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藏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杨志军  页数:590  
Tag标签:无  

前言

  在西藏,人们常常会进入遥远的历史,去体验内心需要的生活,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和他的情歌便是每个人的体验和经历。他是神王、诗人、歌手和情圣,是西藏所有青春男女经久不衰的偶像,是所有女子的情人,是一个莲花芬芳、魅力无穷的秘密。而喇嘛们却警惕地强调着他的教主地位:我们崇拜他,就应该多念些经文,多行些善事,做一个好人。神圣的宗教情感和美丽的男女之爱被仓央嘉措融合成了一个形态,他因此成了一个僧俗共尊、妇孺皆知的人。  在我的意象里,仓央嘉措的爱情是液态的,如奶如水,它在坚硬直立的万山丛中,浇灌出了遍地的柔软和美妙。教主的地位和爱情的追求从一开始就成了灵肉抗衡的激烈比赛。但是我们知道,在所有的比赛中,爱情总是胜利者。美妙的情歌和撼天地、泣鬼神的爱情穿越时间的迷雾,抵达今天,从而使教主的身份日见彰显。遗憾的是,历史曾经全然误解了仓央嘉措,以为他是宗教的背叛者,是忤逆之僧。人们没看到信仰从来不拒绝爱,历史悠久且纷争不休的宗教,正需要爱的洗礼。和世界上其他宗教不同,佛教营造的不是外部环境而是心灵世界。心灵在肉体深处,于是有了通过肉体来表达的心灵之爱。这便是仓央嘉措爱情的起源。  仓央嘉措是一个悲壮的胜利者,他付出了达赖喇嘛的地位和权力,付出了生命,却用爱情与情歌,把灵魂推向了辉煌与永恒;用惨烈的命运,让整个西藏为他疼痛。忧伤的西藏为了一个活佛的爱情悲剧而愈加忧伤。可以说,由于仓央嘉措的存在,整个藏传佛教变得温情脉脉,人民不是原谅了他,而是放逸了他,激赏了他。西藏的信仰因此而深广,狞厉的神像背后,严格的戒律之下,不可遏止的,是巨大的爱情温暖。有了仓央嘉措,西藏每天都是情人节。这个来自民间的歌手和来自天上的诗人,用脍炙人口的诗歌宣布了爱情的发生,并以此教化他的人民,培育着天地间最美好的感情。  与此同时,仓央嘉措用情爱的眼泪,撕裂了理想与现实决然冲撞的严酷,撕裂了历史与宗教的刻板。宗教流泪了,是悲泪,也是喜泪。他用自己的血肉填平了凡圣之间的沟壑,让宗教与世俗一马平川;用无所畏惧的生命激情尝试了生佛平等的至高境界,实现了佛性与爱情的水乳交融。他给古老而严谨的格鲁派注入了人性的血液,格鲁派顿时显得飞扬灵动,山高水长。这个包容而宽松的宗教,那些浪漫而朴素的教民,温暖了仓央嘉措及其情歌,弥合了西藏的裂隙——尽管历史上各个教派之间为着理念、权力、教民、属地迸发着残酷的争斗之光,但他们无一例外地拥戴并沐浴着仓央嘉措这颗爱情的太阳。  仓央嘉措,佛法密宗的最高修持者,永恒不衰的西藏代言,信仰的灵魂。从这个意义出发,我清晰地看见了《伏藏》的读者:    谨以此书献给:  有灵魂的人和寻找灵魂的人

内容概要

  《伏藏》是拨开历史迷雾,透视刀光血影,超越爱恨情仇的掘藏故事;这是破译六世达赖情歌、宗教隐痛、藏地精神的慧智故事;这是拯救布达拉宫、拯救灵魂信仰的英雄故事。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边巴被杀,引出古老神秘的暗杀组织利用六世达赖仓央嘉措“遗言”爆炸布达拉宫、摧毁藏传佛教、动摇高原信仰的跨国大阴谋。中国藏学研究会藏学家香波王子,从北京逃亡到拉萨,从雍和宫追踪到布达拉宫,用仓央嘉措情歌,在西藏历史和藏地人心的隐秘深处,发掘救世的密钥……

作者简介

  杨志军,吃素、念佛、在家。出生于青海,在青藏高原生活四十余年,有长期在草原牧区生活工作的经历,养过藏獒,当过军人,做过记者,结识许多藏族朋友,其生命最光辉的段落都在高原上书写,人生最值得留念的记忆都寄托在神秘的雪山草原、帐房马背、江河源头、湖泊山川、佛堂寺庙。  其《藏獒》、《藏獒二》、《藏獒三》,畅销百万余册,并有如下荣誉:  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获新浪网2005年度优秀图书奖  获“《当代》拉力赛”2005年度总冠军、  获“《当代》长篇小说2005年度奖读者最佳奖”  获“《当代》长篇小说2007年度奖读者最佳奖”  入围20005年“红楼梦文学奖”  列“小说学会年度长篇小说排行榜”2005年度第一  列台湾地区2006年度销售榜前十  列新加坡2006年度年度销售榜前十  进入中宣部、中国作协、团中央向青少年推荐优秀长篇名录  进入中宣部、团中央、新闻出版署向青少年推荐好书名录  2008中国沈阳年度十大好书奖

书籍目录

  上部  写在前面  开端  第一章 地下预言  第二章 七人使团  第三章 迁识夺舍  第四章 因缘时节  第五章 仁增旺姆  第六章 登临宝座  第七章 万玛之踪  第八章 伊卓拉姆  第九章 情爱印戳  第十章 血咒殿堂  第十一章 吉彩露丁  第十二章 山魈之泪  下部  第一章 毒咒将临  第二章 措曼吉姆  第三章 劫中之劫  第四章 明空赤露  第五章 一苇渡河  第六章 索朗班宗  第七章 防雪栅栏  第八章 灵塔丛林  第九章 晶体菊花  第十章 骷髅杀手  第十一章 司西平措  第十二章 玛吉阿米  第十三章 伏藏之心  尾声  后记:再让我们期待一次未来

章节摘录

  地下预言 1  马上就要揭晓了。坐落在北京北四环东路安慧里的西藏礼堂座无虚席,所有人都安静下来,望着舞台上以喜马拉雅山为背景的大屏幕。客串主持的女歌星阿姬身穿艳丽的节日藏袍,声音激动得有些颤抖:“5、4、3、2……”  中国藏学研究院和藏学大众网组织国内外一百多名藏学爱好者和数百名网友现场评选两千年以来最有影响力的西藏人物,前二十名已经揭晓,现在揭晓的是第一名。  “1——”阿姬把声音拖得长长的,期待着这样的效果:就在她的倒计时戛然而止的同时,大屏幕上出现第一名的名字。  但是期待的效果并没有出现,大屏幕哗的一闪,黑屏了。礼堂里响起一片“哦哦”的疑问,然后又是鸦雀无声,人们惊讶地瞪着阿姬。从后台匆匆上来一个人,把一个白色信封交给了阿姬。  阿姬抱歉地笑了笑,幽默地说:“看来第一名西藏人物果然最有影响力,当他希望由我来宣布他的名字时,大屏幕只好关灯闭嘴。”她把信封打开,拿出一张粉色纸,愣了一下,又释然而笑,仰起头,用响亮动听的声音说,“最有影响力的西藏人物第一名是……”突然她打住了,像是要吊足大家的胃口,又像是出于一个藏族女人天性的真诚,她说,“此刻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我觉得我根本不配直接说出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只能让最有资格的人告诉大家,有请雅拉香波副研究员上台。”  会场一片沉默。阿姬愣了一下,突然反应过来,又说:“雅拉香波副研究员有一个让姑娘们想入非非的笔名和网名,那就是‘香波王子’。”  立刻有了掌声,然后是轰然响起的议论。所有人都知道第一名是谁了,因为在座的人中,只有香波王子出版过两本关于他的著作,一本是情歌研究,一本是生平研究。他有一个响亮到令人窒息的名字:仓央嘉措。  长发飘飘的香波王子大步走上台,从?姬手里接过那张粉色纸,看了一眼,又接过话筒说:“我期待的就是这样的结果,真的,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结果。”然后就如痴如醉地唱起来:  喇嘛仓央嘉措,别怪他*浪荡,他所寻求的,和人们没有两样。  唱完了,他说:“对我来说,我的故乡西藏是妈妈和情人的组合,它给我的是爱与生命的盛宴,是广袤的恩典里仓央嘉措的永世不衰。它让我从此知道,时间是最强大的力量,而宇宙中除了爱的发展,没有别的时间。仓央嘉措占领了时间的源头,便让西藏的历史变得温醇而饱满。是的,历史宠爱着人类,所以给我们创造了?央嘉措,他在爱情中痛楚,在苦难中美好。他把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强调为人类的天性,引领西藏和我们超凡脱俗,让整个世界都来仰视谛听那钻石一样光彩夺目的情歌。西藏,隐藏着最伟大的宿命、最奢侈的苍凉和最奥博的秘密,那便是仓央嘉措式的爱与被爱。假如让我从辞海里寻找一个最有价值的形容词,我愿意选择‘仓央嘉措’,它代表爱情、勇敢、坚忍、温暖、崇高,还有青春男女的憧憬;假如让我用一个词赞美我心中唯一的菩提树,我会用仓央嘉措来比较,然后说它‘太仓央嘉措了’……”  香波王子真希望自己一直说下去,但他不能,从上台到现在,口袋里的手机一直在震动。他把粉色纸和话筒还给阿姬,走下舞台,沿着过道一直走向礼堂外面。  香波王子拿出手机一看,是边巴老师打来的。  边巴老师的声音微弱得就像蚊子哼哼:“只有你了,现在只有你了。”  “有事儿吗,边巴老师?”他心说这个老牧民,又怎么了。  声音更加微弱了:“快来,快来……中日友好医院……”咚的一声,好像手机掉到了地上。  边巴老师病了?什么病?他迄今没有成家,孤身一人生活,谁在医院伺候他?香波王子开上自己心爱的“jeep牧马人”,二十分钟后赶到了中日友好医院。  不是疾病,是车祸。边巴老师死了。  香波王子在医院太平间看到了边巴老师的尸体,惨不忍睹的样子吓得他回身就跑。他来到急救室的医生面前,惊骇地打着哆嗦,让戴在脖子上的一把鹦哥头金钥匙也跟着哆嗦起来。他问道:  “人怎么可能撞成那个样子?肇事司机呢?”  “你不是肇事司机?”  “我叫香波王子,是他过去的学生。”  “香波王子?正好,这个给你,他一直在等你,你早来十分钟还能见他一面。麻烦你通知死者的亲属。”  医生把一个手机和一份遗嘱交给了香波王子。遗嘱只有一行字:  手机送给香波王子。边巴  香波王子问道:“那你就不知道是谁把他送到医院来的吗?”  医生说:“送他来的人很快就走了,说要去报警,到现在还没回来。”  更不可思议的是,遗嘱居然是给他的。他虽然和边巴是师生关系,却一点也不亲密。边巴老师瞧不起他这个学生,说他*浪荡,不务正业,整天就干一件事儿,那就是浪费才华。他也公然顶撞自己的老师:不要以为我在做你的学生时有过几年的*浪荡,就永远会*浪荡。如果你不改变看法,我们就没法交流了。再说了,就算我离校以后还会*浪荡,那也是缘缘相碰的结果,有本事你也浪荡啊,你没有缘分,还浪荡不来呢。至于不务正业嘛,那是你的偏见,你不能让你的学生都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你的研究项目上,整天给你查资料,抄手稿,甚至替你写文章。我有我的兴趣,我的时间只能花在我的研究项目上。他跟着边巴老师读完了硕士,本来是可以留校的,却因为不愿意做一个边巴老师指导下的助教,先去藏学大众网做了一年编辑,后又调入中国藏学研究院做了一名普通研究人员,不久便晋升为副研究员。  但是他们毕竟没有决裂,离开学校四五年了,每年香波王子都会打一两个电话给边巴老师,把自己在女人和学问那里释放不完的精力变成调侃送进老师的耳朵。边巴老师就像一个巫师用?毒的语言诅咒着这个被他称为魔鬼的学生,却始终不会真的生气,临了还要叮嘱学生:“你能喜新厌旧一辈子?赶快把对象确定下来,结婚,生子,安家,在北京找不到好姑娘,就回西藏去找,千万不要在作风问题上给你的老师丢脸。”香波王子总是说:“你怎么知道北京没有好姑娘?你怎么知道我没有确定下来。你自己到现在连老婆都没有,还说我呢。”  有时候边巴老师会说:“多做学问多读书,要对得起中央民族大学对你的培养。”  香波王子反唇相讥:“我在中央民族大学什么也没学到,就学到了《地下预言》,知道了‘七度母之门’。”  真实的原因终于显露了:他们共同痴迷的就是破译《地下预言》,发掘‘七度母之门’的伏藏,之所以还能保持联系,就是想探测对方有了什么进展。  ……

