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全二册)

出版时间:1981-8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页数:871  字数:730000  译者:耿济之  
Tag标签:无  

前言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所写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一八七九至一八八0年在刊物上连载,一八八一年单行本出版后不久作者就因病去世,当时和后来的俄国国内外评论界都有不少人把它看作是作者一生总结性的作品。  小说写了旧俄外省地主卡拉马佐夫一家父子、兄弟间因金钱和情欲引起的冲突和最后酿成的悲剧。也像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其他许多作品中一样,作者借助于对人物心理鞭辟入里的分析刻画,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俄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尖锐矛盾。  十九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是俄国社会激烈动荡的时期。一八六一年沙皇政府自上而下进行的“农民改革”,名义上解放了农奴,实际上丝毫没有减轻农民的悲苦命运,而资本主义和伴随而来的一切弊病,却使广大城乡普通人民所受的压迫更为深重。与此同时,上层社会的腐朽和知识阶层的彷徨也更加明显。旧的生活基础和道德准则正在迅速瓦解,而新的生活及其前途对多数人来说还非常模糊。俄国向哪里去?——这是当时俄国知识、文化界许多忧国忧民之士所思考焦虑而得不到解答的苦恼问题。  也正是在这种心情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贫病交困的晚年,用全副心力酝酿和写成了这部《卡拉马佐夫兄弟》。他以先前亲自看见的一个年轻军官的杀父冤案为情节核心,塑造了老卡拉马佐夫和他的三个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志趣和思想倾向的儿子的典型形象:“一家之长”老卡拉马佐夫纵欲、贪婪;大儿子米卡粗野率直、狂暴任性;二儿子伊凡对社会抱着犬儒主义的怀疑嘲弄态度;最小的儿子——作者的理想人物阿辽沙却真诚地相信用爱可以战胜世上的一切邪恶。在作者寓言式地托名为“畜栏”的一个外省小城市里,这一家的父亲和长子为争夺共同的情妇,再加上财产的争执,竟至于势不两立。而老头年轻时同一个被他欺凌的穷苦痴女养下的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因为受了伊凡“既然无所谓善恶,就什么事都可以做”的玩世哲学的感染,又为自己在长期卑屈处境下郁积起来的怨毒情绪所驱使,终于利用那一家父子兄弟间的不和,冷酷地谋杀了自己的生父。米卡涉嫌入狱,葬送一生;伊凡内咎自责,神经错乱;斯麦尔佳科夫也因精神崩溃而自杀。只剩下阿辽沙孤身一人弃家远游,继续用基督教的博爱去拯救这罪恶世界上千千万万“迷途”的灵魂。作者想通过这样一个家庭悲剧,就俄国当时所面对的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的病根问题,提出他自己的治疗方案。离开社会根源,单纯从道德的角度去看生活中的罪恶现象,自然会得出远离实际的错误结论;把抽象的爱作为拯救社会的良方,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只会掩盖病因,贻误生机。  陀思妥耶夫斯基这种错误立场并不是偶然的。在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初期,以小说《穷人》(1846)赢得广大声誉时,他曾站在革命民主派的阵营,并因参加青年革命团体“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组”而遭到沙皇政府的流放(1850—1859)。但在此以后,他就逐渐离开原来的战友,在自己的创作和言论中愈来愈突出地宣扬抽象的“人类心灵的两重性”,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赞美驯顺、受苦和博爱的宗教精神,怀疑和否定六十至七十年代蓬勃兴起的俄国革命运动。陀思妥耶夫斯基世界观中这些反动的因素在他最后这部作品中都得到了明显的反映。难怪小说一问世,反动势力就立即表示欢迎,千方百计渲染和夸大它思想上的弱点,利用它作为反对进步思潮的武器,而进步评论界在肯定它的优点的同时,也尖锐地指出了它有害的一面。  然而尽管如此,这部作品在十九世纪俄国古典文学遗产中仍旧具有无可否认的重要价值。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写的那个道德沦丧、人欲横流的外省小城(“畜栏”)中的地主家庭,它的迅速破落就仿佛是从农奴“解放”到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俄国旧秩序瓦解的缩影。