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乡愁

出版时间:2009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何大草  页数:22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所有的乡愁》是一部具有史诗般气质的长篇小说,它从辛亥革命前后开始讲述,通过武昌郊外包家镇的豪门包氏和木匠金氏两个家族人七代人的命运,在每个人的爱、恨、漂泊和挣扎中,见证了历史的荒诞与诡谲。它书写了中国人的苦难与复兴、强国愿与自由梦。

作者简介

  何大草,小说家,其作品曾被誉为“中国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现执教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著有长篇小说《刀子和刀子》《盲春秋》《我的左脸》,小说集《农冠似雪》等。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影《十三棵泡桐》捩第十九届东京电影节特别大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两全庄第二章 鬼子第三章 月满西楼第四章 革命第五章 千里走单骑第六章 护身符第七章 死的光荣第八章 孤山稻儿第九章 菖蒲澡第十章 往生第十一章 金筐儿第十二章 朝天门第十三章 归卧南山陲第十四章 爱的欢乐第十五章 哥、哥第十六章 闺中第十七章 汉奸的吊诡第十八章 似是故人来附录1 浮云两朵附录2 每个人的黄苹果

章节摘录

  包博望总会在辗转难眠的时候,翻身起床,在黑暗中点燃一根细香,退后五步,或者十步,举枪向着红香头瞄准。  从光绪二十四年九月起,这个动作成了他断断续续的晨课,坚持了一年七个月,从伊豆半岛的温泉旅馆,到北京湖广会馆的后院子。他使用的是一支1873年柯尔特公司出品的“拓荒者”转轮手枪,弧形枪柄嵌有象牙,手感深沉而舒适。他是在热海一家旅馆住宿时,从老板娘手上得到这支手枪的。老板娘的丈夫曾在中国旅顺参与过日俄战争,战争以日本的胜利结束,而他腰部中弹,回家已然是个废人。柯尔特转轮手枪,也并不是他的。一个美国枪贩在包博望之前,曾来这家客栈住宿过。他已在日本兜了大半个圈子,嗅出这个岛国最急需的货物,就是枪。他高大魁梧,络腮胡子,抽雪茄,也相当解风情,当他离去后,在老板娘的绣榻上,留下了雪茄味和这一支“拓荒者”,弹仓里押满六颗亮晶晶的子弹。  相比之下,二十三岁的包博望就还嫩得慌,他穿着学生服,趿着木屐,有点羞涩地说着不算流利的日语。钻进这家客栈,是因为落雨,而天色也已经暗了。老板娘对他的羞涩很感兴趣,也拿他的日语来取笑;她的没用的男人靠在角落,目光如刀,冷冷地看着包博望。包博望则听着雨声,埋头看着桌上的一只秘色青瓷盘出神。翌晨临了上路,他掏了一大把钱给老板娘,多得让老板娘有些慌张。她说太多了,就拿了那只瓷盘送给包博望。包博望淡淡一笑,说:“中国传来的东西,不稀罕。”老板娘就去卧室枕下抽了那支手枪,塞在包博望手里。  包博望不是个武人,但漫长的瞄准,使他变得冷静和有力;而且在充裕的时间中,他生长了想象,能从那一星点燃的香头,看见一个人的眉心,或者一颗子弹击中眉心后留下的弹洞。起初,他并不晓得自己应该射向谁。后来晓得了,这个人仍然面容模糊,因为他与他素未谋面。素未谋面,他却与他熟悉得如夜夜相见。这个人的名字,包博望即便在梦中,也不齿于念出来。  包博望和他并非世仇,也没有私人的恩怨。包博望在他五张榻榻米大的房间里,贴了一幅字,这就是他铁了心要击毙这个人的唯一的理由: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光绪元年,合西历1875年,包博望出生于武昌城外二十里的包家镇“两全庄”。  两全庄是包家的祖宅,始建者系一位做过大元帝国将军的祖上,他原本是在长城两边流浪的孤儿,与忽必烈大帝在狩猎中相遇:他在草原上奔跑,赶在忽必烈的骏马前边,扑倒了一头雏鹿!