编辑推荐

  《伏藏》百万畅销书作家杨志军新作《伏藏》。中国版《达·芬奇密码》探秘藏传佛教终检悬疑。茂密的树林深处,是我告别姑娘的地方。除了画眉鸟儿,没有人知道我的悲伤。风雪吞没了少年仓央,门隅泶下魔鬼的山冈。心性明空之地,沐浴清洁之天,龙山低卧,凤岭高飞,天母安驻兜率于天宫,说:这个叫作仁境量姆的神,守望着七度母之门。那是吉祥原野上的第一个圆满、第一个曲典噶布,第一个转经筒。神秘的仓央加措、浪漫的情诗背后,让人欲罢不能的解密之旅!时空穿越中讲述藏地的过去与现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伏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9条)

 
 

  •     拿到的《伏藏》的时候感觉分量极沉,心里不禁嘀咕道:“不知里面的内容是不是也这么厚实呢?”将一部小说写够74万字,而且要情节曲折,内容丰富,一直吸引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相当考验作者功力的。
      翻开后,最初心绪不定,总是无法认真投入的看下去。也许是书本确实太冗长,也许是自己的心终究没有静下来,所以断断续续的,看了后面便忘记前面。直到那个阳光灿烂的清晨,终于决定静下心来,用心的阅读,慢慢的,一次华丽的西藏宗教之行便开始了。
      
      五月份从西藏回来后,心像被留置在那里,久久无法返回。每当夜晚,抬起头望向天空,便想起那个星光璀璨到极致的夜晚,站在珠峰脚下望天的时刻;每当抚摸着从西藏带回的硕大铜铃,便回忆起在八廓街转经的那一刻;拿起关于藏传佛教的书时,内心会充满了愉悦,仿佛,空气中都充满了酥油灯浓郁得有点腥的气味……也许,我的心,真的是属于那里的。
      
      很长时间里,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禅宗好,还是藏传佛教好?从西藏回来后,这个问题依然让我困惑,而今,通过书本,通过文字梳理自己的内心时,却渐渐懂了。
      我是虔诚的佛教徒,佛给了我一颗平和的善心,和一份智慧。拥有信仰,并不是迷信,更多的,也是从中学习到一份哲理,让灵魂得到一份寄托。在很多迷惑的时候,只要静静的聆听佛歌的唱诵,便会慢慢的走出迷雾,找到自己的方向。在这个物欲纵流的社会中,那些在世间漂流而不安定的心,都是因为找不到精神上的寄托,而变得惶惶然,不断贪婪的攫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追求金钱物质和美色的极致。而把那样短暂的事物当做信仰和寄托,最终是依然无法得到幸福的。
      
      这本书,香波王子一路掘藏的过程,又再度唤起我在西藏的那段时光,回忆起行走在一个个藏传佛教的寺庙中的日子。转经筒、一尊尊张牙舞爪的佛像、穿着红色僧衣的僧人、酥油做成的雕像、颜色鲜艳的唐卡、强巴佛、度母、阿嘎土、红墙白墙、为我摸顶祈福的活佛……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甘丹寺、色拉寺、萨迦寺、白居寺、塔尔寺……被日光笼罩的高大寺庙,走进后,却又是截然相反的两重天。极尽华丽的塑像,和一生都过着贫穷生活的信徒……
      
      缓缓将思绪拉回到书中,依然喜欢。
      这,不是一部通俗小说。或者说,小说,不过是作者用心良苦的文字载体。我所看到的,是一部详尽的藏传佛教的历史书,尤其是仓央嘉措一生的传记。在书中,通过香波王子的口,唱出一段段仓央嘉措的情歌,以此作为掘藏的线索。在这个过程中,又一段一段的谈及藏传佛教的发展,还原一个真实、真挚、纯真、睿智的仓央嘉措,还原一段超越时空的真爱,还原一段被黑暗笼罩的历史。只是,即使作者已经用尽气力试图将文字变得更加简洁通俗,作为藏传佛教本身所具备的复杂度依然是无法浓缩的,所以,对宗教不感兴趣的读者来说,便会变得乏味和沉重。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也许在我眼里,这就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它将带着我一次又一次的回到西藏,回到华丽的西藏宗教之行。
      
      再回到自己的那个问题中。禅宗也好,藏传佛教也好,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世人寻求一种灵魂的信仰,使人过得安定、幸福。然而纵观国内众多寺庙,早已脱离了这个单纯质朴的目的,许许多多所谓的和尚,过着甚至比普通人都要奢靡的日子,这样的人,还能指望他们带给我们什么灵魂的安慰吗?而藏传佛教,虽然在装饰佛上极尽奢侈,僧人、喇嘛,过得却实实在在是一种简朴安定的日子,他们的心,像西藏的蓝天一样,是更纯净的。
      但是佛是一样的。
      没有谁的佛更好的比较。
      
      
  •     因为对仓央嘉措的迷恋,所以选了这本书。
      仓央嘉措从2008年末开始升温,到冯小刚的《非诚勿扰2》火到了顶峰,但《非诚勿扰》的覆盖面毕竟在20岁以上人群,看一次电影时间毕竟短。《宫》的有力接续把“你见或不见,他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不念,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歌曲铺天盖地,天天听,天天见,那就混得彻底脸熟了。《宫》的杀伤力太大,把从10岁到80岁的女人几乎一网打尽。这样的宣传和曝光率,仓央嘉措不火都怪了。
      
      对这本书很期待。但拿到书就有些发怵,因为实在太厚了。转念又想想,总比那些出了一本又一本,十年都还没出完的小说强,至少有结局。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大胆地看,当然受篇幅限制,情节的张力会有所耗损,这也是种必然。
      
      关于本书的悬疑
      全书挂着悬疑的幌子,因为眼下悬疑是热点,哪怕本书和悬疑靠一点点边,编辑为了销售量也会如此宣传,何况本书中的悬疑还不止一点点,跟悬疑得自己都找不着自己的《盗墓笔记》比,这个悬疑量够了。量够了并不代表质也高,作者并不是把悬疑当本书主打,所以爱悬疑的人看本书不过瘾是必然的。
      
      关于本书的涵盖
      看这本书真的不得不感叹作为一个小说作者知识的涵盖量多么大。要么怎么说所有的小说家必须是杂家,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在这本书中我们就能看到作者不厌其烦地针对藏传佛教自己的感悟和介绍,略显拖沓。如果我们没有雨果写建筑和印刷术之间关系的论证能力,没有俄罗斯作家在啰嗦中能啰嗦出经典的本事,那么我们就该避重就轻一下,至少要扬长避短,以免让看书的人睡着了。
      
      总体来说,本书能够抓住时间的脉搏,看出编辑抓住眼下流行趋势的能力,至少在嗅觉上嗅到了流行元素,借着仓央嘉措的东风,足够吸引眼球。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书,从来都是厚重和质量的代名词,专出精品,千万要爱惜自己的声誉啊。
      
      番外
      作为一个无比热爱仓央嘉措诗歌的人(估计现在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期待一本纯粹写仓央嘉措的小说,他的爱恨情仇,他的遗憾,他的一个被后人演绎的完美结局。期待。
      
      
      
  •     北京的大风天总能充分让待在室内的人感到幸福,不知道哪个方向的风怒吼着撼动着粗壮的树干,窗外却依旧阳光灿烂。宅女一枚的我充分显示了宅的优越性,整个上午窝在被子里把《伏藏》看完,一阵唏嘘,下午就啃着苹果看各种有关Merlin的视频报道,一边批判着幼齿剧情一边看得不亦乐乎。周日是我固定的Merlin’s Day,这可不是cos Sheldon大神的专利。有时候想我的青春啊就在宅中堕落过去了,真是罪恶,可当看到电脑显示屏中偶尔映出的乐得何不拢的嘴,会觉得这其实就是幸福啊幸福。
      
      想看《伏藏》还是因为仓央嘉措,作为一个地道的俗人与矫情人,我轻易就被一首情歌打动了: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 我转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 只为在途中与你相见……”
      
      能将宗教与爱情写得这么美,美得仿佛直接碰触到了心灵,由不得我对它的作者不产生兴趣。当时我也聊以自娱地写小说,就化用了这首诗和其他诗歌的句子,设想着那个极美丽空灵的场景,寥寥地拼凑了几笔:
      
      “宗教的感觉总是回归宁静,心情仿佛刹那空明,不再为你深浅明灭。
      
      我站在高原,说不上许愿,只是擎着一炷香久久站立。透明的蓝天下,一个人发呆的感觉。
      
      我总是想着初遇时的刹那美好,只想着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瞬间。
      
      人说,
      
      前世五百次的回眸,
      
      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我因前世的那一次错身,
      
      今世走遍万水千山。
      
      我不住徘徊顾盼,
      
      只为在途中和你相见。”
      
      以上便是和小说中人物的缘起了,加上从小起就对神秘古老的文化既敬畏又向往,读《伏藏》,简直就成了必然。作者杨志军的选材叙述无疑都是既聪明又讨巧的,他清晰地洞悉了现在读者的流行心理,以仓央嘉措的故事作为伏藏背景,以“达芬奇密码”式的侦探解密模式,最终阐释了被掩埋的信仰是“爱”的主题,想不吸引人都难吧。
      