法庭及其陪审官们不顾证据的含糊矛盾,可以任意武断地判处无辜的米卡几十年苦役,而凭着金钱的神通,又可以在押解途中受贿释放同一个“犯人”。这实际上是对沙皇政权下整个官僚机器的辛辣讽刺。从四乡到修道院来找佐西马长老的那些丈夫酗酒肆虐、爱子夭折或被征当兵的妇女,米卡“梦”中所见的那些守在被焚的家园旁嗷嗷待哺的村民,和他们怀中所抱的面目黧黑的枯瘦的婴儿,这等于是对俄国封建残余和资本主义的有力控诉。所有这一切,都鲜明地表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憎恨,对人民痛苦的无限同情。尽管作家主观上竭力要把它们归因于人类本性中“永恒”的善与恶的斗争,并且连篇累牍地向读者进行他关于爱和宽恕的说教,但读者从他对事物的形象描写中,却总是会得出“决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的明确结论。更有意义的是,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正好与作家的主观意旨相反,以他们的实际言行驳倒了作家自己的说教。作为作者代言人之一的佐西马长老对于伊凡就上帝的存在问题所发表的怀疑论,提不出任何有说服力的反驳;而阿辽沙听了关于一个退休将军驱赶大群恶犬,将一名无辜的农奴小孩当着他母亲的面撕成碎片的事,却愤怒地断然说出了“枪毙!”这两个字。这些例子,再一次雄辩地证明,现实主义的力量毕竟会克服作家本人的主观偏见而获得巨大的胜利。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中最复杂而独特的一个,他这部小说又是最突出地显露了他的长处和短处的代表作,然而就是这部作品,也同样令人信服地证实了文艺创作中这条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  同时,也跟他在自己其他的作品中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部小说中充分运用了他独特的心理分析方法。通过心理分析来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外部世界,也是其他同时代俄国文学巨匠如托尔斯泰等的显著特点,但陀思妥耶夫斯基更把它深入地推进了一步。这跟他总是将人物置于尖锐的戏剧性冲突中的手法结合起来,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常常造成了能使读者屏息凝神、心灵震动的巨大艺术效果。这些创作上的特色曾对后代西方文学起过很大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但无论如何很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和批判地借鉴。  本书译者耿济之先生是我国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首先较有系统地介绍俄罗斯古典文学并卓有成效的前辈翻译家之一。这个译本曾在解放前出版过,因译者早已病故,现由秦水、吴钧燮同志据俄文原著代为校订,重排问世。这不仅是对济之先生的最好纪念,同时也是贯彻党关于借鉴中外文学遗产的政策,有利于繁荣我国文学创作的一件可喜的事。

内容概要

本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家一生总结性的作品。小说描写地主卡拉马佐夫一家父子、兄弟间因金钱和情欲引起的冲突和最后酿成的悲剧。作品借助对人物心理鞭辟入里的分析刻画,揭示了当时俄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尖锐矛盾。

作者简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文学中创作思想极为复杂的作家。擅长心理描写,细腻而深刻地揭示人们精神上的病态情绪。代表作有《罪与罚》《被欺凌与被侮辱的》《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书籍目录

