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安意如  页数:232  
Tag标签:无  

前言

  这一年,是迷茫、挫折、欣悦的交集。  当我开始准备写戏的时候,我一开始想写的是京剧。  那些怎么也不会老去的旋律,它们让我心醉神驰。我企图把我所感知的美和人共品赏,它们是我年少至今的珍藏。如同小女孩的私物,在合适的时候,总想拿出来同人分享。即使它很有可能不值一哂。  但我逐渐发现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不是一个表演艺术家,我不能站在舞台上用身段和唱腔来完美地呈现一个故事。而仅仅通过文字的描述去形容京剧’的美妙又是不够的,很容易就干涩乏味,空空荡荡。事实和描述之间的巨大鸿沟,很可能使原本忧伤动人的故事变得索然无味。  有一些美是可以通过文字来传达的,而有一些美,是自有形态的,它们是稳固直至封闭的,不能被转化。你必须耐心接触,进入,深入,再深入。直到你整个人与它有了心领神会的交合。这种感觉是旁人无法替代的。  这是我所遇到的第一个挫折。  后来,我试图通过表演者的角度来探索京剧之美。谭鑫培,余叔岩,马连良,梅兰芳,程砚秋,光是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们的风仪,也足以让我抛下一切,甘心回到往昔,同他们一起生活在那个起伏跌宕、战火纷飞的年代。  我知道向往终是虚妄。那年代已飞离我而去,那些人一去不回,百般相思亦是枉然。  章诒和不会知道,我是多么感伤于她的《伶人往事》,哀痛马连良的死去,他遽然的离世让我怦然心碎——联想到故去的外公。因为外公的缘故,我对清矍的老人总有割舍不断的好感,何况他是马连良。  写京剧要写角儿。戏曲其实是残酷的,离了角儿就离了魂。写角儿势必要有机会对人有持续深入的了解,如同观察一株植物如何从萌芽走到落叶归根,用心分辨根、茎、枝、叶、花,究竟有何特别。而我,显然缺少这样的机缘。了解一个人绝不仅仅是通过一些影像文字的肤浅描述。那些浮光掠影的东西。终是来自别人,归于别人的记忆。  我看齐如山回忆录里写的那样亲和恬淡。往昔静水流深,真叫我心向往之。齐先生是民国名士,近代戏曲研究的第一人,他总结的“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俨然已经成为人们聊戏曲时必提的八字真言。  他回忆当时去看梅兰芳演《汾河湾》,以他的眼光苛刻,并不觉得梅有多出众,然而梅当时具有的观众缘已足够叫他吃惊。一场戏听下来,他觉得梅兰芳功底很好,是个可造之材。他觉得梅对柳迎春这个人物的心理揣摩不够确切,在表演上尚有可改进之处,一时兴起写信给梅,提了几条建议,再去看时,梅已经依照他的指教一一改了过来,这让他觉得梅很受教——由此与他建立深交,直至帮助梅成为真正的大家。  这样的事,他说起来是家常闲话,于他而言确实是家常。言者清淡,听来有味。而我们总是不自觉就正襟危坐,以追慕前贤之心去品评谈论。过于谄媚,刻意地表白自己,恨不能扑过去耳鬓厮磨。试图将每一件平常小事都说成独一无二的轶事,掘地三尺,在每一点旧事的碎屑里搜索华丽的残影。  这是一件多么徒劳的事情。  如果说,章诒和还有机会捕捉到绝世名伶退场时的衣香,晚生如我,真的只能在长安街上那个很没有戏味的戏院里拣几场还可以入耳的戏来听了。而且,心凉的是,身边往往没有几个人。  这是我的遗憾,也是我更大的挫折。  最终我只有回到故事身边。我发现,它一直在我身边,如同忠贞的情人。一路见我迷茫,见我反复,它依然耐心守候。直到我醒悟,离弃了那些妄念,它们依然与我相依为命。真是命中注定啊!  我重新进入到我所熟悉的故事里面,一如重新与之相爱。这一次我不再粗暴轻率地对待它,而是用对待情人的温存忍耐。我们重新接纳对方,如进入情人的身体那般情意深长。我要它和我都放开,将感觉坦露,每一处褶皱轻抚,再微小的细节亦被关注。  我不再急切地去表白什么,那样会使我像一个唠叨的妇人。不再刻意地追求宏大叙事,避免了惺惺作态。我试着去描述一个个完整的故事,再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贸然站在时代的角度作出价值判断。我开始用心去揣摩剧中人的生活,剧中人的思维,分析他们际遇变化的原因——体察每一次轻小细微的抖颤。