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医生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鲍·帕斯捷尔纳克  页数:535  字数:496000  译者:蓝英年,张秉衡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尤里·日瓦戈是西伯利亚富商的儿子,但很小便被父亲遗弃。10岁丧母成了孤儿。舅父把他寄养在莫斯科格罗梅科教授家。教授一家待他很好,让他同女儿东尼娅一起受教育。日瓦戈大学医科毕业后当了外科医生,并同东尼娅结了婚。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瓦戈应征入伍,在前线野战医院工作。十月革命胜利后日瓦戈从前线回到莫斯科。他欢呼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多么高超的外科手术!一下子就娴熟地割掉腐臭的旧溃疡!直截了当地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不义下了裁决书……这是从未有过的壮举,这是历史上的奇迹!”但革命后的莫斯科供应极端困难,日瓦戈一家濒临饿死的边缘,他本人又染上了伤寒症。这时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叶夫格拉夫·日瓦戈劝他们全家搬到乌拉尔去,在那儿至少不至于饿死。  1918年4月日瓦戈一家动身到东尼娅外祖父的领地瓦雷金诺村去。这里虽然能维持生活,但日瓦戈感到心情沉闷。他既不能行医,也无法写作。他经常到附近的尤里亚金市图书馆去看书。他在图书馆里遇见女友拉拉。拉拉是随同丈夫巴沙·安季波夫到尤里亚金市来的。  巴沙·安季波夫参加了红军,改名为斯特列利尼科夫,成了红军高级指挥员。他躲避拉拉,不同她见面。日瓦戈告诉拉拉,斯特列利尼科夫是旧军官出身,不会得到布尔什维克的信任。他们一旦不需要党外军事专家的时侯,就会把他踩死。不久日瓦戈被游击队劫去当医生。他在游击队里呆了一年多之后逃回尤里亚金市。他岳父和妻子东尼娅已返回莫斯科,从那儿又流亡到国外。随着红军的胜利,党外军事专家已成为镇压对象。首当其冲的便是拉拉的丈夫斯特列利尼科夫,他已逃跑。拉拉和日瓦戈随时有被捕的危险。他们躲到空无一人的瓦雷金诺去。坑害过他们两人的科马罗夫斯基律师来到瓦雷金诺,骗走了拉拉。斯特列利尼科夫也到这儿来寻找妻子,但拉拉已被骗走。斯特列利尼科夫悲痛欲绝,开枪自杀。瓦雷金诺只剩下日瓦戈一人。他为了活命,徒步走回莫斯科。他在莫斯科又遇见弟弟叶夫格拉夫。弟弟把日瓦戈安置在一家医院里当医生。日瓦戈上班的第一天心脏病发作,猝然死在人行道上。

作者简介

  鲍·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苏联诗人,作家,翻译家。生于画家家庭。著有诗集《云雾中的双子星座》《生活啊,我的姐妹》等;译有莎士比亚、歌德及席勒的戏剧和诗歌;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获195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书籍目录

上卷 第一章 五点的快车 第二章 来自另一个圈子的姑娘 第三章 斯文季茨基家的圣诞晚会 第四章 不可免的事已臻成熟 第五章 告别旧时代 第六章 莫斯科宿营地 第七章 旅途中下卷 第八章 抵达 第九章 瓦雷金诺 第十章 在大路上 第十一章 林中战士 第十二章 荒漠中的花楸树 第十三章 带雕像房子的对面 第十四章 重返瓦雷金诺 第十五章 结局 第十六章 尾声 第十七章 尤里·日里戈的诗作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五点的快车  他们走着,不停地走,一面唱着《永志不忘》,歌声休止的时候,人们的脚步、马蹄和微风仿佛接替着唱起这支哀悼的歌。行人给送葬的队伍让开了路,数着花圈,画着十字。一些好奇的便加入到行列里去,打听道:“给谁送殡啊?”回答是:“日瓦戈。…‘原来是他。那就清楚了。”“不是他,是他女人。”“反正一样,都是上天的安排。丧事办得真阔气。”  剩下不多的最后这点时间也无可挽回地流逝了。“上帝的土地和主的意志,天地宇宙和芸芸众生。”神甫一边念诵,一边随着画十字的动作往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的遗体上撒了一小把土。人们唱起《义人之魂》,接着便忙碌起来,合上棺盖,把它钉牢,然后放入墓穴。四把铁锹飞快地填着墓坑,泥土像雨点似的落下去。坟上堆起了一个土丘。一个十岁的男孩踏了上去。  在隆重的葬礼将要结束的时候,人们往往有一种迟钝和恍惚的感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觉得这个男孩似乎要在母亲的坟上说几句话。  这孩子扬起头,从高处失神地向萧瑟的荒野和修道院的尖顶扫了一眼。他那长着翘鼻子的脸顿时变得很难看,脖颈伸直。如果一头狼崽也这样仰起头来,谁都知道它马上就要嚎叫。孩子用双手捂住脸,失声痛哭起来。迎面飞来的一片乌云洒下阴冷的急雨,仿佛用一条条湿漉漉的鞭子抽打他的手和脸。一个身着黑衣、窄袖上镶了一圈皱襞的人走到坟前。这是死者能兄弟、正在哭泣的孩子的舅父,名叫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韦杰尼亚平,是个自愿还俗的神甫。他走到孩子跟前,把他从墓地领走了。  他们过夜的地方是修道院里的一间内室,这是靠着过去的老关系才给舅舅腾出来的。正值圣母节的前夕。明天,这孩子就要和舅舅到南方一个很远的地方、伏尔加河畔的一个省城去。尼古拉神甫在当地一家办过进步报纸的书局里供职。火车票已经买好,单间居室里放着捆扎停当的行李。从邻近的车站那边,随风传来远处正在调车的火车头如泣如诉的汽笛声。  到了晚上,天气骤然变冷了。两扇挨近地面的窗户,朝向周围种着黄刺槐的不值得观赏的一角菜园,对着大路上一个结了冰的水洼和白天埋葬了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的那片墓地。