      这么久养成的文学批评思维,我自然知道对当代文学的语言是不能苛求的,总有那么些表达不尽人意的地方,叙述模式也稍显重复,具体就表现为“找到‘授记指南’——香波王子讲述相关的仓央嘉措的故事,唱一段仓央嘉措的情歌——追杀或追捕——和指南有关的姑娘死亡”。而且人物角色欠丰满,其中的感情纠葛也欠细腻顺畅……排除这些职业病似的苛求不论后,这确实是一本好读的小说,这也正是作者的成功之处。
      
      再深究一些,写作中这种涉及“边疆”乌托邦想象的题材确实在当下很容易成功,比如之前的《狼图腾》和《藏獒》,作者将一种远方的神秘文化呈现在好奇的读者眼下,迎合了当下人们好新奇的心理。同时我认为采用这种侦探解密式的想象重新构建“经典文化”也是相当成功的一种模式,无论是《达芬奇密码》,还是我们相当有仿之意味的《伏藏》。处在一个我们越来越漠视经典与古老的时代,通过这种较引人入胜的形式将古老文明以背景呈现,重新激发起人们的关注,我以为这也不啻为传承经典的另一种方法。总之我是在《伏藏》中了解了很多关于西藏,关于佛教从前不知道的东西,我想这其实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
      
      小说最后把谜底定义为“爱”,可以说也是意料之中的经典设定。不过我愿意赞同作者,自然也希望在我们这个信仰危机的时代中起码有“爱”贮存心间。不能博爱世人,至少珍惜身边重要的存在。
      
  •     70W字的《伏藏》,只看了上部,实在看不下去了。因为对《藏獒》系列的喜爱,继续跟随着杨兄的思路。可这本其耗时3年创作的《伏藏》,却让我几欲抛弃。是因为首次txt格式的阅读?不是。这部书,显然是杨兄故意在悬疑故事的构架里,插入大量有关仓央嘉措的历史传说,以及藏地宗教、风俗人情,本人读起来觉得这样的相融有点牵强,特别是仓央嘉措被揉进了这样一个故事里,感觉不知所以了。既想普及藏教文化,又要悬疑的流畅,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次不客气的说,有点不伦不类,些许失望。
  •     按照我读书的惯例,拿到书后首先会看腰封和介绍,从中了解书的整体风格和内容,这本《伏藏》自然也不例外。然而,近年来各类书籍的腰封却越来越多地呈现出过誉的趋势,有些甚至与书的内容大相径庭,让人读完后直呼上当,这是我非常不喜欢的。不过这本书的腰封中除了那句“中国版《达芬奇密码》算得上是一句比较响亮的广告词之外,整体的介绍还是很中肯的:“神秘的仓央嘉措,浪漫的情诗背后,让人欲罢不能的解密之旅!时空穿越中讲述藏地的过去与现在。”
      
      和很多人一样,我读这本书是因为想了解西藏那片给人无限憧憬和想象的土地,和写下无数被世人广为传唱之动人情诗的仓央嘉措。仓央嘉措,这个西藏历史上最浪漫的男人,用至情至性的文字,抒写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同时,又因着他世代信教的特别经历及达赖喇嘛的特殊身份,他的很多首情诗字里行间都透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洞悉一切的禅意。在这本书中,杨志军通过香波王子在掘藏过程中点点滴滴的讲述,为我们还原出一个圣洁深情,才华过人的仓央嘉措,和一段盛大悲凉,动荡不安的西藏历史。
      
      就内容及知识体系上来说,我认为这本书是比较成功的。厚厚的590页和印刷得密密麻麻的74万字,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讲述着西藏的文化和历史,讲述仓央嘉措的悲凉爱情和情诗,让我们在跟随香波王子从北京雍和宫到西藏布达拉宫一路历险的同时,了解到那些古老且广为传颂的美丽传说。其间,随着警方及各种宗教势力的介入,发生在香波王子身边的事情越来越离奇怪诞:边巴教授的突然死亡,姬姬布赤的恐怖死状,骷髅杀手的阴魂不散,神奇山魈的意外复活……而七度门之门作为本文中最重要的一部伏藏,和仓央嘉措一起,构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故事的开端是在新信仰联盟的操控下实施的数起惨绝人寰的血腥案件,这些案件既是故事的引子,又在某种程度上揭示出当今世界人类信仰和道德所面临的严重危机。而在故事的最后,经过漫长而苦难的探索过程后剥离出的仓央嘉措的伏藏,那消除迷惘,挽救灵魂的圆满之法,希望之法,其实就是存在于我们的灵魂和内心深处,却渐渐被我们遗忘丢失的爱和信仰。作者通过这本书,试图指出一种消除仇恨,弘扬博爱的方法:用友善和高尚的爱的思想,去溶化仇恨和罪孽,从而抵达一种最终的精神和平境界。诚然,世界和平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便存在的一个难题,它并不是简单地阅读一本书就能改变的。然而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却的确能从书中撷取到一些优秀的品质:仁爱、喜乐、忍耐、恩慈、良善……这些人类精神文明中有着耀眼光茫的优秀品质,既是很多宗教信仰的初衷,又可以作为我们鞭鞑自己日常行为,提高自身修养的有利指南。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作者的初衷还是达到了的。
      
      就情节架构和故事节奏来说,我觉得这本书的节奏还是缓慢了一些。作为悬疑探险类书籍,它的精彩程度及悬念都还有所欠缺。细细算来,74万字的内容除开对仓央嘉措人生轨迹的介绍和香波王子逃亡过程的描述,其实所剩无几,然而整个逃亡及追踪过程,模式却又过于雷同,香波王子一次又一次死里逃生,同时在逃生的惊险过程中,不管形势有多紧急,状态有多危险,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讲解仓央嘉措的悲喜人生,演绎仓央嘉措的动人情歌。这种间插式的叙述过程,对于希望了解西藏文化及仓央嘉措人生的读者来说,型式很新颖,然而从交待香波王子掘藏经历这一点来说,却由于频频受到仓央嘉措的影响而略显单薄无味,有些情节比较玄乎,有些情节又过于拖沓。
      
      就人物塑造来说,香波王子这个人物并不饱满。作为诠释仓央嘉措人生的一种载体,他时时刻刻都在颂唱仓央嘉措那不老的情歌,书中也多次说到他的声音最适合演绎仓央的情歌,然而从字面上读来,我并未感受到他歌声中的深情和动人之处,反倒是在很多时候,感觉他有些轻浮肤浅,甚至有些卖弄。而书中的另几个人物,智美,梅萨,珀恩措,王岩,以及骷髅王子等等,也总觉得个性不够鲜明。尽管故事的背景很恢弘,阵容很强大,但真正能让人牢记的人物却并不多。有些奇怪的是,我对珀恩措和骷髅王子这两个配角的印象相对比较深刻,或许是因为,这两个人物在书中均有其可笑之处:珀恩措站在36层楼上,一次又一次地开机关机,告诉香波王子自己要跳楼,以期听到香波王子并不真诚的几句甜言蜜语,却又屡屡跳不下去,不知道她在36层楼上究竟不吃不喝不睡地浮想联篇了多少天。而骷髅杀手,则在凶残冷酷的表面,潜伏着一颗简单脆弱的心,以至于每每在听到香波王子深情演绎的仓央嘉措情歌时,总是会情不自禁地跟随他一起吟唱……这些并不严肃的情节和人物,却让人在紧张刺激的逃亡之旅中,感受到一丝丝诙谐搞怪的气氛,对于整本书的氛围来说,虽然有些不伦不类,但也算得上是一种不错的调剂。
      
      看完本书,脑海中回想最多的却并不是香波王子,而是仓央嘉措和他淳朴美丽的情歌。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仓央嘉措是叛逆的达赖喇嘛,在信仰和爱情之中,他有着“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矛盾和掐扎。然而,他最终确定并选择了属于自己的信仰和伏藏——爱情,更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这世间最温暖疼痛的感情……依稀中仿佛看到,在雪域高原清澈蔚蓝的天空下,在宁静柔美的湖水中,他气宇轩昴,清雅飘逸,足踏莲花而来,手中轻拂的佛珠是绕指的温柔,低声吟唱的歌声是缠绵的思念: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     《伏藏》绝不是一本推理或悬疑小说。我想这枝向杨志军老师抛出的橄榄枝,他应该接住。《伏藏》的书腰上用“中国版《达芬奇密码》”来作为商业运作的噱头。事实上,我要头顶着安全帽地说,《伏藏》对于中国读者来讲要比《达芬奇密码》更有亲切感,更具可读性。我知道身后已有丹。布朗迷们手握板砖儿咬牙切齿了。杨志军老师是50’后。我对他的具体年龄段没有先见之明。从阅读中,我发现主人公香波王子把喇嘛私设的监狱称做渣滓洞,这种革命的形容至少得60’前才能想得起来。由此我断定杨志军老师文风不弱。《伏藏》应该是今年人文社的重头戏,首印就是五万册。在龙应台说加持,梁文道谈我执的热门语境下,西藏题材的书绝对是个有利可图的市场选择。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从2008年起,有一本就《藏地密码》的系列书至今已经出版了十几本,一堆密码迷在追捧。所以,这本《伏藏》是杨志军老师的动力,也带来压力。
      
      《伏藏》这本书杨老师应该写得很纠结。因为74万字之鸿篇巨作是他迄今为止写作史上写得最长的,而且从2008年12月30日的初稿到2010年2月28日截稿,不知道多少次修改。其实,我读得也很纠结。想来纠结这个词应该有内心挣扎的意思。那天,正在家里“啃”这本书。一位专司写作的老旧男青年打来电话问我在干嘛,我说在看杨老师的《伏藏》,看到八十页,实在读不下去了,空洞的内心正在纠结。男青年说,他刚好在看奥康纳的《智血》,读到一百页也实在看不下去了,看在《好人难寻》的面子上,希望一百页以后会有惊喜。这是很好的建议,五百九十页的书,怎知接下来的五百一十页里没有惊喜?好似人生,有人看来漫长,有人却认知苦短。不活下去,怎知长还是短?
      
