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印度] 妮基塔·拉尔万尼  页数:307  字数:200000  译者:施薇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神童》由妮基塔·拉尔万尼编著。
《神童》讲述了:印度女孩鲁米·瓦西出生在英国,从小就表现出数学方面的天赋。八岁时的印度之旅让鲁米的数学才能得到了超乎寻常的重视。
回到英国,她的命运已经被锁定:她就是小镇的“数学天才”。但是经过父亲多年的训练后,十四岁的鲁米发现数字变得不再可爱。一方面,父母对她的期待越来越急迫,另一方面,她对爱的渴望与日俱增,两者之间让人心碎的鸿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拉越大。妮基塔·拉尔万尼用时而戏谑、时而温柔的语言奉献给我们一部极富吸引力的小说,让我们体验童年时的崇高理想、深切渴望和时常出现的孤独感。

作者简介

妮基塔·拉尔万尼,一九七五年出生于印度拉贾斯坦邦的科塔,在威尔士首府加的夫长大。她凭借处女作《神童》入围英国曼布克奖的初选和柯斯达文学新作奖的终选,并获得《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青年作家奖。二〇〇八年六月获得戴斯蒙?埃利奥特奖小说奖,将所获一万英镑奖金全数捐给了人权运动组织。拉尔万尼现居于伦敦。

章节摘录

  默赫许正坐在他的办公室里改卷子。一列火车急匆匆地呼啸而过,身后拖着柴油的味道,铁轨的震动声还在空气中回荡,默赫许抬起头,看了看窗户的拱顶。秋天带着它的湿冷和沉闷,像一个有着必然结果的命题,稳稳地在屋里扎下根来。这是他在英国度过的第十一个秋天,也是在这间办公室里度过的第四个。默赫许再次抬起头。墙上贴着各式表格和图片,从他所在的位置看去,世界地图挂在一个十分别扭的角度,蓝色的海洋刚好被铁书架挡住。书排得满满当当,中间还夹着论文和其他文件,橙色、黑色、白色和灰色的文件夹塞得鼓鼓囊囊的,也挤在书中。房间左边角落的白色写字板旁边,甘地正从一张略微皱折不平的画像里凝视着他。在默赫许的脑子里,那件烦心事每隔几分钟就会跳出来,搅得他心绪不宁。  鲁米为什么要在练习本上写那样的话呢?这个疑问勾在他的良心上,像细细的牙科探针轻轻穿透柔软的牙龈那样,时不时地刺他一下。她为什么要那样写呢?我和莎伦·拉弗蒂、朱莉·哈里斯、莉尼·洛珀一起去树林玩。她们让我玩垒球,和跑柱棒球很像,但只有两个垒。莎伦说:“走吧,到我家去拿垒球和球拍。”我们到了她家之后,在门外站着,莎伦又说:“鲁米,我要先去问问你能不能进来,因为我妈妈不喜欢有色人种。”然后她就和其他人进去了,我在外面等。  谢天谢地,她出来告诉我我可以进去。我们进屋,吃了刨冰,拿了球拍。拉弗蒂太太在花园里晒日光浴,晒得浑身发红。我们拿着球拍,在树林里玩了垒球。  “有色”这个词在他脑中产生的联想是一张圆脸,脸上被褐色的蜡笔不均匀地涂了厚厚一层,就像早些时候鲁米不情愿画的那些傻乎乎的小人儿。  他再一次看向左边角落里的甘地像,画像里的甘地干瘪瘦小而神色坚决。如果放在他还在上大学的时候,他们又会怎样看待这件事呢?那时,他们终日与理念为伴,就像是舒舒服服躺在茧里的蚕。托洛茨基①派,甘地共产主义者——他们为自己找到许多称呼。他们嚼着槟榔,一边回味唇齿间的涩味,一边琢磨着阶级斗争和非暴力是否可以兼容。他们会怎么评价这个词呢?又会怎么评价他读过那段话后和鲁米进行的对话呢?“你喜欢学校吗,鲁米?”“我不喜欢那些霸道的人。”“什么霸道的人?”“那些对我不好的人。”“别让这些事情影响你。你已经十岁了。”“十岁又怎么样?”“你应该像丛林中的老虎。就像《森林王子》①里的虎王一样。”“什么意思呢,爸爸?”“意思是如果有人打了你,你要打回去。如果他们打你一下,你要打两下。”这些话从他嘴里脱口而出,诚实得就像出膛的子弹。然而他的眼睛开始跳,于是他把脸扭向一边。他想:也许你听到这些话很吃惊,好吧,其实我也一样。但你不会成为一个受害者。我绝不允许。  他选择居住在这个世界,并把他的后代摆在他世界的中心,看的比什么都重要,他们会怎么想呢——海德拉巴大学②的那群人——他们会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呢?说到这里,他现在的朋友怀特福特——曾与他一起在加的夫③念博士,本人也是位马克思主义者——又会怎么看呢?又一列火车开过去,车身嘎嘎作响,像偏头痛发作时的脑袋。屋子也跟着微微颤抖,好像震得甘地像也跳了一下。窗玻璃上挂了一抹傍晚的微光,使甘地的半边脸变得模糊不清。有色?她为什么这样写?现在是下午四点,他打算提前结束今天的工作。他已经改了四份试卷,而此时房间里几乎没什么亮光了。默赫许把水笔的笔帽旋上,将笔放入棕色涤纶上装的外口袋里,好让哑光的不锈钢笔身露出来。这支笔是什琳送给他的礼物。生下鲁米之后,什琳就出去工作了,买笔的钱是她从头几个月的工资里省出来的。这支笔的年岁差不多和鲁米一样大。十年过去了,它摸上去依旧冰冷光滑,笔身上没有任何能看得出来的划痕或凹陷。即使是现在,当他想起这支笔的象征意义时,仍然能感受到这件奢侈品给他带来的那种夹杂着负疚感的快乐:笔是学识和智慧的工具,但又是浮夸的工具。他扣好外套,把试卷摞在一旁,放下百叶窗,然后锁好门。他胳膊下面还夹了两份硕士论文,打算带回家看。  五年前的某一天,鲁米回家后宣布戈尔德夫人要来家访。当时她五岁,上小学一年级。戈尔德夫人来访的那一天,默赫许和什琳提前做好安排,早早下班,三点半前都回到了家中。什琳开始炸巴吉①,而此时默赫许早已换好衬衫和领带,坐在客厅里陷入了沉思。当戈尔德夫人到的时候,鲁米正牵着她的手。  “从学校到家里这一路真是愉快啊,瓦西先生,瓦西太太。”她一边说,一边让鲁米先进屋。  鲁米突然安静下来,不自在地扭动着身体,抬头看爸爸。默赫许盯着那位老师用氯化氢漂染过的头发——那发型高低起伏,线条圆润,像是黄油糖浆搅拌后又摊开来制成的一道甜点。他困惑了。面对戈尔德夫人散发出的灿烂笑容,最自然的反应理应是松一口气,可他的内心却犹豫着。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神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我认可人类群体中有神童,他们一般是在青年少年时期,在某一领域的表现优于同龄人。就像小说《神童》里的天才少女鲁米。
      