除了几畦冻得萎缩发青的白菜以外,园子里空空荡荡。一阵风吹来,一丛丛落了叶的刺槐便发疯似的晃来晃去,向路边俯下身去。  夜里,敲窗声惊醒了尤拉。幽暗的单问居室不可思议地被一道晃动的白光照得很亮。尤拉只穿一件衬衣跑到窗前,把脸贴在冰冷的玻璃上。  窗外看不见道路,也看不到墓地和菜园。风雪在院子里咆哮,空中扬起一片雪尘。可以这样想像,仿佛是暴风雪发现了尤拉,并且也意识到自己的可怕的力量,于是就尽情地欣赏给这孩子造成的印象。风在呼啸、哀嚎,想尽一切办法引起尤拉的注意。雪仿佛是一匹白色的织锦,从天上接连不断地旋转着飘落下来,有如一件件尸衣覆盖在大地上。这时,存在的只有一个无与匹敌的暴风雪的世界。  尤拉从窗台上爬下来,头一个念头就是要穿好衣服到外面去干点什么。他担心修道院的白菜被雪埋住,挖不出来;他害怕风雪在荒野里湮没了母亲,而她无力抗拒,只能离他更远、更深地沉睡在地下。  结果仍然只是流泪。舅舅醒了,给他讲基督的故事,安慰他,后来打了一个呵欠,踱到窗前,沉思起来。他们开始穿衣服。天色渐渐发白。  母亲在世的时候,尤拉还不知道父亲早已遗弃了他们,一个人在西伯利亚的各个城市和国外寻欢作乐,眠花宿柳,万贯家财像流水一般被他挥霍一空。尤拉常听人说,父亲有时住在彼得堡,有时出现在某个集镇,但经常是在伊尔比特集市上。  后来,病魔缠身的母亲又染上了肺痨。她开始到法国南方和意大利北部去治疗,尤拉曾经陪她去过两次。就这样,在动荡不定的环境中,在一连串哑谜似的事件中,在常常变换的陌生人的照料下,尤拉度过了童年。他已经习惯于这些变化,而在无止境的不安定的情况下,父亲不在身边也就不使他感到奇怪了。  当初那个时代,许多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都要冠上他家的姓氏,不过那时他还是个很小的孩子呢。  有过日瓦戈作坊,日瓦戈银行,日瓦戈公寓大楼,日瓦戈式领结和领带别针,甚至有一种用甜酒浸过的圆点心就叫日瓦戈甜饼。另外,无论在莫斯科的哪条街上,只要朝车夫喊一声:“到日瓦戈公馆!”那就等于说:“到最远的地方去!”小雪橇就会把您送到一个很远的地点。在您周围是一处幽静的园林。落在低垂的云杉枝权上的乌鸦,扑撒下树上的寒霜。它们“呱、呱”的聒噪,仿佛干枝爆裂时的脆响,传送到四面八方。几条纯种猎狗从林间小径后面的几幢新房子中间跑出来,越过了大路。它们跑来的那个方向,已经亮起了灯火。夜幕降临了。  突然间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他们家破了产。  四  一九。三年的夏天,尤拉和舅舅并排坐在一辆四轮马车上,顺着田野驶向纺丝厂主、知名的艺术赞助者科洛格里沃夫的领地杜普梁卡,去拜访教育家兼普及读物作家伊万·伊万诺维奇·沃斯科博伊尼科夫。  正赶上喀山圣母节,也是收割大忙的时候。可能恰好是吃午饭的时间,或者也许是因为过节,田野里不见一个人影。阳光暴晒下还没有收割完的庄稼地,就像是犯人剃了一半头发的后脑勺。小鸟在田野上空盘旋。没有一丝风,地里的小麦秆挺立着,垂下麦穗。离大路稍远的地方堆起了麦垛,如果长时间地凝望过去,它们就像是些活动的人形,似乎是丈量土地的人沿着地平线边走边往本子上记什么。  “这一片地呢?”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向书局的杂役兼门房帕维尔问道;帕维尔斜身坐在驭者的位置上,拱着腰,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这就表明他不是真正的车夫,赶车并非他的本行。“这片地是地主的还是农民的?”  “这一片是老爷们的。”帕维尔一边答话,一边点着了烟,“那边的一片,”他用力吸了一口,烟头闪出了红火,停了半晌才用鞭梢指着另一边说,“才是农民的呢。驾!又睡着了?”他不时地朝马吆喝,又不住地斜眼看马背和马尾,仿佛火车司机不停地看气压表。  这两匹牲口也和天下所有拉车的马一个样,辕马天生憨厚,老实地跑着,拉边套的马不知为什么却像个十足的懒汉。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带来了沃斯科博伊尼科夫写的一本论述土地问题的书的校样。因为书刊审查制度越来越严,书局要求作者重新审阅一遍。  “乡下的老百姓造反了。”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说,“潘科夫斯克乡里杀了个做买卖的人,烧了地方自治局的种马场。对这类事,你怎么看?你们乡里的人怎么说?”  帕维尔的看法原来比一心想打消沃斯科博伊尼科夫对土地问题的热情的书刊审查官还要悲观。  “他们怎么说?对老百姓太放纵了,宠坏了,就是这么说的。对待我们这些人能这样吗?要是由着农民的性子,他们会自己互相卡脖子,我敢向上帝发誓。驾!又睡啦?”  这是舅舅和外甥第二次到杜普梁卡去。尤拉以为记得这条路。每当田野向两旁远远地延伸开去,前后一望仿佛被树林镶上一条细边的时候,他觉得马上就能认出那个地方,从那儿起大路应该朝右转,拐过弯去,科洛格里沃夫庄园的全景就会展现在眼前,还有那条在远处闪闪发亮的河以及对岸的铁路,不过这一切很快又会从视野中消失。可是,每次他都认错了。田野接连不断,四周是一片又一片的树林。不断变换的一片片田野令人心旷神怡,情不自禁地产生出幻想并思考未来的渴望。  使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日后成名之作,那时连一本也没有写出来,不过他的想法已臻成熟。他还不知道,造就他的时势已经迫近了。    这个人必将跻身于当代作家、教授和革命哲学家的行列并将崭露头角。他思索的是他们所考虑的所有命题,但是除了那些通用的术语外,他同他们迥然不同。那些人都抱残守缺地信奉某些教条,满足于咬文嚼字,不求甚解。然而尼古拉神甫担任过神职,体验过托尔斯泰主义和革命,并且不停地继续探索。他热心追求的思想,应该是可以鼓舞人的东西,在前进中如实地指明种种不同的道路,能使世间的一切趋于完善;它有如横空的闪电或滚滚的雷鸣,即便是黄口小儿和目不识丁的人都可闻可见。他渴求的是崭新的观念。  同舅父在一起,尤拉觉得非常愉快。舅舅很像妈妈,同她一样,也是个崇尚自由的人,对自己不习惯的东西不抱任何成见。