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书

出版时间:2006-12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鲁迅,许广平  页数:32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系作者与景宋(许广平)在1925年3月至1929年6月间的通信结集,共收信一百三十五封(其中鲁迅信六十七封半),由鲁迅编辑修改而成,分为三集,1933年4月由上海青光书局初版。作者生前共印行四版次。

作者简介

景宋(1898-1968)原名许广平,广东番禺人。民进、民盟成员。1922年毕业于天津文师,1926年又毕业于北京女子高师。毕业后曾任广东省立女子师范高校教师,《鲁迅全集》编辑,上海《妇女月刊》、《妇女知识》丛书及《民主周刊》编辑、撰稿人,上海《文汇报》主办的《妇女》副刊编辑,1948年后历任北京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秘书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全国文联全委,全国人大常委。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遭难前后》、《欣慰的纪念》、《关于鲁迅的生活》、《鲁迅回忆录》等。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祖籍河南省正阳县,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编辑本段]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以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真诚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时他已经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原则。   鲁迅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学生对故事中所描写的鲁镇等江南水乡、三味书屋等风土人情还不够熟悉,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但在我们感觉到的人物和画面中到底潜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我们还不可能尽数感觉到,随着我们社会经验的增加和人生体验的深化,这些人物和画面的内涵就会不断从中生发出来。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3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最充分体现鲁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鲁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的真实面目。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 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鲁迅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生前,他立下遗言:“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  其中《故乡》、《风筝》、《孔已己》《诗二首》选进二期课改教材初二下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雪》《藤野先生》《社戏》等都被选入初中人教版语文课本  1918年起,先后发表《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后来收入小说集《呐喊》。[编辑本段]家庭背景  出生日期:清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   青年鲁迅出生地: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   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此时正在北京任内阁中书。后任内阁中书。   父亲: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闲居在家。因肺结核而死。   母亲:鲁瑞(1858~1943)当地举人鲁希曾三女,思想颇为开通,出身于绍兴平桥村一户官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家庭:   在绍兴,周家算得上一门望族,做官经商且都不说,单是人丁的繁衍,就相当可观,所以到鲁迅出世的时候,周家已经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是大户了。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成为标准的京官。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样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门上那一 钦点"翰林"的横匾,正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鲁迅真是幸运,他的人生长途的起点,就设在这样一处似乎距乐园相当近便的地方。   这就使鲁迅获得了一系列穷家小户的孩子所无法享受的条件。家里四五十亩水田,就是周介孚不从北京汇一文钱回来,日常生计总是绰绰有余,足以将贫困从他身边赶得远远的。周家是讲究读书的,周介孚甚至有过让儿孙一起考取翰林,在门上悬挂着“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额的雄心,那种书香人家的气氛,自然相当浓厚,鲁迅家中有两只大书箱,从《十三经注疏》和《四史》,到《王阳明全集》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从《古文析义》和《唐诗叩弹集》,到科举专用的《经策统纂》,甚至《三国演义》和《封神榜》那样的小说,都挤挤地堆在其中,不但自己家里有书,众多亲戚本家 中,不少人也藏书甚丰,而且不单是那些枯燥难懂的正经书,更有许多使小孩子非常喜 欢的好玩的书,从画着插图的《花镜》,到描写少男少女的《红楼梦》,几乎什么都有。   一次,一位亲戚甚至允许鲁迅到一间堆满杂书的小屋于里自由翻拣,他推开那房门的一刹那间,脸上的表情会是多么惊喜!从六岁开始,鲁迅就开蒙读书,先是随本家亲戚学,后来又被送到绍兴城内最有名的一家三味书屋去读经书,《论语》、《孟子》……甚至连古旧难懂的训诂书《尔雅直音》,也在塾师的指导下读了一遍。自然,要他自己说, 一定不觉得这样读书有什么快乐,但是,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有博学的老师指点,能够日日读书,还能用压岁钱自己买喜欢的书来读,这实在是那个时代的小孩子能够享受的最好的条件了。 鲁迅全集  中国是个讲究父权的国家,独钟那种粗暴专横,将子女认为私产的父母。你就是生在再富裕的家庭里,倘遇上这样的父母,你的童年仍然会被糟蹋得暗淡无光。鲁迅的运气如何呢?周介孚虽然脾气暴躁,有时候要打骂孩子,但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却显 得相当开通。那时一般人家的孩子,开蒙总是直接就读四书五经,叫一个六岁的孩子天 天去念"学而时习之",他会多么痛苦?周介孚却不这样,他让鲁迅先读历史,从《鉴略》开始,然后是《诗经》,再然后是《西游记》,都是选小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书。即使读唐诗,也是先选白居易那些比较浅直的诗,然后再读李白和杜甫,这就大大减轻了鲁迅开蒙的苦闷。祖母更是特别疼爱他,每每在夏天的夜晚,让鲁迅躺在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摇着芭蕉扇,在习习的凉风中给他讲故事,什么猫是老虎的师父啦,什么许仙救白蛇啦,鲁迅直到晚年,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兴味和惬意。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神态一本正经,却比祖父更为温和。他家教虽严,却从不打小孩子。鲁迅在《朝花夕拾》的那一篇《五猖会》中,记过他一件事,就是在小鲁迅那样快乐的时刻,偏偏逼他去背书。可实际上,周伯宜平时对儿子们的读书,监督得并不紧。在日常管教上,更常常很宽容。 有一次鲁迅和弟弟偷偷买回来一本《花经》,被周伯宜发现了,他们又害怕又绝望,因 为这是属于闲书,一般人家都不许小孩子看的:"糟了,这下子肯定要没收了!"