作者的话第一部 第一卷  一个家庭的历史  一  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    二  被扔在一边的长子  三  续弦和续弦生的子女  四  幼子阿辽沙  五  长老们  第二卷  不适当的聚会  一  来到修道院  二  老丑角  三  有信仰的村妇们  四  信念不坚的太太  五  将来一定会这样,一定会这样!  六  这样的人活着有什么用!    七  向上爬的宗教学校学生  八  乱子  第三卷  好色之徒  一  下房  二  丽萨维塔·斯麦尔佳莎娅  三  热心的忏悔(诗体)  四  热心的忏悔(故事)  五  热心的忏悔(“脚跟朝上”)  六  斯麦尔佳科夫  七  争论的问题  八  喝着白兰地的时候  九  色鬼  十  两人在一起  十一  又一个失去了的名誉第二部  第一卷  折磨  一  费拉庞特神父  二  在父亲家里  三  和小学生们相遇  四  在霍赫拉柯娃家  五  客厅里的折磨  六  农舍里的折磨  七  在清新空气里  第二卷  赞成和反对  一  婚约  二  斯麦尔佳科夫弹吉他  三  兄弟俩互相了解  四  叛逆  五  宗教大法官  六  暂时还很不清楚的一章  七  “跟聪明人谈谈也是有好处的”  第三卷  俄罗斯教士  一  佐西马长老和他的客人  二  已故司祭佐西马长老的生平,阿历克赛·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根据他的自述编写(传略)  三  佐西马长老的谈话和训言第三部  第一卷  阿辽沙  一  腐臭的气味  二  那样的时刻  三  一棵葱  四  加利利的迦拿  第二卷  米卡  一  库兹马·萨姆索诺夫  二  猎狗  三  金矿  四  在黑暗里  五  突然的决定  六  我也来了!  七  无可争议的旧情人  八  梦呓  第三卷  预审  一  彼尔霍金官运的开端  二  报警  三 灵魂的苦痛。第一次磨难  四  第二次磨难  五  第三次磨难  六  检察官捉住了米卡  七  米卡的重大秘密。别人对他发出嘘声  八  证人的供词。婴孩  九  米卡被带走了第四部  第一卷  男孩子们  一  柯里亚·克拉索特金  二  小孩子  三  小学生  四  茹奇卡  五  在伊留莎床边  六  早熟  七  伊留莎  第二卷  伊凡·费多罗维奇哥哥  一  在格鲁申卡家里  二  病足  三  小魔鬼  四  赞美诗和秘密  五  不是你!不是你!  六  跟斯麦尔佳科夫的第一次晤面  七  再访斯麦尔佳科夫  八  跟斯麦尔佳科夫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晤面  九  魔鬼。伊凡·费多罗维奇的梦魇  十  “这是他说的!”  第三卷  错判的案子  一  致命的一天  二  危险的证人  三  医生鉴定和胡桃一磅  四  幸福对米卡微笑  五  突如其来的灾难  六  检察官的演说。性格分析  七  历史的观察  八  对于斯麦尔佳科夫的研究  九  种种心理分析。飞驰的三套马车。检察官演词的终结  十  律师的演说。两头伤人的大棒  十一  既没有钱。也没有抢劫的事  十二  也没有谋杀  十三  诲淫诲盗的论客  十四  乡下人不为所动尾声 一  营救米卡的计划 二  谎话一时成为真实 三  伊留莎的殡葬。石头旁边的演词

章节摘录

  第一卷一个家庭的历史  一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  阿历克赛·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是我县地主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的第三个儿子。老费多尔在整整十三年以前就莫名其妙地惨死了,那段公案曾使他名闻一时(我们县里至今还有人记得他哩)。关于那个案子,请容我以后再细讲。现在我所要叙述的,就是这位“地主”(我们县里这样称呼他,虽然他几乎有生以来从来也没有在自己的领地上住过),这是一个虽然古里古怪、但是时常可以遇见的人物,是一个既恶劣又荒唐,同时又头脑糊涂的人的典型。不过,他这类糊涂人却会非常高明地经营他自己的财产,而且大概也只有在这类事情上十分在行。譬如说吧,费多尔·巴夫洛维奇起初差不多什么也没有,他是个最起码的小地主,常跑到别人家去吃闲饭,抢着做人家的食客,但在他死的时候,却积攒了十万卢布的现钱。不过尽管如此,他仍旧一辈子都可以说是我们全县中一个最头脑不清的狂人。我还要重复一句:他并不愚蠢;这类狂人大都是十分聪明和狡猾的。他只是浑噩,还是一种特别的、带有民族特色的浑噩。  他结过两次婚,有三个儿子,长子德米特里·费多罗维奇,第一位太太生的,其余两个,伊凡和阿列克赛,是第二位太太生的。费多尔·巴夫洛维奇的第一位太太出身于有财有势的贵族米乌索夫家,也是我们县里的地主。一个富有嫁资,既非常聪明美丽,又活泼愉快的小姐,怎么竟会嫁给这种像人们常叫的,不值钱的“废物”,我也不多说了,因为这种事在我们这一代里并不稀罕,过去时代也发生过。我还认识一个女孩子,也是属于过去的“浪漫派”一代的,她对于一位先生暗暗爱_r好儿年,本来可以用极安静的方式嫁给他的,结果却因为自己认为障碍无法克服,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里,从攀岩般的高岸卜投入很深很急的河里自杀了。她这样做也是由于一种怪念头,那就是为了模仿莎士比亚的奥菲莉亚①。假使她早就看中的那个心爱的岩石并不是多了不起的好景致,假使这一带是平淡无奇的平坦河岸,那么,她也许根本就不会自杀。这是千真万确的实事,我们应该想到,在我们俄罗斯的生活中,在最近几十年里,这一类的事情的确发生了不少。所以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米乌索娃的行为无疑地是受了别人的流风的影响,也是由于气愤所致。