忽必烈被他的敏捷和倔强所打动,赦免了眼睛湿润的鹿子,并把他收入了帐下,赐姓包,名怀仁,字取义。包怀仁没有辜负这一次恩遇,他剽悍骁勇,而且性如烈火,四年后就官拜近卫军统领。1271年,一个春雪飘落的拂晓,五个高丽壮士着白衣白帽,为反抗大元帝国的征服,潜入忽必烈大帝的寝宫中行刺。包怀仁率卫士挺身护主,亲手斩杀刺客两人,而身负七处剑伤。忽必烈大帝从1268年起派大军攻襄阳,前后五六年,大小百余战,而襄阳城巍然不破,为此他万分焦躁。1273年,包怀仁请缨南下,参与作战。他抱了必死之心,领三百铁血军,顶着箭雨和滚石头,一个人登上了襄阳城,迫使南宋将领吕文焕率残部投降。这一役,包怀仁左眼中了一箭,拔箭时连眼球一起带出来,从此成了独眼将军。回师大都后,忽必烈大帝就将近郊的一座田庄赐给了包怀仁。包怀仁没有双亲,但皇帝就是他所要奉养的君父和他所要效命的天授之子。“两全庄”的名字是忽必烈大帝亲赐的,这个精通儒汉文墨的皇帝说,“为什么忠孝不能两全呢?孝子必然是忠臣。”  1274年和1281年,包怀仁先后两次加入骑兵军团,随舰队远征日本。在这两次跨洋作战中,包怀仁都成功地在九州的博多湾登陆,这块灰蒙蒙的陆地也成为他马蹄的终点。两次征战的结果都很相似,唯一的不同,是一次比另一次更加惨烈,台风就像预约的死神,飞沙走石地袭来,摧毁了他们数以千计的船舶,日本人头缠白布,在风中迎战元军,被砍死、淹死的元军官兵,至少在万人以上。包怀仁所部全军覆灭,他本人在失血过多的昏迷中被马夫拼死抢回本营,拣得了一条命。但他的右胳膊被一把倭刀砍掉了。他唯一的战利品,是杀死了对手,并夺取了那一把倭刀。倭刀,其实就是一柄雪亮的武士长剑。在从博多湾到两全庄的漫长而颠簸的舟车旅程中,包怀仁都平静地躺在一块木板上,用左手怀抱着这把倭刀。这把倭刀把他的军旅生涯结束了。伤愈后,包怀仁去宫中觐见皇帝,请求褫夺他的官爵、荣誉和财产,甚至赐他以死。但是,忽必烈大帝用疲惫的声音否定了他的请求:“风从天降,卿有何罪?”皇帝踱到他的身边,捏了他右手空荡荡的袖管,夸奖他,“刚勇英烈,舍身报朕。”包怀仁于是又请求卸甲归田,回塞上安度残生。皇帝笑道,“你回塞上做什么?塞上还有你的家?”他当即铺开辽阔的版图,拿食指在汉水、长江交汇处圈了一圈,又点了几点,说,“这儿是帝国的肚脐,也是你建立奇功的地方,你就把两全庄迁了去,为朕镇一方之雄吧。”  包怀仁谢恩出宫。他变卖了家产,把大多数银两都托付管家,散给麾下阵亡将士的家属,然后带着皇帝的一纸敕书,携家带口,向华中平原迁移。1282年春天,他绕过襄阳,又南行三百里,在武昌郊外求田问舍,重建了一座两全庄。所谓庄子,也就是几间茅屋和一圈土墙,还有墙后边他督率家人植下的三百棵桑树、两百棵桃树。家中陈设,差不多四壁萧然,只有那一把砍断他右臂的倭刀刺目地悬在书房的墙上。它就一直那么悬着,从不曾被触碰,任灰尘落满,使它成了灰墙的一部分。或者说,就像是灰墙上的一件浮雕。除此之外,没有保留任何刀、剑、弓弩,或者一袭旧战袍。应邀上门作客的乡邻,无法相信这家的主人是经过戎马征战的故将军。包家的子弟不再习武,包怀仁请来了二十里内最好的先生,自己则和孩子们一起,恭恭敬敬坐在倭刀下聆听先生授课。课余的时间,他用于耕种,走乡串村,与农民喝酒。每月初一,他则穿戴整齐,骑骡沿长江去武昌城里,拜会一次本路的达鲁花赤。  达鲁花赤对包怀仁十分敬重,每次都必在临江的宅院中以私宴款待。虽说是包怀仁来拜会,但更像是听取达鲁花赤对本路军政民情的汇报。包怀仁听了,淡淡一笑,也不多说什么,喝三杯酒,就回两全庄去了。  至元二十二年,合西历1285年,忽必烈大帝征召天下兵马、天下船舶,以及天下水手和海盗,集运稻米一百万石,准备第三次远征日本。包怀仁在乡间听到消息,破例在八月十五进了武昌城。这次他没有骑骡,而是乘了一架骡车,车上载着自己种的菜蔬、家酿的桂花酒、媳妇蒸的桂花糕、几把桃木的梳子和一大匹素洁的布帛,还有一窝刚孵出的淡黄色小鸡。当包怀仁亲手把小鸡捧给达鲁花赤时,小鸡在他仅存的左掌上孱弱而有生气地叽叽叫!达鲁花赤吃了一惊,包怀仁同时破了两个例:时间和送礼。但包怀仁并不作任何的解释,头一回用大将军的派头,淡淡吩咐:“摆酒。”

