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1-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阿摩司•奥兹 页数:258 译者:钟志清
Tag标签:无
前言
飞机失事后,人们往往通过分析黑匣子的内容,寻找酿成空难的原因。 而在发表于1987年的长篇小说《黑匣子》一书中,当代最富有影响力的希伯来语作家阿摩司·奥兹(Amos Oz,1939— )让男女主人公在婚姻失败并中断了七年联系之后,坐下来通过书信分析他们人生中的黑匣子,一边破解家庭生活破裂的原因,一边将以色列的社会现实与政治论争拉出地表。 《黑匣子》是深受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影响而创作的一部书信体长篇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早在十九世纪早期现代希伯来小说的发轫之际便被希伯来小说家所使用。奥兹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沿用这种文体,意在“穿上不同人的鞋子与衣装”,用不同人的心声解说当代以色列的现实世界。 小说中的中心人物是以色列妇女伊兰娜。伊兰娜出生于波兰,幼年时随父亲和姐姐移居以色列。父亲死于意外事故后,伊兰娜与姐姐相依为命,在艰辛中长大。小说始于她在耶路撒冷家中,在第二任丈夫米晒勒·索莫身边给自己前夫亚历山大·阿里克斯·吉代恩写第一封书信,结于他在前夫的病榻旁和现任丈夫米晒勒之间的书信往来。整部作品的主干由四十九封书信组成,其中包括伊兰娜的十三封书信,伊兰娜前夫阿里克斯·吉代恩的七封书信,伊兰娜的现任丈夫米晒勒·索莫的九封书信,伊兰娜与阿里克斯的儿子布阿兹的七封书信。此外还包括阿里克斯的律师曼弗雷德先生的书信,伊兰娜姐姐拉海尔的书信,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相互往来的电报,阿里克斯收集的哲理性卡片,以及私人侦探报告等等。 在第一封书信中,伊兰娜因为儿子布阿兹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向自己的前夫阿里克斯·吉代恩教授求助,打破了自己、丈夫和前夫的宁静生活,揭开了旧日创伤,引起新的生活波浪。读者透过字里行间得知,吉代恩曾是一位驰骋沙场的以色列军官,而今已然退役,成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国际知名学者。吉代恩和伊兰娜一起生活了九年后离婚,与伊兰娜和他们唯一的儿子布阿兹中断各种联系已达七年之久。也许,这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圣经》中历经七年束缚而获得自由的这一古代犹太传统。在这七年中,伊兰娜另嫁他人,并生有一个小女儿。而布阿兹由一个“认真仔细、听话讲理、几乎是胆小怕事的孩子”,一个“能够用某种安静与执著的克制战胜屈辱”的孩子,变成一个“痛苦野蛮的孩子,恨与孤单使他拥有了惊人的体能,像颗定时炸弹”。根据学校女校长的警告:孩子有暴力倾向。孩子吵架,把学校守夜人的脑袋打开了瓢。孩子当夜就不见了。警察局将孩子记录在案。孩子被狱外监管。孩子得离开学校。孩子是个怪物。围绕着孩子的拯救、教育与塑造等问题,各种各样的人物粉墨登场。而通过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之间的复杂交往,以色列社会政治中的诸多谜团得以揭开。 吉代恩出生在以色列,其父沃罗迪亚当年为躲避一桩刑事纠纷从俄国移民到巴勒斯坦,几经冒险,开创了一番事业,成为当地一个富足的种植园主。吉代恩母亲不幸盛年早逝。他在缺少关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造就出单纯、孤僻、冷酷、酷爱探索的性格特征。作为一个本土以色列人,他在服役时能征惯战,所向披靡,但为人纯真、坦率、不谙世事,甚至到被伊兰娜“俘获”时还不解男女情事,是个童男子。