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1-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许子东 页数:29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卷大部分文章2000年曾在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出版,原题《叙述“文革”》,出版社改题为《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五十篇“文革”小说》。据说当时丛书学术委员会主任季羡林教授听到此书是重新解读“文革”便有些质疑,后来经过其他编委解释才知并非(至少不会全是)“新左派”重新评论“文革”。在这本书里,我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尝试借用一种现代文学理论(普洛普的结构主义方法)来解读具体复杂的中国文学及文化现象;二是尝试从文学角度讨论“文化大革命”如何成为一种被阅读乃至再读的“文本”。拙作出版后有不少批评,缺陷疏漏当然不少。本想借这次出版《讲稿》的机会,将研究范围扩大五、六十部或七十部““文革”小说”(主要包括近十年的作品),但因为生病,这个重写计划也暂时没有完成。期待日后还有再版续写的机会。
但这一卷《重读“文革”》,还是对《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做了很大程度的修订增删。一方面是文字修订,另一方面是增加了第六章到第九章的内容……
最近十年常越界电视,有网友观众批评我常常在讨论现实问题时提到“文革”,“为什么老是念念不忘呢?”这是他们的疑问。说实话,也是我自己的疑问。
我想,于私,是个人记忆。至今仍会在梦中见到父亲在电子管收音机前听九评、北京女红卫兵抄家时亲切的目光:“别害怕,你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街上群众欢呼剪人裤腿、下乡火车启动时的哭声混合东方红乐曲声、下放干部告诉惊讶的村民“尼克松要来了,毛主席决定,这一次不杀他”
……
怎么办呢?生死在这个时代,偏偏这些印象刻得最深。我很羡慕那些脑子也能和躯体及生活方式一起与时俱进的人们,可我就是不行。有次雪天住进维也纳一个城堡,做梦却在江西坐手扶拖拉机,山崖旁路很窄……
作者简介
许子东,浙江天台人,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著作有《郁达夫新论》《当代文学印象》《当代小说阅读笔记》《为了忘记的集体记忆》《呐喊与流言》《香港短片小说初探》等。自2000年担任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栏目嘉宾
书籍目录
“灾难”的前因与征兆
“灾难”降临方式
考验与拯救
反思与忏悔
重读“文革”的不同方法
海外华文小说中的“文革叙述”
红卫兵——知青的历史命运:以《红色黄昏》为例
红卫兵——知青的理想主义:《金牧场》与《金草地》
对“文革”的几种抗议姿态
章节摘录
第一章“灾难”的前因与征兆 普罗普在《民间故事形态学》(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的“前言”中,比较了四个俄国民间故事的常见情节: 甲,国王给了英雄一只鹰,这只鹰把英雄带到了另一个国度。 乙,老人给了舒申科一匹马,这匹马把舒申科带到了另一个国家。 丙,巫师给了伊凡一只小船,小船载着伊凡到了另一个国度。 丁,公主给了伊凡一个指环,从指环中出现的青年把伊凡带到了另一个国家,等等。 普罗普认为“在以上例子中,变化的是登场人物的名字(以及每个人的特征),但行动和功能却都没有变。”①这是普罗普“按照故事中的人物的功能来研究民间故事”的基本出发点。 “文革小说”中显然也有一些常见情节: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境遇、不同的道具、不同的背景,但情节模式及其叙事功能颇为相似。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如果中华民族,中国的知识分子至今仍用《芙蓉镇》式的方式来重读“文革”(然后在六十年光辉历史中无形“切割”掉“文革”),那中国真是不幸了。 ——《对“文革”的几种抗议姿态》 “因祸得福”的意义结构、善恶分明的角色功能、书生民女的拯救模式、盼望清官的民间诉求,再加上第三人称的故事文体--这就是出现得最早、读者最多、影响最广泛的一种“文革叙述”。 ——《重读“文革”的不同方法》 一方面,“文革”中批判的一切:修正主义、法权、“全民党”理论、“经济妖风”、官僚制度、学术权威、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等,今天几乎全部“复辟”了;而另一方面,“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精神”、“大字报”、单位名称、“为人民服务”、唱红歌、严打示众、世袭特权、语言暴力等等,以及更重要的“穷比富好,多比少好,民比官好”的意识形态假设,又都在现实及网络中继承乃至发扬……“文革”对中国人来说,究竟是“负债”还是“遗产”? ——《自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