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水上的诺贝尔

出版时间:2008-0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黑马  页数:232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是一套别具个性的散文随笔荟奉,作者是时下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十位代表性人物,他们既是各自学术领域的专家,又在散文随笔写作方面颇有建树。  之所以命名为“蓝调”,是因为丛书的写作风格与蓝调音乐的率性发挥颇有相似之处。这些学者常年浸淫在外国文学和文化中,严谨缜密的思维和自由潇洒的漫笔交互影响,使得他们笔下挥洒的既是对外国文化的一种私人诠释,又是优游放浪的诗性释放,适合在山光水色中伴着咖啡或香茗悠闲地阅读消遣,而这正与蓝调布鲁斯音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蓝凋文丛”的亮相,必将为读者奏响一阙声部丰富而余韵悠长的蓝色乐章。

内容概要

  《写在水上的诺贝尔》是一本别具个性的散文随笔,作者是时下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劳伦斯小说的译者和专业电视编导。从斯德哥尔摩、伦敦、纽约到一个个欧洲古老小镇,《写在水上的诺贝尔》收录的都是作者近年游历欧美各国,所写下的文化随笔和书评,作品超越了游记和史料考证,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和思考,理性和感性有机地熔为一炉,体现着新一代文人的素养和灵性。

作者简介

  黑马,翻译、作家、编导。著有长篇小说《孽缘千里》、《混在北京》(亦在德国出版),散文随笔集《情系英伦》和《心灵的故乡》等。《混在北京》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1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译有劳伦斯作品《虹》、《袋鼠》、《恋爱中的女人》、《劳伦斯散文随笔集》和《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选》等。2000-2001年英国诺丁汉大学劳伦斯中心访问学者,美国勒迪希国际写作之家访问作家,曾在澳大利亚、德国和捷克的大学开设讲座。

书籍目录

第一辑 脚印集写在水上的诺贝尔——斯德哥尔摩断想在西贝柳斯雕像前玛斯科瓦心灵的故乡——D.H.劳伦斯故乡行山水的润泽——在劳伦斯作品的风景中散步英国的旧货市场惹不起的英国穷“大爷”与恐怖问题诺丁汉大学城阶级与文学——闲谈奥威尔、吴尔夫和劳伦斯等心在高原——苏格兰漫笔结缘西澳9·11,人在纽约美国的”毁车文化”布拉格随感伏尔塔瓦河的水音巴塞尔寄情——我的小城情结莱茵河畔小书屋——IBBY之行流连港岛书肆过眼烟云也留痕——走过越南第二辑 清灯集激情之根,理性之树——读《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使政治写作成为一种艺术”——在英国感受奥威尔幽默·流亡·爱——《尤利西斯》三题流行与坚守——写在《哈利·波特》和《指环王》闪亮登陆时断代的感唱——从《走近歌德》说起人文的底色——《纪德的态度》读人格与“追星”——关于梁宗岱这书名译得不明白——关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挥霍忧虑——读《一苇集》升华的辉煌与残酷——《蓝色的爱》救助心灵的阅读——非典期间的几本小书小说的香火奶酪与臭豆腐——关于“奶酪”和韦尔奇自传热青春就这样被感动——我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动过第三辑 心性集冬季良心——《情系英伦》似听天籁——《劳伦斯随笔集》珠椟之缘——《劳伦斯散文精选》血韵诗魂虹作舟——《虹》荒原上的苦难历程——《恋爱中的女人》爱与乌托邦的幻灭——《袋鼠》废墟上生命的抒情诗——《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译序劳伦斯的画我的另一条命——《心灵的故乡》好大一棵树边之缘之缘(后记)

