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往事烟雨中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陈愉庆  页数:248  
Tag标签:无  

前言

去国多年,我与北京飞速发展的年代擦肩而过。我仿佛成了故乡的异乡人,一切恍若隔世。北京再不是我记忆中的古都,更不是规划师父亲无数次向我描述过的梦中之城。记得好像是美国前总统卡特说过,我们有能力建无数座曼哈顿、纽约,但我们永远没有能力建第二个北京。一位看过北京旧城改造后的德国历史学家说了一句话:“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曾经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你们也不会再有了。”清华大学一位教授的话更令人刻骨铭心:北京没有毁于战争,没有毁于革命,而是毁于建设。十七至十八世纪,北京曾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规划最科学、建筑成就最高的封建帝国首都。至今西方大学建筑系的教科书中,北京古城规划仍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虽百年积弱,千年古都屡遭兵燹,遍体鳞伤,但承载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城市肌体尚存。新中国的襁褓时代,激情满怀的梁思成先生和我的父亲陈占祥,曾坚信他们有能力让这窿中国人引为自豪的古都重展芳华,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伟大都市。建国初期,担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和任职北京建设局企划处处长的陈占祥正值盛年。1950年梁思成先生四十九岁,父亲三十四岁。同在欧美留学的背景,专业上的志同道合,使父亲与年长他十多岁的梁思成夫妇结成忘年之交,共同肩起了制定新北京规划的重任。

内容概要

  当年,“梁陈方案”就新中国北京城建规划率性直言,导致陈占祥先生的政治生命与古都同葬于废墟;梁思成先生虽幸免于难,亦“遍体鳞伤”,自身难保。作者身为陈先生爱女,回首往事,如云如烟……

作者简介

陈愉庆,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奉化。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协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陈愉庆、马大京夫妇共用“达理”笔名著有小说、剧本多种,屡获全国各种文学奖项。后旅居美国,现重拾笔墨,已有描绘旧金山硅谷华人生活系列作品问世。如长篇小说《飞舞芳邻》、《如若不曾相识》、《不再承诺》,中短篇小说《带我回家》、《伴你同行》、《空巢》等。

书籍目录

前言1 命运,在一夜之间转折2 两位导师的厚望3 绝望的三年4 北上前夕5 走入父母婚姻的英国女人6 “沐恩堂”的同窗叶剑秋7 一言定乾坤的外公8 告别柔丝·黛9 梁思成先生家的下午茶10 逃离北京小学11 触摸北京灵魂12 跟着梁先生逛大栅栏13 一起做梦的日子14 “梁陈方案”的诞生15 “梁陈方案”之纲要16 “梁陈方案”的夭折17 女儿的质疑18 劳特·杰克南的启示19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汽车与胡同20 花开花落四合院21 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22 离开“都委会”的日子23 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生命中的最后岁月24 风雨如磐一九五七25 母亲肩起的家26 有家难归的大哥27 陈友芬阿姨的“扬州狮子头”28 风雪故人情——记贺其治、朱若华夫妇29 红星照耀下的演讲30 利物浦码头的琴声——中国海员、梅纽因和父亲31 风云变幻的世界青年民主同盟大会32 乘鹤远去程应铨33 右派父亲的党内诤友李正冠34 相聚东光路35 离散西直门36 与梁思成先生的永别37 重启规划38 又逢知音任震英39 重返国际建筑舞台40 环保前沿的中国生土建筑41 中国独特的城市化道路42 荣获国际阿伯科隆贝大奖的深圳规划43 尾声

章节摘录

插图:城市规划是一座城市以及周边地区建设发展的综合性计划。其中包括,确立城市发展性质、规模和用地范围;制定产业、居住、道路交通、共用设施、文化教育、环境卫生和商业服务业的建设标准与布局,以利城市沿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环境卫生的方向持续发展。1946年,正在伦敦攻读博士学位的父亲忽然接到北平市国民政府建设局局长谭炳训的聘书,请他回国编制北平都市计划。“我当时不敢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阿伯科隆贝,因为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气会落到自己头上。”多年后,父亲曾对我这样说。他的导师阿伯科隆贝爵士是享誉世界的“大伦敦规划”(Greater London Plan)主持人。二战后的欧洲,百废待兴,英国也不例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大城市已经显现出工业革命前期城市发展中许多走投无路的困境,二战的破坏更加重了危机。雄心万丈的阿伯科隆贝渴望在战后废墟上建起一座新城,让新的规划摈除老伦敦人口膨胀、交通拥堵、贫民窟蜂起、失业率犯罪率居高不下等等弊端。在“大伦敦规划”中,他实践了在世界规划界酝酿已久的城市功能“有机疏散论”,即把超负荷的城市功能疏散释放到大都市周边的小城镇及区域。此前,大都市周边的小城镇仅供居住,称为“花园城市”(Garden city)或“卧城”(Dormitory Town)。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多少往事烟雨中》通过一位女作家细腻、动人的描述,记录了建国初期轰动全国建筑界,有关古都北京保护实施“梁陈方案”规划的过程。作为一个建筑师,我始终是“梁陈方案”的赞成者。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从专业本身来考虑,而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如何把中华文明和文化精髓传承下去的问题,以及作为中国的建筑师,我们应向世界展现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的问题。如果当初“梁陈方案”得以实现,北京——将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奇迹。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者之一)因制定“梁陈方案”而获罪的陈占祥先生,美国建筑师心目中的中国英雄,其坎坷的一生,由他的女儿陈愉庆写出,热烈处,如火如荼,凄恻处,可歌可泣!  ——屠岸 (诗人翻译家)这些平实、优雅又隽永的文字,娓娓叙说的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父亲的传记,还是上世纪我们民族的一部家族史,更是一部中国一代知识精英的《苦难的历程》。当我们为往事扼腕叹息的同时,又为它展现的良知与人格的光辉潸然泪下。毫无疑问,这是作者成名三十年来最重要的作品,也将为华文文学宝库留下重要的一章。  ——(诗人作家)

编辑推荐

《多少往事烟雨中》:命运,在一夜之间转折走入父母婚姻的英国女人梁思成先生家的下午茶跟着梁思成先生逛大栅栏“梁陈方案”的诞生“梁陈方案”的夭折花开花落四合院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林徽因生命中的最后岁月有家难归的大哥中国海员、梅纽因和父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多少往事烟雨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6条)

 
 

  •   书的设计、纸质,特别是封面的设计和装帖非常好。就有种往昔的感觉。共和国建国之初,“梁思成、陈占祥两位保护北京古城的方案”就新中国北京城建规划率性直言,导致陈占祥先生的政治生命与古都同葬于废墟;梁思成先生虽幸免于难,亦“遍体鳞伤”,自身难保。作者身为陈先生爱女,回首往事,如云如烟…… 那些事,都在多少烟雨中...
  •   其实我是奔着 梁陈方案 的背景去的。梁思成和陈占祥,这两位为北京规划呕心的人,他们对专业的敬仰和对北京的深情,令吾感动。我们的社会真的需要尊重,尊重真正有才华有见识的人才~
  •   陈占祥先生一直是被低估的规划大师,作为梁陈方案的后者,他的一生真的是命运多舛,书里写的每一句都真的让读者揪心又感同身受。
  •   古朴典雅的牛皮纸封面就写满了沧桑感,这一下子便抓住了眼球。在当今浮躁的社会,当书本渐渐被电子书取代的这个时候,仍旧喜欢阅读触摸起来很有手感的书籍,或躺或坐或站,捧着每一本新买的书都会迫不及待的阅读。《多少往事烟雨中》这本书让我看到关乎历史的往事之深沉,饱含深情。
  •   心随往事,往事随风。
  •   记忆的缺失成为我们这一代的遗憾,不仅仅是北京找不到历史的痕迹,连我出生成长所在的鲁西南小城镇,都拆的不成样子,所有记忆里的成长痕迹都没有了。悲哀……
  •   那个年代的人
    对那个年代会有了解
    作者的文笔平实细腻
    不管是规划专业的还是作为课外阅读都可以一读
    有几篇我都热泪盈眶呢
  •   书的印刷很好,纸张摸起来也很舒服。作者回忆了过去生活中的点点小事,写的真挚感人。
  •   卖家服务很好,我刚下单就收到短信,卖家在发货后又给我发了信息,发货速度也挺快的,书跟描述相符,满意
  •   帮老妈买的书,说是非常好
  •   很喜欢,大师不光是在专业领域上的成就让人敬仰,做人方面的修养,气节更值得欣赏
  •   这本书,写的不错,喜欢。
  •   哭了好多次,很佩服那个时代的人的爱国情怀
  •   不错的一本书 内容还好
  •   真实的回忆,让人赞叹,让人感慨
  •   借了一本,看完了觉得很感动,自己买一本收藏。
  •   好看,包装也好看
  •   怎么说呢,看一看,从一个人的经历看一个国家的历史
  •   LOV 真是的历史
  •   只有在那种时代背景下才会发生的悲剧,看了心情非常沉重。
  •   书不错,推荐给大家。
  •   让人看到在那个“疯狂的年代”,良知和人性并没有完全泯灭。
  •   与这篇长文相遇
    是在《当代》
    也许这只是一个偶然,
    但这偶然
    却也让我看到了:
    对于历史
    人事的无奈
    和不能为之的遗憾
    我们失去了历史的真迹
    怎能再失去历史的真相?
  •   通过这本书有得到了好多的信息,感觉真的很好啊
  •   此书在名字、叙事风格、历史味道上都类似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甚至装祯与封面设计都如出一辙,看来人民文学出版社是把它们按一个系列对待的。

