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出版时间:1959-12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古希腊)柏拉图  译者:朱光潜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5),古希腊哲学家、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青年时代曾追随苏格拉底求学。后回到雅典建立了他著名的学园,在讲学进程中写出了四十篇左右的对话集,内容涉及宗教、神话、政治、伦理、教育、哲学和文艺理论等各方面的重大问题。
本书以文艺理论题材为主,选收《斐德篇》《会饮篇》《理想国》和《法律篇》等八篇对话构成“文艺对话集”。作品运用“苏格拉底式的论辩法”,把各方观点都提出来,把其中矛盾剥茧抽丝般地逐层揭露,从而引向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作者把对话体运用得十分灵活,他从日常具体事例出发,以浅喻深,由近及远,去伪存真,层层深入,不但把人自然而然地引到结论,而且使人看到活的思想进程,激发自己的思考。

作者简介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出身于雅典贵族家庭,年轻时期师从苏格拉底,后与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并试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柏拉图承前启后,一生著述颇丰,尤其擅长以对话形式的辩论体写作,作品思想内容包括罗万象、博大精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一 题解
      1 伊安篇
      对话主题:诗歌的创作是凭专门技艺知识还是凭灵感?
      结论:艺术既不靠某一种专门知识,也就不能给予人某一种专门知识,诗歌创作仅凭灵感。
      
      2 理想国(卷二至卷三)
      对话主题:理想国的制度和理想公民的性格
      结论:①教育是终生的事,各种课程应适合年龄与性格的发展(0-17、18:音乐和文学;17、18-20:体育与身体锻炼;20-30:科学和军事训练;30-35:辩证术以及一般哲学;35-:从政)
      ②文学的题材内容应含有健康的道德教训,对青年人有益;文学的叙述方式应是单纯叙述而非摹仿叙述和混合叙述。其中单纯叙述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地位把故事叙述出来,即普通所谓间接叙述;摹仿叙述是作者不露面,把人物摆出来,借他们的动作和对话把故事叙述出来,即普通所谓直接叙述,也就是戏剧性的叙述;混合体是时而用单纯叙述,时而用摹仿叙述。
      ③音乐分为歌词、乐调和节奏三部分,乐调和节奏都应该听命于歌词,不应使歌词迁就乐调和节奏,而歌词就是文学,节奏和乐调都要简单,一方面能表现勇敢,一方面能表现头脑清醒、镇静、有节制。
      ④一切艺术都有音乐节奏的道理在里面。美与不美,就要看这音乐节奏是否和谐匀称;它是否和谐匀称,就要看它所表现的心灵品质如何。艺术根本是人格的表现,艺术既能表现人格,又能影响人格,所以它在理想国里应该受到最认真的考虑。艺术不仅要美,还要与真和善合一;它不仅以产生快感为目的,还要对于国家有用。
      
      3 理想国(卷十)
      对话主题:控诉诗人
      结论:①诗是希腊教育中重要部分,所以对于诗作合理的决定,是建立理想国的基础。
      ②本质上:诗只是一种摹仿,诗画尽管有创造性,它还是取现象世界中的形形色色加以剪裁配合,就还是“摹仿”现象世界(柏拉图的“摹仿说”虽然看来偏颇,却奠定了艺术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艺术以现象世界为对象,是具体不是抽象的,是要写出实人实境,不是凭空谈道理的。后来浪漫派着重想象,写实派着重现实人生,趋向本来相反,可是都逃不了柏拉图的摹仿说)。
      ③效用上:悲剧利用人性中的哀怜癖和感伤癖,让听众在旁人的灾祸中取乐。这个影响尤其危险,因为理想国的保卫者们需要勇敢镇静,哀怜癖和感伤癖的滋养就会使他们变成一些没有丈夫气的懦弱者(亚里士多德反驳说人生来就爱好艺术,这是人的本性,不应摧残;而且情感经过发泄之后,起净化作用,对于身心健康是有益的)。柏拉图的基本观点是诗和艺术应服务于政治,它们的好坏就应从政治教育的影响来看。托诸空言不如见诸实行,而诗是徒托空言的,因此“宁愿做诗人所歌颂的英雄,不愿做歌颂英雄的诗人”。
      