      《伏藏》貌似一本推理或悬疑小说。读罢前十页,我还真以为准备跟《达芬码的密码》PK呢。好家伙,上来就是凶杀案,还搭了一个美国的宗教事件做背景,真是还嫌美国不够乱,要么后来就弄出个国际刑警一路掺和着。色情与凶杀是悬疑和推理题材的制胜法宝,这两个不是可以有,是必须有。为了将事件放置于西藏的背景下,凶杀案留下的线索就是找寻伏藏。志军老师真的不是写这类小说的料,感觉他写得很迟疑,犹豫地不肯展开故事情节,一直在主题之外打转。我甚至有一种金庸小说和琼瑶小说相结合的感觉,男主人公香波王子有点《鹿鼎记》里韦小宝的劲儿,人物对话个个都似瑶琼剧中的女主角或是《大话西游》里的唐僧。看来,志军老师有点醉翁之意在不酒。
      
      阅读中柳暗花明的感觉你是否体会过?如果没有,那么请读《伏藏》。不知从哪一页起,真正的主角登场了。他就是在佛教圣教中被认为离经叛道的六世达赖,那个吟颂与歌唱“不负如来不负卿”的天定神王仓央嘉措。这位活佛只拥有了年轻的二十四年的生命,却具有温莎公爵“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气魄。仓央嘉措一生游荡于民间吟唱动人的情歌、情诗这些流俗的东西,宁愿放弃佛教教主的地位,他才是一位真正大彻大爱的佛主。我想这才是志军老师隐藏在《伏藏》里的“伏藏”。为了开启“七度母之门”得到仓央嘉措的遗言,怀着各异目的的几伙儿人,以仓央嘉措的情歌作为线索,在“光透文字”和“指南”的指引上,踏上了充满险恶的寻找“伏藏”之途。在北京、青海、甘肃与西藏的空间变换与仓央嘉措前世今生的时光流转的交织中,志军老师为我们呈现的绝对不是推理或是悬疑故事,而是通过仓央嘉措这位至情至爱的喇嘛活佛的生平,展开了一幅藏传佛教教义中有与无、生与死、善与恶、美与丑、爱与恨、天堂与地狱的矛盾纷争的恢弘画卷。佛就是为了化解矛盾而来。信仰是一种人人都应该具备的精神状态。在我们这个不崇尚信仰的国度里,隐藏在文字中的传道也变得尤为珍贵。
      
      《伏藏》里那个骷髅杀手是个好角色,他的内心是那么柔情善良,却为家族世仇不得不做个千里行凶的蹩脚杀手。他是一个学唱仓央嘉措情歌的杀手。终将在“寂杀而归”的佛语下回去他的温柔乡。这也是小说是一个很俏皮的人物。古茹邱泽喇嘛与苯波甲活佛之间的四场辩经赛的描写又是在全书中最值得回味的所在。佛法的深邃不辩不明。佛教的发扬光大与传承正是来自于这种辩。这四场辩经赛体现了志军老师对佛学的理解与推崇,不亏是一位心生向佛之人。第二场辩经赛里所辩的古茹邱泽喇嘛之弟的自杀缘由置入了现实生活的悲凉。藏人一直认为西藏是人神共居之所。这是全书中唯一一处佛理与世俗相掺杂的无奈。
      
      
      志军老师说,这是一本关于人与灵魂的书。灵魂就是信仰。所以,这本书是献给有灵魂和寻找灵魂的人。如果你把它当成一本推理或悬疑小说来读,那么它就是一杯白开水。久了,你就会喝不出味道。
      
      
      
      
  •     曾经计划和老爸一起畅游西藏,可惜最后关头老爸被一群哥们打击的毫无斗志,不得已放弃了那个美丽神秘的地方。不过这并不能减退我对西藏的向往和热爱,那里的高山、那里的湖泊、那里的寺庙,那里的僧人,都带着浓浓的宗教风情,让人不由自主的想去探究,想去体会。
      
      《伏藏》的封面介绍中这样写道:“这是拨开历史迷雾,透视刀光血影,超越爱恨情仇的掘藏故事,这是破译六世达赖情歌、宗教隐痛、藏地精神的慧智故事,这是拯救布达拉宫、拯救灵魂信仰的英雄故事。”是的,故事中香波王子作为掘藏的主线,按照命运的安排,连同藏文翻译好手梅萨和占卜大师智美一起展开奔波,发掘光透文字,歌颂仓央嘉措情诗,追索神的旨喻。在这其中他们遇到多方的阻挠,明面上有警察围追堵截,暗地里有骷髅杀手生死追踪。
      
      他们所进行的事情,在不同的宗教团体面前性质完全不同。在新信仰联盟看起来,“七度母之门”就是仓央嘉措的遗言,“遗言包含了对自己受难和情人受害的愤怒,是倒出来的苦水,是对陷入权力之争和血腥对抗的政教的失望和诅咒,是佛教留给世界的唯一破绽,一旦昭示天下,佛教将面对爆炸性的羞辱而无地自容,不攻自灭的结局就在眼前。”而赞美派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佛教的追求就是圆满,“七度母之门”就是最后的伏藏和最高的阀门,也是最后的圆满和圣教的根本。因此新信仰联盟不惜一切代价要阻拦香波王子等人的挖掘工作,而赞美派则认为一定要发掘、修炼、弘扬“七度母之门”。于是两派的争斗陪伴着香波王子们一路前行,幸好在作者杨志军的逻辑中,香波王子一行人就是命中注定的掘藏者,经历的劫难也是掘藏的必经,而同时他们也受到仓央嘉措的庇佑,因此虽艰险重重却屡次死里逃生,最后取得成功。虽然在推理小说中把一概成就推给老天是很苍白的办法,不过在这个宗教味浓郁的小说中,这个桥段也不算突兀了。
      
      《伏藏》中关于爱情的描写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仓央嘉措的,还有一部分是关于香波王子的。不知道为什么,虽然书中把他描写的很帅,很万人迷,但我就是对他不感冒,甚至很厌烦他的多情和自恋。虽然仓央嘉措也多情,但他的情感看起来就是那么浪漫迷人,那一首首清澈的情诗,激荡着人心,摇曳着情波。
      
      暮色中的群山
      由我逐一坐稳
      梵音
      白云
      梦痕
      静修止
      动修观
      止与观之间
      佛意绵绵
      我在树下梦游
      灵机一动
      便是千年万年
      
  •     如果说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
      那么,爱情就是我最高的信仰;
      如果说伏藏是生与死的希望,
      那么,爱情就是我最后的伏藏。
      ——————— 献给仓央嘉措
      
      
      “伏藏”,藏文是“爹玛”。是指一件很珍贵的东西被埋藏,最终再被发掘出来。苯教和藏传佛教徒为了圣教不会消失;教言不会掺杂;加持不会衰弱;传承不会断裂;在他们信仰的宗教受到劫难时藏匿起来,日后重新挖掘出来的经典,分为书藏、圣物藏和识藏。伏藏和掘藏的过程充满了神秘和传奇,是宗教传承历史和精神的重要方式。
      
      《伏藏》,分上下两部,共74万余字。书中,伏藏是被视为宗教叛逆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遗嘱,掘藏的密码是深受藏族人民喜爱且举世闻名的仓央嘉措情歌。主人公香波王子通过破译仓央嘉措情歌、宗教隐痛、藏地精神的慧智故事;来拯救布达拉宫、拯救灵魂信仰。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伏藏》是一本关于人与灵魂的书。灵魂就是信仰。
      
      掘藏之路,实际上也是一次佛教之旅。
      从北京雍和宫——甘肃拉卜楞寺——青海塔尔寺——昌都强巴林寺——拉萨哲蚌寺——拉萨布达拉宫,作者以空间转移为横向;以仓央嘉措的情歌创作先后为纵向坐标;把那个时代的佛教状况和西藏情形,铺展开来。我将从文学、历史、推理、信仰四个方面来描述对《伏藏》的认识。
      
      
      从文学角度看《伏藏》—— 一位最美的世间情郎。
      
      茂密的树林深处,
      是我告别姑娘的地方,
      除了画眉鸟儿,
      没有人知道我的悲伤。
      
      风雪吞没了少年的仓央,
      门隅泶下魔鬼的山冈
      ——那位叫仓央嘉措的少年唱着这首歌走来~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那位叫仓央嘉措的达赖喇嘛唱着这首歌走去~
      
      童年的乡村生活已经对自然的热爱,激发仓央嘉措的灵感。不仅没有以教规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反而以宗教领袖的显赫身份,根据自己独立的思想意志,写下了许多情意缠绵的“情歌”。他的作品《仓央嘉措诗歌》,仓央嘉措的诗歌约66首,广泛流传,驰名中外。
      
      仓央嘉措的情歌,是掘藏过程中从一而终的线索。情歌表达的是爱情的忠贞、欢乐和哀怨。高兴是情歌,悲伤也是情歌,失望、无奈、惊讶、不解、懊恼等等说不清的复杂感觉还是仓央嘉措情歌。娱乐、艺术、宗教;爱情、生命、信仰;没有谁比仓央嘉措更懂得他们内在的联系。它们实际上没有区别,至少在仓央嘉措看来是这样的。
      
      仓央嘉措情歌的效果,就是会让一切有情人难过。或者说,听了仓央嘉措情歌难过的,都是浓浓淡淡、深深浅浅的有情人。要感谢那个以仓央嘉措自居的主人公——香波王子,他的吟唱和解读让那些情歌复活了,让仓央嘉措与N多情人的情爱与生死的故事鲜活了,更让艰辛的掘藏过程充满了动人、感人的情怀。正是仓央嘉措和他的情歌牵引着我去追逐那个香波王子的脚步,去开始一次陌生且神秘的宗教信仰之旅。
      
      
      从历史角度看《伏藏》—— 一段动荡的边疆历史。
      
      黄边黑心的乌云,
      是产生冰雹的根源,
      非僧非俗的出家人,
      是圣教佛法的祸根。
      
      其实,仓央嘉措早就看透了西藏当下的时局,几度想游离于权力的争夺之外,却总是身不由己。诗歌中的非僧非俗是指那些权欲熏心、动辄刀兵相加的信教人。“山雨欲来风满楼”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政教权力的争夺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不仅仅是佛教内部的萨迦派、噶玛噶举派、格鲁派等各大派系在勾心斗角,明争暗斗;西藏外围以新疆蒙古准噶尔部和西藏蒙古和硕特部为代表的两大军事力量已经开始蠢蠢欲动,并向朝廷上书参劾了摄政王桑结和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康熙皇帝明智地采取了调和,尽可能维持边疆的稳定。然而,战争终究还是爆发了。
      
      政教合一的权力体制,是战争的目的也是战争的诱因。书中,无论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和作者本人都在表达这样的认知。作者把对佛教做为信仰该何去何从的理解和展望,通过古茹邱泽喇嘛的对“七度母之门”的修炼,精炼成了7个问题哲学和宗教问题,并在布达拉宫峰座大活佛的竞任考试中阐释开来,最后通过掘藏的证悟,给予了践行的希望。
      
      关于桑结摄政王隐瞒五世达赖喇嘛死讯和如何对待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这一段历史,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有完全不同的讲述。建议参阅。
      
      
      从推理角度看《伏藏》—— 一次佛教的朝拜之旅。
      
      很多人把《伏藏》称为国产《达.芬奇密码》或者与《达.芬奇密码》比对一番。我很庆幸我没有读过《达.芬奇密码》,所以我可以在没有任何“首因效应”的干预下,轻松投入地享受这个“掘藏”的过程。
      
      对于香波王子的“高头讲章”和“长篇大论”,我倒觉得不必纠结于合理性与否。其实,做为一种文学手段,这正是作者对本书构架的重要一环,也是最实用方便的阅读安排。坦白说,抛却了这些“高头讲章”和“长篇大论”,对于此书,谁又能读懂多少呢?!反而是我,很享受这种为“导游”引领式的叙事方法,跟随香波王子的脚步,体验了一次掘藏之旅、朝拜之旅。
      
      再者,对于本书的分类,是不是或者该不该是悬疑小说,不必过多介意。对于读者来说,或许本书的出版社比本书的分类更有指导意义。我认为,有时候小说的分类就像封面、腰封一样,那只不过是出版商或者运营商对本书的一种“装帧装饰”罢了。
      
      
      从信仰角度看《伏藏》—— 一本修为的普世指南。
      
      自恐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如果说,这是15岁少年仓央嘉措的惶恐;那么“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便是25岁达赖喇嘛的禅悟。不负如来不负卿,我认为仓央嘉措做到了。
      
      佛教只有尊重人性和人的本能,才有可能扎根人家。这也就是为什么藏传佛教会产生仓央嘉措和他的情歌的真正根源。仓央嘉措代表爱情,爱情也是极境,是世俗界的理想目标。无爱是最可怕的,有恨是最痛苦的,一个有爱无恨的世界时宗教的,更是世俗的。仓央嘉措,以西藏和喜马拉雅山为情人,他是藏传佛教的爱神。所以,我说:爱情,是人世间最后的伏藏!
      