他像她一样,怀着同一切人平等相处的高尚感情。他也像她一样,对一切事一眼就能看穿,并且善于用最初想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尤拉很高兴舅舅带他到杜普梁卡去。那是个很美的地方,它的景色会让他记起酷爱大自然、常常带他一同散步的妈妈。另外使尤拉高兴的是,又可以同寄居在沃斯科博伊尼科夫家里的一个名叫尼卡·杜多罗夫的中学生见面。尤拉觉得尼卡可能看不起他,因为比他大两岁,每次问好的时候,尼卡总是握住手用力往下拉,头垂得很低,头发披下来遮住前额,挡住了半边面孔。  五  “赤贫问题之关键——”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读着修改过的手稿。  “我认为最好改用‘实质’。”伊万·伊万诺维奇边说边在校样上作必要的改动。  他们是在一个带玻璃棚的昏暗的凉台上工作的。眼睛还可以分辨出地上乱放着的喷水壶和园艺工具。一把破椅子的靠背上搭了一件雨衣。墙角立着一双沾了干泥巴的沼泽地用的水靴,靴筒弯到地上。  “同时,死亡与出生的统计也表明——”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口授着说。  “应该加上年度统计。”伊万·伊万诺维奇边说边写了下来。  凉台上透风。小册子的书页上压着花岗石块,免得让风掀起来。  修改结束以后,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急着回家。  “要有雷阵雨,该回去了。”  “没有的事,我不放你走。我们这就喝茶。”  “天黑以前我必须赶回城里去。”  “说什么也没用,我不管你这些。”  从房前小花园里刮进茶炊的煤烟子味,冲淡了烟草和茉莉花的味道。仆人们正把熟奶油、浆果和奶渣饼从厢房端过去。这时候又听说帕维尔已经到河里去洗澡,把马也牵去了。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只好答应留下来。  “趁着准备茶点的工夫,咱们到悬崖上去看看,在那儿的长凳上坐会儿。”伊万·伊万诺维奇提议。  因为是多年的至交,伊万·伊万诺维奇便占用了家资富有的科洛格里沃夫的管家住的两间厢房。这幢小屋子和屋前的花圃,坐落在大花园的一个阴暗、荒芜的角落里,门前是一条半圆形的旧林阴路。林阴路杂草丛生,如今已经没有往来的车辆,只有垃圾车经过这里往堆放干垃圾的一条沟谷里倒土和废弃的砖石料。科洛格里沃夫是个既有进步思想又同情革命的百万富翁,目前正和妻子在国外旅行。住在庄园里的只有他的两个女儿娜佳和莉帕,还有一位家庭女教师和为数不多的仆人。  生机盎然的黑绣球花长成一道稠密的篱笆,把管家的小院同整个花园、池塘、草地和老爷的住宅隔开。伊万·伊万诺维奇和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从外面沿着这道开满鲜花的篱笆走着,每走过同样距离的一段路,前方绣球花丛里就有数量相同的一群麻雀飞出来,使这道篱笆荡起一片和谐的啁啾声,仿佛在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和伊万·伊万诺维奇前面有一条流水淙淙的管道似的。  他们走过暖房、园丁的住房和一座不知道做什么用的石头建筑物的废墟。  “有才能的人并不少。”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说道,“不过,目前盛行各式各样的小组和社团。任何一种组织起来的形式都是庸才的栖身之地,无论他信奉的是索洛维约夫,是康德,还是马克思。寻求真理的只能是独自探索的人,和那些并不真正热爱真理的人毫不相干。世界上难道真有什么值得信仰的吗?这样的事物简直是凤毛麟角。我认为应该忠于不朽,这是对生命的另一个更强有力的称呼。要保持对不朽的忠诚,必须忠于基督!啊,您又皱眉头了,可怜的人。您还是什么也没有听懂。”  “嗯。”伊万·伊万诺维奇支吾了一声。淡黄色的细鬈发和两绺翘起的胡须使他很像个林肯时代的美国人(他不时地把胡子捻成一缕,用嘴唇去够它的两端)。“我当然不会表示意见。您也知道,对这类事我的看法完全不同。对了,顺便问一下,能不能告诉我您是怎么被免去教职的。我早就想问问。是不是胆怯了?革出教门了吗?”  “您不必把话扯开。就是革出教门又怎么样?别说啦,已经用不着再诅咒这些了。总之,是摊上了几件晦气的事,到现在还受影响呢。比方说,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得担任公职,不允许到京城去。不过这些都无所谓。还是言归正传吧。方才我说过,要忠于基督。现在就来讲讲这个道理。您还不懂得,一个人可以是无神论者,可以不必了解上帝是否存在和为什么要存在,不过却要知道,人不是生活在自然界,而是生存于历史之中。按照当前的理解,历史是从基督开始的,一部《新约》就是根据。那么历史又是什么?历史就是要确定世世代代关于死亡之谜的解释以及对如何战胜它的探索。为了这个,人类才发现了数学上的无限大和电磁波,写出了交响乐。缺乏一定的热情是无法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为了有所发现,需要精神准备,它的内容已经包括在福音书里。首先,这就是对亲人的爱,也是生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它充满人心,不断寻求着出路和消耗。其次,就是作为一个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个性自由和视生命为牺牲的观点。请注意,这是迄今为止最新颖的观点。在这个意义上,远古是没看历史的。那时,只有被天花弄成麻脸的罗马暴君所干出的卑鄙的血腥勾当,他丝毫也意识不到每个奴役者都是何等的蠢材。那时,只有被青铜纪念碑和大理石圆柱所夸大的僵死的永恒。只是基督降生之后,时代和人类才自由地舒了一口气。只是在他以后,后代人的身上才开始有了生命,人不再死于路旁沟边,而是终老于自己的历史之中,死于为了战胜死亡而从事的火热的劳作之中,死在自己为之献身的这个主要任务之中。唉,俗话说得真不错,讲的人大汗淋漓,听的人一窍不通!”  “这是玄学,我的老兄。医生禁止我谈玄学,我的胃口也消受不了。”  “让上帝保佑您吧。算了,您不愧是个幸运儿!这儿的景色真美,简直叫人看不够!身在福中不知福,住在这儿的人反而感觉不到。”  往河面上看去,令人目眩。河水在阳光下起伏不停地流着,如同整块的铁板,突然间又皱起一条条波纹。一条满载着马匹、大车、农夫和农妇的渡船,从这边向对岸驶去。  “想不到刚过五点钟。”伊万·伊万诺维奇说道,“您瞧,那是从塞兹兰开来的快车,总在五点零几分从这儿经过。”  在平原的远处,一列明显的黄蓝颜色的火车从右向左开去。因为距离很远,显得很小。突然,他们发现列车停住了。机车上方升起一团团白色的蒸气。稍后,就从它那里传来了警笛的响声。  “奇怪”沃斯科博伊尼科夫说,“可能出事了。它没理由在那片沼泽地停车。准是发生了什么事。咱们回去喝茶吧。”

