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英] 西蒙·范·布伊 页数:180 字数:120000 译者:刘文韵
Tag标签:无
前言
短篇小说的物理 ——“短经典”总序 王安忆 好的短篇小说就是精灵,它们极具弹性,就像物理范畴中的软物质。它们的活力并不决定于量的多少,而在于内部的结构。作为叙事艺术,跑不了是要结构一个故事,在短篇小说这样的逼仄空间里,就更是无处可逃避讲故事的职责。倘若是中篇或者长篇,许是有周旋的余地,能够在宽敞的地界内自圆其说,小说不就是自圆其说吗?将一个产生于假想之中的前提繁衍到结局。在这繁衍的过程中,中长篇有时机派生添加新条件,不断补充或者修正途径,也允许稍作旁骛,甚至停留。短篇却不成了,一旦开头就必要规划妥当,不能在途中作无谓的消磨。这并非暗示其中有什么捷径可走,有什么可被省略,倘若如此,必定会减损它的活力,这就背离我们创作的初衷了。所以,并不是简化的方式,而是什么呢?还是借用物理的概念,爱因斯坦一派有一个观点,就是认为理论的最高原则是以“优雅”与否为判别。“优雅”在于理论又如何解释呢?爱因斯坦的意见是:“尽可能地简单,但却不能再行简化。”我以为这解释同样可用于虚构的方式。也因此,好的短篇小说就有了一个定义,就是优雅。 在围着火炉讲故事的时代,我想短篇小说应该是一个晚上讲完,让听故事的人心满意足地回去睡觉。那时候,还没有电力照明,火盆里的烧柴得节省着用,白昼的劳作也让人经不起熬夜,所以那故事不能太过冗长。即便是《天方夜谭》里的谢赫拉查达,为保住性命必须不中断讲述,可实际上,她是深谙如何将一个故事和下一个故事连接起来。每晚,她依然是只讲一个故事,也就是一个短篇小说。这么看来,短篇小说对于讲故事是有相当的余裕,完全有机会制造悬念,让人物入套,再解开扣,让套中物脱身。还可能,或者说必须持有讲述的风趣,否则怎么笼络得住听众?那时代里,创作者和受众的关系简单直接,没有掩体可作迂回。 许多短篇小说来自这个古典的传统。负责任的讲述者,比如法国莫泊桑,他的著名的《项链》,将漫长平淡的生活常态中,渺小人物所得出的真谛,浓缩成这么一个有趣的事件,似乎完全是一个不幸的偶然。短篇小说往往是在偶然上做文章,但这偶然却集合着所有必然的理由。理由是充分的,但也不能太过拥簇,那就会显得迟滞笨重,缺乏回味。所以还是要回到偶然性上,必是一个极好的偶然,可舒张自如,游刃有余地容纳必然形成的逻辑。再比如法国都德的《最后一课》,法国被占领,学校取消法语课程之际,一个逃学孩子的一天。倘是要写杂货店老板的这一天,怕就没那么切中要害。这些短篇多少年来都是作范例的,自有它们的道理。法国作家似乎都挺擅长短篇小说,和精致的洛可可风气有关系吗?独具慧眼,从细部观望全局。也是天性所致,生来喜欢微妙的东西,福楼拜的长篇,都是以纤巧的细部镶嵌,天衣无缝,每一局部独立看也自成天地。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是将一个小世界切割钻石般地切成无数棱面,棱面和棱面折射辉映,最终将光一揽收尽,达到饱和。短篇小说就有些像钻石,切割面越多,收进光越多,一是要看材料的纯度,二是看匠人的手艺如何。 短篇小说也并不全是如此晶莹剔透,还有些是要朴拙许多的,比如契柯夫的短篇。俄国人的气质严肃沉重,胸襟阔大,和这民族的生存环境,地理气候有关,森林、河流、田野、冬季的荒漠和春天的百花盛开,都是大块大块,重量级的。契柯夫的短篇小说即便篇幅极短小,也毫不轻薄,不能以灵巧精致而论,他的《小官吏之死》、《变色龙》、《套中人》,都是短小精悍之作,但其中的确饱含现实人生。是从大千世界中攫取一事一人,出自特别犀利不留情的目光,入木三分,由于聚焦过度,就有些变形,变得荒谬,底下却是更严峻的真实。还有柯罗连科,不像契柯夫写得多而且著名,却也有一些短篇小说令人难忘,比如《怪女子》,在流放途中,押送兵讲述他押送一名女革命党的经历——俄罗斯的许多小说是以某人讲故事为结构,古时候讲故事的那盆火一直延续着,在屠格涅夫《白静草原》中是篝火,普希金的《黑桃皇后》则是客厅里的壁炉,那地方有着著名的白夜,时间便也延长了,就靠讲故事来打发,而在《怪女子》里,是驿站里的火炉。