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巴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王若虚  页数:23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1996年,如果你在校园里谈恋爱,那可是件很了不得的事情。在上海一所重点中学里,老师们为了遏止早恋,召集一小撮学生,秘密成立了“尾巴”小组和“剪刀”小组,前者负责跟踪有嫌疑的早恋学生,而后者则专门检查学生的往来信件。    林博恪是尾巴小组的核心成员,他第一个胜利完成的任务是跟踪男生“马可尼”和女生“汞”——在苦苦盯梢却无果的情况下,他意外发现马可尼和汞在图书馆总是借同一本书,而书的后面总是有一串莫名其妙的数字,而汞发表在学校黑板报上的诗歌,竟然隐藏着所有的秘密。马可尼被迫转学,汞从此一蹶不振,而林博恪拿着曾经影响马可尼和汞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继续忠实恪守着他“尾巴”的职责。他平静但偶尔迷茫的生活一如既往,直到他接手新的任务,追踪目标却是他的初中好友,代号为“帕斯卡”的班磊。事情终于失控了……    高考压力下的重点中学校园生活,环环相扣的紧张情节,冷静克制的客观描述,超乎现实的荒诞情节,却如同《一九八四》一般发人深思。黑暗而绝望,一切只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情了……

作者简介

王若虚,生于1984年的天蝎座,继承一半的山东血统和半的广东血统,南北结合后生长于上海。 
虽然学的是金融专业,却厌恶所有需要在八小时内穿西装坐办公室的工作。
第六届新概念作文比赛C组二等奖得主。2007年开始在《萌芽》发表小说《马贼》、《红双》,人气急剧上升,成为萌芽明星作家。
最大的梦想是出版小说和开一家激情四溢的酒吧。

书籍目录

《尾巴》第一季 冷血功勋  第一章 林博属  第二章 暴露危机  第三章 剪刀小组  第四章 自己人才最危险  第五章 水银密码  第六章 劫难刚开始第二季 变节预习  第七章 早恋的天堂  第八章 水手服  第九章 真实想法  第十章 十万火急第三季 放学,回家  第十一章 你到底是谁  第十二章 离别哀歌  第十三章 不得好死  第十四章 大局已定  第十五章 谈判无条件  大结局 焚烧的真相附录  番餐  最后的剪刀  花絮  《尾巴》背后  与“尾巴”对话  放学,回家跋

章节摘录

  第二天放学后,班磊没有去找水手服。  而我却噩梦不断。  自从接手“帕斯卡”行动后,我在学校里便刻意和班磊保持距离,中午总是捱到很晚才去食堂,午休时间在图书馆自修,每次课间十分钟休息我至少有一半时间是待在男厕所里,避免班磊过来找我。幸好班磊不像我那么孤僻,他善于交友,在新学校很快就有了几个打篮球的伙伴。  发现水手服的翌日中午,因为中午有例会,我不得不在高峰时间去食堂,结果正好遇上了比我早到的班磊和他同学。他很欣喜地邀我插队,我脸色灰白,指指他们那个窗口挂的小黑板,意思是这个窗口今天供应的菜我不爱吃,就不过去了。然后朝四周扫了一眼,看看南蕙或者马超麟这两个唯一知道我尾巴身份的学生是否在场。  当天晚上,这个场景再现于我的梦境,只是我插队排到了班磊后面,正和他有说有笑,忽然一个中年女子急步走了过来,照着班磊就是一个耳光,声响巨大。班磊和我愣在原地,然后我脖子后面吹来一阵凉气,竟是一个女子说话的声音:尾巴,林——博——恪?  我猛地扭头,想要看清是谁,却把脸埋进了枕头,噩梦便告一段落。  窗外尚未破晓,而我无法入睡。  等早上七点半被召到龙虾面前时,我眼圈浓黑精神萎靡,只能以通宵复习功课作为借口掩饰。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希望这样的教育不普及;从此以后,不再有这样的现象。  ——鲁迅  每个青年作家的诫命都是表现他们自己的时代。  ——卡尔维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尾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8条)

 
 

  •   最近看《让子弹飞》分析帝们的文章有点走火入魔,看什么文字都感觉有诸多隐喻躲在后面闪着奇异的光,看《尾巴》又让我“忐忑”了,不过不是渊博的愤青,没有激昂的热情,所以还是从“早恋”这个词开始谈起吧。

    早恋,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以青涩的苹果代替,美丽却并不美味,在《尾巴》中,早恋更变成了一棵毒草,深深的影响着老师、学生。在书中,爱情甜美的外衣并没有得到尽情的展现,反而是青春的压抑与叛逆无时不刻冲击着读者的心灵。虽然龙虾作为地下组织的精神领袖,对于早恋义无反顾的遏制有其背后的故事,但却不知道为何不能深刻打动我的心灵。反而是南蕙在听到陈琛死讯时的踉跄带给了我无尽的哀伤,仿佛自己隐忍的内心被戳开了一个大口子,鲜血直滴……

    龙虾那个看似无懈可击的理由,讲述的是一个好女孩偷尝禁果意外怀孕后自杀的事情,从此他开始深恶痛绝青少年的早恋,并化为工作的动力,在学校里成立地下组织“尾巴”小组和“剪刀”小组专门跟踪可疑男女生和暗拆他们的来往信件。可在我看来,龙虾们的逻辑是错误的。如果学校不是视早恋为洪水猛兽,如果家长能在学校的指引下对学生进行正常的生理卫生和情感卫生教育,那个女孩的命运将不会如此。早恋也更不会被本末倒置的被认定是杀人凶手。成年人的思维定式老是如此,把自己定位在不可撼动的正确标杆上,以自己的道德准则去判断孩子的一切,殊不知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自己。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根本,什么“尾巴”、“剪刀”只是逃避与自我欺骗,可悲可笑。

    说得如此义愤填膺,好像我就是一个被迫害的早恋者一样,情况恰好相反,中学时代有过清新却纠结的暗恋,有过秉烛夜谈的蓝颜,却独独少了风花雪月的恋情。虽不后悔,却也有少许的遗憾,或者说期待。抑或有人会问,你这么支持早恋,如果有了孩子,是不是也会一如既往呢,我想说,不管家长的支持与反对,孩子心中爱的萌芽不会被限制而压垮,反而会在正确的引导下健康绽放。

