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爱情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余华  页数:10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九元丛书,顾名思义,单本定价九元。  以低廉价位推出丛书,惠及读者,始终是出版业推广好作品的一种手段,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传统之一。  编辑出版九元丛书,意在承继优良传统,使优秀的文学作品得到更好的普及,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共享当代文学的精神食粮。  九元丛书第一辑,凡二十种,均为近三十年时间里涌现的优秀中篇小说,故定名“中篇金曲”。此后还将有第二辑、第三辑……其他门类的文学作品小辑亦将进入九元丛书的视野。  需要说明的是,还有一些本该纳入丛书第一辑的优秀中篇佳作,因其版权等技术性问题未能解决,而不得不忍痛割爱。对此,我们深表遗憾,并请广大读者见谅。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2005年12月

书籍目录

古典爱情河边的错误鲜花梅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古典爱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5条)

 
 

  •   充满哲理,让人回味无穷的好书,让人受益吧
  •   :古典爱情
  •   古典爱情
  •   薄薄的一本书,很喜欢这一套书。
  •   物美价廉,书的质量还可以!
  •     “公子切记,不管榜上有无功名,都请早去早回。”
      
      看完后很难受。难受区别于难过,是一种不可具体名状的情绪。胸口的压抑难以自已。看了一些影评,无一例外的强调了这句话:“小女子本来生还,只因被公子发现,此事不成了。”大多贬语。就我个人而言是不赞成的。
      
      那位名惠的小姐在与柳生重逢时匆匆死去,我不曾想过她是否会还魂归来,与书生共度以后的时光。她死了,“虽死犹生”。他活着,“虽生犹死”。柳生筑屋于小姐坟旁,其实已然是满足了的,他未曾期待小姐归来,也早已接受了此后一个人的现实。繁华真实而虚幻,那什么可待是真实。
      
      柳生是个很无执念的人,母亲的机杼声、世事的变迁都激不起他对于出人头地的热衷,他不像《高老头》里的“现在咱们俩来拼一拼吧!”的拉斯蒂涅。和小姐的昔日也能淡下去。他接受,不奢求,并且不侥幸。
      
      但他又是如何个执念的人。第一面仰望,雨落衣而不知。细水流长,包袱里的发丝怀揣经年。他固执的,就固执到看似淡漠。若不是这样的人,怎会打算在小姐的坟旁住下,买锅卖茶,就此一直?
      
      “小女子本来生还,只因被公子发现,此事不成了。”
      
      这是结局,也是转折。若没有小姐的出现,其实这不会是个悲剧,我心里大概也期待柳生此后守着小姐坟墓一直,淡茶小屋,聊以流年变迁。小姐因为想念柳生而出现,柳生因为想确定小姐是否会生还而掘墓,一切都因为情字。怨不得小姐,也怪不得柳生。也不用深究为何一切因爱却“不得发现”,只要明了小姐还生这一场繁华,也终究是世间虚幻的一部分。
      
      “公子切记,不管榜上有无功名,都请早去早回。”不去计较世间的残酷,我只看见这一切繁华的开始。不论结局,注定都太美丽。
  •     《古典爱情》一篇,乍看之下,的确只是一个足够“古典”的俗套爱情故事,不甚新鲜。落魄书生进京赶考,与富家小姐一见倾心,难舍难分之际小姐赠予信物还附上“早去早回”的嘱咐,书生落榜归来,世事无常小姐不幸殒命,却又得以魂归与书生相见…对《古典爱情》略加梳理,便可得到这些我们非常熟悉的元素与情节。《古典爱情》对传统小说戏曲叙事模式的沿袭,余华并未刻意加以掩饰。
      开篇“柳生赴京赶考”一句,便让人浮想联翩:唐传奇里,“侯生”、“张生”、“李生”等等已是不胜枚举,“进京赶考”更是书生们的常规任务;而“柳”姓则使人好奇是否与《牡丹亭》柳梦梅有几分瓜葛。再往下看,柳生误入大户人家花园,驻足绣楼前,一眼痴迷了楼上目光秋水微漾的小姐。倒是丫环嗔怪,催促柳生离去,三番未果。俄而雨水忽至,柳生依旧呆立不去,楼上却忽然垂下一根绳子来,“请公子上来躲躲雨”。柳生便如同当初《莺莺传》里张生梯树逾墙去赴会一般,依墙攀绳而上,进了小姐闺房。一夜缱绻自不必说。清晨难舍难分之际,小姐还赠予了一包东西,包括一绺发丝,两封细锭子和一块绣了鸳鸯的白手帕。想起崔莺莺曾寄给张生黑发一束,玉环一枚,霍小玉也曾把素缣三尺赠与李生写了海誓山盟,这其实也算不得新鲜了。
      中间故事暂且不提,及至二人有缘再相见,柳生却只能了结小姐只求完尸速死的心愿,替小姐洗净身子归葬河边。数年之后,柳生回到小姐安眠的坟冢边,打算长住于此陪伴小姐。夜晚小姐忽至,与柳生含泪相认。次日柳生起疑,打开坟冢,见小姐通体粉红,似复活之态。柳生欣喜万分,只等小姐复活还魂。夜晚小姐又至,却说:“小女本来生还,只因被公子发现,此事不成了。”说罢垂泪而别,故事至此戛然。临了这段,虽荒诞离奇,其实也算得上不离其宗。这类人鬼情未了的悲情情节不过是聊斋故事的又一翻版,而小姐还魂与书生相认的段落则无疑是从《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牡丹亭》那儿因袭来的了。
      但若真的只是如此,这篇《古典爱情》未免辱了余华“先锋派”的名头。这个乍看之下俗套的才子佳人故事,顶着《古典爱情》的题目,却暗藏一股闻之令人色变的阴暗和残忍。
      
      故事分六段,一二段叙述平淡温和,不过郎情妾意、世事变幻无常之事,未见特别。到第三段,笔调却忽而一转,已是荒年里,一切旧时繁华均已烟消,尸骨遍横野外,路上行人寥寥,柳生四处逛,却无意间撞进了菜人市场。棚内磨斧霍霍,棚外数人提篮挑担等待,新送到的妇人幼女静等待宰。宰杀完毕,各人付钱取了所要部位,即四散离去。这段已着实令人不寒而栗,而到了第四部分,故事更为残忍。
      柳生离开菜人市场后,次日乱入一荒村野店,坐定后逢一商人进店,嚷“要荤的”,还“要新鲜的”,店家和伙计便去取肉。忽然,隔壁茅屋传来女人呻吟和惨叫声,柳生前去察看,却认得那女子正是先前的小姐。此时小姐一条腿已被剁去,血肉模糊,只求柳生将腿替她赎回,使她得个全尸;又求柳生一刀了结了她,让她不必再受罪。柳生虽心中万般不忍,却也只能一并照做了。
      
