知道我的东西不太适合百花作为纯散文类文学作品出版,但走投无路之下,只好投奔他了。于是2004年初,在百花出了《另一面:历史人物的另类传记》。但这本书当年成了百花卖得最好的新书之一。几年后,《明朝那些事儿》出版后不久,作者当年明月打来电话,说我的这本《另一面:历史人物的另类传记》他是站在书店里读完的,这本书激起了他对明史的兴趣。    三    想当初第一本书出来时,第一件事就是四处告诉人我出书了!那口气就好像是一个青蛙到处嚷嚷我生了个大象。自己感觉是天大的事。人家还没开口要,自己已经把书递过去了。很矜持地不愿题字,觉得题字是一种很俗气的行为。要题的话,根据对象的不同,字斟句酌地写上几个,写得最多的是“随便翻翻”……    后来书出得越多,开始感觉到送书的压力了。以前见面是“送哥们一本”,现在不知道从谁开始,开口变成了“给哥们弄一套!”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要我给他带一套煎饼果子,其实他的意思是把我自从出书以来的所有作品一样送他一本,有的后面还要加上注:“不是我要,是我的朋友要,他听说你是作家,知道咱哥俩不错,非让我整一套!”那神情就好像进了家,脱了鞋,上了炕,招呼老高婆子:“给我捞俩王八烀上!”或者是进了庄稼院,开口就喊:“二大爷,上园子给我掐两筐黄瓜,我带回去给城里的哥们尝尝鲜!”毕竟是自家地里产的东西,满园子都是。虽然不金贵,但是吃个新鲜,吃个亲切,吃个泥土的芳香,这份感情,怎能拒绝?这是朋友给你长脸,说明人家拿你当盘菜啊!    不过我没法“整一套”。因为我最早出的两本书,不但书店里早就没有了,我家里也没有存货了。    十二年后重出这本增补版《千年悖论》,有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如代序中所说,以此作为对自己文学青年生涯的怀念。    还有一个,我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之后的书发行量比较大。而《千年悖论》和《另一面:历史人物的另类传记》的发行量都比较小。到今天,还偶尔有读者问我,《千年悖论》在哪里能买得到。所以,读过我后面作品的读者,也许偶有些兴趣翻翻我以前的东西。    这本书中的大部分东西,都是原来《千年悖论》中所有的。从《另一面:历史人物的另类传记》中抽取了《女人慈禧》和《1913年前后的袁世凯》,还将《另一面:历史人物的另类传记》中莫言的序用于此书。另外,又新增加了《欲望》、《记忆力》、《灭蚊记》、《松赞林寺》、《在爱情以外》等五篇“文学味儿”的散文。    编这本书时,我尽量避免收入《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和《中国人的性格历程》中用过的篇章,以免重复。但是由于《中国人的性格历程》中《从武勇到优雅:满族汉化史》一篇,是文学和历史的典型杂交品,所以用它取代了《回首爱新觉罗们》,收入这本书。另外一个不可避免的重复是《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用过的《无处收留:吴三桂》,是我“文学青年生涯”中有代表性的一篇,所以再次列为首篇。向读者们表示抱歉,这次仍不能避免几本书之间篇目重复之病。粗粗翻检一下,发现这些旧文中偶有错误。但时间紧张,来不及从头到尾细校一遍,这是另一抱歉处。    最后,借这个机会,感谢那些帮助过我关心过我的人,比如从未谋面的文能先生,以及我在代序中提到的所有师友。    2011年12月18日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河北保定的军营中,我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图书管理员,培养起了对历史书籍的阅读兴趣,但是从那时起到现在,我很少读到什么历史读物能像张宏杰的这些作品一样给我带来这样大的阅读快感。    ——莫言

编辑推荐

《千年悖论:张宏杰读史与论人》中的这些文字,当然时时闻到青涩味道。虽然它的“宏大叙事”中时而露出声嘶力竭,虽然它总是采取俯视的全能视角,虽然它时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做作,但是其中灌注着力量、激情和理想。在这些青涩的文字中,我能感觉到自己彼时的单纯。感觉到奔涌的生命能量,感觉到自己当初用大铁锤去砸蝴蝶翅膀的雄壮。看前《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时期的张宏杰,听张宏杰讲述自己曾经的文学青年生涯!读《千年悖论:张宏杰读史与论人》,让人深刻感受历史人物的跌宕命运,巧妙地超越了“好人与坏人”的道德评判,给读者讲述了一批血肉“男儿”的复杂内心。