她也许想表示妇女的独立,反对社会的压迫,反对自己宗族和家庭的专制,而容易唤起的幻想又使她相信(哪怕只是在一瞬间),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尽管被人叫做食客,仍是日趋进步的时代里一个大胆和最好嘲弄的人,而其实,他只不过是一个恶毒的丑角,别的什么也不是。更有意思的是这事居然落到了私奔的结果,而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却引为十分荣幸。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对于这类意外奇遇,即使从他的社会地位来说,当时也是求之不得的,因为他巴不得早日成家立业,为此甚至可以不择手段;攀一门好亲戚又能取得嫁资,是一件十分诱人的事情。至于说到双方的爱情,无论是新娘方面还是他这方面,大概是全都没有的,尽管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还很有几分姿色。所以这个事件在费多尔·巴夫洛维奇一生中,也许可以说是一件惟一的特殊事件,因为他一辈子最为好色,只要女人一招手,就会马上拜倒在任何一条石榴裙下,可是偏偏只有这个女人在色情方面却一点也不能使他感到兴趣。  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在出奔后立刻发觉她对于丈夫只有轻蔑,并无其他感情。所以婚姻的后果很快就暴露了出来。虽然家里居然很快地对这件事默认下来,给出奔的姑娘分出了一笔嫁资,但是夫妇之间开始了最无秩序的生活和没完没了的争吵。有人说,年轻的夫人当时所表现的尊贵和高尚,是费多尔·巴夫洛维奇万万比不上的。现在才知道,在她拿到钱以后,他把数达两万五千卢布之多的款子立刻一下子全部抓了过去,所以在她来说,这几万卢布从那时候起简直就等于扔到了水里。在她的嫁资中,还有一个小庄园,和一所相当好的、城里的房子,他长时间地千方百计想通过办成一种相当的手续,弄到自己的名下;只要凭着他无时无刻不使用的那种无耻的勒索和苦求的手段,来引起自己夫人对他的轻蔑和厌恶,好在她精神疲劳时为了摆脱他而答应下来了事,他原是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但是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娘家出来干涉了,终于万幸限制了强夺的行为。人们都清楚,他们夫妇之间时常发生恶斗,但是,据说动手殴打的不是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却是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一个暴躁、敢作敢为而缺乏耐性、身强力壮而脸色微黑的太太。最后,她终于抛弃了家庭,离开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同一个穷得快要活不下去的宗教学校的教员私奔了,给费多尔·巴夫洛维奇留下了三岁的米卡。费多尔·巴夫洛维奇马上就在家里养了一大群女人,大肆酗酒放荡。间或清醒时,他就走遍全省,含着眼泪对一切人抱怨抛开他的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还说出一些做丈夫的羞于出口的闺房琐事。这主要是因为他对于在众人面前扮演一个可笑的受了辱的丈夫的角色,有声有色地描写关于自己所受耻辱的细节,似乎感到愉快,甚至引以为荣。有些好嘲笑人的人对他说:“人家以为您,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加官进爵了,所以您不管怎样悲痛,还是十分得意。”许多人甚至补充说,他喜欢以丑角的新姿态出现,为了招笑,故意装出这副样子,似乎毫不在意自己的滑稽处境。谁知道呢,也许他那种样子确是出乎天真。他后来发现了私奔女人的踪迹。这不幸的女人同她的宗教学校教员到了彼得堡,在那里肆无忌惮地彻底“解放”起来。费多尔·巴夫洛维奇立刻张罗着,预备动身到彼得堡去。为了什么?——自然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也许他果真当时会去的,但是一做出这样的决定以后,他立刻认为自己有一种特别的权利来重新不顾一切地纵酒豪饮一番,据说这是为了在旅行以前,壮壮胆量。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夫人娘家接到了她在彼得堡去世的消息。她好像死得很突然,就在一问阁楼上,有些人传说是由于伤寒,另一些人传说是饿死的。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听见他夫人噩耗的时候正喝醉了酒,据说当时他跑到街上,快乐得双手朝天,开始呼喊:“这可好了!”还有的说:他像一个小孩子似的痛哭了一场,而且听说哭得连对他十二分厌恶的人看了也要觉得可怜。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卡拉马佐夫兄弟(全二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3条)

 
 