      听,那是仓央嘉措不曾离开的吟唱~
      那一日,我听了一夜梵呗,
      不为参悟,只为寻找你的气息;
      那一月,我转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土,
      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越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能和你相见;
      那一瞬,我飞升成佛,
      不为长生,只为保佑你喜乐平安。
      
  •     《藏獒》的作者杨志军,最近又出版了一本《伏藏》,该书洋洋74万余字,场面恢宏气势磅礴,熔历史、地理、宗教、文化、情歌和悬疑于一炉,堪称是一部大作。   《伏藏》号称中国版的《达芬奇密码》,两书也确实有相通之处,都是有一个刑事案件的外壳,再用宗教思维解谜。小说名为《伏藏》,所谓“伏藏”,“就是把信仰或经典埋藏起来,让千百年后的信徒发掘而成为当代的精神资源”,而这个“发掘”的过程就叫“掘藏”。小说的主线就是一个名为香波王子的人从北京雍和宫一路掘藏到拉萨布达拉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他们的除了追杀和追捕,就是香波王子利用自己的知识体系来破译各种“授记指南”,破译所牵涉到的知识体系是以藏传佛教为核心,以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人生轨迹为主体。所以香波王子不断地破译指南的过程,也就是作者体现知识体系和写作水准的过程。同时,作者讲述着香波王子的故事,也让香波王子不断地讲述着仓央嘉措的故事,所以有的时候会让读者产生一种迷茫——到底此书的主角是香波王子还是仓央嘉措?而我个人更觉得像是后者,因为香波王子这个角色除了讲述仓央嘉措的故事和唱仓央嘉措的情歌之外,这个人物的形象并不丰满,至少远不如仓央嘉措丰满。杨志军用历史人物打败了他创作的人物,这一点不知道是杨志军之幸还是不幸。   小说的各条伏线设计得还是比较完美的,然而当小说读到大半的时候还是会让人有一种疲劳的感觉,因为情节太大同小异——找到一个“授记指南”,然后由香波王子讲述与之有关的仓央嘉措的故事、唱一段仓央嘉措的情歌,奔赴下一个地点,途中遭到追杀或追捕,同时和指南有关的姑娘死于非命。虽然每次的具体细节都不一样,但是老是这个过程也确实会让人很烦。直到最后小说的高潮来到——布达拉宫被放置了炸药,情节好像才陡然惊动起来,然后小说的节奏还是慢条斯理的,这种慢条斯理就是那个不断讲述仓央嘉措故事的香波王子带慢的,不管情势多么紧张,他都要像个作家一样非常仔细地讲述仓央嘉措和唱仓央嘉措情歌。要命的是不管你多么着急看下面的故事,你都不能把仓央嘉措跳过去,因为他架构了故事,所以你只能让香波王子在最后的几分钟的期限里长篇大论一番,然后再看到他逃跑。   我个人真的不大喜欢香波王子这个角色,首先就是前面已经说过的形象不够丰满,他不仅比不上本书的“影子主角”仓央嘉措,也比不上女一号梅萨和几个反派角色出彩;另一方面,我觉得此人的一些行事也不太合理,最让我反感的是这个人物和珀恩措发生的故事,香波王子一边信誓旦旦地说着爱她,一边却不断地想得到身边的梅萨,当珀恩措自杀之后,香波王子为她深情地唱了一首仓央嘉措情歌,而在唱到动情的时候忽然发现身边的梅萨流下了眼泪,就忽然忘记了珀恩措而想到了和梅萨的约定,并再一次试图得到梅萨。如果这就是仓央嘉措的爱情、如果这就是杨志军所宣扬的爱情,那么我有理由怀疑它的可敬度。   当然,最后杨志军给仓央嘉措平了反,对香波王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以致此书还没有走得太远。   有人说,凡是写长篇小说的人都有野心,杨志军当然也不能例外,他的野心体现在了《后记》当中,他说:“《伏藏》是一本关于人与灵魂的书。灵魂就是信仰……当世界性的精神危机电掣而来时,当无数人不能用信仰保证自己拥有灵魂时,当早已沉入渊谷之底的‘底线’仍然被我们践踏得七零八碎时,我找到了写作《伏藏》的现实理由……《伏藏》中我试图表达这样一种信念——其实也是事实:用仇恨消除仇恨,永远不是我们的需要……信仰的表现最不掺假的方式就是爱……”这些想法,杨志军部分地做到了,小说给了我们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它前面的故事并没有多少“爱”,如果有,也是占有和性。书中几乎每一个人都试图占有,占有权利、名誉、地位,和爱情。小说的后半部分,杨志军试图把香波王子塑造成一个有大爱的人,每每他的掘藏受阻之时,他就会把成果告诉别人,但是香波王子对爱情的自私却是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体现殆尽的。或许,这是杨志军的别样深意——一个人越靠近信仰,他的心胸也就越开阔吧。   总之,《伏藏》一书很好看,作者的知识和功力很深厚,作者所下的工夫也很容易被读者感受得到。人物塑造方面一般,有些人物写得很矛盾。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也比较好地表达了出来。所以,《伏藏》还是一本不错的小说。   另外再说一句,人民文学出版社到底是大家,小说的质量很好,几乎看不到编辑错误,这是一家好的出版社对读者的负责,所以作为读者,我也对出版社的工作给予肯定和感谢。      http://union.dangdang.com/transfer/transfer.aspx?from=P-282662&backurl=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883236
  •     《藏獒》的作者杨志军,最近又出版了一本《伏藏》,该书洋洋74万余字,场面恢宏气势磅礴,熔历史、地理、宗教、文化、情歌和悬疑于一炉,堪称是一部大作。   《伏藏》号称中国版的《达芬奇密码》,两书也确实有相通之处,都是有一个刑事案件的外壳,再用宗教思维解谜。小说名为《伏藏》,所谓“伏藏”,“就是把信仰或经典埋藏起来,让千百年后的信徒发掘而成为当代的精神资源”,而这个“发掘”的过程就叫“掘藏”。小说的主线就是一个名为香波王子的人从北京雍和宫一路掘藏到拉萨布达拉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他们的除了追杀和追捕,就是香波王子利用自己的知识体系来破译各种“授记指南”,破译所牵涉到的知识体系是以藏传佛教为核心,以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人生轨迹为主体。所以香波王子不断地破译指南的过程,也就是作者体现知识体系和写作水准的过程。同时,作者讲述着香波王子的故事,也让香波王子不断地讲述着仓央嘉措的故事,所以有的时候会让读者产生一种迷茫——到底此书的主角是香波王子还是仓央嘉措?而我个人更觉得像是后者,因为香波王子这个角色除了讲述仓央嘉措的故事和唱仓央嘉措的情歌之外,这个人物的形象并不丰满,至少远不如仓央嘉措丰满。杨志军用历史人物打败了他创作的人物,这一点不知道是杨志军之幸还是不幸。   小说的各条伏线设计得还是比较完美的,然而当小说读到大半的时候还是会让人有一种疲劳的感觉,因为情节太大同小异——找到一个“授记指南”,然后由香波王子讲述与之有关的仓央嘉措的故事、唱一段仓央嘉措的情歌,奔赴下一个地点,途中遭到追杀或追捕,同时和指南有关的姑娘死于非命。虽然每次的具体细节都不一样,但是老是这个过程也确实会让人很烦。直到最后小说的高潮来到——布达拉宫被放置了炸药,情节好像才陡然惊动起来,然后小说的节奏还是慢条斯理的,这种慢条斯理就是那个不断讲述仓央嘉措故事的香波王子带慢的,不管情势多么紧张,他都要像个作家一样非常仔细地讲述仓央嘉措和唱仓央嘉措情歌。要命的是不管你多么着急看下面的故事,你都不能把仓央嘉措跳过去,因为他架构了故事,所以你只能让香波王子在最后的几分钟的期限里长篇大论一番,然后再看到他逃跑。   我个人真的不大喜欢香波王子这个角色,首先就是前面已经说过的形象不够丰满,他不仅比不上本书的“影子主角”仓央嘉措,也比不上女一号梅萨和几个反派角色出彩;另一方面,我觉得此人的一些行事也不太合理,最让我反感的是这个人物和珀恩措发生的故事,香波王子一边信誓旦旦地说着爱她,一边却不断地想得到身边的梅萨,当珀恩措自杀之后,香波王子为她深情地唱了一首仓央嘉措情歌,而在唱到动情的时候忽然发现身边的梅萨流下了眼泪,就忽然忘记了珀恩措而想到了和梅萨的约定,并再一次试图得到梅萨。如果这就是仓央嘉措的爱情、如果这就是杨志军所宣扬的爱情,那么我有理由怀疑它的可敬度。   当然,最后杨志军给仓央嘉措平了反,对香波王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以致此书还没有走得太远。   有人说,凡是写长篇小说的人都有野心,杨志军当然也不能例外,他的野心体现在了《后记》当中,他说:“《伏藏》是一本关于人与灵魂的书。灵魂就是信仰……当世界性的精神危机电掣而来时,当无数人不能用信仰保证自己拥有灵魂时,当早已沉入渊谷之底的‘底线’仍然被我们践踏得七零八碎时,我找到了写作《伏藏》的现实理由……《伏藏》中我试图表达这样一种信念——其实也是事实:用仇恨消除仇恨,永远不是我们的需要……信仰的表现最不掺假的方式就是爱……”这些想法,杨志军部分地做到了,小说给了我们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它前面的故事并没有多少“爱”,如果有,也是占有和性。书中几乎每一个人都试图占有,占有权利、名誉、地位,和爱情。小说的后半部分,杨志军试图把香波王子塑造成一个有大爱的人,每每他的掘藏受阻之时,他就会把成果告诉别人,但是香波王子对爱情的自私却是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体现殆尽的。或许,这是杨志军的别样深意——一个人越靠近信仰,他的心胸也就越开阔吧。   总之,《伏藏》一书很好看,作者的知识和功力很深厚,作者所下的工夫也很容易被读者感受得到。人物塑造方面一般,有些人物写得很矛盾。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也比较好地表达了出来。所以,《伏藏》还是一本不错的小说。   另外再说一句,人民文学出版社到底是大家,小说的质量很好,几乎看不到编辑错误,这是一家好的出版社对读者的负责,所以作为读者,我也对出版社的工作给予肯定和感谢。
  •     杨志军应该算是一位职业作家,而不像一些玩票性质的人,因为他确确实实一直在不断笔耕,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会选择他的书来看,是因为还抱有那么一点希望,我承认我是个外国作品的爱好者,对国内作家作品存在着明显的偏颇,且不管理由是否一贯通用,至少当我意识到这种偏见时,最近也有开始慢慢修正,但是不得不说每一次的失望都更加深了一些。
      