      菜人市场与剁骨取肉看得人心惊肉跳,鸡皮疙瘩尽起。所谓菜人,其实就是被人拿来当菜吃的人,感叹此般命名实在轻薄人命之余,不由得也寒意顿生。其实“菜人”之说并非余华首创,也是古已有之。
      南明屈大均有诗《菜人哀》:“夫妇年饥同饿死,不如妾向菜人市。 得钱三千资夫归,一脔可以行一里。……两肢先断掛屠店,徐割股腴持作汤。不令命绝要鲜肉。片片看入饥人腹。……”即使抛开修饰夸张的成分,这吃人的景象也实在令人胆颤。
      菜人以及菜人市场也并非晚明才出现。宋人庄绰在《鸡肋编》中的描述更为详尽:“自靖康丙午岁,金狄乱华,六七年间,山东、京西、淮南等路,荆榛千里,斗米至数十千,且不可得……人肉之价,贱于犬豕,肥壮者一枚不过十五千,全躯暴以为腊。……老瘦男子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之下羹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 人肉价格和诨名都下贱至如此地步,可以想见当时吃人风气之盛。
      事实上,我国吃人历史仍可再往前推。据《旧唐书》记载,唐末起义军头子黄巢也有吃人嗜好。“贼围陈郡三百日,关东仍岁无耕,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黄巢竟将活人至于石磨之上碾压至死,甚至还“合骨而食”,实在令人发指,不忍卒读。
      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就饥荒时有,兵祸连连。荒年战火里,无粮可食,吃泥土吃树根都是寻常,可竟有如此源远流长的吃人传统,实在叫人吃惊。妇女幼儿因为肉质鲜美又少有抵抗,吃人活动发生时便常常首当其冲;农民出身的黄巢起义尚未修成正果,就开始戮食百姓,不由得感叹人性之恶委实无边。
      
      回到小说本身,其实关于柳生刺死小姐这段,也有据可考。清人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卷二》中《滦阳消夏录二》就载有相似情节:
      “盖前明崇祯末,河南山东大旱蝗,草根木皮皆尽,乃以人为粮。官吏弗能禁,妇女幼孩,反接鬻于市,谓之菜人。屠者买去,如癈羊豕。周氏之祖,自东昌商贩归,至肆午餐,屠者曰:肉尽,请少待。俄见曳二女子入厨下,呼曰:客待久,可先取一蹄来。急出止之,闻长号一声,则一女已生断右臂,宛转地上,一女战栗无人色,见周并哀呼,一求速死,一求救。周恻然心动,并出资赎之。一无生理,急刺其心死;一携归,因无子,纳为妾,竟生一男,右臂有红丝,自腋下绕肩胛,宛然断臂女也。后传三世乃绝。皆言周本无子,此三世乃一善所延云。”
      可以推断余华是读过这段内容的,不然两者相似度不会如此之高。但不同的是,纪晓岚所记无关风月,不过教人行善积德而已。而余华则明显野心更胜,《古典爱情》只是罩着一层俗套爱情故事的外衣,骨子里其实是一出揭看人性之阴暗残忍的吃人惨剧。
      才子佳人碰上野蛮残忍的吃人传统,爱情顿时鲜血淋漓,如同滴血玫瑰,这种邪恶美感是寻常风月故事不能提供的。或许因为是早期作品的缘故,《古典爱情》对于残忍的暴力美学的过分追求,读来压抑紧张感十足,但是直白揭露与深沉反思之余,字里行间却不能找到余华对这段古典爱情、对柳生和小姐更多的关怀与温情,令人略感遗憾。
      
      
      
  •     何谓“古典爱情”?
      自唐代以来,传奇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都经历着此般经典的才子佳人型的古典爱情:穷书生背井离乡进京赶考,偶遇翩翩佳人,一见钟情私定终生。只不过这个传统的套路到了余华的手中注定别有一番波澜。穷书生柳生在落榜之后如约回到城中只为和小姐再见一面,谁知道他只看见过往的繁华如云烟早已烟消云散,夕日绣楼中的小姐已被卖为菜人,书生强忍着痛苦给小姐一个解脱,再无心求的功名,回乡看守墓园。数年后书生再次来到小姐坟前,只求守着荒冢度过余生,无意发现了小姐还魂的秘密,却失去了与小姐再聚的机会。小说的基调是典型的才子佳人的故事,其结构也同大多古典爱情小说类似,而其中情节突然的转折则继承了传奇小说的出其不意,故事结尾处“小女本来生还,只因被公子发现,此时不成了。”颇有草堂故事的风范。作者熟谙古典小说的要义,无论是从语言还是情节,都透着一股浓浓的古典意味,而作者正是运用这种古典的手法讲述了一段现代的黑色恐怖故事。
      
      “梦”与“非梦”
      仅仅从故事的前半段我们就能窥见作者披上的“古典”歪一下的爱情,并不是那么单纯的给我们讲述一段浪漫的故事。作者给柳生安排的这一场如梦似幻的旅程中,似乎很难分辨出“现实”与“梦境”的转换,行走在那条黄色的大道上的柳生,仿佛从头到尾只是做了一个非常真切的梦。这个梦有清晰的细节,有芳草青青,长柳低垂,有躯体扭动的十分妩媚的鱼儿,有仕女茶亭,有庙宇翠柏。有离奇的情节:数月归来,锦衣缎绣便已化为布衣寒缕,富庶的城邦已化作饿殍遍地的人间地狱。故事的主线从传统的才子佳人到人鬼情深,古典似《牡丹亭》,中途杀出令人倍感意外的“龙门客栈”式的黑色恐怖,将莺歌燕舞的人间天堂撕破,使其惨烈的现实真相赤裸裸的展现出来。
      作者游离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的描写另作者的叙述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与乐趣,柳生先后的四段遭遇,每段情节都不能彼此解释,中间矛盾的地方天然的留下悬念的美感。余华一直试图构建一种北里常规经验的认识方式,拒绝用传统代码去处理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的时间在叙事中不具有太多的意义。只不过是叙事暂时的落脚点。时间的距离丝毫不会影响叙事的优雅步点的任意踏落。
      
      吃人
      作者余华善于用貌似并不惊人的语言写出具有怪异奇特气息的故事。是语言与情节形成强烈的对比。小说中作者对于一路上景色的描写颇具功力,熟练的运用文言词汇而不显得丝毫做作。只言片语便将情景描绘而出,她对城镇的繁华和萧索的描写历历在目,将环境衬托得十分到位。而这一切都无疑是为了展现“吃人”一幕的震撼。柳生三年后再次进京时,遇见的菜人市场如地狱一般的场景,“荒年粮无颗粒,树皮草根渐尽,便以人为粮,一些菜人市场也就应运而生。”此处“应运而生”四个字,道出了作者眼中的人性。
      丰年之下,酒店中挂满肥肥的羊肉,蹄子,糟鸭和鲜鱼;茶亭中有橘饼,薯片,粽子,烧饼。而一遇到灾荒,便撕破“人”的外皮“以人为粮”。现在正在上映的电影《1942》讲述的就是河南大灾时饥民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三百多万人民饿死的河南大灾,人类也仅仅只做出了“以人换粮”的举动,而“以人为粮”明显是作者对于这个“吃人”世界的揭露。在作者看来,锦衣玉食的文明表象下,是“吃人”的蛮荒本质。相对于荒年丰年这两个相互转化的时间概念,我认为作者更希望表现得是一种表层现象与内在实质之间的联系。
      