编辑推荐

  《名著名译:日瓦戈医生(插图本·精华版)》是一部知识分子的命运史,小说涉及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俄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触及了道德、政治、哲学、美学、社会、宗教等一系列问题。作品充满了浓重的抒情气息,作者并不用一般叙事小说中眼花缭乱的情节取悦读者,也没有咄咄逼人的语气,但读来却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对命运的思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日瓦戈医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4条)

 
 

  •   一、战争与革命 (1)帕斯捷尔纳克 帕斯捷尔纳克于一九六零年孤独病逝于莫斯科的郊外。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只给他带来了短暂的快乐,苏联政府的谴责与排挤,社会上的各种舆论的压力和言语攻击,发展至最后塔斯社授权声明要将他驱逐出境。本着对家乡的热爱与对故土的依恋,帕斯捷尔纳克一再写信恳求,公开检讨,甚至放弃领取诺贝尔文学奖。后来,在西方各界名流对他的声援下,他才得以留在国内,但不久便郁郁而终。三十年后,当初引起轩然大波的《日瓦戈医生》才得到国内社会的接纳和公正的评价,算是告慰作者在天之灵。小说中尤里?安德烈耶维奇的一句话和帕斯捷尔纳克遭受的境遇有几分契合:“时代并不买我的账,而是随心所欲地强加于我。”作者与笔下的主人公尤里?安德烈耶维奇?日瓦戈(尤拉、尤罗奇卡)一样,从小就受到艺术文学的熏陶,热爱诗歌,经历了一战和十月革命,在时代浪涛中颠簸前行,始终不改对于写作的热爱与初衷。在职业的选择上,他们的想法并不相同,帕斯捷尔科纳一生都执著于文学创作、翻译,尤拉则从事了医学,对他来说,艺术只是一种爱好,不适合现实生活——“实际生活中应当从事对公众有益的工作”。不过,他们都具有把所见所闻和感悟记录下来的强烈欲望,正是这种欲望鞭策他们笔耕不辍。在诗集发表一再受挫的情况下,帕斯捷尔纳克用八年时间写下了《日瓦戈医生》;在战火纷飞的逃亡路途上,尤里?安德烈耶维奇用写作辟开一片净土,体会笔下潺潺地如音乐流水般喷涌的诗歌之美。此番比较,并非说尤里?安德烈耶维奇就代表了作者本人,只是说这个人物身上可以看到帕斯捷尔科纳的热爱与坚持,见解与思考。 俄国的知识分子一直都对国家有着很强的责任感,为改变国家现况一直作着不懈的努力。他们曾经发起和领导过几次失败的革命,比如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革命,沙皇麾下的一批贵族军官受到西欧民主思想的影响,反思国内农奴制的不合理性,爆发了起义。遭到了尼古拉一世的血腥镇压。真正意义上,称得上革命的时间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但是其造成的影响力会延续几年、几十年。失败的只是革命,而因此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思想会在社会上得到孕育和发展,人民的意识随着一次次革命也在不断被唤醒,这为后来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打下了思想基础。列夫?托尔斯泰就在改革时期把土地分给为他工作的农民,为维护农民的利益在社会上奔走呼吁。《日瓦格医生》以俄国革命的第一次胜利——“十月革命”作为历史背景,描写了那前后俄国动荡的几十年,各个阶层(主要是以日瓦格医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境遇,他们的思想变化,对于身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的反思。 (2)战争与革命 尤拉从童年开始就生活在无止境的变化中,不停的变换住所,被陌生人照料,变化带来的不安定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而同时期的俄国也在经历着生存环境中的巨大变化,酝酿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无法左右的命运把书中的每个人物领向了不可扭转的道路:感情极端纯洁的少年尤拉从未想过自己成为了直面残酷战争的日瓦格医生,他曾为革命的到来而欣喜,却也为随之而来的贫困生活感到痛苦不解;拉拉为了理想、怀着非同一般的母性情怀,嫁给了帕沙,以为终于摆脱了噩运的纠缠,却再次陷入失去丈夫和安宁生活的困境;腼腆、调皮、热情的帕沙,参军后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神经质、鄙视忧郁的人,思念妻女的帕沙被掩埋在了着魔的安季波夫的心里。战争让无知、莽撞的人变得深沉,让任性、轻浮的人变为神情专注的学者(杜多罗夫),做学徒时挨打受骂的加利乌林凭着较高的官衔,与当年的工长胡多列耶夫调换了上下级的位置。仿佛世界一下子颠倒了过来,形成一种难以称之为更好抑或是更坏的局面,其中充满了矛盾和迷茫,正如俄国知识分子一直挥之不去的困惑。