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风格

出版时间:2007-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张贤亮  页数:32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男人的风格》通过新任市委书记陈抱帖对T市的改革,以细腻的笔触和浓重的感情色彩刻画了陈抱帖和他的妻子罗海南、作家石一士及各阶层形形色色的典型人物。

作者简介

  张贤亮,1936年12月生于南京。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劳动改造二十二年。1979年平反后重新开始文学创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宁夏文联及作协名誉主席。著有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中篇小说《河的子孙》、《土牢情话》、《浪漫的黑炮》、《绿化树》,短篇小说《灵与肉》、《肖尔布拉克》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命运的弹指声第二章 原来这里没有一点罗曼蒂克第三章 我是程砚秋第四章 孙玉璋市长第五章 在公园长椅上开的市委碰头会第六章 城市白皮书第七章 “杯酒释兵权”第八章 一个城市的诞生第九章 龙舌兰要开花了第十章 标准答案第十一章 婚姻线与爱情线第十二章 爆炸第十三章 他已经把巨人神仙和公主忘记了第十四章 小说中的小说第十五章 那是多么美好的岁月第十六章 “甜蜜的女人”第十七章 市委书记圆舞曲第十八章 伏尔龚斯卡雅公爵夫人第十九章 香香要跳迪斯科第二十章 风

编辑推荐

  《男人的风格》反映了他们的思想、爱情、追求和忧乐,以及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再现了各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和道德风貌,是描绘上世纪八十年代现实生活的一幅色彩缤纷的画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男人的风格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一段时间,主要原因是他大段大段在写改革的手段,作为一个女人,我只爱看感情描写部分,这么一想我最应该去看的是琼瑶阿姨的作品。但是看着看着却喜欢上了它。因为它强烈的写实色彩,因为它带给我的激情和感动,因为它豪放又不失细腻的风格。
       很喜欢男主人公陈抱贴,这个世界上总是需要一些实干家,他们以无比的自信和冷静的头脑改变着这个世界。他们自信,他们充满激情,他们果敢,他们作为先驱勇往直前,我们的世界才会日新月异,越来越好。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他们的果敢有时候会显得刚愎自用,他们的强大有时候会显得居高临下,他们的冷静有时候会显得不近人情,这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无法避免。所以这个男人在事业上意气风发,但是回到家却感到冰冷,在被事业占据的大片心中有一个小小的角落却满是失落和软弱。
       罗海南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个典型的文艺女青年,因为读过大量的书籍和在一个优裕的环境中长大,心中都是罗曼蒂克的想法,她对婚姻有着完美的憧憬,她以为她的丈夫会是她在茫茫人海中唯一之灵魂伴侣,她以为她们永远不用为柴米油盐发愁,她以为他们会一直生活在诗歌、音乐和艺术的国度中。但是婚后她发现她的丈夫心中事业大过一切,并且总是以对待小孩子一样的方式与她交流,婚姻的天平一直处于倾斜状态。他们成了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冰冷,没有温度。
       谁该妥协?是陈抱贴回归家庭,放下大男子主义,变身体贴老公?还是海南收起不切实际的幻想,接接地气儿,从此卑微到尘埃里进厨房洗手作羹汤?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能否和解,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     长夜漫漫,在房间里踱步了一阵子也亦是不见有明显的倦意,失眠的痛苦大概就是了现在的样子。索性倒来一杯速溶咖啡,清醒得足够彻底或许能加速睡意的到来……
        
        晚上回来的时候,一口气把剩下的章节都看了完,张贤亮先生这本『男人的风格』我想是这两三年来总算对了大半口味的难得的一部小说,关于男人的事业,还有女人的爱情。这便是这么些年的所有日子里思考的主要方向了,爱情是这个年纪心理和生理阶段都无法撇得一干二净的话题,而事业则是每天都在努力朝着行走和奔跑的方向。用这样一部小说去认知一个时期或者略微可以说成是一个时代的各个阶层的面孔,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浪潮,激发和剧烈的撼动着那些人的热情和野心,弄潮儿们抓住了时机碰对了方向,用他们一丁点的智慧和审美就足以撼动一座旧城,而让一坐新的城赫然在他们的审美和意志智慧下屹立。
        