      关于作者
      作者余华在80年代所做的那些激进的“先锋文学”实验,最为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对人得残酷的生存事实和存在状况的揭示。这种残酷的生存事实和存在状况,就其性质而言,不是一般现实主义作家所揭示的种种社会罪恶和人生病苦,而是在人的本能深处潜藏着的暴力和欲望。这种暴力和欲望不但以个别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中,让人们经受重重“欲”的侵蚀和“力”的伤害,乃至灵肉的创痛和死亡的恐惧,而且还以一种普遍性的形式,构建了各种文化的规范和一部理性的历史,以此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让人们用旧的置身于这种特殊的权力控制之下。作者希望通过某种有关欲望和暴力的叙事,来颠覆这种历史理性,从而使个体的生命和存在得以从这种权利的重压下解放出来。而在《古典爱情》这部小说中作者正是通过曲折的叙事和赤裸的暴力描写,寻求解放。
      
      
      参考:
      [於可训《中国当代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
      [书香中文网]
  •     只因公子发现,此事不成了。
      昨夜翻出这本小书来看。火急火燎一小时翻过八十多页,期待着柳生能够金榜题名与朝思暮想的小姐惠终成眷属。但我始终是太天真。余华的文章怎么可能这么好康。这么简简单单就让你终成眷属了呢。。想得太简单。
      果真,柳生屡次赴试都名落孙山。而他心心念念小姐那一句“早去早回”,辗转回到原本芳草萋萋的绣楼,却见一切早已面目全非,原本的芳草萋萋化会满目疮痍。而自己心心念念娉娉婷婷的小姐,也早已不见踪影。
      时光啊就在辗转之中流过了,世风日下。柳生作别了年老的母亲,作别了老旧的房子,依旧在赴试的路上,靠着小姐留下的几许纹银勉强度日。却在途中遇见了被人切下大腿蹂躏至将死的小姐惠。曾经的人面如桃花,行动如风一般轻盈的小姐,如今已面黄肌瘦,面孔因为极度的疼痛而扭曲着。柳生买回了她那条千疮百孔的断腿,让她能够完整地死去。并亲手,结束了自己心爱的人的生命。
      看到这儿有种心如死灰之感。
      痛失了自己爱的人,原本身无一物,如今心也空了,什么念想都没有了。柳生过上了替人守坟的日子。日子又匆匆而过,渐渐地,这日子又好过了。柳生再次上路,去寻找小姐的坟冢,在坟冢旁盖了个简陋的茅屋,就这样,陪着自己已经入土而眠的心爱的人。
      有一日,柳生恍然间见到家中闪起灯光,又位女子,正坐在家中等着自己归来。那女子不是别人。正是日思夜想的小姐惠。一夜欢会之后,小姐又不见踪影了。柳生左思右想,总觉得眼前的坟冢是空的,于是耐不住性子挖出坟冢一看究竟,竟见坟中的小姐早已长出新肉,头发也乌黑油亮,心中大喜。
      我原以为,这堆苦命鸳鸯就将这样,从此过着清贫却安静美好的日子,一直下去。
      却因小姐惠一句:只因公子发现,此事不成了……整个梦彻彻底底,碎了个干净。
      一切都是命运使然。
      总觉得,这文章,并不只是想说一句好奇害死猫这样简单。读完之后,心中弥漫的那种悲凉之感,并不是两人不能终成眷属的无限叹惋,却是这乱世之中如何能够自保的悠悠愁思。
      虽说有幸生于盛世,可是世间万事,瞬息万变,如何能够预测得了?倘若有一日,乾坤颠倒,自己一个弱女子,又如何能够使自己幸免于难,不成为强人砧板上的鱼肉?
      也许是我想得太多。暂且祈祷,这欢乐美妙的光景能够一直持续下去……
      仍需不断使自己变得强大,且需相信,前途光明。
      
  •      我猜中了故事的开头却料不到故事的结局。余华笔下的才子佳人的古典爱情蒙上了一层血腥和阴霾。柳生落榜归来时物是人非,今非昔比。富贵荣华转眼云烟,那段古典的邂逅也再也回不去了。开头和所有才子佳人小说一样,美丽的邂逅是为了突出之后的残忍吗,后面的故事让人毛骨悚然,饥饿,贫困,没落,往事如烟。小姐被当做人肉的时候,心中一阵恶心恐慌,我突然心慌起来了。美好的前奏急转,重音深深冲击着,一片哀嚎。此时的瑶音更似哀乐。柳生心中的巨大落差,自己心中神一般的小姐如今身体分离,生不如死,生命像蝼蚁一般。富贵也罢,荣华也罢,世事变迁,从不由人。若干年后的某天,相似的场景,相仿的佳人,却是一枕华胥梦······无奈,残酷,血腥,真实,余华的笔下的一切让人深深震撼
  •     悲剧
      
       余华的《古典爱情》讲的大概是这样:一个穷乡僻壤来的赶考书生,在大城市邂逅了一位富家小姐,两人一见钟情,短暂相聚,书生赴京赶考,小姐翘首盼夫归。书生落榜归来,寻小姐却已人去楼空。时隔几年,书生再次赶考,却逢战乱。一路黄沙漫天,人以人为食。一家人肉铺内,书生巧遇小姐,她却已沦为“肉人”,一条大腿已被卖了出去,两人四目含泪,不久便阴阳两隔。书生一生悲悲戚戚,暮年守在小姐坟旁,却又害得小姐还魂不成,以至终不能成眷属。
      
       悲剧让人黯然神伤却又乐此不疲。于是想到另一种样子的不幸:穷书生赴京赶考,路遇一位富家小姐,书生对其一见倾心,小姐还以一个传说中鄙视的表情,大意就是你回家照照镜子。书生颓然赴京,却意外考得功名。回乡途中又遇此小姐。依满面娇红,眼波流转,摆出一幅以身相许的架势。书生一为美色所动,二为报复,便娶小姐回家。小姐求得虚荣,书生求得美色,各不亦乐乎。世事变迁,战乱饥荒四起,书生饥寒交迫下,欲卖小姐为肉人,小姐却与屠夫狼狈为奸,里应外合,直接把书生分着吃了,书生死不瞑目,欲还魂报仇,屡试不成,终抱憾九泉。
       纵是虚构,与现实也不无关联。虚无缥缈的是幻想中的幸福,势力阴险的便是生活的影射。人们往往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费尽心机欲求得一个圆满,摒弃手中一针一线,搭云梯直奔空中楼阁,粉身碎骨后,一切枉然。
  •      看了这本书,就仨字:不舒服!如果说《兄弟》上部惨烈的文革岁月让人触目惊心之余心怀悲悯、反思的话,那这本书里的几个短篇《古典爱情》《梅花剑》基本上就只剩血腥、阴沉、压抑了。
       为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恕我肤浅,我是没看出来余华要传递给我们的中心思想。世事无常?善有善报?不管了,反正这本书再不会看第二遍。
  •     余华的中篇和短篇我几乎都看过。一开始没什么,后来迷恋于他语言,一口气全读了。
      