谁料周伯宜翻了几页,一声不响地还给了他们,使他们喜出望外,从此放心大胆地买闲书,再不用提心吊胆,像做贼似的。至于母亲鲁瑞,对他的挚爱就更不必说了,几个孩子当 中,她最喜欢的就是鲁迅。从人情来讲,父母总是爱子女的,可由于中国人祖传的陋习,这种父母之爱竟常常会演化成对幼小心灵的严酷的摧残。当然不能说鲁迅就没有遭过这 样的摧残,他后来会写《五猖会》,就说明内心也有深刻的伤痕。但总的来说,他还是相当幸运的,至少在童年,他经常都是沐浴在温和宽厚的长辈之爱中。鲁迅曾在《野草》中写了一篇关于他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这篇文章叫《风筝》,初中七年级上册有选这篇文章。[编辑本段]周海婴眼中的鲁迅与许广平  鲁迅一家人或许是由于政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形象都被塑造为“横眉冷对”,好像不横眉冷对就不是真正的鲁迅、社会需要的鲁迅。的确,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普通人的情感,没有他温和、慈爱的那一面。我后来也问过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没有看见过我爸爸发脾气的样子?”他说从来没有。在我眼里,母亲与父亲之间的感情包含着两种:一种是学生对老师的崇敬,还有一种是夫妻之间的爱护、帮助。我母亲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父亲做了很多事情,抄稿、寄信、包装等等。母亲喊父亲什么,我不记得了,记忆中也没有她老远喊父亲的印象,只是有事就走到父亲面前,询问他喝不喝水,或者告之该量体温了、该吃药了,是一种自然的平视的状态。   母亲是父亲的一片绿叶,为父亲做了很多工作,母亲当年也是一位有才华的女性。母亲告诉我,她后来也跟父亲提到过,想出去工作;父亲听到后,把笔放下叹了口气:“那你出去我又要过我原来的生活了……”于是母亲放弃了原来的想法。我想鲁迅最后十年能创造出那么多的传世作品,当中也有母亲的牺牲。虽然希望出去教书的母亲心情也很矛盾,但她觉得用自己的牺牲换来父亲创作的高峰,一切付出是值得的。  鲁迅相貌普通,浓眉大眼,眼神透有几分深邃。浓八字胡,头发整齐肃起,颇为沧桑。脸型方正,幽默。照片上的鲁迅多很严肃,但实际鲁迅很爱笑,有时笑起来烟斗都拿不住。[编辑本段]鲁迅名言  诗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无题)   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鲁迅·无题)   5、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   7、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题三义塔)   8、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鲁迅·悼杨铨)  9、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评《史记》)  言论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4、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7、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8、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9、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10、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11、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12、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13、人类总不会寂寞,以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14、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   15、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16、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17、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18、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19、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20、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21、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22、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23、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24、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25、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26、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27、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28、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29、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30、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31、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2、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33、纠缠如毒蛇,执著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34、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35、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36、名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37、只有孔乙己来了,才可以笑几声。  38、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39、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  40、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41、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42、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43、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44、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45、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46、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47、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48、.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49、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  50、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51、在运动会上,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到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集  北京(一九二五年三月至七月)第二集  厦门——广州(一九二六年九月至一九二七年一月)第三集  北平——上海(一九二九年五月至六月)

