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萧军 页数:193
Tag标签:无
前言
爱伦堡(Ilia Ehrenburg)论法国的上流社会文学家之后,他说,此外也还有一些不同的人们:“教授们无声无息地在他们的书房里工作着,实验X光线疗法的医生死在他们的职务上,奋身去救自己的伙伴的渔夫悄然沉没在大洋里面。……一方面是庄严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荒淫与无耻。” 这末两句,真也好像说着现在的中国。然而中国是还有更其甚的呢。手头没有书,说不清见于那里的了,也许是已经汉译了的日本箭内亘氏的著作罢,他曾经一一记述了宋代的人民怎样为蒙古人所淫杀,俘获,践踏和奴役。然而南宋的小朝廷却仍旧向残山剩水间的黎民施威,在残山剩水间行乐;逃到那里,气焰和奢华就跟到那里,颓靡和贪婪也跟到那里。“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若要富,跟着行在卖酒醋。”这是当时的百姓提取了朝政的精华的结语。
内容概要
在一般意义上讲,中篇小说通常是就小说的篇幅而言,它是介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间的一种体裁。对于中文作品来说,人们一般将三到十万字左右的小说叫作中篇小说。 在英文中,长篇小说称为novel,短篇小说为short story,各自拥有独立的称谓,而中篇则是novelette,是一个在词义上具有依附性的衍生词,字面意义可以理解为小于长篇的小说。这表明中篇小说本身还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 在中国,现代意义上中篇小说概念的形成是伴随着其创作的产生而逐渐清晰的。鲁迅先生创作于1921年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意义上中篇小说的开山之作。这之后陆续出现了沈从文的《边城》,老舍的《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萧红的《生死场》,巴金的《憩园》等优秀的中篇作品。这种影响一直接续不断,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间,中篇小说更是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发展时期,以致有研究者认为,中篇小说代表了近三十年文学的高端水平。 篇幅与内容含量的适中,既便于艺术操作又易于阅读传播的优势,使得中篇小说很快能在读者中产生影响。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我们编选了这套“中国现代中篇小说藏本”系列图书,选择1919-1949年间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中篇小说经典作品,既从源头展示我国中篇小说的创作成就,也为读者的阅读和收藏提供一个精良的版本。
作者简介
萧军(1907.7.3-1988.6.22)萧军原名刘鸿霖,生于辽宁义县。另有笔名三郎、田军等。曾入本村私塾和本县小学。1925年考入张学良在沈阳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七期,学习法律和军事。1922年在哈尔滨化名“三郎”在各报纸上投稿为生。1932年冬天结识萧红,不久同居。1933年两人出版了第一部小说、散文合集《跋涉》,其中有他6个短篇。1934年l1月到上海,得到鲁迅亲自指导,参加了《海燕》和《作家》等杂志的编辑工作。1935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1940年赴延安,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及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教员。抗战胜利后,曾任东北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院长。194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先在抚顺总工会从事戏剧创作和研究。1951年调至北京市“文物组”当文物研究员,不久专门从事写作。近年来他先后编写了《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注释了萧红、鲁迅给他的信。出版了自传《我的童年》。