    一个词可以说这么久,反而忘却了作品本身。不过也正是有了这么优秀的作品,才能激发出想说点什么的冲动。《尾巴》是我看过的比较好的校园小说,王若虚选了很好的题材,采用了独特的角度,添加了新鲜的元素,掌握了故事的节奏,造就了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故事用波澜不惊的语气陈述着高潮迭起的故事,主人公一次又一次被动或主动地陷入危机,一次又一次将危机化解,读《尾巴》似乎找到了看美剧的感觉,也许这就是连载的魅力?
  •   文/落潇

    说起来,我和作者算是同学年龄。一样的青春和年华,同样的感受与思索,让我对其爱不释手,流连忘返于书中往事。《尾巴》让我再次回到过去,让我重新拾起昨日的记忆,让我重新审视曾经那些莫名其妙的往事。恰逢同学青春时,怀旧、悲悯、回首、伤痛。这是一本怀旧作品,勾起当年儿戏般的捉弄;这是一本悲悯的书籍,让我后悔曾经怀有我不幸福你也不要幸福的仇富心理;这是一本让我回首的小说,让我将记忆连成篇,放映在脑海深处的屏幕;这又是一部伤痛的历史,让我时时回想总会泪流不止。

    “尾巴”顾名思义,是一类特殊群体的称号,形象、生动、贴切。这类人出现在特殊的时期:早恋;执行特殊的任务:跟踪;具有特殊的目标:扼杀。《尾巴》就是一部围绕这类人而诉说的故事,描写了1996年到1997年之间发生在上海校园中,关于“尾巴”的黑色往事。黑色,说明这些往事带来的记忆并不那么光彩,“尾巴”更是让我们想到那一小撮专门破坏别人美好青春的小人物。故事围绕林博恪这个主人公展开,从最开始的普通学生身份到加入尾巴小组,从屡建奇功到离别哀歌,从尾巴事业的巅峰到尽头,作者以故事和心理两条线索来阐述,其间不乏黑色幽默,不乏真挚友情,更不乏人间真情。故事线索围绕林博恪因为家境贫寒,为摆脱父亲不幸离世给家庭带来的负担,在尾巴领导龙老师的利诱之下,开始了尾巴事业,在尾巴的事业中,他通过努力,赢得了物质的奖励、职位的升迁、高考加分的机会,然而这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伴随心理线索的一步步展开,他最后选择了消灭尾巴的壮举。心理线索也是围绕林博恪展开,从最初因为物质的需要,他走向尾巴小组,从内心羞涩,到习惯于谎言连篇,后来因为同学的落魄、班长的去世、朋友的分道扬镳,让他内心开始了深深的忏悔。两条主线,相互影响,贯穿于故事的始终。

