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恶魔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美]艾瑞克·拉森,Erik Larson  页数:362  字数:266000  译者:刘永毅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一八九三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镀金年代的美国。光辉与邪恶的生命之光。白城的规划者说:“别做小计划,它们没有让人热血沸腾的魔力。”恶魔躲在黑暗的城堡里说:“我不能不杀人,就像诗人一样,灵感一来就不能不吟唱。”     美轮美奂的白城、堂皇的大剧院、摩天大楼、奢靡的销金窟、穷街陋巷、血流成河的联合牲畜围栏场;政要、贵族、商业巨子、工会领袖、孜孜以求的建筑师、异想天开的发明家、最后的牛仔、风流的作家、精神失常的小人物……泛黄的画卷,边边角角都是故事。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艾瑞克·拉森 译者:刘永毅艾瑞克·拉森,作品有《艾萨克飚风》《致使通道》《赤裸的消费者》《无线电擒凶记》等。其中,《艾萨克飚风》《赤裸的消费者》《无线电擒凶记》皆曾登上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此外,拉森还是《纽约客》《大西洋月刊》《时代杂志》《哈珠杂志》撰稿人。《毕尔街日报》特约撰稿人。目前与妻女居西雅思。刘永毅,自由作家,现居台北县永和市。著作有《雾峰林家等待明天》《向有光的地方行去》《让证据说话——神探李昌珏破案实录》《海洋之子刘宁生》等。译作有《第十二张牌》《绿巨人浩克》《周日的午宴》《薇诺妮卡想不开》《选对池塘钓大鱼》等。