    读人如看戏,我仍然重复这个观点。而本书记载的作者父亲陈占祥的一生,也的确太象一出戏了。我把它分成几个场次,或许读者更有感触。

    第一场,布景应该是绚烂的。少年到青年的陈占祥出场,英俊潇洒,意气风发。他是蒋介石的小老乡,其家帮助过蒋家,因而在留学英国期间,蒋介石暗地里每月补助。他师从世界最著名的城市规划大师学习规划,学业极好,很年轻即获得英国皇家规划协会会员资格,并竞选成为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的学生会主席。他的英文极好,甚至超过汉语。在二战期间,他被邀请在英国各地演讲,通报中国的抗战情况达500次之多,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他发现中国海员的生活遭际,组织建立了第一个中国海员协会,邀请最知名的提琴演奏家梅纽因为他们演奏。在抗战结束后,他在伦敦作为国统区代表当选世界青年民主同盟大会的执委副主席。你看,我几乎在罗列他的简历,但不罗列可以吗?这样一个出类拔萃的青年,各方面均为当时的翘楚,其锋芒谁可敌?此时的舞台音乐,无疑该是高亢而明亮的,该用铜管,让我们的血液和主人公一起沸腾。

    第二场,布景是红色却灰暗。陈占祥回到祖国,希望用自己的规划知识把战后的废墟变成理想的人居城市。可惜,起初几年,国民党忙于内战,他几乎无事可做。解放军进入上海,他惊魂一夜,却惊讶得发现这支队伍秋毫无犯。他很年轻,自然是被感动了。他的心中跳动起希望的红色的火苗。他撕掉第二天飞赴香港的机票,殊不知此举今后他有否后悔。当然,更重要的,是他还牵挂着北平,那座独一无二的古城,他希望成为北平的规划师,打造出世界级的宏伟作品。机会随之而来,梁思成夫妇力邀他北上,一切顺利成章,他以为梦想就在眼前(这时候的音乐该是亢奋的了),他们没日夜的工作,推出了那个著名的北京规划的“梁陈方案”。这个方案如今看来是何等先进,把行政区外移,舒缓交通,保留古迹,创造田园宜居城区。但不久,他们开始遭受打击,城市的新主人不喜欢他们,他们要在北京的中心建设新国家的心脏,甚至要把重工业搬进北京城。这是一种很痛苦的经历,是无知和知识冲突的痛苦(这种无知造成了如今北京严重的古迹破坏、交通问题和改造成本),梦想的泡泡就这样破碎掉。不到10年,这位天才的规划师已经完全靠边站,这是怎样的命运劫数,给了他一肚子学问,却不给他施展的机会。我想这场戏的末尾,音乐要变得灰暗而略带凄凉。

    第三场,布景变得光怪陆离,音乐也吵杂刺耳。反右、文革,冲击开始了,作为历史问题众多还得罪过不少人的陈占祥,自然首当其冲。我们看过很多人的这段历史,都是何等相像。一切是颠倒的,只有心里有希望才能生存。一个个朋友或迫害致死(或是至死),或自行了结。不要说做事,连做人都成了很艰难的事。这只怕是陈占祥根本无从预计的吧。命运注定要磨砺这一代人,给他们一种残酷的丰富,一种血色的升华。一点点幸运的是,在朋友的帮助下,文革后期,陈占祥获得了一个外国建筑资料翻译员的工作,这对他而言无疑是乱世中的最佳躲避处,他甚至还可以了解到外面世界最新的规划理论发展。感谢命运,我们一定要在此时吵杂的音乐背后,加入一些悠扬的慢板,来为主人公庆幸。

    第四场,布景是雨后天晴(呵呵,有点老套了)。文革结束,面对早已大相径庭的世界,任何人都如大梦初醒,慨叹这梦竟一作三十年。陈占祥有了用武之地,他参与了深圳的规划,获得大奖,也成为美国多所大学的教授。可是,他也老了。无论怎样,人生最精华的三十年已经云烟散去,这时的陈占祥在力所能及的工作外,更多的是感悟命运吧。没有这样的感悟,人生难得圆满。让戏尾的音乐响起吧,我想这该是一种怀念和感悟的曲子,是一种坚定而缓慢的节奏。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为那个时代做出一个注脚,陈占祥也如此。

    呵呵,不知不觉,我也快入戏了,读者不要以为故事是虚构就好了。四场里,我没有提到陈占祥的爱情和家庭,是希望单独写几句。他的生命中有两个女人,一个是出国前家里为他娶的妻子,一个是他出国后结识的一位英国姑娘。前者为他生儿育女,在他出国多年时照顾家庭。后者则浪漫执著,甚至跟随他回到中国,不求婚姻,只求相见。两位女人互相是知道的,真是各有感触。解放前夕,英国姑娘回国,此后一生未嫁,直到80年代他们在伦敦不期而遇,其间感慨,几人能知?而其发妻起初因其移情多有难过,到了离婚的关口,却在后来与他厮守终生,白头偕老。陈占祥说他一生对不起这两个女人,但我觉得他无须抱歉,完美中总有缺陷,如今的结局也已经完美。相比较而言,季羡林先生和他有很多类似处,但结果上却不如陈占祥了。各自况味,各自品尝吧。