    回首当年往事,我只能用一句话说:那时我们还年轻。正因为年轻,我们会做些傻事;正因为年轻,我们才不计后果;正因为年轻,我们总认为我们赔得起。当青春不再,当伤心往事浮现脑海,一抹愁云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恰逢同学青春时,再回首,尾巴也许在身后。
  •   书送得挺慢的。
    花了1天半的时间看完了。
    前半本书看的很开心,被作者的文笔逗笑了,似乎每一个人物,每一个都有其存在的理由,跟上下文情节有着莫大的关联,可见王若虚遥控文字的实力很强,一开始是从萌芽上看到的《尾巴》的一部分,觉得很生动,很有吸引力,所以一直记在心里,直到高考结束后才看。
    但后半部分,很有悲剧色彩,越看心里越荒凉,看到最后,林博恪列出的那份名单,里面的人,死了的死了,活着的活着,尽管他们现在幸福着,但他们都有一段不光彩的过往,被埋在心中,不愿揭开。
    王若虚说,这个故事有很大部分是虚构的,但我宁愿它是完完全全真实的,那么让人心疼。在很多大人眼中,早恋依旧值得他们的痛恨,但谁没有过那份情感呢?林博恪是,南蕙是,于马超麟也是,其实他们都配谈爱情,只不过爱情太沉重16,17岁的他们无法承担罢了。
    最后,说一句,《尾巴》值得看,鉴定完毕。
  •   和王若虚的作品相遇是在《萌芽》上,那时我还在上高中。看的第一部作品就是这本《尾巴》,为了看连载,每个月一次次去报刊亭询问"《萌芽》到了没有?"。这样的记忆只属于那个年纪。 相比于王若虚的第一部作品《马贼》,《尾巴》可以说是相当成熟了。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主人公内心的转变与成长都不是马贼所能企及的。而《尾巴》也延续了《马贼》中那飞快的情景推进,精彩纷陈的同时却对情节进度有着精准的把握,不会让人产生目不暇接的阅读疲劳。书中描写的少男少女总让我想起哥哥姐姐们,当然他们离书中1996年依旧有一段距离。看到曾经仰望的哥哥姐姐的故事原来是如此美丽,了解他们的感受,不知不觉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十分推荐这本书,看主人公如何自我救赎。
  •   这本书讲了很多年前,老师组织一向部分学生打击校园早恋的故事,虽然故事的时间定在很久以前但还是犀利的反应了很多现代校园的弊端。
    1.青少年隐私问题。虽然青少年的隐私不能被侵犯,但是不放心的老师家长,仍然想尽办法挖隐私,青春期的孩子越是强烈的反叛精神,家长就越是想知道孩子的秘密,我想这就是在学校尾巴组织在整个社会中暴露是大部分家长持赞成态度的问题。
    2.早恋。说实话,在这个时代大部分青少年接触这个社会和对整个社会的敏感度都很早,都有或多或少的早熟,早恋也是很正常的,只是青少年需要对早恋有正确的认识,所以家长老师应该给予一定的引导而不是一味的强硬手段。
    3.交易。在我看来这条线隐隐的从校园延续到社会。从为尾巴做事可以得到提拔和加分到尾巴组织暴露后校方为平息声波而给媒体的封口费,这一桩桩交易是真实而又恐怖的。如果连象牙塔也被玷污,我不知哪里还会保持纯洁。
    这本稍带讽刺的,和带刺的书是值得读一读的。
    (以上仅为个人意见。)
  •   王若虚的语言冷酷洗练、情节紧张却有些不可思议,让人欲罢不能。
    作为新概念获奖选手,此次作品堪称惊艳。
  •   写了旧时代校园中反对早恋的现象和措施 校园里的学生之间也是见招拆招 挺有意思的
  •   原先是在《萌芽》上看完连载,得知单行本发行后第一时间买了一本,果然没让我失望,还增加,修改了不少内容。
    我还记得当时我看完第一篇连载时的感觉,那时夏茗悠的《八分钟的温暖》刚连载完,还沉浸在那个世界,以下遁入另一个空洞的世界本就有些不适应,那突如其来的黑暗更令人沉重。
    故事里的一些真实的内容涉及到我的生活,这更令我反复去读这本书。
    有些时候老师的专制的确会引起无法抹去的错误。
    这本书,需要你用脑子去思考,如果你是一个愤青,我建议还是不要读了。
  •   很早在萌芽上就一直看 但是由于高考没有看完 这次买了个全本终于全部看完了 结局很意外 故事情节也很紧凑 一部不错的小说
  •   书前那张写有尾巴的纸脱胶了,书也发黄了,显然收了很久,很旧的感觉
  •   哇啊啊啊小心尾巴!
  •   应该说这篇文里面汇聚了王若虚的写作风格的集中。
    看起来各种难受,但是又必须看到结局,我们知道不会HE,却还在想着。
  •   快要读完了,现在的感觉是,为什么同样是96年的高中,他的生活怎么就会这个样子呢?总之,和我的不一样。呵呵!(读完了,是在昨天的夜里,最后的几十页。不管怎么说,这样一个近乎于杜撰的故事还蛮显得真实呢。也许在很多人的学校里,曾经有过类似于这样的机构吧?就像作者说他创作的初衷其实也就是和某人甲的谈话使他有了想法。读书的时候,我很是佩服作者们的写作功底,小小的一件事,那么多的文字来描述,居然没有一句废话。而我呢?很多时候都是在凑字数!好好学学吧。
  •   很无奈的故事 那时候的早恋原来这么艰难。。
  •   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装帧都很满意。以前在《萌芽》上看连载,现在有体系的看完还是很满足的。非常特别的小说,值得一看
  •   能算得上经典的一本书,我很少用这个词语来评论一本书,王若虚的确是一个有才气的人,人物情感变化拿捏得当,故事情节曲折,情感浓厚。人物对事物抉择取向出乎预料。一本好书。绝对好。
  •   看书的时候,总是会想到自己的中学时代!
  •   高中时追的小说拿到后却并没有当初的激情了,不过留作纪念也不错
  •   其实吧,刚开始看的时候是萌芽上的连载,那等待的滋味真是一言难尽,当我拿到书的那一刻十分欣喜,终于可以看了啊!可是最后的结局是那么地……我只想说原来每一个时代都有他们的悲伤,亘古不变的只是悲伤这个事实,变的就是悲伤的形式。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遵守我们应该听从的,那就是我们最大的悲伤了吧。
  •   这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很有文艺气息,虚拟的上个世纪上海的黑色爱情故事。这个世界上,没有比爱,更困难的事了。
  •   回忆那些年的校园生活,,,,,,,,。
  •   质量好,是正版,支持王若虚
  •   从萌芽上看到的,终于出单行本了~~
  •   以前在《萌芽》上就看过,写的很好,书的质量也不错,就是封皮上那块好像是粘上去的,和贴画的材质差不多,时间长了会变色。
  •   高三时一直在萌芽上看连载 后来高考了 就没看了 现在 也买不到连载了

    就在网上买了 单行本 不过

    感觉 价格 怎么 又变了 我买的时候 才17 加上邮费22 现在 它要20了?
  •   很喜欢书的情节,作者的语言很诙谐,能直击人心,好!
  •   一部讲述如何扼杀爱情的黑色青春小说

    和妈妈说这是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
    感慨自由早已逝、只是物是人非太多
  •   看了1/3了,反正书里发生的故事都没经历过,不过还是要看完,因为猜不到结尾啊。
  •   送给朋友 当初在萌芽上连载时他很喜欢
  •   呵呵 高中从萌芽上读到的
  •   小说很吸引我
  •   王老师。。。书好看。。。!
  •   帮同学买的,翻了下,我也想买了~
  •   真的好好看哦~~~好感動~~~還附贈一張明信片呢~~~好看只不過書面的貼紙看上去好像好舊了~~~
  •   书的完好度很高。很喜欢~
  •   都挺棒!!!很好的卖家~书也棒~
  •   特喜欢这一类型的书 看完超级有感触
  •   喜欢这书,网上买果然实惠
  •   快递很快 书不错
  •   书的质量很好,货到的时间也很快
  •   很喜欢的书和作者,包装不好!
  •   老王的书就是硬派
  •   很好的,非常喜欢这本书,送了好多朋友
  •   在网上看过一部分,决定买下这本书收藏~回想起高中时代的种种
  •   这本书的故事很感人
  •   超不错 好看 质量好!!!!
  •   这个真的好看!值得一买!
  •   非常好,周末来见面会,签名必须的。
  •   ***e 一口气看完,那时候的教育真是不可思议
  •   美好的回忆。。。。。
  •   故事挺特别的...没想到还会有这样的事儿...
  •   帮同学买的她很喜欢应该不错
  •   给孩子看,好像她很喜欢
  •   很不错,值得一看~~~
  •   一等
  •   内容觉得还蛮丰富的,虽未经历,但是相信
  •   帮同学买的。很喜欢
  •   帮朋友订的,朋友很喜欢,说让我一定给个好评
  •   为什么标题是用贴上去的……感觉很奇怪~
  •   やっぱり本物だ。
  •   看完后你会觉得心里有一中挥散不去的哀戚..是部很不错的作品
  •   帮同学买的,她很满意,故事很有意思。
  •   很好看!!包装也好,很喜欢!!!
  •   描写校园青春题材的作品不少,不过多数是“讴歌青春和爱情”。可王若虚的这本《尾巴》虽同属校园题材,却颇为另类。因为它“不是述说美好,而是如何扼杀美好”,令我颇有兴趣。而故事设定的发生年代,1996-97年间的高中校园,则与我自己的高中生涯正好重合。作为“过来人”的我,也找到了一个必读此书的理由,也算另一种形式的缅怀青春吧。