        他们是不幸的一代,因为他们经历了那些我们只能大概想象的风波和人生跌宕,他们被摧残得遍体鳞伤。
        
        他们也是极其幸运的一代,因为就在他们的伤口都还尚未完整愈合之时他们就迎来了变革的契机,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就这样在他们领导下开始了空前的重建和改革。那样的百废待兴不仅是市政和基础设施层面的简单,还更涉及到了经历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文化或是说文明杀戮之后所有人们思想和精神上的百废待兴。
        
        陈抱贴在T市的出现,带去的是新思想,当然这里的新必须是针对三中全会以前那很长一段荒唐时期里的荒唐政治建树和马克思主义的荒诞曲解而言的,新的思想和施政理念在最大范围内发动了T市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或者坦白地说就是创收积极性,抱帖同志是长期摸索在当时政治改革思想的最前沿的,不止是延续了老一辈纯革命打江山施政着们对苏联政治哲学的熟练,同时他的新奇就是体现在了对欧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客观审视和对比反思,这一点和小平同志的改革思想是不无交集块的,或者这也是张贤亮先生写作当时的主流教派的写作方向和歌颂要领有所影响到的。
        
        陈抱帖同志的思想新颖,而且他的政治方法和手腕也是杰出的,这里我想就再也不要把“政治手腕”一词继续贬义下去了吧。站在客观和从容的角度来说,正是因为由来已久的中国特色马列教条主义区别了我们对"政治手腕"的褒贬界定,而从马基雅维利主义的观点出发,我们应该就要淡化出贬义的界定范畴,而取其中值了,因为马基雅维利主义提出的核心就是要通晓众生:铁血政治的存在是合理并且必然的。
        
        在小说里面,只身到达T市的陈抱贴,如他自己说的一样:我只带来了一纸任命状,没有钞票和物资。此刻的他面临的是每一个施政者都须历经的原始资本的积累时期,政治原始资本的积累时期,在T市的政治原始政治资本积累时期,而马克思早就告诉了我们原始资本积累时期是难免肮脏和罪恶的。
        
        他需要去到T市政治资本的集市上去,手中的省委任命状是他开始买卖交易的原始生产资料,他在广场发表了施政演说,这是第一份买卖,他赚到了民众的口碑和声望,最重要的是初步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主动找到了自己的合作伙伴新任T市市长孙玉璋,一个同样被省委破格提拔的新动力源,一段彻底的交流,抱帖同志最终得到孙玉璋的支持,这样他在T市就不在形影孤立,四处草木皆兵了,至少是少了一个潜在的劲敌而多了一股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兵法中此为化敌为友上策,这就是有了朋友;那么下一步就是铲除异己和改革的潜在障碍了,还是同样老练的政治手腕,以全国考察调研的名义将前任书记唐宗慈委派出去,一来切除了其可能在未来的改革过程中因为己派既得利益而对改革施加阻挠,虽然老T本人离休无职无权,可是这恰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的一大特色:老骥伏枥。二来,老T出去在外,这等老革命和中央里面多是会有着一些瓜葛,让他在彼处穷追猛打,告状陷害实中央调查组以来反而是肯定了自己的工作,调查报告上呈中央领导,一份完美的述职报告,岂不大善!好一个“杯酒释兵权”!
        
        ......详见http://www.douban.com/note/84017652/
  •     有关男人的事业,上一篇中算是大概尽了。而张贤亮先生这部小说的另一半,女人的爱情,却是难以揣度把握。陈抱帖是爱这个女人的,因为就在他们的唯一一次争吵过后,在她弄巧成拙离开他之后,他是感到了缺失和不再。对于有过一次婚姻挫折的男人来说,他缺少的想必不仅是时间和心境.
      