他们为改变国家做出努力与牺牲,却往往因为局势的莫测而陷入迷雾,像尤里?安德烈耶维奇说的那样:“世界上任何个人的独自活动,都是清醒而目标明确的,然而一旦被生活的洪流汇聚在一起,就变得混沌不清了。”即使是作为军医,尤里?安德烈耶维奇依旧对战争的血腥逻辑难以接受,枪炮造成的创伤是可怕的,令人不忍目睹的。置身之外的人可以也许可以客观从容的评价一场战争,一次历史事件,可身处其中的人却无时无刻不看到这里面的复杂多面性。就像战争爆发的犹太人居住区,社会上有人指责他们缺乏爱国心,可是当他们受到苛捐杂税的重压、忍受着侮辱和指责,爱国心绝不是他们生活的必需品,如果能在敌人那里受到尊敬,享受到权力,更又能从何处产生爱国心呢? 对于革命的态度,尤里?安德烈耶维奇的态度一开始是积极的,“每个人和每件事物都苏醒了,获得了再生,一切都发生了转化、转变。”战争是难以忍受的,截断了生存的脚步,革命却是让人警醒的,让生命重新奔腾起来。虽然他见到革命面临的艰难,却依旧对未来的将会到来的伟大结局充满希冀。他甚至为了让一切变得更好,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但是似乎一切都无能为力,当革命的热情逐渐平静下来,恶劣的生活条件又让他陷入困境。由于食物和用品奇缺,他不得不举家迁往西伯利亚。旅途中乘坐的那辆列车简直就是社会不同阶层的缩影,从有钱人、有头有脸的律师,到澡堂杂工、小商贩,甚至从精神病院跑出来的病人,每个人都有一段坎坷的故事,足以写成一本书。革命在尤里?安德烈耶维奇心中的理想形象也在一点点受到所见所闻的冲击。农民并非像他所认为的那样过上了心满意足的生活,他们不断闹事,反对白军,也反对红色分子,换句话说,他们根本不在乎谁当政,他们想要的是没有政府干预的田园生活。在西伯利亚,尤里?安德烈耶维奇被红军的游击队俘虏成了随军医师,他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两支军队的人从而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并非是从报纸的消息上或者人们的闲谈中。这可比一战的战场要复杂的多,他们彼此相象,长在同一块土地,说着同样的语言,有些人甚至彼此相识,不同的理想将他们划进不同的阵营。尤里?安德烈耶维奇曾在交战后,发现两军的战士都在衣服里缝上了第九十一诗篇的诗句,据说可以有避免受到子弹伤害的效用。他们向同一个神明祈求平安,也许上帝都不知道该保佑谁了,于是他们都用年轻的生命为革命献祭,他们的生命交织在一起,难免两败俱伤。看着自己人之间的混战,医生的心里更不是滋味,枪毙叛乱分子,又一次交火,崩溃的士兵亲手杀死妻女以防遭到对方的凌辱。暴行与鲜血让他窒息、呕吐。摇曳浮动的白桦林纷纷倒下变成荒漠。 小说主人公对十月革命后一系列暴行的不满和困惑,引发了苏联政府、社会对帕斯捷尔纳克的围攻,因为小说“说明十月革命是个错误”。俄国很多知识分子都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也就是从个人角度出发看问题,这与俄国国内倡导的一切以国家利益为前提难免有矛盾之处。帕斯捷尔纳克就从关怀战争中的个人为出发点,关注人物的命运,眼睁睁地看着平静、无辜的生活落入每日的杀戮中。革命纵然是伟大的,但那些牺牲的人们呢?想到这里就不禁叫人颤抖。拉里莎?费奥多罗夫娜说:“如果斯特列里尼科夫再变成帕申卡?安季波夫,如果他不再发狂,不再暴动,如果时间倒流,如果在某个远方,世界的尽头,我们家窗口的灯奇迹般地亮了,照亮了帕沙书桌上的书,我大概爬也要爬到那儿去。”这个坚强的女人只是在动荡年代渴望和平。 二、把花楸树的浆果抛向故土,那里有我的爱人
  •   刚刚读完 《日瓦戈医生》这部书。作者是苏联作家鲍?帕斯捷尔纳克。几年前看中央十台的读书时间栏目,一位嘉宾推荐给观众这本书,他说这是一部很耐读的书,不要急于读完,可以有空的时候慢慢品读。但是在网上找这本书没有找到,201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印刷才有幸买到。
    读起这本书对我来说实在太费力了。一个是苏联人名长而乱,在不同的地方,同一个人有不同的叫法,好久都没搞清人物,比如在开篇主要人物介绍也标注出帕维尔?帕夫洛维奇?安季波夫在文中被称为帕沙、帕申卡、帕图里亚、帕夫卢什卡、斯特列利尼科夫。二是不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因此不能够明白作者的意图和话语的含义。再者故事中人物众多,搞得比较乱。
    《日瓦戈医生》是作者从1948年开始用了八年时间,完成的一部对历史深沉思考的长篇小说。由于苏联当局认为这是一部否定十月革命,仇恨社会主义的小说,因此拒绝出版该书。到1958年,瑞典科学院宣布帕斯捷尔纳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表彰其“在当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罗斯叙述文学传统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东西方的对立不仅仅是针对作品,当然包含大量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的对抗。经过多年的洗礼,人们逐渐客观接受了该作品。
