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皇帝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喻大华  页数:271  
Tag标签:无  

前言

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原名永琰)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五代君主,1796至1820年间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提起皇帝,恐怕脑海中立即就会浮现出北京中心那片金碧辉煌的“宫殿之海”,联想到“钟鸣鼎食”的富贵,“后宫如云,佳丽三千”的神秘以及“一喜四海春,一怒四海秋”的威严肃杀……有这样一个人,几十年间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每天吃两顿一样的饭菜,每天处理着几十件中国最棘手的难题,每天要跟手下成千上万的奴才们斗智斗勇。他如履薄冰,小心谨慎,压抑着自己的兴趣爱好,任劳任怨,无处倾诉心中的委屈和苦闷……这个人就是嘉庆皇帝——您信吗?嘉庆皇帝何尝不羡慕爷爷雍正的威风八面,父亲乾隆的潇洒风流,但他无奈地处于王朝盛衰周期的“拐点”上。他力图拨乱反正却无力回天,一生处于焦灼、困顿之中。在中国历史上,几十个王朝更替轮回,任何一个王朝都避免不了兴起、鼎盛、衰落、灭亡这一过程。盛衰轮回的“拐点”是一个怎样的情况呢?此间,表面上看大清王朝江山一统、金瓯无缺,但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国家机器百弊丛生,社会矛盾危机重重,问题成山,积重难返。与历朝历代的衰亡相同:吏治腐败导致国家机器运转不灵、土地集中致使社会财富占有不均、经济危机表现为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这三大问题又引发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农民起义蜂起……然而,不幸的是,嘉庆帝还面临着一系列中华立国五千年来史无前例的难题!比如“人口爆炸”,在他统治期间,全国人口超过了三亿,人口与土地的比率开始突破“警戒线”,人多地少矛盾日益尖锐,由此导致粮食供应危机,饥饿的阴影笼罩着人民的生活,劳动力出现了剩余。当时,上千万人无地可耕,衣食无着,四处游荡,这对社会、国家是个多么大的压力和威胁!怎么办?无独有偶的是,此间中国北方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突出表现为黄河泛滥。受技术水平的限制,当时治河只有一个办法——堵决口,结果把黄河堵成了“地上河”,后果更为严重。同时,干旱趋势严重、蝗灾频发。怎么办?屋漏偏逢连阴雨。从嘉庆以来,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这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灾难性的恶果,鸦片走私背后是西方殖民者的挑战。怎么办?什么是雪上加霜!哪个朝代遇到过这样险恶的环境!嘉庆皇帝简直是坐在了火山口上,王朝的命运随时可能终结!面对王朝晚期的普遍性难题,嘉庆帝无法解决;面对中华立国五千年史无前例的难题,他更是束手无策。我们不应据此指责他平庸无能,他亲政初年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清除了和坤势力,见识透彻、立场坚定、手段老到、恩威并用,既顺应了一般民意,又没有给朝局带来动荡,在此,并不比列祖列宗逊色。但是,诸如吏治、土地、经济这些体制上的痼疾以及人口膨胀、毒品泛滥、生态环境恶化等,即使今天依然是世界性的难题,我们怎能苛责二百年前的嘉庆皇帝呢?嘉庆皇帝自幼饱读儒家经典,立志做一个圣贤所期许的君主,为此他勤政治国,日以继夜,几十年如一日;他一反父亲乾隆作风,厉行节俭,身体力行;他宽以待人,平反冤案,营造一种祥和的气氛;他惩贪奖廉,任用清官能吏,力图推动官场风气的转变;他体察民间疾苦,凡遇到水旱灾荒,均能及时救济,遇到国家庆典,也能给老百姓一些实惠。嘉庆皇帝的这些举措固然不足以扭转王朝没落的大趋势,不足以使一个衰败王朝的命运出现根本性的转机,但他的努力依然具有意义,至少使得王朝的威信未倒,人心未散,这对于清政府度过由盛转衰的蜕变期至关重要。在嘉庆皇帝及其时代早已逝去的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并不是为了讴歌或谴责,也不是为了使人们不忘过去那点事儿,重要的是吸取经验教训,把这段儿历史当成今天的镜子,把昨天当成今天进步的基础。让我们站在先人的肩膀上,比先人看得更远!让我们走进二百年前的那个时代,重温先人的艰难,感受先人的智慧。感谢先贤,敬畏历史,请看第一讲:乾隆择储!

