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读本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苏联]高尔基  页数:457  译者:巴金  
Tag标签:无  

前言

在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是一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伟大先驱,也是联结俄罗斯传统文学和二十世纪文学的桥梁。他的近半个世纪的创作,成为现代俄罗斯民族命运的一种独特的回声。他那传奇般的生活历程,他的思想和作品,他的深厚人文主义精神,都已成为俄罗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所及,早已越过了文学的和民族的疆界。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一八六八年三月二十八日(俄历十六日)生于俄罗斯伏尔加河畔下诺夫戈罗德一个木工家庭。他幼年丧父,在开染坊的外祖父家度过童年,仅上过两年小学。母亲去世后,十一岁的他就开始进入“人间”独立谋生,先后当过鞋店学徒、帮厨、装卸工、烤面包工人、杂货店伙计和车站守夜人等,依靠刻苦自学、漫游俄罗斯和在社会“大学”中学习而获得丰富的知识,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一八九二年,他以“高尔基”为笔名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由此走上文学道路,逐渐成为享誉俄罗斯和世界文坛的大作家。    高尔基的早期创作,可分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类。浪漫主义作品以《马卡尔·楚德拉》和《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为代表,现实主义作品则有《在盐场上》(1893)、《切尔卡什》(1895)、《骗子》(1897)、《沦落的人们》(1897)、《二十六个和一个》(1899)等短篇小说。两类作品均显示出社会批判的鲜明意向,并以唤起人们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为指归。写于两世纪之交的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1899)和《三人》(1900)则在更为复杂的矛盾纠葛中表现“人与社会的冲突”,集中反映了作家对于一代青年的生活与命运的思考。进入二十世纪,高尔基的文学活动与反对沙皇专制的斗争日益紧密地结合起来,虽几经逮捕流放仍矢志不渝。散文诗《海燕之歌》(1901)以象征和寓意的手法传达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气氛,问世之初就在广大读者中不胫而走,至今仍广为传诵。《时钟》(1896)和《人》(1904)等,熔哲理和抒情于一炉,既有透辟精湛的议论,又凝聚着巨大的感情力量,无愧于俄罗斯现代散文的一种典范。剧本《底层》(1902)否定了逆来顺受的人生哲学,强调“一切在于人,一切为了人!”完成于国外的长篇小说《母亲》(1906—1907),更试图从艺术上揭示人改变自身命运和社会环境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前景,曾成为一部影响广泛的作品。上述早期作品,风格多样,色彩绚丽,激情充溢,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交融,呈现出以力度与气势取胜的基本格调和刚健明快、激越高亢的总体美感特征。    一九○六年二月,高尔基离开俄罗斯,同年十月定居于意大利卡普里岛,直到一九一三年底回国。他热情欢呼一九一七年推翻沙皇政权的二月革命,却不能理解和接受十月革命。身在卡普里时他就反复思考着俄罗斯的命运与前途,一九一七的历史巨变又把革命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注入他的思索中,于是便有《不合时宜的思想:关于革命与文化的札记》(1917—1918)这一组政论的出现。在当时极为复杂和困难的条件下,他为拯救文化、保护知识分子付出了极大努力。一九二一年秋,他再度离开俄罗斯,一九二四年定居于意大利索伦托。    这一时期高尔基的创作,无论在思想指向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九○五年革命失败之初,作家仍然通过自己的作品鞭挞专制黑暗势力(《没用人的一生》,1908),讴歌民众意识的觉醒(《夏天》,1909),并积极寻找新的精神武器,企图经由高扬人民群众的巨大创造性(《忏悔》,1908),将他们的意志和情绪保持在进行一场新的革命所需要的高度上。然而,对革命失败的沉痛反思,却使他意识到自己的任务并不在于继续进行这种悲壮的努力,而是要深入揭示俄罗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心理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历史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民族历史发展滞缓的远因,探测未来历史的动向。在这一主导意向的统辖下,他连续推出了以下六大系列作品:    一、“奥库罗夫三部曲”,包括《奥库罗夫镇》(1910)、《马特维·科热米亚金的一生》(1911)和《崇高的爱》(1912);    二、自传体三部曲,包括《童年》(1913)、《在人间》(1916)、《我的大学》(1923),以及本拟作为自传体作品第四部《在知识分子中》的一组作品,含《初恋》、《哲学的害处》和《守夜人》(均1923)等短篇小说;    三、《罗斯记游》(1912—1917),含二十九篇短篇小说;    四、《俄罗斯童话》(1911—1917),含十六篇故事;    五、《日记片断·回忆录》(1924),包括三十篇随笔、特写、札记和回忆录;    六、《1922—1924年短篇小说集》(1925),包括《隐士》、《单恋》、《蔚蓝的生活》等九篇作品;同一时期发表的《蟑螂的故事》、《肯斯科依家的大娘》等小说的主题与风格也和这一系列相近。    以上六大系列作品,以开阔的艺术视野,绘制出令人目不暇接的关于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和心灵面貌的生动画幅,彼此连缀成民族风情、民族文化心理的艺术长卷。这是高尔基一生创作中最辉煌的时期之一。