那是命运在发生变动。  我的讲述有时仍不可避免地偏离,滑向自我沉溺,这是一个感性写作者的致命缺点——为了标榜感受的独特性,夸张个人感受。我的价值判断也会急不可耐地从幕后跳出来,打断原本刻意维持的冷静叙事。  但我深信。这本书会是不同的。与我自己以往的不同,与别人的也不同。  体会杂剧是另一种情味。当你习惯了唐诗宋词的优雅缠绵之后,你几乎会自觉地抵制这个世俗化的产物。它很难符合高雅清淡的口味,显得直白低俗,不耐咀嚼,有时还充满了龌龊和猥琐。  它不像诗词歌赋那样懂得撩拨,欲近还远,善解人意,它太不懂掩饰,直至会搞坏你的胃口。可是当你进入了之后,你会发现它的孤寒由来有因。杂剧本身是一个寂寞的产物。是一群有志难伸,或者在我看来是活该一辈子不得志的读书人排遣寂寞、消遣社会的产物。它不可避免地用力太过,流露出些许尖酸刻薄的个人情绪。  随时摆出一副跟人死磕的蛮狠,很可能就悲壮地落了空。你呼天抢地,人家根本不搭理你。  我写这样一本书的缘由之一来自一件小事。有回我随意地问身边的人,你们知道苏三吗?在座的人无一例外的不知道,知道的,也只是知道有一首流行歌曲叫《苏三说》,恰巧,那个R&B风格的歌星正是他喜欢的。  若你以为这是80后才有的问题那就错了。我接触的人多半是70后、60后的,他们同样一无所知。由此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集体空缺,整体空白。所以我相信,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也不是某个特定群体的问题。  大家都有文化上的疏缺,不可能人人都是百科全书。但是,当一种文化疏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时,就有必要警惕,需要引起重视了。有什么比了解自身传统更重要的呢?  苏三是京剧《玉堂春》的女主角。而京剧的经典剧目多半来源于昆曲,昆曲又源自于杂剧。一个被奉为高雅典范的东西来自于一个流于艳俗近乎色情的东西,这也是很有趣的。  读杂剧,有时读到心生抵触。可能它里面的粗暴自私正是你我不敢直认的弱点,有意回避的阴暗。  你肯给它耐心,它回报你惊喜,世事多是这样相互和好。如是,我慢慢摒弃了对它的轻慢。在粗糙俗气中看出它精致雅气的底子来。我选择的几个故事,都是能够真正打动我的,它们在我心中存留了很多年。有的曲折离奇,一气呵成。有的文辞典雅,使人过目难忘。有的悲辛彻骨,叫人难以释怀。  用氤氲的方式去舒展它们,使之在心底复活。我不断地在想,如果我是当时的作者,我的思想是能超越他,还是不及他?我能写到这样的程度吗?我会如何去表述这份情感,处理这个人物?剧中人在怎样的情况下会有这样的举动,这样的念想?那些时而深情时而幼稚的话,那些匪夷所思的念头,到底是作者刻意雕琢,还是人物真情流露不由自主的结果?  元曲有时腻腻于儿女私情、男欢女爱,文人在其间有意张扬才华,互相挤兑,游戏文字,插科打诨,但更多的是个人真情的流露,道破世情。渐渐地,我看见石褪玉露的惊喜。  可以肯定的是,在我的文字中,没有带时代偏见的字眼。古人追求功名,今人追求财富;古人三妻四妾停妻再娶,今人床友众多,夫妻双向出轨。试问谁比谁纯洁?凭什么说人家是在宣扬封建礼教和迷信?站在当时人的角度,他就该这么写,他这么写已经很大胆很先锋很“身体”了。我们不能以数百年后的思想来统一观点,试图净化数百年前人的脑子。这是多么可笑、野蛮、武断的做法。  事实上,在深读时,我常常讶异于不同时代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相似,人们好像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不可言传的默契,无法解释的固执和坚持。心灵意识的更替相较于社会变革、朝代更迭,无疑是缓慢乃至静止的。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根深蒂固的东西依然根深蒂固。  你以为你英勇果断地离弃了,很可能只是换了个方向绕回来。人总是一面向前,一面退后。  有人说,世道再变,人心不变,这是它们的关系。在变中写不变,亦在不变中写变,那需要何等的目光清澈又要加上狠辣毒!  深觉有理。以为记,以为念。