      4 斐德若篇
      对话主题:修辞术怎样才是艺术,是否要从探讨真理出发。
      结论:①文章必须表现真理,因此诡辩派从头便错,他们所谓“修辞”是迎合听众的成见,强词夺理,混淆是非,在小计俩上显聪明,来博得观众的赞赏。
      ②无论讨论什么题目,先要定义正名,把所讨论的事物本质揭开,使参加者和听众都有一个一致的目标,不致甲指的是马而乙指的是驴,各是其说而实在是文不对题。第二步便是分析,这才是真正的修辞术。
      ③苏格拉底:文章写作本身没有什么可耻,写得坏才可耻;然而文字书籍也有它的限制和流弊,它是哑口的,你不能和它对质;而且它养成思想的懒惰。其最大功用不过是备忘。比它较胜的是口说的文章,但最好的文章是哲学思想的孕育,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直接受教育的心灵里的。文章是人格的表现,一个作者永远比他的作品要伟大。
      
      5 大希庇阿斯篇
      对话主题:什么是美
      结论:无确切结论,参考看法有①美就是有用的;②美就是有益的,用于善的方面,产生好效果的;③美就是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
      
      6 会饮篇
      对话主题:颂哲学,颂爱情,颂苏格拉底
      结论:①达到统摄一切美的事物的最高的美的步骤:爱个别形体的美,由个别美形体推广到一切美形体,从此得到形体美的概念→爱心灵方面的道德美,如行为制度习俗之类→爱心灵方面学问知识美,即真的美→爱涵盖一切的绝对美,即美的本体。全部进程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事物到普遍概念,由部分到全体。
      ②朱光潜:《会饮篇》最足以说明柏拉图哲学的矛盾。他正确看到从个别具体事物出发才能达到普遍概念,可是达到最高的普遍概念,即绝对概念后却“过河拆桥”,把绝对概念看成独立自在,不依存于经验事实而且超然于经验事实之上。柏拉图认为只有概念才是真实的,而它所自生的那些经验界的客观事实反而只是“幻相”,没有真实性。概念既然是绝对的,超时空的,永远不变的,这就放弃了辩证法的发展观点而走上形而上学的迷径。把概念绝对化,认为发展终止于绝对概念,这是柏拉图的基本错误。
      
      7 斐利布斯篇
      对话主题:善是知识与快感的结合
      
      8 法律篇
      对话主题:政治法律教育各方面的具体实际问题
      
      二 伊安篇——论诗的灵感
      对话人:苏格拉底、伊安
      
      1 摘录
      ①因为诵诗人要把诗人的意思说出来,让听众了解,要让人家自己理解,自己就得先了解;所以一个人若是不了解诗人的意思,就不能做一个诵诗人。
      ②Tekhne:来自注解——凡是“人为”的而不是“自然”或“天生”的都是Tekhne。医药、耕种、骑射、木作、畜牧之类凡是可凭专门知识来学会的工作都叫做Tekhne。在柏拉图的著作里,作诗与做桌子做鞋是同属一类的,因此译为“技艺”而非“艺术”。近代把“艺术”和“技艺”分开,强分尊卑,是一个很不健康的看法。
      ③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
      ——我的注解:柏拉图认为作诗是靠灵感而非技艺,即灵感说而非摹仿说,这里可以看出柏拉图的神权思想,这灵感是神赋予的。
      ④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做诗或代神说话。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由神凭附着,最平庸的诗人也有时唱出最美妙的诗歌;而诵诗人又都是诗人的代言人。
      
      2 柏拉图的逻辑
      诗中体现了各种技艺的知识,懂这些技艺的人肯定比诵诗人能够更了解诗人所写的技艺,因为诵诗人没有这些技艺
      ↓
      然而诵诗人却比医生、将官、鞋匠等等朗诵的好
      ↓
      说明诵诗人凭的是灵感而不是技艺的知识
      ↓
      按照柏拉图的诗人-诵诗人-听众环,诗人和听众应该也是凭借灵感来写诗和欣赏诵诗
      
      我要说:诗人、诵诗人虽然对技艺知识了解不够多,但足以骗骗你们这些同样了解不够多的贵族听众了吧。And柏拉图你有考虑声情并茂这种东西吗?莫非你把这看做灵感?后面你所说的狂迷便是声情并茂吧。
      