    故事发生在1996年上海的一所区重点中学里,学校老师为了制止学生早恋,纠集了一批同为学生的秘密人员,成立“尾巴”小组,负责对有早恋嫌疑的学生进行盯梢跟踪和私拆信件。这种在今天看来无比荒诞的安排,却在“为了学生着想”的大义之下悄然进行。主角林博恪,便是因为家庭原因而成为了“尾巴”的一员,并围绕着这个秘密身份展开一系列爱情,友情,背叛和煎熬,也就有了这个故事……有人看了这样的设定,自然开始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甚至质疑作者是在天马行空瞎编排。但是,作为在96年与主角一样是高一学生的我,深切知道那个把学生早恋视为洪水猛兽的年代,把升学率和分数线看得无比重要的年代,这样的安排并不是没有发生的可能。当然,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者在创作故事时,肯定是进行了修饰和夸张的。因为这是文学作品,不是历史纪实,因此就需要激扬文字,制造冲突,并以此凸显人物和故事内涵。

    王若虚的文字,沉稳之中带一丝黑色幽默,但又十分克制。同是写青春故事,他没有《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中冯唐那种张扬的使坏劲儿,也不似孙睿《草样年华》中的颓唐。不过,这也和本书的视角有关,因为主角并非一个“叛逆者”,而是一个“告密者”,一个中规中矩,压抑自我的角色。而这个独特的角度为剧情冲突提供了极具张力的脚本。书中设置的主要场景大致分三幕:对王丰和巫梦易恋情的追踪,代表“良知的抉择”;初中好友班磊的出现及其发展,代表“友情的抉择”;幼年时指腹为婚对象夏朵的出现,则为“爱情的抉择”。三个场景的人物与线索,既独立又相关,通过“尾巴”小组的任务贯穿始终,并随着剧情的层进而不断交织,愈发激烈,并最终引发故事的高潮。可以说,王若虚的故事架构能力相当不错,算得上脉络清晰,有板有眼。在一部篇幅不算太长的小说里,能做到这点可以,值得赞许。不过也有一些情节值得商榷,如主角对夏朵的情感就有一些突兀。拿童年时的经历作为情感的肇发并无不可,甚至是很多作品用过的桥段。但是本书中对“记忆中相会”的场景描写显得渲染不够到位,煽情不足。而夏朵从出场到被主角认出这段时间里,也缺乏足够的伏笔,使得这段感情的爆发显得突如其来。当然,如果加上夏朵对班磊的单恋,渲染太多可能成了校园三角恋爱剧,偏离本书的主旨,也是王若虚采取如今的处理手法的可能原因。毕竟,本书中所构建的剧情冲突,其目的就是映照主角内心的冲突,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三个“抉择”。从这点上来说,本书是剧情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典型。

    身为“尾巴”,“告密者”,在一般读者眼里自然是阴险狡诈的恶人和反面印象为主。实际情况也确是如此:为了高考加分,干部职位这样的东西而蝇营狗苟,甘愿过着两面人的生活,恐怕令多数人为之不齿。不过作者并未仅仅停留在脸谱化角色的巢窠中,而是通过对其心路历程的直白摹写来达到多面化的人物塑造。是的 ,“尾巴”是“告密者”,但同时也是人,也是和那些被监视者一样的中学生。不管成为“尾巴”的理由为何,这一点不会改变。正如林博恪会对自己所拆散的恋人而心怀愧疚,甚至匿名送CD以做补偿,会为了自己的朋友而不惜冒风险欺骗组织;也正如面对名为“爱情”的霍乱,他既是“医生”,又是无可救药的被感染者。即使是更加冷彻的夏惠乃至马超麟,也何尝不是如此?这种人物内心的挣扎,悸动,分裂,冲突,正是全书最精彩之处。它向我们昭示,再阴暗压抑的环境与制度,也无法完全泯灭人心中的良知,无法遏制人们对美好的向往。林博恪绝非无良之人,他有他自己的坚定原则,更有对友情和爱情的执着。但是,他又有着多数人的弱点,无法摆脱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以及对体制的依赖。因此,他便注定陷于悖乱,捍卫友情却失去友情,追求爱情却毁灭爱情,可笑可恨却又可怜可叹。可这一切,难道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写照吗?甚至,大多数人也许还并不能坚守他所坚守的“原则”。当这种人物内心的冲突因为班磊为追赶跟踪自己的“尾巴”而遭遇车祸时,便到了大爆发的时刻。曾经的局中人,渐渐怀疑自己的作为,并最终以一己之力想整个“体制”发出挑战。在这时的林博恪身上,作者显是赋予了常人所没有的勇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主义情怀,也让这个一开始的“反面人物”通过宣泄被压抑的自我而得到了升华。