媒体关注与评论

  《所有的乡愁》是近来文坛少见的佳作,它让我们去感受中华民族的体温、伤痛、脉动,然后昂起头,无畏地前行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份“乡愁”既像时间一样亘古不息,又像空间一样辽阔无垠,她根植于整个中国。  ——麦家(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在我的字典里,“乡愁”一直是个忧伤的,甚至浪漫的词语,是一份属于个人的幽情。而何大草先生的“乡愁”却不是这样,他是用一种大气磅礴的方式诠释了“乡愁”,解读一份深藏于每个中国人心底的一触即发的情感。  ——陈鲁豫(凤凰卫视主持人)  《所有的乡愁》书写的是两个家族、几代人,亲历了辛亥、北伐、抗日、文革……他们在动荡的历史中漂泊,也以倔强甚至“野蛮”的生存力参与历史创造,这说明了什么?当然是中国人的伟大。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伟大的潜质!  ——冯仑(万通地产集团董事长,被喻为地产界的哲学家)  在商业文化为主流的当下,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具有影响力。《所有的乡愁》其丰富的架构和极具穿透力的文字给人以直抵人心的感受。  ——邵忠(现代传播集团总裁)  任何一部企业史也都是一部民族史。我诚挚地向你推荐这本书,因为它浓缩了我们中国人的屈辱史、强国愿和自由梦。众多的人物,宛如历史的浮雕,带我们检视历史的河道。那是一段昏暗沉浮的历史,也是一段最能见证民族优劣的历史,《所有的乡愁》实际是一个民族的乡愁,是推动国人不断向前的力量!  ——吴晓波(著名财经畅销书作家)

编辑推荐

  《所有的乡愁》是一部融汇战争、革命、爱情和生死契阔的具有史诗般气质的长篇小说,它从辛亥革命前后开始讲述,通过武昌郊外包家镇的豪门包氏和木匠金氏两个家族六七代人的命运,在每个人的爱、恨、漂泊和挣扎中,见证了历史的荒诞与诡谲,书写了中国人的苦难与复兴、强国愿与自由梦。在这里乡愁不是一枚邮票,而是一个属于中国人的世纪宿愿。  麦家、陈鲁豫、冯仑、邵忠、吴晓波等时代精英真情推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所有的乡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梁文道说过一句话,如果觉得一本书很差劲,为什么还要费时间写书评。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同时也在看《隔离岛》,后面这本可以读到最后一页。
  •      还记得那个枣花麽?我真舍不得别人把她忘了。虽然明知道她最后还是湮没在岁月的荒烟蔓草中。枣花自小向往着塞外,向往着遥远的地方,谁了解一个闺中女子的思远的情怀。其实每个人都曾有这样的梦,希望看看山外的风景,高楼背后的是不是有别一番景致?我们从来都找不到归属,因为我们生来就要飘零,早早地怀着乡愁离开家乡去寻找家乡。枣花便是深陷于这种乡愁中的人,但是她注定一辈子失落,不为瘸了的腿,她也是不可能实现梦想的,她把希望无谓地寄托于儿子身上,但很多年过去了,她的子子孙孙谁都没有真正离开过包家镇。她的那些梦想注定随风飘摇,就像晒在晴空下的白布,飘摇得很美,但很空荡。
       只是枣花让我们想起至少我们还曾有过这种梦。
      
