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徐世立 页数:487
Tag标签:无
前言
“站在苦难的门口”,是儿子参加2009年湖北省高考自拟的作文试题,我立刻拿它作了本书前言的题目。 儿子高考一结束,我便瞒着他开始写这本书。书出版的时候,第一个感到震惊的将是我们的儿子。那时,儿子在大学念书的可能性很大,当然也不排除别的可能。从现在起直到此书出版的这段时间,我们夫妇必须将此事瞒得密不透风,双方家人中也不能让任何人有丝毫察觉。 世上竞有这样的写作。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原因说来也简单,这是一本主要写他的书,儿子知道了很可能不让写,这样此书便会夭折,甚至永远不可能问世。而我和妻子晏紫却认为此书应该写,因为我们不仅仅是为儿子写,也是为与儿子同龄同代的孩子写,为每天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几千万中国家庭写。和市面上许多内容重复的亲子、励志、成功、成才类书籍不同,这本书是写苦难与黑暗、失误与教训、沉沦与挣扎、拯救与自救、理解与和解;写沦陷之后的浮升,写人和命运,以及人与命运的关系。 这样真实地写出并以这样的方式写,我们确实感到有点对不起儿子,但不写出更对不起儿子,这是我与晏紫的共识。也试想说与儿子知道,儿子未必不让写,思来想去,我们不敢冒这个险,宁可委屈儿子。书出之时,儿子大约又大了两三岁,成熟了些,他那曾经被深深刺痛的心,或许那时对疼痛已经有了一点耐受力,已能坦然承受、接受,也未可知;以他那时的境界,他已能体谅并原谅父母也未可知。这是我们又一个共同的想法,抱了些侥幸和孤注一掷。 我的文联同事李贺明曾经说,“儿子是上帝派来磨练你们的”。可哪个独生子女又不是上帝派来磨练他们父母的呢?又有几个“特保儿”家庭不曾弥漫一个孩子的战争硝烟?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实施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和独生子女家庭出现,由此,国家的人口形态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中国的年轻家庭发生了30年波澜起伏的震荡和躁动不宁,至今潜流汹涌,影响深广。以减少人口换取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以及人口素质的提升,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增强国家实力,其成效为世瞩目。30年过去,人们开始对独生子女政策所引发的人口伦常、家庭伦理、教育弊端等开始反思,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已成基本国策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城市“一胎化”似有所松动,但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国策在可以预见的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因此,同样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期内,能否做好独生子女的父母,是中国当代年轻父母必然要面对的一个宿命的难题。 我和晏紫就被这难题难了整整18年。做独生子女的父母,我们无“往”可继,但有“来”可开,无“前”可承,但有“后”可启。此前若有这样一部书对我们“启后”、“开来”,我们当不致走那么长的弯路,人脱去几层皮,在黑暗里摸索到儿子成年。经历了之后,我们才强烈地意识到中国早该有这样一本书,却没想到,突然有一天命运安排此书由我来写。我想如果我不写出,若干年内,恐仍将难有这样一本书问世。 天、地、人,物、事、力,各种因素聚合于一身,我遵从天意。于私,是为儿子,为了如他所愿将来能“更加地完美自己”,同时不忍心辜负他106天的艰辛之旅以及于106天的困厄中写出的97篇日记和6万字的真情文字。于公,我们欲“启后”。这与我的职业和职业道德有关。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开拓者王凤仪有言:“道”是行的,不行没有道;“德”是做的,不做没有德。昏暗的夜街,我一脚踏进无盖的窨井,一身伤痛。我爬了出来,抚痛而去,头也不回,可我明知身后的行人正熙攘而来,明知必有人和我一样跌进窨井,有人会比我更惨更痛。我若如此这般,私心以为失德。我写这书,是站在井口指示后来者绕道,是找来石块将井口围拦,是用木板在井口竖起一块标识,是用手电、烛火在黑暗里亮起一束微光。 准备材料、构思此书时,我常会想起鲁迅当年喊出的那声“救救孩子”,想象鲁迅忧心如焚的样子,想念那句“肩起黑暗的闸门,放孩子到光明的地方去”的话,常常想,常常就被这些话触动、感动。有媒体、网站和教育刊物报道,中国现在有若干千万“问题学生”,后被有关部门否定。虚假新闻或数字不实应该否定,但“问题学生”这个客观存在的庞大群体却很难否定,很难装作没看见。至于该不该给学生贴“问题学生”、“差生”的标签,则又当别论。有多少个“问题学生”就有多少个“问题家庭”,就有累以亿计的“问题家长”。问题是,我们至今还没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写作之前,我就想到要用这篇写在书前的文字给将来突兀看到这本书的儿子作点心理铺垫,翻开书,儿子会迎面碰上“问题学生”、“差生”、“择差教育”这些刺目扎心的字眼,这篇文字或能起到镇痛减痛的效果,切望儿子挺住。儿子,这次你不会是又一次“站在苦难的门口”,因为你已经长大了、成人了,对“苦难”已经有了较深的感悟,而且已将“苦难”置于案几,跃然纸上,呈现于考场。个人的苦难能使别人受益,这样想,疼痛是不是会减轻些呢。 我还特别想借这篇文字为此书做个宣传。我不避讳,因为我心存着一个美好的愿望——每卖出一本书,或可挽救一个人、一个家庭;多一个人看这本书,就多一个孩子或家长早日拔身于泥淖而卓绝前行。