    话到此处,一定会有人问:“尾巴”的设立,到底是对是错?家长和老师难道不是为了学生才这样做的吗?时至今日,相信也有不少当年干涉过学生早恋的家长老师仍对自己的做法深信不疑。然而长辈们却忘记了,少年男女之间的感情是人类自发的天性,是代表人性的“本真”。如果说为了功利主义的目的或是所谓“将来的成功”而对其进行粗暴的干涉,本身就是这个病态,压抑,不尊重个人人格的社会大环境的写照。更何况,这种压制居然还要以秘密监视,暴露隐私,彼此欺骗乃至尔虞我诈来实现,令人不得不感到心寒齿冷。当看着“尾巴”小组成员为了一点私利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时,我不禁为“斗争哲学”如此之早的普及而慨叹;当看到巫梦易自己被拆散了恋情进而也对他人的恋情进行检举时,我为人心中种下的仇恨与恶的种子而唏嘘。这种场景,让人想起了《一九八四》里的友爱部,想起东德和罗马尼亚的秘密警察,想起了文革……有人大概觉得这种联想太夸张,不就是一个校园里的事情嘛。的确,论规模的确不可相提并论,但从本质上来看却没有分别,都是对自由的禁锢,对人性的殆害。长辈们依旧会说,学生早恋不仅影响学业,严重的还会闹出人命,就好像书中“龙虾”所经历的那样,所以也许“尾巴”的做法过于极端,但目的是好的。年轻人又怎么懂爱情呢,不过是游戏而已。可是,“龙虾”们所提到的悲剧,其原因究竟是“早恋”,还是“对早恋的讳莫如深”?如果能够用更加开明的态度来面对这个问题,多加疏导,以及在心理和生理上普及常识,而不是一味的打压,那是否能有更好的结果?年轻人不懂爱情爱情,可你连机会都不给,又如何让他们懂?是的,青春时代的爱情,更多的只是一场游戏。可这难道不是一场美丽的游戏吗?你现在不让他们去玩,将来难道还有机会吗?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尾巴”的故事早已成为了历史。而在如今这个升学压力已经不再巨大的年代,学校也失去了当初的动力(当然要进名校还是需要努力的)。今天的中学生们,也早已和我们这些信息匮乏环境下相对单纯的一代人天差地别。“90后”的“门事件”在网上层出不穷,大街上初中生摸样的少男少女举止亲昵,旁若无人。对他们来说,这个故事恐怕和天方夜谭一样离奇吧。只是面对这样的一代,我又不知应该说什么了。是告诉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自由”,还是叮嘱“学生还是要以学业为重”?我真的不知道,唯一知道的就是大概无论哪种说法,都会遭来后者的白眼吧~但是,我还是希望他们能看看这个故事,能知道甚至体会一下前一代人曾被禁锢的青春。

    这也许便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   什么时代流行什么词语,不少词语也就被悄悄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比如早恋,当今这个词语根本不算什么了?但是曾经在90年代,那时的校园里校长老师经常强调的就是杜绝早恋,回到家里家长也是一样强调这个问题。但凡被发现有早恋倾向的人,要么被通知家长到校研讨如何对早恋者进行教育,要么就是被老师经常在大会小会上点名强调,树立为典型。唉,那是怎样的一段岁月呢?慢慢的都随着岁月逐渐淡忘了。
    但是当手捧起这本名曰《尾巴》的小说,小说的背景是在1996-1997年间,此时中学生的早恋问题开始引起普遍关注,议论纷纷。某市级重点高中为了遏制早恋趋势、挽救高考升学率,秘密召集了一批学生干部,让他们在放学之后跟踪疑似早恋的同学回家,一旦发现情况便报告老师。
      另外,还有一批干部则组成了“剪刀”小组,专门负责配合老师暗中检查学生的私人信件,为“尾巴”成员提供情报。
    书中描写了一个叫林博恪的男生,由于家境的问题,为了家境所迫,甘愿被一个秘密组织—尾巴小组接纳,该组织不是东厂,但其危害力也不小。对动物而言尾巴有不少功能,因为认识高级动物,自然不需要这个了,但是现在无端出现了尾巴,而且它是不被察觉的。该组织是学校为了掌握学生早恋情况而设置的,友专门老师总负责,下派多名密探,而且密探的也有等级,等级越高掌握内部信息越多。总管根据密探提供的情报,委派人跟踪被怀疑有早恋倾向的同学,一旦证据确凿,那么总管便痛下杀威棒,棒打鸳鸯不散也残。
    书中的主人公林博恪因成功抓到一对早恋倾向的学生,从而地位鹊起,被老师提拔进学生会,并大有希望在高考中获得加分,这待遇实在是高啊。但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啊,立刻他的跟踪对象成为了自己的好友,他在背叛与忠诚中徘徊,为此他也想尽方法逃脱,但是结局能如他所愿么?
    小说描述了一批80后高中生的早恋故事,各种传递爱慕的情节便跃然纸上:如何避开耳目传递爱意,如何通过书本约定见面时间,被尾巴发现了又如何被老师们审讯等等。很多方法实在是令人赞佩,地下工作那是相当的不容易啊!  
      那时岁月再次迎上心头,回首那段岁月,自己心中曾经有过那么一丝别样的、被打压的心情好像找到了一个可被追忆的机会,慢慢的又爬上了心头,也许其中充满了一丝苦涩和无奈!没办法,谁叫运不好;也许曾经一份纯洁的情节,也怕被人引以“早恋”的称谓,而只能退守,甚至于克制克制在克制,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多无奈,生怕诟病累他人。将萌芽扼杀在摇篮一定是正确的么?萌出后在残杀好像是更加残酷?老师简单粗暴的善意翻看学生的书包,家长更是理所当然的翻看日记,让萌芽未出而先除之,好像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并加以绝对是为你们的将来着想,是为你们的好的字样。
    有时候,我也很茫然,真的会:管之则过严,放之则必乱。唉,在那时的高压下,有多少人的生活被压得支离破碎。而当年那些成功躲过老师眼线的地下恋爱者,如今能成眷属的又有多少呢?
    青涩、无奈、压抑或许伴随着那个时代的步伐走了很久。
  •   这是一部另类的青春校园题材小说。说它另类,是因为它不像以往校园题材小说那样只为怀念那纯真年代的美好,相反,它讲了一个发生在青春年代的黑色故事,有些沉重和压抑。“尾巴”,显然是对“跟踪者”的形象而又贴切的称谓,没错,这本小说写的正是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高中校园里有关“跟踪者”的故事。

    校园里怎么会有“跟踪者”呢?回想九十年代我们上中学的时侯,学校是禁止谈恋爱的,男女生在一起走路都要隔着一人以上的距离,不然就会被老师怀疑你们“走的太近”,轻者叫到办公室开导一番,重者要通知家长予以管制。所以,有恋爱倾向的同学都得搞地下工作,就像今天许多公司里不准男女同事恋爱一样,即使两个好上了,也要在大家面前表现得“形同陌路”。当然,这一切被美其名曰“为了学生的将来着想”,实质上则是怕恋爱风气蔓延影响升学率而已。因此,这也就保不准有些学校采取一些更激进的措施,成立“东厂”,在学生中发展一些“特务”,专门负责跟踪有恋爱倾向的学生,证据确凿之后“宣判问斩”。这就是书中“尾巴”小组的由来。当然,该学校的“东厂”机构更加健全,“尾巴”小组之外还有个“剪刀”小组,专门负责过滤学生的信件。

    是不是很可怕?难道我们中学时代的通信都是这样被严格“审查”过的?难道我们也曾被人跟踪过吗?有人会表示怀疑。的确,不可能所有学校都会那样做,但要说绝对没有也不太可能。用作者在跋中的一句话说吧:“信,则可能有;不信,则铁定无”。毕竟这是小说,它需要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设计,让故事足够抓人眼球。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故事确是对当时那种社会现象(可能现在某些学校仍然存在)的一种反讽,值得我们深思,值得这个社会进行反思:我们的教育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培养塑造什么样的人?对中学生恋爱的现象,我们是该“堵”还是该“疏”?