  •   本书是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通常也被认为是他一生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这部鸿篇巨制在经历了《俄国导报》上两年的连载后,于1880年完成。陀氏曾构想将其作为他的一部更宏大的作品“The Life of a Great Sinner”的第一部分,然而未能如愿,他在《卡拉马佐夫兄弟》完成后仅四个月就辞世了。整部小说有两个层次:从表面上看这是一起弑父案,而受害人的几个儿子在某种程度上有串谋之嫌;但深层次上,这是一幕关于人精神的戏剧,讲述了一个信仰、猜忌、理智与自由意志间的道德角斗。这部小说写作于俄罗斯的斯塔拉亚罗萨,而整个故事也发生于这座小镇。 自出版以来,这部作品曾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教宗本笃十六世以及Andrew R. MacAndrew、Konstantin Mochulsky等各色在不同领域的大家都评价其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成就。
  •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描写地主卡拉马佐夫一家因金钱利益而引起的冲突,最后导致悲剧.由耿济之翻译,堪称名著名译,值得购买!
  •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年扛鼎之作,享誉之高,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齐名,是俄国文学黄金时代的一双瑰宝。陀氏与托翁同时代,处于俄国十九世纪新旧交替大变前夕,他在政治上、心理上、精神上,屡遭困厄;年轻时,曾因参加激进党政治活动被捕下监,险遭枪毙,放逐西伯利亚十年,恢复自由后,反过来猛烈抨击左翼虚无分子。陀氏相信只有希腊正教才可拯救俄罗斯民族,而左翼分子只有将俄国拖向万劫不复。他的预言对了,俄国后来果然产生了斯大林的恐怖政权。他一生执著于研讨人与上帝的关系,经常摆荡于天堂与地狱之间,穿梭于神性与魔性的两极,直到他年届六十,终于写下《卡拉马佐夫兄弟》,在人类精神领域中,竖立了一座高峰。
  •   这是俄罗斯伟大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一生巅峰之作.揭示了道德,人格,理智之间的冲突.是现实主义代表作品.译文好,印刷和装帧精美,值得收藏.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未完结之作,翻译者耿济之是当年和茅盾、叶圣陶等一起创立文学研究会的十二人之一,也算是名家名译。可惜此套书的前言未写书中插图为何人所作,而且其风格就个人而言并不十分喜欢,不知陀氏作品有无名家插图。
  •   很满意耿济之先生的译本。全书段落成章优美流畅,甚少使用我国习惯成语,较之另一个颇受推崇的荣译本而言,耿济之前辈,这位踏着五四运动白话文风而来的俄罗斯文学翻译大家,更忠实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著,更胜不止一筹。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本著作。故事情节很简单,内容却很充实。
  •   这是陀爷临终前最后一部作品,可以说是对此前思想的总结,其中《宗教大法官》一张最有深度,概括了无神论者对宗教的质疑,可惜佐西玛长老的回应不是很令人信服。这个版本比较靠谱,之前在图书馆看了,现在想买一本收藏
  •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真的相信吗?这是很多人看了这部作品后,萦绕心头的疑问。也许,这是全人类共同的困惑。
  •   书的质量很好。外国的长篇小说很多都是必须耐心看很长篇幅方可真正进入作品之践和人物内心的。
  •   听说是好书,在看在。
    舍不得看得太快,翻前言,居然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反动的
    呵~~~~
  •   这可能是我看过写得最好的小说了,真正的大师的杰作
  •   文学名著,帮隔壁宿舍的同学买的,两本书才20多,很值得,包装也不错,赞一个~~
  •   看这本书是很多年前。当时是借来的,厚厚的两本,熬了几夜一口气读完。那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世界的方式,发乎生命深处的激情,冲撞、迸发、低回。也许用这样的方式更能抵达真实。这次,买回来收藏。
  •   人应该多读点名著,丰富一下自己的思想和提高一下自己的文学修养,很有必要。
  •   物流很速度,谢谢!