内容概要

  《观音》由安意如创作。在古典诗词的美丽意境里,安意如以轻盈优雅的姿态横空出世。“人生若只如初见”虽好,然而我们多想让她优雅的身影再次出现,多想再次沉醉在她美丽的文字里。安意如终于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她再次沉浸在古典文化的梦境里。这次,她选择的是元杂剧——昆曲的前身;这次,她字斟句酌,如琢如磨,拈断缕缕心绪。  忙碌的现代人,有谁曾静静地坐在戏院里,领略昆曲软糯的声腔、曼妙的身段?《牡丹亭》、《西厢记》、《救风尘》,也许这些戏名很多人耳熟能详,但有谁细细领略过它们的浪漫与传奇?“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元杂剧的魅力哪一点比唐诗、宋词逊色?古典美女安意如,带你畅读古典文化的美丽与哀愁。

作者简介

  安意如,徽州女子,现居北京。2006年因古典诗词赏析随笔《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等声名鹊起,之后又出版小说《惜春纪》等。喜欢旅行,美容,美食,美人。

书籍目录

自序 石褪玉露《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汉宫秋》《雷峰塔》《赵氏孤儿》《救风尘》《倩女离魂》《琵琶记》和《荆钗记》写在后面的话

章节摘录

  《牡丹亭》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爱情,是往返的幻觉。我馈赠于你,你回馈于我。  放不开,那命运鉴定的爱情,躲不开,这注定凄艳的荣幸。  所以——就让我以死来殉你,请葬我于此,等来年春动,你以生来赎我。  经书苦口婆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世间男女置若罔闻。  ——题记  (一)  游园那天早晨,春光分外殷勤。杜丽娘醒来后一如往常神情慵散。据丫鬟春香回忆,那天早晨,她似乎没有什么不妥,只是显得有些忧闷。这一切,也许和窗外熏和的天气有关。  “那样的天气,看上去就是懒洋洋的。”春香说。她经过走廊时,还特意住脚,伸手向外探了探,空中漂浮着一些游丝一样的东西。她抓了一把,发现手里什么也没有。“连太阳闻起来,都有香气。”  她满足地深了一口气,朝小姐的房间走去。  “小姐。”——她看见小姐杜丽娘,默默地坐在那里,花样绣线被抛在了一边。春香机敏地收拾起已快要熄灭的香,没有多问。  杜丽娘走了出去,倚在栏杆上。春香好像听见她自言自语:“一切都只是个梦而已。”  窗外春色,耳边莺啼更添了心上莫名感伤,她叹息着:“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她的处境和心境竟和书页间的美人不谋而合:“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对于生活,她早有不满却又习以为常。思想的空间再大,现实的空间却依然很小。能做的努力,就更少。  内心单纯明净的杜丽娘,在惊梦之前。麻木安心的做着顺民,她吐出一丝丝的苦闷,渐渐郁结成了一个茧——那迫使她反抗的动力,还在途中,没有抵达。  独立小院的杜丽娘叹息着,只觉得春色恼人,不知打哪来的忧闷。她刚做了一个梦,那该是一个让人心存眷恋,甚至有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梦,也许是个面目模糊的男人,像一阵春风拂过桃花,她未及欢欣,他已遽然无踪。  梦短的几乎无痕,才叫她不禁暗自埋怨起窗前的莺啼将她惊醒。醒过来后,她只记得隐约的情节和清晰的感觉。心里像有一尾鱼在游来游去,但她怎么也捉不住。这让她很惆然,很烦闷。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危险的暗示,来日她一样会被惊起,独立深院。  只是下次。下一次的幽怀就没有这么好排遣了。  