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11月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奥地利)埃娃•梅纳瑟 页数:309 译者:任卫东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维也纳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一世纪初四代人的生活经历。从第二代人开始,共存的犹太和日耳曼血统,让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面临对自我身份的诘问。书中呈现出一个家庭、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几十年来经历的风云变幻、跌宕起伏,以及置身其中的人们思想和心理上所受的深刻影响。小说以独到的方式,体现了二战后奥地利文学孜孜以求的一个主题:对纳粹占领时期奥地利历史的深刻反思,对父辈当时身份和角色的不断追问。 《维也纳一家人》2005年出版不久,即成为德国、奥地利等国的畅销书。
作者简介
埃娃·梅纳瑟,奥地利女作家,1970年生于维也纳。曾作为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记者采访对漏网纳粹分子的审判。《维也纳一家人》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书籍目录
开始厚颜无耻幸运与不幸闪黑转场新的开端晚年的爱情战争结束看法问题祥和宁静的生活受害者还是元凶访客扮演角色后果继承人回首往事结局讣告译后记
章节摘录
最重要的是,她需要和施瑙宇策博士约个时间。施瑙宇策博士是司法部的一个部门负责人,古斯特尔姑奶奶说,可怜的多里曾经在多年前与他的父亲打过网球,哦,天哪,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吧,那时,施瑙宇策博士的父亲是枢密顾问,多里特别给了他一笔贷款,用于修建普拉特公园的网球俱乐部……你知道的……施瑙宇策博士应该能帮我忙的,可能吧,谁知道呢,但至少得试试。 我父亲只好搬救兵。他根本不懂连裤袜。他不得不去请求我母亲帮忙,而我母亲肯定是愤怒地质问他,他那疯狂的家族意识是不是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难道他就非得这么“过分地照顾”“这个老不要脸的”吗,就因为她要死了。“我求求你了,当心孩子们!”我父亲肯定会这么说。每当我母亲说出“老不要脸的”时,我父亲就会这样请求她,而我母亲肯定会接着学着他的口气说“我求求你了”,“至于你这么做会不会把你父亲气得在棺材里坐起来,你才不管呢!,我爷爷到了晚年,一般用忽视表现他对某些人的反感,最多发表几句恶意的言语,但是,他对他妹妹的公开仇恨却随着年龄与日俱增,最后在不断用“老不要脸的”来称呼她而达到顶峰。最后,他提到她时,根本不再使用“古斯特尔”,也早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嘲讽地称她“经理一经理夫人”,这是因为英年早逝的可怜多里有两个博士头衔。我爷爷温柔地把多里称作“多里一多里博士”,因为他喜欢多里——“那是个正派人,跟她不一样”,——我爷爷当年就是这么说的,这是对古斯特尔的旁敲侧击,不过在战前,这已经是我爷爷说的最重的话了。后来,他说起他妹妹来只用“老不要脸的”。我们认为这是由于他上了年纪脑子有毛病,因为他始终拒绝说出他这么称呼她妹妹的原因。“原因我要带进坟墓,让它呆在那里,”据说他这么跟我哥哥说过,但是,可惜的是,我哥哥在爷爷死后很久才说起这事,所以,家里有人怀疑这话的可靠性。 当古斯特尔那长满褐色老年斑的手在被子上向他伸过来、抓住他,并把一些苹果馅抹到他手背上时,我父亲想到了我爷爷的看法。“你看,亲爱的,”古斯特尔嘟囔着,“我知道,我给你添麻烦了,可他是我唯一的孩子啊,而你是我最喜欢的侄子,如果你这次、就这一次帮了我,那我就把遗产都给你。” “我的上帝啊!”我父亲喊出声来,并拒绝地把手抽出来,就算他没有喊也没有把手抽出来,那他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也能够表现出震惊和拒绝的态度。我父亲终其一生都没有把握好“给与”和“接受”的因果关系。每当他不得不接受什么时,他甚至会感到胃疼。别人认为他太算计了。所以,他虽然非常热心地帮助大部分亲戚和朋友(除了我母亲),但总是会回绝别人为表示谢意赠送的小礼物,并生气地说:“我不是为了这个才做的。”同时,如果别人为他做了什么(除了我母亲),他就会感激得五体投地。他希望别人不要谢他,这样他才能保持对自己和别人的尊重。他也不愿意送别人礼物,至少不愿意送大礼物,因为那样的话,别人会猜测,他可能有什么企图。所以,他宁愿保持一个安全的距离,去观察别人之间的给与和接受。