      长篇读过《许》和《活》,印象不深。
      
      《现实一种》是余华中篇代表作了。这篇小说描写的事件是由日常经验拼成,但决非生活常态。如果生活是鲜肉,这篇文章就是腊肉。这些恐怖的场景已经接近一个寓言。而他冷,锐利的描述风格,飘忽的场景变换,加上对时代背景的有意忽略,使人如置一场噩梦;对暴力的渲染,又使人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快感。
      
      余华写爱情的小说不多,《古典爱情》似乎是绝无仅有。从这个直白的题目,又似乎看到作者只是想模仿古代话本,着力写个好故事。故意写得曲折回环,让人依稀看到了结局,又终于为这个志异故事而扼腕。
      
      作者保持一贯的极其冷静的风格。看不到《红楼梦》般的事无巨细和强度叙事。作者安排了大片留白,戏剧般的王朝兴衰,如梦似幻。
      
      这种爱情方式并不是我倾心的,却颇可玩味。这个故事有其他爱情故事的特质——抛却物质,身心吸引,还有这余华特有的微微的残酷和梦幻的气氛。即便是单欣赏他的语言,也够让我再读一遍。
  •     我考,十八禁啊,没人说啊,小孩子读了会有阴影的,强烈建议书籍分级,这比一般三级片,恐怖片还残忍,那些垃圾片子导演演员都不专业,演出来也假的狠,这小说搞的文字还很流畅,让人很郁闷。
      
      总之写东西可以,但是不适合孩子看的东西一定要标明,否则谁知道会给心智不成熟的读者留下什么样的创伤?
      
      ====================================
      上面部分是看到中间脱口而出的,当然还是接着看完了。专业书评很多人写了,从纯文学角度讲当然是不错的,但是我还是想从上面角度表达我的建议。
  •     有聊斋味儿?!
      余华做了一场惊悚的梦,梦中又产生了幻觉,这幻觉可谓出神入化。
      
      粗略地看上去,“古典爱情是个幌子”——歌颂古典爱情的纯洁是假,讽刺读书人的顽固是真。
      
      从别的角度细看,又有新的体会。也许那位大家闺秀并不是死后成为的幻觉,而是自始至终一直都是个幻觉,是随着柳生赴京赶考的心境应运而生的。伊始时,小姐对他的期望恰是一注给予他动力的强心剂。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进京赶考,小姐的府邸的境况却在荒年里每况愈下,正如他的内心也越发的荒凉。最终小姐沦为被人吃的菜人。被砍掉脚、刺进心脏的不是小姐,正是柳生自己。他小心翼翼地安葬小姐,这不仅仅是在安葬爱情,也是在安葬他所追逐的东西。时过境迁,他的精神境界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开始感慨大荒之年的民不聊生而非单一为小姐之死。昔日的富贵人家也可以沦为沿街乞讨、啃树皮吃草根的平民,使柳生开始质疑自己是否应该进京赴考追逐功名利禄。最终他豁然开朗,一切皆浮云耳。他决定长期定居在小姐坟旁,夜梦小姐死而复生,去挖坟确认,发现小姐尸骨仍在原地。又梦小姐说,小女本来生还,只因被公子发现,此事不成了。由此可见,柳生只要不让自己相信小姐是个幻觉,她依旧可以永远活着。但此时的柳生已经大彻大悟了。功名、富贵都是瞬息万变的幻觉。年迈的他终于可以淡定从容地观望那些年轻的富家子弟骑马赶考时的那种意气风发、神采飞扬了。他暗笑,你们呀,毕竟too young。他的精神又得到了升华。
      
      
  •      记得三毛说过,她写文章喜欢用各种各样吸引人的题目,当然又是不失表现文章内容的,往往特别婉转的题目比直截了当的题目要更能博得读者的喜爱。我看小说也喜欢先看题目,题目吸引我迫不及待去阅读。
       于是我就上了余华《古典爱情》的当,阅读之前把想象的重点放在了“爱情”,而不是“古典”上,他会怎么样用古典手法去演绎一场现代爱情呢?打开阅读才发现原来真的是一个古典的爱情故事,与大多数的才子佳人小说一样,文中也是讲述一个赴京赶考的穷书生遇见一个大家闺秀,产生了强烈的感觉。可是作者是余华,注定了会有出其不意的结果。
       果然,他们没有像一般的小说那样遭到父母反对而发生悲剧,也不是书生高中回来迎娶小姐欢欢喜喜大团圆。书生回来之后就找不到小姐,曾经的一切美景也化为乌有。荒年来临,凋敝聊生,对于小姐的思念却日益剧增。迫于生活,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以小姑娘的出场来揭示人吃人的残酷暴力。到另一处,听到痛苦低吟想到是小姐吟诗作对,听到撕心裂肺地叫喊确定是小姐。她已经沦为人肉,残缺的身体,无法愈合的心。在小姐以这样的角色出场的一瞬间,整篇达到的暴力高潮。现实社会人与人的撕咬,吃人津津有味;血腥暴力,布满了恶心的画面。小姐为了解除痛苦请求书生一刀了断自己,书生将利刀刺进了小姐的心脏。鲜红的血液汩汩往外流,似大朵大朵的桃花。书生将小姐一点一滴洗净,亲手埋葬。这是何等的生死两茫茫,我讨厌余华的残酷,对待爱情的残忍和无情。让我感受到这种地动山摇的悲怆。守着这样一份孤坟的爱情,便是古典爱情,这个现代社会早已经殆尽。在十多年之后书生终于决定为她守候她的墓前。
       天地变幻,昔日的光景重现,一切都回到了书生的眼中。与惠小姐的私会,缠绵的拥抱,如痴如醉的情话,爱情的余温,生命的再现,一切都真实得让书生疑惑,生命真的存在轮回?他扒开小姐的坟看到完整无缺的小姐,他静静守护着坟,等待着生命的重现,爱情的回归。我也以为会像《牡丹亭》中杜丽娘那样迎来死而复生童话喜剧结局的时候,小姐的一句话摧毁了我和书生的梦“小女子本来生还,此事被公子发现,此事不成了”。垂泪告别,所有的一切化为一缕轻烟。
       这便是余华,不喜用传统手法表现主题的余华。他用尖刀撕裂世界,呈现出它原本的丑陋面目,创造一个扑朔迷离的隐喻世界,让我们慢慢去琢磨,随着他一起慢慢撕开。爱情,一个凄美的古典爱情,表现现代社会的人性丑陋与残酷暴力。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被余华完美结合,让我们的精神跌宕幻灭来达到暴力的残酷。
      