    写的太多了,我一向不主张写书评介绍内容,因为我觉得自己的书评该是给看过的人读的,而且介绍内容也相当费事,可惜一不留神就写了这么多。本书中还有关于梁思成、林徽因、程应铨等人的描写,也很值得一读,读者自读吧。
  •   了解了当年梁陈方案的一些内幕,对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
  •   想起鲁迅先生的那句话:“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许多往事,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无论如何,敢于正视历史真相的人,是值得尊敬和怀念的。
  •   不错的树
  •   风云突变年的年代,不论其成败,怀志报国的志士之精神永远值得铭记。
  •   是儿子的语文老师要求他们看得一本书。但书在节后才送来,儿子都开学了,没空看,我随手拿起一本翻看,一看就入迷了,天天睡前都看一会儿。后来想起,其实多年前是翻过的,只是当时对建筑不感兴起,也就是随手翻了下。
    在看过梁思成、林徽因的那个电视纪实片之后,再看这本书,引起了很大的兴趣,有识之人爱国之人,是永远值得我们尊敬与铭记的。
  •   等得我好辛苦,终于买到了
  •   当初买这本书纯粹冲着书名去的。
    说实话,我看了两篇,文字不吸引我,我有点失望。
    不谈故事本身,断断续续的情节拼接,或许我只是不习惯思维这样零散的故事模式。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
  •   书很精彩。陈占祥先生,中国建筑规划的先驱。我尽管不懂建筑,可我看到君子的圣洁灵魂和他们的命运,看到一个令人惋惜的北京规划映射出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时代和另一些人的灵魂。几多君子,几多小人,几段传奇,让人感叹,也让人欣慰。惜哉 西学中用 开启规划之先河 先知而鲜为人知痛哉 历经苦难 敬业无怨之高士 高见又难和众见
  •   不愧为北大才女,此书写得一叹三叠,令人不忍释卷。六十年过去了,今天回看“梁陈方案”更是令人唏嘘不已。文笔流畅,极富才情之作。愿读到陈愉庆更多的作品。
  •   摧毁历史摧毁那些维护历史的人是他们一贯的本事。
  •   一部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难的历程》在图书馆意外看到 后喜欢得不得了 看了两遍 现想买下来不仅仅是一本传记 也是领悟人生的领航书强烈推荐
  •   推荐。那个年代的人物,令人高山仰止。作者的文笔也很优美。
  •   很不错,作者虽然不是建筑专业出身,但不愧名门之后,叙述详尽,文笔流畅,让专业人士看到事实真相,了解规划过程,避免重蹈覆辙;让爱好者知晓历史故事,学习前辈精神,说真话不易啊
  •   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人能够看看这本书,了解北京这座城市毁于建设的历史。历史已然没有机会再做任何的改变,但如果这不该忘记的“前事”能成为“后事之师”,也算是对当年奋力保卫北京的前辈们致敬,对我们这一代从未曾见过北京旧城,也再没机会看到的人一点点的安慰吧。
  •   可能有很多人还记得“达理”吧?当年他们写的报告文学全国知名。本书的作者就是其中的妻子,不愧是北大中文的,文笔极好。全书介绍了“梁陈方案”的出台和失败,今天读来令人唏嘘不止,如果当年真的实行了此方案,如今的北京将是一个令世界倾倒的面貌,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   我们说一本好书,应该是文笔优美、感情细腻,还须装帧漂亮、纸张优质;既有欣赏价值,又有收藏价值,我觉得《多少往事烟雨中》做到了。这样高质量的作品,在当今并不多见,值得读读!
  •   这是一本回忆父亲一生的书,文笔简洁优美,连我的对文字很挑剔的朋友也绝口称赞。作者不仅有很深厚的文字功底,而且拥有不同凡人的人生体会,对文字的把握游刃有余,情真意切,值得珍藏。
  •   苦苦寻觅了好久,是本不错的书,读起来情真意切,值得购买。书的质量包装等,都很好。
  •   不错,烟消云散人看见。
  •   书的内容不错,不过书页有污迹,疑为USED BOOK。
  •   书很好,值得一看。看别人说不能买亚马逊以外的书,说对了,我这本<栋梁博学>的书,脏,旧,角还折了,里面不知道谁吃什么东西的时候看过了,夹了很多油点,和不知道什么脏东西,j绝不说新品
  •   7-12天才发货啊•••我其他所有的书都等这本儿去了••••超小的字啊,我20岁的人看着都吃力啊,年纪大点儿的不得被坑死啊••••包装破损啊,书也破损了有木有。完美主义伤不起。差!但是,陈愉庆女士写得很好啦•••高中的时候知道的"梁陈方案",自此,一直对于梁陈方案的夭折耿耿于怀。如果成功了,这该是人类史上又一大奇迹吧••••唉•••有思想的人总不能为当权者接受... 阅读更多
  •   为陈先生的才华惋惜,为陈家的遭遇鸣不平!
  •   值得一讀,內容文筆都很好.
  •   一本好书,可惜我们再也看不到古老的北京真面目了,这是专制的结果。
  •   陈占祥,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一个大好人!看过这本书的人,无不为之感动!为他的正直、善良、爱国、爱家的一身浩气,更为他的遭遇痛感惋惜!试想,如果他当初留在了英国,如果他49年去了香港,就不会遭遇历次政治磨难,白白浪费二十多年大好时光,他对人类的贡献也许会更大。但难能可贵的是,他挺住了,并为留在北京无怨无悔!这就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但愿今... 阅读更多
  •   书中有几篇文章写的非常好,受益终身。感谢作者为我们带来如此精美的文字和内容。
  •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多少往事烟雨中》
      
       这本书的作者陈愉庆是陈占祥的大女儿,这本书是她的回忆录,陈占祥是谁,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不过说到北京规划的《梁陈方案》,很多人都会想起来,里面的两个人,一位是梁思成,一位姓陈,就是陈占祥。
      
       当拿到书的时候才知道,和在网络中看到的感觉很不同,原来是封面上的那几个手写体的字“多少往事烟雨中”,给人感觉这本书很小,可是实际上书的开本挺大的,封面设计太草率了。打开一看就知道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是在模仿《梁思成林徽因与我》,只是没有分成两栏,里面也加入了一些插图,只是没有前一本多。虽然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但是书的质量却差一些。书的内容也有点问题,就是各个章节的内容缺少衔接,在排列顺序上也没严格按照时间,所以感觉有点乱。
      
       不过这都不是大毛病,书本身还是很棒的,一口气看完,没想到这里面还有这么多的故事,书里其实没写梁陈方案的内容,也没怎么写梁陈方案的制定过程,重点写的是人,写的是陈占祥和他周围的很多很多人。没想到陈占祥还有这么多故事,简直就是一个传奇。
      
       陈占祥老家在奉化,在海外读书期间还收到蒋介石的秘密资助。陈占祥考上了上海雷士德工学院,是以一位著名的英国建筑师命名的学校,特别强调手工技能。陈占祥是这所学校中第一位考取伦敦大学入学资格,可以申请英国境内的任何一所大学,陈占祥选择的是英国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获建筑学士、城市设计硕士学位。后来到敦大学大学学院攻读都市计划博士。多年的留学生活,加上陈占祥超强的语言能力,使得陈占祥的英语特别好,好的什么程度,就是比英国人写的文章更棒,比自己的汉语说得更好,写文章先用英语打稿。他还被选为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学生会主席,这也是第一次由中国人担任这一职务。他向英国工人和社会各界共进行了500多次讲演,他创办了中国海员俱乐部并兼任秘书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5年,在伦敦召开世界民主青年代表大会,给中国一个名额,国共两党都想争取这个名额,国民党支持陈占祥,当时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和辩论,陈占祥看不下去了,走上台宣布自己放弃这个名额。从这里就能够看出陈占祥其实是一个很单纯的人,根本就不适合政治舞台,走到这一步只是命运的巧合罢了。马上陈占祥就受到了国民党的威胁,可是没想到戏剧性的是,当一位苏联代表看到陈占祥垂头丧气的样子,问明情况,竟然帮他争取到了一个名额,给中国国共两党两个名额。就这样29岁的陈占祥当选为大会的副主席。
      
       他同时,作为阿伯康培的助手,陈占祥完成了英国南部三个城市的区域规划。由于成绩突出,他被吸收为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的会员。直到文革,陈占祥无论搬家到哪,都会收到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邮寄来的专业杂志。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邀聘陈占祥回国主持北平城市规划工作,陈占祥毅然放弃博士生学业,立即奔向祖国的怀抱
      
       陈占祥和妻子的结合有很多插曲,他们的婚姻是父母定下的,两个人并没有什么感情,结婚后陈占祥就去英国读书,一去八年,在英国认识了柔丝,并深深的相爱。柔丝不在意陈占祥有妻子和孩子,也不要名分,只爱这个人。陈占祥的妻子其实也曾经有暗恋的情人,只是家庭反对才嫁给了陈占祥,当两个人准备离婚的时候,陈占祥的岳父却坚决反对,最后只能作罢。陈占祥留在了中国,告别了柔丝,却没想到一别就是四十年,改革开放后两个人在英国再次相遇,柔丝终生未嫁,每年在默默的为陈占祥交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的会费。每年圣诞节为他邮寄两双羊毛袜和一套羊毛衣裤。
      
       让人关注的书中还有一位,那就是梁思成的第二位夫人林洙的,前夫程应全。这场婚变让人议论纷纷,书里面提供了很多珍贵的细节资料。最后程应全在文革中自杀,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
      