清醒的现实主义笔法,纯熟洗练的描写艺术,行云流水般优美自如的叙述语调,体现着作家忧患意识的沉郁的风格,共同显示着作家新的美学追求与杰出的艺术才华。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作品(除了自传体三部曲以外)恰恰是以往的诸多文学史著作和评论者们所未能予以充分关注的。    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在国外期间,一直关注着苏联国内的文学和社会生活。一九二四年列宁的逝世,曾给他以强烈的震动。一九二八年五月,他曾回到离别七年的国内小住,十月返意大利,以后每年(除一九三○年未回国外)几乎都在同一时期内往返一次,直至一九三三年五月最后回国定居。他既为国内经济建设的某些成就而高兴,又为个人崇拜和极左思潮的泛滥成灾而忧虑和痛心。为保护受到不公正对待的知识分子和干部,伸张正义,为了文学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同极左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终于力不从心,于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八日逝世。    他晚年的主要作品是《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和《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1925—1936)两部长篇小说。其中前一部小说形象地勾勒出俄国资产阶级的独特面貌和历史命运,并涵纳着对于俄罗斯历史发展独特性的沉思;后一部史诗性的巨著则在十月革命前四十年间俄国社会精神生活演变的宏阔背景上,展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从中可以品味出作家关于历史、文化心理和知识分子命运之间的复杂联系的深邃思考。高尔基晚期创作的基本特点是,开阔的艺术视野结合着深邃的哲理思考,强烈的历史感伴随着缜密的心理分析,叙述风格上则显示出一种史诗般的宏阔与稳健。在人物形象刻画上,作家还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心理描写方面的某些新鲜经验。这既表明高尔基在创作方法的运用上是不拘一格的,又显示出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新特色。    作为一名作家,高尔基是在十九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直接养育下成长起来的,列夫·托尔斯泰、柯罗连科和契诃夫都是他的文学导师和引航人,但是他没有拘囿于前辈作家的题材领域和艺术经验,而是以文学创新者的姿态出现在两世纪之交“白银时代”的俄国文坛。他的创作的独特意义在于:他以犀利的笔锋揭示了俄国人的精神病灶和心理痼疾,对阻遏民族历史发展的国民文化心态作出了痛切批判,同时又力图给人们指出一条走出愚昧和庸俗的泥淖、建构一种新型文化人格和民族精神的道路。无论是在流派纷呈、新潮迭起还是万马齐喑、归于一统的文学时代,他始终高举现实主义大旗,但决不排斥浪漫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乃至“意识流”文学的成功经验,而是博采众长而熔铸一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大大深化和拓展了现实主义。对于同时代各种不同流派的作家,高尔基不免时常与其争论,但是却总是能抱着一种客观、公正和宽容的态度看待他们的艺术成就和贡献。这也使他赢得了各派作家的尊重。即便是像梅列日科夫斯基这样的与之有着较深矛盾的作家,也曾如此评价说:“高尔基所获得的荣誉是理所当然的,他发现了新的、前所未有的国度,精神世界的新大陆;他在他的领域是空前的、想必也是绝后的唯一的一个。”    高尔基又是一位参与意识极强、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时代的风云变幻使他不能安坐于艺术的象牙塔中,文学只是他介入、干预生活的一种方式。在《不合时宜的思想》、《两种灵魂》、《论俄国农民》等论著以及致列宁、致罗曼·罗兰等人的一系列书信中,我们看到的分明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思想家形象。在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的严酷年代,高尔基凭借自己的声望和影响,为保护“理智的力量”做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工作,如为作家伊万·沃尔科夫被错捕一事致电列宁请求公正处理;写信请人民教育委员部发给“颓废派”作家索洛古勃“保护证书”;为身患重病的诗人勃洛克申请出国治病一事四处奔走,写信给卢那察尔斯基并转列宁请求尽快解决;为阿克梅派诗人古米廖夫因莫须有的“塔冈采夫阴谋事件”而被错捕一事直接到莫斯科去找列宁;给贫困交加中的宗教哲学家、作家罗赞诺夫寄去一大笔生活费;在彼得堡建立“艺术之家”,使包括曼德尔什塔姆、霍达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楚科夫斯基等人在内的一大批文艺界人士免于饥寒……后来在高尔基的协助下出国的作家扎米亚京曾写道:“在俄罗斯,特别是在彼得堡,许多人都怀着感激之情回忆作为一个人的高尔基。不止十个人的生命和自由多亏有了他。”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在“拉普”等极左势力猖獗、个人崇拜泛滥时期,高尔基为保护扎米亚京、布尔加科夫、皮利尼亚克、普拉东诺夫等受到不公正批判的作家挺身而出,与极左思潮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对叶赛宁、左琴科、帕斯捷尔纳克和“谢拉皮翁兄弟”作家的赞扬,同样具有抵制极左路线的意义;为了抗拒极左政治利用成立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会和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唯一创作方法之际粗暴地干涉文学,他多次写信给苏联最高领导,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态度;直到逝世前不久,他还写信给斯大林为横遭批判的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辩护,对“批判形式主义”运动提出怀疑。高尔基的上述活动,为他招来了无数非难、指责、批判,以至抄家、“劝其出国”和缺席审判。