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家书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侯永禄  页数:662  
Tag标签:无  

前言

家书抵万金    我们家祖祖辈辈在陕西关中农村,父亲解放后虽一直担任村干部,但亲戚朋友在外地的几乎没有,因而家中的书信往来基本是个空白。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年仅14岁正在路井中学上初中一年级的胜天,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和其他5位同学一起,经风雨,见世面,徒步串联到北京。他中途走到大寨,曾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想来这是我们家的第一封家书。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引玲和胜天相继参加工作,家里的往来信件逐渐多了起来。1976年丰胜去甘肃武威参军,1978年万胜考上延安大学,1980年争胜又考上了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六个儿女只有西玲一人在家陪伴父母,家书往来更加频繁。随着时间的推移,盼来信、写回信就成了父母亲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儿女一条心——牵肠挂肚,望眼欲穿,唯有这家书报平安。    父亲写信,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充满了对儿女的关心与爱护。每封信,都和土地的春种秋获夏收冬藏有关,都和各人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有关。想来,他是把对儿孙们的思念、牵挂、希望和深情,都凝聚在这一笔一画的家书之中。    父亲写信,就像他的为人一样,工工整整,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每信必复,从不延误,几十年如一日。古人诗中所说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行又开封”就是他写信时的真实写照。    2000年元月,给路井老家安了电话,和父母亲联系方便了许多,但和他们的信件往来却少了许多。而父亲对写信却情有独钟,执着依旧。他在晚年,把盼家书、读家书、写家书、寄家书当作生活中的一大乐事。父亲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说,请给他多写信,有时似乎到了央求的地步。而我们却在纷繁芜杂、忙乱无序的工作学习中,在电话、手机、电子邮件这些所谓现代科技的冲击下,忘记了父亲这一最喜欢最珍视的交流载体,忽视了他这一小小的期盼、小小的要求。    对于儿孙们的来信,父亲则珍爱有加。父亲去世后,我们兄弟姐妹六人清理父亲的遗物,竟发现几十年来我们给父母亲的书信父亲一直保存着,总共有千余封。2007年春节,由父亲60年来写的日记整理而成的《农民日记》一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好评如潮。兄弟姐妹们在电话和网上互相联系时,又谈到父亲其它手稿的价值。大家觉得父亲留下来的“家书”“随笔”同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7年5月4日是“五四”青年节,也是母亲和全家人商定的为父亲举行逝世三周年纪念的日子,全家20多口人从北京、兰州、西安、延安、韩城等地回到老家陕西合阳路井。在家期间,大家又进一步讨论了《农民家书》《农民随笔》的出版问题,决定逐步整理所有的信件,为以后《农民家书》的出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007年8月11日,父亲的长孙侯亮从北京传来了消息:人民文学出版社同意出版《农民家书》,并希望在一两个月之内尽快拿出初稿。随即,利用工作之余,大家便投入了书信的整理挑选、打字录入、加工润色的工作。经过考虑,确定了以下编选思路:    第一,为了做好家书的保存工作,每个小家庭首先将自己和父母亲的全部往来信件录入电脑,制成电子版,并作为各个家庭的永久性资料。    第二,书信按时间顺序排列,子女写给父母的信和父母写给子女的信可用不同的字体区别。    第三,每封信的正上方注明写信年月日。    第四,全部信件录入电脑的工作完成后,各家再各自挑选出可收入《农民家书》的信件,最后汇总在一起进行审阅定稿。    第五,以后条件成熟,可将各家和父母的全部往来信件、甚至兄弟姐妹之间的全部往来信件汇总在一起,作为一个珍贵的资料保存。    全部信件录入电脑后,挑选信件也是一个比较细致的工作。首先必须将全部信件浏览一遍,再挑选出适合作为《农民家信》书稿的信件。入选信件的原则是:第一,有意义,能见证中国社会和我们这个大家庭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    第二,内容集中,一封信最好能反映一个问题。    第三,有一定的篇幅,不要过于简短。    2007年10月10日左右,电脑输入、挑选信件的工作基本结束。大家将各个小家庭选出来的信件汇总在一起,按时间顺序排列,《农民家书》的初稿基本形成。从10月10日开始,几个人又开始对初稿进行系统的审阅。胜天负责第一遍的整理,丰胜负责第二遍的复查,万胜负责第三遍的润色,争胜负责第四遍的校对。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所选信件在内容上进行审核,在语言上进行推敲。    最后审稿的时间长达10多天。10月24日下午,审稿工作全部结束。相隔数千里,几个人在各自的电脑桌前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历时两个半月的整理“家书”工作终于结束:《农民家书》初稿约77万字,共收录家书900余封,其中父母亲写的的书信400余封。而今,经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农民家书》得以面世。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父亲如若在天有知,当会含笑九泉。    整理出来的家书,涵盖了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六个小家庭,其中和父母亲有书信往来的人有:大女儿侯引玲、大女婿王俊杰,外孙王江晖、王江涛;二女儿侯西玲、二女婿侯新录,外孙女侯艳、外孙侯蛟;大儿子侯胜天、大儿媳曹秀春,孙儿侯亮、孙女侯晶;二儿子侯丰胜、二儿媳李萍,孙儿侯炜;三儿子侯万胜、三儿媳刘小丽,孙儿侯云腾;四儿子侯争胜、四儿媳邓碧兰,孙儿侯照烁。    家书是什么?家书是美妙的古琴,它能弹奏那纯真的亲情;家书是大漠的甘泉,它能滋润那干涸的心灵;家书是照相的底片,它能冲洗那历史的旧痕……    父亲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了,然而,那一封封家书却仍在对我们叙说着他亲切的关心,殷切的希望,真切的嘱咐,深切的爱意。整理那泛黄的信纸,重读那熟悉的话语,又勾起了我们对往事的回忆,又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东西。是的,那一封封淳朴的家书,既没有电子邮件的迅速快捷,也没有手机短信的词藻华丽,更没有直拨电话的直截了当,然而,它散发的淡淡墨香,维系的浓浓亲情,又是什么样时髦的通讯手段能代替得了的呢?    还是杜甫说得好啊:家书抵万金!    引玲胜天西玲丰胜万胜争胜    2008年9月16日

