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英] 柏瑞尔·马卡姆 页数:280 译者:陶立夏
Tag标签:无
前言
《夜航西飞》充满诱惑与神秘。怕叨扰读者的乐趣,我不想对内容多加赘述。一言以蔽之,这本书是由三十年非洲岁月串联起来的片段回忆,讲述一位精彩女性从童年到一九三六年的人生经历。柏瑞尔·马卡姆,常被认为是肯尼亚的喀耳刻女巫,却不是你以为的那种寻常喀耳刻。想象一下,喀耳刻在尤利西斯身上施下咒语,于是她可以与他一同远行,学习航海,见识世界。她还顺便对他的男性同伴们施下魔法,这样他们就不会对她闯入男子汉的世界忿忿不平,反而欢迎她的加入。让众人着迷是容易的事,那是她天性使然,而且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学识与冒险。 “自由女性”这个专用名词总是让我担忧。它暗示着普遍存在的“奴隶身份”,最终,在我们所处的人生与时代,女性必须抬起她们低垂的头,奋起反抗。它也暗示着男人是自由的,但他们并非如此。在我看来,整个人类都正经历着艰难,男人与女人应该,而且将会结伴而行,从伤害大家的偏见与愚昧中解脱出来。但是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样,拥有勇气和意志力,永远走她们选择的人生路,无视任何约定俗成的界限。 我怀疑柏瑞尔·马卡姆是否听说过“自由女性”一说,或者,作为一位彻头彻尾的魅力女性,她是否曾考虑过女权主义。一九一九年,她十七岁的时候,将所有的家当装进两只马鞍包,以她唯一知晓的方式独自谋生。她没有家,也没有家人等她回去。《夜航西飞》记录的正是这种初生牛犊的勇气,一个勇敢得令人动容的十七岁女孩,决定了她未来的人生。 开始,柏瑞尔·马卡姆一直保有无畏、勤奋和非同寻常的成功。她并不自比先锋人物,也不以女性解放者榜样自居。她乐享肯尼亚的生活,那里是非洲的天堂,她也乐享自己的工作。 我只见过柏瑞尔·马卡姆一次,因为某个记不得的原因被召集到她位于奈瓦沙湖边的家里喝了一杯,房子是她租的,她在那里养赛马。那想必是在七十年代早期。我从自己朴实无华的山间别墅出发,别墅就建在大裂谷中的隆格诺特火山上。开车驶过尘土飞扬的小路时,我寻思着自己干吗要走这一遭。我对马一无所知,更不关心。如果这位内罗毕女士是位猎场看守、古生物学家或是牧场经理,我倒会极度感兴趣,热切地希望求教。生活在内罗毕的欧洲社交圈之外,我从未听说过柏瑞尔,我就这样无知地去了,刚抵达就已为返程后悔,漆黑之中要在那坑坑洼洼的路上开十六英里呐! 柏瑞尔在一间很典型的客厅里接待了我。房间是“殖民地式”装潢风格,大椅子和沙发上套着印花布,一张结实的桌子上放着饮料和杯子。没有书。总是留意书籍是我的职业病。柏瑞尔穿着黑色的紧身长裤,和黑色的高领丝质套衫,这在卡其装盛行的内陆地区是颇具异域风情的穿着。她看起来魅力非凡,金发,皮肤晒成褐色,身材极瘦削。总之绝对不是我原本以为的那种牧马人样貌。我草率作出了错误论断:不管用意何在,这位穆海迦高尔夫俱乐部——内罗毕社交圈乏味又老掉牙的核心——的宠儿,训练赛马不过是为了取乐。 来拜访的还有两位仰慕者,一位年长些,另一位年轻些。他们起身为柏瑞尔端饮料,而柏瑞尔优雅地等候他们服侍的样子让我印象深刻。那时候柏瑞尔已经快七十了,我却以为她是个容貌出众的四十岁女人。我们漫不经心地说着些无关痛痒的话,我猜她跟女人相处时一定不太自在,尽管她对驾驭男人很在行,对马就更不用说了。她说她写了本书,大概这就是我被邀请的原因,因为她想谈谈关于书的事。我错过了这次机会。我没有在意,尽管唯一的中间人E.M.福斯特反复提及。外表有欺骗性,但本该由我去发掘外表下潜在的东西。我谢过柏瑞尔,和来时一样无知地回去了。