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传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王宏志  页数:416  
Tag标签:无  

前言

王宏志的《洪承畴传》修订本,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件好事。洪承畴是明清之际的重要历史人物,也是一个有重大争议的历史人物,为他写传,对他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有助于读者了解洪承畴这个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以及了解他在明清之交真实的历史地位,还洪承畴以本来的历史面目。这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洪承畴本是明王朝的重臣,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官至三边总督、蓟辽总督。但在松锦战役中,洪承畴受明兵部尚书陈新甲掣肘,不能实现自己的战略思路:加上那时明王朝已经十分腐败,崇祯帝也不能给洪承畴以支持,导致松锦战役失败,他自己也被清军所俘。经过清最高统治者皇太极的劝降,洪承畴审时度势,最后投降了清朝。他为清朝统一中国出谋划策,参与清朝中央佐理机务,在招抚江南、避免江南百姓生灵涂炭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劝降郑芝龙、得以顺利进军福建时,被誉为“开清第一功”。从历史主义的观点看,洪承畴之所以成为明朝的重臣,是从镇压农民起义军发家的,不值得称颂;而他降清以后,成为清初的开国功臣,在促使清朝统一、缓和民族矛盾等方面,都是于国家于民族有益的,是应该肯定的。《洪承畴传》在对洪承畴降清、为多尔衮献策,以及佐理机务、安抚江南等进行认真分析之后,认为洪承畴之所以一直受到非议,是因为有些论者受大汉族主义的影响,总把汉族之外的少数民族视为胡、夷、异族,一旦由他们入主中原,就说中国是亡国。

内容概要

该怎样评说——沉浮在明清之际历史风浪中的洪承畴?  他走过了两个朝代,历经过七位君王。崇祯帝为他殉节的谣传“痛哭遥祭”,皇太极亲手为他披上自己的貂裘,顺治帝对他“信之独真,任之独专,用之独久”,康熙帝却对他“大功不赏”。百年之后的乾隆更是将他视为“贰臣”而加以贬斥……   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还是明朝最倚重的干城之器?是大明王朝的掘墓人还是开清第一功勋?是遗泽咸知的夙望贤臣还是大节有亏的汉奸贼子?本书要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讲述一个真实的洪承畴。