      更何况,女人那些混乱的逻辑中有着极其精深的道理,其微妙只有女人聪敏的头脑才能理解。
      
      陈抱帖和罗海南的第一次见面,其实就已经注定了他们非常规的恋爱开始即将延伸到他们的婚姻中去,不管中国改革开放过去了多少年,在政府大院的圈子里,自然是有着它自己的恋爱和结合的规矩,或者是说成冠冕的门当户对,而其实,不过是少数利益既得者和掌权着一直在操纵的纽带。当然,现代人的思想远不是解放前的迂腐和顺受,在这样的干预结合中,总是为了更好的说服当事双方而不得不丢掉某些太过显露的方面利益。
      
      罗海南的爱情和婚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操纵下萌芽和生长起来的,因为就连他们的初次见面也是交易双方早有的安排。当然,尽管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恋爱了并且有了婚姻的契约,婚姻终归是婚姻,日子终究是两个人自己在参与和进行。
      
      罗海南有过漫长的少女情怀,却未想到爱情的甜蜜消失的如此匆忙而显得太过短暂,致使她在以后的日子里一遍又一遍的开始数落和追忆那些每一个她和陈抱帖看完电影送她回家的夜晚。如果男人的思想确实可以让一个女人为之倾倒,那么这该是莫大的荣幸,但是一个能够被他思想所打动的女人,要期待她能像乡下女人那般恪守自己作为已婚女人相夫教子的职责,就多少有些无能为力了。
      
      因为拥有同样的思想高度,这样的女人爱上了这样的男人,而还是因为拥有同样的思想高度和情趣,这样的女人或者并不能卑微地成为家里的主妇。而结果,要么是女人开始懂得把自己变得低微,低到尘埃里,用自己的谦卑来尽可能延续婚姻的完整和幸福,这样的女人是懂得更多的,她们伟大地卑微着,这是第一类女人;要么是女人不甘于这样的命运,她们回到了从前回到了一个人的状太里,在自己的世界里开始批判婚姻,乃至仇恨爱情;这里还有第三类女人,她们放弃了拥有这样高度的男人,在知道自己无法挣脱礼教的束缚之后,她们开始迁就的去寻找一个可以承接她们的怀抱,这样的怀抱不是胸怀,不是事业和凌云壮志,但是足够她们在里面任性翻腾和肆虐,可,那里根本就不会读懂她们,不会懂得她们的高度。有一天,当她们为此而开始惆怅的时候,一股怀念的情愫或许就会油然而生。
      
      作为陈抱帖法定配偶的罗海南最终选择了做第一种女人,这是需要大的气魄和牺牲精神的。虽然她是一直浪漫式期待陈抱贴仕途受迫而她正好扮演一位支撑起落难丈夫的伟大女人形象,这是典型的苏维埃革命爱情价值观,革命的爱情最美丽!可却往往忽略了人在物质环境急剧恶化的情况下是无法顾及浪漫和感伤的,那时候,爱情或者致只是异化成了某种革命理念下的意志和体现意志的方式存在着了。
      
      事实上,对于陈抱帖而言,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平庸的女人。一个思想平庸到可以是媚俗的女人,因为只有这样的女人会本能的直接成为第一类女人,她们从小的教育给了她们这样的思想高度,虽是平庸,可却是遵循着人类发展的本质规律,尊从着东方文明的传统,不可或缺。这样的女人深谙操持家务之道,她们的母辈为她们树立了标准和榜样,她们懂得女人在家这一概念下的机理和职责,当然,她们不是保姆,这样的女人我们称呼为爱人,还有妻子,有时还叫做贤内助。
      不过,对于陈抱帖而言,他是没有选择余地的,这样选择的代价是他的政治生命,他显然只能默默期待着罗海南的转变…
      