现在,事过十多年之后,我为自己的愚蠢和错失良机感到懊悔。 要是我那时读过她的书,我会向她追问《夜航西飞》中所有未解答的问题。诚然,正如柏瑞尔所说,她的书不是自传。它缺乏自传所需的关键信息。 她一定已经不记得出生地莱斯特郡,四岁时她就离开那里随父亲前往未知的肯尼亚。但为什么桑赫斯特出身的克伦特巴克上尉会带着女儿到非洲,而把儿子留给了感情不和的妻子?柏瑞尔没有提及她的哥哥和母亲,没有提及自己的婚姻(她结过三次婚),也没有提及一九二九年出生的儿子。她带着爱意与仰慕写她的父亲,但还需要更多。在她讲述高潮迭起的故事之间,是重重疑云。 现在我向别人打听柏瑞尔。和以前一样,她还住在租借来的房子里,这间临近内罗毕赛马场的小房子是赛马会赠与的。她依旧训练赛马,也骑这些赛马,还对一位友人说过,她在马上比在地上更自在。我还听人说,有人看见她走在内罗毕大街上,步履矫健、金发飘飘,你会以为她是个妙龄女子。她租来的住处最近被抢劫了两次,第二次她被打成重伤,但她仍住在那里。没有女人比她更不在意自己的物质环境,这大概是因为她在灌木丛中的小泥屋里度过了幼年时光,她父亲在开垦农场。人们带着担忧说起柏瑞尔“还和往常一样手头紧”。这个令人仰慕的女人,她搜集各式战利品,除了钱。 《夜航西飞》在我看来是个错误的书名,不恰当地暗示了本书的散文式文体。我认为,它是诗意的,抒情的,换个词说还是“能引发共鸣的”。对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书来说,它文学气息浓郁的遣词造句令人惊讶。绝大多数时候,这种风格很奏效,有时很悦目,有时则甜得发腻。温柔的语句掩盖了严峻的事实,来之不易的成就,以及危险坎坷的人生。你必须透过字句领会其后的危险与艰难。即便是柏瑞尔·马卡姆那次从东到西飞跃大西洋的创纪录飞行,也被这样的文体抚平了叫人胆颤心惊的棱角。 尽管不公平,但时机意味着一切。《夜航西飞》于一九四二年在美国出版,尽管获得了压倒性的赞誉,但那是二战期间的衰落年份,人们的思维无暇沉醉于黄金般的非洲。一九四三年,《夜航西飞》在英国出版时仅出了一个小版本后,纸张配给制度就埋葬了书的前程,而缩减的报纸版面也没有什么位置留给书评。但一九三七年的时候,英国阅读界自认为仍处于和平状态,卡伦·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面市了,以后几年销量上升,最后成为认可的经典,成为那个时代非洲最知名的画像。在《夜航西飞》刚出版不久读过之后,我第一次重读了《走出非洲》,边重读边比较。我觉得它该获得与《走出非洲》比肩的地位。 这么说并不是要做出评论家式的论断。这完全关乎主题,而非文体。卡伦·布里克森在写作《走出非洲》时已经是专业作家,在非洲写作而不是务农。伊萨克·迪内就像她所证明的那样,她真正的人生目标是成为伊萨克·迪内森。而柏瑞尔·马卡姆是个行动派的女人,就和男人一样。她的著作是她职业生涯中一个怪异插曲。两本书的语调颇为相似,但我可以不加犹豫地同意,卡伦·布里克森的作品有上佳的写作水准,感情的抒发更加训练有素。《走出非洲》像口井一般深,如同卡伦·布里克森的农场和农场生活。《夜航西飞》就和当年欧洲的地平线一样宽广。尽管卡伦也了解农场生活,但作为一个拓荒的孩童和女生,柏瑞尔·马卡姆懂得更多。她描写在未开垦丛林地带的最初飞行,场面令人难忘。再没有其他描写更能表述那种广阔感、危机感和那片陆地并不友善的美丽。两本书都是写给非洲的情书,她们的非洲。并不互为敌手,而是互为补充。 《夜航西飞》中,我最喜欢的章节和其余章节不太一样,它没有任何文学性。它是柏瑞尔在飞机座舱内潦草写下来的,然后被装进一只邮件包,扔出了飞机,扔给一个名叫布里克森男爵的白人猎手,他一直在地面上等待着。