      三 理想国(卷二至卷三)——统治者的文学音乐教育
      对话人:苏格拉底、阿德曼特、格罗康
      
      1 摘录
      ①一切事物都是开头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年幼,你明白吧?因为在年幼的时候,性格正在形成,任何印象都留下深刻的影响。
      ——我的注解:这句话是不是很像弗洛伊德说的?所以某只老师说得对,弗洛伊德都是“抄”柏拉图的,后面还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借鉴。柏拉图通过强调幼年的重要性,进而强调文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因为这些是青年们从小就要接受的教育。
      ②因为儿童没有能力辨别寓言的和不是寓言的,他们在年幼时所听到的东西容易留下永久不灭的印象。因为这些缘故,我们必须尽力使儿童最初所听到的故事要做得顶好,可以培养品德。
      ③神既是善的,他就不能像多数人所说的,为一切事物的因。好的只有归原于神,恶的须另找原因,不能由于神。于是我们便可以说坏人是悲苦的,因为他们需要惩罚,从神得了惩罚,他们就得到了益处。我们要尽力驳倒神既是善的而又造祸于人那种话。
      ④摹仿这玩艺如果从小就开始,一直继续下去,就会变成习惯,成为第二天性,影响到身体,声音和心理方面。
      
      2 我的感想
        柏拉图的理想国怕是金日成、金正日帮他实现了吧,朝鲜在某种意义上不是一个理想国吗?为了让年轻人受到统治者所期望的教育,诗歌、音乐的内容和形式全要受到限制,不自由啊!理想国限制了思想的自由,让人愚昧却不自知,可怕!所谓理想国本就是统治者的理想国而非人民的理想国!
        
      四 理想国(卷十)——诗人的罪状
      对话人:苏格拉底、格罗康
      
      1 摘录
      ①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
      ——我的注解: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真理才是我们应该尊重和相信的,而非权威。
      ②理式:来自注解——柏拉图哲学中基本概念,即概念或普遍的道理。
      ③床不是有三种吗?第一种是在自然中本有的,我想无妨说是神造的,因为没有旁人能制造它;第二种是木匠制造的;第三种是画家制造的。画家是床的摹仿者,摹仿者的产品不是和真理隔着三层吗?摹仿和真实题隔得很远,它在表面上像能制造一切事物,是因为它只取每件事物的一小部分,而那一小部分还只是一种影像。
      ——我的注解:这是苏格拉底所说的话拼凑而成的,我尽量使逻辑连贯了,事实上这是我的一贯做法。这段主要说画家只是摹仿者,其创作不是真理。
      ④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只是摹仿者,无论是摹仿德行,或是摹仿他们所写的一切题材,都只得到影像,并不曾抓住真理。
      ——我的注解:诗人同样只是摹仿者。
      ⑤关于每件东西都有三种技艺:应用、制造、摹仿。那么我们怎样判定一个器具、动物或行为是否妥当、美、完善呢?是否要看自然或技艺所指定它应有的用途?那么每件东西的应用者对于那件东西的知识就必然比旁人的可靠,也就必然能告诉制造者说他自己应用这件东西时,哪样才好,哪样才坏。而摹仿者对于摹仿题材的美丑既没有知识,又没有正确见解,他只能根据普通无知群众所认为美的来摹仿。
      ——我的注解:鄙人认为柏拉图所说的应用者的知识比制造者和摹仿者更多是不对的。尤其是应用者的知识比制造者多肯定是谬误。放在他们那个工具简单的时代可能是正确的,但现在显然是荒谬的。看电视的人会比制造电视的人有更多的知识吗?我想柏拉图忽略的是制造者同时也是应用者,会造电视的人必定会看电视。
      ⑥摹仿是低劣者(摹仿所据的心理作用不是理智)和低劣者(摹仿的对象不是真理)的配合,生出的儿女也就只能是低劣者。
      ⑦最便于各种各样的摹仿的是无理性的部分。摹仿诗人既然要讨好群众,显然就不会费心思来摹仿人性中理性的部分,他的艺术也就不求满足这个理性的部分了;他会看重容易激动情感的和容易变动的性格,因为它最便于摹仿。也就是说,诗人有2点类似画家——他的作品对于真理没有多大价值;他逢迎人性中低劣的部分。
      ⑧我们亲临灾祸时,心中有一种自然倾向,要尽量哭一场,哀诉一番,可是理智把这种自然倾向镇压下去了。诗人要想餍足的正是这种自然倾向,这种感伤癖。同时,我们人性中最好的部分,由于没有让理智或习惯培养好,对于这感伤癖就放松了防闲,我们于是就拿旁人的痛苦来让自己取乐。
      ⑨你看喜剧表演或是听朋友们说笑话,可以感到很大的快感。你平时所引为羞耻而不肯说的话,不肯做的事,在这时候你就不嫌它粗鄙,反而感到愉快,这情形不是恰和你看悲剧表演一样吗?你平时也是让理性压制住你本性中诙谐的欲念,因为怕人说你是小丑;现在逢场作戏,你却尽量让这种欲念得到满足,结果不免于无意中感染到小丑的习气。
      ——我的注解:弗洛伊德大爷果然都是抄袭柏拉图的,什么快感、情欲、理智、抑制都是的。
      