章节摘录

鲁迅先生:     现在写信给你的,是一个受了你快要两年的教训,是每星期翘盼着听讲《小说史略》的,是当你授课时每每忘形地直率地凭其相同的刚决的言语,好发言的一个小学生。他有许多怀疑而愤懑不平的久蓄于中的话,这时许是按抑不住了罢,所以向先生陈诉:     有人以为学校的校址,能愈隔离城市的尘嚣,政潮的影响,愈是效果佳一些。这是否有一部分的理由呢?记得在中学时代,那时也未尝不发生攻击教员,反对校长的事,然而无论反与正的那一方面,部是偏重在“人”的方面的权衡,从没有遇见过以“利”的方面为取舍。先生,你看看罢。现在北京学界上一有驱逐校长的事,同时反对的,赞成的,立刻就各标旗帜,校长以“留学”,“留堂”——毕业后在本校任职——谋优良位置为钓饵,学生以权利得失为取舍,今日收买一个,明日收买一日……今日被买一个,……明日被买一个……而尤可愤恨的,是这种含有许多毒菌的空气,也弥漫于名为受高等教育之女学界了。……

编辑推荐

《两地书》作者景宋毕业后曾任广东省立女子师范高校教师,《鲁迅全集》编辑,上海《妇女月刊》、《妇女知识》丛书及《民主周刊》编辑、撰稿人,上海《文汇报》主办的《妇女》副刊编辑,1948年后历任北京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秘书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全国文联全委,全国人大常委。另一位作者是鲁迅,原名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祖籍河南省正阳县,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两地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6条)

 
 

  •   《两地书》系作者与景宋(许广平)在1925年3月至1929年6月间的通信结集,共收信一百三十五封(其中鲁迅信六十七封半),由鲁迅编辑修改而成,分为三集,1933年4月由上海青光书局初版。作者生前共印行四版次。
  •   捧读鲁迅与许广平的通信集《两地书》,一页一页翻过,被一份柔软爱情感动。