柏瑞尔接着飞过塔纳河畔茂密的丛林地带,那里租给布里克森的顾客,来狩猎旅行的人们在那儿观看大象。 很大的公象——象牙也是——我猜有一百八十磅。象群里大约有五百头象。还有两头公象,和很多小象——在平静地进食。植被很茂密——树很高——两个水塘——其中一个在象群东北偏北半英里处,另一个在西北偏北约两英里处。你们和象群之间畅通无阻,半路有块林地。很多足迹。象群西南面有水牛。没有看见犀牛。在你二百二十度方向。距离约十公里。一小时后回来。努力工作,相信上帝,保持肠道畅通——奥利弗·克伦威尔。 我感觉这部分最贴近真实的她,无畏、能干、专业,而且风趣。《夜航西飞》的谜依然未解,那就是——柏瑞尔自己。 玛莎·盖尔霍恩 一九八四年于西纽彻奇
内容概要
《夜航西飞》这本回忆录以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肯尼亚为背景,真实再现了作者在非洲的生活,其中包括她毕生钟爱的两项有趣又传奇的事业——训练赛马和驾驶飞机。柏瑞尔·马卡姆以非常动人的文字,铺陈出她在非洲度过的童年、她参与狩猎的情景、她与当地土著的情谊、她训练赛马的过程,以及她独自驾驶单翼双座木螺旋桨飞机,在东部非洲从事职业飞行并猎队搜寻大象踪迹的往事;还详细描述了她从非洲驾机回英国沿途所遭遇到的政治与自然险阻;最后更记录了她在一九三六年九月独自驾机从英国飞越大西洋直抵北美的经过。
作者简介
柏瑞尔·马卡姆(BerylMarkham)一九〇二年十月二十六出生于英国莱斯特郡,四岁时随父亲到了肯尼亚。她先是跟随父亲训练赛马,十八岁便成为非洲首位持赛马训练师执照的女性。一九三一年开始,她驾驶小型飞机在东部非洲载运邮件、乘客和补给物品,成为非洲第一位职业女飞行员。一九三六年九月,她从英国出发,驾驶飞机一路向西飞行,最后在加拿大迫降,费时二十一小时二十五分,成为第一位单人由东向西飞越大西洋的飞行员。一九四二年,《夜航西飞》首次出版。一九五〇年,她回到肯尼亚,重操赛马训练师的职业,直到一九八六年八月三日,她在内罗毕自己的家里突然辞世。
书籍目录
序言 (玛莎·盖尔霍恩)卷一第一章 来自南格威的消息第二章 黑水热患者死亡第三章 旷野的印记第四章 我们为何飞行?卷二第五章 它曾是头好狮子第六章 大地寂静第七章 为公牛血而赞美神第八章 你和我,一起玩耍第九章 流亡贵族第十章 可曾有匹长翅膀的马?卷三第十一章 一路向北第十二章 是我!第十三章 我将带给你好运第十四章 风的使命卷四第十五章 新生第十六章 象牙与虎尾兰第十七章 也许我必须向它开枪第十八章 大河的囚徒第十九章 战果如何,猎手?第二十章 克瓦赫里的意思是,再见!第二十一章 寻找利比亚堡垒第二十二章 烛光里的班加西第二十三章 夜航西飞第二十四章 海洋会以此为傲译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来自南格威的消息 该如何为记忆建立秩序?我想从最初的地方开始,用织机旁的织工般的耐心回忆。我想说:“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再无他处。” 但故事可以从上百个地方开始,因为存在着上百个名字:姆万扎、塞伦盖蒂、南格威、摩罗、纳库鲁……要找出成百个地名再容易不过。我最好选择其中一个作为开端:这并不因为它最先存在,也不因为它从广义上说具有重要的探险意义——不过是碰巧罢了,它出现在我飞行日志的首页。毕竟,我不是什么织工。织工们创造,而我回想:在记忆中故地重游。这些地名就是钥匙,开启一条条通道,这些通道已在脑海中被尘封,而在我内心却依旧熟稔。 