一个短暂的邂逅,恰适合短篇小说,邂逅里有一种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可超出事情本身,不停地伸展外延,直向茫茫天地。还有蒲宁,《轻盈的呼吸》。在俄罗斯小说家,这轻盈又不是那轻盈。一个少女,还未来得及留下连贯的人生,仅是些片鳞断爪,最后随风而去,存入老处女盲目而虔敬的心中,彼此慰藉。一个短篇小说以这样涣散的情节结构起来,是必有潜在的凝聚力。俄国人就是鼎力足,东西小,却压秤,如同陨石一般,速度加重力,直指人心。 要谈短篇小说,是绕不开欧·亨利的,他的故事,都是圆满的,似乎太过圆满,也就是太过负责任,不会让人的期望有落空,满足是满足,终究缺乏回味。这就是美国人,新大陆的移民,根基有些浅,从家乡带了上路的东西里面,就有讲故事这一钵子“老娘土”,轻便灵巧,又可因地制宜。还有些集市上杂耍人的心气,要将手艺活练好了,暗藏机巧,不露破绽。好比俗话所说: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欧·亨利的戏法是甜美的伤感的变法,例如《麦琪的礼物》,例如《最后的常春藤叶子》,围坐火盆边上的听客都会掉几滴眼泪,发几声叹息,难得有他这颗善心和聪明。多少年过去,到了卡佛,外乡人的村气脱净,已得教化,这短篇小说就要深奥多了,也暧昧多了,有些极简主义,又有些像谜,谜面的条件很有限,就是刁钻的谜语,需要有智慧并且受教育的受众。是供阅读的故事,也是供诠释的故事,是故事的书面化,于是就也更接近“短篇小说”的概念。塞林格的短篇小说也是书面化的,但他似乎比卡佛更负责任一些,这责任在于,即便是如此不可确定的形势,他也努力将讲述进行到底。把理解的困难更多地留给自己,而不是读者。许多难以形容的微妙之处,他总是最大限度传达出来,比如《为埃斯米而作》,那即将上前线的青年与小姑娘的茶聊,倘是在卡佛,或许就留下一个玄机,然后转身而去,塞林格却必是一一道来。说的有些多了,可多说和少说就是不同,微妙的情形从字面底下浮凸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微妙。就算是多说,依然是短篇小说的范围里,再怎么样海聊也只是一次偶尔的茶聊。还是那句话,短篇小说多是写的偶然性,倘是中长篇,偶尔的邂逅就还要发展下去,而短篇小说,邂逅就只是邂逅。困惑在于,这样交臂而过的瞬间里,我们能做什么?塞林格就回答了这问题,只能做有限的事,但这有限的事里却蕴藏了无限的意味。也许是太耗心血了,所以他写得不多,简直不像职业作家,而是个玩票的。而他千真万确就是个职业作家,惟有职业性写作,才可将活计做得如此美妙。 意大利的路伊吉·皮兰德娄,一生则写过二百多个短篇小说。那民族有着大量的童话传说,像卡尔维诺,专门收集整理童话两大册,可以见出童话与他们的亲密关系,也可见出那民族对故事的喜爱,看什么都是故事。好像中国神话中的仙道,点石成金,不论什么,一经传说,就成有头有尾的故事。比如,皮兰德娄的《标本鸟》,说的是遗传病家族中的一位先生,决心与命运抗争,医药、营养、节欲、锻炼,终于活过了生存极限,要照民间传说,就可以放心说出,“从此他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在这里事情却还没有完,遗传病的族人再做什么?再也想不到,他还有最后一博,就是开枪自杀,最后掌握了命运!这就不是童话传说,而是短篇小说。现代知识分子的写作渐渐脱离故事的原始性,开始进入现实生活的严肃性,不再简单地相信奇迹,事情就继续在常态下进行。而于常态,短篇小说并不是最佳选择,卡佛的的短篇小说是写常态,可多少晦涩了。卡尔维诺的短篇很像现代寓言,英国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短篇更接近于散文,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依斯的《都柏林人》则是一个例外,他在冗长的日常生活上开一扇小窗,供我们窥视,有些俄国人的气质。依我看,短篇小说还是要仰仗奇情,大约也因为此,如今短篇小说的产出日益减少。 日本的短篇小说在印象中相当平淡,这大约与日本的语言有关,敬语体系充满庄严的仪式感,使得叙述过程曲折漫长。