  •     在西安有半天闲来无事,就去逛了一个旧书店。说是旧书,其实有一手书打五折或六折。人在慢生活的时候,就可以细细品味,反覆拿捏。我看到《多少往事烟雨中》时,最初是被封面上”梁思成先生家的下午茶“吸引的。作者是”陈梁方案“中陈占祥的女儿。普通人大抵因为梁氏家族的传奇,将”陈梁方案“的关注点放在梁上,但稍稍多了解一些,便知道陈占祥也有一番让人唏嘘的人生。
      
      书从30号早上翻开第一页,昨晚开始用完整时间阅读,不能放手,一口气到今天凌晨三点读完。北京人,看北京,无论何时总是情。虽不及梁思成、林徽音先生对建筑怀有超越地域、战争仇恨般的大爱,却也是一份血脉浓情在心里。所谓家乡、根,便是如此一份以小”我“为主体的归属。
      
      看完后心里长长吁了一口气。笑着想,作者真是先抑后扬,写父亲,开篇没几章就写到闯入他们家庭生活的英国女人,写出父亲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两个女人间无法取舍的为难和亏欠。而这样记述,使我相信作者记录的内容应该为事实。因为子女写长辈,尤其写那些在大历史中颇为悲壮的长辈,总难免会美化,从而使人物失真。我当然不能说陈愉应写陈占祥这本书绝对是真实无误的,那时是小孩子的陈愉应,从孩子的视角、在孩子的世界里看父母,肯定也有不完全的地方。但在连父母私生活都呈现的情况下,该不会有刻意的美化吧。至少我这样想。
      
      我也从书里相信了,有些人就是天资过人,旁人唯有羡慕的份,像陈占祥,是天资加努力而成为佼佼。有些人则运气通达,像陈愉应,梦中都能猜中高考作文题,这样的命运更是贪图不得。但任你是天资过人,还是运气通达,总是拧不过时代,尤其是时代中动荡政治这根大粗腿,那是让人生则生,让人亡则亡的年代。以前,我总是爱想像,如果那些知识分子随国民党去了台湾,命运会不会好些?《多少往事烟雨中》中的故事告诉我,那些刚正不阿,如陈占祥这样的人,在台湾也没有什么好下场。而那些年天真、一心学术的知识分子,是最爱国的,也许与中国传统儒家教育有关,陈占祥说“你们总爱说,我爱祖国,祖国不爱我。那是不对的,祖国和政党不能同日而语,不是同一个概念。历史上的多少仁人志士,会因为朝廷腐败就叛国投敌吗?政党、政府和祖国无关,它们改变不了我们和这片土地的骨肉之情。我们的文化基因,我们的血脉,都来自这方水土,犹如父母之于儿女。”我也是爱国的,越来越懂得这一点。即使如此,偶尔也会想想,在今天这样一个没有任何安全感可言,尽是麻木、冲突、谎言的社会里,是否该寻去国外安身立命。所以书读到最后,唯有汗颜,还要敦促自己是时候发奋图强,用生命中下一个三十年去做些事,为这片土地,为家乡。
  •      《多少往事烟雨中》是去年五月买的,可是却一直不曾读它,这自然是因了我的懒惰和阅读习惯,尤其是它的封面我觉得不太可爱。直到近日整理庋架,这才又略略翻它一翻,熟料甫一着手寓目,便再也不能放下。
       作者陈愉庆,一个典型的男性化名字,然而却实在是个“女儿身”,且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既已在小说、影视、话剧创作上卓有成就的才女,只是那时候她与夫君马大京共用笔名“达理”,我虽然读过他们的小说,但以其如此扑簌迷离的掩护,外人如我者安能辨其雌雄欤。至于本书的主述对象,则是作者的父亲,“梁陈方案”中的“陈”即陈占祥。梁思成先生的大名既已广播于北京、中国乃至全世界,费正清就说过“失去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对于我们来说,就好像失去了大半个中国”的话,可见回响之深远;但凭心而论,莫说全中国、全世界,便是在北京,又有几个人能够识得陈占祥?“达理”迷失了才女陈愉庆,“梁陈方案”沉没了大贤陈占祥。此乃我的历史知识中的又一笔混账也。
       在北京生活了三十多年,也曾翻阅过不少有关老北京的资料,但坦率讲,我对于这座巍巍帝都的建设和保护的了解,大约也仅限于哪吒城、刘伯温、徐达、朱棣,至多不过梁思成于清华园中为大军在地图上标示文物的那一“时代之划”,而这些又何曾触及古都神韵乃至建设保护的皮毛。因此,倘要谈“梁陈方案”,我还的确不配。但是,以我的理解,策略古都的建设保护规划,如此事关千秋万代的大事,似乎总该有一个像魂魄一样的东西在统摄着,作用着,而这个又恰恰与权力、权威没有因果关系。其实,梁陈的共识乃是将新的行政中心区迁出蕞尔内城,此可谓“英雄所见略同”,然则在“梁陈方案”的文字落实上,却并非梁先生原拟在日伪时代五棵松日本人之“居留民地”建设新行政中心的计划,而是采用了陈占祥先生的建议,即“拓展城外西郊区公主坟以东,月坛以西的适中地点,有计划地为政府行政工作开辟政府行政机关所必须足用的地址,定为首都的行政中心区域。”梁先生之接受陈先生的建议,我想是否可以做两面观。一方面乃是梁先生从善如流的美德和胸襟坦荡、虚怀若谷的品格使然;一方面是陈先生的建议确实有好处,它避免了梁先生原设想的不足,即新的行政中心离老城过远、脱离实际上所必须的衔接等等。此处似乎已经涉及人文关怀了。退一步讲,倘真正按这个建议实施的话,那么受益者乃为谁人,虽是心照不宣,但也不必说破。尽管在彼时无论是社会声名影响抑或学术专业权威陈均不如梁,但从这个角度看去,陈占祥似乎确实比梁思成要高出一筹。何妨说,正是陈先生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才使他能够把握古都神韵并站在文明的制高点上,举重若轻地创制出如此重压乾坤、流芳千古的高见宏论----这仅仅靠专业知识和权威是如何也不能成就的。逝者也已矣。“梁陈方案”成为故事已然半个多世纪了,如今尚没有充足的证据可以证明当年否定“梁陈方案”的人们是没有责任心的,但基本可以断定他们是没有文化的一群,至少水平不高。专业知识和权威不等同于文化,责任心和事业心也不代表文化;文化才是事业的魂魄。陈占祥“先知而鲜为人知”,“高见又难合众见”,文化缺失乃是根本原因。
       作为陈占祥先生的女公子,书中所记录乃父复杂人性的方方面面,自然要细腻、亲切的多多。而细腻、亲切处往往不能卒读,难免又要沉思、遐想些许乃至于大为动容。比如对于自己在特殊年代遇到的不公正待遇,陈占祥先生同样显示出大家风范和难得的雅量、气度,无论彼时的梁思成先生主持了多少次批判“右派分子陈占祥”的大会,陈从未对梁有过任何怨言,他说:“任何时候,做人做事都要设身处地。如果我和梁先生的位置颠倒一下,我不能保证自己就比他做得更好。”大哉陈占祥。人之为人,将心比心,宽容之难,其谁不知。信笔至此,似乎有必要申明,我这里没有半点贬低梁思成先生的意思。我只是觉得,作为一个“老北京”,面对目下古都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人口爆炸、水资源匮乏,除却抱怨,有时也难免发一些思古之幽情,然则偏偏不曾想起“梁陈方案”,更不知掩在梁思成背后的陈占祥。如此之类的遗忘抑或无知,庶几意味着背叛,我为此感到惭愧、难过。
       作为小说家,作者的艺术气质于书中在在体现。可是关于回忆之类的文字,我觉得还是尽可能减少想象的成分为好。我其实对书中的几篇是颇有些意见的,比如《命运,在一夜之间转折》、《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汽车与胡同》等,以小说的笔法想象与叙述的路数似乎不对,文字也不够节制,以为小说家言殊不足取。但是,作者在《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的末了却写下一段:“科学理性的思索,在任何时候往往都属于少数派,他们的声音总会被甚嚣尘上的多数派淹没。能否倾听少数派的声音,能否保护少数派的权益,是一个社会精神强盛、肌体康健的试金石。当每一个官员,每一个声音,每一个公民,都能本着独立的、科学的、法制的精神参与社会的生活和建设,古老的中国才真正能够从容稳健地从东方崛起。”已焉哉。读书至此,我复何言。何时复何时,我们才能记住、尊重、保护如陈占祥之类的少数派的声音和权益,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人,少干些蠢事、恶事和愧对后辈儿孙的傻事,庶几则真正迈上了现代文明的台阶。我想,倘如此,哪怕几代人不要洋房花园,不要高速爱车,也是值得的罢。
       (《多少往事烟雨中》,陈愉庆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此文已刊于2012.6.18《藏书报》。)
  •      歷史的煙雨隨著時代的年輪悄然遠去,那些在那個時代叱吒風雲的人物,也漸漸在各種追憶中模糊起來。在風雨飄搖的民國年代,歷史雖如白駒過隙,政治的黑暗卻沒有掩蓋風雲人物身上閃爍著的光芒,歷史在前進中並沒有白白告別往昔的榮耀。四九建政之後,共和國並沒有許諾給知識份子多少春秋佳日,先知們反而擺脫不了遭受批判的宿命,風雨如晦的是是非非、頻繁無休的文壇鬥爭,以及浩浩湯湯的思想運動所裹挾而來的急風暴雨,擊碎了多少留守大陸抑或遠海歸來的精英分子純真無暇的報國之夢。在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之後,回顧那夢魘不斷的蒼黃年代,多少知識份子在堅守真知灼見之道上,被自身“雖九死猶未悔”的天真憧憬所牽絆,在不可脫逃的政治環境之下,往往被逼上了通往奴役之路。在去留取捨之間,誰也沒有想到,送走了強弩之末的殘兵敗將,迎來的那支所向披靡的精銳之師,會將自己報國之夢連同自己的命運一同碾碎在歷史的車輪之下。歷史的煙雨飄飛如煙,當我們抬頭望天之時,誰又會將那些飄散如煙雨的歷史碎片拼湊成半個世紀的命運呢?那段時光所承載的沉重苦悶,是否值得寬容,以及如何述說?
      