      
       这是十二月初的天气了,太阳撒了几片白光在苗小桥脸上,一点情义没有,倒是黄亮亮的树叶落在头上、肩上,添了让人难过的温暖。
      
      
  •     辗转在甘南的旅途中,时间被分割成一个又一个空旷的段落,断断续续的阅读维系着这些旁白抽离的状态,而<所有的乡愁>这弥漫着浓厚沧桑感的史诗作品混杂着空气中悬浮的酌燥的酥油干香,别有一番放逐的落泊滋味,惆怅的一塌糊涂。
      
      火车呼啸驶过,留下嚣张的痕迹,和着寂静的暗夜一起涌动,远处间或零星的橘灯闪烁,在颠簸中记录些散落文字,徒增怅惘在心头,这一夜终究又无眠。
      
      『漫长的耐力可以让人变得冷静而有力』
      
      『<马关条约>是李鸿章一生签过的许多条约中的一个,内容全离不了割地与赔款。』
      我相信,无论如何,那些一刻的一刻,他的心是疼的,无比无比的那一种,这无关他或好或坏,只因为他也是个热血男儿。
      
      男儿有泪不轻弹,所以男儿泪会特别心酸,心酸得让人动容。是怎样悲怆,心揪和无奈才能在难捱的孤独绝望的漫漫长夜中,撩拨出难忍的奔腾泪水,流进心脏的伤口,浸润出深深的痕瘕,玲珑剔透。
      
      乡愁无所不在。
      恰似母亲的手。
      
  •     断断续续看了三四天,看到最后一页,慢慢把书合上,发现自己有些不舍。一百多年间,一个村庄两户人家的兴衰命运竟被我三四天时间就阅尽了。入睡之前,包博望、金有种、包英良、渡江和尚、小坡、金凤儿、马家家…那些名字在脑海中纷至沓来,衍生出种种意象,我忽然好像想通了一些什么,但瞬间又被另一种想法吞没和覆盖。那些纷繁的关系后面好像只埋伏着一个重大的主线,即是——乡愁。
      
      《所有的乡愁》以浓重的叙事,一步步地构造处于动荡的历史时刻,两个家族的兴衰荣辱。小说从1273年包怀仁请缨作战,而后1282年在武昌郊区建造两全庄开始。包家祖系中最贫弱的一支因为包纯善的发迹而兴旺起来。包纯善娶了钱庄老板的女儿南枣花,重建起了两全庄。儿子包博望日本留学时候受爱国思想鼓动,回国暗杀袁世凯未果,遂回到家中颓废下去。妻子藤井原子为他生的第一个儿子送给了北京的坡姓同学,二儿子包忠良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汉奸而后旅居日本,女儿包英良日本留学回来后掩护地下党,却被当作汉奸杀死。而包家镇的另一户人家,金满堂因为一次巧合成为革命功臣,儿子金有种在黄埔军校做校长的传令员,被敌人的枪炮炸飞。儿子金稻儿成为渡江和尚,与鬼子同归于尽。金有种绝处逢生,娶了恩人的女儿。养女金筐儿救了八路军小坡,嫁给小坡后,在文革时期被小坡的情人董主任指认为“汉奸”而自杀。年迈的小坡向包忠良的儿子讲述了真实的两全庄,却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
      