所以南格威这个名字——它和其他名字并无区别——就这样出现在日志中,即便未必能给记忆带来秩序,也可让它鲜活起来: 日期:16/6/35 飞机型号:AvroAvian(禽鸟) 编号:VP-KAN 路线:内罗毕—南格威 时间:三小时四十分 接下来还写着,飞行员:自己;而备注部分,则一片空白。 但或许发生过一些什么。 南格威如今大概已经荒芜,再无人记得。一九三五年我到达时它几乎奄奄一息。它位于内罗毕西南面,在维多利亚湖的最南端上。那里不过是个贫瘠的偏僻村落,只有些肮脏的棚屋。这些棚屋也不过是因为有个疲惫而沮丧的探勘者,某天在鞋跟边的泥土里发现了一点黄金,便用猎刀的刀尖将它挑起,目不转睛地看着,直到它在想象中从微小而斑驳的一点变成了金砖,然后又从金砖变成了大笔的财富。 他并不是个行事鬼祟的人,但他的名字逃脱了记忆的追捕。尽管南格威不过是个地名,却曾有一度成为了圣地麦加与海市蜃楼。许多和他一样的探险家们,对这个国家灼烧般的高温置若罔闻,也没把疟疾、黑水热,以及严重缺乏交通的现状放在心上。那里只有靠步行才能穿越森林,而他们带着铲子、锄头、奎宁、罐头食品和无限的期许前往,开始挖掘。 即便他们有所收获,我也从没知晓他们的挖掘究竟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因为当我的小型双翼飞机降落在狭窄的跑道上时,他们已经从丛林里走了出来。夜色中,厚铁皮桶里浸了油的毛毡被点燃,火光指引我着陆。 那样的光线中什么都看不清楚:几张仰望的黝黑脸庞,神色冷漠而坚忍;几条半举着的手臂,做着召唤的姿势;有条狗懒洋洋地穿行在火光中……我记得这些景象,还有那个在南格威迎接我的人。但我在破晓时分再次起飞,对他们工程的成败或是他们矿藏的多寡一无所知。 他们并非刻意掩饰,而是因为那个晚上有别的事要考虑,它们都与黄金无关。 我在内罗毕郊外以自由飞行员为生,“穆海迦乡村俱乐部”就是我的总部。即便到了一九三五年,要在东非弄到架飞机仍是件不容易的事,而想不靠飞机到达国境的另一端则几乎没有可能。当然,有很多公路通往内罗毕城外的各个方向。这些路开始的时候足够宽阔,但几英里之后就会变得越来越窄,最后消失在怪石林立的山丘中,或迷失在平原与山谷中的那些满是红色泥浆的沼泽地和黑色棉花田里。在地图上,它们看来确切而可靠,但要是有人斗胆从内罗毕向南前往马查科斯,或是马加迪,却不用约翰·迪尔拖拉机这样强大的交通工具,那简直就是痴心妄想。据说在旱季,从西面或北面经过奈瓦夏通往英埃共管苏丹的路是“可行”的。但我上次在小雨天经过时,那里的泥土黏得可媲美最受好评的黑糖浆。 这些困难都在其次?奈瓦夏与喀土穆之间还有荒草丛生的沼泽与广阔无垠的沙漠。可兴建此项工程的政府道路部门对这一切等闲视之,在奈瓦夏附近有一块好看醒目的路标,上面写着: 通往朱巴——喀土穆——开罗—— 我永远也弄不明白,给闲散游客们提供此类有待商榷的鼓励只是出于最良善的期许,还是某个具有残酷幽默感的官员终手为自己多年被困闷热的内罗毕办公室的不幸际遇找到了发泄方式。无论如何,路标就竖在那里,仿佛一座灯塔般,鼓动所有人前进(甚至连个警告都没有),前方绝不会是喀土穆也不会是开罗,而是某处无望的深渊,简直就和班扬先生在书中写到的一模一样。 当然,这只是个特例。常有人走的路状况良好,且在短距离内经过了铺设,而一旦铺设路段结束了,如果能有一架飞机的话,就不必长时间困在蹒跚前行的车内——前提是司机的技术能让车蹒跚前行。我的飞机虽说只有双座,且还有来自新兴的东非航空公司的竞争——更不用提发达的威尔森航空公司——但绝大多数时间都业务繁忙。 内罗毕这座城市也很繁忙,并且正处于发展中——它是一道门,通往一个依旧崭新的国家,一个辽阔的国家,一个几乎不为人知的国家。在过去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这个城市突然发展起来,此前它只是些散落在漫长乌干达铁路旁的破烂铁皮屋,里面混杂居住着英国人、布尔人、印度人、索马里人、阿比西尼亚人、非洲各地的土著以及很多其他国家的人。 