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身

出版时间:2008年11月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王春元  页数:26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大量采访的基础上,王春元以一个电视人的敏锐和经验,将三十年的风云变幻定格于十三位时代精英人物沧桑、丰富的人生历程之中,讲述了十三种中国式的艰难蜕变。这些改革大潮中的阵痛与彷徨,讲述着中国当代风云变幻的激情历史。    本书既描写了郭凤莲、严俊昌等在重大时代变革中的亲历人物,也有王选这样的知识分子,既有李晓华、年广久这样草根出身的风云人物,也有佟志广、魏纪中这样的高级官员……他们的失败、成功、焦虑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经验之一。正是无数个他们的转身,铸造了我们这个时代纷繁激荡和万象更新的独特景观。    三十年一瞬,跳动于他字里行间的,不只是如烟往事,更是历史之鉴中的无数血肉丰满的倒影。

作者简介

王春元,44岁,主任记者,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曾就职于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等单位。2006年成立“春元人物传记工作室”,已出版《中国富人原始档案》、《北京影响力》、《忏悔无门》、《灵魂21克》等作品,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电视台《财智人物》制片人。

书籍目录

郭凤莲:岁月朝圣路上的一面金幡严俊昌:大富时代由赤贫开始李晓华:“一个来自红色资本主义的挑战者”年广久:一个市井狂徒的生存游戏赵章光:做药是一件与良心有关的事情杨百万:历史让投机者变成了投资家柳传志:成功的转身源于政治的嗅觉佟志广:一个高官的两次光荣绽放李书福:被世俗嘲弄的宠儿王选:一份遗嘱,两份遗产张贤亮:一个右派的肆意人生张朝阳:任何追求都是焦虑的源泉魏纪中:没有比让老百姓高兴更重要的事儿了转身之后(代后记)