内容概要

  《嘉庆皇帝》以作者在CCTV-10“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不幸处于王朝盛衰轮回的拐点,他肩负帝国的兴衰,又面临诸多的限制;努力勤勉,却又难振朝纲。让我们跟随清史专家、辽宁师范大学喻大华教授,走近风雷激荡又充满矛盾的嘉庆时代,感受嘉庆帝这位不甘平庸却又无力回天的帝王不一样的悲剧人生。

作者简介

喻大华,1963年2月生于辽宁辽阳,先后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在辽宁师范大学任教,2001年晋升为教授,研究方向为晚清史、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出版《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等著作三部,发表论文七十余篇。2008年受聘为《百家讲坛》主讲人,主讲《道光与鸦片战争》、《喻大华评说嘉庆王朝》等节目。

书籍目录

前言/001一、乾隆择储/004二、登基风波/018三、一国三主/032四、周旋权臣/046五、和珅之死/058六、师徒君臣/071七、郁闷天子/085八、洪亮吉大案/098九、直面文字狱/112十、欲图中兴/124十一、神武门遇刺/139十二、严治皇族/154十三、淮安奇案/167十四、枪响紫禁城/178十五、八旗生计/191十六、天子情趣/203十七、六旬万寿/218十八、嘉庆之死/232大事记/245后记/270

章节摘录

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颙琰登基即皇帝位,改元嘉庆,成为清朝入关以后第五代君主。然而,他的上边还有一位太上皇,太上皇给了他皇位,但能给他皇权吗?嘉庆元年正月十二日,传位大典刚刚过了十二天,太上皇就发脾气了。起因是湖广总督毕沅上的奏折里面的一句话,什么话?毕沅奏折里说:“仰副圣主宵旰勤求,上慰太上皇帝注盼捷音。”这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说我们努力工作,以对得起皇帝的废寝忘食,并满足太上皇盼望打胜仗的愿望。这本是奏折里的套话,也可以说是客气话,就这句话,把太上皇惹火了。太上皇为什么发火?当然不是说他不该客气,客气还是必要的,关键是客气得有点儿别扭。太上皇认为,毕沅的这句话把自己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把皇帝放在了主要地位。大家再回味一下毕沅的话,是不是把太上皇放到了次要地位?还别说,语气、语序上多少似乎有一点儿。于是,毕沅被太上皇传旨申饬并交部议处。“传旨申饬”相当于今天的“通报批评”,当然,力度上可能更重一点儿;“交部议处”就是被交到吏部,研究一下看给个什么处分。现在已经查不到毕沅最后受了个什么处分,由此看来处分不重。此事情节未必严重,有些话太上皇也不好明说,况且毕沅是和珅一边的人,吏部还要看和珅的脸色,估计最后敷衍一下太上皇了事。不过,此事又给了太上皇一次机会,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他敕谕全国,告诉天下他不仅大权在握,而且,“内而部院各衙门,外而督抚大吏等章奏事件,亦皆朕躬亲综揽,随时训示。岂因有授受之典,即自暇自逸,概置政事于不问乎?”总之,各级官员必须一如从前尊崇奉行,不可轻视,否则,太上皇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太上皇觉得,自己大权在握这一点不仅要让全国人民知道,还应该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所以,在嘉庆元年正月十九日,太上皇在圆明园召见属国使臣,告诉他们:“朕虽然归政,大事还是我办。”这话记载在《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里边。当时,中国没有世界地理概念,认为以中国为中心再加上周边属国就是全世界了。嘉庆帝登上皇帝宝座没几天就苦不堪言。每天早早起床,早到什么时候呢?凌晨,不,应该说是半夜两点多钟。您信不信?因为太上皇三点多就起床了,当时中国是个农业社会,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得早,自然起得也早。当然,两三点钟起床也有点儿过早,但太上皇一大把年纪,没那么多觉,所以凌晨三点多就醒了。他这一醒,嘉庆帝就要前去请安,然后侍奉左右。比如伺候太上皇处理军国政事,听太上皇唠唠叨叨,这叫“训谕”,自己正在“实习期”,不管听不听懂,一律连连称是。要是太上皇召见大臣,出席典礼,嘉庆帝就紧跟在太上皇身边。当时,朝鲜使臣向国内汇报中国情况,有一句很传神的描述,说嘉庆帝“侍座太上皇,太皇喜则亦喜,笑则亦笑”。总之,在公开场合,太上皇和嘉庆帝两人就像说相声似的,一个逗哏儿,一个捧哏儿,配合得很到位。嘉庆帝在养心殿一忙活就是多半天,两顿饭也只好在太上皇那里吃。当着太上皇的面,怎么敢放开量吃,太上皇快九十岁的人了,新陈代谢处于维持状态,没有什么食欲,几筷子吃完了,嘉庆帝也得赶紧撂筷儿。而且,嘉庆帝好喝酒,酒量不小,太上皇酒量一般,又听从御医劝告,早就不喝酒了,嘉庆帝当着爸爸的面怎敢摆谱,只好忍着。大家该说了,嘉庆帝每天“实习”结束回到寝宫,让御膳房给做一顿可口的饭菜不就是一句话的事儿吗?其实,嘉庆帝哪有这个胆量,他知道自己身边遍布太上皇的耳目,一旦汇报上去又解释不清了。结果嘉庆帝每天睡眠不足,半饥半饱,傍晚回到寝宫,倒头就睡。不过,后来嘉庆帝的处境逐渐有所好转,这主要得益于太上皇一天比一天的健忘。太上皇身体本来没什么大病,就是健忘一天比一天厉害,这病没药可治,大家只能适应他。先是不知饥饱。用完早餐,太监把他搀扶到御案前坐好,献上一杯香茶。太上皇手捧香茶,陷入沉思。过了一会儿,太监提醒太上皇军机大臣等着召见,是不是叫各位大人的起儿?太上皇缓缓地说:“不忙,让他们候着,先传膳。”“传膳”就是开饭的意思,是宫廷用语,因为皇家忌讳“饭”字里面有个造反的“反”字偏旁,所以改成了“膳”。嘉庆帝和太监面面相觑,不是刚吃完吗?可谁敢驳太上皇的吩咐?传吧,就一句话的事儿。御膳房都是提前一天预备好皇帝的膳食,上百样菜做好,放在炉子上保温,一声传膳,很快又摆上太上皇的餐桌。然后太上皇又说自己有点儿反胃,抱怨一点儿食欲也没有,要传御医。太监赶紧往太医院跑。接着是不知冷暖。虽不至于把夏天当冬天过,但除了冬夏,基本上没什么春秋之分了。盛夏刚过,就吵着要戴“暖帽”,戴吧,也是一句话的事,但问题是不仅太上皇戴,太上皇身边的人以及嘉庆帝都得陪着一起戴,不然太上皇质问你这么冷的天你为什么还戴凉帽你怎么回答?可是,秋老虎正当头,你戴顶“棉帽子”进进出出,在不知情的人看来这不是有病吗?