    这是值得一读的旷世经典,爱好文学的朋友们抖动的,赞!
  •    “回答完你的问题,我就来展开俄罗斯的奥秘,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奥秘。我想讲的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宗教感,尽管有时候作者并不直接说到宗教。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常写到,俄罗斯是斯芬克斯,俄罗斯是一个谜。这个谜不仅是对外国人来讲的,对俄国人也同样如此。在1880年代,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了一个写作计划,计划中有一个叫做“向俄罗斯学习”的条目。他认为当代社会不理解也不知道什么叫俄罗斯。他认为之所以造成这种不知道、不理解俄罗斯的现象,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也不理解东正教,不知道人民是怎么生活的。现在的情况更有这种悲剧性。不理解俄罗斯的俄罗斯人非常多。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的时代,因为缺少对东正教的理解就出现了这种现象。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俄罗斯的谜在于它的东正教。为此,他与西欧派进行了论争。其中最主要的论点就是:他认为西欧派人不理解东正教是俄罗斯人最重要的精神遗产。这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犯了一个错误。不仅是西方人不理解,俄罗斯人其实也不理解俄罗斯。”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巴赫金》
      (主讲人:俄罗斯彼得罗扎沃德斯科国立大学历史语文系教授扎哈罗夫博士)
      
      以这段话为开头。多是希望可以找到中国的奥秘。中国在没有统一的信仰的情况下,经历两千多年的岁月,进入终极无神论的时代。西方人不理解中国。中国人其实也不理解中国。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基督的一吻中,预言了上帝已死的世界。而从未有过上帝的我们。我们从哪里走来,又欲往何处去。
      首先,请原谅我的贫瘠。很久没有对小说如饥似渴的我花三天时间看完《卡拉马佐夫兄弟》,竟然有发现贵重东西时候的惊喜。这样的感觉很久没有出现过,甚至有些陌生。随后的阅读是持久的。中短篇选集和罪与罚。定量的书评。从契诃夫式的温和中走过来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件美妙的事情。我热爱契诃夫。可是终于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面前感叹时间和经历的厚重。契诃夫毕竟太年轻。如果他再活得长久一点,再长久一点,或许他可以一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走得更远,到那个时候,他会在哪里寻找爱和宽容以及生活的终极目标呢
      其次,请原谅我不能对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论。如果我能将我感觉到的用文字很好的表述出来,而不流于表面或者故作完全理解,那么我想,我可以马上成为作家,无需迟疑。然而我不能。对于我浅薄的知识,混乱的世界观以及动摇的信仰,我无比羞愧。在巨著面前,蝼蚁的渺小,只能以仰望的姿态。这样说并非是他美妙到完美无缺。然而真是强大。人性的多重。戏剧性。思想性哲学高度。终极关怀。高尚的灵魂。永远追求爱和公理的矛盾。流血和苦难。如果我可以说得更好,我希望我可以。然而我不能。请原谅我口拙和无知。原谅因信称义无法理解苦修和赎罪。然而神的爱不变。
      下面是几篇书评的摘录。立意各不相同,不想做评价,权当是导读,希望可以从中找到自我认同的东西。个人觉得,关键是要回到一个态度。永远不要忘记时间从不停止,我们还肩负往何处去的使命。
      1《托尔斯泰与陀斯妥耶夫斯基》 (俄) 梅列日科夫斯基著 杨德友译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对于托尔斯泰而言,死亡之光是从外部照耀着生活,分解并且消灭生活的诸种色彩和形象;而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言,则是从内部照耀。对于他来说,死亡之光和生命之光都是同一种火的光芒,这光芒是在现象之‘魔灯’内部点燃的。对于托尔斯泰而言,生命的全部宗教涵义在于从生命到死亡的过渡——在另外一个世界上。而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言,则这一过渡完全是没有的,似乎在他活着的全部时间内,他都在死亡……对于托尔斯泰来说,死亡的秘密——在生命的背后;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生命本身——就是像死亡一样的奥秘。对他而言,彼得堡平日清晨的寒冷之光同时也是恐怖的‘死亡之白光’。对于托尔斯泰来说,只存在着生命与死亡的永恒的对立;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只存在着二者永恒的统一。托尔斯泰从生命之内里,以此岸的目光看待死亡;陀思妥耶夫斯基从那对于生活者显得似乎是死亡之物的内里,以彼岸的目光看待生命。”(P131-132)