名人推荐

在河北保定的军营中,我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图书管理员,培养起了对历史书籍的阅读兴趣,但是从那时起到现在,我很少读到什么历史读物能像张宏杰的这些作品一样给我带来这样大的阅读快感。 ——莫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千年悖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4条)

 
 

  •   这本书收录的是张宏杰早期的作品,都是一些比较短的文章。据说刚开始出书时,有出版社以“小余秋雨”来形容张宏杰,以突出张宏杰作品中“文化散文”的味道。别说,从这本书中还真能读出点余秋雨的味道。张宏杰自己也说,并不讨厌余秋雨的文章。而且,现代“文化散文”的开山鼻祖,还就得说是余秋雨。张宏杰前期的文章,就像是小河流水一般,流淌出的是一些片段般的文字和感受。可以说,这个时候张宏杰心里已经有了很多“存货”,尚处在一点点往外倒的阶段。有了涓涓细流,后来再形成大江大河就是顺利成章的事儿了。不过我得说,本书后面部分有一些很文学的文章,我都跳过去了,不是张宏杰写得不好,而是我更喜欢看他与历史相关的文章,就像这本书的题目————读史与论人,并且将那些我们早已想当然的理论全部打翻成“悖论”,然后再一点点讲得人心服口服,这就是张宏杰的过人之处。
  •   是《千年悖论》和《另一面:历史人物的另类传记》的合集。第一次接触张宏杰的书,就为之折服,后悔现在才看到。是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观察手记,用冷静细腻的笔触,把人性剖析得淋漓尽致。对吴三桂、曾国藩、慈禧、袁世凯、朱元璋等洞察清晰,鞭辟入理,看到过瘾时,却戛然而止了。对一些历史事件和现象更是入木三分了,好书值得一看。
  •   张宏杰读史与论人张宏杰读史与论人
  •   书很新,而且很吸引人!说实话我从来没有读过张宏杰的作品,不过看到网上对此评论不薄变恨了狠心买了。书到了我变迫不及待的阅读,立马便被里面的内容吸引。无论论人还是论史都能给你一个全新的认识,让人有不一样的收获。
  •     莫言在《当历史扑面而来》(本书序言)中,在赞扬了张宏杰具有贴近历史人物的想象能力以及再现他们的精神世界的高超技巧之后,写到“这些剧目对上世纪70年代生人张宏杰来说是如此具有吸引力。”其实,这句话并不应该是写张宏杰一个人的,而是应该是写个整个“70后”的,因为对着一代人来说“关心历史其实是关心自己”(张宏杰语)。
      
      如果说,张宏杰作为一名作家,莫言作为一名评论家,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视角的话,那么本书的编辑则通过对张宏杰创作历程的关注,使得这本书成为了70后一代人成长的缩影。
      
      这本书按照内容分为了“人物”“事件”“生命”“话语”四个部分)。前两个部分的内容是张宏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重塑,他鲜活地再现了吴三桂、曾国藩、慈禧、袁世凯等人的精神世界,改写了他们身上的单一的标签;他也沉痛的表现了对科举的压抑,对酷刑的震惊,从而体现除了专制制度下的扭曲与残忍:他以怀旧和钦敬的心情再现了对古人勇武、高雅与坚强的追思……然而,这本书如果只停留在在这两部分的话,并不足以打动人,因为前面这些内容,虽然张宏杰付出了极大的热情,表现力十足,但却很容易被划入通俗历史演绎和历史散文的范畴,而后面的“生命”和“话语”的出现(以及前言后记的补充)后,整本书的风格为之一变,前面的内容成为了“个体生命”对历史的追溯与重现,然而这个个体却是有着群体意义的个体,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跨越了一般性文学著作的行列,成为了既可以反应张宏杰这个个体的心路历程,又可以用来管中窥豹的“70后”这一群体的成长记录!
      