章节摘录

她兴奋地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是参会的。这事我不知道,我也很吃惊。”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郭凤莲是中央候补委员,山西省革委会副主任,她是以这样的身份去的。也是在1978年的7月,中央召开了全国农田水利工作会议。7月28号,当时主持会议的是李先念,李先念是主管农业的副总理。在这个会上他还大力表扬了大寨,说大寨精神不但现在要学,以后也要学,年年要学,大寨精神是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郭凤莲回来以后就传达了中央的精神。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郭凤莲听到一些对“农业学大寨”的不同声音,就跑到了陈永贵的家里探寻。陈永贵当时住在交道口的北兵马司,她问陈永贵,但陈永贵什么话也没多说,只说等等看。12月18号正式开会的时候,叶剑英副主席讲话,他肯定了大寨的精神。他说不仅要学大寨的今天,也要学大寨的明天,大寨的精神要世世代代地传递下去。会议讨论叶剑英的报告时,也出现了一些分歧意见,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当时农业部有一个关于水利建设的考察团,要去美国考察。会议才开了两天郭凤莲就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共开了五天,郭凤莲在美国待了二十多天,飞机回来时在日本转机,当时驻日本大使是符浩,他曾经当过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符浩给郭凤莲一篇《人民日报》社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她在文中读出,对大寨也要做实践的检验,她弄不太明白,回来以后就找陈永贵。陈永贵不在北京,回大寨了。因为毛主席特批的陈永贵,三分之一在中央,三分之一在大寨,三分之一在地方。一年有三分之一要参与劳动。郭凤莲追回大寨见陈永贵。跟他说,这是反对毛主席的,我接受不了。陈永贵耐,心跟她讲,咱们什么话也不说,不要表态,咱们要慢慢听听。后来她再问陈永贵这个问题,陈永贵说。毛主席也要接受真理标准的检验,大寨肯定要接受检验。陈永贵说,大寨要经得起检验。郭凤莲从北京回来以后,有个新华社的记者来找她,说今天要发一个稿子,让她跟他谈一谈,她说没什么好谈的,我什么事都不知道。后来记者说你要清醒一点,大寨精神不是万岁的。听他这么一说,她心里很生气,但也有疑问。她后来把这个事跟陈永贵说,陈永贵说不了解的千万不要瞎说,听到的装作没听到。陈永贵好像是知道会发生什么,他很有政治头脑,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对历次运动中的好多事情都有很好的判断。他不仅仅是国务院的副总理,还是农业专家,对农业科研特别有一套。在基层党的工作上,他也有很多的经验。他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不该说的话他绝对不说。郭凤莲对陈永贵的评价非常高。我问她.你当书记以后,重新修建了陈永贵的墓,全部换成大理石了。为什么要这样做?郭凤莲说,陈永贵就像我的父亲,他们那一代人都是我的父辈,从我心里我非常地尊敬他们。陈永贵的政治素质特别高,应该说他很有政治智慧,他的政治智慧一般人比不了。显然,陈永贵作为一个农民,能当上副总理,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苦干的农民。凭着陈永贵对生活的认识,他可能就是后来的赵树理,也可能就是延安时期的李有才,他在农民里面绝对是出类拔萃的,在政治上很有远见卓识。他很有语言天才,当年我们熟悉的谚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是陈永贵总结的。郭凤莲1946年出生,她不是大寨人,她出生在离大寨有五华里的一个叫五家坪的山村。她三岁那年死了妈,她爸比她妈大二十岁,她被送到大寨的姥姥家,与姥姥相依为命。姥姥家和陈永贵家是隔壁。她姥姥也是苦命人,四个儿子三个夭折,小儿子参军打仗也死了,就剩下一个孤寡老太太。有一天,她干活很晚回来,掉到井里,把腿摔折了,她拖着一条残腿走进了新社会。郭凤莲的姥姥的年龄跟周总理的年龄一样大。讲到姥姥,郭凤莲的情绪全部被调动起来。感情的闸门一下就打开了。郭凤莲的成长离不开周总理,而总理来了大寨三次,每次都是陪着外宾来的,每一次来总理都要来看望郭凤莲的姥姥。我跟郭凤莲说,昨天。我看大寨历史照片展览的时候,看到周总理的照片时我流泪了。我为什么流泪?前两天汶川地震,我写了一篇文章,《地震中谁赚我眼泪最多》,是温总理,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感召力量,这力量来自于哪里?我说来自于平民总理,不认识苦难就不认识中国。温家宝在灾区帐篷学校写下:“多难兴邦”,这是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真实写照。我们是一个苦难的民族,我们离苦难过去刚刚二三十年,很多人都忘记了。我们看到温家宝的那一幕幕。他提着孩子们的鞋和书包,真是爱民如子。我看到六七十年代周恩来的时候联想到温总理。我流泪了。是沧桑岁月撞击我的五脏六腑。讲到这里,我看见郭凤莲的眼睛已经湿润了。郭凤莲说她清楚地记得周恩来每一次来大寨的情景。第一次周总理来大寨是1965年5月1号。那天早晨,上面通知有大人物来.他们不知道是总理。更不知道思维尔·霍查是谁,大寨人被组织起练喊口号,怕喊错了。练了一晚上。那时郭凤莲的铁姑娘突击队规定每个人每天早上要担十四担肥料上山。那天早晨,刚刚担完肥的郭凤莲正在家里吃饭,就看见直升飞机在山头徘徊,陈永贵急忙过来说,年轻人要穿得好一点。每人还给发了红绸子。陈永贵说是周总理来了,她们听着特别高兴,赶快回去换衣服。郭凤莲回去翻了半天,就没有找出一件没补丁的,她问能不能穿带补丁的衣服?陈永贵说,当然不行。郭凤莲旁边有一个女孩叫美妮,刚做了一件花衣服,郭凤莲说你把衣服借给我穿,美妮坚决不借。郭凤莲说,我要见总理!比美妮高大的郭凤莲把她的衣服给强脱了自个儿穿上。就去见总理。

后记

我们用了十三周的时间谈论了十三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春元是电视人。他要拍这些人物的系列片。我们就选择了谈话的方式完成了《转身》的组稿工作。书稿成形之后,我们觉得有些东西似乎意犹未尽,就做了这次谈话。脚印:我们的访谈从开始到现在已经两个多月,谈论了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十三个精彩人物。通过访谈,我们对这些人物、你的写作、你对他们的感受方式等一些问题特别感兴趣。我们好奇的是,你为什么要做这么一件事情?为什么对这些人物感兴趣?王春元: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下我对“转身”这两个字的理解。首先,我认为转身就是对原有的轨迹或者路径的一种再选择。是向固有的、错误思维的一种断然的决裂,是向真理的一次勇敢的选择。其次,转身恰恰是以人为本,是向正确的路在走,是以微观的视野来看待宏观变化的一种认识方法。