    也许很多家长都赞成学校加强管制,明令禁止这种方式,这样他们会觉得更放心。殊不知,这正是学生管理和教育的一个误区。青春年少的孩子最大特点是“叛逆”,因为他们正学着独立思考,他们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去证实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尤其是对待学校和家长的一些强制行为,他们会表示明显的反感和抵触,“越不让我做我还就偏这么做”!结果造成孩子和家长,或孩子和老师之间矛盾重重,孩子会不高兴,家长和老师会生气。长此以往,孩子选择了自行其是,一切都跟家长和老师对着干,家长和学校便失去了与孩子沟通的桥梁。结果,这不但会给青少年的心理造成阴影,也会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造成一些孩子性格的扭曲。我想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方面,要少“管”多“疏”,少“教训”多“沟通”。其实,孩子跟我们是平等的,他们与我们拥有同样的人格,同样的自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在孩子身上也是一样的道理,尤其对青少年来说,他们希望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希望可以与自己的父母、老师以朋友的方式谈一些自己的问题,可能包括生活、学习、情感等各个方面。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去了解他们所思所想,然后再结合过来人的体会给予他们合理的建议。我想这才是正确的沟通方式,会更加有效,也会让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更紧密,更和谐。

    再回到本书,主人公林博恪开始积极为“尾巴”小组服务,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内心也不断的挣扎,经常在“尾巴”的宗旨和道义之间进行徘徊,尤其当调查对象是他的好友时,他抵住了所谓“尾巴”宗旨的压迫,选择了帮好友隐瞒。此后,他自己也陷入情感之中。然而,这一系列“尾巴”行为却让他失去好友的信任,受到心仪女孩的愤恨和鄙视。他很痛苦,他觉得既然当了尾巴,就已不配拥有爱情。直到好友因尾巴的跟踪出了车祸,他才彻底醒悟,并决然的将“东厂”的“尾巴剪刀”行为公之于众,亲手将这个黑暗的机构埋葬。“尾巴”小组从内部分裂,这样的结果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了这种“束缚”方式的不当,不恰当的阻挡最终也挡不住潮流的奔淌,治理洪水“堵”总没有“疏”的效果强!
  •   先说一句题外话:《尾巴》这个标题绝对比什么《放学,回家》之类的标题好。

    作者在文中说,看这本书,70年代,80年代出生的人大概会勾起一些回忆,而90年代的人大概会看到一些情节。对于小说,我算是个情节派,只是非90后。这本小说倒也勾起了我对1996和1997年的一些回忆。几点感想:

    一,这是特殊环境的特殊产物。重点高中,沉重的学习压力,有重点院校指标的学校目标。于是当一个从三流中学憋着劲闯进这个非土著校园时,这个少年挖出了这所重点高中平静水面下的秘密。出于升学率,杜绝早恋的考虑,这所有千余学生的重点高中有这样一个由十来名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的尾巴和剪刀小组。他们跟踪那些有早恋嫌疑的学生,想方设法拿到证据,他们在信件到达学生手中之前,技巧高超地先行检查。小说中这些尾巴和剪刀的行为在今天看来有些匪夷所思,如今的孩子在影视剧的熏陶下早就熟了。青春期萌发的情感,关是关不住,压也压不住。当社会面貌还没有被互联网深刻改变,当中国的家庭关系还处在新旧交替的家长制环境中,这些特殊事件无疑是存在的,而不是尽是虚无荒诞和虚构。在今天回顾那个远去的1996和1997,我相信故事的真实存在。

    二,这是被忽略被遗忘的时代的一线反思。处在1996、1997年间的孩子们是伴随着恢复高考以后成长起来的第一批孩子。他们虽然没有经历过父辈的苦难,却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中既延续着又寻找着新的可能。我可以理解还在96、97年前的这些孩子们,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没有EMAIL,没有QQ,没有聊天室,他们还处在那个互联网变革社会生活面貌的前沿,还处在80年代纯朴而执拗的年代里,还处在单纯和传统的人际交往,学习改变命运的价值观中。这是处于时代夹缝中的一群人,也是五光十色的好时代来临前被遗忘,被牺牲的一代。重点高中隐蔽的恋情,这场故事也是这个时代价值观激荡的夹缝中迸发的一线火光。小说中龙虾老师,桌面玻璃下压着的女学生的照片,南惠和陈琛的美好约定,这种新旧时代观念的转变更是给这个短暂的历史留下了纯美而鲜亮的一笔。

    三,关于早恋。情感的萌芽总归是挡不住,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张开了眼睛看到一切,对一切不明白,不理解,父辈老师也只是一味要求学习学习再学习,这种状况下,也只有同龄人能互相理解,我想什么是早熟,什么是早恋,有的时候他们大概也只是需要一点支持和理解罢了。推一把是深渊,拉一把是天堂。与其如此粗暴地打压,如同暴风雨一般从心灵摧残幼苗,不如正确而善意地引导。故事中的龚,被举报,后举报他人。故事中的班,因躲避尾巴,不幸身亡。故事中的即使是尾巴和剪刀,他们也不可避免地有了恋情。当然如果人人都如南惠这样,这个早恋世界就不用师长们操心了吧。当然这是理想状态,多年后孤身的南惠那句“像我们配吗”已是最悲伤而黯然的答案,无论是被剪被尾巴的,还是主动去剪的去尾巴的,都深受其害。