因此,他对婚姻与家庭生活并没有很好的心理准备。婚后,儿子的出生曾令其感到困惑,而发现妻子与自己的上司、同事乃至陌生人通奸的背叛行为更令其无法容忍。他申请宗教法庭为他和伊兰娜办理离婚手续,而后只身到美国从事学术生涯。他所从事的狂热主义研究,显然对犹太复国主义深怀不敬,暗示出犹太复国主义与宗教狂热主义、法西斯主义、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利他主义以及极端权力之间的某些共同特征:“为了我们眼中‘希望之乡’这样一个朦朦胧胧的虚假幻术,为了心目中某种‘至高无上生活’这样一个海市蜃楼,愉快地奉献我们的人生,心醉神迷地将他人灭绝。”但充满悖论的是,他在身患肾癌绝症之际回到以色列,希望死在故乡。 吉代恩的父亲沃罗迪亚去往以色列,当时叫做巴勒斯坦,显然不是出于犹太复国主义理想,而是为了生存需要,这一主题曾经在奥兹发表于2004年的长篇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中得以强化。沃罗迪亚的遭际与体验在老一代犹太移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他眼里,“巴勒斯坦是——另一首歌。巴勒斯坦是什么?是现实?巴勒斯坦是一个梦。巴勒斯坦是一个噩梦,但还是一个梦……在梦里是没药树,是乳香,但在现实里是……”那里一片荒漠,到处是“墓地!恐惧!狐狸!先知!贝都因人!空气像火烤一样”。沃罗迪亚没有像犹太复国主义先驱者们所倡导的那样用双手在土地上建造家园,而是通过做生意积累财富,把自己置身于国家与民族建造事业之外,甚至对犹太国家属性与未来表示怀疑:“犹太人为他们自己建造了一块国土。它不是正确的国土,但不管怎样是建起来了!现在我们等着瞧上帝对这一切怎么说?” 如果说,奥兹在对吉代恩和其父亲沃罗迪亚的描写中,已经对犹太复国主义信仰进行反驳的话,那么他在表现书中最为复杂的人物,即伊兰娜的第二任丈夫米晒勒·索莫时,则更进一步无情地揭示出一些犹太复国主义者在追求所谓的信仰时走向极端,对他们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行径予以揶揄、嘲弄与讽刺。 索莫的性格、出身、文化背景与吉代恩形成强烈反差,尤其在宗教信仰上与吉代恩迥然不同。索莫出生在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十四岁时随家人迁往巴黎,在那里求学,寄人篱下,尝尽世态炎凉,后来参加了青年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二十岁时移居以色列,当过建筑工人、巡夜人、电影院售票员、军事警察,用他自己的话形容是“狐狸尾巴”。在信仰上,他显然是宗教复国主义者,说话时经常引经据典,认为吉代恩的学术研究为以色列招致了坏名声,对其《犹太复国主义的困扰》一文大加讨伐。在政治上,他属于极右营垒,竭力主张通过金钱诱导与和平占领土地等方式,鼓励阿拉伯人离开以色列国家。身为右翼人士,他寻找各种借口向吉代恩索要金钱,以实现购买西伯伦土地,在约旦河西岸建立定居点的梦想。 奥兹虽然肯定了索莫身上的诸多优点,如善良、忠诚、懂得关心与爱护家人,但对他的宗教狂热与狭隘心胸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借吉代恩、吉代恩的律师曼弗雷德、布阿兹等人之口,将索莫描述成“伪善的家伙”、“本意还好但令人讨厌”、“狡猾而雄心勃勃的狂热之徒”、具有“梦游者般的自信”、“靠一点点地蚕食将圣地收回”、“靠蛊惑和诅咒和吉代恩的钱将所有的外国人统统赶了出去”。甚至决定放弃自己的教师生涯,用索取来的吉代恩的钱为自己购买轿车和气派的住宅。至此,第一代以色列作家讴歌的励精图治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变成了见利忘义的势利小人。更为尖锐的是,奥兹借吉代恩之口质问以索莫为代表的宗教复国主义者:“出卖以色列来购买占领地的做法是否值得?” 