编辑推荐

《转身:穿越十三个灵魂的旅行》作者王春元,北京电视台《财智人物》制片人。在大量采访的基础上,王春元以一个电视人的敏锐和经验,将三十年的风云变幻定格于十三位时代精英人物沧桑、丰富的人生历程之中,讲述了十三种中国式的艰难蜕变。这些改革大潮中的阵痛与彷徨,讲述着中国当代风云变幻的激情历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转身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0条)

 
 

  •   这本书是在看《锵锵三人行》采访王春元的一期知道的,感觉还可以!算是知青的奋斗史吧!其他人物不是很了解,最大是冲着李晓华去的,感慨如果我们出生在那个年代会不会一样的坚强~
  •   这本书很好,不错
  •   帮婆婆买的。婆婆的几个朋友都在看这本书。我虽然没有看过,但是听说还是不错的。
  •   在朋友处了解到这本书,马上就在当当购买了一本。看后觉得不错,又订购了一本,准备送给儿子的老师。
  •   写了比较多的特色人物~~~了解了更多的不属于我们时代的东西还不错
  •   其实,读完《转身》的心情应该说是豁然开朗吧,自己了解了不少改革开放30年里,鲜为人知的一些事。作者的文笔流畅,让读者感觉有血有肉,不是再发表感慨。
  •   无意中在新浪网上读了几章,作者写的那些人物都有一定代表性,感觉挺好,就索性买了一本春节回家看
  •   那么多人跌宕起伏的人生,有点看不过来
  •   书的内容挺好的,就是印刷质量一般。
  •   读此书恰好离任北京到上海履新,5月底开始读时在北京,待到6月初读完时已在上海。“转身”是一个很好的视角,作者选择了13位在改革开放30年中经历了“历史巨变”的人物。但我以为,其中真正称得上是“历史巨变”,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只有3位,即:1、郭风莲——从中央委员到普通劳动者;2、张贤亮——从右派变成亿万富豪;3、杨百万——从草根阶层变为投资家。至于其他人,只能说是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发展起来而已,像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只有量的不同,没有质的变化。如象“傻子瓜子”年广久,并没有实现什么“转身”,不过是乘风而起,赚了一笔钱,最后他还是他,没有本质的提升。他的有些做派至今看来也很难苟同,全套的落后意识残余,其素质决定他不能成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人物”;再如安徽凤阳小岗村的严俊昌,当年可谓开先河之举。但到如今,不但他本人,就连小岗村的面貌也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远不如其他的农村,甚至不如一些并没有“包产到户”的农村发展的更好,小岗村的政治价值远大于小岗农民的实际利益(作者敢于说这些实话,值得尊敬)。但前3位就不同了,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变化。当然从“人上人”向下降的只有郭风莲。本书写得比较粗糙,文字一般,特别是正文的内容,可说是极其一般,未能深挖“转身”二字的丰富蕴涵。但奇怪的是,每一篇的前记总是好于正文,而且不是一般的好,或为点睛之笔,或为高度概括,深邃精炼,不禁啧啧称奇。有几个颇为罕见的观点值得记录:1、藏富于民,是朱元璋早期的政策之一,他对贫穷有痛切的认识,所以它早期采取的很多措施都是鼓励农民休养生息的。2、中国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单位、一个地区要彻底改变面貌,必须得有一个强有力的魅力型领袖人才。真悲哀,但这是事实。3、杨百万可能有许多优点,但有一点很难认同,他认为天下只有“投机”是令人钦佩的。而我们这个社会偏偏对此趋之若骛、顶礼膜拜。作者可谓勘透世情。4、社会再惨,也具有自我修复能力。但最早明白这一点的,依然是精英知识分子。5、高官们常常不愿意软着陆,不愿意落尽繁华,总是努力地老有所为,并以一种诗情画意的姿态粉墨登场,出入各种称不上主流,但也显赫的场所。孰不知这完全违背生命的本质。提醒自己,到了退休年龄,坚决退,千万不要搞什么“发挥余热”。太恶心了。5、要想成为天才就要接受别人的嘲弄,天才就是要拿来被别人嘲弄的。好警句。6、张贤亮在苦难中读到马克思特别有意思的一句话:“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绝不是要永远保持自己无产阶级的地位,而是要通过种种经济形式,包括股份制。使自身和所有人都有资产。”一个伟大的作家和时代是相悖而行的。时代有幸,作家不幸;时代不幸,作家有幸。用上那句话了:江山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句便工。