作者简介

王宏志,女,1937年生,北京人,原籍安徽歙县。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原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研究员。曾任编委、副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等,曾为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长、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为吴晗研究会副会长、洪承畴学术研究会名誉会长等。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社会科学专家。著述颇多,主要有:《洪承畴传》、《旧史新谭》、《历史教材的改革与实践》等,与苏双碧合著《吴晗传》、《文革第一冤案——“三家村”文字狱始末》,与金若年合著《吴晗画传》等。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第一节  家世和传说中的少年时代 第二节  社会动荡不安和洪承畴初露头角第二章 三边总督 第一节  主抚派的失败 第二节  主剿派的胜利和晋升三边总督第三章 蓟辽总督和松锦战役 第一节  满洲的兴起和明朝的蓟辽危机 第二节  授命蓟辽总督 第三节  松山决战第四章 降清始末 第一节  清朝对汉官汉将的招降政策 第二节  洪承畴背明降清 第三节  随清军南下第五章 清军人关和洪承畴佐政 第一节  李自成进京和明朝的覆灭   第二节  清军入关和洪承畴佐理机务第六章 清军南下和洪承畴总督军务 第一节  清军南下和弘光小朝廷的灭亡 第二节  洪承畴招抚江南走马上任第七章 “开清第一功” 第一节  初定安徽  第二节  击溃浙东的鲁王军队 第三节  招降郑芝龙和清军入福建   第四节  剿平分散的故明宗室抗清势力  第八章  江南的政权建设和经济措施 第一节  健全地方政权 第二节  推行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第三节  父丧、疾病和小差错第九章 再次入京佐理机务 第一节  返京后的家事和国事 第二节  顺治帝的重要辅臣 第三节  迎接达赖活佛方策之争 第四节  从满汉大臣矛盾的漩涡中跳出来第十章 经略五省总督军务 第一节  各地抗清形势的高涨 第二节  委以五省经略重任 第三节  上任后的战守方略 第四节  受到攻击 第五节  孙可望的降清和洪承畴的留任第十一章 进取云贵 第一节  进取西南“首在收拾人心” 第二节  运筹帷幄 第三节  “固内剿外”的长计第十二章 “鞠躬尽瘁”谥文襄公附: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第一节 家世和传说中的少年时代我国东南沿海的泉州地区,自古以来被称为“地灵人杰,名士众多”之乡,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涌现出许多对国家、对人民起着不同作用的历史名人。仅明清时期,就有进步的思想家李贽、抗倭英雄俞大猷、民族英雄郑成功、著名理学家李光地,等等。这些名人在历史上毫无疑义都是被肯定的;但也有一些历史人物属于有争议的,如对清初的名将施琅,虽然原来也有不同看法,但近些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关系史研究的深入,对他统一台湾的功绩,也给予了充分肯定。而历史上争议比较大的人物,要算明清之际的重臣洪承畴了。否定他的人称他为“汉奸”,清朝的统治者后来也把他编入《贰臣传》;肯定他的人,说他对清初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一位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臣。分歧如此之大,对洪承畴究竟应当怎样评价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评说的课题。如果我们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以他一生的历史足迹来对他作出评价,结论自然会更为公允。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今福建南安)二十七都英山乡霞美村(今英都镇良山村)人。出生于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据《洪承畴墓志》记述,盛唐时期,洪承畴的先祖本姓陈,是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西安西北)人。唐玄宗时,官至太子太傅。后来,他因得罪了当朝权臣、宰相李林甫,谪贬至闽..死的时候,仍被封为国公,谥忠顺。从此,洪承畴的祖先就在福建英都落户繁衍。另一说是根据《武荣翁山洪氏族谱》的《谱记》记载:吾先世本姓陈,系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也,唐景福间从王潮入闽。其后陈公洪进以漳、泉二州归宋。诸子在泉者世居郡城朋阳(今泉州北门外)及同邑嘉禾里(今厦门)。朋阳之裔相传于元初避乱入英山,是为我祖顺斋公。到顺斋公之子温斋公时,家道中落,入赘于洪姓人家,遂姓洪。洪承畴的曾祖父洪以诜,字德谦,是明朝中期的庠生,赠中宪大夫,累赠太傅兼太子太师、武英殿大学士。曾祖母林氏,累赠恭人、一品夫人。洪以诜的一个儿子,洪有秩,字懋庸,选贡生。他天资聪慧,博学多识,以文章自命,和同里的李文节、黄文简齐名,他们都为当地人所推崇。明万历年间洪有秩在赴试途中死于杭州,年仅二十九岁。洪有秩就是洪承畴的祖父,死后谥宗南公,后累赠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夫人戴氏在洪有秩去世时还怀着孕,不久生下这个遗腹子,就是洪承畴的父亲幼迹公。戴氏孝敬老人,抚育幼子,六十年如一日,后旌表节孝,累赠夫人。