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法)布瓦耶 著,李恒基 译 页数:244 译者:李恒基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们呈献于诸位面前的这个故事,当然无意冒称埃克托尔?柏辽兹的正传。这样做不仅失之狂妄,而且毫无必要。正传的任务另有一些更具资格的专家们去承当,因为毕竟是一桩正经的营生!自从传主去世之后的一百多年以来,种种信息来源——证词、信件、自白、私房话,等等——早被搜罗殆尽,而且被翻来覆去、究根问底、探幽扶微地作过多方面的考证,可说已寻索穷尽,再想增添什么新的内容都只会徒劳无功…………然而,偏偏下面这种情况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历史学家和考据学家固然可以根据精确的但未必牢靠的日期,来研究、分析和重构埃克托尔的生平事迹,从而最终确定“柏辽兹其人”。但是,阅读他本人的《回忆录》却诱使我们反其道而行之。我们从认识其人出发,尽管不在日期上大做文章——以避免欺人耳目之虞,但要对一些不能核实的行事或言论作出解释。之所以不能核实,是因为没有一位证人能够——或者愿意——对我们叙说这些事情,更因为我们有电影和电视这样要求严格的同谋,它们只能靠动作和语言让人买账……因此,从某方面来说,我们要“梦想”一个埃克托尔?柏辽兹的生平,要“再创造”他的生平。然而,这个“再创造”有其最严格的历史依据,尤其是人文学的、心理学的依据……因为这些依据是由柏辽兹本人提供的。谁会对我们不满呢?埃克托尔·柏辽兹本人肯定不会。
内容概要
柏辽兹(1803-1869)是法国杰出的浪漫派作曲家,曾写过《希腊草命》、《李尔王》序曲、《幻想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罗马狂欢节》、《安魂曲》、《浮士德的沉沦》等很多作品。所著《配器法》一书已成为音乐技术理论的经典文献之一。 本书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文学的笔法,描写了柏辽兹的生平、爱情、婚姻以及他的主要创作等,为 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天赋、器宇不凡的音乐大师的形象。
作者简介
李恒基,1935年生于上海,1957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1999年故于北京。生前曾任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外国电影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电影研究方面著、译有:《“梦幻”的沧桑》、《“神话”的变迁》、《加拿大与加拿大电影》、《法国电影》、《现代电影与叙事性》、《语法模式、语言学模式及电影语言研究》;合作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等。业余外国文学著、译有:《黑非洲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意识流文学与西方电影》、《雨果诗歌》、普鲁斯特《贡布雷》、巴尔扎克《欧叶妮·葛朗台》、萨特《隔离審讯》、撒德《情罪》等。
书籍目录
序决裂与歌神相会幻想交响曲错位荣耀的顶峰尾声
章节摘录
决裂一公元一八二二年冬天某个天气阴沉的日子,广慈医院的解剖室里同往常一样尸骨横陈。解剖室中央,十来个医学院的学生正在阿缪萨教授的指导下解剖一具已经肢解的尸体。解剖台上和滑腻腻的地上,到处散置着断臂、残腿,其间还杂有一片片切碎的、冒着血泡的肺叶。学生们乱哄哄地交谈着,透出一种勉强的高兴,教授也无法管住他们。在一张停尸台的下面,两只老鼠在争夺一截已经啃掉一半的椎骨……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从窗外一窝蜂飞进来。就在这时,解剖室的门开了,进来两位青年。其中一人很从容,显然是这里的常客;另一位却在门口站着不动,愣在那里,脸上的肌肉不住地抽动。前面那人朝解剖室中央走去,又回过头来问另一个:“怎么?你不过来?”那另一位面有难色,犹豫地朝前走了几步。他冷不防一脚踩到了流注在地上的那摊血,赶紧从口袋里掏出手绢,把鼻子捂住。受惊的麻雀这时纷纷向窗外逃窜。“教授先生……我介绍一下,这位是我的同学柏辽兹……埃克托尔·柏辽兹。”教授抬眼一望。“谢谢,罗贝尔先生。”他用手指指正在被解剖的尸体。“……柏辽兹先生,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奈波米塞纳……或者说,是奈波米塞纳的残剩的尸骨……他死于结石症……”柏辽兹一直呆若木鸡。“……所以请你原谅他的态度有点冷淡……”学生们被教授的俏皮话逗得哈哈大笑……阿尔丰斯·罗贝尔接着把柏辽兹介绍给同学们。他们一一同新来的人打招呼:“不胜荣幸……”“你好……”“欢迎,欢迎……”但他们都不怎么热情,只勉强朝惊魂未定的柏辽兹漫不经心地点点头……最后一位同学却显得比较热情:他走上前去,满脸堆笑,向埃克托尔伸手,埃克托尔受宠若惊,赶紧去握住那只手……他吓得大叫一声。那只手凉得透心,软绵绵,滑腻腻,埃克托尔·柏辽兹掌心一松,那只手便落到地上,原来那是死人奈波米塞纳的手。埃克托尔转过身去,一阵恶心,弯腰走出解剖室,在他身后响起笑闹声,起哄声……阿缪萨教授鄙夷地叹了口气……“你总爱出新花样,格朗丹先生……”
编辑推荐
《柏辽兹》:世界音乐大师文学传记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