与这些事实形成对照的是,他始终不理睬来自上层的一次次催逼,断然拒绝写《斯大林传》。尽管官方宣传为他戴上了一顶顶他所不需要的桂冠,但站立在俄罗斯知识界和广大读者心目中的高尔基,却是一个有着高尚人格、和他们一起痛苦、一起欢乐的普通人。    因此,高尔基的猝然离世,对于俄罗斯人民来说,就不仅意味着失去了一位可亲可敬的作家,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种抵御极左路线的中坚力量。但是,高尔基的思想、创作和人格,却依然浸润着他身后的一代代俄罗斯作家的心灵。他对于提高民族精神文化素质问题的忧心关注,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的充分肯定,他关于政治与文化之关系的卓越见解,对民族文化心理条件、道德水准与民族命运之关系的深邃思考,对于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矛盾的特殊性、规律性的深刻洞察,等等,都为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中陆续出现的《静静的顿河》、《切文古尔镇》、《日瓦戈医生》等揭示历史复杂性的作品提供了思想上、认识上的准备,并在这些作品中获得了形象的展开。五十年代初期作为当代苏联文学之先声的“解冻”文学的出现,其实是高尔基一贯坚持的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得到恢复和重新确认的标志。六七十年代苏联文学中大量涌现的道德题材作品,则是对高尔基所致力的民族文化心态批判的一种悠远的呼应。八十年代“回归文学”中出现的一系列带有历史反思色彩的作品,同样可视为当年高尔基的思考、探索和追寻的延伸。    与高尔基同时代的许多外国著名作家,都曾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高尔基“像一座巨大的拱桥,联结着过去和未来两个世界,同时也联结着俄罗斯与西方。它耸立在大路上,而我们后来的人还将长久地看到它。”德国作家亨利希·曼指出:“高尔基扩大了文学创作的范围,为世界文学开辟了新的道路和前景。他提供了新的题材,也培养了新的读者。”瑞典学者和英国学者合编的《彩色插图世界文学史》则肯定自传三部曲是高尔基“最伟大的文学贡献”。直到晚近,审美趣味高雅、目光甚为“苛刻”的美国著名批评家哈罗德·布罗姆,也在《西方正典》中把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和《回忆托尔斯泰》列入为数不多的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书目”中。    高尔基在中国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早在一九○七年,他的作品就被译介到我国来。五四以后,中国文学界更为重视对高尔基作品的翻译和研究。鲁迅、茅盾、瞿秋白、巴金、郁达夫、柔石、冯雪峰、周扬、夏衍、穆木天等现代中国文坛上成就斐然的人物,都是高尔基作品的译者,而且,他们大都留下了评价高尔基其人其作的精彩文字。中国文学界历来有鲁迅是“中国的高尔基”之说,这不仅是指他们两人在本国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当,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们的创作具有改造国民性、重铸民族灵魂的相同基本意向。鲁迅评介高尔基《俄罗斯童话》的两篇文字,可直接移用来评论他本人的作品。鲁迅看到了自己与高尔基的思想契合和精神相通之处,也从他那里受到启示与鼓舞。茅盾所受高尔基的影响更为具体,即如他自己所言,一是使他“增长了对现实的观察力”,二是“其特有的处置题材的手法”使他获益颇多。巴金则十分推崇高尔基“把心交给读者”的创作态度,“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的体裁样式和那种“美丽的、充满了渴望的、忧郁的”语言风格,他本人也正是接受了高尔基这几个方面的影响。路翎、艾芜、张天翼、蒋光慈、夏衍、王西彦等现代作家,也在不同方面受到高尔基创作的直接影响。    高尔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一直延续到当代。这种影响既有精神、思想和人格层面的,也有具体创作方面的。高晓声、张贤亮、高行健、乔良、舒婷、梁晓声、张炜等当代著名作家,或曾满怀深情地谈到高尔基对自己的震撼与影响,或显示出和高尔基相近的创作意向与风格,这都充分表明当代中国文学依然受到高尔基思想与文学遗产的滋养。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新时期文学观念的历史性转换中,理论界重提“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对于文学的起死回生和复归本位,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当然没有忘记,最先作出这一精辟概括的正是高尔基。    尽管高尔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一直存在,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他的认识却并不全面,甚至还存在着不少偏见和误解。现在,我们编选这本《高尔基读本》,正是希望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条更全面地了解这位作家的路径,使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所选的作品和文章等,进一步丰富、完善对于高尔基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公正地看待他的思想和艺术探索的历程、意义以及其问难免的矛盾和曲折。编选的原则,一是力求兼顾各类体裁(除中长篇小说外)、各个阶段、各种艺术风格的作品;二是试图大致显示出作家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轨迹。当然,如果希望深入地了解高尔基,那还需要阅读更多的作品,因此我们同时又列出了一份“推荐阅读书目”。    关于读书,高尔基本人曾发表过不少精彩的议论。在结束这篇前言时,我们不妨重温其中的两段:“读书对于我们来说,虽是一种习以为常的、普普通通的事情,但实际上它却是一件神奇的事,因为它能使一个人同各个时代、各种民族的伟大思想家在精神上沟通起来。”“热爱书吧,它会用爱世界、爱人类的感情来鼓舞您的智慧和心灵!”    汪介之    二○一○年春于南京