幼迹公名洪启熙,字尔朝,庠生,性格庄重,以孝子名闻乡里,后来累赠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洪承畴的母亲傅氏,累封夫人。这里说的累赠、累封,是由于洪承畴在明、清两朝官位显赫,因此恩及其父母、祖上,跟着受封赠。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官制习惯,这种封赠,并非实职。事实上,洪承畴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没有做过高官,家道中落,并不富裕。在洪氏宗族里,洪承畴居官显赫,在他之后,英都洪姓多有繁衍,详见洪氏世系表。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月二十二日子时,洪承畴出生在外祖父傅员外家。那时,洪启熙家境贫寒,外出谋生。傅氏娘家经济宽裕,外祖父心疼女儿,就把傅氏接回家中居住。傅员外家在南安丰州古县城附近的锦田村。丰州早在唐代就设置过,是个古老的县城,风景秀丽,至今还留下不少名胜古迹。那时闽南一带有个陋俗,房子宁肯借人死,不肯借人生,怕把风水龙脉夺走。洪承畴出生在外祖父家,外祖父母知书比较通达,不大在乎这些事,但是承畴的舅舅舅妈很不高兴。洪承畴刚刚满月,傅氏就抱着他回到英都霞美村。英都地处南安县西部,地势较高,三面环山,中间形成一个小盆地,土壤肥沃,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如春。境内较有名气的山,首推翁山和英山。翁山状如驼背老翁,头戴斗笠,立于英都北边,山峰高耸,山脉绵亘。英山在翁山之南,状如雄鹰展翅,古代名为鹰山,后来因英溪之名,俗称英山。山上林木茂密,资源丰饶。英都境内水源充裕,英溪由西向东,再由南向北,缓缓流过,清澈如镜,注入晋江支流,小溪、沟渠纵横交错,山青水秀,风景瑰丽。英都盛产稻谷,为南安县一大粮仓,有“金英”的美称。早在南宋时候,英都就以翁绢和茶驰名海外。英都人口稠密,以洪姓人口最多,占全镇人口的98%。洪承畴的家乡英都霞美村(今属良山村),地处英都中心,境内的凤冠山盛产水果,又是英都的风景区,龙山北麓的云从古室是英都文化的发祥胜地。村内流水淙淙,林木葱郁,配上俏丽的红砖民宅,更加富有诗情画意。洪承畴自幼就生活在这个秀丽的山村。承畴的母亲傅氏读过书,知书达理,教子极严。承畴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攻读诗书。他聪明好学,七岁在本村的溪溢馆受启蒙教育。据说,八岁那年,洪承畴外公傅员外去世,母亲带他前去送殡。主持丧事的人问他们有无祭文,母亲摇头,他却张口说有。进入灵堂,他向外公灵位恭敬地跪拜行礼之后,就振振有词地念道:神风呼请上大人,子孙跪拜孔乙己,金银纸钱化三千,猪头礼品乃小生。这个祭词是套用《三字经》的句子,无惊人之处,但作为八岁的孩子,能顺口成章,足见其思绪的敏捷。洪承畴的这一举动,立即得到在场亲友的称赞。洪承畴童年时代家境不好,据说到了十一岁,就辍学回家,帮助母亲做豆腐干。每日清晨,还由他走村串户去卖豆腐干。镇上的英墟街,有个水沟学馆,是英都的才子洪启胤开的。洪承畴在水沟学馆附近卖豆腐干,学生爱吃,生意最好,他几乎天天都去那里卖。洪启胤对学生要求很严,常让学生对对子,对不出来的,就不能回家。有一天,洪承畴去那里卖豆腐干,几个学生围拢来,每人买了一块,洪承畴要他们多买一块,学生们愁眉苦脸地说,对子还没对出来,不敢多耽搁。洪承畴就答应帮他们对对子,但每人必须多买一块豆腐干。这一天,洪启胤看了几个学生对的对子,很满意,连声说对的好。这件事在学生里渐渐传开来,请洪承畴帮助作对子的学生越来越多,洪承畴的豆腐干也不用再到别处去卖了。洪启胤见他的学生作对子都要出去一趟,慢慢地也产生了怀疑。一天,洪先生拉着一个学生让他当场对对子,这个学生对不出来。只好承认是个卖豆腐干的小孩帮他对的。洪启胤立即让学生把洪承畴叫来,见这孩子样子很聪明,了解到是因家境不好不能继续念书,就想试试他的才思,于是出了一副对子的上联,让洪承畴对。洪启胤指着桌上的砚台说砚台长长,能赋诗文百篇洪承畴看着自己卖剩的豆腐干很快答道:豆腐方方,犹似玉印一章洪启胤听了很高兴,就又出了一副对子的上联:白豆腐,豆腐白,做人清正博学学李白洪承畴明白,先生既倒过来以豆腐为题,他就也应以砚台做答,于是就随口读出:黑砚台,砚台黑,为官铁骨叮当当包黑先生听了觉得这孩子不仅有天分,而且抱负不凡,就去找洪承畴的母亲,劝她送孩子上学,并答应不收学费。傅氏自然高兴,洪承畴就这样又进了学馆,很为洪启胤器重,成为他的得意门生。洪承畴在水沟学馆学习非常用功,经常到恩师洪启胤家里借书看,从《史记》、《资治通鉴》到《三国志》、《孙子兵法》无所不读。尤其是反映政治和军事的书籍,他更是爱不释手。洪启胤见了也很高兴,认为他小小年纪,就喜读治国平天下的书,将来定会有出息。洪承畴在一次作文时写了一篇读书心得,在文中赞赏苏秦的“合纵抗秦”,认为做官就应当为国家出好主意,替黎民百姓分忧,千万不要让天下混乱,国不成国,百姓遭殃。那时洪承畴只有十五六岁。洪启胤看了他的文章,拍手叫绝,还写下了“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洪承畴在水沟学馆一学就是五六年,学业进步很快。据说,洪启胤后来要去京师应考,就把洪承畴推荐到泉州城北学馆念书。泉州是府城,能在府城学馆读书的,多是纨祷子弟。他们见洪承畴穿着寒酸,土里土气,很瞧不起他。其中有个学生还会哼几句打油诗,就在洪承畴面前吟了一首诗,讽刺他是“山里鹧鸪”:山里鹧鸪咕咕叫,撒泡尿儿自己瞧,粗布衣衫番薯腔,一块朽木岂能雕?洪承畴自然明白这首诗是朝着他来的,并不生气,随口回他一首道:谁说府城才子能?不信鲤敢跃龙门,眼睛长在屁股上,只看衣衫不看人。听了洪承畴回敬的几句,这帮纨祷子弟才知道这个“山里鹧鸪”不好惹,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越来越感到比不上他,对他也就不能不刮目相待了。洪承畴在泉州城北学馆又读了几年书,二十三岁那年,也就是万历四十三年(1615),考中第十九名举人。第二年,他又连捷,中二甲第十七名进士。有关洪承畴青少年时代的生活,信史记载极少,但民间传说很多。这里用了几段传说文字,以使传记系统些,至于传说是否可靠,有待进一步研究或考证。我写的这本传记,史料力求真实、严肃,故本节特此说明。