    作品客观描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民在战争中的经历,虽然批判了那个时代的一些人或一些夸张不理性的言论,但也并非决然否认社会主义变革的必然性。不过是作者通过日瓦戈和一些人物的眼睛和嘴巴,描绘出在那个迫切需要大变革的年代,人们盲目的跟从虚妄的理论,对敌对阶级开展毫不留情的杀戮,甚至不分敌我的随意宰割掠夺,给整个国家、民族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虽说很多地方看的不明不白,但看过一半后,还是缕清了日瓦戈的故事主线。这个具有敏锐观察力、思考力和政治觉悟性的知识分子,清醒认识到战争带给民族的痛苦和不可逆转的结果。他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深知反抗的必要性,却无法接受革命的盲目性和有些革命分子的真杀戮假理论。他只有通过诗歌、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者的文字深沉,景色、心理描绘大气、沉稳,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大团的乌云仿佛逃避追赶一般发疯地掠过城市的上空。低飞的云絮几乎擦到朝一个方向倾斜的树梢,恰如无数把弯曲的扫帚在给天空清扫”。书中作者还有大量对政治、哲学的分析、判断和讨论,语言犀利有力,顿挫有致。但相比作者对于爱情感受,后者可能更容易读懂。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歌剧一样的腔调表达着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如“当你穿着学生制服像影子一样从旅馆深处的黑暗中显露出来的时候,我,一个对你一无所知的男孩子,立即被你强烈的痛苦所感染,并明白:这个娇小虚弱的女孩像充了电一般充满世界上可能有的一切女性美,真是美得无以复加了。如果走近她,或者用手指碰她一下,火花就会照亮房间,或者当场电死,或者一生带着爱慕的渴望和悲伤的电波。我心里充满迷误的眼泪,内心在闪烁,在哭泣,我那时非常可怜自己,一个男孩子,更可怜你,一个女孩子。我的全部身心感到惊奇并且问道:如果爱并且消耗电流是如何痛苦,那么作为女人,充当电流并激起爱情必将更为痛苦。”
    匆匆读过《日瓦戈医生》,囫囵吞枣的明白故事梗概,知道了为何说这部书要不急于读完,而要慢慢细读的意思了。仅仅简单这样一读就感受到作品的宏大深远,可见要读透一本书确实需要好好花些时间的。
  •   前几周看了日瓦戈医生,很早就慕名这部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一直没有机会拜读,
    拿到手用了4个晚上全部读完,确实套用一句现在流行语“很给力”

    笔者的描述,可谓是很简洁,对一场跨度达40年的两次俄国革命,用若干人物的遭遇,很清晰地做了白描,让读者有机会对这段俄国历史有一方面的了解


    我个人确实很喜欢日瓦戈这个人物,虽然他结了两次婚,也有情人,还有很多子女,可是依然掩盖不了他道德的高尚,直至最后的死亡,人物的悲剧色彩,都是社会,历史所强加于他的。

    试想,如果没有战争,他讲会跟冬妮娅厮守一生,而战争,把他强制性地从自己美好生活里剥离,最后连妻子一家都因为叛国罪,被流放去了国外,导致他无从去寻找自己的妻儿,当时的妻离子散,到第二任妻子,有了孩子都没有办法结婚,这些都是社会的刚性变革,割裂了他的人生。

    日瓦戈在整个革命战争过程中,一直保持知识分子的那种纯洁与罗曼蒂克,确实很不容易,特别是他在做军医,后来遇到儿时暗恋的拉拉的那段,更加鲜明地反映了人物那种浪漫主义色彩,侧面写出作者的一个观点,战争改变人的命运,却不能改变人的那种品质,乐观豁达略带狂热的罗曼蒂克,跟无情残酷的革命战争,做了最辛辣的讽刺,个人很喜欢这样的描述。

    当中其他若干人物,也有类似地遭遇,不管是哪个阶层,都被战争破坏了原有的美好,即便有的人从战争中获益,但是从命运的角度,他们都是可怜的人,就算是那个十恶不赦的白军伪政府外长,虽然窃取革命成果,霸占人妻,可是在整个战争中看,他的宿命还是非常的凄苦,流放自生自灭,最后虽然没有交待,也可以想象那种沦落天涯无人问,顾影自怜待自灭的凄凉


    总而言之,任何战争,没有受益者,是反人类的,绝对是全人类的悲剧
  •   俄国诗人克里奇的墓碑上有这样的话:“为自由而见逐的人是有福的”。尤里奇卡、以及帕斯捷尔纳克本人,在暴政下的自我流放一样有赖勇气。普希金的诗:“严冬和阳光,多么美好的一天”。在这样的季节,我的羊角面包、咖啡、开着暖气的书房一角,去读《日瓦格医生》。你能清楚的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我是一个自由人,我远离革命,能不被人监视,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依据吗?因为尤拉的世界是灰色的,帕斯捷尔纳克的书是没有色彩的,书中的插画(帕斯捷尔纳克的父亲所作)也是那种灰暗的线条,让人紧张的速写。革命是吞噬一切的野兽。革命是穷人和富人的战争,革命是穷人和穷人的战争。革命是高喊着“到船头上去”(高尔基语)与良心和道德的战争。那些自命不凡的“先知”,怀着伟大的愿景,效仿普罗米修斯盗取圣火,前仆后继。而那火光冲天,将人类世界化为灰烬。罗兰夫人在冲天的大火中引颈就戮,在死之前,她的哀嚎穿越时空:“正义,多少邪恶假汝之名”。尤拉.日瓦格大夫保持着自尊和人类的良知,这在罪恶的时代就是“罪恶”。他为受伤的白军士官生哀怜。罗素说:“唯有清晰的理智和宽仁的心,才是对抗邪恶激情和虚妄信仰的利器”。逃跑?往哪里跑,沙皇的时代还能“用脚投票”,用语言实现正义。但是革命却像蠹虫钻进了思想。独裁者真是卑鄙的天才。家人?革命使人类成了畜生,甚至连畜生都不能做了,要做膜拜机床的螺丝钉。父亲和儿子要相互防备,因为革命鼓励出卖和背叛。在我少年时代的语文课本中充斥着这样那样的“革命大义”。罗伯特.李将军在盖底斯堡战役结束后拒绝幕僚关于游击战的提议,他认为那会引起仇恨的革命,因而丧失立国的基础:家庭的感情。在同一个地方,林肯总统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他将战败者尊称为同一屋檐下的兄弟,因为战败者的共同牺牲,使美利坚民族认识到统一和平之不易。正义之不易。黑人因为他的解放和自由而尊奉他,白人因为他的宽仁与和解而尊奉他。“奴隶其实并不热爱自由,只是痛恨主子。”托克维尔说:“自由是教养”。里韦利的游击队员是革命群众的代表,他们是无赖,无需宣传就痛恨知识分子、老爷和长官。这些人是新统治阶级的宝贝。他们的凶残是革命的坚韧,野蛮是革命的本能。所以日瓦格才不可救药的同情敌人,那些士官生对自由有天然的认识。《日瓦格医生》是一个时代的史诗,很多人将他和《战争与和平》相列。我认为他应该归类于另一本不朽的作品:雨果的《九三年》,白派和蓝(红)派比较谁更残酷。