7、任何一个与人类发展有关的文明,我们都能从中找到人性的光芒和智慧闪烁的星光。8、好句子——互联网——信马由缰、天马行空,思维以如此快捷的方式穿越历史和未来,昨天的信息碎片还来不及拼接就已经成了粉末,在这种裂变与爆炸中诞生了新新人类。它以一种让你无可逃避的洪流之势冲击着所有思维的堤坝。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惊惶与变异中我们开始贪婪地享受它的丰盛,并膜拜那些互联网的始作俑者——网络人。没想到,竟然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被业界称为因特网之父!9、又是一个好句子——当我们仔细阅读逐渐清晰的历史的时候,总也跳不出对那些精彩背影的渴望。倒是应该警惕那些诗情画意、粉墨登场的人,他们扮演各种角色,似乎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而真正的大家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10、任何一个写字的人都希望准确地描摹他所处时代的精彩。一个真正的作家确实不应该是一个当下的宠儿。面对时代大潮,作家应该是敏感的、孤独的、怀疑的,他必须高擎精神的旗帜,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寻觅生命的方向。这是一个作家的本质。11、当下的电视逐渐向深邃和内涵告别,而它放弃的高贵和优雅恰恰在文学中闪光。如果说电视是群体对群体的主张和影响,那么读书、写书就是个体之间的倾诉和慰藉。12、本书最后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十次大机遇。话不错,但30年就有10大机遇?是机遇,未必大。&n
  •   有些地方的写的不属实,我也是采访三十年的记者,和我的采访有些出入。是了解30年的一个侧面吧。还是可以一看
  •   刚买了并读了几个章节。觉得比较浅,有些地方好像在喊口号,大话比较多,这可能跟这是一部人物采访片的文字旁白有关。最主要的是,只要你上网,很多人的故事在网上都能找到,而且还具有相当的深度。
  •   在锵锵三人行看的作者访问才买的这本书,有点后悔,每个人物都介绍的比较简单。看不进去。
  •   这本书选的人比较有特色。但是作者的文笔不行。除了每个故事前的引言有简单的修饰外,内容主题部分文字混乱,语句不通顺是常事。而且有的时候标点点的不是地方,断句断的很诡异,读起来很累。希望作者好好琢磨一下主体内容部分,不要让一本好书,因为一些低级错误而失去了读者。
  •   看看而已!
  •   个人举得深度不够,用扣帽子之嫌,总体感觉很一般。
  •   分析得没有深度,记流水帐一般
  •   作者是中央台的媒体人,好像是在出了节目后又独自出的书。看完后对2000年前的改革开放的脉络有了一些把握的感觉。很奇妙的是,最近看报时外媒对十八届三中的期待也用过了转身一词。
  •   书皮超级脏,书貌似也不是正版,是影印版,第一次在亚马逊买东西就这么失败
  •   虽然我生于80年代,对里面的有些人物不太熟悉,但是读起这本书,仍然感到非常的震憾。作者对人格的解读能力,对情感的传递能力,可以说是直达人心。这是继《激荡三十年》后,又一本让我沉迷其中,欲罢不能的好书。
  •   他们的不平凡经历是对读者的一种激励!
  •   不错的一本书,希望每个人都有一个华丽的转身
  •   收到这本书时,书皮特别的脏,里面还有撕开的书页,感觉就象是二手旧手,让我对在卓越网上买书的兴趣,减去大半。不过书的内容还是值得一看的。
  •   以一本不错的书,写出了老一辈成功人士的兴衰荣辱。
  •   其实写得很不错,但我估计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已经看不懂了.......
  •   从《激荡三十年》开始,关注各界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期待也曾有过,但留下较深记忆的还是这本书。当初决定买这本书,仅仅是文汇报上的一段节选,关于李晓华的发家过程,突然来了兴趣。不是每一本书都能让我一天读完,但感觉这本书还是值得去看看。如果还有关于全部采访的纪录影片,就会更好。
  •   基本上是对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人物缩写一个集合本,总体感觉一般,有时间的话看看权当是增进对他们的了解吧.
  •   转身太快也就消失太快,大浪淘沙下的一些人物。
  •   坦白说不是很喜欢当时是看了忏悔无门觉得不错才买的这本但个人不是很喜欢
  •   看完之后,觉得中国先富起来的人都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发了笔横财,当然智慧也是必不可少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