后记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我在编写历史教科书中,接触到一些中国封建社会改朝换代时由旧王朝转入新王朝的人物,这些人大都对新王朝的统一、安定起了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的朝代,对他们的评价却有很大差异。如由隋入唐和由明入清的大臣,得到的评价就很不一样。为了搞清这个原因,我去翻阅清乾隆帝钦定的《贰臣传》,以了解那些被称为“贰臣”的人,在清初历史上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这部书共十二卷,收集了人清的明朝官员一百二十多人。乾隆帝把这些人列人“贰臣”,贬斥他们“大节有亏”。但是,我想,假若清初没有这一百二十多名明臣事清,那么,清初的历史将是怎样的?在满洲贵族的武力统一过程中,满汉及其他各族人民定会有更多的人在战争中死去,中华民族的元气将会受到更大的损伤。也就是说,恰恰是清初统治者重用的这批明朝降臣,反对屠杀政策,反对民族压迫,主张满洲贵族接受先进的汉文化,对反清势力实行招抚政策,等等,这才大大减少了清初统一的阻力,中华民族也少遭一层生灵涂炭。当然,理想和愿望往往同实际效果是有距离的,本书在写作过程中,花费了较大的气力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并力图用科学的方法来驾驭这些史料。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我把对洪承畴这个历史人物评价的全部观点,都在书中坦露出来,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使对洪承畴及“贰臣”的研究引向深入,对他们作出历史的、辩证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编辑推荐