  •     1前几十页总是觉得这本书俨然是部架空历史小说,环境与场景设定都让人觉得似曾相识,从最初柳生赶考一路所见直到顺着绳子溜下小姐闺房,在月光下怅然若失为止,除却语句锤炼劲道十足,其余颇似一个三流网络作家写的二流穿越文。
      
      2看到柳生第二次路过之后终于豁然开朗,一股余华特有的悲凉气氛缓慢的弥散开去,复现蒙太奇式的描写比画面更为惊心动魄,忽然就想起倩女幽魂中的那个乱世中的小镇,只是电影侧重点不在于此,镜头表达也稍显无力,不比这平实描述中蕴藏的强大力量,寥寥数笔,不做修饰,直白的叙述直击人心,比如此句:“柳生听得那幼女唤了一声"爹",可那男子并不回首,疾走而去,转眼消失了。”设身处地一想,鼻子不由一酸,暗道,幸好哭点高,于是装作无事,继续往下看。
      
      3相比柳生第二次赴考的物败人非,第三次的路过并未有那么难耐,沧海桑田不过短短数年,所有追随,一应苦难,之前所有的悲欢与辗转似乎都成了难以生根的幻觉,市集,庙宇,行人,画栋雕梁,桃李芬芳,仿佛便是昨日,在此的描写便如电影中的对比蒙太奇,金色滤镜,360度摄影的镜头最终落在柳生落寞的脸上,伴随着不断闪回,世事兴亡,流水寒烟,轻薄如缕,直如一阵微风,拂上面颊,无知无觉,只嗅到当日熟悉的气息,只是彼时伊人已然落下黄土,这气息便也不再温润如玉,娴弱如兰,却夹杂着小姐坟上的枯草微尘,悄无声息的袭来。
      
      4到了柳生决意坟旁守候的时候,这文章却又变得像聊斋志异一样了,如果余华写到这里戛然而止,这书或许就应该改个名字叫做蒲松龄的前生今世,但是他显然没有走起传记片的路数,笔锋一转写的像个十足的悬疑恐怖片,这挖坟寻骨虽不比之前的剁腿剜肉有视觉冲击力,但是气氛却更为诡异渗人,前者是欧美的血浆片,后者就是日本的乍惊片了。
      
      5结尾让人唏嘘,余华就是这么残酷,总是不给人希望,不给人大团圆的结局,这再次证明,最高级的美便是把最美的东西毁给你看。而余华却又是善良的,这个结局告诉你,这一切只是虚幻只是梦境而不是你的现实生活,即使些许象征隐喻也是在彼时的乱世之下混乱之下,你可千万不要当真,不要像读武侠小说一样不自觉的把自己带入进去,那只是古人的悲惨遭遇,难以映射今日,古典爱情虽好总有残缺总是不可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比现在闪婚闪离的自由肆意,雨下仰望一灯如豆,眼波交辉便私定终身,生死相托只因油灯之下小姐陪读半夜,这种爱情虽纯粹却必定不会长远,两颗灵魂的交映怎比当下肉体交欢随心所欲,更何况生逢乱世这一皮囊尚且朝不保夕,与子偕老早已变作谶言,又要什么天长地久让自己背负这生命中不堪承受之重,小姐凄,柳生痴,柳生错在真性情,不考虑其他而让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出自本心,小姐错在真重信,若是不轻易许诺嫁与别人妇,怕是早已儿女满堂不至沦为菜人任人宰割。
      
      6最后的那句话里,生死已然不再重要,小姐经历盛衰,对于生死早已堪破。她或许并不想在复生之后与柳生做个长久夫妻,只愿夜晚来到,天明回巢,肉体的的痛楚可轻易抹却,感情上的等待却总是无止境的漫长,一生何其短暂,等了三年又三年,等来的却是心上人手上的刀刺入自己的胸膛,等来自己坟头野草岁岁枯荣;一生又何其冗长,长到你看不到自己的未来究竟在何方,看不到希冀生活的丝毫端倪,看不到那改变命运的种种变故在虎视眈眈的蓄势待发还是已经在来路上策马奔腾,她已受过这种煎熬,它太苦太痛太虐心,她不想再来一次,她也许只想每天偷看柳生一眼,跟他说句话,为他做顿饭便已经足够,真正的爱情也许便是这样,并无轰轰烈烈大起大落,只是静水流深得过且过,然而柳生终究不知,终究要求个天长,小姐便只好垂泪而别,“只因被公子发现,此事不成了”
      
      7柳生未死,古人依旧古人,小姐死去活来,爱情已近今日。于是,小姐看似古典的爱情不再古典,柳生苦求不得的古典爱情才越发的历久弥新。
  •     很朴实的文字,却很深刻的世俗。
      当许多人沉迷于韩剧爱情的浪漫时,又会有多少人来审视古典求第书生与富家千金的邂逅情迷,会去揣摩融入了现实吃人世态的感情。
      我总感觉在批判什么,但具体到什么却难以揣摩,结局的魅力更时整个故事的亮点与作者思想的境界。
  •     很唯美,虽然故事一直是那么凄惨地进行着,但那股淡淡的爱情甜味足以冲淡篇中大面积的血腥,正是因为那些血淋淋的画面描写,才能让人感受到那一点纯白,很让人珍惜,更多的却是惋惜。人性面临着感情的考验,社会被扭曲成畸形。当读到惠小姐被截肢的时候,我的内心是一股撕裂般的痛,真的有些不敢看下去,但我又迫切想知道这人世间最珍贵的感情在面临生离死别之后会给我们什么样的答案,我期待着,直到它被慢慢地剥蚀开。最后的最后,我才懂得原来最痛苦的不是生与死的离别,而是令人永远不能平复的悔,它深入骨髓。
  •     不明白作者对结局的安排
      不明白他的用意是什么
      从小姐复而出现就不明白
      