      
      在《所谓70代人》一篇中,张宏杰描绘了一群,一方面看似老于世故,一方面有些涉世未深的一代人。的确,这一代人是缺乏文化底蕴的一代,他们是受连环画、长篇评书、电影录音剪辑影响的一代人。他们是由采风报、故事会、今古奇观、通俗小说报培养起来的一代人。他们是经历了由“砸方宝”“打砍仗”到“砸地鼠”“打CS”的一代人。他们是以前用小刀在游戏中分割土地书写“天下太平”,现在在虚拟的现实中用手指切水果的一代人。然而,在这一代人的记忆中,残存着质朴的狂热与执着,残存着穷困中的节俭与苦怨,残存着“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的失落与迷惘。
      
      “在中国历史上,我们这一代人头一次不赋予自己的生存以高尚的目的。”
      
      这句话,在直陈事实之外,也透漏出一丝内心的悲凉和遗憾,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被解读为“无根的一代”或是“漂泊的一代”。这一代人处在了一个文化价值的过渡期,僵化的思维虽然被打破了,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僵硬的知识依然残存,在这种冲突之中,“我们这一代人”以充满焦虑与疑惑的目光重新审视着这个世界、重新审视历史、重新认识自己,以期寻找到那些属于自己的文化之根来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关心历史其实是关心自己”!
      
      “我们这一代人”在懵懂无知中飘过了文革前后的狂热与挫折,在下海的大潮中只是充当了少不经事的看客。当“我们”试图有所作为时,却发现自己往往纠结于善与恶之间的选择,面对道德,“我们”既想坚守却又想独善;面对钱财“我们”既想淡然却又想不甘于贫困;面对欲望,“我们”一方面试图压抑,另一方面却又幻想其尽情爆发,“我们”没有“60后”的果敢,也没有“80后”的灵活……
      
      “我们”就是这样的一代人。
      
      我们经历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但我们却在有意无意之间充当了时代的旁观者。我们试图从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中,给自己定位,不是因为我们要找到迷失的自己,而是因为这是我们参与这个时代的方式。
      