      本书是一本极其精彩的著作,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像托尔斯泰洞察肉的深渊那样,陀思妥耶夫斯基洞察了灵的深渊。”(P327)他把托尔斯泰比作米开朗其罗,把陀思妥耶夫斯基比作达芬奇,这样比较的依据在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两方面的特点,使他们接近一切‘复兴’的伟大创始者们。第一,他们二人的艺术都和宗教,不是和现在的,而是和未来的宗教,联系了起来。第二,这一艺术没有封闭在作为独立存在宗教,所谓‘纯粹艺术’的界限之内。这一艺术自然而然地,不由自主地越过了这些界限,超出了这些界限。”(P322)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基督国度(有删节)
      作者: 敖天文论 来源: ****://***.skyven.org/
      从今天的眼光看,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的艺术成就是19世纪的所有基督教文化中的作家都无与伦比的。
       尽管现代的批评家越来越认识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巨大价值,但是,无论是西方还是俄罗斯的批评家,都没有认识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一巨大身影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也就是没有意识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所以如此伟大的奥秘。西方的批评家与苏联的批评家对同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几乎都是各执一端,他们都没有将陀思妥耶夫斯基杰出的艺术表现放到基督教文化的内在冲突中,进行结构性的总体认识。而刘小枫在《拯救与逍遥》中宣扬只有基督教能够救中国,并借助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一庞大身影来为他的精神救赎服务,就像加缪等法国的存在主义者看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个侧面一样,同样是误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且这种执着一端的误读也很难破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伟大之奥秘。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逝世后的27年,著名法国作家纪德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取代了易卜生、尼采和托尔斯泰。”(韦勒克《陀思妥耶夫斯基评论史概述》)。 11年后,著名德国作家黑塞说:“欧洲的年轻人,特别是德国的年轻人不是把歌德,也不是把尼采,而是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看作是他们的伟大作家”。(黑塞《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预言上帝死后的荒谬,而今他的预言仿佛变成了现实,加之法国的存在主义与德国的表现主义都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他们的先驱和旗帜,所以西方的批评家也多从现代主义的角度来阐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价值。他们看重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那些显示灵魂之深的恶魔式的人物,如“地下室人”、拉斯柯尔尼科夫、基里洛夫、斯塔夫罗金、伊凡等,并在这些人身上发掘具有预言性质的现代性。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以基里洛夫来论证世界荒谬的观点,而在《反抗者》中他又以伊凡作为反抗荒谬的辩护人。表现主义画家马克斯?恩斯特甚至把他自己画成坐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膝上,以示表现主义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热情拥抱。美国学者考夫曼在他为存在主义写的一本导读性的小册子中,认为《地下室手记》的第一章是所有文献中最好的存在主义序曲,所以他把《地下室手记》的第一部分放在他的小册子的第一篇加以导读,并将他的小册子取名为《存在主义: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萨特》(EXIST
  •   挺不错的,世界经典文学名著。
  •   人民文学的好
  •   人民文学的翻译都还可以,这系列很多都不错,名著神马的最棒了。
  •   终于利用这个春节把书看完了 灵魂的震撼 我醒了在白活了20多年后。。
    纸张不咋的,不过遇到好书啥都不计较了
  •   陀斯妥耶夫斯基经典之作
  •   经典之作,不得不看
  •   为何这样好的书只出精华本而不出全译本呢?