      是为了将人生的残酷推向更高点吗?
      可我觉得前面已经足够残酷,足够残酷了
      有了这样一个结局倒让我有被耍弄的感觉
  •     余华!你如何能写出这样残忍的文字,你的心是什么做成的?!仿佛一场噩梦,你带领我走进那梦的境界,醒来想吐!不管你写的怎样好,我可再也不敢随便翻你的书啦。我恐惧的连书名都不敢说,生怕会再次引起我的回想,那回想,是多么残酷!你简直比侩子手还残忍!
  •     我爷爷曾经是个语文老师,小时候,为了不让我出去疯跑,他总能翻出几本杂志或者故事书锁住我,一个又一个外面蛐蛐和着风吹杨树叶子沙沙的响声的下午,我不得不趴在床上,摆弄着眼前近乎发黄的小册子,从一个宰相的宅院穿越到抗战的坑道,大多没留下什么记忆,印象深刻的应该就是唐传奇的才子佳人系列,也就是所谓的爱情启蒙。
      故事每每都从秀才赴京赶考开始,要么初入滚滚红尘,莺歌燕舞,要么就错踏进小姐闺阁一见钟情。不论是青楼粉黛,还是大家闺秀,总是情真意切,给才子以期许鼓励,并在临别时许诺,立下隔年之约,何日君再来,妾当披嫁衣。当然结尾的时候总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一对璧人佳偶天成。偶有那么一两篇不识趣的,才子回来,咦,姑娘死了。于是,才子顾影自怜,郁郁寡欢,林姑娘附体,千行泪下,终夜长开眼,接着就一病不起。赶巧,一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的道士准时出现,说,这俩人一个死一个半死,让大家都很不Happy,我做个好事吧,让他俩都活过来好了,于是,人鬼情未了,谁也死不了的圆满就是永远的结局。
      这样的爱情故事观深刻的影响了我,以至于上学时候对看韩剧的同学鄙夷万分,怎么可能每个结局都是有一个人死掉,这样多不完整啊。
      慢慢经历了发现,虽说不可能像韩剧一样,我喜欢谁谁死,但是爱情却是会死的。有人说韩剧就是爱情童话,我想很多人都会赞同,与其说让自己相信爱情夭折,还不如告诉自己是那个人白血病了,于是,恋空啊恋空。
      余华的故事其实与爱情无关,与其说是颠覆爱情观念,还不若说是企图对着古典文学模式下刀,对古代流行文化的一次穿越恶搞,就像刘镇伟拍的大话西游。
      至于文中提到的菜人市场,让我想到之前看到的一些资料,附上地址,大家有兴趣看下:
      http://news.ifeng.com/history/1/jishi/200905/0519_2663_1164260.shtml
  •     "赶考、书生、小姐、邂逅、相赠....
      种种古典爱情的元素都深在其中
      它要告诉你的
      却不是你所熟知的爱情..."
      
      
      从前的从前,有个人这样说给我听
      
      深恐时光如水,会冲淡了记忆
      
      特此为记、
      
      念念、彼时清澈如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     高阁弱女望君归,痴情只恨祸事摧。
      曾经深宅化断壁,苦命鸳鸯各自飞。
      曾经的鸟语花香变为落叶飘散,曾经的信誓旦旦化为与孤独为伴。一片荒凉萧索之景。再次进京经过旧地,更是物非物,人非人,饥荒蔓延,竟出现了“菜人”。无意中听到情人的呼喊,他寻声而至,她的腿已成为他人的盘中餐。纵有万分不忍,泪如雨下,也还是要举起手中的刀,只为结束爱人的痛苦。悄悄把怒火往肚中咽,他亲手安葬了她。赶考已没有心情,考中也不再有意义。
      沧桑十载,母亲又离他而去,他再次走出了茅屋,此时真得是了无牵挂。混混沌沌地生活在天地间。功名利禄,他早已看得淡如云烟。重又回到她的坟前,想起与她的一幕幕,他决定就此守护爱人一生。一夜与她意外地相见,心中起伏万千。掘墓看个究竟,原来她将复活。喜悦之意难以形容,事实却是:与君别,别后难相见。此生梦短缘浅,惟寄会黄泉。非关风与月,只因天上人间。
      看世事无常,风云变迁,一切的一切,都会变。
  •     看完后几天不敢吃肉。。而且脑袋痛,心理阴影重。看来很多作家就是想把人性的阴郁发挥到极致,很多读者满足自己变态的好奇心和胆量。冷静下来,去查了人吃人的相关资料,发现历史上有很多。苏联1918年左右大饥荒人吃人。蒋介石统治时期四川大饥荒人吃人,有14、5岁的小女孩把几岁的弟弟杀了吃了。国名党的措施就是发明了一种保命丸,一颗拿芝麻等炸出来的丸保命一天= =。。建国后我国的大跃进1956到1960那几年,饿死3000万,,得地震多少次才死这么多人啊。。河南饿死的最多。当时号召大家都信仰共产主义,开动员大会把所有的粮食都收了,计划计划浮夸浮夸,并无大的天灾,粮食都收到粮库里就是不发给你吃。有人把捕狼的陷阱用来捕小孩,放点糖结果把小孩诱到陷阱里了。。很多很多例子,越看越心寒。。现在有人搜集资料写小说重现这一历史。可是并没见官方介绍过这些历史。小时候我经常听到万恶的旧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或者古文里见到“苛政猛于虎也”。毛泽东统治时期,为什么共产主义这些糟糕的历史全都隐瞒了。。
      盛世年华,该吃多吃。。最近瘦的形销骨立,我性感的锁骨竟然被爹地说那是丑陋的锁骨,说我想引起别人同情啊。。= =,,,是丫,不吃的珠圆玉润对不起这美好的新中国。。
  •      我丝毫感觉不出余华在《古典爱情》中想表达的主题,爱情?这样的方式未免有些拙劣。老拿最后一句话说事,我觉得多少有些牵强。重复的情节让人乏味,我几乎缺乏足够的耐心读完它,里面关于吃人肉的描述让我悚然,我只是对于这类情况有着天然的抗拒与厌恶。我怀疑为何定要有吃人肉的描述才能构成这样的一部所谓小说。难道是作者缺乏足够的想法与材料,当然我无意揣测作者的意图。
       古典爱情,似乎古典的爱情未必如此,结局让我或多或少联想到聊斋,这样的小说缺乏一致的连贯性,循环反复的情节让人疲劳。我不知道这小说是余华什么时期创作的,这是我看的第一部他的作品。
      
  •     
      确切滴说,这三篇小小说看完都是以郁闷的心情收尾。
      没想到余华是这么写小说的。没想到这是写《活着》的余华写的。。
      
      关于《古典爱情》:物是人非。
      
      关于《河边的错误》:一直紧紧张张的,一直在不停地揣测凶手到底是谁,然后就结尾了……
      
      关于《鲜血梅花》:有两点感想——
      1、小说喻示了人的一生。人在江湖,常常被世俗蒙蔽了双眼,就忘却了自己的目标。
      2、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就酱咯。
  •     “小生姓柳名生。”原来余华是这么解释“生”这个称谓的。
      如此说来,张生也是姓张名生,莺莺不会嫌这个名字恶俗吗?
      