现代主义却给了机缘,许多新生的概念催化着形式,黑井千次先生可算得领潮流之先。曾看过一位新生代日本女作家山田咏美的小说,名叫《YO-YO》,写一对男女相遇,互相买春,头一日她买他,下一日他买她,每一日付账少一张钱,等到最后,一张钱也不剩,买春便告罄结束。还有一位神吉拓郎先生的一篇名叫《鲑鱼》的小说,小说以妻子给闺密写信,因出走的丈夫突然归来停笔,再提笔已是三个月后,“他完全像鲑鱼那样,拼命地溯流而归……”浅田次郎的短篇《铁道员》因由影星高仓健主演的电影而得名,他的短篇小说多是灵异故事,他自述道是“发生在你身上……温柔的奇迹”,这也符合我的观念,短篇小说要有奇情,而“温柔的奇迹”真是一个好说法,将过于夯实的生活启开了缝隙。相比较之下,中国的语言其实是适合短篇小说的,简洁而多义,扼要而模糊,中国人传统中又有一种精致轻盈的品味,比如说著名的《聊斋志异》,都是好短篇,比如《王六郎》,一仙一俗,聚散离合,相识相知,是古代版的《断臂山》,却不是那么悲情,而是欣悦!简直令人觉着诡异,短篇小说是什么材料生成的,竞可以伸缩自如,缓急相宜,已经不是现代物理的概念能够解释,而要走向东方神秘主义了! 现在,“短经典”这套世界现当代短篇小说丛书的出版,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会有多少意外发生呢?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六日上海
内容概要
西蒙·范·布伊的《爱,始于冬季》中的人物都站在放弃的边缘——他们沉浸在永远无法成真的梦想,怀念那些早已从他们生活中消失的人——范·布伊笔下的人物游走在这些凄美故事中的街头,直到邂逅陌生人。于是这些失落的灵魂突然就要面对生活的责任,而过去,他们曾以为生活没有他们仍会继续。
这部短篇小说集的第一个故事《爱,始于冬季》中,世界著名大提琴家布鲁诺·伯奈特,是一个只生活在音乐中的人,他周游世界,通过演奏把音乐艺术带给各地的人。然而在个人生活中,布鲁诺是一个落魄者,他没有希望地活着,不与社会接触,无法维持和别人的关系——他是陷入过往的囚徒。然而,数十年的孤寂在他于酒店偶遇汉娜之后发生了改变。当他们的生活交织,彼此的秘密呈现,他们开始了共同的旅程,相信爱,将带他们度过生命的冬季。
作者简介
西蒙·范·布伊1975年出生于伦敦,在威尔士乡村和牛津长大,大学时迷上橄榄球,成为美国肯塔基州一所大学的橄榄球队员。在那儿,经由一位英语教授介绍,爱上了惠特曼、爱默生等美国诗人的作品,而另一个英语教授则鼓励他写诗和创作短篇小说。之后,他回到英国,辗转几所大学,获得艺术硕士学位。他曾旅居巴黎和雅典。
西蒙·范·布伊已出版两部短篇小说集《因为。爱》(The Secret Lives of People in
Love)和《爱,始于冬季》,并主编一套哲学读物,包括《为什么我们战斗》(Why We Fight)、《为什么我们需要爱》(Why
We Need Love)、《为什么我们的决定不重要》(Why Our Decisions Don't
Matter)。他的首部长篇小说将于2011年出版。
西蒙·范·布伊目前住在纽约。他也是《纽约时报》、《纽约邮报》、英国《每日电讯报》、《泰晤士报》的撰稿人。其作品已被翻译成九种文字。
除了文学创作,他还在纽约艺术学校和长岛大学兼职任教,并参与了一个关怀青少年的人道主义项目。
书籍目录
爱,始于冬季
虎,虎
失踪的雕像
来来往往的陌生人
树木摇曳的城市
附录:认识西蒙·范·布伊
章节摘录
版权页:我在暗处等待。我的大提琴已经摆在台上了。这把琴是一七二三年在西西里的一个半山腰上雕刻的。那片海很宁静。琴弓靠近琴身时,琴弦就会颤抖,似乎预料了情人的到来。我的名字是布鲁诺·伯奈特。我身前的绒质幕布是梅色的,重重地垂着。我的生活在幕布的另一侧展开。有时我希望这份生活没了我的存在能依旧照常进行。魁北克城的舞台灯光太过明亮。主持人用带有加拿大口音的法语介绍我出场时,我看到幕布卷轴及舞台支柱周围被灯光照耀着的尘埃。这把小提琴属于我的祖父,他在二战中意外身亡。祖父的厨房座椅同样也在舞台上。我坐在上面的时候,只能将身体的重量压在座椅的三只脚上。座椅中间的那根藤条裂开了。这把椅子总有一天会彻底坏掉。