      虽然“回忆过去”略带年华已逝伤感,但这却是“我们这一代人”参与时代建设的行走方式——一种属于“70后”的独特方式。
      
  •   70年代的作家中,张宏杰是个写史奇才。
  •   张宏杰老师的作品读起来真的是相当不错,我已经看了好几本了
  •   张宏杰和我是一个城市的,一直没有读过他的书。书到了以后,我看到亢奋。
  •   张宏杰的书实在太棒了,实在是颠覆了我对那些历史人物的认知,震撼,而且写得非常好
  •   买了张宏杰的好几本书 很好 强烈推荐
  •   写历史和自己的历程,思想深刻,有启发,张宏杰一直是个好手,受益。
  •   张宏杰老师分析过往太深刻了,感受颇多,赞一个
  •   很好!张宏杰的书依旧很给力!!!
  •   作者的书大部分都买了,张宏杰的作品越来越成熟,可读性也越来越强。
  •   张宏杰的书文字行云流水,人物生动鲜活,慢慢收藏研读中!
  •   张宏杰的书本本都精彩
  •   张宏杰的书,都值得一看。
  •   一直很喜欢张宏杰的书,刚刚到就看,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好书!
  •   大学毕业十年了,早已忘记了阅读的感觉,但是因为这本书,我又找回了大学时代的阅读快乐。读 《千年悖论》,让人深刻感受历史人物的跌宕命运。张著巧妙地超越了“好人与坏人”的道德评判,给读者讲述了一批血肉“男儿”的复杂内心。
  •   人常受思维定势影响,特别是学校里教科书的东西更是不易忘记,有时反而我们失去的再思考的自觉,《千年悖论》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我们曾经熟悉的人和事,让人耳目一新。书还没看完,总体不错。
  •   这就是千年悖论,值得一读
  •   通过千年悖论的阅读,使我看待事物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人和事,从而有了全面、细致的了解
  •   是否悖论,应自己判断
  •   以史为镜,该书通过史论人,可让你将历史看得更加清晰。
  •   张老师的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张老师的字也非常洒脱,真心喜欢"
  •   一直喜欢张的书,很有内涵
  •   曾经的同事写的书。视角独特,论述精辟。值得阅读和收藏。
  •   真的很好读的一本书,当读故事了,还长知识,喜欢这样的叙事风格。
  •   大师的作品值得一读,需要细细品味。
  •   读起来有些费劲,不过还是不错。
  •   自从读过作者关于吴三桂的篇章后,就喜欢上了,买了整本书,果然不负我所望!!
  •   很难得的一本好书,值得一读!
  •   慢慢读才能理解其意
  •   使历史读起来简单,即高雅也不失通俗,分析深入浅出
  •   看后发人深思,受益匪浅。
  •   让人深刻感受历史人物的跌宕命运,巧妙地超越了“好人与坏人”的道德评判。
  •   分析历史就是分析人,分析人性,他的书使人不免产生审查现代的人性的冲动
  •   在中国的文化圈里,能把吴三桂当做人来写的不多。即不是翻案,又别有新意,写出了人的复杂和历史环境中特定人的无奈。推荐。
  •   角度和深度选取都让人肯定,值得读读。然后深思。
  •   历史事件少点,评论突出。
  •   很有意思的历史故事和见解
  •   书买回来还没来得及看,之后会追加。
  •   在新华书店看过,觉得蛮好,就在当当网买了,值得一看
  •   非常好的历史书,揭露了历史上人性的灰暗面,分析的深入透彻!
  •   写的有点散,不过内容还是可以的,对于历史人物的研究
  •   观察人物角度不同于世俗。不带偏见的描述
  •   谈古,不是从现在,而是走进当时的情形
  •   非常好的一本书哈 强烈推荐!
  •   老师推荐的,果然很有意思!
  •   速度快,质量好。。。。。。
  •   有很多事情,发生了,却了解的不够真实
  •   朋友推荐 不错
  •   非常优秀的作品!
  •   深入浅出,观点鲜明
  •   很享受,提供了思考的另一种思路。
  •   我非常爱看历史,像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非常好,是自己的见解。
  •   作者切入点独特,文章没有史书的的生涩,文字行云流水一般,把一个个人物一段段故事描绘的鲜活如初,唯有最后一部分作者自身的感悟,略显违和
  •   很喜欢,早些年的作品,很有意思
  •   作者的第一篇文章发表也是辗转多磨啊,幸好后来得到了赏识,大家也得以共同分享.宏杰,加油!
  •   一部思想深邃的书,一部感悟现代社会的书
  •   写书人的价值在于描述、剖析、揭示过去发生的影响我们的事件,人物,好书会改变我们
  •   很喜欢,这种关于人性的描述方法,作者的历史观点很独特
  •   有锐气和韧劲,可成一家之言,再深挖!
  •   近几年来,特别喜欢的一本历史类书。
  •   我们以为正确的却发现根本不对
  •   还没有开始看,应该不错的书。
  •   以新的视角,人性化的角度及思维出发,有新意
  •   帮别人买的听说挺好
  •   很有思想,令人启发,收获大
  •   作者颠覆了历史的枯燥沉闷,写得很活
  •   挺好的,大致看了一下就不想放手
  •   阅读有快感
  •   现在很少看到这样的作品,不做作,其实很宏伟同时又很细腻的描写,他的视角总是毒辣和刁钻,叙事娓娓道来,对人性看的太透彻。
  •   不一样的历史读法
  •   感人的小书!
  •   没办法,宏杰是当代写历史的作者里,文笔、易趣最合胃口的。所有的书,一概收下
  •   别样的历史
  •   书还不错,但感觉送货的太操蛋了。说好的刷卡付款,他说POS机是新的没装纸,并且自降身调说开车的还这样在乎啊还跟他一样?我们是平等的,开车等其他与跟你约定的没一毛钱关系,请你正视,请当当慎重!
  •   帮朋友的,很好的商品,纸质舒服,字体大小适中,很适合阅读,值得信赖的正品,很开心的一次购物。
  •   书中观点与看法让人看到人性的各个方面,很多书都只是告诉你结果,结果就是这样,很少很少有探讨产生根源,该书则追求问题内在原因,而且多读多看几遍会有不同的体会。
  •   这本书是《千年悖论》和作者的其他一些散文合集,用不同的视角观察历史人物和事件,把教科书和史学家口中的文字赋予人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做出的抉择。而散文作品主要是针对当下的人文和社会,笔触生动犀利,很有见解,有的动人心脾,有的大快人心。
  •   非常喜欢的一套书,非常喜欢看。
  •   书本的内容确实不错,平时有空闲的时间不多,但是还是坚持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一会儿书,感觉里面的有些想法和内容确实不错,是一本值得细细读的书。
  •   张宏杰的书我都买了。对历史有独到见解。
  •   内容丰富,,建议多渎书。
  •   写的倒是一般,不过里面还是有很多常识性的错误啊,是硬伤,只能当做野史看看
  •   我很喜欢此书,书的印刷质量也很好
  •   写得很好,值得大家一看
  •   买过张的其他书的朋友,要留意。。。书比较没有质感,文章还是好的。。。
  •   张老师此书长长的前言才是最好看的部分。情真意切讲真话,追溯心路历程。
  •   是正版,就数本身而言,不错!内容还没看完,呵呵~
  •   翻翻看看就行了,不推荐购买。
  •   读史与论人:千年悖论
  •   需细细品读,人物很典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