书籍目录

序曲   奥林匹克号上第一部  冻结的音乐第二部  可怕的战斗第三部  在白城之中第四部  残酷事实的揭露尾声  最后的交会后记参考书目致谢

章节摘录

黑城失去踪影,是多么容易。一天之中有上千列火车进入或离开芝加哥。其中许多带来了年轻的单身妇女,她们此前从未亲眼见过一座城市,但现在,她们却想把芝加哥,最大、最冷酷的城市之一,当作自己的家园。创立芝加哥“赫尔之家”的城市改革者珍·亚当斯曾写道:“自有文明以来,从未有如此多的年轻女孩忽然从家庭的保护下解放出来,并被允许在没人陪伴的情况下,在街道上行走及在别人的屋顶下工作。”这些妇女寻找打字员、速记员、女裁缝师,以及织工的工作。雇用她们的男人大部分是热衷于效率与利润的品行端正的公民。但并非总是如此。一八九零年三月三十日,国家第一银行的一名官员在《芝加哥论坛报》的招聘启事栏刊登了一则警告启事,告知女性速记员:“我们越来越确信,真正可敬的商人不会一味地在广告上征求金发、美丽、在城中孑然一身的女性速记员,或要求她附上照片。所有这样的广告都明白地标记着粗俗,而我们也不认为,对任何一位女士而言,回应这种不得体的言辞是安全的。”这些妇女步行上班的街道蜿蜒着经过酒吧、赌场,以及妓院等场所。官方的放纵助长了邪恶的滋生。“老实人以前(现在亦然)居住的卧室和客厅其实是相当单调乏味的,”班·赫克特晚年曾试着解释老芝加哥这个不变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知道恶魔依旧在窗外,在硫黄的火焰中跳跃,其实还满令人愉快的。”马克斯·韦伯曾将这座城市比作“一个被剥了皮的人”,这个类比后来被证明极为传神。无名者的死亡早巳有之,而且经常发生。有上千列火车进出这座城市,每一列造成的死亡事故数量大致相当。你可能在步下人行道时被芝加哥特快车撞死。平均每一天都有两个人在城市的铁路平交道口丧生。受伤的情形奇形怪状,比如,被救回来的行人脑袋被切断了。当然还有其他的危险。有轨电车从可开合的吊桥上跌了下来;上好了辔头的马拖着四轮马车冲进了人群;火灾一天就夺去了几十条人命。在描写这些火灾事故的死者时,报纸最常用的词是“烘烤”。还有白喉、斑疹伤寒、霍乱、流行性感冒。还有谋杀。在世界博览会期间,男杀女、女杀男的凶杀比率在全国直线上升,尤其是芝加哥,在那里,警察发觉他们自己根本就没有人手和经验来处理这么大数量的凶杀案。在一八九二年的上半年,芝加哥市发生了近八百件暴力致死案件。大部分的案子都很平常,属于抢劫、争执或情爱纠纷一类。男人射杀女人,女人射杀男人,儿童之间无意的互射。但所有这些都是可理解的。没有像伦敦白教堂区的杀戮事件那样的案件发生。开膛手杰克于一八八八年连犯五件凶杀案的疯狂行径挑战了人们的理解力,让全美国读者为之着迷,但他们认为,这样的事不会发生在他们自己的家园中。然而事情正在变化。在每个地方,人们看见,道德与邪恶之间的界线似乎都在变得模糊。伊莉莎白·凯迪·斯坦顿@拥护离婚。丹诺则提倡自由恋爱。一位名叫波登的年轻妇女杀了她的双亲。在芝加哥,一名年轻英俊的医生走下火车,手里提着外科手术箱。他进入了一个有着喧闹、烟尘,以及蒸汽,因宰杀牛猪的气味而辉煌灿烂的世界。他发觉自己喜欢这个地方。接着,署名西格伦氏、威廉斯氏、史密斯氏,以及无数其他姓氏的信件来了,寄到位于六十三街和华莱士街交会处奇怪且阴郁的城堡,恳切询问他们的女儿及女儿的子女的下落。要失去踪影是如此容易,要否认知情亦是如此容易。所以,在烟雾和喧嚣中掩盖某种黑暗已经扎根这一事实非常容易。这就是芝加哥,在历史上最伟大的世界博览会的前夕。“麻烦才刚开始”一八九零年二月二十四日,周一下午,两干人聚集在《芝加哥论坛报》办公室外的人行道及街道上,城内其他二十八家日报,还有各旅馆的大厅、酒吧、西联办公室及邮务电报公司外,都聚集了大量群众。聚集在《论坛报》外的人包括商人、职员、旅行推销员、速记员、警察,还至少有一名理发师。跑腿报信的男孩们蓄势待发,一旦有值得报道的新闻就拔腿飞奔。天气寒冷,烟雾填满了建筑之间的空隙,横向的能见度也降低了,只能看到几个街区远。警察不时为这个城市的鲜黄色有轨电车之一清开一条通道;有轨电车也被称为“抓紧电车”,因为司机就是靠使电车紧紧抓住街道下面运转不息的缆索的方式来操作。满载着成批商品的运货马车驶过铺过的路面,发出辘辘的声音,体型巨大的驾车马向头上阴郁的天空喷出一阵阵白色的热气。等待的情绪极其强烈,因为芝加哥是一个高傲的城市。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研究店员、汽车司机、侍者及门童的脸孔,期望能看出新闻是否已经出来了,以及消息是好还是坏。到目前为止,这一年都还不错。芝加哥的人口数量首次突破了一百万,这使它成为全国仅次于纽约的第二人口大城。但这令原来位居第二的费城居民不太高兴,他们随即就指出,芝加哥为了及时赶上在一八九零年进行的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采取了合并大块土地的欺骗手段。芝加哥对这些诽谤耸耸肩,大就是大。今日若能成功,将会最终消除美国东部人士对于芝加哥的看法:不过是一个贪婪、落后的宰猪场。而由于一群领导者极力夸口芝加哥终将获得胜利,失败将会为这座城市带来在短期内无法从中恢复的羞辱。正是这种大话,而不是城市里终年持续的西南惠风,激发了纽约的编辑查尔斯·安德森·丹纳的灵感,让他替芝加哥取了“风城”的诨名。在鲁克立大楼顶楼的办公室中,四十三岁的丹尼尔·伯汉和他才刚过不惑之年的合伙人约翰·鲁特比大多数人更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股激情。他们参加了秘密的会谈,得到可靠的保证,并且老远跑到城市的偏远之处进行短暂的勘查。他们是芝加哥顶尖的建筑师:他们率先倡导建造高层建筑物,并且设计了这个国家第一座被称为摩天大楼的建筑物;似乎在每一年,他们都会有一栋新的建筑物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当他们迁进位于剌沙利和亚当姆路口,由鲁特所设计的豪华而光线充足的鲁克立大楼时,他们看到了除建筑工人以外,以前从来没有人见过的湖光水色与城市风景。但是,他们知道,当天发生的事件有可能让他们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所有成功相形见绌。消息将会通过电报从华盛顿传来。《论坛报》会从它的记者那里得到消息。在火佚将煤炭铲进报社的蒸汽式印刷机的锅炉时,它的编辑、改写员及排字工人将会组好“号外”。一名职员会将每一条发进来的新闻快报贴在窗户上,字样朝外,好让路人阅读。才刚过芝加哥标准铁路时间四点钟不久,《论坛报》接到了它的第一通电报。