吉代恩与索莫的对立不仅体现出一个爱情三角关系中两个男性情敌之间的矛盾,而且透视出温和的左翼人士与极端右翼人士在占领地和对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间的对立,同时凸显出以色列社会内部阿什肯纳兹(Ashkenazi Jews)与塞法尔迪(Sephardic Jews)两个族群之间的冲突。阿什肯纳兹和塞法尔迪是犹太人中两个最为基本的族群。阿什肯纳兹犹太人说的是从十四世纪开始居住在德国、与塞法尔迪具有不同生活习俗的犹太人,专指居住在西欧、北欧和东欧(如法国、德国、波兰、立陶宛、俄国等地)的犹太人及其后裔。塞法尔迪(字面意思为“西班牙人”)犹太人指1492年之前居住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的犹太人的后裔。犹太人于1492年在西班牙、1497年在葡萄牙相继遭到驱逐后,散居到北非、东欧和南欧(从今天的意大利到土耳其)、黎凡特,或地中海东岸。塞法尔迪这一术语经常被大量用于非阿什肯纳兹血统的犹太人,包括在伊拉克、叙利亚和也门居住了数百年乃至千年的东方犹太人。 以色列建国后,这批人成了国家领袖和文化精英。何况,以色列国家的创建者们在教育、经济、选举等政策方面都体现出阿什肯纳兹犹太人的优越之处,而从东到伊朗、西到摩洛哥等地移居到巴勒斯坦的塞法尔迪犹太人却形成了一个游离于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之外的独特群体,在议会、内阁、政府阶层、工会、经济和军事机构中得不到应有的表现,在经济、教育领域缺乏话语权,在对国家的文化归属上感到压抑。 在《黑匣子》中,吉代恩、他的律师曼弗雷德,包括伊兰娜均属于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在这个国家内具有一种优越感。吉代恩教授的一个越洋电话,便轻而易举地使女校长撤销开除布阿兹的决定,而伊兰娜和她的现任丈夫对此则无能为力。索莫可以说是塞法尔迪犹太人的代言人,经常不平则鸣,抱怨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这种怨艾,通过他写给吉代恩的信可见一斑: 你们是土中之盐,拥有财富与强权,拥有智慧与判决权,我们是你们脚下的尘土。你们是祭司是利未人,而我们是抽水的。你们是以色列的光荣,而我们却是乌合之众。你们是选民,被奉献给神,成了神子,而我们则是后娘养的。赋予你们显赫的声名、迷人的魅力以及堂堂的仪表——整个世界为你们惊愕不已——而赋予我们的则是卑微的精神、委琐的外表,和阿拉伯人只有一点点区别。 而透过这些文字,读者在破解以色列家庭生活之谜的同时,又不约而同地在解析以色列社会政治的神话。我想这是在阅读《黑匣子》过程中,留给我们的一个深刻的印象。 钟志清 2011年4月8日
内容概要
《黑匣子》是一部书信体长篇小说,显然受到十八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波斯人信札》的启迪。小说开篇,以色列妇女伊兰娜因为儿子布阿兹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向自己的前夫吉代恩求救。读者从字里行间得知,他的前夫古代恩是一名以色列退役军官,现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国际知名学者,与伊兰娜和布阿兹中断联系达七年之久。古代恩、伊兰娜、伊兰娜的第二任丈夫索莫以及其他几位当事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不仅破解了吉代恩、伊兰娜婚姻失败的“黑匣子”,也揭开了以色列社会政治中的诸多谜团。
作者简介
