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孙玉明 页数:362 字数:331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全面地描述了1954年秋《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发生的前因后果。实际上,这是一场连环套式的大运动,由几个彼此联系却又各自独立的小运动组成,可谓“戏中有戏,山黑套山”。如此丰富复杂的内容,要用一个名掌准确简练地涵蓝它,委实很难。
作者着意叙写了知识分子群体在这场运动中的表现。面对历史的狂潮,人性的复杂与个人命运的不可捉摸,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运动规模的越来越大,斗争手段花样翻新,与知识分子阶层的积极参与,又是密不可分的。
作者简介
孙玉明,男,汉族,1961年生,山东省诸城市人。1983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外文系,文学学士。1989年6月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2004年11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长,《学刊》副主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俞平伯误入“红尘”
一 人生路上的“错误抉择”
二 从《红楼梦辨》到《红楼梦研究》
三 引火烧身的《红楼梦简论》
第二章 两个小人物意外走“红”
一 《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
二 《评(红楼梦研究)》
三 一举成名天下知
第三章 毛泽东亲自发动并领导了这场运动
一 运动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二 运动终于爆发
三 他一直控制着运动的方向
第四章 他们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一 “贵族老爷”冯雪峰
二 批判运动中的胡风
第五章 《文艺报》成了替罪羊
一 “替罪羊”罪有应得
二 万炮齐轰《文艺报》
三 自相戕戮自张罗
四 “丁、陈事件”的导火索
第六章 风暴中心的俞平伯
一 “红极一时”反招祸
二 一次奇特的座谈会
三 他陷人了风暴的中心
四 风暴中的孤独者
五 严寒中的一丝温暖
第七章 胡适与“新红学”
一 “新红学”产生的主、客观条件
二 破“旧”立“新”的《红楼梦考证》
三 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
四 “作茧自缚”的“自叙传说”
第八章 “胡适思想”批判
一 他注定了被批判的命运.273
二 阵容强大的批判大军.284
三 大洋彼岸的胡适..303
第九章 运动中的几个“难友”
一 周汝昌引火烧身
二 顾颉刚“在劫难逃”
三 文怀沙“罪有应得”
四 吴恩裕的惶恐
五 王佩璋的人生悲歌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俞平伯误入“红尘” 一 人生路上的“错误抉择” 侧耳幽深的时光隧道,似乎总能听到一声声无可奈何的叹息。 叹息是无奈的表白;叹息是难言的追悔。 苍天悠悠,红尘滚滚。“无才补天”的曹雪芹在叹息,“误入红尘”的俞平伯也在叹息。前者的叹息化作了不朽名著《红楼梦》,后者则为人生路上的“错误抉择”而沉思。 这是一段发人深思的历史,却也是一段不易表述的历史。倘若历史确有情,历史也当为俞平伯的抉择而叹息。 俞平伯与《红楼梦》,可谓冤缠孽结大半生,但是祸是福,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这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本应在诗文创作领域扬名立万,由于偶然的机缘,误走上《红楼梦》研究的道路,终至引火烧身,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批判运动,自己也成了举国上下妇孺皆知的人物。殊不知,这位以治红学而闻名于世的“红学家”,早年却并不喜欢《红楼梦》。他之所以走上这条对其个体生命来说是荆棘丛生的道路,主要是受了胡适等人的“诱惑”。此事说来话长,欲知详情,还须从头说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