后记

镀金年代的芝加哥最让我着迷的就是,这座城市以城市荣誉之名,自愿承担不可能办到的事。城市荣誉这一概念已离开现代人的灵魂如此之远。因此,两位读过本书早期手稿的睿智的读者非常惊讶,为何芝加哥在一开始会如此渴望赢得世界博览会。自豪与难以理解的邪恶的并行打动了我,它提供了对男人及其野心的本质的有力的洞悉。读越多有关世博会的资料,我越为之心醉。乔治·法利士想要尝试建造如此巨大且新奇的东西——并且他想要第一次尝试就成功——在债务诉讼充斥的今日,这似乎超出了人们的理解力。在芝加哥历史学会运作完美的档案馆和芝加哥艺术学院的芮森与伯汉图书馆,有大量关于世博会和丹尼尔·伯汉的资料。我从华盛顿大学的苏塞洛图书馆获得了相当好的资料基础,此图书馆是我所见过的最好、最有效率的图书馆之一。我也拜访了华盛顿的国会图书馆,在那里,我一头埋入费迪瑞克·罗·奥姆斯特的文件中,渡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不过,这种快乐有时会因为努力辨识奥姆斯特恶劣的笔迹而变得紧绷起来。我阅读并发掘出了许多有关伯汉、芝加哥、博览会,以及维多利亚晚期的书。有好几本书从始至终都证明了它们的价值:汤马斯·海恩斯的《芝加哥的伯汉》;劳拉·伍德·罗普的《费迪瑞克·罗·奥姆斯特传》;魏托德'芮伯赛扬斯基的《远处的那方空地》。特别是唐诺·米勒的《世纪之城》,这本书是我行走于老芝加哥期间的一位宝贵的伙伴。我还发现了四本特别有用的指南:艾利丝·辛克威奇的《美国建筑师协会芝加哥指南》;麦特·贺克和乌苏拉·贝尔斯基合著的《芝加哥的墓地》;约翰·弗林的《哥伦布世界博览会官方指南》;伦德麦克奈丽公司的《哥伦布世界博览会导览手册》。贺克和贝尔斯基的指南让我特别去优雅园墓地走了一遭,这是一个非常迷人的休憩之所,矛盾的是,历史在此复活。贺姆斯被证明是一个难以把握的人物,这主要是因为费城法官那个令人遗憾的决定,他禁止地方检察官葛拉罕搜集的三十几个证人出庭作证。有好几本写贺姆斯的书,但是没有哪两本的故事完全一致。其中有两本书最可信:一本是哈洛德·谢契特的《邪恶者》;另一本是戴维·法兰克的《恶魔医生》。当代的连续杀人犯史温戈医生引用过后者的文字。另外还有两部作品提供了关于事实的详实记录。一本是盖尔警探的回忆录《贺姆斯~皮特罗案》,这本书提供了自贺姆斯被逮捕之后所发生的事情的详细说明,在书中,盖尔摘录了许多如今已不存在的原始文件的内容。我很幸运,能够从一位网络古书卖家的手中得到一个副本。第二部作品是一八九七年出版的《贺曼·韦伯思特·马盖特(化名贺姆斯)之审判》,这是此次审判的文字记录的完整抄本。我在华盛顿大学法律图书馆发现了一册副本。我在国会图书馆的珍本书收藏中找到了贺姆斯留下的回忆录《贺姆斯自己的故事》。他做了至少三份供状。前两份出现在盖尔的书中,第三份,也是最引起轰动的一份,刊登在《费城调查》上。虽然大部分的内容都不是真的,但在他的回忆录和供状中却不乏与法庭上所确定的,或者由盖尔以及许多在贺姆斯于波±顿被捕后报导其故事的记者所揭露的事实相一致的细节。我非常依赖在《芝加哥论坛报》和费城的两家报纸——《调查》和《公众事务报》上刊载的文章。这些文章中有许多充斥着不准确的说法以及,我猜,修饰之词。我从中搜集那些明显的事实以及原始文件的片断,例如信件、电报、访谈,以及其他一些由警方所揭露的,或是当贺姆斯的“恐怖城堡”的真相登上报纸头版后,站出来作证的证人所提供的原始材料。在一八九零年代的犯罪调查中,最引人注目,或者说最引人入胜的一个特征就是,警方允许记者直接进入犯罪现场,即使调查正在进行中。在对贺姆斯的犯罪事实进行调查期间,曾经有一次,芝加哥警察局长告诉一位《论坛报》的记者,他情愿招募一队记者在他手下做警探。贺姆斯的动机确切地是什么,也许永远无人知晓。通过聚焦于他对占有和控制的追求,我只呈现了一种可能性,但是我承认,许多其他的动机也可能提供不错的解释。我的诠释基于有关他的历史和行为的已知细节,以及法庭精神病学家用以解释变态连续杀人犯及驱策他们的力量的理论。西雅图的一位精神病学家詹姆斯·雷尼医生有时会提供我一些法医学上的评估,他阅读我的手稿,并且告诉我一些他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本质的看法,在今日的精神病学手册中,精神病患者的名称更加冗长乏味,即所谓的为“反社会人格失调症”所苦的人。