椅子在演出开始的前两天运到音乐厅,那个疯狂的乐队指挥大叫着宣布坏消息:“你的座椅在运输的过程中被彻底弄坏了。”掌声响起,我站在了舞台上。这些人都是谁?总有一天我将不用乐器演奏。我会直直地坐着,一动不动。我会闭上眼睛,想象着音乐厅外那些房屋里的人们的生活:穿着拖鞋的女人搅拌着食物,锅里冒着热气;青少年在自己的房间里戴着耳机;某户人家的儿子在寻找他的钥匙;一个离了婚的女人在刷牙,她的猫在一边注视着她;有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最小的孩子睡着了,他不会记得自己作了什么梦。我握起琴弓,观众突然安静了。开始演奏前,我环视了一下观众。有那么多人,可是没有一个了解我。如果他们中有一个人能认出我,我就能从生活的枝丫上挣脱开,把时间的痕迹从我的衣服上刷净,开始漫长的越野征途回到我最初消失的时刻。一个小男孩斜靠在一扇大门上,等待着他最好的朋友起床。安娜的自行车的后轮依旧旋转着。在十年的大提琴演奏职业生涯中,我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厅里起死回生。每一次我的琴弓触及琴弦,安娜的模样就会浮现。她依旧穿着那天的衣服。我长了二十岁。但她还是个孩子。她是由灯光组成的,因而她若隐若现。她站在距离我的大提琴两米开外的地方。她看着我,但她不认识我。今晚的音乐厅坐满了人。演奏到最后一个乐章时,我感觉到她在渐渐消失。也许还剩下一只手,一个肩,一缕摇曳的头发。可她现在正快速地隐去——从这个活生生的世界脱离。一些乐队演奏家无视舞台上这些飘浮的身形:有的似睡似醒,有的如展开的烟雾般优雅,有的纠缠着愧疚、爱恋、悔恨、侥幸,与意外。可有一些演奏家会自始至终注视着这些身形。我听说有的彻底崩溃然后纵身跳下大桥;有的借酒自我麻痹或在深夜站立于冰冷的河水中。我将音乐视为语言的最高境界。音乐使我们得以用自己的词汇同上帝对话,因为音乐高于生活。我感受到了终极的瞬间。我握弓的手臂开始发紧。最后的几个音符是响亮的。我平稳地持弓,它就好像河流中的一支船桨,将我们带到当下的彼岸,然后是明天、后天。即将到来的日子就好像宽阔的平野。音乐厅外黑夜笼罩。天还下着雨。音乐厅是用玻璃建成的,俯视着一座花园。雨滴敲打着窗户,随着风的呼吸一同颤动。夜空繁星点点,它们坠落下来,淹没了街道、广场。下雨的时候,最不起眼的水潭也映射着宇宙的印像。演奏结束后,我起身,举弓向观众致意。我能听到东西落在舞台上的声音——鲜花,以及用玻璃胶粘在塑料包装纸上的信件。掌声如雷。我在口袋里摸索安娜的连指手套。在灯光的照耀下,我的汗水滴落下来。每一滴汗水都载着为其使劲鼓掌的观众。我一如既往地想要喝杯甜的东西。我匆忙下台,手里还握着琴弓。来到楼梯边时,我再次寻找安娜的手套,一瞬间,我看到了她的脸庞,她是如此地清晰可见,叫人害怕。清汤挂面的头发,满脸的雀斑。唯一真实的记忆终于找到了我们——就好像收信人为过去的自己的信件。
媒体关注与评论
西蒙·范·布伊深知人心复杂的渴望,他用完美的优雅文笔在他的短篇小说中道出了那些真相。《爱,始于冬季》是一部非凡的短篇小说集,而范·布伊,现在也成了我必读的作家。 ——普利策小说奖得主罗伯特·奥伦·巴特勒西蒙·范·布伊动笔写作时似乎心中就有一个故事,然后把它变成了一首诗,但又不失其叙事的力量。《爱,始于冬季》精湛地展示了力量。 ——美国作家罗杰·罗森布拉特随着小说中那些或悲伤或隐遁的人物因为神秘的人际接触而突然转变,这些短篇小说就带上了神话故事的优良品质……它将断断续续的句子和干净的象征主义融为一体,把一个个最优美的段落变成了一首首短小的俳句。 ——《每日电讯报》《爱,始于冬季》是一部感情温暖的作品,轻易就能在读者心中占有一席之地。评委会对作者完美运用经典短篇小说的写作技巧印象深刻。从第一行起,他就牢牢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聚焦于故事。他诗意的语言宛如歌唱贯穿全书。 ——2009年度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评委会
编辑推荐
《爱,始于冬季》:短经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