《洪承畴传》要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讲述一个真实的洪承畴。忠臣的背叛明清转折点上的洪承畴有人说,他是明朝的第一掘墓人;有人说,他是开清的第一功臣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还是明朝最倚重的干城之器?是大明王朝的掘墓人还是开清第一功臣?是遗泽咸知的夙望贤臣还是大节有亏的汉奸贼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洪承畴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洪承畴不是汉奸那这世界还有汉奸吗?过几年王小姐该帮汪精卫也翻案算了 再深入一点,夏完淳,陈子龙,张煌言,李定国们 ,甚至岳飞都是些反潮流的异端!
  •   还没看,纸张不错,是正版
  •   怎么写都不会错
  •   书很好,看的很过瘾
  •   送给父亲的礼物,他爱不释手,连说不错
  •   一本老书了 重新再版,没什么新内容
  •   他走过了两个朝代,历经过七位君王。崇祯帝为他殉节的谣传“痛哭遥祭”,皇太极亲手为他披上自己的貂裘,顺治帝对他“信之独真,任之独专,用之独久”,康熙帝却对他“大功不赏”。百年之后的乾隆更是将他视为“贰臣”而加以贬斥……
      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还是明朝最倚重的干城之器?是大明王朝的掘墓人还是开清第一功勋?是遗泽咸知的夙望贤臣还是大节有亏的汉奸贼子?本书要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讲述一个真实的洪承畴。
  •   我就爱看传记类的书籍,今能开心阅读,是一种享受!
  •   很重史实,客观。
  •   传记,不是小说。天使与魔鬼历史没有 好人,坏人。角度不同而已。
  •   这本书不像《XX那些事儿》,写作十分可观,不偏不倚,特别是崇祯,人们惋惜他自杀的同时,似乎忘记了他的无能和过失。洪承畴投降却给他修坛,孙传庭殉国却不给他加封,崇祯性多疑,敏感而摇摆不定,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 排版、印刷都很好 史料也很翔实
  •   洪承畴传
  •   洪承畴是明清之际的重要人物,了解一下。
  •   喜欢了解明末历史的值得一看
  •   这厮是真的看得进去吗?
  •   《洪承畴传》
  •   图文并茂、文字晓畅、情节生动。
  •      洪承畴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贰臣”的十字架,无论他有多少才干,与张苍水、左懋第等南明前臣相比,洪贼有亏大节。洪贼亨九、尚贼可喜等丑类若能因为大清国(国家本是晚近形成的概念,洪效力的统一只能是满虏的洪业)的统一安抚人民而平反而千古,那真是天大的笑话。
       我的图片中年轻立者即为少年英雄夏完淳!建议大家看一下社科院清史研究所杨海英所著的《洪承畴与明清易代研究》,书结尾部分的忠奸之辩分析的很精彩,尤其脚注中傅斯年先生怒斥洪贼后人一节(傅大炮有些偏激,有点唯出身论了)。
      
  •   就当前而言,兆铭同学“平反”的时机还不甚成熟!
  •   何为贼?
  •   协助异族诛灭同族,不是贼难道是汉!
  •   只有贼汉?
  •   当然不否认有中间状态,从整体上判断洪亨九的一生,“贰臣”的色彩要浓一些。但他的治国之才和政治抱负没人能否定,只不过效忠的是当时的异族。
    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顾、黄、王及傅山、八大山人和方以智等先人的做法,能在神州陆沉时保持气节苟活。至于子龙、夏完淳、苍水等取义成仁的诸君,更应是我们敬服的对象,但遗民不过三代,这是无法改变的。另外,但若要为虎作伥,自另当别论。
  •   明之罪人,清之功臣。
  •   何为贼?朱元璋是否为贼?李世民是否为贼?满汉之分是群,地域之别为群,官民之分也为群?如此则贼多矣。
  •   汉人是否是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