作者:(以色列)阿摩司•奥兹(Amos Oz) 译者:钟志清阿摩司•奥兹(Amos Oz,1939-),目前最有国际影响的希伯来语作家。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奥兹发表了《何去何从》(1966)、《我的米海尔》(1968)、《黑匣子》(1987)、《了解女人》(1989)、《莫称之为夜晚》(1994)、《一样的海》(1998)、《爱与黑暗的故事》(2002)等十二部长篇小说,多部政论、随笔集和儿童文学作品。每部作品都有所创新。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四十多种文字,曾获多种文学奖,包括法国“费米娜奖”,德国“歌德文化奖”,“以色列国家文学奖”、西语世界最有影响的“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并多次被提名角逐诺贝尔文学奖等。
章节摘录
版权页:亲爱的固执的具有反叛性的聪明人布阿兹!没有比你在光学方面取得的进步更令我高兴的了,因为你正在体体面面地挣钱谋生,参加国土重建,不断取得成功,甚至自愿每星期站两次岗。这些都是值得赞赏的。干得好!缺点方面,你在学习上的懈怠让我的心在流血。我们是书的民族,布阿兹,不懂《托拉》的犹太人比田野里的牲畜还要坏。你的信非常糟糕:1)在拼写和风格上,2)在内容上。像个退步的孩子。我说这话,布阿兹,确实是因为喜欢你。否则,我很久以前就不管你,一切就都结束了。你现在比以前似乎更像一头驴,你从你的麻烦中只学到了怎样再去找更多的麻烦。就像圣书中所写的:“你虽用杵,将愚妄人与打碎的麦子一同捣在臼中,他的愚妄还是离不了他。”①明智点,布阿兹,不要按照秤砣或货舱逻辑行事了,不然我们会把巴删王当成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我给你做了许多事情,远远超出了我的责任范围,这你是知道的,但是,如果你决定离开克亚特阿巴走掉,做上帝认为邪恶的事情,那咱们就走着瞧,做去吧,谁拦着你了?我用锁链锁你了吗?请吧。你走好了。看你带着阿拉伯人的拼写习惯和非犹太人的无赖行径能够走多远。你已经举行过成人礼了,谢天谢地,你已经不是我们所管辖的臣民了。所以干吗不呢?往前走,追随着您亲爱父亲的脚步,看看会怎么样?只是不要跑来找米晒勒寻求救济与解救。解救我可以理解,但你还有脸让我也救济你吗?说到救济,换句话说是你在你信中不明智地所提到的钱,那笔钱确实属于你妈妈、你和伊法特,三个人平分,你布阿兹在年满二十一岁时会把你那一份全得到,少一天也不行。如果你亲爱的父亲想立即让你把钱拿到的话,谁不让他把钱直接交给你,而是交给我呢?所以即使他多多少少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还是让我来监护你。要是你不愿意,请直接找他抱怨我,不要不好意思。总之,就我而言,布阿兹,你可以自行其是,要是你站在阿拉伯人一边,你甚至可以变成一个阿拉伯人。只是帮帮忙,不要教我什么是阿拉伯人。我在他们当中长大的,对他们非常了解。阿拉伯人从本质上说积极进取,有许多高尚的品格,其宗教中包含许多直接从犹太教中汲取的精华部分,这话也许会让你感到吃惊。但杀戮在他们的传统中根深蒂固。我们有什么办法,布阿兹?就像《圣经》中描写以实玛利①:一个野蛮的人,他用手打每个人,每个人也用手来打他。在他们的圣书中写道:相信刀剑的力量。在我们的《托拉》中写道:锡安将靠正义赎回。这是根本分歧之所在。现在你选择一下,哪个更适合你?我最后一次敦促你要管住自己,不要再错上加错了。下星期二下午,我们给你妹妹举行生日晚会。头一天回家来,给你妈妈帮点忙,让小姑娘高兴高兴。她爱你!我给你附上一张六百块钱的邮政汇票。毕竟你向我要钱了。别担心,布阿兹,我不会从替你照管到你长大成人那天的财产中扣除这笔钱的。信封里有张伊法特拍的狗的照片,只是照出了六条腿。
编辑推荐
《黑匣子》:而你知道夜已静谧没有声息、只有我的灵魂在谛听在悲戚、只有我无法抗拒你的哭泣、只有我给野兽选中作为羹炙、我会突然颤抖战栗、我徘徊失落在恐慌中陷入迷狂、只听得你在四面八万呼唤我、仿佛一个盲人让孩子捉弄、而体将面孔藏起并不将我阻拦、泪水中含着黑暗与鸽子的鲜血、在黑暗中陷于遥远的幽咽、直待到失却记忆意识与理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