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2-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页数:297 译者:冰心
Tag标签:无
前言
故事诗(石真译) 译者前记 《故事诗》(Kathe)是泰戈尔最为印度人民所传诵的诗篇,中小学课本中必选的教材,也为大学文学系学生所必读。一般人容或没有读过、或读不懂他的《吉檀迦利》,但没有读过《故事诗》的却不多见,“五河环绕着的英雄之国,辫子盘在头上的锡克……”(《被俘的英雄》)几乎男女老少人人都能背诵。 故事大体分为四组:佛教故事、印度教故事、锡克教故事和马拉塔及拉其斯坦的英雄故事。佛教故事取自《撰集百缘经》(Avadanasataka)、《菩萨譬喻鬉论》(Bodhisattvavadfinamfila)和(如意树譬喻鬓论》(Kalpadrumgvadfina—mala);印度教故事取自《歌赞奥义书》(ChgndogyaUpanishado)及《敬信鬉》(Bhakta—mala);其余的故事来自民间传说。佛教故事和印度教故事并非佛经与古圣梵典的翻译,而是诗人的创作,词句是诗人自己的,人物及情节也有很大的变动。这在一九○○年《故事诗》最初出版的时候,诗人已经作了声明,说“希望这些变动不致在文化传统及宗教义理方面造成罪过”。 在这部分诗歌中,诗人把一些为人民所喜爱的人物介绍给我们,虽然他们有些是普通的,平凡的,连名字也不曾留下的人物。这里有:信仰坚定、慈悲喜舍的佛教徒;反对宗教偏见,反对焚身殉节陋俗的宗教改革家;漠视种姓尊严的婆罗门;鄙夷黄金的修道者;人们理想中的大公无私、了解百姓疾苦的国王;不愿把土地献与敌人而宁可牺牲性命的将军;不畏强暴的公正的审判官;与异族统治者作顽强斗争,视死如归的男女英雄们……诗人以生动的口语、民歌的调子,歌唱出他们进步的思想,勇敢的精神,优秀的道德品质,从而教育那些在殖民地教育制度下不知道或忘记了、甚至鄙视印度文化遗产的年轻一代,唤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珍视自己的光荣传统。这也许就是在印度把这部诗集选做中小学及大学课本的原因之一吧。 一九二七年诗人把第五首《供养女》改写成歌舞剧《舞女的供养》(Natirpuja),一九三九年又把第七首《报答》改编为歌舞剧《夏玛》(Shyama)。 译文是根据一九四二年国际大学出版部出版的孟加拉文《泰戈尔全集》卷七中所收的《故事诗集》译出的。
内容概要
泰戈尔是印度近代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世界文学史上的巨匠,被尊为“诗圣”。 他的作品被人当作“精神生活的灯塔”,为印度近代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他的创作,为借鉴外国的优秀文艺、开拓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文艺作出了榜样;他的不懈努力和开泰戈尔是印度近代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世界文学史上的巨匠,被尊为“诗圣”。他的作品被人当作“精神生活的灯塔”,为印度近代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他的创作,为借鉴外国的优秀文艺、开拓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文艺作出了榜样;他的不懈努力和开拓,使印度的民族文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并且在世界近代文学史上占有了一定的地位。
作者简介
泰戈尔,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
书籍目录
导读知识链接故事诗(石真译) 译者前记 序诗 无上布施 代理人 婆罗门 卖头 供养女 密约 报答 轻微的损害 价格的添增 比丘尼 不忠实的丈夫 丈夫的重获 点金石 被俘的英雄 不屈服的人 更多的给予 王的审判 戈宾德·辛格 最后的一课 仿造的布迪堡 洒红节 婚礼 审判官 践誓吉檀迦利(冰心译) 译者前记新月集(郑振铎译) 译序一 译序二 家庭 海边 来源 孩童之道 不被注意的花饰 偷睡眠者 开始 孩子的世界 时候与原因 责备 审判官 玩具 天文家 云与波 金色花 仙人世界 流放的地方 雨天 纸船 水手 对岸 花的学校 商人 同情 职业 长者 小大人 十二点钟 著作家 恶邮差 英雄 告别 召唤 第一次的茉莉 榕树 祝福 赠品 我的歌 孩子的天使 最后的买卖园丁集(冰心译)
章节摘录
故事诗(石真译)译者前记《故事诗》(Kathe)是泰戈尔最为印度人民所传诵的诗篇,中小学课本中必选的教材,也为大学文学系学生所必读。一般人容或没有读过、或读不懂他的《吉檀迦利》,但没有读过《故事诗》的却不多见,“五河环绕着的英雄之国,辫子盘在头上的锡克……”(《被俘的英雄》)几乎男女老少人人都能背诵。故事大体分为四组:佛教故事、印度教故事、锡克教故事和马拉塔及拉其斯坦的英雄故事。佛教故事取自《撰集百缘经》(Avadanasataka)、《菩萨譬喻鬉论》(Bodhisattvavadfinamfila)和(如意树譬喻鬓论》(Kalpadrumgvadfina—mala);印度教故事取自《歌赞奥义书》(ChgndogyaUpanishado)及《敬信鬉》(Bhakta—mala);其余的故事来自民间传说。佛教故事和印度教故事并非佛经与古圣梵典的翻译,而是诗人的创作,词句是诗人自己的,人物及情节也有很大的变动。这在一九○○年《故事诗》最初出版的时候,诗人已经作了声明,说“希望这些变动不致在文化传统及宗教义理方面造成罪过”。在这部分诗歌中,诗人把一些为人民所喜爱的人物介绍给我们,虽然他们有些是普通的,平凡的,连名字也不曾留下的人物。这里有:信仰坚定、慈悲喜舍的佛教徒;反对宗教偏见,反对焚身殉节陋俗的宗教改革家;漠视种姓尊严的婆罗门;鄙夷黄金的修道者;人们理想中的大公无私、了解百姓疾苦的国王;不愿把土地献与敌人而宁可牺牲性命的将军;不畏强暴的公正的审判官;与异族统治者作顽强斗争,视死如归的男女英雄们……诗人以生动的口语、民歌的调子,歌唱出他们进步的思想,勇敢的精神,优秀的道德品质,从而教育那些在殖民地教育制度下不知道或忘记了、甚至鄙视印度文化遗产的年轻一代,唤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珍视自己的光荣传统。这也许就是在印度把这部诗集选做中小学及大学课本的原因之一吧。一九二七年诗人把第五首《供养女》改写成歌舞剧《舞女的供养》(Natirpuja),一九三九年又把第七首《报答》改编为歌舞剧《夏玛》(Shyama)。译文是根据一九四二年国际大学出版部出版的孟加拉文《泰戈尔全集》卷七中所收的《故事诗集》译出的。
编辑推荐
《泰戈尔诗选(增订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