      杨志军最成功的作品无疑是《藏獒》系列,虽然我对他当时创作这本书的初衷抱持着非常不能苟同的态度,如果他只是看到了姜戎书里面对狼性的宣扬,而忽视掉了更深层次的挖掘,那么也难怪他创作上如此的起伏不定。但是不得不说《藏獒》是他作品中最好的一部分,至少故事性很强,很有张力,单从通俗文学的范围来看,能够被定义为畅销作品确实并不为过。
      
      近一段时间以来也看过一些关于西藏的作品,但是如《伏藏》这样期望与失望的落差如此鲜明的却并不多见,我几度意欲弃书,最后坚持着稀稀落落看完,在看的过程中,我一再自我质疑般的检讨,是否太过苛求,并与一同在看这本书的朋友探讨,虽然宽仁,但是大家就几点意见上的共鸣还是相当共通的。
      
      《伏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显然出版社把它定义为充满异域风情的悬疑作品,无疑西藏的魅力不只对外国人充满着魅惑,即使在我们广博无垠的国土之内,对于多数国人来说也是一处神秘之地,此生向往必游之所。自然如果能够把西藏写好,肯定将会是一本非常出类拔萃的作品,何况还是与热门的探秘类型作品相结合,所以出版方以达•芬奇密码比拟进行宣传的方式本来并不为过。可是杨志军自己并不这样认为,当初闻言他对出版社与他本意相背离的温和宽厚之态,多少会觉得也许出版社的某些功利心确实沾染了他创作的纯粹性,但是读过全书之后,再看人文社一系列的活动策划,我倒觉得杨志军应该对人文社感恩戴德才是,因为这样一本不伦不类的作品,要不是鉴于前有藏獒之余温,后有作者一贯的创作坚持,很难想象谁会把它作为一本重量级的作品如此不遗余力的推崇。
      
      并非这本书里关于西藏的内容太少,太假,恰恰相反,它是我看过的虚构作品中讲述西藏内容最多,最诚恳与最真实的作品。作者以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为引子,辅以当代的伏藏追踪为呼应,力图构建一部全面展现仓央嘉措情缘与生平的鸿篇巨制,此为对这位达赖喇嘛的致敬,又有对西藏文化的再现,对精神信仰的探求,很好的写作立意,又如作家自己所言,为了避免枯燥无味和说教,所以包裹了一层悬疑的外衣,力求通俗近人。但是作者显然太高估自己的写作能力了,整本书里到处弥满着消化不良和平庸无趣的氛围,让读者很难投入其中。
      
      伏藏显像,各路人马争先恐后的加入到了掘藏的行列,疑为仓央嘉措转世的香波王子一行人身先士卒,一路寻秘,一路逃亡,小说就用这一条主线平铺直叙,毫无多重线索可言,更没有悬疑小说给予读者的种种迫切待解之谜,倒是时有插入,经常在还没有脱离险境时,香波王子就迫不及待的对智美,梅萨讲述大量仓央嘉措的典故和吟唱他的情歌,这种模式周而复始的重复,也算是开创了一种写作的先河,诚如有人所言,就仓央嘉措方面很像一部编年史,而故事悬疑部分的主体宛如小孩过家家一般单薄无力,不期然的就让我想到了蔡骏和他的人间来,专攻悬疑作品的蔡骏尚且把人间写的那么漏洞百出,幼稚不堪,当然我也无心苛求并不善于此道的杨志军能有多么出彩。可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故事,偏要套上仓央嘉措这么大的背景,而且两方的结合显得这么滑稽,实在是事与愿违了,其实这滑稽更多的还体现在主人公身上,这几位酷爱聊天,并且有时候讲着讲着就不那么像普通人说的人话了。而在爱情上的体现更是莫名,处处留情,处处风流,难道就是作者要传达给我们的仓央嘉措印象吗?
      
      有很多知名的作家,也曾经试图用通俗演绎文学,同样选择了推理悬疑的外壳,近的比如埃柯和他的《玫瑰的名字》,帕慕克和他的《我的名字叫红》,我们同样对中世纪的教派和波斯的细密画不是很了解,但是我们自可以从书中读出很多东西,这一种传达通过单一的物化以辐射之态横扫阅读的角角落落。而关于《伏藏》,我想杨志军的本意是想借仓央嘉措来宣扬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西藏这片土地上信仰与生命的延绵不绝,其实与文学还尚有距离,但是即使如此,写作所呈现的却是一种明显的平淡无奇。虽然我尊敬作者三年的蛰伏,但是不得不质疑,当缺少一种掌控能力的时候,是否下笔之时应该慎之又慎?而作为读者,我可以给予的忠告是,也许这本书上的宣传存在着很大的误差,结果就是读完后你会产生更大的落差,好比你以为收入麾下的是一只凤凰,对视之后才发现不过是只鸡,很难说是在哪个环节上出了差错,但是当初如果你心里就清楚是只鸡的话,也许你的想法会变成以后可以天天有蛋吃了,这就是我的意思,并非一无是处,如若对仓央嘉措兴趣颇大的话,这本书确实会帮助你了解一位更加丰满完备的六世达赖喇嘛,但是千万不要在误导之下,对这本书抱有悬疑的期望,甚至会以为充满着像达•芬奇密码那样虽然处处浅尝辄止,却都多少吸引人的神秘学派理论,在这本书里无所谓神秘,有的只是一种通俗易懂的介绍。
  •     《伏藏》很厚,70多万字,且50元的定价不可谓不高。但对于畅销作家杨志军来说,他似乎有这样的底气。
      
      在此之前,《藏獒》创造了图书市场一个不大不小的票房奇迹——其实这一奇迹是可以预料的。一方面,与《狼图腾》的高调的同台打擂为他搏来了市场关注度;另一方面,读者对于西藏题材的热情一直没有消停过,如范稳模仿《百年孤独》而作的《水乳大地》就是一个叫好叫座的范例。在《藏獒》三部曲后,杨志军这一次涉及的题材依然是神秘的西藏,书名也一如既往地言简意赅,就是一个与藏文化中的专有名词二字:伏藏。
      
      所谓伏藏,特指藏传佛教徒在他们信仰的宗教受到劫难时藏匿起来、有待日后重新挖掘出来的经典,其内容可包括书籍、圣物不等,《伏藏》写的正是这么一个掘藏的故事。和所有寻宝之旅一样,这个宝贝很神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恩仇录;这个过程很惊险,寻宝的单位不止一个,有竞争,也步步有杀机;这个队伍很经典,永远的三角恋,最后还有一方的背叛。杨志军在继承了《藏獒》这一具有传奇色彩的写作手法的同时,通过佛偈、指南、光透文字等谜语,让《伏藏》在故事情节上跟当年风靡全球的畅销书《达芬奇密码》有着同样的的故事架构。这是《伏藏》的最大卖点。
      
      毋庸置疑,杨志军选取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故事作为伏藏背景是聪明且成功的。作为西藏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仓央嘉措的一生是政治权力斗争的悲剧体现,他的身上蕴含着复杂的派系斗争,新仇旧恨很容易与当代延绵下来的仇杀挂钩;而其15岁之“高龄”才被选作转世灵童,放荡不羁的性情绝非一个好的达赖喇嘛,但他以宗教领袖的显赫身份却写出了一首首表露着赤子之心的《仓央嘉措情歌》,这样一个人性化的矛盾个体对读者来说既有吸引力,他的作品又能作为掘藏的谜面之载体,更重要的是男主角香波王子更是一路唱着仓央嘉措情歌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一举三得。
      
      但《伏藏》读起来的时候却并非如《达芬奇密码》这样引人入胜。首先,全书太长,设置的谜题关卡很多,却容易给人一种注水的感觉,许多情节看似并没有必须存在的必要;而在香波王子掘藏的过程中,谜题的解读又太过地术语化,杨志军本人对藏文化的研究不需要怀疑,但他在行文里总让人觉得他是在自说自话,没有考虑读者的感受,让整个掘藏的故事缺乏此类型小说中最重要的代入感和感官刺激;关于香波王子、梅萨、智美三人的情感瓜葛,书中处理也欠细腻感,估计是为了突出藏人天生之豪迈而非汉族之扭扭捏捏,但读起来还是有点怪里怪气。我很难想象如果我是智美,是否早已把杀千刀的香波王子扔出牧马人。
      
      在整部《伏藏》的阅读过程中,我关注的重点并非香波王子的寻宝过程,或是故事背后的阴谋之类,我关注的竟是每一次香波王子在寻思下一步的行动时,对仓央嘉措生平事迹的介绍,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迫不及待地在网上搜罗六世达赖的相关资料,与书中所云一一加一对照。这多少有点买椟还珠的意思。
      
      可正如杨志军所云:“这个世界上有多少没有灵魂的躯壳,我不敢数。没有道德约束,没有良心发现,没有神,没有魂,没有救赎,没有主宰,自然就没有诚信、包容和善良,成人之美和与人为善已是难上加难。当早已沉入渊谷之底的‘底线’被我们践踏得七零八落时,我找到了写作《伏藏》的现实理由。”这是一本关于信仰的书,关于自由与爱的书,不过是其包装上采用了《达芬奇密码》这样的流行手法,故事的舞台是高山仰止、每一块石头都有神灵的西藏。作者本人企图用此书去警示人们在物质生活中重视内心的精神世界,这是他的写作出发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忽略故事本身,却对六世达赖倍感兴趣,不知这是否已达到预期效果?
      