      对于大多数女人眼中的男人,他们都不是好东西。这样的牢骚几乎是出自每一个妻子爱人那里,而这多半就是宣扬了她们在婚姻里的种种不快和感情失落。每一种情况的出现就如相互作用力的永远成对出现一样,那么必然就有男人真的是做了什么。而不得不承认,绝大多数的男人是不易于满足的,是男人的不满足和锐意进取在改变着时代的格局,也是男人的不满足,给女人们带去几多创伤。而这,或许只能聊表劝慰:要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女人你又何苦一往情深。既是选择了作为妻子的女人,就意味着男人就不再拥有那个具有同样思想高度的女人,一个不可或缺的可以在思想高度上读懂那个男人的那个女人,一个不可缺少的懂得的倾听者,这就是大多作为妻子的女人所很少明白的一点。在数多带有伤痕的婚姻,大多反映婚姻题材的电视作品里,明然地可以看到,所有的第三者症结也就是存在于这里,当然,这里的第三者是精神层面的。
      
      至于面对成为了第一类女人的罗海南的陈报帖,他认为自己仿佛看上去是不需要倾诉和排解的,正如所有人看他的那样,不过安徽姑娘大概是明白的…如果有续写的打算,倒是张贤亮先生怕是早已埋下伏笔......不过,又有谁如今愿意再去翻弄那些上世纪80年代的陈调,包括张贤亮。
      
      写到这里,关于女人的爱情,还有和男人的婚姻,就和前面说的三类女人一样,终究做任何的选择总会到了最后有这样那样的不满和抱怨,这或者就是人类自身情感的复杂性,和人欲的不饱和性所决定的。这里,临了终了,姑且用这样一段话作为结尾,献给那些被女人的爱情所刺痛过的女人们:
      
      爱情在某一点是上,和共产主义运动倒有些相仿,全部的幸福就在于为之斗争的运动当中,而不在于想象那美丽的未来;停止了为之斗争的运动——也就是说结束了爱情的过程——那构想的未来即使再美丽,也是空幻的。
  •     最近,官方的媒体在大张旗鼓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时常能在电视上看到一些记录片和采访,作为一个看着《小说月报》和《大众电影》长大的三十多岁的人,我怀念的只是80年代浓厚的文学气氛,庆幸自己在一个没有电脑的时代里读了不少的书,假如我生在当今这个时代恐怕也不大喜欢读书,而是上网了。
      时代造就人生啊。
      
      这本写于80年代早期的小说,是我个人最喜欢的张贤亮的作品,在所有那个时代的作家中我也最崇敬他。我觉得这个人写出来的东西真实,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少有知识分子的自我欣赏,没有酸文人的味道。大胆,激情,深刻。我想虽然作家本人是出身于江南官宦人家的子弟,但是毕竟在西北生活了大半生,所以如果你仔细品读他的文章,就会发现在他西式凝练的叙述风格里居然可以感到北国大地豪迈雄浑的风格。一个人在什么地方呆久了,自然就会当地的气息,但是他又不同于那些土生的西北作家,在这个世家子弟身上,还保留了一种贵族式的洒脱和不羁,所以他的文章就有一种奇特的美,既俊秀灵逸又豪迈粗邝。
      
      本书的时代背景是80年代初期,所以不可避免的带有那个时代的一些特殊的烙印。比如对于西北与北京可笑的对比,对于人物服饰的描述,以及那个时代的政治风貌。我要探讨的只涉及于主要人物的形象,就是男主角,作为市委书记的陈报帖和他的妻子罗海南之间的故事。
      
      因为读本书的人如此之少,所以不得不作一简介。
      小说的主线是新任市委书记的改革过程,副线则是他和妻子,妻子与一个作家之间的关系,两条线平行进行互有关联。因为忙于事业冷落了妻子,导致妻子与其产生矛盾回到北京的娘家,最后以妻子的返回为结局。
      故事本身在今天看来极为老套,但是在80年代初期还是颇有新意。最有意思的是男主人公的外部形象是以高仓健为蓝本设置的,这是大大的吸引了当时众多的读者。高仓健在那时候可是很火的,是男子汉的象征。女主角是一个姿色平庸的高干子女,而且是一个准文艺女青年,读了大量的外国名著,满脑子的老柴和歌德。最爱看的是《安娜卡列尼娜》,并且以卡列宁夫人自比,一心向往浪漫的爱情和生活。
      