      一提到“神童”这个字眼儿,我就想起少年时代语文课本里的《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神奇的孩子自古有之,神童的结局我们也曾了解。
      
      现实生活中,我也认识一位神童,是同事的儿子。小孩儿五岁,天生对数字出奇的敏感,只要给出两个数字,它们之间相除,不管几位数,他都能马上告诉你得数是多少,余数是多少。对于我这个数学白痴来讲,男孩即是天神。而且,这孩子能将从华盛顿开始到小布什结束的历代美国总统的上任及卸任时间记得一清二楚,还哀怨地对我说,阿姨,书上没说奥巴马,出书时他还没上任。
      
      我怀着没捡到财宝的没落心情跟他的父母聊天,感叹上天赐予他们一位神童。母亲嘿嘿地笑道,啥神童,孩子二岁时到美国,人生地不熟,父亲又要上班。娘儿俩每天去社区里的儿童图书馆泡着打发时间,他最喜欢看的就是数字书,所有带数字的书他都读N遍,培养了对数学的兴趣。遗传基因也不错,他爹从初中开始一直是区里的奥数冠军,就这样一直把数学学习当成了乐趣。听说,五岁的小家伙儿现在澳洲的幼儿园里已经开始竞选班干部了,热心集体活动,好像没有那么时间练习数学了。
      
      《神童》里的鲁米就没他这么幸运,遇上一对宽容的父母。不过,绝大部分的父母,尤其是当下中国的父母,倒是应该细细品读这本《神童》,以免走上《伤仲永》的老路。
      
      这本书是印度作家妮基塔.拉尔万尼的处女作。她一鸣惊人,初次踏入文坛,就凭借此书入围英国曼布克奖和柯斯达文学新作奖,并获得《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青年作家奖。曼布克奖对印度的青年女作家并不陌生。2006年,基兰•德赛就凭借她的第二部小说《失落》夺得该奖项。由此可见,印度移民女作家的实力不俗。
      
      众所周知,女性公民在印度国内地位低于男性。移民以后,女性的聪明才智得以无阻碍的发挥,国际著名饮料公司百事可乐就曾经有一位才貌双全的印度裔女CEO。我想这也本书选取女孩子作为主人公的原因之一,与生活在印度次大陆的女孩子相比,她们在更开放,更自由的外部环境中成长,与传统的父母必然形成矛盾叠生的对立关系,也更具有东西文化冲突的代表性。
      
      鲁米在幼年时展露了数学才华,作为印度移民的父亲默赫许和母亲什琳,为鲁米进于牛津大学制定了严谨,近似于残酷的培养计划,目标即为牛津大学的数学天才少女。其实,这种事儿在中国早已经不新鲜了,家有儿女初成长的父母们都会感同深受。少女的成长过程中交织着顺受和反叛、妥协与诡计、迷茫与绝望,作者拉尔万尼将一位天才少女在青春期的成长历程刻画得入木三分,心理特征和小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我想此书之所以入围曼布克奖,它的社会价值略大于文学价值。书中从头到尾都在提示我们默赫许和什琳对移民生活的不适应和对英国文化的不认同,他们想留住印度传统的东西,不让它们失落在异国,更不能让孩子们变成彻头彻尾的英国佬儿,不仅要让孩子们生活习惯、衣着打扮上挂上印度的标签,甚至在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宗教信仰都要在古老印度的轨道上运行,他们愿意耗尽所有的美好生活去保证孩子们在未来不要脱轨。他们将鲁米藏在精心营造的梦幻小世界里,去对抗外面现实的大世界。
      
      最终,一个精灵坠入凡间,天才如巨星般陨落,世上不再有一位数学神童鲁米,她只是女孩鲁米。
      
  •   女主角并不是我们想象当中的那种神童,她非常努力。
    她并非如一出生,就知道所有数学公式和定理的那种玛丽苏一样。
    我们所做的,并不是为她的才能而喝彩。
    只是,看着她的成长轨迹,了解“神童”微微不同的生活罢了。
  •   果然就是外国的小说,那种名著风格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啊……
    所以看了看有些朦胧,准备下次精读。
    其实故事应该还是挺有趣的吧,我猜测。
  •   现在还没看呢,不过感觉不错
  •   还没读,但应该不错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