我却在革命中寻找人性的残火。和《落魄记》中的奥威尔一样,帕斯捷尔纳克常常放下笔和文学常识,自己便开始呐喊起来。自由是教养!日瓦格和拉拉逃到尤里亚金的乡下,过期了隐居的生活,但是拉拉总感到不安,这是弗洛姆所说的:因为孤独而心存逃避、置身暴政的渴求。在这间别墅的周围是成群的狼,这是多么奇妙的隐喻,那是人心的DerSteppenwolf,是彷徨。但是尤拉坚持了自我的放逐。他宁愿放弃拉拉,也不愿意跟随可罗马夫斯基到远东去。他是爱拉拉的,但是他始终不愿受人摆布,而拥有自主命运的勇气。尤里奇卡保持着伟大的公民的自尊:独立和自由的人格。最终他选择在卑鄙的社会中自我放逐。他的好友戈尔东和杜多罗夫和那个时代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选择“合作”。最终,尤里奇卡的死和戈尔东、杜多罗夫的生并没有太多的出入:日瓦格死了,默默无闻。戈尔东和杜多罗夫过着猪一样的生活。这让我想起萧伯纳的一篇很短的剧本《英国佬的那个岛》:他们每天都只想着那头猪,结果他们自己就成了那只猪。尤拉、帕莎、拉拉都死了,死在这个残酷的世纪里,一个人的生命并没有什么值得纪念的。如果你曾歌颂过自由。《日瓦格医生》是过去那个残酷世纪里的一点纪念。伟大的公民,如果你以自由为教养,请不要忘记那些死去的人们。
  •   帕斯捷尔纳克,首先是作为一个诗人一个伟大的诗人进入我的阅读的。从高中到大学疯狂地读诗,读各种各样的诗,其中就包括数量很少难得寻觅的帕氏的诗。那句“只是要活。只是要活下去,活到底。”至今仍在我耳边回响、冲撞。直到1993年我才读到《日瓦戈医生》,是漓江出版社的版本,力冈、冀刚译。一口气两天一夜读完。然后无语,长时间沉隐于日瓦戈的世界。这个世界既属于俄罗斯传统世界,又极不同于普希金的世界,极不同于托尔斯泰的世界,极不同于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世界。感受那汹涌磅礴的社会洪流扫荡一切,又有某种纤细精微的东西留存。在列宁斯大林集权主义的浓重阴影下,却依稀闪耀着神性的光辉。人的个体是如此卑微渺小如此无奈无望,人的精神却又是如此高贵神圣如此不可战胜。“他们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到他们就是这画面的一部分,他们属于这个美景,属于整个宇宙。”“生命的谜、死亡的谜,天才的美、质朴的美”——“这些我们是熟悉的。”
  •   《日瓦戈医生》的作者帕斯杰尔纳克这样讲他的这本书:“当我写作《日瓦戈医生》时,我感觉对我的同代人欠有一笔巨债。写这部小说正是为了还债。这种负债感在我缓慢写作过程中变得一发不可遏制,在那以前,我多年仅仅从事诗和国外作品的翻译,我有责任通过小说评述我们的时代——遥远而又恍若眼前的那些岁月。时间不饶人。我想将过去记录下来,通过《日瓦戈医生》这部小说,赞颂俄国美好和敏感的一面。那些岁月一去不返。我们的父辈和祖先也已长眠不醒。但在百花盛开的时候,我可以预见,他们的价值观念一定会复苏。我不知道《日瓦戈医生》作为小说是否获得了彻底的成功,但即使它有各种各样的缺陷,我仍然觉得比我早期的诗歌具有更高的价值,内容更为丰富,更具备人道主义精神。”我相信,这正是对这部巨作最好的介绍。存在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美学思想无疑不在这部书中有着别样的体现与诠释。一部值得认证阅读的文学经典。
  •   帕斯捷尔纳克因本书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然而受到的却是国内对他和《日瓦戈医生》的猛烈批判。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人们将来还会谈论我,最后大家才能承认我,不管怎么说,我毕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的确,是不是好作品,历史自然会做出选择,遗忘的终会被忆起。爱情和政治是人类生活的两大主题,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关于这两个方面的真正有洞见的作品也是永恒的……
  •   《日瓦戈医生》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样,写的都是在专制下有良心的知识分子的命运,看后心情沉重。人不能选择命运,只能选择自我。
  •   从学生时代就开始读这部书,其间很多次复读,和读托翁作品不同,它不能称为史诗或巨著,帕斯捷尔纳克就是帕斯捷尔纳克,他的作品有一种诗一样清新,就像日瓦戈医生,是属于帕斯捷尔纳克
  •   原来买过老版的《日瓦戈医生》,后来搬家弄丢了。最近在当当买了新版,感觉很不错。这是一部经得起反复阅读的好书,每次读都能给我带来震撼,让我浮想联翩。虽说现在又多了几种译本,我还是喜欢并选择了蓝张的这个译本。初读的印象太深刻了,害怕别的译本会破坏这么美好的印象。
  •   刘小枫先生很喜欢俄罗斯的流亡文学,这是他们的民族的一个文化传统,《日瓦戈医生》当然是代表作,根据改变的电影已经看过,但没有看过原作。喜欢文学的应该看看原作。
  •   日瓦戈医生,这本书很好,只是当当网好像没在重庆设个分部啊,发货比较慢啊,要从成都运货过来,建议设立分部,提高办事效率,以前在武汉买时就很快!当当网真的很不错,书便宜又方便!要是买其他的东西能货到付款就好了,比如说数码产品,如果不买的话,可以要一定的路费或是什么的!提个建议了!呵呵!
  •   你爱你的祖国吗?你爱的家乡吗?如果心中很久没有这样的想法和感觉,我建议你看看日瓦戈医生。
  •   读完作品后,我想起了大学时代“无忧君”上课期间在下面骂系主任的这事了,当时系主任在讲国际法,好象讲的是关于战争罪那部分,系主任说20世纪对人类造成巨大危害的是核武器,他听完此话就骂人家系主任无知,他自己说20世纪对人类造成巨大危害的是主义运动。在人类历史上也没有哪个世纪都和20世纪一样让那么多人为辞藻的统治付出生命,在这个过程里,数以亿计的人阳光般为信仰献身,但他们的愚蠢就在于,辞藻许诺的幸福完全扭曲了对痛苦的敏感,因此可以说,他们死的可惜!