       二十世紀上半葉,在血火中飄搖的中國,國衰祚微的現狀,使得源遠流長的古老文明蒙垢受辱,但邁出國門的一代學子,以自身不懈的努力和超群的學養,以來自東方禮儀之邦的學人風采,以真誠懇切的人格魅力,架起了文化溝通的橋樑,拭去了文化誤解的塵垢。而當他們回國之後,卻又發現,在接受自由主義薰陶的留學教育之下,留學期間濡染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滿腹的經綸學識,與國內的環境形成了巨大的衝撞,最終化做刀槍劍戟,釀成了良知泯滅、人性蛻化的歷史悲劇。命中八尺,難求一丈。曾經飄洋過海赤誠尋求報效故土的智識學子,有的又飄零萬裏無奈地選擇了離鄉背井,定居海外。如陳占祥的好友梅振乾,在歷次運動之下,赤子之心被踐踏上無數只骯髒的腳印之後,只好選擇了離開這片自己深愛卻又希冀報效的故土。同樣,也有如陳占祥那般的人物,他們為了實踐一種科學的理念和信仰,為了獻身於保護一個偉大的民族文化遺產的使命和責任,在多舛的命運之下,仍然堅持做一名千年古都默默無聞的忠實守護者。
      
       1946年,正在倫敦攻讀博士學位的陳占祥接到北平市國民政府建設局局長譚炳訓的聘書,請他回國編制北平都市計畫。闊別八年之後,迎接他的依舊是槍聲不斷,且是內戰的槍聲。而到了1949年暮春,面對兵敗如山倒的國民黨的殘兵敗將,陳占祥心底和其他智識分子一樣,進退維谷:既不願意將自己的命運栓在腐敗透頂的國民黨戰車之上,又無法判斷勢如破竹的共產黨究竟能否接納受過“英帝國主義”教育的自己。然而,當他想起導師賀爾福的厚望和自己追尋多年的北平計畫之時,他不願讓這一切純真的憧憬灰飛煙滅,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留守大陸。而就在一念之間的選擇,開始了他在鋪天蓋地的汙風濁浪中蒙冤受辱的漫長煎熬。1950年,北京規劃史上著名的“梁陳方案”誕生。“梁陳方案”以大量的篇幅陳述了蘇聯專家主張在內城建立新行政中心的弊端。然而,本以為“梁陳方案”的誕生可以如釋重負,卻沒想到,這是要用一生去承擔的責任。陳占祥源於多年受“英帝國主義”的教育,與蘇聯專家在規劃方案上針鋒相對,學術之爭被指責為與蘇聯專家“分庭抗禮”,“梁陳方案”被指為“企圖否定天安門作為全國人民嚮往的政治中心”,隨之而來的便是從天而降的那些聳人聽聞的帽子。經歷過五十年代的人便知道,把學術和思想泛政治化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學術思想的對峙,往往導致政治上的圍剿,那時反蘇與反共同樣罪不容誅。沒有思想上的雅量,何來吐納海川的襟懷?“都市計畫委員會”的學人們,便成了孤掌難鳴的少數派。即使在“都委會”解散後,原來的人馬也幾乎全軍覆沒。
      
       在1957年夏,陳占祥和其他智識分子一樣,成為了“右派”。在那場1957年那場大劫之中,多少陳占祥們為心中的理想付出過青春歲月,甚至付出身家性命。“冥頑不化”的陳占祥在整風運動中的“反黨言論”以及對他言論的批判,作者卻隻字不提。雖然如此,但人人盡知。可以說,1957年的大陸便是一座祭壇。在那個頭腳倒立的年代,或許只有永遠閉上眼睛,才能逃開瘋狂的蹂躪。隨後,紅色海洋遍地橫流的“文化大革命”爆發了,又是一次洪水吞沒世界的沖襲。而陳占祥卻依舊堅持做與風車搏鬥的堂吉訶德,除了救助被打倒的親朋好友,他依舊我行我素。直到1976年,陳占祥和全國人民一樣,開始呼吸到一絲絲春天的氣息。之後,陳占祥才重回國際舞臺,一展學識。
      
       陳占祥,在建築史上所做出的功績必將載入史冊,他的名字也在世界建築史上遠近聞名。“梁陳方案”的誕生與夭折,是寫在古都歷史上的文字,是刀斧無法砍去的。他們為一座城市、一個信念而蹉跎半生的命運,是一個特殊年代的真實記錄,如同那些磚石那般,寄存著經驗與記憶,在歷史的長河中傳承著篳路藍縷的足跡,創造著無法泯滅的精神財富。這些記憶所喚起的思索,遠比故事更加豐富深遠。
      
       這本與章詒和女士《往事並不如煙》裝幀相差無幾的《多少往事煙雨中》,加上雙方作者身份的特殊,讓人不得不拿來作比較。本書給筆者最大的感觸,並不是那些苦難的歲月說帶來的掩卷沉思,而是作者對往昔歲月的寬容。相比於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本書並沒有如章詒和那般去追憶往昔的極大不公,去控訴往昔的苦難冤仇,而是去寬容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這對經歷過那段非人歲月的人來說,實在難能可貴。
      
       作者試圖以不同的視角去淡化那段夢魘。作者童年的模糊印象裏,有父親陳占祥試圖衝破舊社會父母包辦婚姻的枷鎖,最終放棄了二戰中相濡以沫的愛情伴侶柔絲·黛,回到了含辛茹苦、默默無為的愛人身邊和作者身邊。在成長中刻骨銘心的片段,如“反右”、“文革”那段被扭曲的瘋狂年代中,多少兒女揭發父母,手足親人骨肉相殘,但陳家卻在猙獰的歲月中堅守對父親的信任。作者少年時代那些刻骨銘心的故事,便是心中綿延萬裏的信任之長城。在當事人多年之後的回顧裏,有著為“梁陳方案”被腰斬而扼腕痛惜的同情;陳占祥深受英國文化影響,甚至英語比中文還好,文革中因為說夢話都用英語說而讓關押他的造反派無從加罪。當然,還有旁人事後的追述,以及如與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等朋友之間的患難與共等友誼敘述。種種視角的雜糅,寫出了數不清的往事,寫出了一言難盡的感慨,也寫出了那個時代難得的溫暖與情誼,更寫出了數不盡的人物,使整個人物形象更有立體感。 在世殊事異、情隨事遷的歲月裏,陳占祥以一顆真誠的心去面對這個世界。但無論如何,在作者的鋪陳之下,我們分明看到陳占祥那從未有過抱怨的傳統士大夫的人格。在那些瑣碎的記憶之下,分明是一位右派女兒胸中奔湧的萬千憤懣,化做舒卷曼舞的雲煙往事。
      