      楼阁上的金粉剥落露出了里面的丧气。好文笔!
      数月前小姐后花园的菊兰含苞待放,如今却在街市的茶桌上盛放了。好意象!
      可惜了,虽然余华很努力的在表现他的先锋性与文章的寓意,可是连古代“鬻人”的最基本概念都没有了解清楚,还闹了个称谓的笑话。
      不管它是不是带了《牡丹亭》的影子——颠倒错乱的倒影,那一段血淋淋的菜人市场描写得太刻意了,为了强调残忍的人吃人的社会,肢解人体描写得夸张而失真,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莫言的《檀香刑》,都是象征主义玩得过火了,字里行间一股子焦糊味儿。
      
      没有了《活着》那般挣扎凶狠,也没有了《许三观》那般深沉悲痛,甚至没有《在细雨中呼喊》的那一分质朴,全篇大概说了一个白云苍狗的故事。“树木青草,河流鱼儿均有劫后的兴旺,可小姐再不能重享昔日的荣华富贵。”
      余华同学的哲学和修辞学都要补考了。或许他想表达繁华可以再临,可是鱼鸟都不再是当年的那一只。如果这种比喻成立的话,那不也可以说还有更多富贵小姐在等待着你大好男儿吗?
      华丽的句子却经不得推敲,所谓的道理,不过是比物是人非又多了一个人非物事。
      
      从一家兴废到一城兴废,再到生机复燃,家之不再。或许暗合了动荡的过去,在曾经的时间点上有了先锋的意味。不过这寓意贴合之余太过直白,倒可惜了古典爱情这个温婉的名字。
      尾处那一句“小女子本来生还,只因被公子发现,此事不成了。”那点儿怅惋,倒拉出了点唐人《酉阳杂组》的调子。
  •     1、此事不成了
      
      “小女子本来生还,只因被公子发现,此事不成了”。说罢小姐垂泪而别。
      第一次读到结尾这两句话时,内心感到无比难受。
      这就好像你和刚追到手的女孩在一起共渡良宵,她已经准备好把初夜给你了,而你的急不可耐和粗暴伤害了她,然后她推开你说:我本来想把身子给你,只因你太急了,此事不成了。
      或者,老板在会议室考虑下一步要提拨你,一出门看到你正在同事前面得意洋洋地说你要升职了,老板走到你面前说:我本来想提拨你,只因被你早知道了,此事不成了。
      当然这是两个极端的例子。类似“此事不成了”的语境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
      为什么?只因我们太贪婪了。
      柳生在坟旁端坐良久,越想昨夜情形越发觉得眼前是空坟一座。终于忍耐不住,欲打开坟冢看个究竟。悲剧从这里开始。
      在离梦想只有一步之遥时,就会有很多人把事情搞砸。只因他们太贪婪了,他们太急于想品尝提前到来的幸福了。
      
      2、关于梦境
      
      或者说,女子惠是柳生永远也达不到的梦境。梦境注定无法在现实团圆,柳生注定与自己的梦境无缘。
      或者说,别试图走进自己的梦境,你可以无限接近,但不要跨出那一步。
      但现实中的人偏偏想跨出那一步,想看一看自己的梦境究竟是什么颜色的。
      而这一看,足可以使你灰飞烟灭,如坠深渊。
      网恋了很久的“恋人”,他们太想在现实中体验网上的幸福与默契了,于是他们见面了。于是他们再也不会交谈了。
      在碧海蓝天中,潜到400英尺以下是他们的梦境,恩佐到达了他的梦境,然后说了句“那儿会更好”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在伦敦洲际酒店的广告中有这么一句“是否听说过,有人梦想着只到达终点的一半?”。
      心存敬畏,是对梦境的最好诠释。
      同样,对恋人来说,最幸福的感觉只存在于想像中。
  •     今晚一口气把余华的《古典爱情》读完,恍如经历了几生几世。
      
       这个不起眼的篇名,起初并没有引起我的关注,只是信手翻到那页,毫无目的地开始这场爱情盛宴。
      
       余华的血腥在篇中幸存,即使这是一个以爱情为主题的故事。
      
       《古典爱情》在我看来,很唯美,虽然故事一直是那么凄惨地进行着,但那股淡淡的爱情甜味足以冲淡篇中大面积的血腥,正是因为那些血淋淋的画面描写,才能让人感受到那一点纯白,很让人珍惜,更多的却是惋惜。人性面临着感情的考验,社会被扭曲成畸形。当读到惠小姐被截肢的时候,我的内心是一股撕裂般的痛,真的有些不敢看下去,但我又迫切想知道这人世间最珍贵的感情在面临生离死别之后会给我们什么样的答案,我期待着,直到它被慢慢地剥蚀开。最后的最后,我才懂得原来最痛苦的不是生与死的离别,而是令人永远不能平复的悔,它深入骨髓。
      