      2 总结
      为什么说诗人是“有罪”的,要从理想国中驱逐?
      形式上:诗是摹仿的摹仿,和真理隔着三层。
      内容上:诗要靠情欲才能打动人,而不是理智,因此诗又远离了真理。诗是为了让人产生快感的而不是使人明智的。
      
      五 斐德若篇——论修辞术
      对话人:苏格拉底、斐德若
      
      1 摘录
      ①一个人还不能知道他自己,就忙着去研究一些和他不相干的东西,这在我看是很可笑的。
      ——我的注解:先认识自己再认识世界,不是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吗?
      ②无论讨论什么问题,都要有一个出发点,这就是必须知道所讨论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否则得不到什么结果。许多人对于事物本质,都强不知以为知;既自以为知,他们就不肯在讨论的出发点上先求得一个一致的看法,于是愈讨论下去,就愈见分歧,结果他们既互相矛盾,又自相矛盾。
      ——我的注解:讨论问题时先要明确好讨论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尤其是关键概念。譬如我们讨论某个行为自私与否,那么我们首先要确定什么是自私,给自私下个大家都同意的定义,而不是你认为自利就是自私,我认为损人利己才是自私。
      ③有一种欲念,失掉了理性,压倒了求至善的希冀,沉淫于美所生的快感,尤其是受到同类欲念的火上加油,沉淫于肉体美所生的快感,那就叫做“爱情”。
      ——我的注解:诡辩什么的,苏格拉底说,我也会。
      ④预备要做辞章家的人丝毫不需要知道真正的正义,只要知道裁判的群众大概认为是正义的;他也不需要知道真正的善和美,只要知道群众所认为善和美的。他们说,说服的效果是从群众意见而不是从真理得来的。
      ——我的注解:和我以前的想法一样,搞艺术不应该以观众为目的,而应是纯粹的,否则只能是众人都喜欢的三流作品。
      ⑤苏格拉底或柏拉图的辩证术:来自注解——用综合的分析,研究现象与规律,感觉与概念的关系,目的在求牢不可破的真理。
      ⑥修辞术:来自注解——诡辩派修辞术的目的在利用听众的弱点,投合捕风捉影的意见,用似是而非的论调强词夺理,姑且博得听众的赞许;苏格拉底的修辞术却要寻求事物的本质真理,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见出现象与规律,感觉与概念的关系,所以先要对所讨论事物下定义,然后加以分析,将所含道理作妥善的安排。
      ⑦事实有时看来不逼真,你就不必照它实际发生的情形来说,只要设法把它说得逼真,无论是辩护或是控诉,都应该这样做(来自注解:“逼真”指近理,与真理不同,只是看起来像是真理)。
      ⑧借文字的帮助,他们无须教练就可以吞下许多知识,好像无所不知,而实际上却一无所知,还会自以为聪明,实在是不聪明。
      ——我的注解:记不清是此前还是之后柏拉图也有这个观点,书是懒惰和有害的,辩论所得来的知识比从书本上看来的要好得多。
      ⑨来自注解:书籍使人不肯自己思索,强不知以为知,而且可以滋生误解。所以大思想家不把自己的思想写在纸上,而把它写在心灵里,自己的心灵里和弟子们的心灵里。依苏格拉底的看法,文章实在有三种,头一种是在心灵中孕育的思想,这是一个作家的最伟大的一部分;其次是说出来的文章,还不失为活思想的活影像;最后是写出来的文章,只是活思想的死影像。文字意本在传达,凭笔传不如凭口传和人格感化。
      2 我的感想
        真的没有看懂,修辞术到底是什么?写文章的方法?论述的方法?总之,这篇探讨了太多东西——爱情、诡辩、修辞、艺术的好坏等等,又用了那么多神话,一方面看不进去,另一方面没看懂。
        