内容概要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侯永禄长子侯胜天徒步串联路过大寨,写下了这个大家庭的第一封家书。后来儿女相继参加工作,往来信件逐渐增多。2000年老家安装电话,通信开始减少。侯永禄去世后,儿女清理遗物,发现几十年的书信父亲一直保存着,总共有千余封。现挑选部分编成《农民家书》。收录时尽可能保持原貌,但限于篇幅,也对个别书信格式进行了压缩。
这些信件集中反映了五十年来中国农村面貌和农民命运的巨大变迁,反映了农民通过参军、高考等途径奋斗进入城市的过程。《农民家书》中侯永禄对予女学习、工作、人品、生活上的殷殷教导,更是体现了农民淳朴的人生信条和哲学理念,堪称农民版《傅雷家书》。

作者简介

  侯永禄(1931-2005),曾用名侯永学,陕西省合阳县路井镇人。1944年进入合阳县简易师范,1949年毕业回家务农。1954年路井农业合作社成立,担任会计。195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曾任生产队政治队长、大队毛泽东思想大学校负责人、民办教师、大队合作医疗站负责人、火队党支部副书记兼革委会副主任等。1981年12月任路一火队管理委员会主任。1984年4月至2001年,担任路一村“义务邮递员”。他坚持60余年写日记,记随笔,撰家史。由他的日记精选而成的25万字的《农民日记》一书,于2006年12月1日出版发行,好评如潮。