      当被快节奏的叙事引导和迷失的同时,会不禁记起:这似乎就是书中想要含蓄表达的主题,没人把乡愁挂在嘴边,却一个个地在对故乡的凝望中哑然失语。去国怀乡,身不由己。
      
      在看似客观、不带修饰的行文和叙述中,很容易找到一些有关于人物,或是环境的细节描写。关于乡愁,我在小说中读到的是何大草对于许多意念的迷恋和伤怀。迷恋是作者对于历史,对于一些特殊情节与细节的迷恋,而伤怀,是文本中无所不在的伤痛与感怀。
      
      
      迷恋
      
      《所有的乡愁》,让我恍惚找到《百年孤独》里浓厚的史诗氛围,只是“历史”在这部小说里的分量更加凝重和突显。何大草很擅长把看似平凡的人物的命运,与历史人物,以及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相联系,用虚构的人物和事件去影响、反观历史。
      “历史”,对我来说,此时从高中课本中活生生地跳了出来,有血肉,有颜色,有个体的情感,更有不可言说的真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张之洞、袁世凯、蒋介石……和小说中人物的交集,影响并改变着历史。
      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是包博望受着谭楚鼐丧失叔父(即谭嗣同)的鼓动,而密谋去暗杀袁世凯。他从一个为了振兴民族而赴日留学,学习造船技术的书生,变成了企图去通过杀一个人而改变国家命运的不合格的“杀手”。结果毋庸置疑,文弱稚嫩却胸怀祖国的书生,注定了要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他杀错了人。当他跌跌撞撞地怀揣着被袁世凯把玩过的两块银元回到故乡的时候,一座英雄的丰碑被彻底地摧毁。或许没人记得一个书生为革命做出的这点失败的探索,因为书生是注定了的无法捉刀杀人,况且这即将颓败倾倒的国家也并不是杀一个人就能够救得了的。包家镇里只是为此而流传着读书不能读多了的诫言。革命的豪情壮志,在民众和现实面前丧失了尊严。
      同样是暗杀失败的情节,在小说的后半段变成了一队以“奥州小道”为代号的日本特工,要去刺杀国民党最高领导人蒋介石,以使侵略战争更快地胜利。他们隐忍、克制,带着必胜的决心和充足的准备,把敌人的样子烂在自己心里,可他们最后还是失败了。但他们的失败却是不同于包博望的失败。平冈桑梓的再次出场,是小说中最精彩的章节之一。他隐姓埋名,嚼断自己的舌头,在山里过野人的生活。极度自尊,被刺杀的念头逼迫到癫狂,夜夜在磨一把快刀。若干年后,在他已然成为一个很老的老头之后,闯入影视基地的拍摄现场——去追杀那个他素未谋面却夜夜想到的人。
      刺杀,是一种何大草迷恋叙述的场景。在现实语境中,去揣摩一个满怀着仇恨的杀手的心理,去探索杀人的途径,描写暗杀失败的痛苦,确实是一件能够让作家着迷的事情。
      《所有的乡愁》写一百多年的兴衰,即使以篇幅判断,叙事节奏也应当非常紧凑、细密了。可偏偏这样包罗万象的叙事框架中,十分注重细节的描写。作家迷恋着马尔克斯式的精准,连一丝丝小细节都表达完整,力求用语言的精确来达到小说细节的真实。
      