内容概要

高尔基(1868
1936)是20世纪俄罗斯的伟大作家,也是联结传统文学和20世纪文学的桥梁。他于1892年以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进入文学之林,辛勤笔耕45年,早期写有一系列浪漫主义作品和“流浪汉小说”,20世纪初期以散文诗《
海燕之歌》、剧本《 底层》和小说《
母亲》震动文坛,随后则陆续有“奥库罗夫三部曲”、自传体三部曲、《罗斯记游》和《l922至l924年短篇小说集》等系列作品问世。十月革命前后,他发表《不合时宜的思想》,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关于革命与文化之关系的深刻见解。晚年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
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和《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他还编有《俄国文学史》,发表过大量文学论文。他的整个创作,可视为现代俄罗斯民族命运的一种独特的回声。

作者简介

作者:(苏联)马·高尔基 改编:汪介之

书籍目录

小 说
马卡尔·楚德拉
伊则吉尔老婆子
在盐场上
骗子
一个人的诞生
二十六个和一个
火灾
初恋
守夜人
蟑螂的故事
散文诗
海燕之歌

时钟
随 笔
谈技艺
论俄国农民
文 论
个人的毁灭
论巴尔扎克
普希金作品集英译本序
政 论
不合时宜的思想
两种灵魂
回忆录
列夫·托尔斯泰
安·巴·契诃夫
列·安德列耶夫
亚·勃洛克
书 信
致列宁
致卢那察尔斯基
致罗曼·罗兰
致斯大林
附 录
名家点评
高尔基生平与创作年表
推荐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列夫·托尔斯泰死了。我收到一份电报,那上面是用一些最平常的词语表述的——他去世了。这一消息刺痛了我的心,我由于委屈和忧愁而号啕大哭起来,而且现在我就处在一种半失去理智的状态中,照我所知道、我所看见过的样子想象着他,痛苦地希望谈谈他。我想象他在棺材里的样子——他躺着,如同一块平滑的石头躺在溪底,在他那灰白的胡须下也许还悄悄地藏匿着一种和所有人都不一样的、骗人的微笑。他的双手也终于停止动作——它们已经完成了他那苦役般的工作任务。我想起他那敏锐的双眼——它们把一切都看透了——和他那好像总是在用空气捏塑着什么的手指的动作,他的谈话和玩笑,他所喜爱的庄稼汉的语言和他那有些不可捉摸的声音。我还看到,这个人包容着多么丰富的生命,多么不同于常人的聪明和令人惊心动魄的气势。有一次我看见他时,他的样子也许是任何人都没有看见过的。我沿着海岸行走,到加斯普拉他那里去,就在尤苏波夫庄园附近,在岸边的岩石中间,看到了他那瘦小的、棱角分明的身影,他穿着一件带褶的灰色旧衣,戴着一顶揉皱了的帽子。他坐着,双手支着颧骨——银白的发须在手指间飘动——看着远处,看着大海,而微带绿色的小波浪却顺从地、表示亲热似地向他脚边滚来,好像在对一位老巫师讲述自己的什么事情。这是个五彩缤纷的日子,云影在岩石上慢慢移动,老人和岩石一起时明时暗。岩石都是大块的,满是裂纹,且被蒙上了有浓郁香味的海藻。——昨夜曾有过汹涌的拍岸浪。我觉得他也好像是一块古老的、充满活力的岩石,这块岩石知道一切起始与目的,在思考着岩石、草木、海水和人,以及从石头到太阳的整个世界何时终结、怎样终结。