      最后附上一首六世达赖最著名的情诗,比什么“爱江山更爱美人”来得更让人肃然起敬: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延伸阅读】
      
      六世达赖wiki:
      http://usawebdl.appspot.com/WlcxbmRXUXliSEpoV0VKc1drZHNhRXh0T1hsYWVUazJZVU14YW1KcE9HeFNWRkZzVVd0SmJFOVVUV3hTVkZWc1VWUlJiRkZWVld4U1ZGVnNUMVJuYkU5RWEyeFNWRmxzVDBWVmJGRlZSVDA9
      
      六世达赖和他的情歌:
      http://travel.sohu.com/20041026/n222693125.shtml
      
      谜一样的六世达赖,是诗人还是活佛:
      http://bbs.city.tianya.cn/tianyacity/Content/45/1/748790.shtml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情诗六十六首
      http://tieba.baidu.com/f?kz=189344147
  •      个人觉得,好小说应该把心含在嘴里看,跟着情节跌宕起伏。
      这故事没什么地方让人张弛,但凡危机,无论多凶险,两三行儿之内必化险为夷,还没来得及调动情绪,这拨儿就过了。
       看介绍为作者“呕心沥血”之作,买之前还是给予很大期望的,洋洋洒洒70多万字呀,多不容易。但看过后也只给人“呕心沥血搜集资料”而已,用故事整理资料,或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吧。
       结构涣散,约等于藏地传说集散地,内容庞杂,逻辑关系却不够清晰,许多单元写得过于儿戏,既未淋漓尽致体现出伏藏的神秘,也未客观的符合常理。
       有字词细微之处如再版或须校对。
       书的质量不错,纸质柔软,也亏得纸张轻薄,否则只能伏案观瞻,我这腕力,单手3分钟,拿不动。
       关于仓央嘉措的部分,写得虽详细并有许多对白,但我体会不到仓央从故事中 立体起来。
      
  •     杨志军在谈到《伏藏》时曾说:“我必须用最通俗的手段来传达最深刻的思想。很多作品做不到这一点,要么就是主题通俗,要么就是阅读起来感觉晦涩。我想用浅显的手段来包容丰满的思想。”就我个人的阅读体验而言,杨志军希冀达到的效果似乎并没有实现。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西部作家杨志军就以小说《环湖崩溃》震惊文坛,之后十多年,他创作了多部小说,但都难有突破,直到2005年发表《藏獒》,才再度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并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回报。《伏藏》是他耗时三年创作的长篇新作。
      根据百度百科里的解释,“伏藏”是指苯教和藏传佛教徒在他们信仰的宗教受到劫难时藏匿起来,日后重新挖掘出来的经典。在小说中,藏王仓央嘉措一生危机四伏,24岁便被敌人害死,临终前他留下的遗言,被认为是佛教的“终极伏藏”。他的伏藏究竟是爱的布施,还是恨的流转,这是有关佛教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作为一部主题先行的小说,《伏藏》能够让读者对藏教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带领读者探访藏区各大名寺,并获得一场精神的洗礼。从小说的思想性这个角度性来讲,《伏藏》远远高于国内市场上众多打着“悬疑”、“探秘”旗号的畅销小说。但在通俗性方面,杨志军虽然借鉴了美国小说《达芬奇密码》的文本结构,阅读起来却并不轻松。
      《伏藏》长达70多万字,采取了悬疑小说常用的“游戏闯关模式”。主人公香波王子和他的同伴在掘藏过程中,每到一处寺庙,通过进展激烈的争夺,都能获得一张用“光透文字”书写的授记指南,从而指引他们继续行动。在艰难的“掘藏”过程中,香波王子同时受到警察、隐身人血咒殿堂、新信仰联盟、阿诺喇嘛等多路人马的围追堵截。而他和同伴梅萨、智美之间不仅存在复杂的三角爱情关系,就仓央嘉措伏藏的善恶问题也有不同的见解。这一路上,充满智力的较量,有佛教的爱与宽容,也有人类欲望带来的仇恨和血腥。
      按理说,这样的情节和架构,应该写出一部极具可读性的小说才对。但杨志军实在太想在小说里表达他对藏地和佛教的热爱,太想让读者了解藏地历史和佛教文化,他似乎有一个愿望,要把《伏藏》写成一部藏地百科全书式的小说。于是他便在悬疑故事的构架里,不管时间,不顾地点,插入大量有关仓央嘉措的历史传说,以及藏地宗教、风俗人情的介绍。平心而论,他已经尽量把情节与典故传说“嫁接”起来,但这种嫁接,好比把苹果枝接到了榴莲树上,即便是接活了,结出的果实也不一定美味。
      当然,小说中穿插一定的知识普及性的文字,对读者扩大视野、提高素质确有帮助,但杨志军“高头讲章”的写法,让人昏昏欲睡,给阅读设置了不小的障碍。比如小说第130页-131页,躲藏在跳神院暗角的香波王子和梅萨又开始长篇大论起来,其中有这样几段——
      梅萨不解:“喇嘛们为什么要跳舞?”
      “为了消除来自心灵和外部世界以及密宗不良修习法的邪见,驱散危害圣教的外道魔障,用舞蹈来诠释坚固、光明、锋利而有空空如也的金刚不坏之身。可以说,藏传佛教的舞蹈是娱乐宗教化和艺术宗教化的典范。”(香波王子)
      “还有你口口声声的仓央嘉措,恐怕也是典范。”
      “不错,娱乐、艺术、宗教,爱情、生命、信仰,没有谁比仓央嘉措更懂得它们内在的联系。他们实际上没有区别,至少在仓央嘉措看来是这样。”
      试问,这是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对话吗?而且还是处于危险关头的对话!
      作家耗费3年心血打造的小说,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特别是香波王子关于仓央嘉措生平的回顾,如果独立出来,已经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宗教传奇。但像现在这样穿插在小说里,给人的感觉是香波王子不去讲评书,真是浪费了大好人才。
      杨志军本意是想写出一本具有可读性、思想性、艺术性的藏地传奇,可惜素材太多,消化不良,结果写得一半精彩、一半枯燥。在出版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要写出一本既受读者欢迎,又富有内涵的作品,实在不容易。
  •     灵魂深处的推理
      
      偷爱警/文
      
       此书内容带给读者的惊喜程度,远远大于你的预想期待值。会满足你前所未有的好奇心,体悟到藏域文化保留至今的情致、叛逆、誓言,藏传佛教在迷津之际所发挥的作用。
      
       七度母之门是故事的主体,在推理层面来看,杨志军并不想将《伏藏》描写为悬疑叠加的故事,也未曾想过,将掘葬的秘密,演绎为夺人眼球的寻宝之旅。
      
       杨志军想用传统追逃式的推理结构形式,借以骷髅杀手、邬坚林巴这样的叛誓人物,嗜血般环扣在“隐身人血咒殿堂”的杀手名册上,由此设计穿插的故事桥段,正反两面的人物角色,形成掎角之势的对立面,从这一点来看,更像犯罪推理小说框架。实际来说,将《伏藏》简单的定位犯罪类型小说,太过低估作者的思路流程。犯罪线索,只能算杨志军粗欲情顾纵,粗线条的展示手法。实际杨志军要将犯罪背后的真实镜像,进行了重新的分割排列。使得犯罪推理,成为揭秘仓央嘉措历史疑云的伏击战场。每一次追捕、逃亡、再追捕、再逃亡的路线中,香波王子总是能够逃脱,就算是手铐拷在手上的时候,也可以成功的解脱。昭示着香波王子是仓央嘉措的转世觉醒者,周而复始的抓捕行动,使得推理递进的锐度,削减不少,设计中追与逃的过程,太过随意和松散,缺少敏捷和矫健的追查手段,被动的追击,被香波王子牵着鼻子走,最终演化为一种流于形式化的推理模式。
      
       其实三位警察在追逃的过程中,每个人心中的那份自私,越发变得丑陋,一幕幕凶杀现场掩饰了真相的原本,香波王子成为最大嫌疑人的同时,三位警察也在受到心灵道德的审判。杨志军对刑侦缉拿的方法、方式甚至审讯环节的描写,可以看出,杨志军没有进行深入的考察和询问,只是寥寥数笔的带过而已,避重就轻的点化,并不想将推理成份,浓划成为寻找伏藏的重点。
      
       仓央嘉措爱情的遗言,奉为藏域的箴言,同时也被看做神谕和诅咒。情歌连接,视为另一条故事的次轴线。每一次藏歌想起,是为死者的缅怀,也是对生者的期许。是对爱情的渴望,也是对离别的无奈。光透文字授意下的情歌,引来叛誓者的威胁,验证着遗言的威慑。整部小说,香波王子、梅萨的情歌都会给向往与感言,留下许多的文字和幻想。
      
       杨志军借以文学推理,将伏藏的秘密描绘在读者面前。案件视角的可预见性,伴随着常理推论。可以看出杨志军并不是专业级别的推理专家。比如,或哀婉或抒情的情歌预言,光透文字的指引,俨然成为一道封存已久的咒语,代价,是需要鲜血的印证。人物接连不断的离奇死亡,论证着授记指南的真实性和延续性。死亡者是如何被定为传授环节的?又是怎样的一种人物性格,人物过去的经历,使之成为传授者的一员。这些死亡的传授者,是否是受到伏藏的授意,灵传转世的安排,而降生人间的?
      
       香波王子总能在生死攸的关键时刻金蝉脱壳,而且,总会有其他人的协助。这样的巧合特别不协调,不自然。小说主线条的特殊需要,关键人物香波王子,在客观规律强压的态势下,存活下来,如果梅萨是具缘者的话,这部小说会更加有悬疑性。那样一来,仓央嘉措的转世,就成为一个女人的化身,会更有不可预见性,增加小说的色彩。但作者杨志军没有这样做,完全是为了从历史和对藏传佛教的尊重,为出发点,没有考虑到小说色彩的层构上面。单纯而简单的想法,借用这样的一个人历史人物,来为掘藏引线搭桥。
      
      
       隐喻为神明附体的香波王子。一个个在光透文字和情歌预言中死去的人,为何要成为香波王子亲眼立证的惨剧。杨志军借位于历史与现实的穿越,用轮回转世的藏预,来挖掘出伏藏的钥匙。有别于《藏码》的描写,这样的穿越剧更有亲和力,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可以寻找,模拟臆想的存在,并不存在虚幻时空的假象。我们可以默认为转世与灵魂的存在,相信过罪恶的谴责与审判,信仰的旗帜始终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既不远离真实的蓝本,也不脱离藏域的信仰,恰当的将现实困惑,挣扎着解脱出来。
      
       魔咒与谎言下,谁会成为终点的胜者,是坚持,是邪恶的黑暗还是放弃冲动的罪恶。
      显然乌金喇嘛是邪恶的傀儡,却成全了掘藏的开启。智美与梅萨的畸恋,最终放弃了冲动的罪恶,而香波王子因为坚持和信仰,完成了七度母之门的开启,这种圆满的背后是新信仰联盟暗道追求目的的重新树立,只要有善必然有恶的诡异存在。
      
       如此看来,杨志军的推理只是在层面上完成了推理的过程,却并未挖掘推理的层次。历史中的仓央嘉措是高贵的藏族领袖,因为爱的归属,而撕毁了藏律的刻板。现如今,杨志军抓住了开启伏藏的钥匙,用这样一把钥匙,启迪感知的心门。
      