      男主角是一个农村出身的大学生,一个高级政府官员,有着良好的教养和政治素质,也是一个事业心强不沉湎于儿女情长的中年人,在一次家庭聚会中不经意的就俘获了一个老姑娘,高干子女和文艺女青年的心,用他和一个戴眼镜的学者来作舌战,初见之下,就以挺拔的身材,犀利的言辞,冷俊的逻辑征服了那个自命清高的女人。在女人主动的追求下,娶了她做第二任妻子,前妻是个包办的农村女人已经去世,有个和她生的二十几岁的儿子,而我们的女主角也只有三十四五岁。
      
      女主角的思维是典型浪漫主义的感性思维形式,她迷恋的是那个高仓健的外表和她朦胧意识到的男人的才华以及男子汉的气度,对于他的事业本身和如何与其相处,没有兴趣。她是出于一时冲动才结婚然后当她真的进入了男人的现实生活立刻显示出她的不适应和作为妻子的蹩脚。
      众所周知,文艺女青年脑子里塞满了罗曼蒂克的幻想,诗歌啊,绘画啊,文学啊,就是不知道怎样生活,也懒得做一个传统的贤妻良母,不能也不愿放弃自己不切实际的念头。就象《跳来跳去的女人》的女主角,不能忍受平淡沉闷的生活,于是就在无聊的寻求所谓精神慰籍的外遇中打发时光。
      
      刚看了一则对于影评对于《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的果莎的大男子主义的台词很有意见。其实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就是这样的,他可以去爱和关怀一个女人,也可以容忍女人的任性,但是他不能忍受所谓的女权主义。他信奉的是传统价值观,所谓公鸡打鸣母鸡下蛋,男女有别各司其职。这个是这类男人的通病,没有办法改变的,你要喜欢他身上的所谓男子汉气概,就得容忍他的这个毛病。文艺女青年读了太多的书自然就有了不同于一般女人的想法,但是假如你还是要结婚生子,特别是想找一个有男子汉,就要放下自己一脑子的幻想,乖乖的给人家做饭去。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什么都有代价,想做小鸟依人就不要再想飞翔,想寻求保护和温暖就要放弃自由。书中女主角犯的错误就是一味沉迷于爱情的幻想,总想倾倾我我却忘记了自己当初是因为那人的抱负和男子气概,这种人不是罗曼蒂克的诗人,是冷酷的现实主义者。他们要的是实际的东西。
      
      书中的男主角对女主角经常是一种看小孩的态度,甚至对于她的一切行径都当作孩子气的表露,不以为然,这种现实主义者对理想主义的嘲讽贯穿了整个故事,女人的任性,幻想,冲动,在男人那里都化为一个讽刺,浪漫的女人不断的跳来跳去,在挨了一个耳光之后突然就老实了。因为,她还是爱那个男人的。其中写到,她无意间将丈夫的一件衬衫裹进行李中,现在不时的要拿出来,捧在脸上闻一闻,那浓烈的烟草和汗水气息使她激动不已。在写到她等待丈夫的那一刻时,引用了渥伦斯基靠近马儿的一段描写,这种当时非常的限制居然得到了更加完美和深意的效果,是现在大胆的描述无法企及的。
      
      整个小说洋溢着女性的罗曼蒂克和男人的现实主义色彩,这种对比很有意思,就连每一章的题目都展示了不同的风格。书中还有许多那个时代的幽默气息,一些次要的人物也写得鲜活生动。文字简洁准确,有力度,读来真有男人的风格。
      
      评论不入流,作品一流,去读一读吧,是本好书。
      
  •   不过更看不惯有些没点真才实学的男性出来大放厥词。
  •   对现在的时代男女不加评论.91年的也喜欢张贤亮.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