而大海就是他的灵魂的一部分,周围的一切都是由他而来,为他而存在的。在老人沉思的静态中,使人感到一种未卜先知的、魔法师般的东西,它陷入他脚下的黑暗,又寻根问底地转向大地上方蓝色空间的顶点;似乎就是他——他的凝聚的意志——在唤起和推开波浪,控制着那些好像在微微摆动着岩石、叫醒岩石的云与影的运动。于是,在某一短促的非理智状态中,我突然感到,他——很可能!——就要站起来,挥一下手,随之海就要凝冻,变得像玻璃一样,而岩石就要活动起来,发出叫喊,他四周的一切也都活跃起来,哗哗作响,开始以各种不同的声音谈论自己,谈论并且反对他。当时我所感觉到的无法用语言描写出来;心灵中既欣喜又恐怖,继而一切汇成一种幸福的思想:“只要这个人还活在大地上,我就不是孤儿!”于是我就向后退去,小心地不让脚底的卵石发出吱吱声,为的是不愿妨碍他的思考。然而现在——我却感到自己是孤儿了,我边写边哭——在一生中我还从未哭得如此悲哀、绝望和痛苦。我不知道我是否爱他,再说对他是爱还是恨,这难道重要吗?他总是在我心灵中唤起强烈的、幻想般的感受和激动;即便他引起了一种令人不快的、敌对的情感,也不使人沮丧,而好像打动并扩充了一颗心灵,使它变得更为敏感,更有容量。有时候他突然间从某一道门中或从某一角落里出来,以一个习惯于在大地上漫游的人所有的细碎、轻松、急促的步子向您走来,鞋底轻轻擦着地面,似乎很有威力地要把不平整的路面磨平,随后又把两个大拇指插在腰带里,停留片刻,用敏锐的目光迅速打量一下四周,立刻就注意到所有新的现象,并且马上就概括出它们的意义。这时候他真是好样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高尔基所获得的荣誉是理所当然的,他发现了新的、前所未有的国度,精神世界的新大陆;他在他的领域是空前的,想必也是绝后的唯一的一个。  ——梅列日科夫斯基如果“俄罗斯”,或者不如说“罗斯”也有实际概念的话,那么,除了领土、国家政权、国家教会、社会各阶层外,它的表达者在很大程度上就只能认为是高尔基。  ——勃洛克高尔基像一座巨大的拱桥,联结着过去和未来两个世界,同时也联结着俄罗斯与西方。它耸立在大路上,而我们后来的人还将长久地看到它。  ——罗曼·罗兰

编辑推荐

《高尔基读本》读书对于我们来说,虽是一种习以为常的,普普通通的事情,但实际上它却是一件神奇的事,因为它能使一个人同各个时代、各种民族的伟大思想家在精神上沟通起来。热爱书吧,它会用爱世界、爱人类的感情来鼓舞您的智慧和心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高尔基读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我怎么能将你遗忘?你的海燕,你的童年,你的在人间,你的大学,你的母亲。。。。。。像版画一样用刀子雕刻出来的作品,你的,同样也是我的,我们的具有普世价值的追求与信念,属于过去,现在与未来。
  •   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高尔基
  •   人文社的这本书质量真是好 令人佩服 大社就是大社
  •   我不知道怎样,他说还可以,应该是满意
  •   这种版本风格我喜欢
  •   同城从订单到收到书要4天?
  •   我只读过《自传三部曲》,很感人,这本书可以让我找到当初读高尔基的感觉。啊,对了,纸极好,洁白细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