她一径发闷,眼前庭院深深,春意沉沉。她只觉得心事层层,却还没有开出来,只管饱饱地紧紧地压在心头。  生活如此单调乏味呵。无非刺绣,纺织,缝纫等女红,再来是读几卷诗书,和春香闲话几句,两个不出二门的小丫头能有什么时鲜的话题,能架得住天天腻在一起?春香又不喜读书,她纵有满腹诗情也无知音倾谈。  父母用心择选了一位饱学的老秀才做她的老师,期望把她教导的更知书达理,循规蹈矩。事与愿违。殊不知,杜丽娘的觉醒恰是从父母决定为她延师开塾开始的。  老先生才情枯涩,为人迂腐。刚开始讲《关雎》,可以讲到让人昏昏欲睡,然而就像一个微小的机会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际遇。一个平庸的男子,照样可以触发一个才女的情思。杜丽娘恰是从陈最良身上照见自己是个才貌双全的女孩子。她读了很多书,写的一手好字,有不错的诗文功底,不俗的品味,而她的老师只知照本宣科。终身在贫寒中挣扎的男子,读书只为谋生,连砚台有眼为佳也不懂。  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很出色,和别人很不一样时,她的孤独感就出现了!她开始有她的苦闷——怀才不遇。这,竟然和远方她未来的恋人惊人的一致。  此时她倚栏远望,所望之处恰是来日柳梦梅自岭南来时要经过的梅关。这又是一个神秘地暗示,然而此时,人不能知。  与自觉长大,开始多愁善感的杜丽娘比,春香只是个爱玩的小丫头,她念念于游园的约定。不失时机地提醒她,我们该去游园了。  经过提示,杜丽娘终于想起来前几天说起的游园一事。她自然要回房精心打扮一番才肯出门。  有了寄托,她心情转好。“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看见外面响晴的天,空中漂浮着小虫辛勤吐出的游丝,夹杂在飞花乱絮,飘来这小院中,她突然觉得没那么寂寞。那游丝般,握不住的春天,虽然姗姗来迟,毕竟是悠悠地来到眼前了。  丽娘愈发用心地打扮起来。吩咐春香“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得彩云偏。”看见镜中的自己,陌生的自己娇艳可人。她忽然间害羞起来,好像被镜子窥出了端倪。  为了掩饰自己情丝荡漾,她假意嗔怪这该死的镜子,害得我把头发都弄歪了呢!  梳妆完毕,她又开始踌躇:“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到底去不去?这是个问题。顾影自怜时,她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自得,更有失落,爹娘老把我关在屋里,什么时候才有人能发现我的美呢?可是当她真正要踏出门时,她又开始犹豫不决。  面对春香撺掇型的赞美,杜丽娘道出了深藏的傲然:  “你道翠生生出落得裙衬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你赞我穿着绛红色的裙衫多么艳丽光彩,戴着宝石鋃嵌的花簪多么光彩夺目,你可知道我不止是喜欢这些漂亮的饰物,爱美是我天性使然。我的容颜如这春光一样曼妙姣好,又谁懂得欣赏呢?  恭谨温良的女孩自呈心迹:“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一句话道破天机。她原不只是温吞水似的大家闺秀,她天生长一颗妖娆的心,是喜欢和爱情较劲的小妖精。  ……

编辑推荐

  其它版本请见:《观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观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安意如的作品还是值得看一下吧。
  •   就包装还行
  •   封面很美观
  •   买来送别人的。
  •   好书的标准应该是由读者来评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