书籍目录
重版前记序言三月的租界八月的乡村附录之一:书后附录之二:再版感言附录之三:后记附录之四:奴隶之爱
章节摘录
三月的租界 今年一月,田军发表了一篇小品,题目是《大连丸上》,记着一年多以前,他们夫妇俩怎样幸而走出了对于他们是荆天棘地的大连—— “第二天当我们第一眼看到青岛青青的山角时,我们的心才又从冻结里蠕活过来。 “‘啊!祖国!’ “我们梦一般这样叫了!” 他们的回“祖国”,如果是做随员,当然没有人会说话,如果是剿匪,那当然更没有人会说话,但他们竟不过来出版了《八月的乡村》。这就和文坛发生了关系。那么,且慢“从冻结里蠕活过来”罢。三月里,就“有人”在上海的租界上冷冷的说道—— “田军不该早早地从东北回来!” 谁说的呢?就是“有人”。为什么呢?因为这部《八月的乡村》“里面有些还不真实”。然而我的传话是“真实”的。有《大晚报》副刊《火炬》的奇怪毫光之一,《星期文坛》上的狄克先生的文章为证—— “《八月的乡村》整个地说,他是一首史诗,可是里面有些还不真实,像人民革命军进攻了一个乡村以后的情况就不够真实。有人这样对我说:‘田军不该早早地从东北回来’,就是由于他感觉到田军还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如果再丰富了自己以后,这部作品当更好。技巧上,内容上,都有许多问题在,为什么没有人指出呢?” 这些话自然不能说是不对的。假如“有人”说,高尔基不该早早不做码头脚夫,否则,他的作品当更好;吉须不该早早逃亡外国,如果坐在希忒拉的集中营里,他将来的报告文学当更有希望。倘使有谁去争论,那么,这人一定是低能儿。然而在三月的租界上,却还有说几句话的必要,因为我们还不到十分“丰富了自己”,免于来做低能儿的幸福的时期。 这样的时候,人是很容易性急的。例如罢,田军早早的来做小说了,却“不够真实”,狄克先生一听到“有人”的话,立刻同意,责别人不来指出“许多问题”了,也等不及“丰富了自己以后”,再来做“正确的批评”。但我以为这是不错的,我们有投枪就用投枪,正不必等候刚在制造或将要制造的坦克车和烧夷弹。可惜的是这么一来,田军也就没有什么“不该早早地从东北回来”的错处了。立论要稳当真也不容易。 况且从狄克先生的文章上看起来,要知道“真实”似乎也无须久留在东北似的,这位“有人”先生和狄克先生大约就留在租界上,并未比田军回来得晚,在东北学习,但他们却知道够不够真实。而且要作家进步,也无须靠“正确”的批评,因为在没有人指出《八月的乡村》的技巧上,内容上的“许多问题”以前,狄克先生也已经断定了:“我相信现在有人在写,或豫备写比《八月的乡村》更好的作品,因为读者需要!” 到这里,就是坦克车正要来,或将要来了,不妨先折断了投枪。 到这里,我又应该补叙狄克先生的文章的题目,是:《我们要执行自我批判》。 题目很有劲。作者虽然不说这就是“自我批判”,但却实行着抹杀《八月的乡村》的“自我批判”的任务的,要到他所希望的正式的“自我批判”发表时,这才解除它的任务,而《八月的乡村》也许再有些生机。因为这种模模胡胡的摇头,比列举十大罪状更有害于对手,列举还有条款,含胡的指摘,是可以令人揣测到坏到茫无界限的。 自然,狄克先生的“要执行自我批判”是好心,因为“那些作家是我们底”的缘故。但我以为同时可也万万忘记不得“我们”之外的“他们”,也不可专对“我们”之中的“他们”。要批判,就得彼此都给批判,美恶一并指出。如果在还有“我们”和“他们”的文坛上,一味自责以显其“正确”或公平,那其实是在向“他们”献媚或替“他们”缴械。 四月十六日。 八月的乡村 一 流 在茂草间,在有水声流动的近边,人可以听到蛙,虫子……诸多种的声音,起着无目的交组,和谐地随伴着黄昏,随伴着夜,广茫地爬行。 成群或是孤飞的老鸦们,掠过人们的顶空,掠过白桦林的高梢,飞向天的一边去。——那边是一片宁静的田野,田野的尽处是一带绵绵无尽的远山。