      六 大希庇阿斯篇——论美
      对话人:苏格拉底、希庇阿斯
      
      1 摘录
      ①我有一个老习惯,爱提出反驳。
      ——我的注解:以前一直都知道哲学的研究方法是内省和思辨,然后一直认为自己知道思辨到底是什么意思。可是读完此书才明白自己当初对于思辨的理解多么浅薄,要想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又是多么的难。你必须不断的反驳自己才是哲学家的思考方式,这真的很难——反驳自己。
      ②美就是有用的。
      ——我的注解:这只是其中的一个观点,非常的实用主义,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2 我的感想
        用我心理学的眼光来看,美应该是一种心理体验或状态,类似于高峰体验。好吧,这和哲学家的思路完全不同,我避开了本质。
        
      七 会饮篇——论爱美与哲学修养
      对话人:亚波罗多洛、亚里斯脱顿;苏格拉底、阿伽通、斐德若、泡塞尼阿斯、厄里什马克、阿里斯托芬、第俄提玛、亚尔西巴德
      
      1 摘录
      ①为着品德而去眷恋一个情人,总是一件很美的事。
      ——我的注解:我也觉得很美,“爱情的追求与学问道德的追求合而为一”真的再好不过了。
      ②亲爱的阿伽通,你所不能反驳的是真理不是苏格拉底,反驳苏格拉底倒是很容易的事。
      ③正确见解就是介乎真知与无知之中的一种东西。
      ——我的注解:这意思难道不是你只能接近真理却永远达不到吗?因为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真理是形而上的。
      ④总结起来说,爱情就是一种欲望,想把凡是好的永远归自己所有。
      ⑤爱情的目的在凭美来孕育生殖。通过生殖,凡人的生命才能绵延不朽。我们所迫切追求的不仅是好的东西,而且还要加上不朽。爱情就是想凡是好的东西永远归自己所有那一个欲望。可朽者尽量设法追求不朽,怎样才能达到不朽呢?那就全凭生殖,连续不断地以后一代接替前一代,以新的接替旧的。
      ——我的注解:第俄提玛的见解。
      ⑥我们的知识全部也不但有些在生,有些在灭,使我们在知识方面前后从来不是同样的人,而且其中每一种知识也常在生灭流转中。我们所谓“回忆”就假定知识可以离去;遗忘就是知识的离去,回忆就是唤起一个新的观念来代替那个离去的观念,这样就把前后的知识维系住,使它看来好像始终如一。
      ——我的注解:知识的不朽。
      
      2 我的感想
      我看书就是虎头蛇尾,只有第一篇看的是最懂的。还好有朱光潜的注释,要不然真的废屁了。老师为什么会推荐我看这篇呢?也许我该先看这篇。总之,前面的许多人诡辩似的颂扬爱神,后面是苏格拉底以真实性为基础的颂扬,最后是一段很腐的表白。
        
      八 斐利布斯篇——论美感
      对话人:苏格拉底、普若第库斯
      
      摘录:真正的快感来自所谓美的颜色,美的形式。它们来自这样一类事物:在缺乏这类事物时我们并不感觉到缺乏,也不感到痛苦,但是它们的出现却使感官感到满足,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
      
      九 法律篇——论文艺教育
      对话人:雅典客人、克勒尼阿斯(克里特人)、麦格洛斯(斯巴达人)
      