后记

“嘉庆”这个节目拍摄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播放于2009年3月,是我在“百家讲坛”的第二部作品。本书根据电视节目补充修订而成。做电视节目和出书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两回事。比如:在录制的时候,我每次讲四十五分钟左右,能讲八九千字,最后删削成三十三分钟的节目,很多内容必须割爱,其中不乏精彩的内容;再如,在电视节目里,我用浅显通俗的口语表达,但文字作品要使用典雅的书面语言;最后,电视节目的叙述尽量要“平铺直叙”,这是为了不让观众看得太累,我如果在讲述中运用了“倒叙”、“并叙”的讲述方式,编导也会通过剪辑等技术手段尽量加以纠正,剪辑好的节目观众看不出来,而文字作品在谋篇布局上要有曲折波澜,以平铺直叙为忌。尤其应该指出的是,此次出书,增加了八讲内容,读者据此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嘉庆皇帝及其王朝的方方面面。其实,说“增加”未必十分准确,其中有的内容不仅当初已经拍摄,甚至有的还制作完毕,但最后统筹权衡被撤掉,毕竟电视这种媒介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在最初拍摄“嘉庆”的时候,我曾设想难度可能会小一些,因为此前制作《道光与鸦片战争》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工作起来之后,我发现最初的设想过于乐观。“百家讲坛”的编导们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对主讲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结果我又被严格“修理”了一番。感谢“百家讲坛”的各位领导,还应指出,孟庆吉为“嘉庆”系列的拍摄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严谨认真,文笔好,串片词写得好。留给我深刻印象的编导很多,常接触的还有王珊、郭巧红、李伟宏。我非常喜欢“百家讲坛”的那些编导们,他们待人真诚,情感真挚。我讲得好,他们兴高采烈;我讲得不好,他们比我还着急。我本来是以“晚清史”为研究领域的,“嘉庆”是晚清的序幕,在学科划分上属于中国古代史的范畴,以前有所了解,但谈不上研究。近五年来,我参加国家清史工程的工作,分担了一些嘉庆朝人物列传的撰写,接触到不少材料,尽管如此,仍然得到著名清史专家张玉芬、朱诚如教授的指教和鼓励,并从很多学者的成果中得到启发。电视节目播出后,一些热心观众也提出了意见,有的意见很有见地。2008年初,我在“百家讲坛”录制《道光与鸦片战争》的时候,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就跟我联系,表达了合作意向,感动于他们的诚意并仰慕其在出版界的巨大声望,历经波折之后终于有了结果。为了本书的出版,古典部主任周绚隆博士、杨华编辑倾注了很多心血,谨致以衷心的感谢。我冒昧地僭越了众多学问高深的学者,以惶恐的心情把这本小书奉献给读者,感谢观众、读者的宽容、厚爱并敬请批评指正。

编辑推荐

《嘉庆皇帝》:《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百家讲坛》栏目坚持“《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的节目制作理念,不断培养专家、学者的公众意识,不断强化媒体为受众着想的服务意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嘉庆皇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喻大华老师的书和他的人一样,实实在在。读过之后才知道原来皇帝这活也不好干啊!
  •   喻大华老师的书一个特点就是有趣,而且有趣也不乏学术……这本书很好,想了解嘉庆的买了绝对值得!这本书我非常喜欢……
  •   可能是嘉庆皇帝过于平庸,所以他的生活略显平淡,写得也就不太吸引人,不过喻大华老师讲得其他系列还是不错的
  •   孩子读历史书一定鼓励
  •   可以当做小说读语言较平实能够吸引人还没读完总体来说不错不过还没到拍案叫绝的水平
  •   以前看过 作者写的《道光皇帝》所以这次 又 购买了此书此作者 还是蛮不错的讲解很客观 清晰 这本书还不错购买价格¥19.60
  •   呵呵 终于出来了
  •   还没看,希望会好看!~
  •   值得收藏,内容很精彩
  •   有关一些人
  •   嘉庆皇帝
  •   还没看,收藏中,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