  •   医生对任何事的态度在于是否符合人文主义精神,这一点我所钦佩的,作者能够以这种勇气写下这么耐人寻味的篇章,更是我钦佩的一点。
  •   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和对命运的思索。
  •   第一次用当当,没想到还可以货到付款。真心不错。快递也挺快的。刚回来学校看到书了,印刷不错,包装也挺好。不知道里面错别字怎么样了,待读完后若很少的话。以后就用当当 货到付款买书了。呵呵
  •   很经典的版本。帕斯捷尔纳克果然牛,语言里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
  •   这是我在大学时曾看过这本书,他们反映了人物对革命过程中的认识,是值得一读的书。。
  •   我最想看的书,描写生动逼真,是获诺贝尔文学奖作者中唯一的因获奖而受到攻击的一位。
  •   反映前苏联的历史,很让人反思过去。不错,有思想,有深度!
  •   看俄罗斯的作者的书最吃力就是要分清各种很长的名字,父名,小名等等。这本书也是啃了很久才完成的。并不是被禁过的书就是好的,但这本书的确是让我们从别的角度看到他们那时候的社会。
  •   这是和其他苏联文学一起买的,由于较厚,还没读完。但是已经感受到其魅力了。印刷质量不错,字体要是在大一点就好了,就不会那么累了。
  •   真实的反映了一个真实的苏联
    真相很残酷
    希望看书的人
    心里都明白
    都有所了解
  •   名书不厌百回读,值得品味
  •   非常好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书目
  •   很少看这类小说,现在读了却觉得有意外的感受,可以一读。
  •   世界名著,非常精彩的小说。
  •   大背景下的小人物的生活。 有些地方让人看了揪心, 是他的魅力所在吧。
  •   诺贝尔文学奖~反映苏俄时期的~要好好看看!
  •   从前借来读过,一直希望自己拥有一本。
  •   没事的时候可以慢慢看的小说
  •   很好的一本小说!值得一看和慢慢品味!
  •   值得一读,给人心灵的震撼!
  •   书是好书,但是人名翻译的太乱了,一个人好几个名字,一会儿叫这个,一会儿叫那个,根本不知道谁是谁?
  •   买了好多书 ,没有破损,一本一本来,貌似本人对书中的名字没有记清楚,还要仔细看
  •   作者的文字很有穿透力,对于那段历史我们可能不了解,但人类的感情是共通的
  •   书读下来不错 书的质量也很好
  •   早期俄国文学,别人推荐的,但推荐者水平很高,是他记忆中好作品,文学性极高。
  •   此书自然不必多言,世界名著中的经典,同名电影也是同样出色。人文的版本很好,当当的价格很优惠,收藏了。
  •   作者写出了真实感受,描述了一段反人类的革命史。
  •   震撼!感动满满……
  •   故事很深刻,需要慢慢读懂。
  •   诺奖作品,果然我还打不到那样的程度,读起来有点难,但是人文出版社的品质有保证
  •   读些名著,充实精神世界!
  •   作品好,翻译也好,好书。
  •   一部讲良心的作品,比那些应景的文章,生命力更长久!
  •   外国名著,看中的是翻译,也就是译笔。稍稍翻阅了一下,没有让人失望。很赞!!
  •   名著名译!
  •   还没有读,但看介绍和朋友的推荐这是一本不错的书。
  •   这系列的书买了好多,这本也是非常值 得读的一本
  •   久闻其名,正读着。。准备看完书再去看电影吧
  •   大学时先看到是的英国导演David Lean拍的同名电影,印象不可磨灭。 这本是蓝英年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翻译经典。
  •   比想象中的厚一点,也比想象中的文艺一点,还是挺可读的~
  •   书本身是非常好的,但是快递延迟了令我不太舒服,恰巧到需要书的时候没按时来!
  •   包装非常和书的质量都很好!
  •   书的印刷质量好,内容很经典,值得是孩子课外阅读。
  •   一部可以反复阅读的书,有俄罗斯文学的磅礴大气之美。
  •   不是全本,这是一个问题
  •   政治的见解
  •   值得一读的经典名著
  •   听说了好久的好书,一定仔细读
  •   值得不止读一遍的好书
  •   这本书需要静下来慢慢阅读.
  •   是很好的名著版本,值得收藏,需要静心阅读。
  •   收到,很好。
  •   纸质好,好书!有深度
  •   很好~很喜欢~因为喜欢所以才来买,很满意~
  •   还没看!很快!很好!!
  •   之前看过同名的电视剧,终于还是决定买下,读书感觉会不一样吧,对这类内容比较感兴趣。只是这次人民出版社的裁剪和装订没以前好了。
  •   一直很好
  •   东东很好,和网上的一样
  •   译者的译笔很好
  •   质量很好,我很满意
  •   早就想买一部了。在当当网发现了。挺漂亮的
  •   大一时老师推荐过
  •   印刷精美,翻译语言通顺、准确。争议性极大的作品,了解一下。
  •   从开头开始就像一首长诗,很久没有这么痛快地读书了!多次流泪,感动。不愧为诺贝尔奖作品
  •   估计一年两年不会看。买太多名著了
  •   最真实的故事,最丰富的内涵,最深刻的社会。好书。
  •   买给爸爸看的,这本书写得不错,虽然我对作者没有太多的了解。
  •   世界名著,是一本好书,值得看看。
  •   喜欢世界文学者不可不看
  •   绝对是好书,上大学期间买过一本,都翻烂了,只好再买一本。
  •   名著书藉,就应该多读读,多看看。
  •   书到货很快,孩子看过说不错。
  •   不错哦,虽然书的背景不是很懂,但总的来说很有感觉。
  •   书挺好的, 很满意
  •   是通过看北岛的散文 了解到帕斯 然后想要看他的书
  •   书还是好书。
  •   很不错的书,还没看完,嘿嘿
  •   一直都喜欢人民文学出本社的书
  •   电影是看过好几遍了,非常喜欢,相信书也应该不错
  •   朋友推荐,印刷不错,细读中
  •   这本书好看,看来很舒服
  •   纸质很耐看
  •   经典的俄国名著,很喜欢!
  •   不错,她很喜欢,下次继续光临。
  •   插图很有味道。
  •   好书,早想买,趁打折就买了,希望当当常有大折的活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