    原本以为是一本轻量的小说,没想到细细品来,却有令人难以承受的沉重。黑色吗?荒诞吗?不,你不了解,其实他真的真实存在过。不错的小说。
  •   《尾巴》被喻为青春校园黑色幽默的小说,严格来说,有点严谨有余,而黑色不足,虽然同处于那个时代,即使我不曾经历,要知道这种待遇首先一定是会发生在重点中学里,其次如书中作者所言多会发生在美若天仙的女生和玉树临风的男生身上,加之自己性格的淡漠,也就注定了连当个看客的资格都没有,但是不知道作者于小说的跋中为何一再强调时代性的问题,看似有很多人指责其作品的不真实,不过我读来倒觉得并不夸张,也因此才萌生了黑色顿渐之意吧。

    日本有一种小说文体被称之为“轻小说”,涵盖的题材范围极为广泛,更意指其年轻读者群的偏向,轻小说首先是易读的,内容上多以稀奇古怪和天马行空取胜。我以为王若虚的这本《尾巴》是难得的国内写的出类拔萃,又比较符合这种文体的一部作品。

    《尾巴》讲的是早恋的问题,某学校暗藏着一个代号为“尾巴”的秘密组织,是为老师的直接眼线,人数不多,千分之十的比例,用以尾随各种可疑学生以取得其早恋行为的证据。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讽刺,就是我在全书中读出的早熟不是早恋者,而是非早恋者。时至今日,早恋甚至演变成了光天化日下的媾和,如果你不明白什么意思,那么只能说明你太跟不上网络时代的信息了。可是无论90年代,还是今时今日,早恋虽然显露出洪水猛兽般的吞噬之势,但是也一再的验证着青春荷尔蒙的正常代谢,反之,诸如《尾巴》书里面重要小组成员林博恪和南蕙,都在他们极为克制的情感之下隐藏着一颗甚至超越了很多成人的内心,这一种早熟难道不一样让人不寒而栗吗,想想,还是在90年代啊,各种信息还是相对闭塞的时期,他们的那种泰然处之确实让我汗颜,因为我在中学的时候完全是一个单纯的一塌糊涂的学生甲。

    早熟还是早恋并不是一道选择题,想来多数人的父母是巴不得自己的孩子早熟的,因为历史不间断的证明了早熟的孩子很多人在未来都取得了功成名就的地位和所得,而早恋的孩子很多都是凄惨不堪,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不过在成人的世界里,这种法则是畅通无阻的,虽然成功不等于幸福,但是贫穷一定不会幸福的道理是不容质疑的事实,于是老师或者家长选择遏制早恋有错吗?当你是学生的时候一定强烈反对,即便心智成熟如林博恪和南蕙不也有着自己的秘密吗,比较而言,南蕙的心理年龄让人感到恐怖,能达到这种水准的人,一所学校里能见一二就实属难得了。既然没有那样的大智慧,多数人都是选择跟着感觉走,一路走到成年,为人父母,居然最后反而变成了与父母一样的人,这恰就是人类众多无奈中的之一吧。

    我说《尾巴》严谨有余,是特指作者在小说上的谋篇布局,人物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益发的显现出成人的冷静,成熟,使本应该洋溢着青春色彩的校园小说几近与之绝缘,而黑色的张力也因为太过刻意的文风打压掉了部分效果,不过总体来说,《尾巴》还是一部不错的带点寓言色彩的校园轻小说。
  •   最近连着看了两个关于青春的故事,《忽然七日》和《尾巴》,不得不感叹中美两国的差异。同样是高中生,人家美国孩子是美妆华服烈酒派对,而我们的呢?是古文函数单词元素表,走在路上还在想着考卷上的题目,更有甚者,在埋头苦读的同时还要担心后面有没有跟着“尾巴”……

    这是个关于1996-1997年间的校园故事,比我的高中生涯还早了2年,不知道是因为这2年的时间差距,还是我们学校没管的这么严,虽然学校也有明令禁止,但早恋的事情也并不少,很多地下恋情还开展的轰轰烈烈。记得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大概高三的时候我们班有一男生跟文科班一女生谈恋爱,一次教导主任找他,直接先杀到那个女生的班级,没在那找着他才到我们班来问。可见老师们其实对这些事都心知肚明,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这两位虽然大学没在一起上,但是毕业后还是结婚了,所以其实早恋并一定是没有结果的,也不是所有早恋的人都是不懂爱情的。

    前不久跟当中学的好友聊起过早恋这个话题,我们都觉得“早恋”一词本身就是完全中国特色的一个词汇,恋爱又不是计划,可以照着年龄来安排的。看那些国外的青春文学也好,青春电影也好,在学校里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反倒是十七八岁了还没谈过家长会觉得很奇怪,因为家长可以正面跟孩子讨论这件事,所以子女也会对家长敞开心扉而不是隐瞒,家长也会对此做一些正确的引导和提供一些积极的建议,这样孩子也不大会做出出格的事,其实这是一个多好的良性循环。可是在我们国家呢,因为反对,所以隐瞒,因为没有这方面的正确教育,所以做出一些最后导致悲剧的事,本来正常的一场恋爱被演变成了一个极端的恶性循环。

    其实在十几二十岁这个年纪,都多少有着一些叛逆的心里,那些叛逆心强的,越是老师家长反对的事情就越是要去做,甚至是故意去破坏那些所谓的规则,就如书中的班磊,结局自然容易悲剧。而书中的“龙虾”老师,则是家长制和强权制的典型代表,嘴上说着为学生好,可是做出的事情真的就为他们好了吗?其实根本就是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愧疚而牺牲学生真正的幸福。看着那几个被打压的孩子,有几个最后有了美好的结局了呢?即使是一路被提拔的“尾巴” 林博格,这段经历也已经成了他不能抹去的阴影,所以会有“我们配谈爱情吗?”这样的自嘲。这些当年的“尾巴”和“剪刀”们,他们成人后又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爱情呢?