如今仅印度市集的面积就已有好几英亩,而城里的酒店、政府大楼、赛马场,还有教堂,都很醒目,证明摩登时代及其生活方式最终在东非赶了上来。但它的内心依旧粗犷,几乎丝毫未被英国式的官僚作风所软化。生意在继续,银行蒸蒸日上,汽车在政府大道上煞有介事地来去,营业员们思考、行动、生活,他们在其他国家任何一个拥有三万多人口的现代城市里也会做同样的事。 这个城市隐藏在阿西平原内,就在连绵的基库尤山脉的山脚,北朝肯尼亚山,南向坦桑尼亚的乞力马扎罗山。它是荒野中的财会室——这地方关乎先令、英镑、土地买卖、贸易,关于极度成功以及极度失败。商店里出售你的一切所需。周围是纵深一百多英里的农田和咖啡种植园,送货的火车和卡车每天为市场运来农产品。 对于如此广阔的土地来说,一百英里的距离又算得上什么? 依旧沉睡在丛林中的村落,位于广阔的保护区内。在这些村庄中居住的人们只是隐隐约约地感觉到,白人世界那些顽固不化而又不可抗拒的压力或许会以某种方式危及他们的族群生活。 但白人的战争发生在非洲的边缘——你从海岸出发,端着冲锋枪向内陆前进三百英里,却依旧处于非洲的边缘。自迦太基时代以来,甚至更早,人类就开始杀戮征伐,想在海岸沿线、荒漠和群山获得永久的寺足之处。一旦获得了这些立足之处,它们的拥有权却又挑起了无尽的冲突与流血。 争先恐后的征服者们忽略了非洲之魂的根本,那正是抵御征服的原动力。这灵魂没有消亡,只是沉寂。它的智慧并不缺乏,但却如此单纯,被现代文明的狭隘眼光视若无物。非洲大陆年代久远,许多子民的血脉如真理般脆弱而纯粹。马塞人的祖先或许就生活在伊甸园附近,而那些近世纪才发迹的种族,只懂得以武器和自负武装自己,他们又如何能与马塞人的纯洁血统相提并论?野草不会腐朽,它的根吸取了天地开辟之初的第一缕生机,并依旧守护着它的精华。野草总能复生,人工栽培的花草在它面前退却。种族的纯净与真正的高贵并不靠官方文告确立,也不靠生搬硬套,它保存在目然力量与生活目标的紧密关联中,土著牧羊人对它的了解并不逊于头戴学士帽的学究们。 军队会继续征伐,殖民地将数易其手,但无论发生什么,非洲就这样躺在他们面前,一如既往,像个伟大、睿智、沉睡的巨人,丝毫不被帝国列强们此起彼伏的吵闹干扰。这不仅仅是一片土地,这里寄托着人类的的希望和幻想。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你读过柏瑞尔·马卡姆的《夜航西飞》了吗?……她写得很好,精彩至极,让我愧为作家。我感觉自己只是个处理词语的木匠,将工作所得拼装到一起,有时略有所成……由于我彼时正在非洲,所以书中涉及的人物故事都是真实的。我希望你能买到该书,并读一读,因为它真的棒极了。 ——美国作家海明威 十年前第一次读到《夜航西飞》时就想将它翻译成中文。你若问我这书为何迷人。那我只能反问你:非洲怎么能不迷人?飞行怎么能不迷人?……她想做的,只不过是向没有经历过她那个非洲的人们讲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她的人生。我们都只活一次,所以这个故事也只需讲述一次。 ——本书译者陶立夏
编辑推荐
“你该写写这些事。你知道吗,你应该写!” 有了《小王子》作者圣埃克絮佩里的催促,才有了这本不断再版的传世佳作。 一个比《走出非洲》更真实的非洲!一部让海明威自愧不如的传奇经典! 《夜航西飞》是作者三十年非洲生活的回忆录,讲述了一位非凡女性从童年至一九六三年的传奇人生:养马、驯马、猎狮、捕象、开飞机,并成为独自驾机飞越大西洋的首位飞行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