  •     今天中午得到此书,74余万字的篇幅,16开(710X1000mm)的大开本,装帧和用纸都很讲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此书出自我非常尊敬的作家杨志军之手(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和圣徒的形迹),书是他的新作,刚刚出版的《伏藏》。《藏獒3》之后就听他谈过此书的写作,要写一部关于仓央嘉措的小说。现在这部书终于出版了,为他高兴,也期待着他下一部的创作。不过,此书拿在手里,翻看着,却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与杨志军无关,与出版人有关。此书出版自然是出版了《藏獒》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当时《藏獒》的出版,尤其是第一部《藏獒》的出版,书拿到手里,感觉非常舒服,封面设计的特色和符号有种神秘也有着庄严。但现在这部《伏藏》的封面和整体印制却充满了“市场”的味道:护封(我在此点上总是不能与世俱进,不怕先进者耻笑,我厌恶书的书腰护封)上醒目地标记着:“百万畅销书作家杨志军新作《伏藏》”然后是“中国版《达•芬奇密码》探秘藏传佛教终极悬疑”。我总觉得这些为市场的广告语与我所认识的杨志军格格不入,实在充满了悖论。尤其是内文的版式采用了36X36的字数,密密麻麻,恨不得把天地头都印满了小字。据说,这是出版社发行人员为了市场而采取的方式,因为74余万字,若字号和行距等不压缩的话,篇幅就太厚了,若分成上下两卷,定价又太高了。现在的定价是53元。据说,发行人员还觉得定价高了。其实从篇幅和规模来看,这个定价还不算高。但现在因为是一本,并没有太厚的感觉,自然会觉得定价有些贵了。现在书店里的大量小说都是印得如此密密麻麻,也许都是为了定价便宜让利读者吧。
      据说,人文社的发行和编辑做过调查,这样的字号和密密麻麻的设计不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但以我逛书店的体验来看,一般这样的设计都是为了市场类的通俗小说——阅读快餐。也许我的体验只适合我经常逛的青岛的几家有限的书店。下午从MSN上求证于“豆友”,一位回答:“刚从新浪读书上看了,就凭周昌义说这是中国的《达•芬奇密码》就不会买此书,《达•芬奇密码》已经看了,还看中国人跟着学的干啥。”另一位“豆友”答:“丹•布朗的书看一本就够了,别的都是重复。”是的,我MSN上的“聊友”,也是一个“圈子”,自然属于小圈子,这个“圈子”不关心“畅销书”。
      不过,这样浓厚的市场气氛的包装和不考虑阅读视觉的设计,用之于始终在精神上探索的杨志军的作品上,实在也是当下图书出版的悲哀。因为我相信,杨志军的写作不是为了追求市场和所谓的畅销书的。
      
  •   其实“那”那首诗是后人借仓央之名作的,我喜欢上西藏和佛教也有这一部分原因,有时候想想,这都不重要了…
  •   分析的 很好啦,很喜欢,就是想说,最后的那首《见或不见》不是仓央嘉措的啊
  •   谢谢!你说的对,但是世人都将它当成他央嘉措的了,就象一个美丽的错误吧!
  •   呵呵,我也没把它当成悬疑推理小说看,如果那样看就糟蹋了仓央嘉措。
  •   LZ是个书托么?
  •   当然不是
  •   赞同LZ的观点,刚看完这本书,虽然人物塑造上不尽完美,每个情节设置也比较雷同,但整本书还是给我很大的震撼,震撼于作者的人文功底和思想境界。
  •   对于我这个想了解藏传佛教的人来讲真是好书。虽然我觉得拖沓但是还是不错了
  •   个人觉得香波王子的这个形象是不如仓央嘉措那样有血有肉,丰满的让人觉得这个活在千百年前的活佛好像就是我们身边的人,但是香波王子这个人物也有他自己的独特之处。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语言,比如在他开着移动厕所又闯了红灯的时候他是这样和警察说的:你没看见我开的是活动厕所吗?……为了拉萨的声誉,我决定违背交通规则,宁肯个人利益接受惩罚,也不能污染了这所举世瞩目的广场。”那样的紧急的情境下,这样的话脱口而出,真的可以想象得到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有的时候真的觉得这里的香波王子和《藏獒》系列中的父亲是那样的相似:他们是乐观坚强,好像所有用不完的精力的生气,是那样的活生生。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恐怕也只有酣畅淋漓了。
    自己觉得里面的故事是有上面说的一些问题,但是能有这样的功底,能将仓央嘉措的历史,将西藏的历史讲的这样的动人,能写出这样的文字,真的是让人不禁竖起大拇指感慨一番了!西藏,这就是信仰之城的西藏!一个到处可能有人磕着等身长头的地方。
  •   看不下去的书,还能写这么长的评论。。。很有毅力
  •   不喜欢总是有原因的,总要把原因说清楚,所以写的就更多了,呵呵。
  •   没有看过这本书,事实上国内的书很少看,整一个外国迷,心情就如本文第一第三段所写,小小心心,但终归失望。
  •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   你是没有看明白吧,香波王子之心即伏藏之心,他想说的是佛学的博爱众生,而非信仰。至于推理什么,杨志军并不是为了写小说而写下这本书的。
  •   我看的确实不细致,感谢禁的留言
  •   这样的封面确实有点玄,让人以为是盗墓笔记之类的书呢!单就封面而言,确实无甚美感,有些失败。今日看三味书屋,感谢书鱼老师发文。
  •   LZ的某些观点我不太苟同,噱头确实能影响读者的选择,但是与书之本身好坏并没有关联,对于真正的读书人来说,噱头并不会影响自身的分辨。
    而LZ你谈的不只是包装和设计,更重要的是宣传吧,这点我倒有同感,人文一直存在着转型的阵痛,这是一家我非常喜欢的出版社,在现在很浮躁的环境下,还在坚持出一些小众,文学性很强的作品,为了节省成本,确实经常会忽视书籍的质量,又为了想要挤进主流市场,也会照猫画虎的搞一些宣传,要不然就是风声大,雨点小,要不然就是不伦不类,且不说这本书,前一阵读的《拿破仑的金字塔》和《罗塞塔的钥匙》,非常好的历史探险类的作品,却在书上的宣传语里比较的是《国家宝藏》,事实上这套书比市场上许多热捧的书强很多。
    我总感到LZ是在为杨志军不值,在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上确实有明显的借鉴,与阿来的《格萨尔王》一样主基调定为了黄色,确实谈不上太过新奇,但是我觉得倒也没有沦落到畅销书的风格。是否如《大地雅歌》那样的清简,才是LZ所能接受的尊重呢?
    可是我还是觉得你所谓的“MSN”圈子的朋友,只单纯的通过噱头来选择读不读书,不免也流于浅薄,如果杨志军确如你所言:杨志军的写作不是为了追求市场和所谓的畅销书的。那么更大可不必担心读者对他的选择。
    《伏藏》我只是开始在读,但是我会等读完整本书之后,再以读者的身份,抱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去评价,我觉得作为一个真正的读者,把接收到的信息客观的反馈给作者是不是更尊重呢?
    PS:其实你没仔细看,腰封还把仓央嘉措的名字印错了,我比你还要讨厌腰封。
  •   看了您的评论,很好。这本书我还没有看,不过薛老师推荐的书应该不错。现在的设计师很好玩,如果走高雅文化系列的就是一水的学日本,一个比一个白,最好是淡粉和浅蓝,行间距越来越大,字越来越小。所谓的畅销书则追求纯粹的视觉刺激,其实还是把书中的一些意向符号化,多少有点单薄,比如这一本的封面。
    其实所谓的高雅和畅销不是完全敌对的,只是,要找一个好的连接点。这个连接点在哪里?我也一直在思考
  •   “可是我还是觉得你所谓的“MSN”圈子的朋友,只单纯的通过噱头来选择读不读书,不免也流于浅薄,”
    影随兄觉得他们是单纯的通过噱头来选择书吗?其实他们是反感这样商业化的噱头式宣传。
  •   “我觉得作为一个真正的读者,把接收到的信息客观的反馈给作者是不是更尊重呢?”
    昨天中午接过此书后,我把此书的包装和内文密密麻麻的印刷给我的印象和感受,已经全部告诉了作者。当然,作者替出版社做了许多解释。我在这里谈的只是我对此书包装护腰上的宣传和内文密密麻麻的印刷的意见,并对人文社最近一些书的包装设计的庸俗感到遗憾,包括对略萨那三本小说的封面设计。
  •   是啊,略萨我也很愤慨,哈哈,其实你还忘了一本书《苏菲的选择》,好像后来很快就换了封面了,但是我手里还是旧版的那个,确实觉得设计这些封面的人,脑袋被门夹了。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只是想借题发挥,大家只是说说而已,设计上绝对要诟病的,但是这一本我倒觉得还是能够接受的,可能跟我缺少对国内作者特别的推崇有关,或者你们是朋友的相交,多少就多了一些不忿。
    其实考虑到整个中国的读书环境,印刷啊,为了价格的定位,宣传啊,为了让更多的人去关注,虽然有的地方做的挺二的,但是我总是能理解的,毕竟真正要责全求备的是整个社会的导向,当然,也有像上译那样的坚挺,变革中,方向性把握的很好,比如跟新文本的嫁接,也可能跟上海的环境多少有关吧,还有更重要的是拿来的定性,可以保证文学的纯粹性。而人文做的面儿太广,很想扶植国内的作家,但是老实说,国内的作家实在是有一些差距的,我个人觉得一时半会真的很难追上。
    在两类阅读群体中,一类属于纯粹的追随舆论导向,就是所谓畅销书的拥趸,完全跟着大潮流走。而一类是把阅读当成重要的兴趣爱好,会自觉的选择并进行判断,对媒体上图书的消息仅仅是收获出版的认知,虽然这类人较少,但是有绝对的自主意识。我再次说到我个人的意见,仅代表个人,国内作家,以文学标榜的其实是很尴尬的一批作者,自然是要比畅销类作家的水平高很多,其实两类是不可比的,但是又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高度,因为依然没有脱离讲故事的定性,比较不错的,也就是把故事讲的深刻一些,比如像余华,可是即使如《活着》那样的作品,不也是处处充满肖洛霍夫的痕迹吗?所以很难让人有所期待。正是在这样一种夹缝的状态下,才会出现人文这种不伦不类的宣传和定性模式,其实也是很无奈的一件事,所以我的意思是,我能够表示理解。当然我也理解LZ,作为作者的朋友的不满。
  •   呵呵,谢谢楼上朋友的理解。
    其实,对杨志军来说,他的小说绝非为“畅销”而写,《藏獒》出来,有许多人就说是跟风《狼图腾》。还好,由人去说。至少出版社还没如此跟风操作宣传。现在他的《伏藏》出来了,结果出版社自己就说是“中国的〈达·芬奇密码〉”。人文社近年来的许多书,设计上越来越庸俗。
    我的“不满”其实不仅仅因为是作者的朋友(毕竟作者自己能接受这样的设计和包装——他尊重人文社的职业水平),我的不满更多是作为一个读者拿到这样一本如此包装和内文设计的书,实在觉得太商业化了。于是,对照我上午收到的由“商人”出资创办的〈圈子〉,借题发挥。
  •   支持楼主的观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