内容概要
我们不仅仅是为儿子写,也是为与儿子同龄同代的孩子写,为每天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几千万个中国家庭写。
从表面看,儿子从一个优秀的学生滑落到“另类学生”只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而实质是,由于我们的种种失误,这种滑落从儿子出生不久就开始了,无数失误的因累积成了“问题”的果,认识到这一点,我和妻子用了十六年的时间。
什么时候,中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阻遏住了“重点”、“示范”的泛滥,什么时候不再人为地分割、强化“重点”、“非重点”,什么时候废除了基于经济利益和政绩的校中校、班中班,什么时候废除了各自为政自立标准花样百出的金钱择校,废除了学生人格的分级、分层,才算真正实现了教育的公平与正义,中国的教育改革才会有根本性的突破。
作者简介
徐世立,湖北武汉人,武汉三中六九届知青。1970年插队落户湖北省宜昌县和汉阳县。1976年被招回武汉当建筑工人和搬运工人8年。1984年后在《武汉晚报》当记者12年。1996年调《芳草》杂志社任文学编辑。2000年调武汉市文联文学院任专业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儿科医生》、《如歌的婚难》;中篇小说《美声》、《梦里沉湖》、《圣诞快乐》、《特型演员》、《美人痣》等。其中《儿科医生》获湖北省第四届“屈原文艺奖”;同名电视连续剧获第21届“飞天奖”。
书籍目录
站在苦难的门口(代前言)
第一章 我们的“原罪
1.绝望短信
2.谁该被“抢救
3.坠落从电脑开始
4.滑向溃陷的边缘
第二章 送子去三纵
5.“上帝”开门
6.决心难下
父子书(一)
7.2月25日,最黑暗的一天
第三章 心灵的长征
8.“333”行动
9.出征
父子书(二)
我说:关于“独生子女
父子书(三)
10.长征日记:每天飞速地成熟
征途美丽的回声(一)
征途美丽的回声(二)
父子书(四)
征途美丽的回声(三)
父子书(五)
征途美丽的回声(四)
父子书(六)
第四章 凯旋归来
11.“家的感觉”如此亲切,如此伤感
我说:关于“打孩子
父子书(七)
征途美丽的回声(五)
父子书(八)
征途美丽的回声(六)
12.剃发,一切从“头”开始
父子书(九)
我说:关于“教育”(之一)
第五章 博弈
13.违规探营
父子书(十)
“黑暗”中的美文(一)
父子书(十一)
14.儿子要回家
15.管不住母爱
“黑暗”中的美文(二)
“黑暗”中的美文(三)
父子书(十二)
父子书(十三)
我说:关于“早恋”
……
第六章 啊,宜昌!
第七章 梦魇
第八章 与命运周旋
第九章 站在中戏的门口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从表面看,儿子从一个优秀的学生滑落到“问题学生”只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而实质是,由于我们的种种失误,这种滑落从儿子出生不久就开始了,无数失误的因累积成了“问题”的果,认识到这一点,我和晏紫用了16年的时间。我这里说的“失误”,主要是指我们家庭教育的失误。因为这些失误,我们和儿子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及无数不同内涵的泪水,以及无数个揪心揪肺的日日夜夜。2007年2月初,我在乡下接到晏紫的电话,她说儿子要买一副新耳机,她不肯买,儿子马上就说我不上学了。她害怕了,说你问你爸,他同意买就买。儿子给我打电话是很稀罕的事,这次电话却很快打来了。我在电话中断然拒绝。但我可以想象家中会是一种什么情形。在儿子的物质要求上,多少年来我与晏紫走极端,在晏紫,只要儿子学习好成绩好,儿子的任何物质要求无不满足;在我,因为不满儿子对物质的过于享受,不满晏紫对儿子物质要求的一概满足,便全力遏制。十多年里,儿子便也习惯了要什么东西只找他妈从不找我,我也就成了颇受他们母子腹诽的“没有爱心的父亲”。现在我才认识到,这是儿子与我感情疏远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从小受的是“严父慈母”的传统教育,这是从我父亲那里继承的,但用于如今的独生子女,作为一个当下的中国父亲,我失缺了拿捏尺度的能力。果真,儿子不上数学课了。随后的几天,在乡下的我开始不断地给儿子和晏紫发短信。儿子很长一段时间就不与父母交流了,我们完全不明白这是因为什么,问他任何事情,他的回答永远是惹你恼火的三个字:不知道。决绝,冷漠。于是,手机短信成了我与儿子交流的唯一通道——尽管是单向的,一厢情愿的。六条短信,前三条给儿子,后三条给晏紫。短信一:欲壑难填。你的物欲和消费水平已与你的学生身份和学习水平严重的不对称,近于奢侈,花钱毫不心疼,行为失范。我同意你妈的做法,对你的欲望进行适当的抑制,不能百依百顺,事实上这样做已经害了你。父母必须这样做。积重难返啊!