书籍目录

家书抵万金(代序)
1966年~1976年家书
1977年~1981年家书
1982年~1986年家书
1987年~1991年家书
1992年~1996年家书
1997年~2005年家书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们不太忙,可让炜炜多读书看画。这个假期能不能把《365夜儿歌》学完。炜炜很聪明,还应多开发早开发,幼年的记忆力最好呀!我6月17日去东明给你姑送端午。她今麦啥都没做,选选头一天收麦时给她说:“妈!我们去地里拉麦,等会,你给我到场里送点开水好喝。”她便烧了点开水,取来热水瓶灌开水,将瓶内旧水向盆内一倒,却将瓶口的塑料嘴掉于地下,弯腰去拾,不料瓶内所剩一点水偏偏掉到她的脚上,当时便汤起了泡。一个喝的未送成,反倒卧床不起,疼痛不已,不能下床,大忙之时还得个人伺候。祸从天降,该追查谁的责任呀!真是人老不中用呀!我只能叹息。今年的夏粮全面空前大丰收,大麦、小麦、油菜都是老人们从未经过的好收成,但粮价更贱了。交公购粮时再好再干再净的麦,验粮时超不过三级每斤3角2分。而街上的麸子皮1斤要3角钱,1分也不能少!国家起先还允许以现款交农业税及镇筹款。你二姐一算账,咱有面粉机,将麦磴成面1斤可卖5角多,何必交粮呢?便让新录用现款给咱交农业税。村上却停止了收现金。便找到镇上交了,也代咱交了41元的农业税,36元的镇筹款。后来镇上也停止了。农民们只好用血汗换来的粮食贱交了吧!她家的粮食放不下,咱家的粮食也没处放,贱卖又舍不得,只好又垒起了砖仓放粮,但老鼠却不客气,连吃带糟蹋,真没办法。我和你妈说让你姐再不要买公家的陈面粉,干脆把西玲磴的面有顺车捎往韩城,但你王哥坚决反对。侯艳是考完试6月29日便回路井的。7月4日你王哥又专程回来叫侯艳去补习半月课。这次期末成绩侯艳是班上第二名,英语是100分,真棒!侯亮是第三名。他们补习了两周课,每人花了15元学费,这也算教师们的一点第二职业收入吧!比起农民来能强一蒜皮了。

编辑推荐

《农民家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农民家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你妈劝我:“我妈常说,人行好、天助巧,人不行好天知道。人常做好事,积德行善,就会逢凶化吉,避难呈祥。就让娃去吧,一来让他到外面闯一闯,二来也能挣点钱来。就听天由命吧。我一听这都是迷信的说法,但从革命的角度来讲,一个革命者的胸怀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侯永学,1972年4月6日(P16页)

    万胜回到家说,他们现在考试是闭卷而不是开卷。我认为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过去由于“四人帮”的破坏,把抓教育质量说成是“智育第一”,这是极端荒谬的。我觉得,今后在教育战线上国家可能还会有更大更多的变化。
    团结同志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怎样才能团结同志呢?我认为:首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要光明正大,没有私心;其次,对待犯错误的同志不能抱歧视态度;再次,要警惕那些披着“关心”“爱护”“热情”的外衣,实则存着吃人、整人坏心的人的糖衣炮弹。
    ——侯永学,1977年元月28日(P41页)

    你说:“在部队提干部,有的人是凭走后门的,不是凭才能、水平,而是看谁的父亲官大,谁粗腿抱的紧就可以。这样任人唯亲的例子是不少的。”你这话是太片面了。我承认,有的人有可能是靠后门提的干部,但那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干部是好的。试问,你从新兵连分到司令部军务股当打字员,咱们走后门了吗?没有。你加入党组织,咱们走后门了吗?没有。因此,你这句话是完全错误的。
    ——侯永学,1978年1月31日(P65页)

    其实咱们去延安前就听人说延安的杂粮多,生活艰苦,思想上有了准备,但现实比想象的还要艰苦。我和你妈就很担心你的生活,你每月一定要把主粮吃完,不够了假期回家再去延安时从家里背上些白面,解决你的生活问题。我想老区人民为党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国家会逐步解决老去人民的生活问题的。
    ——侯永学,1978年10月24日(P82页)

    10日收到你哥的来信,内有你给家里写的信,才明白是放错了信。虽是个不值一提的小差错,也可能是上课铃响了心中一时慌忙造成的。但今后遇事必须细心,不可疏忽。往往有的事,由于稍不注意,会造成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你在部队例如军事机密,稍有大意,便误大事,千万注意。
    ——侯永学,1979年9月12日(P100页)