    《尾巴》写的是80初这一代人的青春,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往前十年,或者往后十年,都不可能发生这样的故事,或许,也只有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才更理解这一段被剥夺了爱情权力的青春吧。
  •   中学时,很喜欢一本小说郁秀写得《花季雨季》,其中有一个章节叫做《这节课自由发言》,说到了关于描写中学生作品的一段话,大致是这样的(具体内容记不大清楚了,意思是如此)“在描写小学生时,说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在描写大学生时,说他们是祖国的未来;而在描写中学生的,除了早恋就是早恋,似乎除此之外,没有什么话题好写的”。而我很久没有看“校园小说”了,没想到,再次翻开时“天蝎男”的作品,过了这么多年,未能够“免俗”话题。
    不过,我依然迅速外加兴奋的看完了这本小说。内容的选题虽“俗”,而视野角度的选取却很吸引人。读完的感觉,有些压抑的憋屈,以及对情节伤感的抽泣,却又包含着对作者用笔描述的“黑色幽默”的无奈苦笑、荒诞夸张感触的一些思绪。
    小说的内容描述了在一所重点中学中,出身“贫寒”的我,为了融入这个集体、证明自己,加入了一个学校为了防止学生早恋而成立的由“尾巴”即跟踪学生,“剪刀”即偷看同学信件两个部门组成的通向高层的秘密组织。而在这个组织中兢兢业业并逐渐受到上层认可的我,在遇到了一个曾经的好友时,纠结在保护好友和要对自己身份负责的种种矛盾之中,而在此中,“我”的选择与发现,让“我”也叛逆了一回。
    在阅读之中,我会因为那种成人似的思维与作风,在这个看似有理,实则侵犯了隐私的种种事件之中觉得无奈、可笑。尤其是在结尾处,男主人公的“奋力一搏”,好似走在刑场上的革命战士,然而,他忘了,这里,他所抵触、想要击倒的可以称为一种社会的隐形制度——在这里,就是要服从管教、要习惯被约束,甚至没有隐私。可惜,最后上面的釜底抽薪之计,最终与他所想象的大相庭径。
    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那么一段叛逆的时期,甚至老师也跟着我们一起敏感。印象最深的是在初中的时候,因为我和班里男生走的比较近,老师将我和那个男生偷偷拉去谈话,意味深长的对我说:“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而我们学校就是在这种老师敏感、学生好奇的状态下经常看到出双入对的情侣,甚至因为争风吃醋上演的单挑事件。其实那个时候,谁懂得真情真爱呢?而书中上演的这种情况,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夸张到了一个“极致”(最起码我是这么觉得的),将“早恋”与“管理”的矛盾在友谊的导火索下喷发到了最大——所以给了我很多、各种复杂的阅读感情。
    到了现在,那些从“早恋”走过来的情侣,有些人已经分手了,有些人准备结婚了。我们无法定性他们的对与错或者好与不好——就好像书中南蕙对于感情的选择,有人说她成熟也有人说他不够勇敢。但是,或许我们应该想想,早恋的严禁是否也是催化了其的增长呢?
  •   这是我好久以前买的了,是我第一次网购买的书。是写校园中那些纯纯的爱情的,啊。和现在不同唉。不过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   书挺好的,一直很喜欢王若虚,这个印刷也不错。
  •   王若虚笔下的阴暗与正直
  •   别当真,但是看起来还是可以感受到那荒诞的岁月
  •   萌芽上追的长篇了 很不错
  •   买给女友的,她喜欢就足够了!
  •   以前就很想看
  •   到了,还没看 应该不错
  •   买给我女儿看的
  •   越看越上瘾,我喜欢
  •   一个悬疑推理故事套上了校园爱情的外衣,于是豆蔻年华的青葱岁月也忽然惊悚了起来。

    这是一部非常干净利落的悬疑小说。故事的主角是个早熟的贫家少年,自制而沉稳,是长辈眼中的好孩子。谁也没有看出他内心深处的欲望与挣扎。他受命于从事冠以道德名义的龌龊任务,换取对他的年纪来说莫大的特权与利益。幕后老板认定已十拿九稳尽在掌握,却想不到被釜底抽薪一败涂地。(不再剧透)

    本书最大的特色不在于跌宕的情节,而在于对主角心理的深刻把握。这是典型的好莱坞孤胆杀手片套路,沉默而冷峻的边缘人被内心的正义所唤醒,走上了全新的人生路。我们和谐的校园被夸张成处处潜伏着危机的罪恶之城,祖国的花朵勾心斗角,辛勤的园丁覆雨翻云。这创意让人忍俊不禁,又不胜唏嘘。

    作者虽然年轻,但对人物与情节的把控已经相当成熟。我与作者同属于一个时代,世界变化太快,十年已成鸿沟。现在的90后应该已经无法想象那个年代的爱情。当年的中学,如果恋情曝光那无异于灭顶之灾,对于敏感内向的孩子更是如此。父母的责难、邻里的非议、老师的鄙夷、同学的疏远,都不是这个年纪所能承受。因此,严峻的现实逼迫这美好的情怀转向黑暗,而今回首,已没有甜蜜只有惆怅。

    在这个背景下,各种离奇的事件频繁发生,虽然没有书中所写的那么可怕,但也相距不远。我就曾见过因信件和日记被不明人士,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散播而曝光的恋情。男女主角悲惨的结局让人至今扼腕。

    是什么造成这样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这是制度的余波还是人性的阴暗?是思维的惯性还是时代的映射?虽然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如果没有理性的心态来面对情窦初开的欲望,问题依然存在。不是因为诱惑而放纵,就是因为恐惧而压抑。我们的社会缺少正视欲望的勇气。

    一口气读完合上书,充满了怀旧的感觉。尾巴们长大后该怎么走他们的人生路呢。相比起被拆散的小梁祝,他们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因为你的青春不堪回忆。。。。。
  •   就如书名,尾巴
  •   情节很平淡。很冗长。作者王若虚的短篇写得特别棒,但是至于这部长篇,就显得功力不够了,主要感觉就是啰嗦,很多没必要的文字出现在了文中。
  •   这本书看了我快一个月的时间,总觉得没有那种急切想要看下去的冲动。
    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样的一种感觉。
    我也不知道这本书所带来的什么意义或是教育、
    单纯的一个故事 其他什么也没有
    我感觉不到这里面有什么内涵。
  •   尾巴--黑色校园故事
  •   尾巴,另类的青春,校园生活的另一面。
  •   尾巴很不错
  •   《尾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