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叫我动物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英]因德拉·辛哈  页数:344  字数:330000  译者:路旦俊,辛红娟  
Tag标签:无  

前言

  本故事源自印度考夫波尔城一名十九岁的男孩用印地语录制的磁带。根据男孩和记者达成的友好协议,本故事完全忠实于男孩录制时所使用的语言。本书译成英文时,没有作任何更改。为了方便理解,一些源自法语、难于理解的表述被翻译成了标准的拼写形式。每盒磁带上中断的录音以空行标出。长度各不相同的磁带前标有数字序号。有些磁带上大段大段的地方只录有自行车铃声、鸟鸣声和音乐片断,甚至有一处是长达几分钟、令人难以捉摸的笑声。  书后配有词汇表。  如欲查询更多关于考夫波尔城的信息,可以登录www.khaufpur.com网站。

内容概要

我的故事是一曲捧腹笑着唱出的悲歌。    如果你觉得故事太残酷,那是因为我述说的方式太过诚实。    在印度考夫波尔城,一名十九岁的男孩用印地语讲述了这个故事,并录在磁带上,根据男孩和外国记者达成的友好协议,记录完全忠实于男孩录制时所使用的语言,译成英文时没有作任何更改。为了方便理解,一些源自法语、难于理解的表述被翻译成了标准的拼写形式。每盒磁带上中断的录音以空行标出。长度各不相同的磁带前标有数字序号。有些磁带上大段大段的地方只录有自行车铃声、鸟鸣声和音乐片断,甚至有一处是长达几分钟、令人难以捉摸的笑声……    这是一出极具喜感的悲剧故事,带你领略污言秽语中的纯真,绝望尽头的希望,以及爱与善意在最贫穷与毒害最深区域所能发挥的力量……

作者简介

因德拉·辛哈,一九五〇年出生于印度孟买附近的克拉巴,父亲是印度海军军官,母亲为英国作家。辛哈幼年和青少年时期就读于印度和英国的多所学校,最后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主修英国文学。毕业后的辛哈投身广告业,曾被评为有史以来英国最出色的十位广告词撰稿人之一。同时,

章节摘录

  第一盒磁带  我曾经是个人。人们这样告诉我。我自己不记得,但那些打小就认识我的人都说,我那时跟人一样,用两条腿走路……  “你真是太可爱了,简直是个淘气的小天使。‘动物’,我的孩子,你会踮起脚尖到柜橱里找吃的。”他们常会说些诸如此类的话。首先,那时候吃的东西并不多,再者,并不是很多人,只有玛·弗兰西这么说。她也不是这么说的,她说tu étais si charmant, comme un petit ange méchant,她们国家人们就是这么说话的。而且,我既不是她的儿子,也算不上什么天使,只是玛确实看着我长大,差不多二十年了。这儿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年龄,而我知道年龄,因为我在“那个夜晚”之前几天出生。考夫波尔城没有一个人愿意记起“那个夜晚”,可谁也忘不掉“那个夜晚”。  “你三四岁的时候非常可爱,乌黑的大眼睛就像深夜里的上湖水,一头松软的卷发。你很爱笑。Tuétaisunvraibourreaudescoeurs,笑起来的模样真让妈妈心疼,”她总这么说。  玛·弗兰西说,我以前是站着走路的,她为什么要撒谎呢?听了这消息也不可能让我多好受。提醒盲人他曾经看得见并不是什么好事儿。牧师为死人祈祷的时候,肯定不会说,“高兴点儿,你曾经活过。”也不会有人弯下身去轻声安慰泥尘里的粪便说,“你看着还像以前的烤肉串……”  “我没再想当人”,我不知道跟弗兰西嬷嬷说过多少回了,可她那不中用的脑筋就是不记事,也许她根本不相信我的话。这也难怪,我常常避开那些能照见自己影子的镜子,哪怕看见照到地上的自己的影子,我都恶心得要命。我神智不清的时候,脑子里就会有很多声音在尖叫,我看见那些有两条腿的东西就发狂。我嫉妒玛·弗兰西,嫉妒孤儿院的其他修女,嫉妒守更的楚库,嫉妒头上顶着罐子的女人,嫉妒一手能端四个盘子的服务员……我嫉妒的人简直数也数不清。我讨厌看朋友们玩跳房子。看见那些跳舞的人、亚格拉来的耍熊人、踩高跷的、甚至是比尔门的那个一手拄着拐杖的叫花子阿布多尔·萨利奇,我都憎恨。我嫉妒苍鹭、球门和靠在墙边的梯子。看见法洛奇的自行车,我就想是不是也得恨自行车。  你怎么能明白这些?  人的世界本来应该从眼睛的高度去看。你的眼睛。可我抬起头来时却只能看到别人的大腿根,最多也就是腰以下那点地方。没错,我能知道谁没洗睾丸,我能闻到你们闻不到的屁股上的屎尿味,放屁的气味就更不好闻了。我疯的时候就会冲着街上的人大叫,“听着!