      鲁迅在“序言”里道,这信里既没有死呀活呀的热情,也没有花呀月呀的佳句,并且将书的特色归结为平凡。诚然,书信语言朴实直接而不需要掩饰,但愈朴实愈真诚,愈显出内心深处的眷念与深情。
    纸张不太好啊!!!
  •   人生难得几知己,遇见了一定要珍惜。鲁迅和许广平相知、相恋,恐怕也是深谙这个道理的。
    看完这本书,写了信给一个人,询问:解救人生苦味的糖在哪儿?
    也许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即使没有糖,也要感觉到人生的甘甜。而这是我至始至终都没有做到的事情。
  •   从前就听说《两地书》,当中记录了鲁迅与许广平异地的点滴。这次买了,了个心愿
  •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书一向很喜欢,两地书看了之后有一种看了一封还想再看一封的感觉。主要是喜欢信开头调侃的部分。
  •   这个版本的两地书收录了许广平的信 我很喜欢
  •   读完鲁迅书信集(3册),买了这套书,因为对照许广平先生的书信能更好的理解先生的书。
  •   鲁迅和许广平书信
  •   书本的质感很好。书本收集的是许广平和鲁迅先生来往的信件,游走在字里行间,看到两个立体的有情人,印象中的鲁迅变得温暖了许多。一股暖流在心间流淌~~
  •   两地书是研究鲁迅思想,理解鲁迅作品必读之书~~
  •   基本就是鲁迅在骂人,编辑的时候还欲盖弥彰……
  •   这是一本鲁迅不那么锋芒毕露的书,让我印象深刻。
  •   鲁迅的书,那是没得说的,我很早就想买下鲁迅全集了,这次这个版本终于能圆我的梦了。这本书相当有意思,非常值得一读。
  •   很棒。这才是爱情,景宋
  •   老公说这是鲁迅和他媳妇的情书。让我看看
  •   原以为懂鲁迅,读多了,却知道鲁迅是那么深刻。
  •   喜欢鲁迅,更喜欢恋爱中的鲁迅,这本书将告诉你一个柔情的鲁迅。
  •   现在开始真正的拥有鲁迅。
  •   鲁迅也是有温情的一面~
  •   鲁迅,还用说么?
  •   鲁迅先生的书信。涉及时代背景。受益匪浅。
  •   读这本书的原因源自于曾经在凤凰卫视里看到的一个关于鲁迅先生的纪录片,里面谈到了和他互通书信的这位“学生”。于是很好奇的当时的人们是怎样通过书信不断交流、递进,师者和学生之间的情愫又是怎样通过文字进行交流?还有很多很多的好奇……
    喜欢里面的笔触、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
  •   展现一个丰满的,立体的,温暖的,小气的鲁迅形象
  •   鲁迅先生跟友人的书信往来。这个版本最好了
  •   很喜欢鲁迅,一直说等有家了就买套,目前只能是先买了个别本解相思情,很不错,语言喜欢文风喜欢,爱情的模样
  •   这是迅哥儿写给许广平的“情书”,浪漫而不失庄重!
  •   下了电子书来看 不过还是觉得有必要买一本 打算送给在追的女生 两年后我们就两地了
  •   这个版本好啊,希望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这套书,因为有十几本我还没有收集到,我想收全。
  •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踟蹰中购书。已经阅读,爱不释手,作者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是风趣,非常好的一本书。
  •   很喜欢这个书的封皮,质量也不错,觉得买的值,推荐!
  •   喜欢这种简单的封面设计,干净利落,最怕在选集和书籍封面看到印着先生的脸....这是卖书还是卖人,出版商你们在想什么。
  •   书的质量很好发货很快
  •   很不错的书,我很是喜欢。
  •   期待了很久,收到基本满意,很喜欢封面设计,只是封皮有些脏,也有些折损,蛮喜欢在当当买书的,希望以后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   无疑是一本很好的书,一本让人深思的书
  •   是〇六年一版的。我高中买的这系列的几本也是〇六年一般的 ,正好和这书配一套了。现在大四了,回想一下自己的买书生活,真是很感慨啊。
  •   不错,书很好,包装很结实。
  •   印刷很像上世纪·······内容很充实,不用担心看不明白的问题很有feel的书!
  •   很深刻的书
  •   正版书呀
  •   书不错,有时间细细读.
  •   这个版本先生的书很好,便于携带,价格公道,文章给人启发和思考,推荐!希望当当能补齐缺货的书!
  •   书的装帧不错,拿在手中很有感觉,印刷质量也好。书中内容可以帮我们了解那个时代
  •   书籍纸张稍差,不过先生的文字是一生挚爱,所以枝节问题就忽略不计了。
  •   这本书很有怀旧感
  •   这本书很多人都有介绍过,现在正在读,纸张一般,不过也还行
  •   是帮朋友买的,她说非常不错,赞一下。
  •   嗯嗯,不错不错!
  •   很早就想买了,降价就马上入手了
  •   感受出两人的真切的情感。