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在这些改变发生前去世,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明显地,贺姆斯进行谋杀之时,除了他自己之外,没有一个人——我是说活着的人——在场。但在本书中,我重建了两幕杀戮场景。对于究竟该如何做这件事,我甚感苦恼,我花了许多时间重读楚门·柯波帝的《冷血》,以求明了柯波帝如何做到阴郁但依然骚动人心的描述。很可惜,柯波帝未留下任何注记说明。为了构建谋杀现场,我以已知细节为经纬,编织出一段看似真实的描述,就像检察官向陪审团作总结陈词时所做的那样。我关于茱莉亚死于哥罗芳的描述,根据的是专家在贺姆斯审判中提供的有关哥罗芳的性质以及当时人们所知的这种药物对于人体的效果的证词。我并未雇用研究员,我也未使用因特网进行任何基础的研究。我需要和我的研究对象进行实体接触,而那只有一个办法。对我来说,每一次图书馆或档案室之行都像是一次小小的侦查。在这样的旅程中,总是会有一些小小的时刻,过往突然鲜活起来,就像在黑暗中点亮的一根火柴。在一次拜访芝加哥历史学会时,我发现了潘德葛斯特写给楚帝的便条原件。我看到铅笔是如何深深地戳进了纸里。我努力让我的引用尽可能地简短。我引用了所有被引述过的或有争议的材料,但是略去了那些已为大众所熟知并接受的事实的引证。关于那两幕谋杀场景,我记录了我的推理思路和方法,并且采纳的都是我所信赖的事实。我的引证构成了一张地图。任何人如跟随我的脚步,应会得到和我一样的结论。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本完全出乎想象的好书……一本真实犯罪文学的杰作,令人想到楚门·柯波帝的《冷血》。拉森是一位历史学家……却有一颗小说家的灵魂。  ——《芝加哥太阳时报》一本爆发力十足、抽丝剥茧的书……冷酷地融合了历史和娱乐,赋予这本非虚构类的书以小说的戏剧效果……真实比虚构更离奇,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纽约时报》拉森以一种既悬疑又富有娱乐性的书写风格向我们展示了,在现代世界生成的过程中,人类最高的抱负和最恶的欲望各自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众生相》拉森对于宏大叙事下闪闪发光的小故事慧眼独具,看似不可能的交会如此精彩地启迪和丰富了我们对于历史的理解。丹尼尔·伯汉飞升的梦想和享利·贺姆斯对于地狱的渴望两相对照,两个看似不相干的故事相互辉映,描绘出一幅令人目眩的镀金年代的画卷,并且预示了美国世纪的来临。  ——《娱乐周刊》

编辑推荐

《白城恶魔: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是光辉与邪恶的生命之光,动荡热烈、新旧交替的时代,一八九三年芝加哥世博会。荣获2004年埃德加真实犯罪类最佳作品奖,入围2003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作品。雄踞《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排行榜一百周亚马逊网站销售排行榜第一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白城恶魔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略闷,假期买的还未看完就买别的书了
  •   这样的认真和努力,写就的这本书,你看了便知道~
  •   很不错的书,刚开始比较平淡,之后就越来越有趣了哈哈书没有损坏,很好
  •   慕名买的,题材很有意思,如果喜欢非虚构性作品,这部不错,把个人和时代的变化放在一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