媒体关注与评论

  如何创作这样一个故事——摄人心魄的高潮不在于不可言说的恐怖,而是力透纸背的恐怖气息?因德拉·辛哈用布克奖入围作品——《人们都叫我动物》回答了这个问题……辛哈的文字像月光下闪着寒光的利刃。这部小说,哀伤弥漫,却也充满了广博的人性。  ——《卫报》  一个精心构筑,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完全可以跻身当代印度最佳小说之列。  ——《艺术家》  汇集欢笑与泪水,笔调优美的寓言式小说……因德拉·辛哈找到一个极富震慑力的声音,这个传奇的故事也因此变得格外真实可信。  ——《星期日电讯报》  小说经由一个天赋异禀、心性坚定的十九岁幸存者的口述展开,颇富创意……辛哈用他那严肃而又不失辛辣、幽默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关于贪婪与英雄主义的故事,荒诞靡俗又震慑人心……  ——《书单》  我想说,这是一本能改变你人生的书……辛哈拥有魔鬼般的创作直觉。他的小说人物刻画逼真,意象丰富。在“动物”叙述的推动下,情节发展由缓入疾,每次冲突过后,节奏便加快一分……一部惊人的小说,一部浸透泪水的轻喜剧,全书充满了灰色幽默,却没半点矫情造作,令人在读完后回味无穷。  ——《蒙特利尔公报》  一部罕见的小说,真实得让人窒息,犹如打在太阳穴上的一记重拳。情感真挚,描述逼真,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揪人心肠,令人不忍释卷。罕见的、天才式的说书人。  ——《印度快报》