       對那段非人歷史的寬容敘述,需要的是特殊的人格和稟賦,那正是作者從他父親陳占祥身上學來的真正的愛國之心。這種敘述,需要穿越偏見和戒心,用真誠的心去對待一顆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心靈;以脫離世俗的姿態,飛向遙遠深邃的蒼穹,擁入藍天白雲深處,安安靜靜地閉眼回憶。而筆者卻想起了董橋在《今朝風日好》一文中的一段話:“一塊破磚一段歷史,數灘積水數面古鏡,幾朵青苔幾幅心事;扁舟穿過歎息橋下的嗚咽聲中,多少前朝的孤憤一下子隨著河邊古屋窗臺上飄下來的落紅緩緩逝去,像深情的血斑,像含恨的殘夢。”
      
       寫至此,夜已深,靜讀如我者,終究無法安之若素。儘管《多少往事煙雨中》已對上個世紀風雨如晦的恐怖年代給予了極大地寬容,但誰又能於此忘之?雖本書無如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那般滿紙牢騷、憤懣不已,且作者也給予了平靜祥和的筆調和溫暖的往事,但歷史仍如冰刀霜劍,直抵心間,何來安然讀之?四九建政,給予中國的,更多的仍舊是毀滅對於建設,蹉跎了半個世紀的新中國,如同一座鍍金的廢墟帝國,支撐在東方大地。廢墟地下,埋葬著的,卻是多少冤屈的亡靈,和無法訴說的往事。作者雖然將往事寬容成煙雨飄飛,誠為大善。然而,多少往事煙雨吹過,那些風雨淒淒的歲月,實在不該化做甜蜜的回憶一任去之。的確,往事並不如煙,真希望作者再次執筆,續寫《多少往事風雨中》。
      
       2010年7月24日0:55:18
      
      
      
      
  •       一些愤懑,一些不甘,一些委屈,一些骄傲,陈瑜庆女士对父亲的怀念,也是对父亲遭遇的不满。
        读回忆录,就和读历史一样,不可不信,不可全信。这个并非我对作者的怀疑,而是人类心理的共性,总是有个主观倾向在里面。《多少往事烟雨中》,说往事已往,但是我们现在看往事,同样,多少烟遮了我们的眼,多少雨沉了我们的心?
        陈占祥先生,已经不可避免的和梁思成先生一起被当做控诉北京规划失败的大标语来展示,《梁陈规划》,作为一个未能实施的“乌托邦”而祭拜着,我在想,如果时光流转到60年前,《梁陈方案》能够实施吗?我想,答案仍然是否定的,我再想,如果《梁陈方案》实施了,北京真的会变成两位先生设想的那样子吗?我想,答案也是否定的。
        我们常说,不要逆着历史的车轮前进,也不要试图超越历史,而梁、陈两位先生,就是败于历史,就如书中陈干所说,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当时中国人从上到下想得到的是什么,他们执着于自己的事业,却不知道他们的事业不在历史之中。老百姓操心的是衣食住行的时候,你如何让他们关注你的阳春白雪?
        所有的后悔都来自于某种当初没有实行的假设:如果北京城墙保留了又如何??不用想了,看看西安就知道了。我在西安城墙脚下来来往往十年了,十几年前,西安城里还有一个规定:所有的建筑都不能高于钟楼。做这个规定的人我想和保护西安城墙的人应该是一个人,但是现在的西安呢?城墙就成了夹在高楼大厦中,成了四不像。我并非说城墙保留的不好,而是想说,我们很难让历史按着自己的设想前进。
        所以,太多的假设,没有意义。
        其实,陈先生的遗憾不是来自于北京城,而是来自于他自己,陈先生太像中国文人:清高、对不理解者的不屑,而他有太不像中国人了,缺乏必要的圆通。我欣赏其风骨,却不欣赏其方式,用现在的话说,缺乏“沟通能力”。
        为什么梁先生比陈先生境遇好??因为梁家老爷子是政客,陈家老爷子是商人。
        陈先生是不幸的,少年离家,青年失爱,中年身陷囹圄,老年终未有他该留下的传世之作,出了那个注定了千百年之后仍会被人说起的“梁陈方案”;陈先生是幸运的,有个好妻子,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一段荡气回肠的经历,有几个好儿女。爱情有过,此情无终确实最好,有一个人爱你了一辈子,另一个人关心了你一辈子,男人,还求什么呢?难道非要把一段爱情耗得油尽灯熄、不欢而散才好??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谈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的生活是中国文人的一个美好的愿望,能有这么一段日子有何憾?人生终是波波折折,风雨中有人相扶相恤,也是无悔无憾。
      
  •     这是一本女儿写父亲母亲的回忆录,兼写了50多年前那个一言难尽的时代发生在北京的一些往事,读来令人唏嘘。
      
      两位深爱自己国家传统遗存的“士人”,妄图在剧变的大时代逆潮流而动,改变刚夺下政权的开国军人们的思想,保留下一些封建社会的“老东西”,其结果已证明,实为不自量力。
      
      但这本回忆录中所展示的这些“士”们的风骨和精神,我的感受,用一句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来描述,很是准确。
      
      往事已矣,但梁思成先生、陈占祥先生的精神会长存和传承,我坚信。
      
      
  •     
       随着一个时代的悄然远去,许多即使能够被记得的风云人物也渐渐在各种追忆中模糊起来。有时候我会想,如果人们当年接受了马寅初的人口预言,那么,今天他的名字还会被一再地提起吗?规划师陈占祥之所以因“梁陈方案”而声名大盛,大约亦有类于此。
      
       并不是说当年的“梁陈方案”就一定正确或一定不正确,时至今日,类似的问题本身已经无关紧要。时间可以淡化一些记忆,就像许多在日常生活中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物往往很难再引起人们的反思与追问,尽管也许这些事物都曾是一个开创性的时代标志,甚至在当前的生活中仍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人们多半不会再去关心和讨论。或者,时间也可能让记忆的焦点反转,假设马寅初的人口论或梁陈的北京城建规划在当时可以被接受,而在今后面临新问题新矛盾的时候,也许大众又会对当年的反对意见念念不忘,追思起当年的反对派。立场与是非的纠葛,可以很纯粹,也可以很现实,如果人们总是乐于以一种“事后诸葛亮”的心态去反思历史,恐怕永远都难以找准这个定位。
      
       《多少往事烟雨中》作为以纪人为主的回忆录,秉承了传统“家传”的写作特点,以传主陈占祥为中心,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并展开细致的描述。声名本是外物,一个人在是否可以名垂青史,往往是有很大偶然性的,所以不管身后誉满天下还是鲜为人知,都不能说明多少根本问题。这个人有什么样的父母、有什么样的妻子儿女、有什么样的师长、有什么样的朋友、以及有什么样的对手与敌人,这个人身处于这一系列社会关系中所走过的路以及终于成就的事业,要合起来看,才能够让读者得到一个客观的、全面的认识。该书作者正是为了为还原真实的传主形象而力图刻画这一系列的历史细节。不同的视角投射在这幅历史画面上,有作者童年的模糊印象,也有成长中一些刻骨铭心的片段,有当事人多年之后的回顾,也有旁人事后的追述,这种种视点的混合,不免使有些细节放大,也不免使有些视点虚化,但同时也使一些笔触更为突出,使整个人物形象更有立体感。
      
       “走入父母婚姻的英国女人”柔丝·黛,也许真是“用最理想的光环装饰自己的爱情,把自己的情感奉献作为一种道德上、价值观念上的自我完成”,然而身为父亲,在已然满头霜雪的年纪,面对自己的女儿,追述自己的情感时可以坦言“她爱的人其实不是我,而是她用理想塑造出来的男人,一个不真实的我”,可以坦言“事实上,我是一个多么差劲的男人,我辜负了两个好女人”,一个有着如此坦诚襟怀的男人又何尝不应该成为一个把爱情当作宗教当作信仰的女人的理想爱情的原型?
      