  •   还不错,待我字字品读。
  •   那个年代的爱情
  •   纸质太差,感觉不像正版
  •   先生的文字总是那么的俏皮,有嚼头。细细的慢慢的品读吧。
  •   买来送人的,反响不错的
  •   买给朋友的,我的朋友很喜欢!
  •   适合睡前翻两页
  •   看看伟人的喜怒哀乐。
  •   挺质朴的!
  •   这是值得收藏的一本书。可以看到当时文人风月一侧!
  •   小开本,经典随身带
  •   因为一个人的缘故 开始看这本书 看了两遍才来写评价 书信的形式似乎让现代的我们不能透彻地理解 但是 时隔半个多世纪 再看这本书 依旧能让人感到爱情的伟大力量 与现在不同的是 本书通篇没有爱的任何字眼 却处处流露出爱 对国家的爱、对民族的爱、对未来的忧虑 和对双方所处境遇的深深担忧 这也是另一种爱 喜欢这本书 值得收藏的一本书
  •   刚开始看很枯燥,越看越感动!
  •   值得每个人一读的经典情书
  •   这本还没耐住性子读下去
  •   那个时代的人都很纯洁、很直率,鲁迅不愧是真正的大思想家,尤其是许广平也很有文才,她思考和行动都透出那个时代许多思想者、改革者的气质,不似现代的许多女性多做儿女情态,途识化妆打扮、生活琐碎,不知理想、精神追求为何物!他们当时谈论的许多问题,放到现代仍然很有意义,尤其是在幽默、亲切、共鸣的情书中间而论之,认真而不严肃,细碎却高雅不染尘泥。总的来说,这本书值得品读!
  •   鲁迅和许广平的情书,但是里面很多都涉及到中国当时的境况,看当时更看当下。
  •   鲁迅不愧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两地书让我们了解了生活中的鲁迅,真实的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印刷的很好,就是纸质太差,与经典思想不相配
  •   纸质不是很好,但是因为是书信,微微泛黄反而更合意。书的封面是涩涩的,不是那种光滑的。触感不错。至于内容,觉得里面的先生很可爱。许广平也小小的卖萌了~~两个正正经经的人,谈着很正经的家国事,但是却还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那么温情的东西。他们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   才看了几篇而已,但分明大多是思想交流和探讨,没有很多家长里短。对于了解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思想境况,和文人圈的事,我觉得很有帮助。而且鲁迅毕竟是鲁迅,家书里也读得出深刻的思想来。字里行间的东西,现在一样发人深思。感觉鲁迅永远不会落伍。书的装潢比较淡雅,内容也比较朴素,是给读书人看的书。
  •   我终于把鲁迅除了译著以外的文字收集全了。鲁迅全集那种砖头书,就不是给人看的,那是放在书架上摆样子的。我喜欢这种小册子,从热风到且介亭拾遗补编。
  •   真实还原了鲁迅和其妻子那简简单单的情感
  •   研究鲁迅夫妻的必备参考书
  •   鲁迅与广平先生诉衷肠。
  •   很平时从书中了解的鲁迅不一样,生活中的平常人鲁迅
  •   更真实更亲近的了解鲁迅,
  •   书不错,还没有开始看。
  •   书内容挺好的,但是书的质量有些差,都皱了
  •   书拿到了,还没看
  •   从中看书了那段爱情的美好
  •   书是很好,包装也不错,不顾这本书有点难读懂,可能是社会背景还不了解。总体上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
  •   刚看了一点儿,觉得还行。喜欢书的装帧。
  •   内容也很好,所以才会买这本书的呢。
  •   人生如果出现歧路该怎么办?思考中。
  •   跟专业课相关才买的。不过挺喜欢的,还不错
  •   还要懂点历史背景
  •   早就想买了这次如愿了挺好的
  •   挺好。书皮和纸质都挺有感觉,与当时的年代挺搭配的。整体感觉不错
  •   书信的情谊和深情,值得去品味。
  •   制作精良。
  •   一直以来,都想读这本书,这回终于如愿以偿了
  •   鲁讯的文字,透出温情的不多,这个很好。
  •   送人的 自己没看
  •   速度快,但书皱
  •   很感动,细细品味出那种感觉,溢于书信之外.
  •   教会你如何思考社会和生活
  •   虽然只是稍稍浏览了一下,但是已经感觉到了鲁迅在爱情面前不一样的一面……纸质没有想象的好,但是至少不影响阅读,总体还是不错的。
  •   出于对当当的喜爱,现在买书基本都在当当买,但是,给爸爸买的这本《两地书》有残缺,非常让人遗憾!!今天刚又买了好几本,希望运气好点,不要再出现残缺页,不然对换也是很麻烦的,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哦。。
  •   书里有一页破损
  •   严肃的周老先生也会作打情骂俏状,读来好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