  •   思想与艺术并存!
  •   故事经典印刷精致
  •   这个商品不错,这个个故事可真长啊
  •   岩浆一样,所有的罪恶与美好都一齐迸发,人性的一切被洞悉,所有的都被审判,然而叫人忧郁,叫人悲伤。如果你没有生出一丝一毫悲悯之心,你有何脸面在看一眼这本摊开在你面前的书!
  •   经典往往蕴藏在平凡中
  •   印刷和包装比想象中的要好。
  •   书的质量不错,翻译也可以。
  •   帮同学买的,同学说很赞,物美价廉~
  •   名著,收藏。
  •   经典名著,值得阅读和收藏!
  •   别人推荐买的,还没看,还挺期待的~送货挺快,包装也挺好的
  •   物美价廉,很划算!
  •   好吧,暂时还没有看。不过还不错吧,买过这个系列的别的书。还可以看。
  •   书不错,货送的也快
  •   上学时读过,感觉非常好,想收藏,就买了。版本好,名译。
  •   好书,尤其是分成上下册
  •   送货好快!喜欢~
  •   我很欣赏耿译,值得收藏。
  •   翻译的很好,喜欢宗教大法官那一章
  •   歐洲古典名著,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版本,很好。
  •   是从尾品汇上买的,是真心不错,品质是没的说,绝对值得推荐!
  •   据说这个版本很好 希望不负众望
  •   还不错,送货很快,方便
  •   图书质量很好,名家名译,值得认真学习。
  •   书非常好看,质量也好!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极具震撼力,偶已经买了此公的《罪与罚》、《白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等多部,出版社都不一样,其中《罪与罚》是译林版的,翻译与印装质量都堪称上乘。这次买的这本人民文学版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翻译水平应该是有保障的,可惜纸张稍差了些,有些发黑且偏薄。
  •   前几天看了毛姆《TENNOVELSANDTHEIRAUTHOUS》,讲了不少《卡拉马佐夫兄弟》作者的趣事,书已到还没有好好看
  •   买这本书是因村上春树,当时在看《了不起的盖茨比》,序里面提到了三本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书,这是其一,还有下面的《漫长的告别》,买了之后才觉得这书稍微有古老,不过,应该也是经典吧~
  •   老陀的书一如既往的好,只可惜没看到人文版的群魔,以前在书店买的那一本是人文版的旧版不是很好。
  •   这两本书上下册,上册较薄,下册较厚,纸质不是很理想。有点薄有点黑。
  •   人民文学这套精选这么纸张越来越薄呀,和10年前差了好多。
  •   一本堪称伟大的名著但拿到手感觉有点像盗版
  •   当当应该在包装上下工夫,书总是有压皱的。
  •   书的个角居然压皱了,不过书还是很好。
  •   需要慢慢慢慢地领会。作者本身的功力不必多言,耿老先生的翻译很棒。
  •   书的质量,还好~送达时间,还好~
  •   内容不错,但由于纸品及印刷质量较差,已经影响阅读的品味。
  •   书很棒,纸张、排版很差,不建议购买这个版本。
  •   挺朋友推荐购买,期待能在其中品味出大师的气魄
  •   价格便宜,纸张有些薄
  •   书装订不结实,而且多处磨损,怎么搞的?!
  •   书送来包装品相完好,比较满意。 唯一不足的就是这书纸张差了些,人文社这套书都这缺点。
  •   只给我送了下册,没有上册,希望能快点送到,谢谢
  •   这本书纸质很差,纸薄,色灰暗,而且色度不一,有的白些,有的暗些。可惜一本名著,就这样被糟蹋了。看来以后买书时,还是先得在书店看看原品,免得被出版社的名气给骗了~~
  •   纸质太差了,不推荐购买。
  •   陀氏经典著作!
  •   名著嘛,先收藏看看
  •   卡拉马佐夫兄弟
  •   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