章节摘录

  莫斯科三个字在俄语里准确的发音应该是玛斯科瓦,重音在最后一个音节上,用俄文念起来十分动听,让我想起小时候读《战争与和平》的一段情节:一位俄国将军站在莫斯科城外遥望着这座世界名城说莫斯科看上去像母亲。是的,俄文里玛斯科瓦这个词词尾是A,是阴性的。  1973年上中学念的外语是俄语,而且一学就喜欢,尽管是在中苏敌对的时候。因为我实在喜欢俄语里那个卷舌颤音,有时一个词居然要颤动多次舌头才能念下来,很是过瘾。俄文给我的是一种艺术享受。我的俄文老师是哈尔滨外院的高材生,毕业后进中央部委当了翻译,但因为打成右派被下放中学当了教师,对万念俱灰的他来说,培养几个优秀的学生似乎成了一种慰藉。我因为热爱俄语,被他视为高足。除了学习,我们师徒二人也有过些过心的话,他告诉我他平生最大的遗憾是学了俄语却没去过苏联,没去莫斯科大学留学。  他的这个梦居然在多年后由我来圆了。虽然命运没有让我最终念俄文专业,而是念了英文。但我来到了”玛斯科瓦”,来到了他梦想留学的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校园里漫游。中学时代学的那点俄文居然派上了用场,居然可以问路,可以毫无障碍地换车,感觉就像在英语国家里那么畅通无阻。  对莫斯科自然是一见钟情,估计与老师当年的熏陶很有关系,与我懂点俄语能借此自由自在地穿梭在这座城市有关。因此我特别想告诉不懂俄语的人:莫斯科的名字应该是玛斯科瓦!  莫斯科这座城市的确是迷人的。用雄伟、壮观、气势雄浑和威严恢宏这些字眼来形容莫斯科自然毫不过分:宽阔的街道、典型的高大庄重的俄式大厦比比皆是,金色的教堂点缀其间,大大小小的广场都用历史名人的名字命名,名人雕像遍布全城,矗立在街心花园供人们瞻仰。令人惊叹的是莫斯科的地铁车站,每座车站的站台都像金碧辉煌的宫殿和美术馆,雕塑和壁画成了这些车站的装饰品,而且风格各异,莫斯科的倬倬大气由此可见一斑。站在山上俯瞰莫斯科城,我没有想到“母亲”这个字眼,但看着宽阔清澈的莫斯科河在这些林立的大厦和教堂中蜿蜒而过,看到城中林木葱茏生机勃勃的景象,我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为它的华贵典雅,为它的雍容威武,感到它是一首磅礴的交响诗。这样的城市为博大深厚的文化底蕴所烘托,是世界上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  一连几天,我就那么漫无边际地游走在莫斯科的大街小巷,感受这座城市,感到像旧地重游一般,似乎我很久以前就来过。这和我学俄语时对莫斯科早就有所了解有关系。对这座城市,中国人特别是我的老师那一代人曾有过憧憬与向往,把它当作一个圣地,把所有美好的希望都寄托在它身上。后来这个希望随着共产阵营的破裂而粉碎,但莫斯科这座城市的高大威严依然令人肃然起敬。时过境迁,如今人们连对俄罗斯文化的肃然起敬都顾不上了,目光欣然转向纽约,转向东京、伦敦、法兰克福,巴黎……甚至首尔,那些地方成了人们的梦之所在,莫斯科自然是被冷落在视线之外的,一说走向世界,甚至莫斯科根本不在“世界”范围内了。人就是这么实际,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当年强盛时期,苏联人不也是睥睨四周吗’但愿人们的心态能够在不断的兴盛与挫折的起伏中变得平和,能够真正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懂得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道理。  但是,凡人总是难以免俗。我就在某种心理落差中行走在莫斯科,衣袋里的美元似乎支撑着我的信心,让我不觉得在这座城市里捉襟见肘改革开放后曰渐肥起来的下水也让我心里很有底气,因为我面对的是一座宏伟的城市里物质的匮乏、店面的破旧、街面的失修和到处都有的购物长队。当俄国人与我谈话时不断地说中国人富了,中国人衣食丰足时,我的自豪和满足往往是难以掩饰的。但知识分子的理性告诉我,自己不过是生在中国城市里的幸运儿,不过是改革开放较早的受益者。中国还有那么多为温饱挣扎的人,还有那么多下岗失业朝不保夕的人,作为一个民族,我们还是个发展中的国家,没有理由怜悯别人。在莫斯科,我们仍然要对俄罗斯文化报以崇敬,在这座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的城市面前,我们都是朝圣者,因为我们没有这样一座如此辉煌的城市,我们的古都们被自己的无知和愚昧毁灭了,而且毁灭得那么迅速,古老的北京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那么在“弹指一挥间”落花流水地散了架子,现在再努力“修旧似旧”还有多大意义?当我们发现自己盛着一肚子的“副食”崇拜人家辉煌的文化时,那种心理的落差依然只能用贫穷两个字来描摹。  所以,我希望我的同胞们有机会能这样在莫斯科走一走,好好感受一下这个玛斯科瓦。真的,我们没有这样的城市,我们的深圳,甚至我们的上海,那种灯红酒绿的繁华,那种纸醉金迷的浮华,与莫斯科是不能同曰而语的。  以上记录的是我1988年走在莫斯科的思绪,一晃十几年过去,我没有再去过莫斯科,据说那里已经变成了富人的乐园。当年的官吏,摇身一变就成了百万富翁,权力和金钱催生出了一个个新责怪胎。今天的莫斯科已经不存在物资短缺,商店里进口货琳琅满目,富人可以一掷千金,但大多数老百姓仍旧生活在贫困线上,为廉价的食物排长队。而当年他们的权贵享受着特供商品,排长队的也是老百姓。  玛斯科瓦,历史总是把你拋入一个个尴尬的语境,让你辉煌的文化与你的人民的日子处在一种俳谐之中,让人走在你的街道上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沉重地思索。我只能在心中默默地为你祝福,因为我想看到你的和谐,看到你真正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时的玛斯科瓦将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也许骄傲的俄国人也会像中国人把Peking坚决改为Beijing一样,把莫斯科改为玛斯科瓦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写在水上的诺贝尔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