      摘录
      ①关于快感和痛感的特殊训练会使人从小到老都能厌恨所应当厌恨的,爱好所应当爱好的。
      ②音乐的优美要凭快感来衡量。但是这种快感不应该是随便哪一个张三李四的快感;只有为最好的和受到最好教育的人所喜爱的音乐,特别是为在德行和教育方面都首屈一指的人所喜爱的音乐,才是优美的音乐。
      ——我的注解:柏拉图果然鄙视人民大众,艺术也有高低贵贱了,真可怜。
      ③诗人们现在都养成了习惯,为迎合裁判人的低级趣味而写作,结果观众变成了诗人的教师。
      ——我的注解:哈哈,我就说我和柏拉图的观点是一致的。
      ④在音乐里会产生一种谁都无所不知,漫无法纪的普遍的妄想——自由就接踵而来,人们都自以为知道他们其实并不知道的东西,就不再有什么恐惧,随着恐惧的消失,无耻也就跟着来了。人们凭一种过分大胆的自由,鲁莽地拒绝尊重比他们高明的人们的意见,这就是邪恶无耻!
      ——我的注解:柏拉图是贵族,因此希望保留贵族专政而不是人民大众的民主。在他眼里,自由会造成邪恶和无耻。
      
      十 译后记——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1 苏格拉底式的辩证法,其特点在于侧重揭露矛盾。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各方论点的毛病和困难都像剥茧抽丝似地逐层揭露出来,这样把错误见解逐层驳倒之后,就可引向比较正确的结论。
      2 柏拉图所要解决的主要是早期希腊哲学家所留下来的两个主要问题,第一是文艺对客观现实的关系,其次的文艺对社会的功用,还涉及艺术创作的原动力问题,即灵感问题。
      3 柏拉图是站在贵族阶级反动的立场上的。在他看来,希腊文化在衰落,道德风气在败坏,而这种转变首先要归咎于诡辩学派所代表的民主势力的兴起,其次要归咎于文艺的腐化的影响。
      4 柏拉图处在希腊文化由文艺高峰转到哲学高峰的时代。在前此几百年中统治着希腊精神文化的是古老的神话,荷马的史诗,较晚起的悲剧喜剧以及与诗歌密切联系的音乐。诗人是公认的“教育家”、“第一批哲人”、“智慧的祖宗和创造者”。但是到了公元前五世纪,希腊文化的鼎盛时代已逐渐过去。随着民主势力的开展,自由思想和自由辩论的风气日渐兴盛起来,古老的传统和权威也就成为辩论批判的对象。
      5 柏拉图对荷马以下的希腊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得出两个结论,一个是文艺给人的不是真理,一个是文艺对人发生伤风败俗的影响。
      6 柏拉图对艺术和美有两种互相矛盾的看法,一种看法是艺术只能摹仿幻相,见不到真理(理式);另一种看法是美的境界理式世界中的最高境界,真正的诗人可以见到最高的真理,而这最高的真理也就是美。
      7 柏拉图心目中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感性的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艺术世界是由摹仿现实世界来的,现实世界又是摹仿理式世界来的,这后两种世界同是感性的,都不能有独立的存在,只有理式世界才有独立的存在,永驻不变,为两种较低级世界所自出。感性世界依存于理性世界,而理性世界却不依存于感性世界,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文艺世界是第三性的。柏拉图的“理式世界”正是宗教中“神的世界”的摹本,也正是政治中贵族统治的摹本。柏拉图的“理式”正是神。
      8 在认识论方面柏拉图有两种互相矛盾的看法,一种以为理性世界是感性世界的根据,超感性世界而独立,另一种以为要认识理性世界,却必须根据感性世界而进行概括化。
      9 柏拉图的艺术概念和美的概念都建筑在鄙视群众,鄙视劳动实践和鄙视感性世界的哲学基础上。在希腊,“艺术家”就是“手艺人”或“匠人”,地位是卑微的。柏拉图对普通的“诗人和其他摹仿的艺术家”的轻视是有阶级根源的。
      10 在柏拉图看来,艺术创作的首要条件不是技巧而是灵感,没有灵感,无论技巧怎样熟练,也决不能成为大诗人。
      11 理想国的理想是“正义”,所谓“正义”就是城邦里各个阶级都站在他们所应站的岗位,应统治的统治,应服从的服从,形成一种和谐的有机整体。在其理想国中,分工是城邦的基本原则,它不过是就埃及的等级制加以雅典式的理想化,目的在于维护贵族统治。
      12 柏拉图把理想国的公民分成三个等级,最高的是哲学家,其次是战士,最低的是农工商。这后两个等级都要听命于哲学家,国家才能有“正义”。人的性格中也有三个等级,相当于哲学家的是理智,相当于战士的是意志,相当于农工商的是情欲。人的性格要达到“正义”,意志和情欲也就要受理智的统治。