后记
2011年6月,儿子大二下即将结束,此书即将付梓。儿子是个有故事的人,两年过去,其间的故事已不在此书的写作范围。我当然希望他的新历史、新故事能继续写下去,但不是我写而是儿子写。我和儿子他妈都期待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能看到儿子写出的关于自己的,并与此书有关的一本书,那将是多么令我们快慰的事。他还可在书中纠正此书中的一些不实、不当、不虞和自己感到不快之处,写出真相,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2010年12月25日,我还在从埃及返国的飞机上,晏紫已赶往北京观看由中央戏剧学院创作,有与儿子要好的师兄李俊苇参演的大型话剧《潘金莲》。与此同时,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表演艺术委员会在中央戏剧学院举行成立大会,儿子和中戏的一帮同学将为大会演出一台节目。晏紫终于看到了儿子第一次正式的舞台表演。她说儿子经常排练到半夜两三点,每天只睡三四个钟头。2011年暑假不放假,要排练由外国导演指导的莎士比亚话剧《理查三世》。我说,这就是中央戏剧学院的风格,儿子已经逐渐适应了中戏这种紧张的节奏勤奋的学风和对艺术孜孜以求的坚韧精进,这就是他将来的生活常态。 说这话时,我立刻想到了另外一群孩子:韦杰、黎闯、黄学前、唐威仪、何晨、黄衡……23个我曾经采访过的孩子,一张张稚气未脱却又沉重压抑的脸,以及许多我亲眼见过的那些不知名的孩子,还有那些身处“黑暗”之中却写出感人美文的孩子和在长征途中发出过美丽的回声的孩子,还有让我既亲切又惆怅的记忆、印象、想象中那烈日下、风雨中身穿迷彩服一眼望不到头的行军队伍…… 一种本能的联想,由今天的儿子蓦然跳转到那些有过和儿子一样的生命际遇的孩子。我于是决定在此书的后面再写一个后记。 后记主要为这些孩子写,为我曾采访过的23个孩子写。我尤其想知道23个孩子的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问候一声:孩子们,你们现在还好吗? 孩子们,你们可还记得当年在三峡采访过你们的那个徐伯伯?你们当时可都答应过我,无论将来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你们都会给我写一封信的,说最真最真的心里话;我也答应过你们,只要你们给我写信,我就会给你们回寄一本我写的书。可是快4年了,23人中只有浙江的韦杰一个人给我写了信,22人都没了音信。我没有丝毫责备你们的意思,只是想告诉你们,我仍然记着你们,记着这件事。新疆的徐彬,你的面包房开张了赚钱了吗?云南的孔迪,你当上职业车手了吗?香港的黄衡,你工作了吗?摆脱了父母的束缚了吗?贵州的胡先玲,你当上警官了吗?重庆的阮文君,你考上四川音乐学院了吗?江西的何晨,你当上护士了吗? 孩子们,现在,我因儿子在三峡纵队的那段经历写了这样一本书,我也想借此书与你们再次见面,我多么希望你们都能看到这本书啊。我至今仍然希望能收到你们的信——突然的某一天,一个清晨,或者一个傍晚,纸质的,或电子的,一个我熟悉的名字……然后,我会心存感激地迅速兑现我的承诺。 记得你们每个人都有我的名片的,上面有通信地址和电话,还有电子信箱。也许你们在行军途中,在后来的学习或工作中不小心丢失了,那也不要紧,我现在再告诉你们一个电子信箱:xushiliwxy@163.com 我盼望着。 孩子们啊,我想念你们! 徐伯伯 2011年6月10日
编辑推荐
《一个孩子的战争:家庭拯救纪实》编辑推荐:90后男孩徐修远自从接触电脑后,迅速从初中时的优秀生滑落为高一时不愿死读书的“另类学生”,学习、生活、意识一片混乱,既无力自救也拒绝他救,使原本幸福的家庭突然陷入绝望之渊。父亲为寻一条救助之路,与孩子母亲一起,用一种十分黑暗的方式将儿子送到社会上俗称的“魔鬼训练营”。儿子从此开始了严格的、准军事化的教育训练,并随后参加了一千公里的“长征”。但受训时间未结束,父母提前接回儿子。重入高中学习的儿子又表现出极不适应,一切很快回到原来的状态,家长一筹莫展,孩子和家庭陷入又一轮的“水深火热”之中……一个90后男孩的成长史,一位作家父亲的反思录,一部忧患父母的参考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