       当梁思成与学生程应铨的前妻林洙的黄昏恋引起了沸沸扬扬的议论与老友的强烈反对时,陈占祥坚持“尊重隐私就是尊重朋友”的原则,不愿对朋友的个人感情问题说长道短,因为他同时与程应铨交好,又谨慎的保护着程的情感内伤,而最终能够在纪念梁思成的文章结尾道出了梁的心结,也是给朋友一个客观的结论。这样的男人难道不值得他的朋友报以毫无保留的信任?
      
       有这样一个人,他能够在异国他乡为自己的遭遇不公的同胞挺身而出,能够为雨夜露宿上海街头的解放军战士所感动,能够为蒙冤的朋友而飞蛾扑火般二进“牛棚”,甚至他的妻子儿女会因为他要做北京的城市规划而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心去了解到这个城的前世今生去触摸这个城的灵魂。见微知著,仅仅因为我们知道他在内心里深深地爱着这个国家以及作为首都的北京,就有理由相信这样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所作的城市规划应该同样是有血有肉的。客观的讲,如果“梁陈方案”是科学的、合理的,那么技术观点上的分歧都可以不断辩驳与讨论下去,而且会越辩越明。对于规划师陈占祥在专业知识上的实力与自信,当然毋庸置疑,但我们更看重的是他在其一生中对事业有所追求的那种真挚情感和义无反顾的勇气。
      
       尽管烟雨中的多少楼台已成往事,我们无缘再见当年的老城墙,这份在“一起做梦的日子里”形成的“空中花园”式的规划方案无疑也已然成为一个过去的梦,而对于今天仍然生活于这个城的人们以及将来还会在这个城生活的人们来说,那份规划以及其背后的那些悲欢离合的故事,可能还是一个启示着未来的梦。
  •     烟雨中的往事并不如烟
      ——读陈愉庆《多少往事烟雨中》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停地想起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同样是描写右派家庭的新中国经历,同样是选取许多侧面分别描写而不是写成编年史,但是两本书的风格太不一样了。《往事并不如烟》中,我对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小愚啊,这不是干部的样子,这是人的样子”。章诒和仿佛对这种牢骚青眼有加,然而在陈愉庆对父亲陈占祥和一家人以及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的回忆中,这样的牢骚基本是看不到的,我看到的是平易、温和与宽容。孔庆东在对《往事并不如烟》的批评中曾经说,那些人食有鱼出有车,每天有人换崭新的白床单,这样的待遇还自称受到了迫害而愤愤不平,我们再看陈愉庆的书中,虽然生活条件同样优越,政治经历同样令人唏嘘,但是我看到这个家庭伟大的包容和韧性。即使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对往日的优越生活进行了大量的愉快回忆,也只让人觉得亲切生动,而不会觉得有炫耀成分。知识分子家庭和干部家庭的区别跃然纸上,他们的后代精确地反映了历史不同层面的原状。陈愉庆坚定地将父亲描述成一个真心支持和爱戴中国共产党的人,这也会让一些企图如同利用《往事并不如烟》达到政治目的的异议人士有所避忌而不敢染指,更让我们看到她父亲宽容博大以国家为重的胸襟。
      
      因此,这本书以它的真诚和温和打动了我,虽然没有提供多少足以改变我历史观点的材料,许多故事也是以前听过的,但是我仍然不止一次为之热泪盈眶。陈占祥梁思成两位先生的伟大人格是那么耀眼,以至于作者母亲的上海小市民心态、国民党专员康泽的凶顽阴鸷、林徽因的单纯任性统统在两位先生的光辉照耀下不但不可憎,反而深有可爱之处。陈占祥深受英国文化影响,甚至英语比中文还好,文革中因为说梦话都用英语说而让关押他的造反派无从加罪。他也有英国绅士的性格,温和谦逊,理智克制,但是真正让他无论在英国还是在祖国都能做一个大写的人的因素,还是他的中国文化本质。正如他的导师告诫他说,在建筑学领域里不要用西方理论去套中国古建筑来丢失自己的文化尊严和特质(这完全就是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思想嘛),他做人也遵守了同样的原则,称之为中体西用未免失于引喻失义,但是没有更合适的话来解释陈占祥的人格特质了。他真诚地用一颗中国心去面对世界,虽世殊事异情随事迁,仍然不改其本色,也从来不曾沦落于泥淖之中,我看到的分明是一个中国传统大丈夫的人格。因此,他能够让导师说“陈做中国总统我也不会吃惊”,能够让世界青年民主同盟大会将他额外增补为大会执委副主席,能够让音乐大师梅纽因为了他而向中国海员免费演出,能够让曾经对他发出死亡威胁的康泽在监狱里称赞他的崇高人格,能够让他的女儿即使多年之后身在美国,仍然走在他的人格道路上不曾改变。
      
      除了围绕陈占祥本人的论述以外,书中对于多个历史事件的再叙述也非常值得参考。梁陈方案多年来在建筑界一直是个争议话题,至今仍然有不同声音在争辩,这些已经是历史之后的事情了,历史进程则在陈愉庆的回忆与转述中得以再现,不必评价,只为观瞻,有所思有所悟而已。这些历史中的大人物和倒霉鬼,终究也是丈夫和父亲还有朋友和兄弟,也是可爱的注重生活细节和情趣的人。梁思成和林徽因还有金岳霖他们三人的故事妇孺皆知,不和谐的传闻也屡见不鲜,最近还有一篇流行于网络的文章认为林徽因配不上梁思成对她的爱,但是在本书中,历史的影子终究也化于和谐。她以充满感情的口吻描述了这些历史名人的日常生活轨迹,让我为了自己曾经对他们有过不惮以恶意揣测的小人之心而感到羞愧。至于政治和战争,本来是学术与生活的天敌,在这里也淡出成为背景,虽然在改变着一切,但我们还是能看到,人心是柔韧持久的,人格是历久弥坚的,这样的人心和人格也只能存在于学术和生活之中,政治与战争本来就是人类造出来的利维坦,是无法改变人类崇高本心的。
      
  •     往事不再情感长存 评《多少往事烟雨中》
      
      文/落潇
      
       有一句歌词是这么唱的:哪怕倒下,最后的笑容,也会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这就是读完《多少往事烟雨中》之后,我在心底最想表达的情感。历史以其博大的胸怀,接纳那数不清的故人、往事和情感,有英雄,有枭雄,有好事,有坏事,有被人称颂的历史伟人,也有被人唾弃的卑鄙小人,有高兴,有伤感,有爱,有恨,有聚首,有离别等等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往事、感情飘然而去,瞬间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任凭后人述说不尽。
      
       风雨飘摇的民国年代,历史也不会容许时光白白的流逝,政治的黑暗也不会拒绝明星的闪光,陈占祥就是其中一个,他在建筑史上所做出的功绩将载入史册,他的名字也在世界建筑史上远近闻名。他曾经试图冲破旧社会父母包办婚姻的加锁,但最终放弃了二战中相濡以沫的爱情伴侣,回到了含辛茹苦、默默无为的爱人身边;他曾经可以依靠自己的博学和努力,在英国的历史中留下自己光辉的一笔,但最终因为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建筑事业,毅然决然的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他曾经可以在新中国政治黑暗的时候悄然离去,但最终因为热爱着自己国家的情愫,虽然遭人毁谤,仍依靠自己的毅力重新获得为祖国效力的机会。有数不清的往事,也有一言难尽的感慨,更有数不尽的人物。一个个人物仿佛都在传承那份永不熄灭的爱国情怀,一个个往事仿佛在述说那数不尽的情感瞬间,一段段话语总也道不尽心中想说但又说不出的感动。
      
       当往事匆匆灰飞烟灭,当人物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当我们再次从字里行间看到当年的那一段段往事,我似乎回到了那个阔别已久的年代,在心中感受着那一份份传为佳话的情感。作者永远忘不掉现已不复存在的那个熟悉的胡同,永远记得关爱着自己的梁思成叔叔和林徽因妈妈,永远不会忘记父亲一生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永远不会忘记那段虽然艰苦但其乐融融的时光,还有那些可亲渴慕的人们。
      