       我想把这个短篇总结为:扑朔迷离、刻骨铭心。
      
       读余华,我永远都猜不出他的结局,这正是我一直欣赏他的地方。
      
      
  •   嗯,我也觉得这书应该不仅停在才子佳人凄美爱情上,按余华的风格,这其中的食人却更让我震撼!!
  •   请问您能推荐几本和《古典爱情》行文风格类似的小说吗?很是喜欢余华的这本小说的文笔,其他的小说并不是十分喜欢。
  •   最怕看余华的书,都写的太惨了
  •   我晕,这种描写也叫残忍和恐怖啊,代入感也太强了
  •   大锅,这可是有关活人被肢解并啖之的话题
  •   哈哈,但是这种画面我想象起来都是卡通的...
  •   是的哦
  •   我不甚认同。
    可能是对结局的介怀,在文中我不见丝毫暴力,亦没有丝毫动容。”吃人“在古代确有其事,且不止一两例,鲁迅先生就曾在《狂人日记》里写道,这是个吃人的社会。在隋朝,隋炀帝修大运河时,就有个“食人之子”麻叔谋,后来军阀割据,又有个“吃人魔王”秦宗权,可想而知,饥馑年里吃人乃是常事,值得注意的是,被吃的偏偏是那个富家小姐,一穷二白的柳生倒是没事,在这富家公子都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年代里,柳生倒是活得好好的,还有精力长途跋涉。
    结局更是令人诧异,我不知道有几个人看懂了结局,反正我没看懂。什么叫“小女本来生还,只因被公子发现,此事不成了。”她为何生还,被发现与此事不成又有何联系,为何柳生知道小姐将要生还?这些疑问作者都没有交代清楚。因果联系尚且没有弄清楚,又何谈文章所表现的种种?
  •   分析很到位,深深的感伤。其实更痛苦的是柳生,他还要独自在世上股的地守护着小姐的孤坟,再想想与小姐发生的一切,销魂事故的、痛彻心扉的,现在却只能自己独自忍受了。
  •   额~~不至于吧!只是真的触目惊心咧
  •   还真的是触目惊心。看完后就百度了下菜人的意思,然后是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   我也有同感,看得想吐,但还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魅力吸引着我,忍着一口气看完了。但是那些场景不敢轻易回想,受不了,以后再也不想敢吃肉了,没有勇气。人真是可怕的动物。
  •   不可能像韩剧一样,我喜欢谁谁死
    -----------------------
    韩剧是这样吗? 太吓人了
  •   与君别,别后难相见。此生梦短缘浅,惟寄会黄泉。非关风与月,只因天上人间。
  •   呵呵 一语中的
  •   同意,我们不能忘了过去,那些被掩埋的历史……
  •   我是很久以前看的了,我当时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余华在讽刺
  •   似乎有些道理,不过我仍然不明白他想表达些什么
  •   这是先锋时期余华的作品..
    学的是魔幻现实主义吧...确实是讽刺..古典爱情这个题目就是讽刺啊,O(∩_∩)O~
  •   似乎有些眉头。不过我依然不喜欢
  •   挺好懂的。古典爱情和鲜血梅花站在同一条线上的。
  •   这就是余华的风格,中国残酷文学第一人,直面人性的丑恶。
    第一次读他的作品就让我想到卡夫卡,都是描写人的自私贪婪的。
    很喜欢他的作品
  •   对的~ 我看完后第一反应是聊斋故事?
  •   我觉得这和余华的知识构成有关,父母是医生,自己也当过五年牙医,对人体应该挺了解的。所以菜人市场才会描写的那么透彻,那么让人恶心。
  •   余华的早期的中篇短篇想说的只有一个: 人世的不可预知与荒诞。 长篇说的东西一样,只是多了点温情,但骨子里透着的对于人世的悲观态度从来没有变过。
  •   河边的错误:揭示了人性的冷漠,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还不如人与鹅的关系。其次,世道昏天黑地。最后,逼良为娼,把一个活生生的聪明正派的侦查员变成了一个被世人遗弃的疯子,这样的“疯子”,世世代代存在着,只要这个社会继续这样下去,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疯子”,比起看疯子的人,不知是喜是悲?
  •   罪过罪过,楼主错怪余华啦。明朝末年的确有惨无人道的“菜人”历史记载(参阅http://bbs.pcgames.com.cn/topic.jsp?tid=1784833 ”明朝正德十年至二十年,整整十年发生全国性的饥荒。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公开买卖“菜人”的行为”)。仔细读《古典爱情》,柳生初识小姐时的满城繁华到破败,再到百废待兴,就大概十年,可见余华是知晓那段历史背景的。《古典爱情》算是余华早年的力作,其先锋在于通过一个貌似古典文学经典(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的“起兴”,最终完全颠覆了古典传统的情节俗套。光从艺术角度而言,这篇小说借用了古典小说的n多模式:才子佳人、聊斋式,名字也很有意思:柳生,惠。想到“柳下惠”了呵呵,不过柳生并非坐怀不乱,刚好相反哈,余华为人物的取名多少带点俏皮、调侃的意味吧。
  •    如楼上所言,柳生意于此也未尝不可。不过你这个菜人的帖子引用文章似乎不怎么可靠,正德在位十七年,何来十至二十年?且明朝菜人卖的是孩子,而且是在饥荒时“易子而食”之用,并不是杀来享乐的,此外菜人集不是公开的,不可能像庙会一样。
    不过我非常欢迎交流,谢谢楼上。
  •   你们两位追根溯源却没有追到点子上,呵呵。其实《古典爱情》中的“菜人市场”应该是出于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古典爱情》中的描述与《笔记》里的记录几乎是一致的,不信的话两位可以查阅。
    至于《古典爱情》这篇小说本身,我认可LZ的观点,的确有些做作,不过给两颗星的评价太低了点。个人认为《爱情故事》比《古典爱情》更好一点,更朴实,更圆润。
  •   我觉得这只是一种KUSO,小幽默
    古典本身不做作,但是观众们眼里的古典必须是做作的
    余华不过是用了这个文字游戏来反讽俗人们眼中的古典罢了
    先锋性与寓意什么的,不觉得太生硬太俗气吗
  •   这就好像你和刚追到手的女孩在一起共渡良宵,她已经准备好把初夜给你了,而你的急不可耐和粗暴伤害了她,然后她推开你说:我本来想把身子给你,只因你太急了,此事不成了。
      或者,老板在会议室考虑下一步要提拨你,一出门看到你正在同事前面得意洋洋地说你要升职了,老板走到你面前说:我本来想提拨你,只因被你早知道了,此事不成了。
    比喻得真好。
  •   越界发现搞砸了是一种情形,还有一种是越界发现别有洞天 。
    幸福是能够被感知的切实体验,想象是想象不出来的,若非经历也徒是空虚。
  •   别试图走进自己的梦境,你可以无限接近,但不要跨出那一步。
    但现实中的人偏偏想跨出那一步,想看一看自己的梦境究竟是什么颜色的。
    而这一看,足可以使你灰飞烟灭,如坠深渊。
    这话说得可真真好.我再进来膜拜一下.
  •   "幸福是能够被感知的切实体验"
    感觉甚至是幻觉算不算?
    再者,单恋算不算?
  •   那句回的是“对恋人来说,最幸福的感觉只存在于想像中”。
    幸福确实是一种感觉,但这感觉不是凭空的,是想象不出来的。必然要依赖切实的媒介才能够触发,这媒介可以是一个人,一件事,一种关系,一幕情景,一个温度……总之是种因获得满足而滋生的愉悦感。
    如果是在想象中,诱因便是幻想或假设出来的,你又怎么能够真的得到满足呢?我们可以想象完美的恋人,完美的场景,完美的结局。怎么能够想象幸福?因为你都没有真的经历一回,被触动一回,怎知那就是最最的幸福?
    感觉、幻觉或者单恋的幸福都会多少伴随点着遗憾、无奈、失落、自欺欺人的意味吧。就比如,如果能够两情相悦,也极少会有人去苦苦单恋了。
  •   我理解你的意思..
    那是一种实体性的幸福吧,姑且这么说。
    那也是大多数人所想品尝或正在品尝的感觉
    其实,我想表达的是,那种"幸福迫在眼前的煎熬感"
    那种感觉如偷情一般,幸福存在于偷不着与偷得着之间
    那种感觉如网恋一般,幸福存在于不见面与见了面之间
    那个时候
    幸福行走在幻想的路上。。。
  •   唉,此事不成了。
  •   做人要低调,千万不要心急
    未成功之前,莫声张
  •   还好,还没犯过一样的错误。。。
  •   确实,我读完之后脑海里回响的也是这句“只因被公子发现,此事不成了”
  •   原来是这样的啊
  •   猜到了复活的桥段,却没猜到这般简短无言但余味深长的结局,唏嘘。
  •   对啊,最美好的时光就是在恋爱之前,暧昧之后。
  •   同感.菜人市场之前还在跟同学说,哎呀我真喜欢这种文字这种描写,感觉真舒服..然后看了菜人市场就觉得我又土了
  •   看不懂到底想表达什么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