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9-7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王乾坤 页数:369
Tag标签:无
前言
美籍华裔学者王浩先生在《中国和西方哲学》中称:“鲁迅和王国维都在文学上有很好的作品,但在形式上甚至内容上,鲁迅更能创新,更能超越自己私人的生活。应该说鲁迅作了更多更久的思想家的工作,是一个广义的哲学家。”①这是我所读的著名哲学家中,唯一这样称谓鲁迅者,所以印象很深。一位以数理逻辑、数学哲学为业的学者有如许的人文眼光,让人佩服。不过,本书以哲学为题,却丝毫没有将鲁迅作为哲学家研究的意思。以其殊异的生命性情,将其归于任何体制性的“家”都是不尽妥帖的。在不算长的生涯中,他当然也做“家”们所做的事,比如说,也研究学术,也当教师,也写小说,也编杂志,也弄翻译,并且做得很认真,富有成就。然而有如卢梭、尼采,他不愿意以任何一种“家”(甚至包括“文学家”)的角色定位自己。任何一种实体性目标对他都构不成生命冲动,任何一种“家”的成功对他都没有根本性的慰藉效力。
内容概要
对于鲁迅的研究,已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门显学。研究鲁迅的学者大都是文学研究者,《鲁迅的生命哲学(增订版)》的作者则是一位哲学研究者。其对鲁迅的阅读和阐释自有与众不同的眼光和会心之处。《鲁迅的生命哲学(增订版)》对鲁迅“生命哲学”的探究,显示出作者独异的思路与生命感悟,对鲁迅这位思想文化巨人的生命哲学所独有的文化内涵、精神意蕴和价值取向,进行了具有独创性和启发性的体认与阐发。
作者简介
王乾坤教授,一九五二年生。一九八二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湖北省政府机关工作。一九八三年调入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事学术研究。先后任哲学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曾担任哲学所所长、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市哲学学会副会长等职。2001年调入华中科技大学,现为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主讲课程
主讲课程为西方文化专题、文艺学经典著作选读、文化比较、中国现代经典作家与中西方文化研究等。
3主要论著
个人专著有:《由中间寻找无限》(陕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一路洋葱皮》(学术随笔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鲁迅的生命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回到你自己》(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文学的承诺》(北京三联书店,2005)。参与《中国二十世纪思想文库》(华夏出版社,1993)分册的主编工作,主编《地域文化.楚湘读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此外,在《鲁迅研究》、《文艺研究》、《文学评论》、《论衡》、《东洋文化》(日本)、《文化中国》(加拿大)、《新华文摘》、《读书》、《博览群书》、《方法》等报刊杂志发表文化、哲学、文学论文及思想评论若干。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章 终极的消解与眷注一 一个前导性话题二 “中间物”辩三 生命―时间观四 “消解”,而非“勾销”第二章 古今中西之间一 中庸之道二 逻各斯主义与道三 新神思宗四 佛缘第三章 自由与他由一 “朕归于我”二 “惟此自性,即造物主”三 “众数”与“物质”第四章 自律与他律一 不能含糊的“声音”二 “伟大的审问者”和“伟大的犯人”三 沉沦与“忽然惊醒”四 声发自心五 良知:存在论的和价值论的第五章 勇气:出死入生一 价值与勇气二 “无所希望”三 拒绝通遥四 创伤的慰藉第六章 苦难与爱一 第二视力二 摩罗:为爱而反叛三 伟大的俄罗斯四 以流血的心去爱五 “可悲的是我们不能互相忘却”第七章 毁灭中的大欢喜一 双重的被告二 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三 意志为死亡立法四 人生的路五 关于崇高的判断第八章 盛满黑暗的光明——读《野草》一 梦与人生二 深渊的梦魇三 例解四 叫出无爱和无所可爱的悲哀附录“我不过一个影”——兼论“避实就虚”读《野草》后记修订版后记
章节摘录
作这样一种结论在先的“倒金字塔”的叙述虽然是唐突的,我想还是开宗明义摆出来为好。不过在对这个代码作分析之前,不妨暂时搁置一下对这个概念的论证,先做些回顾性的工作。这样虽嫌拖泥带水,然而这种自我交代也许有便于读者进入论域。与一些先行者稍有不同,笔者不是由文学而是由对思想史的爬梳,顺序地走进鲁迅的。当我走进这一驿站的时候,鲁迅研究已经蔚为大观。这是八十年代最后几年的事。中国近二十年的人文研究是与中国社会的变革紧紧地缠在一起的,尤其是与“文革”后的思潮相互激动而构成历史的。在“文革”长大,而后又有机会进入学术生活的一批知识者,其“研究”一开始就不是“价值中立”的。作者更不能免俗,在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有关鲁迅的文字多带有“洗刷耻辱”、“呐喊”、“参与”的特点。严格地说,这不能算研究。不过,过来人以缺乏学术性嘲讽那段历史,是自以为深却失之于浅,自以为雅却落于俗的。用自己生命的真情走过的足迹,无论多么幼稚,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因为那是一种本义上的生命创造,是那个时代中国青年学人用生命的真情和稚气书写的历史。精神史上可奚落的对象也许很多,但无论如何不应该包括幼稚。
后记
本书的思想当然酝酿已久,然而它的写作来于一个很偶然的推动。1996年在上海开会,朋友孙郁和我聊天,说他一直注意着我的鲁迅研究,但觉得不好捉摸,至今没有从中理出一个思路。这个说法使我很有些惭愧不安。人都有天性,我的天性是很多事能不干就不干或能拖则拖。文章有没有读者、销路怎样之类的事我一向不怎么挂心。一个作者没有权利也不应该要读者注意你。你说你以为然的话,别人听他以为然的道理;倘若互不搭界,于己于人,都没有必要认真。但是,倘若真心关爱着你的读者朋友为你失望,却心安理得,无动于衷,这恐怕多少也有点问题,说不过去的。正好此后没事,于是下决心写一组论文,尽可能通畅地把自己的思路检讨、梳理一下。几个月下来,竟一气写了六万余字的《鲁迅世界的哲学读解》,连载于北京的《鲁迅研究月刊》。发表到“之五”的时候,人民文学出版社王培元先生来电话,希望在此基础上,充实一下结集出版,尤其嘱我最好对《野草》作一些解说。
编辑推荐
《鲁迅的生命哲学(增订版)》:在希腊神话中,猫头鹰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原型;在黑格尔的词典里,它是哲思的别名;而在鲁迅的生命世界中,它更是人格意志的象征。鲁迅一生都在寻找中国的猫头鹰。他虽不擅丹青,却描画过猫头鹰的图案。我们选取其中的一幅,作为丛书的标志。我们渴慕智慧,我们祈求新声,这便是“猫头鹰学术文丛”的由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