       这是一本交织着情感和事业的书籍,书中记载的那些人物让我们感动,书中记载的那些往事值得让我们追忆。时光飞逝,光阴荏苒,往事不再,情感长存。
      
  •     刚刚写了一篇书评。但弄丢了。重新记下些许评论。
      在书店看到酷似《往事并不如烟》的封面便不由得拿起翻了翻,之后因着“梁陈方案”的缘故,将这本“亲历历史”的书带回家了。很惭愧,大家一直扯了这么多年“梁陈方案”,竟然对“陈”代表着谁,或是“陈”背后有着什么一无所知。
      作者是陈占祥先生女儿,又是小说家和编剧,自然有着不一样的视角。可能由于作者的自身缘故,此书文风和章诒和先生的文风自是相异。大抵上是多了很多艺术感染力。
      说道书的内容,可以略记下来几点读完后仍印象深刻处。一处是陈干对“梁陈方案”的反对,包括对多年后人们仍然念念不忘的懊悔情绪的不满。作者提到陈干的态度其实很好,因为基于不同思潮的不同规划方案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只不过是不要上升到上层建筑的高度就好。另一处是作者提到西安市延续了“梁陈”思潮...“我们做怎样的规划,表明了我们对城市未来的希望”,这句话似乎是这样说的。城规本来就代表着我们对城市这个复杂的多元的有机的相互联结的生命体的看法,包括对它成长的理解,在和它一起成长过程中的错误和失败...无论是英国的劳特还是阿kay歌里唱的喜帖街,居民参与或许是城规和马丘比丘的美好愿望,我们或许一世都很难真正接触到真正的城规。但是所谓居民参与或许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更是我们对自己生活地方的多一重理解,我们有着自己的期待,而不仅仅是被迫接受生活的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书可以算作对新中国后城规的一本小小“科普”,当然是历史角度的。让我们更多人应该真正开始关心城市,无论是让生活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其实无论是雾里还是烟里的往事谁也说不清楚会怎样影响着今日,但木已成舟,辨析往事如何或许都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似乎是我们今天怎么走,可是今日同往事的丝丝联系却又让人时不时的拨开烟雾回首昨日。由此,喜欢各种思潮的争辩,就像本书作者推崇“田园城市”,而几天前看雅各布斯时该思潮却被痛斥一般。或许一切真的关乎选择,关乎未来。不过这么说来,城规像一场大冒险。
      用感性一点的语言来说,我喜欢在北京迷路,不用慌忙,凭着感觉走路、搭车,这样,似乎我可以更贴近这个巨大生命体的心。
      记下本书结尾处,王军评价陈先生的一句话,“他获得了与一个伟大城市共命运的意义”。这句话却是感人,形容在城规中孜孜追求一生的陈先生们也应是恰当。
      
  •   写得不错,陈占祥先生的事功,必将传之后世而不朽~!
  •   谢谢先生鼓励。
  •   看书名和装帧,还想着有点学《往事并不如烟》呢!
  •   重在內容。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書籍,我們看得太多了……
    這樣的書,要多出一些纔好!
  •   这本书读完你会五味杂存不是滋味,梁陈当年的无奈无助现在仍然很多,ZF的力量太强大了。
  •   这类书在国内出版,估计逃不脱“欲言又止”的结局
  •   其實也夠了,你懂得其中的真髓,還在乎湯夠不夠“鮮”嗎?
  •   偶的意思是凡涉及政治、历史方面的内容,偶宁可去买港台版。
  •   好书评,有史料,有观点。
  •   谢谢鼓励。
  •   第一眼看到书影以为是往事并不如烟,如果不是一个系列,还是不要重复的好。
  •   这个封面确实雷同了。。。。。。。
  •   人文社自己抄袭自己的,真不知说什么好。
  •   此处暂时不谈论它的装帧,好在内容还有较强的可读性。
  •   听你这么一介绍,有空买来读读。
  •   呵呵,这只是个人的体会而已。
  •   我对那段历史也比较感兴趣。
  •   嗯,尤其是陈先生的为人,更值得颙仰。
  •   之前更了解梁先生多一点,对陈先生只是知道他们提出过方案。可以把这课补上。
  •   那个方案似乎是陈先生首先提出来的?
  •   “人类心理的共性,总是有个主观倾向在里面”,赞同。所以,读任何一本回忆,都尽量保持一个旁观者的角度
  •   姑且看看其中的风波故事,呵呵。看来应该是老乡吧,评的不错~
  •   城建本就是极其复杂的,古老中华积存了几千年的建筑理念只是建立在封闭农业经济上的光辉,陈的执着在女儿的眼中似乎看成了对历史的保留,然则他城建规划中最重要的“可持续再发展”的空间保留,在一个非专业者看来却并不太会理解。西安和深圳,这两个部分按照陈的设想规划的城市,有幸的分别感受了数十年,相比而来,深圳的关内规划和居民小区的结构建设,如果在更加发达的城市地下交通的支持下,如果进而将这规划扩展到关外,确实能缓解2000w的人口压力。
  •   总是以时代局限为借口去放任错误,非要后知后觉才感到心安
  •   回头想了想,可能上面我回的那一楼说的不是很清楚。
    确实如书评人所说,历史有其选择。
    诚然,历史的选择是有其必然性的,但这必然性并不证明历史选择的对错。
    就像哥白尼因为日心说被历史选择了火刑,但如今谁都知道日心说是正确的,是天文学的一大突破。
    同样的道理,梁晨规划由于具有先进的科学性,超越了当时中国能接受的能认知的范围,因而遭到了摒弃。但如果后世的我们否定其杰出性,就实在荒谬了。
  •   我很少回复别人对我书评的评论,但是,这次,我删了一条,因为一个毫无逻辑的愤青的某些语言,我觉得可笑,摆在我本来就不怎么样的文字底下,我觉得丢人。
    我从来不认为这个世界是大同的,大家本来就是各抒己见,但是,没脑子的愤青除外。
    既然回复了,我就回答一下Babel的一些看法。首先来讲,我并没有评判“梁陈方案”的对与错,我只是想说,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即使重放1000遍,结果仍然不会变。这就是历史的轨迹,不可改变的轨迹。除了后悔,不会有任何借鉴价值,因为我们现在不能预见未来,同样无法判断我们每个决策的对与错。你也许觉得从中吸取了某种教训,但是你同样不知道这个教训对将来的影响是怎么样的。我没有去拿时代的局限做借口,但是我们的确逃不开历史的局限。这就是决策的盲目性。
    与其惋惜和哀叹,不如想想,我们该做些什么去弥补。
  •   =_= 那你上面书评怎么不把这段加上说清楚哇 囧
  •   楼主的言论只让我想起一个笑话:“我只讨厌两种人,一是种族主义者,二是黑人。”
  •   在中国一直以来赞同温和、节制的回忆,难道就不能有控诉的、埋怨的、悲愤的回忆吗?难道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好?这么多年,遭受了这么多的变故,人事变迁,就不能再文字中抒写出来?就不能带有棱角?
  •   孔庆东这个脑残 富有就可以任意被践踏?
  •   历史是一个跟感伤的东西。
  •   我看到了我的书评被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收录(引用)了。
    http://library.gdut.edu.cn/home/newsShow.aspx?Id=1112&Col1=11&Col2=3
  •   这本书说来好巧,我还是在北京学习后来应为要和同学一道离开宾馆,在机场为了度过无聊的大半天就看了这本书。以前根本不知道陈占祥先生,这本书基本是流着眼泪看完的。
    看完之后感触实在是太深,以至于不知道该怎么做评论,其实给我感触更深的反而是后面的倒右和文革给一代人所带来的苦难和创伤。
    其实在北京的街道走时,就有感觉,北京的规划的确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和同学每天上课是在车缝中走,是停在路边横七竖八的车子。
  •   呵呵 实际上不同人心中对自己的城市的规划应该是有着不同的期许 而目前规划师们所做的应该就是协调多方利益 达成一个局部共识 嗯 城市应该是历史造就的~~
    嗯 我每次看反右和文革也很有感触,尤其是苦难和创伤背后的一些东西,人性~~等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