      13 柏拉图对文艺的心理分析:“摹仿诗既然要讨好群众,显然就不会费心思来摹仿人性中的理性的部分,......他会看重容易激动情感(感伤癖和哀怜癖)和容易变动的性格,因为它最便于摹仿。”感伤癖是“要尽量哭一场,哀诉一番”那种“自然倾向”。在剧中人物是感伤癖,在听众就是哀怜癖。这些自然倾向本来是应受理智节制的。悲剧性的文艺却让它尽量发泄,使听众暂图一时快感,“拿旁人的灾祸来滋养自己的哀怜癖”,以致临到自己遇见灾祸时,就没有坚忍的毅力去担当。喜剧性的文艺则投合人类“本性中诙谐的欲念”,本来是你平时引以为耻而不肯说的话,不肯做的事,到表演在喜剧里,“你就不嫌它粗鄙,反而感到愉快”,这样就不免使你“于无意中感染到小丑的习气”。“它们都理应枯萎,而诗却灌溉它们,滋养它们”。
      14 柏拉图反对理想国的保卫者们从事于戏剧摹仿或扮演。第一个理由是一个人不能同时把许多事做好,保卫者应该“专心致志地保卫国家的自由”,“不应该摹仿旁的事”;第二个理由是演戏者经常摹仿坏人坏事或是软弱的人和软弱的事,习惯成自然,他的纯洁专一的性格就会受到伤害。
      15 柏拉图对文艺的基本态度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文艺必须对人类社会有用,必须服务于政治,文艺的好坏必须首先从政治标准来衡量;如果从政治标准看,一件文艺作品的影响是坏的,那么,无论它的艺术性多么高,对人的引诱力多么大,哪怕它的作者是古今崇拜的荷马,也须毫不留情地把它清洗掉。
      16 灵感的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神灵凭附到诗人或艺术家身上,使他处在迷狂状态,把灵感输送给他,暗中操纵着他去创作。第二种解释是不朽的灵魂从前生带来的回忆。
      17 柏拉图的一般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都是从他要在雅典民主势力上升时代竭力维护贵族统治的基本立场出发的。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就是一种借维护神权而维护贵族统治的哲学。他的永恒的“理式”就是神,所居的地位也正是高高在上的贵族地位。只有贵族阶级中文化修养最高的人(爱智慧者)才有福分接近这种高不可攀的“理式”,只有根据这种理式,在人身上才能保证理智的绝对控制,意志和情欲的绝对服从;也只有根据这种理式,在国家里才能保证哲学家和“保卫者们”的绝对统治,其他阶级的绝对服从。这样,才能达到理想人和理想国的目的,即柏拉图所谓的“正义”。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柏拉图鄙视理式世界以下的感性世界,鄙视与肉体有关的本能,情感和欲望,鄙视哲学家和“保卫者们”以外的劳苦大众,鄙视哲学家的观照以外的实践活动以及和实践活动有关的技艺。
      18 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中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是:每个时代都按当时的特殊需要去吸收过去文化遗产中有用的部分,把没有用处的部分扬弃掉,因此所吸收的部分往往就不是原来的真正的面貌,但也并不是和原来的真正面貌毫无联系。批判继承的实际情况是复杂的。
      
      十一 读后记
      一直以来对于哲学“叶公好龙”的我终于读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哲学书。跨出了第一部表示很开心,算是了了自己的一个心愿了(放心我并不是要去死);更开心的是柏拉图的东西原来我也是读得懂的。但并不是完全读懂,若不是有朱光潜先生的题解、注解及译后记,我恐怕只能读懂10%,如今有了他的帮助也只是50%而已。
      读罢此书最大的感受是——要学会像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一样思考,要不断的反驳自己,反驳他人和反驳权威。知识来源于讨论和思考,而不是书本和老师,即使这老师是苏格拉底。
      
  •     其实此书中的内容不止适用于文艺。短短的《伊安篇》便已让人回味无穷了。想到:萨满、跳大神、从众、单向度的人……
  •   朱先生的研究性翻译比一些据说懂古希腊文的“专家”好很多。
  •   是的,与楼上同感.
  •   经典啊,一直不知道该怎么诠释这个词。
  •   就凭这么多的翻译,朱先生的学术影响也将极其深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