太阳就是由那一面山脊的部分滚落下去的。老鸦叫出的声音,常常是不响亮,低哑,充饱着悠沉和倦怠。 桦木林是丛密的,从这一面不容易透视出那一面。中间杂生着非常茂盛的狭叶草和野蒿,这是很挑皮的小东西,沿路生着的,时常会绊住行人的脚。其间野藤的牙齿,更很容易将你的脚踝绞出了血。 这里的蚊虫,唱着集合的曲子——枪声在这个时候也渐渐喑哑下去;人们的脚步也开始松弛,不经意会踏翻一块石头,使它落到小溪里面去。 一切被窒息在黄昏里一样,谁也不交谈一句话。任凭蛙、虫子和溪流占据了这长谷的空间。 小溪不大纡曲,伸长在谷底下,靠近路的右边,那是和这条小路并列,常常维系着友谊的关系。每行一步人可以听到它在唱。至于蛙们呢?因了人们的经过,暂时会跳进水里去,或是爬向沿水生着的丛草里面,随后它们会自由地再爬出来。 为着便利任是某个时间全可射击,全可以和追赶自己的敌人们开火,所以步枪并不拘泥,任便每人取着合适的准备姿势。 每人的子弹袋全变得空虚了!病蛇般的软垂在人们的胁下,随着人们的脚步在动荡。 就如才想起什么重大的事情,小红脸摸出了小烟袋,可是很快的又掖在原来的地方,他想着: “这是不行的呢,还不是吃烟的时候啦!” 他底小烟袋已经是一个整天没在他底嘴里出现过了。平时小烟袋很少离开他底嘴。当他底小烟袋咬在嘴上的时候,他快活、闲暇……一副充血的脸色,喝过烧酒般,红红地;瞳仁近乎黄金色,眼睑有些浮肿,他还生着不甚浓密的胡须…… 他一只手并不舍开,还在摩桫着烟口袋,同时开始在思想:为什么还不该停下歇歇,让他吃一袋烟呢?枪声不已经没有了吗?——他侧开头,避开前面别人脑袋的障碍,哨一哨走在更前边的领队。——那人还是不松懈,没有思虑的样子走在前面——小红脸近乎失望了!他想还是不如做农民时候自由多了!他可以随便什么时候吃一袋烟。就是在手里提着犁杖柄手,也是一样哪,也可以使小烟袋很安全地咬在嘴里呢!那样的日子不会有了,不会再有一个太平的春天和秋天给他过了!他遥遥看着那边的田野在叹息,小烟袋又凄默地捏在手里,抵近嘴巴边: “我们该歇一歇了吧?”小红脸不大的声音提议着。 “小红脸同志说的对——我们全该赞成他。” 这是谁的声音呢?人们没有工夫去察看。他们只是哄笑这咬字眼的,和不常说不常听的话。什么“同志”,什么“赞成”……他们觉到谁能说出这样几个字眼,那真是太进步的家伙! 全是疲乏的。全赞成小红脸的主张。但是人们的脚步谁也没能第一个就停下来。小红脸的烟袋还是如先前一样,空空的捏在自己的手里。这是说,还没听到领队发停止的命令。 这样又是一段路过去了。横在面前的是一蹲广平的大石头。在队前头一只手臂向着天空举起来,接着又迅速的落下去,接着有很平静的“停止”两个字的声音,使每个人全听得很清楚: “弟兄们,我们就在这块石头上歇一歇吧。不过这里也不是安全地方呢!歇不多少工夫的,知道吗?我到对面那个小山上去担任警戒,你们可以替换着到底下小河里去喝点水;洗洗脸,吃点干粮……无论怎样,明天一早晨,我们也必得赶到王家堡子——每人应该担心点自己的枪,不要平放在地上,或是碰到石头……” 领队的话并不被谁怎样注意着,不如平日那样吸引着人们。人们的心中只是占据着那清凉的水流,袋里的干粮;小红脸呢——只是他手中的小烟袋。谁也不注意萧明说完了话,怎样自己提了步枪,走下谷底,跨过小河,努力地弓下身子爬向对面的小山上去…… 在小山的上面,可以超视过桦木林,看到那一带远山——人家的房屋不常见,尽是一些不规则的树林。太阳已经完全沉没了;在群山的后面,有着很浓黑的晚云开始浮动…… 他默然地数着,日间他们和敌人接过仗的每个山头。隐约还可以看见那个独立而不甚高大,有些像乳头形的山峰——在那里被击死了两个弟兄,眼见着被敌人割了脑袋! “这又是牺牲了两个弟兄!” 萧明底眼睛有点朦胧——悲伤和疲乏攻打着他。从这一面石头上,他看出那是刘大个子,腿拉长地睡着了。别的几个人,蹲伏着身子,有的像青蛙一般饮着水,浇着头发,小红脸吸烟时候的火光,很急速地在闪动。 蛙声更是显得响亮了。晚云发展得非常迅速,不到多大工夫,已经快占满了半个天。 落雨在人们是平常的事,就如饥饿一样。 “伙计们,就在这石头上过一夜吧!他娘的,实在够受了——今晚还得向王家堡子赶?” 刘大个子手交搭在肚子上,闭起绝望的眼睛,接着说: “我算没气力再赶下去了。赶到王家堡子不保准就能遇得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