    关于部队干部年轻化,这是自中央到地方各条战线采取的一项重大的战略措施。因为青黄不接的现象,教育界、科技界都是这样,都迫切需要接班人。工资的提升,按现政策也是势在必行。同志们说你上大学是走错了棋,这倒不然,不上学你肯定会提干升级的,是会早拿两年工资的。但从长远看,不在这两三年,精力充沛、记忆力强的黄金时代学到这么多科学基础知识。年纪大了,四五年也是学不下的呀!
    部队的好处是进步快提升待遇高,但调动多变化大,特别是受政局的变动和军事形势的影响,怎能有学校那么安定呢?至于你留校好还是回部队好,作为共产党员,应该首先服从组织分配,哪里需要哪里去。不要拖熟人、走后门,硬要按个人的所好来选择。
    ——侯永学,1980年3月15日(P108页)

    当然找对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定要对她进行全面的了解。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思想品质、家庭经济条件、本人文化程度、工作能力、思想品德、性情爱好、生活习惯等。不能单看五官面貌和工作职位,更不能一见钟情、**受骗。我的老观点还是那样,经济条件上要比咱差一点,职务上要比咱低一点,思想品德上要比咱高一些。要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接人待物方面仔细观察。不能光从私字出发,只要对我好,不管对旁人怎么坏,都是好的。因为某个人的好恶好坏,会随各方面的因素而转变,而本人长期形成的思想品德,是轻易难以改变的。总之在婚姻问题上一定要稳重。
    ——侯永学,1980年9月16日(P126页)

    万胜现在是团支部的宣传委员,申请入党的人不多,他们班的班长也不申请。在这种多数人没有觉悟,没有远见的情况下,入党才是比较容易的。不少人对党失去信心,是没有认识到党是大有希望的,威信不高只是暂时的。
    ——侯永学,1982年2月9日(P175页)

    一般人都会希望生个男孩子,但我认为男女都一样。从侍奉父母这一点来说,女的比男的更好。女的从吃饭、穿衣、家务生活这些方面比男的细微周到,女比儿子或媳妇侍奉父母更方便……你外婆只有你妈一个女,晚年生活的也不错么,心情是舒畅的。我说这段话的意思是,李萍生个男的好,如果生个女的更好。你们千万别在这上面计较。
    ——侯永学,1986年4月9日(P283页)

    在大学的学习,和高中不同,不担心考不上落榜,全靠自觉。有人得过且过,混张文凭,这是害了自己,即使将来分上个好单位,而自己没有真才实学,拿不动工作,仍受人歧视,甚至抛弃。只有那些孜孜不倦、如饥似渴地认真学习的人,才真正有出息,才会受到人们的真心尊敬,才会在今后工作中做出优异的贡献。我们应当向后者学习。
    ——侯永学,1989年10月7日(P373页)

    我的意思是指今后你们都要记日记,特别是一些重大事件的时间、过程要记准。因为我总觉得你们中要出大有作为的人,所以来往信件必须妥善保存,千万不要被“文革”吓坏了人,抹杀了历史,毁坏了文化。写《家史》不是我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将来必须你继续写下去!
    ——侯永禄,1993年元月10日(P467页)

    当然,现在虽然不像毛泽东时代那样强调知识分子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但一定的体力劳动还是应该参加的,这样对自己的身体也有好处。我们是贫寒家庭出来的,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本色,我们不能忘本。你们以后回来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太苦太累的活少干些。
    ——侯永禄,1999年9月20日(P600页)
  •   这本书第一次看是在图书馆借阅的,看完后觉很有收藏价值。书的作者很像我的父亲,待孩子长大的时候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道当年的祖父是如何通过书信来引导走上自立自强之路的。一个农民把四个儿子都培养成大学生,这已经能说明一切,最朴素的预言往往是最有说服力的。
  •   只要有信念,农民也可以成为文化人。
  •   这本书真的很喜欢,很好,不多说的极力推荐,第一遍看完,觉得会是床头书,经常翻出重看一类。书分四个部分
  •   这本书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质朴平实。
    商家配货速度也挺快的,服务态度也好,希望一如既往,我还会买的。
  •   书的内容很有时代印记
  •   一本值得好好品味的书。
  •   很好的反映农村的生活变迁。
  •   内容先不表,质量呱呱叫!
  •   书的质量不错我很喜欢
  •   真实、震撼,来自民间的历史!
  •   看了一半了,很吸引人。一个家怎么样一步步走向幸福和富强,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才是真理。值得一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