编辑推荐

  我曾经是个人,人们这样告诉我。我自己不记得,但那些打小就认识我的人都说,我那时跟人一样,用两条腿走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们都叫我动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新颖的主观叙述视角和幽默夸张的语言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要说辛哈最吸引我的莫过那诡谲的仿佛在边跳耀边燃烧似的想象力。最后宛若升入天堂的那一段森林日月动植物天使死神留恋悲怆群魔乱舞的境况实在喜欢,大树吃了吃着果子然后一块块烂掉的猴子,树越长越高,猴子又出现在树枝上,吃着月亮。
    并不是说世俗事件都像小时候躺在床上和爸妈玩的接龙游戏,锁链一般的环环相扣,而且事件也好人也好,他们都不会动摇你向善或自信的本质。
    读的时候速度飞快,就像印度纱丽一样大面积的色块略过,注重细节反而会失去整体的那种震撼和魔性。
  •   我真的很庆幸我生在一个比较和平的国家.看着那些穷苦孩子们无助的目光,我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帮助他们不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我们全世界的人都伸出援手.辛哈不只是想让我们知道还有这么一个地方很穷困,还有这么一个地方的人民在痛苦之中,他更想告诉世人的是,我们应该用心,去关注他们,关爱他们.还有,对于那些不负责任的无良商人,和那些满口人权却又没有实际行动的国家,应该赢得我们的唾弃.!
  •   故事吸引我。可纸张和油墨就不敢恭维了。字儿都是发虚的,纸张也很松。。。怎么回事,卖书的知道。我们读者,希望买质量好的正版书。
  •   虽然书中说这是完全真实的,但是觉得可能还是有一定的杜撰成分。可是丝毫不影响我对这书的喜欢。很好的一本书,真实而感人。
  •   从小到大,总是觉得自己不幸什么的,看了这本书后,真是觉得世界不公平,但是,还是庆幸自己活在现在的北京。从前觉得自己生活在一片汪洋之中,隐约能看到几个岛屿,就想如果能生在那些天堂一样的岛屿上该有多好,现在知道了,其实我就在这为数不多的岛屿上。。。。惭愧惭愧,满脸是泪~~
  •   同事购买的据说挺不错
  •   商品很不错哦~包装很新而且纸质也很好!
  •   “动物”是愤世嫉俗的,孤独的,甚至是粗鄙的;十九岁的少年,行走时必须四肢着地,脊椎在灾难中被毁了,同时被毁的,几乎还有生活、未来、爱情及其一切衍生的幸福……是“几乎”,因为现实让人活下去的办法有很多种,对于“动物”,他和流浪狗班嘉拉抢食,又因分食而成莫逆之交;他没有亲人,但收留了神神叨叨的老修女玛;他也会被人怜悯,但高级的怜悯是扶助,善良的姑娘尼莎和民族斗士扎法尔将他纳入麾下,教他识字读书,教他为正义而奔走。如果没有这些人(甚至那条狗),他可能永远是一无所有的,永远在社会底层被人嗤笑、遗忘。
      “动物”是有原型的,这样生存的人,或许不止是在印度有。但这本小说是有历史事实原型的,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三日,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在印度博帕尔附近的化工厂发生严重的毒气泄漏事件,约四十吨用于生产杀虫剂的剧毒物质甲基异氰酸酯毒气泄漏,由于当时没有开启警报器,附近居民无从得知,数千人因吸入毒气在睡梦中当场死去,更多的人等待救援,等到的却是生不如死的痛苦。民众和美国公司打官司,却始终没有下文,也就是没有正义,只有金钱在叫嚣。
      “动物”是印度文学史上难得一见的怪才主角,不仅身形独特,性欲旺盛,性格幽默辛辣,还拥有别具一格的人物关系网。因而,“动物”也是一脉到底的线索。他的快乐意味着周边人的快乐,他若焦急,也一定是出于他们的苦痛。他的情感在正反两面、消极积极两极都有饱满的能量。
      他记得那个烟火缭绕、活死人当街求救的地狱般的夜晚,也参与到了长达数十年的维权运动中——但那不是出于神话般的革命自觉性,而是出于对尼莎的爱,他才不离不弃的。明知尼莎爱的是老大哥扎法尔,“动物”却摆脱不了嫉妒和渴望。在这个谐趣的三角恋中,从他眼里看到的扎法尔,颇有甘地的隐忍风范,懂得教育、法律和道德的重要性,无论如何都是个好人,让他恨不起来,反之又将这位民族维权领袖的形象烘托得有血有肉。当故事到达高潮,三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便显得格外扎实。
      明明写的是悲剧,这书却始终会让人捧腹大笑,恰如动物所说,“如果你觉得故事太残酷,那是因为我述说的方式太过诚实。”他那不卑不亢的性格、高涨的欲火是真实的十九岁写照。有时他真的胡来,爬上树看艾莉洗澡还算是小儿科,给扎法尔下药、打消他的性欲才是动真格的。无知、任性、淘气、狡猾……在“动物”身上都有精彩的表现,作者不仅能将这种少年荒唐行径杂糅在要旨如此深刻的故事中,竟然还能让它们起到推进情节和人物关系的重要作用。这不禁让人想起我们小时候接受无产阶级文学教育时,老师总说:切忌假大空。我们都看过印度电影和小说,或许不应该奇怪,因为他们千百年来都很会苦中作乐,也最善歌舞。说到底,高级的小说决不止步于诉苦。
      所以,辛哈还安排了跳脱现实感的章节,颇具魔幻意味,“瓶中帕伊”诡异的话语、渡火仪式上的疯狂臆想,还是绝望中服下曼陀罗后赤身裸体在丛林中狂奔,以为自己到达天堂的情节,都仿佛在刻意刺激你我的联想,在敦促情绪到达巅峰时,激发同情、愤怒、正义等等人性深处最需要动力的感念。这些片段犹如荡开一笔,恰是作者在有节制地挥霍文字和情感,有寓意地提升故事的感染力。
      我很久没有读到这么畅快淋漓、这么感人至深的当代小说了。不足三十五万字的容量里,它不缺宏大的主题、当下时代的气息,更有鲜活的人物,一言一行如同摆放在眼前的印度咖喱一样够辛辣,也有充沛的细节让人眼花缭乱,恰如五彩纷呈的香料。印度的世事百态,贫苦阶层和富有阶层的抗争实况,都在这里了。
  •   如介绍所写,真的扣住了我的心。语言在诙谐也没有办法抵挡那种伤。
  •   一个贫困地区的残疾人的生活,很真实!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