      
      伤怀
      
      包家镇的两个家族命运交错,很像是《白鹿原》里两家人的恩仇,但却也并不局限。如果说《百年孤独》的核心人物是乌苏拉,《白鹿原》是白嘉轩,而在《所有的乡愁》里也想要按图索骥,那就注定是要失望。小说里并没有用一个人物把从包善人开始的四代人串连在一起,而是各表一枝地分开来叙述包家和金家的传奇,通过渡江和尚(即金稻儿)与包忠良的纠葛,还有金凤儿和小坡的结合使两家人的命运产生交集,通过一个村庄的史诗展现一百多年整个中国民族的沧桑巨变。
      家与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小说中的很多人物,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了抗战之中。包博望抱着振兴国家的念头赴日留学,金满堂意外地浇灭了瑞总督的炮火而成为革命功臣,包英良庇护地下党,金有种为校长两肋插刀……他们无一能够力挽狂澜,拯救国家的兴亡,成为真正的留下名字载入史册的真正的英雄,他们如历史上曾出现过的许许多多的人一样,用生生不息的力量证明这个民族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有的乡愁,并不只是局限于对于故乡的眷恋,更有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情。
      对我来说,小说里最打动我的,便是兄妹之情。一段是金凤儿和自己幻象中的哥哥,其后被小坡取代,一段是马家家和苗小桥。
      一个朋友对我叙述过,他对他的并未出生就离开这个世界的妹妹的热爱和想象。妹妹是他不停地向外输出爱意的地方,是他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的情感寄托。
      金凤儿对哥哥的想象亦是如此。她是个被领养的孤儿,在乱世中多希望有个哥哥来保护他,不要让她再亲自用剪刀去杀死敌人。可命运却安排她把她的哥哥——渡江和尚火化了。“火焰在风中呼呼响,把筐儿关于哥哥的最后一点念想都烧成了灰。”她把对哥哥的依赖转到了小坡身上。当董主任要求他们离婚时,凤儿告诉她,小坡是他哥哥,比真的还要亲。他们之间的感情,是比爱情更深的亲情,是拆不掉的血缘关系。
      小说以马家家带着金雁雁寻找苗小桥而结束。她的一生被关于哥哥的往事牵绊和左右,因为她永不能忘记和苗小桥一起经历的少年时代。他才气逼人,却在一次大赛上为了让妹妹得奖而错失机会,文革时期为了帮马院长挨打得了脑震荡后遗症。他是马家家在苍茫人世中的唯一寄托,却永远地消失在秦岭的山谷中。马家家却认为哥哥并没有真的死去,她怕哥哥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其实哥哥的孤独,也正是她的孤独。
      
  •     “乡愁”,怀旧之情,乡思,但何大草先生的“乡愁”却不止于此。
      怀乡、思乡,是每个漂泊之人都难以避免的情感体验。故乡是一个人生命的起始,也是一个人年老之后最为思念的地方,年轻时无论多么的豪情万丈,漂泊千里万里,年老后总会对家乡生起无限的眷顾,故乡在这个时候也就显得尤为亲切和珍贵,这便是炎黄子孙向来讲求的落叶归根。然而,当思乡遭遇民族危难,归乡遭遇了故土沦陷,那份潜伏在心头的乡愁又将是怎样一番滋味?
      就在那么一个落雨的黄昏,青灯初上,我伏案展开何大草先生的《所有的乡愁》,心念便如流沙,百折千回,在中国那段幽暗沉浮的历史河道上走一遍。这条河道是如此之长,使得读者在阅读中一行百年,由日落到日出,历废墟而澄明,这当中的血泪与挣扎、沧桑和诡谲,都在作者醇厚而利索的笔下动如浮雕。这期间,我看到的“乡愁”已不再是单纯的怀旧和乡思,而是整个民族在即将失去乡土之际表现出的彷徨、愤怒、不屈与抗争,此时“乡愁”已不再是一枚邮票,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强国梦和自由梦。
      《所有的乡愁》以这份宏大的“乡愁”贯穿全篇,几代人的摸索和奋斗证明中国人不仅常怀有“乡愁”,更有为理想而奋斗的意志和实力,国人早已在创业与守业的逻辑中游刃有余,不断地为我们伟大的民族获取着巨大的财富和地位。我想,在这个商业文化空前高涨的当下,深藏于国人心底的这份“乡愁”,无疑是将中国经济引向辉煌的最具力量的文化根结所在。因为,只有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商业才最具生命力,失去了民族精神依托的商业运作,就如同大树失去了土壤,最终难逃于枯萎的命运。
      
  •   你最近笔耕不辍了,多写点:)
  •   推荐你看看赫尔曼黑塞。http://www.douban.com/subject/3578472/
    http://www.douban.com/subject/3578471/
  •   嗯,已经收藏了
    记得以前看过他一本很薄的小说《在轮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