他认为,有一丁点儿的这种关系,就会让人有道德上的束缚感,他会在裙带关系远远没有出现之前就预感到它的出现,他为自己不属于这个体系、而且能够有预见性地远远避开这个体系而感到深深地满足。但是,他没有发现,他在这一刻,这样做的同时,就完全无法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即,成为一个善良的、典型的、真正的奥地利人。 不管怎么说,那个关于遗产的无耻暗示,——“她还能有什么遗产,”我母亲讥讽地说,——最终让古斯特尔姑奶奶达到了她的目的。有人居然用遗产来求你办一件事,这样的事我父亲无法拒绝,因为对请求的人来说,这件事肯定是一件非常重大的、放不下的事情。但是,报酬,也就是所谓的遗产,我父亲却坚决地拒绝了,否则,别人就会认为他工于心计。我父亲的脑子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随你的便吧,”古斯特尔姑奶奶满意地嘟囔着。她从小就奸诈狡猾。“不过,你还是会想选某件东西吧。想想你的孩子们。” 古斯特尔姑奶奶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试图帮助她那不成器的、五十出头的儿子。南德尔曾经是一个著名布料诈骗团伙的帮手,这个团伙经常在“维斯科普夫”酒馆聚会。“维斯科普夫”的店主是维克尔?维斯科普夫,他是个出色的厨子,但身体极其孱弱,不知道他是怎么熬过那场战争的。有人说,他是被俄国人从某个小集中营里解救出来的;还有人说,他是被俄国人俘虏了。但是,如果他是被俄国人俘虏了的话,那他之前肯定先在德国军队服役了,可是,战后,没人有时间去打听这些细节。反正他肯定跟俄国人有什么关系,因为他的酒馆里经常坐着俄国人,他也从来能轻而易举地买到伏特加酒,显然,他也懂一些俄语。大家都认为,维克尔?维斯科普夫是个“了不起的家伙”,最主要是因为他并不炫耀他那些战争年代的经历。“维斯科普夫”是个贴满了木板护墙、镶嵌着带颜色的玻璃镜子、挂着淡黄色水晶吊灯的昏暗酒馆,但是,尽管那里常常人满为患,却赢利非常少,原因是——至少我父亲这样认为——,维克尔?维斯科普夫太喜欢做饭了,并且愿意跟他的朋友们一起豪饮伏特加,所以就把生意完全丢在脑后。“你知道那些人,”后来,我父亲常常不满地说起他们,“他们进去,狂吃鸡肝和鸡蛋,反正维克尔不断给他们往桌上端,他们就不断地吃,喝一杯甚至两杯免费的伏特加,然后拍屁股就走,一分钱不花。” “他们要是正派些的话,”我父亲带着责备的口气说,“至少应该点一个主菜,比如说维克尔做的青椒鸡排就非常棒。” “但是他自己也经常忘了收钱,”我大伯常常也会插一嘴。 “维斯科普夫”酒馆是所有形形色色家伙的聚集地。比如,那个亨利?H就常常独自一人、面带微笑地坐在酒馆里。亨利?H做的生意,被“维斯科普夫”酒馆里的人们嘲笑为“假圣像”。H是从达豪集中营里出来的。有时候,他喝得大醉的时候,就会突然开始讲他那些可怕的故事,比如,他曾多次上了被处决的名单,但是又在千钧一发的时候,由于某个偶然事件,一次又一次地得以死里逃生。“滚开,别胡扯了,”别人厌恶地对他吼道,都不理他。
编辑推荐
《维也纳一家人》中祖籍波兰的犹太人祖父和来自捷克苏台德地区的德国裔天主教徒的祖母,血统和宗教的差异,并没有阻碍他们定居维也纳,享受中产阶级生活;纳粹上台后,他们被迫将大伯、父亲和姑姑三个孩子送到异国他乡。生长于战后和平年代的哥哥妹妹堂兄们以及他们的孩子,在经济重建、冷战、越战、学生运动、反思纳粹罪行、欧洲一体化、全球化等半个世纪以来的时代变迁中成长,在表面波澜不惊,实际暗流汹涌的生活浪潮里,各自追逐着自己的目标……而从第二代开始,共存的犹太血统和日耳曼血统,就让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面临对自我身份的诘问,他们每个人的反应也迥然不同。 这部小说用家庭成员不断讲述自己和他人的方式,在读者眼前展开了一本家庭相册,一个个讲述像一幅幅老照片,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讲述着家庭里的每个值得一说的人物和往事。作者凭借从容掌控繁杂人物和事件线索的能力,将不同的讲述,如精巧的马赛克拼图一样,构成为一个整体形象,把一家人放在了背景深远、时空跨度恢弘的全景图上,呈现出一个家庭、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几十年来所经历的风云变幻、跌宕起伏,以及对置身其中的人们在思想和心理上的深刻影响。 我父亲出生时是急产。他和一件皮大衣成为我奶奶狂热桥牌瘾的牺牲品,当时,尽管已经出现了产前阵痛,但我奶奶坚持要打完一轮。我奶奶一生中,除了这唯一一次戏剧性的意外,每次都坚持把牌打完,因为对她来说,中断牌局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这一次,她为了打牌,差点儿耽误了我父亲的出生。或者更准确地说:我父亲差点儿在一张铺着绿毯子的牌桌下出世,当然,假如真要那样的话,也和他的性格及人生道路有几分符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