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学(第十五辑)

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蒋寅,张伯伟 编  页数:277  

内容概要

  《中国诗学(第15辑)》收录的《稀见杜诗手批本十一种叙录》《曹尔堪诗词抄本八种述略》等文献学研究,《从五古结构看“陶体”的特征和成因》等诗歌史研究,《翁方纲“肌理说”与宋明理学》等诗学史研究,都以求实创新为宗旨,运用各种方法对中国古典诗学进行广泛深入的新开拓。另有《20世纪80年代以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研究回顾与反思》《最近十年来韩国的唐诗研究》等综述文章。

书籍目录

【诗学文献学】再谈王逸的《招魂章句》——论《招魂序》的文本兼答力之先生《文选》置《答何劭》于《赠张华》前无不当辨——兼论先“赠”后“答”之“通例”无法通于以人为纲类总集稀见清代杜诗手批本十一种叙录《全宋诗》校补——以桂林石刻为据曹尔堪诗词抄本八种述略咏清史组诗丛考《粤东词钞》编纂校刊论考《闺秀诗话初编》作者棣华园主人考【诗歌理论】试论古典诗歌中的置空艺术——以唐诗为例【诗歌史】从五古结构看“陶体”的特征和成因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从体物赋向咏物诗演化的历史考察杜甫诗歌与《昭明文选》关系之考察《西昆酬唱集》与宋诗演进论宋代的“禁体物语”诗庚子史词考论——以王鹏运、郑文焯、朱祖谋词为例【诗学史】《环溪诗话》的版本、成书及诗学价值明代诗论中的“风人之旨”——兼论杜甫诗地位的升降汪琬诗学思想管窥陈焯《宋元诗会》的编纂特点及其评价翁方纲“肌理说”与宋明理学【比较诗学】多重读者定位与文化缺省补偿——《沧浪诗话》的首个英语全译本研究朝鲜后期“唐诗诗意图”表现出来的朝鲜风南宗文人画的实践与变容【回顾与展望】诗画关系研究坚持本位还是出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研究回顾与反思历代边塞词研究综述最近十年来韩国的唐诗研究【资料】《伏敌堂诗录》柳兆薰批语辑录【附录】《清代文学研究集刊》(第三辑)目次《中国诗学》撰稿格式

章节摘录

  而且,即使以画理画法人诗,其表现也是多方面的。同时,作者指出“诗中有画”,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以王维为代表的唐代山水田园诗派诗人的共有的特点。谭朝炎将“诗中有画”提升为一种普遍的艺术规律,认为这是苏轼美学观念重视意境创造的一种体现。它不能特指某位诗人的风格,更不能概括王维诗歌的艺术特征。较为谨慎的学者,将问题转向对苏轼评语语境的分析,如周裕锴认为:“关于苏轼提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概念,学界多有讨论,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论者似主要集中于王维诗中是否有画的问题进行辩论,或持诗画一律的观念,寻找王维诗中的画意,或据《拉奥孔》的理论,辨析诗画不可能相通,而多少忽视了对苏轼此观念的内涵和背景的探讨。其实,王维‘诗中有画’是从苏轼的视角得出的观点,并非王维诗本身具有的客观事实。换言之,这是苏轼对王维诗画的理解与诠释,从中体现了他个人的艺术眼光。因此,追问‘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什么样的眼光,这眼光是怎样形成的,它与宋代其他哲学思潮、艺术观念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可能比再纠缠于证明王维诗中有画更有意义。”作者指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效果,源于欣赏者本人的六根互用。“六根互用”在艺术审美活动中的运用,进一步打通了艺术媒体之间界限,形成“出位之思”。这一思想使苏轼之论首创了一种利用六根互通的原理来欣赏作品的方法。兰翠《苏轼“诗中有画”语境论析》认为,苏轼“诗中有画”之说受到自晋至宋文人对于诗画交融的体认。因此,苏轼推崇士人画,主张诗画创作要于象外求意,欣赏者要于象外会意,并追求作品与人格精神的浑然一体。相对来说,高云鹏对苏轼诗画“一律”、诗画“略同”为核心思想的诗画关系理论体系的探讨则较为深入研究了苏轼“诗中有画”说的理论背景。其文从诗画本质的“达心”和“适意”、创作的传神以及诗画在形理、风格方面的“略同”性等角度,建立了苏轼的诗画关系理论体系,并认为这一体系正是苏轼用诗、画互相评说最有力的理论支持,也是认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可忽视的前提。作者进一步指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沟通了文人诗、士人画这两种以表达文人“意气”为特征的艺术形式的桥梁。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诗学(第十五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